2017年9月30日 星期六

社會公益~新聞1066輯

台北馬偕醫院加護病房
愛心總舖師22年募5百萬,身後再捐百萬助學
◎ 王志弘/台南報導

台南後壁知名總舖師殷總吉,擔任北台南家扶中心扶幼委員22年,不僅出錢出力,還帶動子孫、社區一塊行善,保守估計募集至少5百萬元來扶助弱勢孩子們。他享壽88歲,今天舉辦告別式,身後捐出百萬元行善,用慈悲歡喜心沖淡離別感傷,場面溫馨感人,民眾送別讚「人間菩薩已修成正果,愛永留人間」。家扶中心前副執行長周明泉說,阿三叔(殷總吉)生活樸實,一得知愛心資金有缺口,就騎著37年老機車就衝來捐錢,2萬、5萬、10萬不等,總是婉拒曝光默默行善,離世後更不忘把歡樂留給別人,透過擲筊告知子女在告別式捐贈,令人感佩。
北家扶中心指出,愛心總舖師殷總吉育有一子六女,常告誡晚輩「自己有一口飯吃,就留半口與人分享」以身作則,22年來擔任扶幼委員,除固定年繳2.5萬元會費,帶著子孫一同加入扶幼行列,在上茄苳社區舉辦四次義賣園遊會,共募得2百萬元,粗估因為阿三叔,約湧入五百萬元善款,至少扶助2千5百名孩子。家屬今天上午八時舉辦告別式,北家扶中心感念阿三叔善舉義行,總動員協助交管、導引入場等。北家扶主任莊淑惠說,民眾紛紛來送別,其中還包含曾受過幫助的孩子們「謝謝愛心爺爺」。公祭開始前,舉辦一百萬元助學工程捐贈儀式,由家扶扶幼委員會主委吳慶堂代表接受,場面溫馨。

愛心總舖師22年募5百萬,身後再捐百萬助學
蘋果日報 即時新聞~2017年09月23日


愛心募款還是詐騙?民眾該如何分辨
◎ 洪文玲/中央警察大學犯罪防治學系研究所博士生

據媒體報導,藝人蕭亞軒3日在北市東區遇到有人在街頭展示傷犬並進行勸募,她想要領養卻遭拒絕,令蕭亞軒懷疑是詐騙,雙方發生衝突後,報警處理;但警方到場後,盤查現場狀況,並登記阿伯證件後,就讓其帶著狗狗離開現場。對此,本事件宜進一步思考機構募款合法性認定問題,以及社會福利機構普遍利用社會大眾的愛心進行感動行銷策略等問題,再再都值得加以深入探究。
衛福部昨(4)日表示,因本案該機構勸募已經超過許可期限,且勸募者在現場展示的許可文書將許可期限塗掉,上月已經函送地檢署偵辦,近期就會開出罰單。況且此案先前已有民眾檢舉過,經查該案的勸募單位是「中華民國狗貓紅十字公益協會」,確實曾申請勸募許可,但目前許可期限已經過期,該單位卻仍在街頭勸募,且將勸募許可的期限塗掉,有觸犯刑事罪的嫌疑。
衛福部上周已經函送地檢署偵辦,該部表示過去亦曾派員制止該單位勸募,近日也會針對該單位開罰4到20萬元的罰單。由此可知,該機構不法募款已行之多年,並有不良記錄,為何相關主管單位只能消極移送地檢署或開罰單了事,放任該機構持續利用傷狗引發社會大眾的愛心及同情心,以利其繼續行斂財行徑,思忖,難道無法有更積極有效之作法?有關我國目前《公益勸募條例》相關規定,其公益指的是不特定多數人的利益,而非營利團體乃泛指非以營利為目的,從事該條例第八條公益事業,依法立案之民間團體,因此,造成社會上充斥各式各樣訴求的非營利公益團體,一般社會大眾根本無法從外觀判別其真偽。
再者,依募款相關規定,除了從事政治活動或宗教行為之團體或個人之募款行為外,基於公益目的,募集財物或接受捐贈之勸募行為及其管理,需依該條例相關規定辦理。究此,相關主管單位只求符合勸募條例的最低標準,卻衍生勸募行為存在相當大的弊端,據此,建議仍應回歸到勸募行為的初衷是為幫助需要幫助的人、事及物,而非讓有心人士有機可趁,博取社會大眾的愛心,考量現實面的可行之道,檢討修法之可行性,才能有效遏止不法募款行為。畢竟,愛心或同情心一旦被詐欺後,將影響捐款者日後對人性的信任與愛心,應該更謹慎預防。
事實上,社會上的勸募活動變調由來以久,例如: 利用受傷的流浪狗(貓)、捐錢至偏遠山區、愛心筆、愛心募款箱……等,目前正值暑假期間,在各車站、公共場所或人潮聚集的地方,常見穿著某公益團體背心的志工,打著各式各樣的愛心議題在街頭募款,而所謂的志工可能是員工、工讀生等。若不希望自己愛心被利用,在公共場所如遇募款團體進行勸募或販賣愛心物品時,需具有相當程度的求證觀念,可請對方出示有無主管機關(衛生福利部或地方政府機關)勸募許可函或相關證明文件,並於捐款後要求開立捐款收據(必須有衛生福利部許可字號),以避免不法人士假慈善團體名義而真斂財。
最後,如何落實幫助弱勢團體與保護社會愛心不受騙,這應該是相關主管機構的職責所在,特別是經媒體大肆傳播後,讓人與人之間的信賴原則遭破壞,一旦對人性感到失望,恐影響所及是真正需要協助的機構。因此,從人性本質思考,如何宣導避免被愛心詐騙,藉此改變人們認知行為或社會觀感,才能真正有效達到公益勸募的成效,從而保障弱勢團體的生存權益及達到妥善運用社會資源,保障捐款人權益之目的。

愛心募款還是詐騙?民眾該如何分辨
蘋果日報 即時新聞~2017年07月05日
☆ ☆ ☆
台北馬偕醫院加護病房
台灣最美的風景,歌林支持公益關懷社會
◎ 吳秀樺/台北報導

天氣炎熱,為讓弱勢團體能渡過炎夏,憶聲電子旗下歌林品牌(Kolin)與社團法人玉德慈善會再次攜手愛心送暖,特別捐贈14吋涼風扇、快煮壺等多款實用家電提供南投地區弱勢族群,不只酷暑、寒冬全年都適用,讓他們感受到歌林的心意,也希望能拋磚引玉,讓外界一起支持公益。歌林表示,玉德慈善會是南投地區知名的公益團體,由草屯鎮順天電業行洪武順先生成立,秉持著濟急救貧的宗旨,協助許多在地弱勢團體。
憶聲電子歌林品牌業務處副理楊鎮吉代表捐贈儀式,將 KF-SH14A02 14吋涼風扇、PK-MN1508S 1.5L 晶彩不鏽鋼快煮壺、KHL-MN3601 3.6L 多功能料理鍋各20台提供給玉德慈善會,ㄧ同將愛心送進南投偏遠地區,協助更多的獨居老人、921受災戶以及弱勢家庭改善生活。憶聲電子總經理張鏡湖表示,近年來大環境景氣不佳,民眾對於未來展望似乎感到悲觀,台灣人引以為傲的人情味,也不如以往被彰顯與重視。對此,歌林身為最能宣揚台灣之美的本土品牌,關懷社會不遺餘力,希望帶頭投入公益,透過這些善舉喚起民眾互助互信、真誠愛台灣的初衷。
社團法人玉德慈善會理事長陳照源說,很多弱勢朋友們因為環境不好,有時只能棲身於鐵皮屋內,酷夏中實在苦不堪言,歌林所捐贈由台灣製造的14吋涼風扇不只讓環境涼爽,也能幫助空氣流通。歌林快煮壺和料理鍋也讓獨居老人使用方便又迅速,冬天時獲得溫飽舒適。有歌林照顧這些需要家電的弱勢朋友們,讓他們得以感受到社會的溫暖與關懷。楊鎮吉表示,未來歌林會一直持續關心社會公益,希望大家也可給予歌林最大的支持。

台灣最美的風景,歌林支持公益關懷社會
蘋果日報 即時新聞~2017年07月31日


法官王子榮:在死了一位社工之後
◎ 王子榮/雲林地方法院法官

這是一則由國內最大的PTT論壇上先傳出的消息,有網友在8月23日PO出「在你離開後,紀念一位社工之死」一文,該文獲得很大迴響,依據內文的描述,逝者對地方弱勢真摯投入,是一位隸屬於六龜社福中心的約聘社工,享年31歲,可能的原因指向他在長期過勞下造成猝死。隨後在「公益交流站NPOst.tw」也發布了相關的社工過勞文章,台灣公務革新力量聯盟(公革力)也以「當助人工作者也是一種弱勢」為題,製作一段影片提醒人們社工的困境。
實則,社工過勞在數年前就有呼籲,早在民國100年間就發生過社工過勞死案例,可悲的是,為何幾年過去了,社工的勞動環境仍然無法改善,我們竟然再度聽聞這樣的悲劇,是誰一直以來的袖手旁觀,讓一位年輕的社工再次折翼!再者,社工的專業性常常被忽略,很多人把社工與志工混為一談,社工本身是專業的助人者,在政府體制內的社工,主要負責兒少保護、家暴及性侵害防治、身心障礙、老人、婦女、社會救助等服務工作,在遇到需要協助的個案時,社工必須立刻區別個案對應的服務類型並連結可以援助的資源,同時對個案作追蹤。
從事保護性業務(性侵、家暴跟少年保護)的社工,尚須排班因應在下班時間可能發生的狀況,除了訪視行程(有些還得陪同就醫)之外,社工們回到辦公桌上還有一堆訪視報告、幫個案撰寫申請相關補助文書作業等待完成,更不用說個案中無可避免要承接案主的低落情緒,甚至有案主不滿請領補助金額太低去攻擊社工的暴力行為。
針對社工勞動狀況,臺灣社會工作專業人員協會曾發表過研究報告,受訪社工近9成必須加班消化工作,過勞是不爭的事實。政府面對社工的困境,雖然目前大方向上仍照著「充實地方政府社工人力配置及進用計畫」持續增補人力,但該計畫是99年核定,預定於100年至105年增加社工人力1462人(100年增加進用366名約聘社工員,101至105年增加進用1096名正式編制社工員),101年至114年進用1490名正式編制社工員。
但政府擘畫的社福服務越來越多元(如長照2.0),有必要隨著不同的時空背景再次檢討必要,尤其應該先從體制內盤點社會福利的業務種類,並就每個社工負擔做出統計,要有合理的工作負載量,加快補足人力缺口的期程。又社工業務內容有所不同,如果業務內容困難的,應該要控制收案的總數量,體制內要做出差別待遇,也要設法提高社工待遇,避免人員流動頻繁,造成經驗傳承上的斷層,和司法機關聯繫也要積極,確保執行業務時的人身安全,這些都要政府宏觀調控,否則我們一方面期待社工可以做到很多,但一方面又默許政府給予社工這麼少的支援,豈不是慣老闆思維!
司法體系內的家暴、性侵、兒少保護案件,都極仰賴第一線社工人員的協助,不管是陪同開庭、親權酌定訪視,都有社工參與的身影,這個角色能給予輔導的個案安全感,並給予各項補助申請的諮詢、協助案主順利完成司法程序,社工體制的健全必然可以回饋到司法體系上,讓案件更能圓滿解決。
年輕社工的逝去,除了惋惜與不捨外,總提醒著留下的人可以做些什麼,有必要再次呼籲政府提升社工工作環境的完善,而人什麼時候才是真正的死亡,不是呼吸停止跳動那一刻,而是被遺忘的那一刻,這位早逝的社工名字是李冠諭,他該被歷史留名,該被大家所記憶。

法官王子榮:在死了一位社工之後
蘋果日報 即時新聞~2017年09月06日


教部編1億,補助學保重症、弱勢幼兒
◎ 蔡永彬/台北報導

高中職以下320萬名學生的「學生平安保險」8月起由國泰人壽承保1年。由於許多保險業者抱怨有些人「帶病投保」,所以幼兒園的幼兒在投保「之後」的疾病才理賠,卻又引發家長抗議。教育部訂定專案計畫,編列1億元,若幼兒園幼童投保前已存在疾病,滿90天後導致死亡,或加保後因該疾病導致殘廢與需要醫療,可以專案審核補助,經費由教育部支應。
今年學保保費567元,政府負擔1/3、189元,家長負擔2/3、378元;另外,政府補貼保費的5%作為「行政作業費」,大約9000多萬元給國壽。幼兒園的幼兒雖然在投保之後的疾病才理賠,但罕見疾病者可依《罕見疾病醫療補助辦法》申請補助;至於小額理賠,500元以上才理賠,以下不賠。教育部表示,專案計畫中也對低收入戶、中低收入戶、突遭變故,或因其他特殊狀況造成家庭經濟困難情形的學生,醫療保險金自負額部分核實補助。

教部編1億,補助學保重症、弱勢幼兒
蘋果日報 即時新聞~2017年09月07日
☆ ☆ ☆
最有台味的美籍神父,歐義明成為道地台灣人
蘋果日報 即時新聞~2017年07月08日
神父來台奉獻53年,今獲身分證成正港台灣人
蘋果日報 即時新聞~2017年07月08日
【貢獻片】為台奉獻53年,秘克琳神父終獲頒身分證
蘋果日報 即時新聞~2017年07月06日
服務台灣65年,梅冬祺神父獲頒身分證
蘋果日報 即時新聞~2017年07月04日
【溫馨片】台東行醫30年,澳洲醫生終等到台灣身分證
蘋果日報 即時新聞~2017年09月07日
☆ ☆ ☆
台北馬偕醫院加護病房
3兄弟沒錢沒房沒老婆,允互相照顧到老未料…
◎ 楊光翔/綜合報導 ◆ 基金會編號 A4260

66歲阿發伯(陳新發)望向因中風臥床、意識不清的63歲大弟阿連伯,搖頭對記者說:「之前只有小弟阿柱倒下,我和阿連打零工,3人還能勉強餬口,現在他也倒了,我一個怎麼拖得動兩個?」阿發伯表示,因父親早逝,手足均國小肄業就開始工作幫母親養家,3兄弟感情都很好,「早年沒學歷去工作,老闆都會壓工錢,收入常僅1萬出頭,要照料母親、家裡又是租的,難有儲蓄,沒錢沒房就不敢討老婆,20年前母親過世,3兄弟說好互相照顧到老,但現在卻剰年紀最大、身體最單薄的我還算健康,順序全倒過來了。」
■ 小弟已病10年未料大弟又中風
阿發伯接著說,58歲的小弟自小做廢五金提煉工人,「10年前五臟六腑就幾乎壞光了,鑑定中度身障,常進出醫院已沒體力賺錢,開銷就靠我和大弟幫忙,但我倆工作的玻璃工廠也差不多同時間倒閉,歲數大又沒其他專長,只好四處找零工做,收入不穩日子更苦,幸好鄰居、朋友會送些米麵物資相添,生活才能繼續維持。」阿發伯又說,未料今年初大弟竟中風,半邊手腳沒力,最慘是還積欠健保費,又沒能力負擔欠費不敢就醫,「阿連說他在家裡休養、復健就好,沒錢有沒錢的作法,但他6月時咳嗽不止,撐不下去就醫時已是肺炎,想不到住院沒幾天竟又二次中風,治療到現在仍意識不清,我只好停工看護。」
■ 年老難有工補助難敷醫病租屋
一旁來關心的鄰居蘇先生說,認識阿發伯3兄弟20幾年了,他們都老實肯做,但是住在鄉下地方,工作機會已少,「講實話零工老闆都想叫年輕的,他們每月能做5、6天就很難得了,但天公伯愛捉弄人,現在除大弟阿連倒下,小弟阿柱也同因肺炎感染住院,阿發伯兩邊跑已很累人,選擇顧誰都不對,但請看護1天要2千元,也無法承擔,醫院社工為減輕他壓力,先協助將呼吸狀況較穩的阿連安置在收費便宜的養護機構,但每月也要2萬1千元。」
當地公所承辦說:「阿發伯大弟因要持續就醫半年,才能做身障鑑定,後續再評估低收資格也需時日,公所目前僅能協助申辦單次急難金幾千元,幫忙有限,便轉介蘋果日報基金會。」目前阿發伯家現僅領有中低收老人、身障補助共15962元,不敷3口租屋、生活醫療及安置費用,基金會訪視後,已先至讀者「不指定捐款」撥急難金暫紓困。中華民國老人福利推動聯盟秘書長吳淑惠說:「邁向老齡化社會,無子嗣的『老老照顧』家庭面臨傷病造成的經濟、精神體力等壓力問題值得關注,但因目前政府福利資源申請的流程時間較長,像阿發伯家般急性陷困的個案,的確需要民間力量關懷共助,渡過資源空窗期及後續不足。」

【暖流】3兄弟沒錢沒房沒老婆,允互相照顧到老未料…
蘋果日報 即時新聞~2017年09月07日
☆ ☆ ☆
台北馬偕醫院加護病房
腦麻兒需4種以上輔具,第一社福提供平台
◎ 許麗珍/台北報導

家有身障兒的家長,常常為了孩子的輔具東奔西跑,光是輔具評估流程就耗費約10天,第一社會福利基金會統計發現,一個腦麻孩子最少都需要4種以上的輔具。第一社福今舉辦台灣首次的兒童輔助評估體驗展,現場有專業治療師提供輔具諮詢及評估,並邀請10家優良廠商參展,提供家長們「一次到位」服務。
家中有身心障礙兒童,家長因孩子成長快速需常更換輔具,但以往輔具評估流程約需耗費10天,包括登記評估、尋找合適輔具廠商等工作。為免家長四處奔波,第一社福基金會今舉辦「兒童專屬坐姿移行與擺位輔具評估體驗展」,透過展覽讓家長在最短時間內全面了解並試用輔具,搭配輔具評估人員現場諮詢並開立評估報告,即時了解哪些產品最符合需求與經濟考量,減輕家長身心負荷。
根據衛福部統計,截至今年台灣身障人口為117萬1626人、其中12歲以下兒童占逾3%。第一社福基金會根據過去統計經驗發現,一位腦麻孩子最少需要助行器、單拐、腋下拐、輪椅、三輪腳踏車、電腦輔具、站立架及踝足矯具(AFOs)等4種以上輔具,還不包含溝通輔具,隨著每個孩子身長狀況汰換速度也有所不同。
第一輔具中心組長張詠家說,一般輔具評估流程分為4部分,包括1.需求者提出申請/單位轉介,2.輔具中心接案,7天內排定評估,3.到中心由治療師評估矯具及試用評估輔具,或申請到宅評估,4.輔具中心開立評估報告書和建議規格。即使評估流程順利,但在輔具適配時,仍時常會遇到找不到合適輔具的狀況。
今年升小四的宥宥,是輔具重度使用者,第一社福表示,從以前到現在使用的輔具包括推車、輪椅、餵食椅、站立架、械型墊等,目前正練習使用溝通輔具、步態訓練器等。宥宥沒有口語能力,出生就因腸沾黏而開刀,到3個月大時媽媽覺得她的身體比一般嬰兒還軟,就醫後開始進行一連串檢查尋找病因並進行復健,目前仍未能有明確診斷。
第一社福表示,宥宥只有右腳動作較好,左腳動作控制較差,雙手與頭頸部位肌肉張力很高且穩定功能不佳,常需要輔具或其他人協助擺位,肢體動作雖受限,宥宥卻是個超級好奇寶寶,會努力地用右腳探索,努力在頭可以轉動的範圍內看著周遭,用右腳表達自己的想法,媽媽認為,宥宥的未來還是有無限的可能,只要對孩子有幫助的,媽媽一定願意嘗試。家長表示今天的輔具展對他們有很大的實質幫助。

腦麻兒需4種以上輔具,第一社福提供平台
蘋果日報 即時新聞~2017年09月23日


植物人家庭積欠養護費,公益社團一小時籌資救援
◎ 曾佳俊/新北報導

人間處處有溫情!新北市三重一位黄姓女子誤服降血糖藥,導致低血糖腦部休克缺氧過久而成植物人,5年來一直待在護理之家養護,雖每月有市府補助,但家屬仍需部分負擔,累積欠下31萬元費用。經新北市社會局媒合,一竹慈善會和永福獅子會伸出援手,短短一小時便募集10多萬元,加上該院方同情案家遭遇,特別予以優惠,並協助轉至另一護理之家繼續養護。
回憶起現今35歲女兒變成植物人的遭遇,黃媽媽仍忍不住落淚並非常自責。她表示,案發當天,女兒發現自己有水腫現象,因此託她去藥局買利尿劑,而自己本身又有在服用高血糖藥,兩種藥都是綠色外觀且2顆一排,外觀非常相似;女兒當時拿錯服用,造成血糖過低休克,雖緊急送醫,卻已無法挽回。
黄媽媽原在三重擔任公園臨時管理員,負責公園清掃整潔,因年資淺,退休後每月僅領取6000多元勞退維生,目前住在三重區仁政街一處舊公寓頂樓違建,與先生早已分居,大女兒又已出嫁到南部鄉下,小兒子為麵包師傅,但因常換工作,收入不定,面對護理之家自負額部分,起初還能分期繳納,後來逐漸累積欠款。
新北市社會局經了解黃家困境後,媒合一竹慈善會理事長許誥協助,由於許誥同時為永福獅子會會員,他將訊息轉知會長李正安,李正安將訊息PO上群組,短短一小時內,大家便匯聚7萬2千元,許誥自掏腰包3萬8千元,合計11萬元。許誥和李正安等人今天上午特地到蘆洲捷安護理之家探視黃小姐,並捐出眾人愛心,期間黃媽媽亦籌措5萬元,護理之家執行長林偉峰同情黃家遭遇,最後僅收取15萬元,留下1萬元給黃媽媽當生活費,並協助轉至土城另家護理之家繼續養護。

植物人家庭積欠養護費,公益社團一小時籌資救援
蘋果日報 即時新聞~2017年09月06日


粗工單親母腳傷成跛,難育2女「沒本賺錢了」
◎ 韓旭爾/綜合報導 ◆ 基金會編號 A4259

38歲單親媽阿萱拄著拐杖從醫院回診返家,一進家門,15歲女兒小穎貼心拿來冰袋幫忙冰敷,阿萱嘆氣說,右腳踝骨裂至今動了7次手術仍未復元,「自己運勢不好,手術時遭感染,小傷醫成大傷,就怕將來沒法正常走路了。」阿萱說,她原做消防工程施作零工、日賺1000元到1200元撫養15歲、13歲2女,去年6月工作時扛著鋁梯不慎跌倒。
原以為沒有大礙,拖了2個禮拜、痛到完全沒法站起才到骨科診所就醫,一檢查才發現除右腳踝骨裂外,左膝也有十字韌帶斷裂、半月軟骨受損,醫生先用微創手術治療左踝,「當時醫生還說手術傷口小,好的比較快,沒想到才過幾天傷口就開始化膿流血,轉診到醫學中心檢出遭綠膿桿菌感染,接著就是一次又一次的清創,和不停的打抗生素。」
■ 帶2女做家庭手工月僅3千
阿萱無奈說,有陣子傷口潰爛嚴重,醫生甚至說出可能要截肢,把她嚇死了,幸好最後感染控制住了,只是因多次清創,腳踝關節和韌帶都已受損,後續需用自體韌帶移植重建及復健,左膝也還要手術,「不知何時才能治好?」阿萱說,她9年前因前夫家暴離婚,當時2個女兒都還沒上小學。
「我只有國中學歷,在加工區工廠上班薪水只有基本工資,每月從沒領超過2萬元,隨著女兒長大,開銷也越來越多,2年多前改做消防工程零工,雖要爬上爬下超危險,也要搬重物,但拚一點,每月可掙2萬5000元。」阿萱說,現她因傷無法再做工,之前還有勞保傷病給付每月約1萬4000元支應生活,但已於今年5月期滿,「我只能靠出力流汗換錢,現腳不能站不能走,等於沒了賺錢本錢,現帶著2個女兒做家庭手工,但收入不多,每月只有2、3000元。」
採訪時,阿萱2個女兒乖巧地陪阿萱蹲坐客廳角落,埋首做著家庭代工,讀專一的長女小穎說,她之前一直想讀美容美髮科系,「但去年媽媽常住院,有時一住就是1個多月,我假日常到醫院陪媽媽,看著護理師細心幫媽媽換藥,就算傷口很噁心也不在乎,也常說話安慰鼓勵媽媽,開始覺得這份工作很有意義,能照顧人又能賺錢,今年國中畢業才更改志願讀護專,想利用學校學得專業知識,好好照顧媽媽,陪她做復健。」
■ 沒錢買制服上網要到二手衣
阿萱苦笑說,一收到小穎註冊單,新生服裝費就要8000多元,為了省錢,「只能上臉書向網友要看看有沒有二手制服,已要到體育服,雖有點髒,但洗一洗就能穿。」小穎說,有制服穿就好,「舊衣也沒關係,能減輕媽媽負擔最重要。」讀國二的小蓁說,媽媽以前很瘦,吃了1年多的藥,現在整個人水腫很嚴重,臉色也變得很差,她和姐姐會主動做家事,不讓媽媽為生活瑣事操心。
阿萱姊姊說,一家3手足,阿萱是老么,「我最近失業沒收入,哥哥做修馬達零工收入又不穩,家裡還有老媽媽要照顧,在經濟上的協助實在心有餘力不足。」阿萱許姓同事說,女人家靠體力做粗重工作不容易,她很盡心力在撫養女兒,「我也已協助她2萬元了。」當地里長夫人說,目前阿萱無力工作,此間僅靠單親、家扶補助共7846元,做手工收入微薄,房租就要6000元,難敷3口生活,故轉介蘋果基金會協助,基金會訪視後已從「不指定」捐款提撥急難金暫紓困。

【暖流】粗工單親母腳傷成跛,難育2女「沒本賺錢了」
蘋果日報 即時新聞~2017年09月06日
【暖流】洗車工癌復發憂2兒「一定要好起來」
蘋果日報 即時新聞~2017年09月08日
【暖蘋果】子女接連罹癌受助扛家嬤說要這樣還恩情
蘋果日報 即時新聞~2017年09月10日
☆ ☆ ☆
社會公益~新聞1077輯
社會公益~新聞1076輯
社會公益~新聞1075輯
社會公益~新聞1074輯
社會公益~新聞1073輯
社會公益~新聞1072輯
社會公益~新聞1071輯
社區營造游民 ▶ 部落格文章輯
☆ ☆ ☆
台北馬偕醫院加護病房
青年海外和平工作團隊競賽,即起開放報名
◎ 蘋果日報 即時新聞中心

教育部青年署舉辦「青年海外和平工作團隊競賽」現正開放報名中,只要團隊在今年有參與海外志願服務活動,團隊人數3人以上且年齡在18歲至35歲即可報名,報名截止時間到10月13日。教育部指出,為拓展青年國際視野,促使青年具備國際關懷之實踐力,去年成立青年海外和平工作團,推動青年海外志工服務隊、青年海外長期志工等計畫,期待透過跨部會及民間團體齊力合作,鼓勵青年赴海外進行志工服務,並支持青年朋友永續發展。
在青年完成海外服務後,青年署舉辦「青年海外和平工作團隊競賽」,提供青年一個站上舞台的機會,展現多元創意的服務內涵,將主題規劃、服務特色、團隊運作和資源運用等面向,透過自我回顧和經驗重整,展現團隊亮點,秀出精采,同時也為其他青年提供一個學習的楷模。青年署指出,「青年海外和平工作團隊競賽」獎金最高達10萬元,詳情可見教育部青年發展署官網查詢。

青年海外和平工作團隊競賽,即起開放報名
蘋果日報 即時新聞~2017年09月27日
助敘利亞難民度危機,家扶將招募1500名認養人
蘋果日報 即時新聞~2017年09月23日
國際志工不只是「打工換宿」,是文化與感動的交流
民報 【石墻棗民的發想】~ 2016年06月14日


嬌貴的志工
◎ 葛傳宇/外交博士、台灣藝大副教授

遠在蒙古國首都烏蘭巴托(Ulaanbaatar)的朋友捎來氣餒的訊息,「我要考慮明年不接他們的團了」、「太丟臉了」、「把台灣人的臉丟光了」……如果您猜是旅遊團,八九不離十,但他們是國際志工團,卻表現跟旅遊奧客團沒兩樣。這是今年暑假正在外蒙古牧區服務的某個醫學院志工團,給在地接待單位留下的惡劣印象。蒙古國的面積約台灣的45倍大,人口只有300萬,典型的地廣人稀。尤其近年來當地物價飛漲、貨幣(蒙圖)急速貶值,對於底層人民是雪上加霜。國外志願團體進入蒙古國,尤其是首都烏蘭巴托以外的牧區,具有及時雨作用。
可是不用心的志願服務不但達不到服務目標,反而造成困擾,可謂服務汙染,用「添亂」形容這群散兵游勇型的志工團並不為過。想舉辦英文營,卻不事先打聽一下蒙古孩童無法以英文溝通,台灣去的團隊(例如最有蒙古國服務經驗的輔大團)通常需要雇用蒙中雙語傳譯,否則根本無法執行教案。教案中出現「飲食金字塔」,這在以羊、牛肉為主食的蒙古來說,是不切實際的,蒙古國沒有主副食的觀念,蔬菜、水果多從中國進口,比羊肉還貴,窮人家甚至連羊肉都吃不起,只能以麵皮包上羊內臟的肉餃子(khuushuur)果腹。
去義診的日子講定了卻臨時變卦,差點開天窗,接待方翻出電子郵件確認日期,來自台灣的醫學生,卻私下耍賴不肯承認錯誤,還硬要說是接待單位搞錯了。這群醫學生請來的隨隊義診醫師也很天兵,堅持要在牧區先洗澡再義診,這種台灣思維讓人傻眼!「他們借住學校宿舍,用水浪費,學校只好關閉用水。現在沒得洗澡,堅持要找地方讓醫生洗澡,光是為了2個人要洗澡,我們得不斷聯絡,麻煩鎮長協助,真的很丟臉,來當志工,還要伺侯他們。」
筆者近年先後4次訪問蒙古國,其中兩度帶隊到牧區服務蒙古兒童,親身體驗牧區的水是極度珍貴的資源。曾在牧區目睹9歲小女孩以推車把25公斤的水,遠從3公里外的賣水站買回之後,那是一家五口未來5到7天的全部水資源。也正因為取水大不易,蒙古人夏天在牧區是不洗澡的。當地需要家事志工,接待單位提出需求,卻遭這批醫學生拒絕,只想衛教,不願意彎下腰做其他當地更需要的服務。難怪這批醫學生被稱為「嬌貴的志工」。我想明年該校師生應該是黑名單了。
暑假是台灣的大學生出國做志工的旺季,有兩個原因,一是放暑假比較有時間,而且服務時間比較長且完整;其二則是政策鼓勵使然,教育部編預算補助大學生的國內外志工服務,由上而下的引導鼓勵,促成大學生從事志工服務。官方、學校與家長鼓勵出國志願服務的原意是良善的,但是執行過程若是反效果,就可惜了。出國前虛心請教當地接待單位,密切配合服務需求其實不難,用心就不會被列入黑名單。

【專文】嬌貴的志工
民報 新聞 ~ 2017年08月11日
【暖流】28歲獨子突盲,病母:「我要保重自己陪他多久是多久」
蘋果日報 即時新聞~2017年08月17日
【愛無悔】妻顧癱夫住安養院11年,「抗爭到生命終了」
蘋果日報 即時新聞~2017年08月20日
【暖流】癌父泛淚:「上帝安排復發是我的命」但女兒才4歲啊
蘋果日報 即時新聞~2017年08月22日
【暖流】6歲子車禍熬過11次手術,壯年父拭淚「我卻癌復發」
蘋果日報 即時新聞~2017年08月25日
女顧癱母10年,淚訴:生活只剩賺錢跟照顧媽媽
蘋果日報 即時新聞~2017年08月28日
【暖流】壯年夫中風失語妻嘆「沒好好珍惜之前相處時間」
蘋果日報 即時新聞~2017年08月31日


溪手共創灣裡社區
◎ 林慧珍/台南公民記者學員、十鼓導覽解說員

近日因緣巧合,透過電話與台南市灣裡萬年文史推廣學會的總幹事潘文欽先生,得知台南市灣裡萬年文史推廣學會106年導覽志工培訓實施計劃,活動目的是為了培訓當地導導覽人員與志工種子,讓灣裡在地人文、歷史、廟宇文化與二仁溪之生態方得傳承及保存。本次活動由台南市灣裡萬年文史推廣學會主辦,台南區公所協辦,台南市文化局指導,主要參訓對象:灣裡萬年文史推廣協會全體志工及有心參與服務工作之相關人士,報名踴躍50位已額滿,為期二個月課程於4/15(六)展開。4/16(日)祭出加碼活動,完成報到之學員可參與『二仁溪生態巡禮免費體驗行程半日遊』。
聽到二仁溪就想到綠牡蠣,追溯至民國50年代灣裡廢五金和熔煉業,造成河口重金屬污染,接著民國70年爆發了綠牡蠣事件。上游畜牧業排泄物未妥善管理而臭名遠播。90年代,更淪為台灣河川污染最嚴重之冠。經過民間環保團體還有政府公權力的介入,經過將近20年的努力,二仁溪才由過去的台灣黑龍江蛻變恢復為今日綠意盎、魚蟹悠活的豐饒自然生態景象。
106年『鯤喜灣樂活文化季』也剛於4/9圓滿落幕,「鯤鯓」、「喜樹」、「灣里」三個社區各有特色,灣裡人不能坐視故鄉沉淪破敗,潘總幹事持續招募有心志工推動社區營造及環境教育宣導,透過在地元素由相關單位及社區志工熱忱持續不間斷地進行,點點滴滴在心頭,共同憑著雙手雙腳創造出社區獨特亮麗的明天,帶給居民的希望,活絡社區之餘還讓社區產業永續經營,吸引流浪異鄉學子可返鄉生根,不僅有助於降低失業問題、更可使老人照護更多親人關心,引領走入善的循環,何樂而不為之!

溪手共創灣裡社區
民報 新聞 ~ 2017年04月19日
【暖流】單親母攜2子逃離家暴竟罹癌,嘆「幸福才沒多久」
蘋果日報 即時新聞~2017年08月01日
【暖流】清潔工雙臂壞死,無法再扛垃圾憂斷炊
蘋果日報 即時新聞~2017年08月02日
【暖流】等8年才當爸,壯男希望一直享受做爸爸的幸福夢卻難圓
姊弟義辦關懷站,偏遠石硦村老人週五最快樂
蘋果日報 即時新聞~2017年08月03日
【暖流】單親爸19歲開始劫數接二連三,「感恩上天還給機會」
蘋果日報 即時新聞~2017年08月04日
【暖流】單親爸車禍手術染菌腿難行,盼為16歲聽障子堅強復健
蘋果日報 即時新聞~2017年08月08日
【暖流】8歲女為癌母誦經,單親媽「求老天憐憫讓我陪她長大」
蘋果日報 即時新聞~2017年08月10日
【暖流】頸麻以為長骨刺,婦手腳無力查出肌無力症「苦了3子」
蘋果日報 即時新聞~2017年08月11日
☆ ☆ ☆
社會公益~新聞1067輯
社會公益~新聞1066輯
社會公益~新聞1064輯
社會公益~新聞1063輯
社會公益~新聞1062輯
社會公益~新聞1061輯
社區營造游民 ▶ 部落格文章輯
☆ ☆ ☆
台北馬偕醫院加護病房
※ ※ ※
※ ※ ※

2017年9月1日 星期五

老人關懷~終老、安養1061輯

華山基金會 ~ 桃園天使站
13萬人照顧爸媽離職,親力親為迷思釀悲劇
◎ 今周刊 1058 期
攤開台灣人口曲線圖,陡升的老化指數,像隻昂首吐信的猛蛇,正以驚人的速度迎面撲來!據內政部統計,今年二月,台灣老化指數首度破百,65歲以上的老年人口首度超過幼年人口,扶老比也達到歷史新高,平均約每五名青壯年,就要撫養一名老人,更令人擔憂的是,據衛福部推估,全國78萬失能人口中,65歲以上老人就占了七成六。「你知道嗎?好幾次,我只是出門倒垃圾,短短十多分鐘,媽媽就不見了!最後,我實在是逼不得已,只好在門外再加裝一個鎖。那天,我離開家,轉身拉上門栓那一刻,眼淚忍不住一直掉,我怎麼會這麼不孝,竟把媽媽鎖在家裡。可是,你告訴我,我還能怎麼辦.......」
「擔心她又走丟,我每天一早公司開完會就馬上趕回家盯著她。雖然保險業時間較自由,但我自顧不暇,沒多久,組織就散了。沒收入,我只好去借房貸,負債越滾越大......」、「我這麼樂觀的人,好幾次,都想乾脆帶著媽媽一起去死......」、「除了我沒人能照顧好!」
照顧迷思釀悲劇,一年暴增兩倍
勞動部前年推估,台灣1,153萬就業人口中,約有二成需擔負照顧責任,其中,因照顧而離職者更高達13萬人,而根據中華民國家庭照顧者關懷總會(家總)統計,光是去年,台灣因為照顧親人自殺或殺人的案件就多達近20件,比起往年暴增二倍以上。為了照顧家人而離職,一個看似簡單的決定,卻可能讓照顧者陷入無法翻身的困境。抽絲剝繭,問題出在於,長久以來台灣照顧者均面臨兩種困境,對內,陷於孝順就是「親力親為」的傳統照顧迷思;對外,長照居家服務申請不易的政策缺口,使照顧者求助無門。在這兩大壓力之下,離職,是無奈又不得不的決定。
據 OECD 對已開發國家2011年針對照顧者提出的報告顯示,初遇照顧問題的新手,最容易做出匆促離職的錯誤決定。攤開台灣人口曲線圖,陡升的老化指數,像隻昂首吐信的猛蛇,正以驚人的速度迎面撲來!據內政部統計,今年二月,台灣老化指數首度破百,65歲以上的老年人口首度超過幼年人口,扶老比也達到歷史新高,平均約每五名青壯年,就要撫養一名老人,更令人擔憂的是,據衛福部推估,全國78萬失能人口中,65歲以上老人就占了七成六。OECD 也示警,照顧離職可能因此陷入「貧困」與「精神壓力陡升」的兩大風險。
上班才能解決問題!在職照顧,得到喘息與經濟支持
民視剛上檔的新戲《媽媽不見了》戲裡,長期照顧先生的楊貴媚發現罹癌後,選擇在人生的最後一刻做自己。戲外,楊貴媚曾為了照顧中風母親暫停拍戲長達半年,親友力勸「如果連你也倒下了,媽媽怎麼辦?」她才復出拍戲。如今走過七年照顧長路,她建議照顧者一定要先照顧好自己。上班族阿龍曾因照顧失能媽媽離職,顯陷貧困深淵,重返職場後,他建議「上班」才能解決問題。這堂人生必修課,從影后到市井小民都得歸零學習。
家總理事長陳正芬語重心長表示,每個環節對在職照顧者而言,都很困難。根據全球照顧者協會資料顯示,照顧者一旦離職,貧困風險將驟增,陳正芬提醒,持續工作,對照顧者除了是一種「喘息」,減輕精神負荷外,最重要的是「經濟支持」。對於照顧,全球正掀起一股新觀念,就是「不離職」,但是否要因照顧而離職,仍是個人的選擇。在北歐,政府會負起照顧政策,且歐美盛行的「預防照護」,讓長者維持生活自理能力,延緩老化與臥床的時間。反觀台灣,政府現行的長照政策,明顯出現缺口。
★ 長照歷程四階段
照顧好自己,才能安心陪伴。據家總統計,從評估到居家服務員實際到府,短則一個月,長則甚至達半年,居家服務補助的申請過程太過冗長,緩不濟急,而且補助有限,申請不易。此外,照顧人力不足,居家服務對於夜間或突發狀況無法給予支援,讓申請者遲一等再等,甚至從出院到等待服務的時間過長,「最短都要14天」陳正芬急切表示,「不能在三天之內接軌,就是斷鍊」
其實,照顧是一種專業,不只需要有孝心、愛心,更重要的是照顧者的身心是否準備好。家總分析,照顧歷程可分為「預備」、「新手」、「資深」、「畢業」等四階段,每階段遇到的困境和挑戰都不同,但照顧要不離職,一切都該提早準備,全面認識長照,盤點資源,並啟動家庭協議,協商照顧方式、責任分攤等,才能避免問題發生時因慌亂而做出錯誤決定。
照顧中風媽媽長達20年的作家吳若權,對照顧歷程四階段就有很深刻的感受。從新手期的慌亂、資深期要開口求助,如今,他最憂慮的是,多年來像顆陀螺繞著媽媽轉,萬一軸心不在了怎麼辦?「要重新找回自己的人生很難,但一定要現在就開始。」漫漫照顧長路上,從上路初期的跌撞,看不到出口的沮喪,甚至抵達終點前的不捨,旅途上唯有先照顧好自己,才能安心陪伴。
今周刊 新聞~2017年03月29日
勞動部鼓勵青年提案助銀髮族,最高獎七萬
◎ 蘋果日報 即時新聞中心
為引導國人重視銀髮勞動議題與世代傳承理念,勞動部勞動力發展署北分署舉辦第3屆「青銀交流‧世代共融」全國青年提案競賽活動,透過競賽激發青年與銀髮的創意與世代的交流,活動徵件即日起至5月22日下午5時截止,總獎金達68萬,分組冠軍獎金7萬元,歡迎青年朋友踴躍提案。
勞動力發展署北分署分署長林仁昭指出,我國逐步邁入高齡社會,人口老化問題將造成勞動力缺口,銀髮勞動力再運用與觀念倡議成了刻不容緩的課題,為此,政府建構銀髮、青年、政府、企業多元交流互動的平台,鼓勵企業重視銀髮資源、年輕人與銀髮者共同合作,傳承銀髮族的知識、技能與職場經驗,有效推動「銀髮勞動‧世代共融」理念。
本屆競賽組別分為「社會服務」、「映畫製作」、「銀髮創業」與「視覺設計」4組,各組首獎獨得獎金7萬元、第2名獎金4萬元、第3名獎金3萬元;其中今年活動新增「視覺設計組」,期望透過視覺圖像的傳達,吸引民眾關注的目光,以達宣傳擴散效果。此外,為了讓更多民眾參與,特別放寬「銀髮創業組」報名資格,只要年滿18歲本國國民都可參加,年齡沒有上限;其他三組參賽資格為18至30歲本國國民。
蘋果日報 即時新聞~2017年03月30日
【壹週刊】她終身未嫁,只想守住這承諾
蘋果日報 即時新聞~2017年03月28日


你希望老年生活是自主活動,還是進食洗澡都由他人幫忙?
◎ 林卉珊/物理治療師

每個人都有自己想追求的目標,不管目標的難易、遠近、好壞,在生命的前三分之二我們都在為了「追逐」而努力,有的追求事業、名聲,有的追求自己的幸福家庭,更有的只追求生存。然而不論這些目標有沒有到達,到了一定的年齡後我們開始「被追逐」,而被什麼追逐呢?可能是一直做不完的事、可能從不停下腳步的時間、可能是接踵而來的健康問題或煩惱、可能是來自別人對自己的期待、更可能只是心裡那自己希望的自己。
人就跟機器相似(科技始終來自於人性),為了追求某些目標,竭盡自己所能去付出、去努力,但多方面的壓力累積到一定程度後,身體會開始提出警告,甚至慢慢地失去自己原有的某些能力;於是我們開始學著「放下「,放下追逐的目標,開始為了維護能力而生活。有時天不從人願,某些重要的能力失去就很難讓生命繼續保有自主,於是孝順但分身乏術的晚輩趕緊找來幫手來照護自己的長輩。
多數的幫手都能穩定照顧長輩的生活所需,舉凡進食、洗澡、移動……等,幾乎不需要長輩自行動手,都能順利完成!但您有想過這其中缺少了什麼嗎?你所嚮往的老年生活是自由自在地規劃實行自己想做的事、吃想吃的美食、看想看的風景,還是被約束在床鋪、輪椅上,進食、洗澡、移動都由他人幫忙,眼神空洞地望著窗外或是掉入深深的黑暗?
▶ 傳統的照護是:照護 → 結案
▶ 理想中的照護:照顧 → 協助 → 自主
照護,並不是去取代長者的自主能力,而是要引導他們拿回自己的自主能力!在投入物理治療從業以來,接觸不少各式各樣狀況的患者,其中也不乏令人印象深刻的案例。曾有一名和治療師們互動良好的長輩,常常走進治療室就笑著大喊著:「老師,我昨天做完你教的運動後腿很痠很累耶!可是有比較改善了!可以再教我其他運動嗎?」,在某年某一波寒流後幾天都沒出現在治療室,我們輾轉從鄰居那聽說中風進加護病房了!
時隔了幾個月後再出現,卻是被家屬和外籍看護推著輪椅進來,連坐在輪椅上都怕滑下來、怕抓管路所以用各種帶子固定住身體與肢體的狀態。時隔許久看到伯伯,以往的精神奕奕和爽朗笑聲,被淡漠和空洞取代,看到熟稔治療師們不知道是認得了,還是只是找到救兵,伯伯卻突然大哭,對著我們喊他媳婦要害他、看護偷他東西,要我們救他;當下我們只能安撫伯伯的情緒,轉移當下的注意力,再根據目前的肢體狀況引導執行一些訓練活動。
後來在跟家屬的溝通下才了解原來在伯伯中風後,工作繁忙的他們只能緊急找來臨時看護來照顧行動不便的父親,病情穩定後出了院,因為父親的行動不便他們也申請了外籍看護在家幫忙照顧伯伯生活起居,因為出入不方便也沒有特別帶著父親去做復健活動。
一個月後父親開始對家人投訴看護偷他的東西、下藥要害他……等,查證後卻發現都不是事實,看護也覺得委屈求去,心力交瘁的家屬只好求助醫師,討論後發現原來父親患上了失智症!醫師建議他們要讓父親進行相關的藥物治療與非藥物治療,嘗試多方面治療穩定父親的病況,所以才回到治療室來接受治療與訓練。
經過一段時日的努力,伯伯在自己、家屬、看護與醫護團隊的努力下,精神狀況穩定許多,上課都能清醒的進行活動;進食部分,雖然鼻胃管暫時還沒辦法移除,但學會自己拿著湯匙吃碎果凍、蔬菜泥,還會嫌棄不夠鹹;肢體活動狀況,在他人協助下能用四腳拐走一段路,也會主動要求要多走一回。在醫師與治療師的衛教下家屬和看護也了解該怎麼引導個案不適當的情緒、行為,也都認同恢復自主能力的必要性,這讓他們減輕了不少照護壓力。
可惜最後伯伯因為肺部感染離開了,讓我們沒辦法兌現讓他擔任我們的「代言人」,去鼓勵其他和他一樣需要努力的病友、家屬;欣慰的是,他的晚輩們很慶幸因為有醫師和治療師的協助,才能讓他們有機會接受並嘗試讓父親恢復自主能力,讓父親離開臥床的老年生活。
當遇到不可逆的狀況時,我們能做的往往就不是一般人認為的「治療」,而是「引導」,引導個案情緒穩定、引導養成規律生活型態、引導維持或加強自我能力,讓個案走出照顧的束縛,不要因為照顧方便而剝奪他們自主的權力,讓他們走向更有尊嚴及自主的老後年華。

你希望老年生活是自主活動,還是進食洗澡都由他人幫忙?
蘋果日報 即時新聞~2017年10月14日
高房價傷經濟阻礙年輕人開創,養老要由誰負擔?
蘋果日報 即時新聞~2017年09月24日


扮聖誕老人,去年30位退休長者體驗第二人生
◎ 黃仲丘/台北報導

台灣即將在2025年邁入超高齡社會,將來退休時間勢必延後甚至退休後重返職場,台灣高齡化政策暨產業發展協會,簡稱高發會,為了讓退休長輩們找到第二舞台,在去年創辦了全台第一所聖誕老人學校,招募了30位55歲以上長者,扮演聖誕老人到社會企業、喜憨兒基金會等弱勢團體受薪服務,讓長輩們有表演舞台外,也獲得難忘的體驗,高發會今宣布即日起再招募新一波「聖誕老人學校」免費培訓,邀請長者們體驗第二人生。
高發會專案襄理姚淨中表示,高發會於去年,創辦台第一所聖誕老人學校,當時高發會自全台各地托老中心,招募約200有意願長者海選,最後選出30名長者接受如何成為健康老人、怎麼擺pose拍照才好看、與孩子的互動技巧、聖誕歌曲教唱等聖誕老人培訓課程,並以5人至6人一組的形式接案,到企業、公益團體表演。
姚淨中表示,長輩們接受聖誕老人培訓後的接案活動都有給薪,捐助一定金額的企業團體,可以指定長輩們到特定機構如喜憨兒基金會服務,許多長者過去從未有機會能與身心疾病的小朋友有所接觸,透過這次機會,學著和他們互動除了是全新的學習,也讓長輩們能夠以小朋友的角度反思,得到的收穫超乎想像。
高發會即日起至11月4日為止,開始招募新一波「聖誕老人學校」培訓,55歲以上民眾都可免費參加培訓課程,今年希望擴大舉辦,海選出50名長者獨立接案,提供熟齡族展現自我的第二舞台,並於11月中開放預約聖誕老人到府方案,至高發會網站即可參加報名。

扮聖誕老人,去年30位退休長者體驗第二人生
蘋果日報 即時新聞~2017年10月17日
如果父母年輕時做了這些子女仍該負扶養義務嗎
蘋果日報 即時新聞~2017年10月21日
【養老動畫】退休金被子女掏空?老本千萬是基本
蘋果日報 即時新聞~2017年09月30日 
☆ ☆ ☆
醫師陳乃菁:失智共照中心的核心價值與任務
蘋果日報 即時新聞~2017年11月02日 
黎世宏:長照2.0 罩不到的失智
蘋果日報 即時新聞~2017年11月01日
自由廣場》銀髮族的贏法
自由電子報 自由評論網~2017年07月14日
50歲照顧80歲,臺大金山分院推長照計畫
蘋果日報 即時新聞~2017年07月20日
​長期照顧不孤單,社會與家庭一起資源盤點
蘋果日報 即時新聞~2017年07月05日
☆ ☆ ☆
桃園市104年老人健康創意網
竹市第一家失智共照中心成立,串聯社區長照服務
◎ 黃筱珮/新竹報導

長照2.0政策將50歲以上失智者納入服務對象,竹市第一家失智共照中心今天成立,未來長照中心將和失智共照中心合作,讓社區有需要的失智患者及家屬可以就近找到服務資源。為串聯失智者醫療及長照服務,新竹市政府、台大醫院新竹分院與台灣失智症協會今舉行「新竹市B級複合型中心、失智共同照護中心揭牌」記者會,市府表示將整合及建置醫療與長照資源,讓新竹市約4,000位失智患者及家屬得到更好的協助,預計在東區、北區、香山區各設立一個失智服務據點,提供失智個案診斷、治療、照顧的一條龍服務。
台大醫院新竹分院院長洪冠予表示,去年設置長照2.0 B級複合型中心後,今年更積極向衛福部爭取失智共同照護中心計畫,於全國58家申請單位中脫穎而出,成為新竹市第一家失智共同照護中心。他說,失智共同照護中心整合神經、復健、老年、家醫、牙科、護理、藥學、營養、社工等各專業領域,將失智照顧從社區發現個案、轉介就診、社區支援、急性處理到末期照顧,透過友善的診斷流程與資源整合,使個案及家屬快速完成確診,獲得相關照護資源。而B級複合型中心則將服務範圍擴大至年輕型失智症患者,提供衰弱個案的篩檢及延緩失能與共餐服務。
失智症確診率偏低,還有很多個案未獲協助
竹市副市長沈慧虹表示,目前國內失智症的確診率大概3成左右,還有許多個案隱藏在社區中未被協助,未來失智共同照護中心將培育專業醫療人才,提高失智個案確診率,並提供失智個案和家屬完整的連續性照護。57歲的賈先生和太太今天與會分享經驗,賈先生10年前即有記憶力漸漸下降的問題,開始常分不清楚今天是禮拜幾,後來漸漸出現幻覺,情緒起伏也很大,尤其是中午、黃昏時常常焦躁不安,家人在照顧上感到心力交瘁,想找尋相關資源卻求助無門。透過台大新竹分院神經科醫師葉伯壽轉介,賈先生參與該院樂智課程及運動班後,情緒明顯改善,家人也在課程中認識其他照顧者,透過互相分享經驗,得到穩定支持力量。
民報 新聞 ~ 2017年09月08日
蘋果日報 即時新聞~2017年09月12日
黎智英專欄:老人的理想世界
蘋果日報 即時新聞~2017年08月30日
蘋果日報 即時新聞~2017年09月06日


照養小孩是國民的義務嗎?楊志良照顧役概念的反思
◎ 吳翠松/國立聯合大學客家語言與傳播研究所教授

總統蔡英文曾說「少子化問題已迫在眉睫」,前日為解決少子化問題。衛生署前署長楊志良提議,政府應該落實男女平權,讓25歲以下的女性,選擇1年服役,但不是服兵役,而是服「照顧役」,協助有需要的家庭照顧小孩,達到小孩大家養的團結社會。楊志良先生提出的照顧役方案非常有創意,且之中涉入幾個議題,我想,確實可以讓我們針對台灣現下的問題,做進一步的思考與討論。
首先,楊先生的方案主要是根基於少子化問題, 但少子化議題是否真的存在,是我們需要先做檢視的。如從人口結構來看,根據2017年5月內政部的統計資料顯示,台灣65歲以上老人已超過317萬,佔總人口數的13.49%,意謂著台灣社會即將跨入高齡社會的門檻。而台灣的出生人口數年年下降,這幾年新生嬰兒數每年都跌破20萬,再加上老人人口比例不斷增加,更使得整體人口結構日趨老化。
這幾年不少官員或學者為了解決人口結構高齡化問題,呼籲將少子化問題升級到國安層次問並認為政府應透過各項政策與福利,刺激與利誘青年男女養育下一代,以提升台灣的競爭力與解決人口老化問題。亦即,少子化議題之所以如此受關注,主要的問題是出現在人口結構高齡化上。但人口結構高齡化是否是項危機,這項危機是否可以或只能以促進生育率來解決,這些前提其實是很需要討論的。
首先,高齡是否等同於不具生產力與競爭力,是需要被釐清的,尤其在這個不靠體力與勞力更強調知識經濟的時代,有社會智能和豐富經驗的年長者如果沒有失智,相對上來說,可能比一個沒有經驗的新手,是更具經濟產值的。但在相關論述中,他們一直被視為是受照顧者,沒有生產力。再者,中老年人口與新生人口間並無絕對關聯,因為每一個世代都該為自己的生活和生命負責,而不是將中老年人的照養責任,寄託給未來的新生人口。
少子化議題本質上不只充滿了年齡歧視(認為年輕的人口品質較好,中老年人用處不大),也充滿台灣人「養兒防老」的概念,希望透過後代產出的人力來供養上一代的中老年人口。事實上,如果以台灣的人口數來看,目前人口已超過2300萬,人口密度居世界排名前幾名,這麼狹窄的一塊土地中,住了這麼多人,本來就不應該再有太多人口的產出,才能提供生活在這塊土地人民一個更好的品質。
或者更清楚的說,台灣根本就沒有少子化的問題,因為就台灣的人口密度和居住品質來說,這樣的子女出生人數可能是合宜的,下一代的未來也會有更好的生活品質。亦即,政府不應將問題解決與希望推給下一代,寄望刺激後代的產出來解決人口結構老化的問題,把少子化視為是個問題,而是轉而應該思考如何把大量中老年人的智能轉化成有經濟效益的產能,提供產業轉型或發展新的合適中老年人智能的產業環境,以發揮他們最大的經濟效能。
其次,是女性服役的議題,在楊先生的提議中,建議可用照顧役來代替。楊先生的建議當然不可取,因為這樣的想法只會造成更多的性別歧視,讓照護工作永遠只歸屬於女性。但女性服兵役這件事,確實是值得討論的。如果大家認為保衛國家是每個國民應盡的義務,那麼確實不應該有性別差異對待。亦即,身體健康的女性到了一定年紀亦應該服兵役,為國家貢獻出自己的一份心力。
但目前兵役議題較大的問題是出在既存的結構和軍中文化思惟都是對女性不利的。當代台灣,對於當兵這件事,不論是軍中或台灣社會,仍認為絕對服從階級與權威是必要之惡,體力的操練(或說磨鍊)與保持亦是核心概念。這些服從權威與當兵就要體能好的概念,本質上是非常男性思維的。
體能和體力的要求與重要性,從古到今一直傳統男性的概念與強項,而要求女性在體能與男性達到某種程度的一致,即是以男性的概念做標準。事實上,體力的有無並非與衛國或對戰有著絕對的關係,尤其是近代戰爭跟作戰這件事,已朝向科技化操作與戰略構思進行,體能的訓練在軍中是否該佔如此大的比例是值得討論的,反而無關性別的科技操作與計畫的謀略是更需加強的。
而當代在台灣,也因著崇尚體能與服從權威的男性化思維,致使女性在軍中經常性的被編派到處理行政鎖碎事務的工作上,只有少數用來彰顯性別平權政治樣版的女性能被提拔為將軍或行政官員,再加上先前軍中既存結構中,男性已佔了大半的管理位置,對於女性軍職的升遷極為不利,而軍中目前的空間結構還有相關的軟硬體設施亦是相當男性化,都使得現階段軍中的環境,不利於女性的生涯發展。
目前去脈絡的操作女性當兵議題來達到所謂的女男平等概念,其實並無法真的平等,只會造成傷害。因為如果性別結構和慣性思維還是不變,我們所做的,只是把一個女人送到對他/她充滿歧視的地方,在未達平等前,可能讓這個女人先備受壓迫。所以如果要求女性從軍,首先應該先從改革軍隊的男性思維開始做起。而政府如認為女性亦應當兵,就該努力先將軍中的文化去性別化思維,以保障兩性平權。
最後,回到楊志良先生所談問題的最核心議題,即什麼是國民的義務,其涉入事務到底是什麼?這個概念其實是很模糊的,其界線也一直不斷的在移動。早期的台灣社會,我們只要求國民負擔起保衛國家和繳稅的責任。但這幾年透過福利國概念的推展與盛行,國民的義務被擴大到各個與國家發展有關的事務上,包含了經濟、研究、照護、文化、教育、政府單位等事務的處理都成了國民義務,也使得替代役出現在台灣各個民間機構中。
到底照顧小孩是國民的義務嗎?幫助高科技產業發展它們的研究智能是國民的義務嗎?幫忙學校和政府機構處理他們的行政雜事是國民的義務?這些真的都是國民的義務嗎?而究竟,什麼是國民的義務呢?是很值得討論的問題。

吳翠松:照養小孩是國民的義務嗎?楊志良照顧役概念的反思
蘋果日報 即時新聞~2017年10月15日
安寧療護與治療併行,有助患者提升生活品質
蘋果日報 即時新聞~2017年10月15日


老年照護世代差異大,調查:夾心世代不想求人
◎ 王立德/台北報導

銀色海嘯來襲,台灣老化指數破百,明年正式進入高齡社會,65歲老年人口占總人口14%。「養兒防老」是傳統觀念,但根據富邦人壽的最新調查,當被問到如果年老時生活真的需要他人照顧時,扶養上下兩代、薪水受壓縮的40-49歲的夾心世代,最先考慮的方式依序為自聘看護(50%)、住進照護機構(47%),接著才是靠配偶(45%)、子女(36 %)。
顯示上有父母、下有子女的三明治世代,在思考自己老年照護時,已打破傳統觀念,已不太依賴子女,自聘看護或住進照護機構才是理想方式。調查也指出,50世代(50-59歲)也是最先考慮自聘看護,年輕的30世代(30-39歲)則是配偶跟自聘看護排名前二,只有熟齡世代(60歲以上)的受訪者認為是子女(54.06%),這也可以看出不同世代對於老年照護的看法迥異。其中熟齡世代要住進照顧機構的比例最低。
不論選擇自聘看護、住進長照機構、或是由配偶子女來照護,老年照護需要及早規劃,並預留資金。根據內政部統計數據,2016年國人平均餘命達80歲,而衛生福利部2015年統計的「健康平均餘命」男性為69歲、女性73.7歲,顯示老年人生命最後至少6年、至多11年間,需仰賴醫療或他人照護,凸顯老年長期照護的需求與重要性。
富邦人壽執行副總董采苓提醒民眾,高齡照護是未來社會必須面對的議題,每個人都應該及早做好保險規劃。政府長照2.0政策以提供基本服務為主,而長照保險則是以「現金給付」來補償經濟損失,建議民眾可以搭配商業長期照顧險,及早規劃,才能有效補足保障缺口、確保高齡生活及醫療照護品質。
至於該如何檢視缺口,董采苓建議從「未來可能需求」、「目前的預算」兩點去詳細評估。由於人生各年齡層面臨長期照護風險有不同,青壯年以失能為主、而老年則包括失能和失智,據統計65歲以上長者,長照主因為失智症;19至64歲青壯年,長照主因是腦血管疾病,尤其以腦中風最多;而18歲以下青少年,長照主因則為意外事故。
​富邦人壽建議,年輕人多處於打拼工作階段,預算比較有限,而意外、疾病致癱的風險較高,所需長期照護的時間較長,建議可提高殘扶險保障,補足經濟缺口。壯年、中老年等對老化長期照顧意識與需求較高者,可以長照險為優先考量。而家族具有遺傳病史、擔心特定疾病而需要長照的人,則可考慮搭配類長照險強化保障。

老年照護世代差異大,調查:夾心世代不想求人
蘋果日報 即時新聞~2017年10月21日
【辭職回鄉】在最愛土地上,蓋棟房子陪父母慢慢老去
蘋果日報 即時新聞~2017年10月08日


長照應開放民營安養機構
◎ 沈政男/老年精神科醫師
行政院院會日前通過「長期照顧服務機構法人條例」草案,當中最大變革除了長照機構法人化以外,就屬開放營利組織經營住宿型長照機構。現階段台灣長照還局限在「商人重利,不適合照顧老人家」的思維裡,其實讓營利組織加入長照體系已是國際趨勢,比如英、美、加等國營利安養機構比率年年成長,施行長照保險的日本也大幅引進民間照顧事業,甚至連施行稅收制長照的瑞典,目前都有兩成多的安養機構由營利組織經營。
為什麼台灣有人不贊成讓商人做長照?因為過去的研究發現,公營或非營利組織經營的安養機構,照顧品質比較好,然而最新的瑞典研究發現,非營利安養機構的人力配置確實較為充裕,但營利安養機構的照顧流程較好,整體而言,非營利與營利安養機構的照顧品質已無實質差別,而營利安養機構甚至可以降低住民的死亡率與照顧成本。
台灣若開放營利組織經營住宿型長照機構,可說趕上世界潮流,然而還須有兩個配套做法,才能因應高齡社會的長照需求。首先,既然開放營利事業經營全日照顧服務,為什麼不能讓他們也為社區照顧,也就是居家服務與日間照顧,貢獻心力與財力?瑞典目前的居家服務,兩成多由私人組織提供,而日本的營利居家照顧事業,更是蓬勃發展。
引進民間資本,讓營利事業加入長照體系,才能提供大規模、高成本效益的服務。比如以重度失智長者的拒食問題來說,現行台灣的普遍做法,是由旁人以宛如嘔吐物的細碎伙食餵食,而如果還是不吃,就只好插鼻胃管,然後有人看了就會哀嘆說,「沒有靈魂的肉體不值得活」;但在日本,則是準備形狀與顏色各異的碗盤,盛著由布丁做成的逼真食物,讓老人家握著筷子輔具,即使頭已低垂到桌面,都還願意自己吃飯。
其次,機構法人化、開放商人做長照以後,若要讓廣大失智失能長者都能使用,長照財源必須大幅成長,但以「長照2.0」翻箱倒櫃找稅收來源的做法,不可能辦到,一定要開辦長照保險。台灣現行的社福式長照宛如古早的柑仔店,未來若引進商業模式,新潮舒適的社區長照中心將可像連鎖咖啡店一樣,一間間在街角成立。
蘋果日報 即時新聞~2017年09月11日
到宅幫養生澡加按摩,雲林失能長者可免費申請
蘋果日報 即時新聞~2017年09月23日
自由電子報 自由廣場~2017年09月10日
☆ ☆ ☆
社區長照服務~串聯共照中心
教育部推高齡自主學習,鼓勵中高齡者走出家門
◎ 生活中心/台北報導

教育部為因應高齡社會來臨,去年首次以新型態高齡者學習(自主自助取向)方式辦理「推動高齡自主學習團體終身學習活動試辦計畫」,推動以來獲偏遠地區村鄰里長好評,為使計畫運作陣容更為堅強,今年續辦理第二期計畫。教育部說,本計畫去年58位帶領人協同80個學習團體,發現總計有1572高齡者受惠,其中首次走出家門參與學習活動者占73%,可見計畫能方便提供未曾參與學習活動的高齡者走出家門學習,進而與其他高齡者互動與連結,促進身心健康,發揮多重的效益。
教育部舉例,台東有一對夫妻,妻因12年前重大車禍後,從此封閉所有活動足不出戶,3年前終於可走路卻也不走出家門,其夫照顧妻子身心俱疲,在自主學習團體帶領人勸導下,團員妻子終於願踏出學習之旅,而該對夫妻至今也仍持續的參與學習。因應未來台灣進入超高齡社會之際,教育部除續創辦多種高齡者學習模式外,更加強培訓優質自主學習團體帶領人、樂齡講師、樂齡學習核心課程規劃師及相關高齡教育專業人員,使高齡學習能更普遍於全國各地,引領高齡者能成功活力的老化。

教育部推高齡自主學習,鼓勵中高齡者走出家門
蘋果日報 即時新聞~2017年09月16日
高齡化社會,會計師:養老屋比學區宅更好賣
蘋果日報 即時新聞~2017年09月18日


高醫攝影聯展:人生最後一段安寧療護之路
◎ 陳俊廷/高雄報導


每年10月份的第二個星期六是「世界安寧日」,今年高雄醫學大學附設醫院舉辦《高醫安寧•心圓之美》攝影聯展,今5日(四)起在2樓南杏藝廊展區展出至10月31日。《高醫安寧•心圓之美》攝影聯展以充滿感情的影像紀錄來呈現較少見之安寧照護過程中的動人時刻、感念獻身安寧照護的醫療專業人士、病人及家屬,並期望透過影像推動國內安寧療護理念。
世界安寧日(World Hospice and Palliative Care Day)是英國 Help the Hospices 組織於2005年推動成立,每年有超過70個國家參與,從全人關懷的角度,以多元化推廣方式舉辦活動,提升民眾對安寧緩和醫療的認知,共同呼籲重視末期病人與家屬的身、心、靈照顧需求,了解安寧緩和醫療的意義。本次展出56張照片,拍攝者與被拍攝者全為無償參與本次計畫,甚至允許拍攝者陪同見證親人最後一段生命旅程,其中更有安寧病房之護理人員親手在家中送阿嬤往生的動人過程。

所有人的投入,願意以公開方式呈現私密時刻,均是認同安寧照護的價值,並期望在現今平均壽命更長、高齡化日趨嚴重的台灣,改變大家避談生命最後一程的想法,揭開安寧病房的神秘面紗,讓更多人勇敢和家人間討論如何面對死亡的議題。現今平均壽命更長、高齡化日趨嚴重的台灣,改變大家避談生命最後一程的想法,揭開安寧病房的神秘面紗,讓更多人勇敢和家人間討論如何面對死亡的議題。《高醫安寧•心圓之美》攝影聯展活動,預計將巡迴大同醫院(11月)及小港醫院(12月)各展出一個月的時間。

【影音】《高醫安寧•心圓之美》攝影聯展:人生最後一段安寧療護之路
民報 新聞 ~ 2017年10月05日
王醒之:構築一個老得起的台灣
蘋果日報 即時新聞~2017年10月26日


生命的勇者~陪伴者
◎ 張志偉/緩和醫療科主治醫師

有一群人,在你我之間,陪伴每一個飽受嚴重傷病所苦的病人,感受每一分錐心刺骨的心傷,他們是生命真正的勇者。總在一連串的檢查之後,在診間,也可能在病房,一個晴天霹靂的消息重重的擊打下來,首當其衝的往往都不是病人,而是他們。震耳欲聾的病情,難以理解的病名,無情的預後判斷,沒能給他們爭取多少調適的時間。眼眶的淚水尚在打轉,內心的刀割仍在淌血,無止盡的檢查治療,排山倒海的醫療決定,已經催促著他們要堅強起來,把自己的需求拋在腦後,燃燒自己的生命,為病人掏心掏肺。
這樣的可怕消息,勇敢如他們都無法承受了,怎麼能讓脆弱的病人獨自承擔?不可能的。這樣非生即死的關頭,連專業的醫師都不敢確定治療結果,他們又怎麼能不每天擔心害怕作出了錯誤的決定?不可能的。儘管從那一天起的生活就翻天覆地,食不知味、睡不安穩,在更痛更苦的病人面前,他們怎麼有資格求助,要求休息?不可能的。生病就是花錢,本來就已經吃緊的經濟更是雪上加霜,但是怎麼能因此讓病人就失去治療的機會?不可能的。不能不可能,他們的心裡沒有其他選擇,只能給病人每一個可能。
疾病是無情,但是時間也不站在他們那邊。病情的進展,逐漸明顯難以掩飾;治療的痛苦,越來越無法承受;生活功能的退化,讓已經心力交瘁的他們,不得不投身照顧。然而,心中掩不住的疑問卻不斷擴大:我還能做什麼?是不是要換個醫師?要不要換一間醫院看看?怎麼樣可以不再消瘦?能不能不要這樣整日臥床?痛苦怎麼都控制不住?一直昏睡不對吧?我們都一直很努力配合治療,怎麼越來越糟?我是不是錯了?我一定是錯了吧?到底該怎麼辦?
突然間,在這個沒有想到還能有更多打擊的時間點,醫師的一句話,證實心中一直以來的恐懼——「很抱歉,沒有辦法再治療了」。熟悉的世界在面前崩塌,能理解的現實在眼中消融,想要尖叫狂喊,想要怨天尤人,想要抱頭痛哭,想要拋下一切逃走,但是不行,不然病人怎麼辦?
病人知道了,無論有沒有人告知他真實病情,他從身體的變化,精神的萎靡,醫師的深鎖眉頭,和身邊每個人的眼角淚光和故作堅強,知道的。理所當然,病人想知道更多病情,想為自己做更多決定,想要談如何面對接下來的人生,想要知道自己是不是已經來到生命終點,想要知道自己還剩多少時間,多少可能。這樣問題是都應該好好被回答,但是怎麼能回答呢?就算要回答,又該怎麼回答呢?
接下來的時間裡,一切的一切都變化太快了。醫療的訊息和醫師的解釋,越來越複雜難解,唯一能確定的,只有眼前的病人一天比一天虛弱消瘦,痛苦一天一天增長,一天一天逐漸難以保持清醒。不需要什麼高深的醫療知識,眼前的變化只有一種可能,卻是最無法面對也最說不出口的那個可能。那天,終究還是來臨了,也就在這一天,他們彷彿失去了全世界。
這一群人,在你我之間,從疾病的一開始,就與病人一起承受面對,為病人想方設法。隨著病情變化,又只能黯然神傷。盡心盡力地照顧,卻也不斷懷疑自己。他們面對人生最大的失落,卻也用對病人的愛照亮漆黑的夜空,在一切塵埃落定之後,還要帶著思念、勇氣、智慧與堅強,繼續活下去。他們是生命真正的勇者。他們是,病人的家人。

【醫病平台】生命的勇者~陪伴者
民報 新聞 張志偉 ~ 2017年10月17日

以房養老,申辦量破2000件
蘋果日報 即時新聞~2017年10月10日
☆ ☆ ☆
桃園市虎頭山
給精神病友一個舒適的家,雲林縣身心照護協會的故事
◎ 陳婉真
不說你可能不知道,這棟在斗南鎮文昌路高架橋邊日治時期的低矮建築,曾經是雲林縣農會附設農產品加工廠附設鎮源農民醫院的院址。蛤?一個縣農會附設的工廠下再附設醫院?對,這家鎮源農民醫院曾經在斗南風光開設過,短短幾年已經結束營業,目前由雲林縣身心照護協會以每月3萬元承租,作為協會會址及心智障礙者日間照護中心。
協會的成立,要感謝斗六市專門收治精神病患的靜萱療養院(今信安醫療社團法人)董事長鄭約田,有感於精神障礙者出院後不易被社會接納,就業困難;加上病患抗壓性低、家庭支持度低,或是服藥後自覺病況改善而停藥又復發的情況屢見不鮮,導致病人總是陷入入院→出院→再入院的惡性循環。2006年8月,他結合幾位社會熱心人士,成立雲林縣身心照護協會,為精神障礙病友提供關懷與服務。
他在醫院劃出一塊土地,作為無毒示範農場,供住院中或出院病友作為園藝療癒之用,也讓協會收治的日間照顧病友作為實習農場。農場裡種了許多香草類植物,協會剛好向當時的勞委會職業訓練局申請一項「多元就業開發方案」,有一些中高齡就業人士的人力,就開始把這些香草採收後做成茶包。協會也曾打造一台方便又搶眼的行動販賣車,集合各社福團體的產品,在縣內四處行銷,吸引地方電視台的採訪,對協會的收入不無小補。
2008年間,前縣長、也是現任立委蘇治芬到協會參觀,喝了香草茶後讚不絕口,詳細詢問協會成立的經過後,指示社會處輔導協會轉型成為社會福利團體,並向法院完成社團法人登記。協會的主要宗旨包括:協助身心障礙者醫療照護、建立其無障礙生活環境事項;促進身心障礙者職業訓練、辦理其支持性就業及庇護就業服務事項;提升身心障礙者生活品質、建構其休閒育樂事項;以及宣導身心障礙者退休規劃、倡議其終老安養等事項。
2009年,協會開始辦理「雲林縣成年心智障礙者社區居住服務」,由協會向民間租屋,提供給有居住需求的病友,這項計畫限制收治人數最多只能有6人,白天各自上班工作,晚上回到住處,協會每晚需有一位工作人員陪同提供服務。由於雲林縣資源相對貧乏,2010年縣府加強輔導協會規劃一項名為「雲林縣成年心智障礙者社區日間作業設施服務計畫」(簡稱「小作所」計畫),向中央申請經費補助,協會本身負責20%的自籌款,主要作為精神及智力障礙者的日間照護場所。
要維持會務正常運作及工作人員的薪資等龐大開銷,協會除了向政府申請補助之外,自籌款部分由學員承接各項作業所得支應,不够的話有時要向理事借用,也有些家長及在地企業界人士會自動捐款;寺廟有時也會捐贈米糧等物資。現任執行長黃秋慧就是因為朋友介紹,得知有這麼一個協會之後,深為認同,經常以公司或個人名義捐款捐物資,有時還招待全體員生到麥當勞共進午餐,為了要更加投入協助會務推動,她特地到大學補修社工學分,希望能對會務提供更多實質的幫助。
由於鄰近的古坑綠色隧道假日人潮很多,協會特地爭取了一個攤位,每到假日學員就要到攤位擺攤,販賣好喝的香草茶及其他協會產品。每年中秋節更是社福團體的重要節日,因為他們的產品可透過政府協助成立的行銷平台銷售,可惜今年協會準備了很多斗六特產柚子,卻因不知道還要辦理食安檢驗,錯過了上平台行銷的機會,讓工作人員相當擔心屆時會有大量庫存,本報為幫忙促銷,今年特別採購了協會的「媽祖保柚」的柚子禮盒,作為員工秋節禮物。
誠如協會理事長何政岳說,雲林縣是農業縣,經濟力比其他縣市落後,又缺乏大型企業捐助,無論是會員開拓、志工招募、產品行銷、經費募集,都是工作人員艱困的挑戰。雲林縣約有8,000多個心智障礙(含精神障礙、智障)者,卻僅有3所庇護工場。因此,雖然明知要非常努力才能做到,協會仍積極規劃為身心障礙者籌建樂活家園,讓他們能獲得妥善照顧、減輕家庭照顧壓力和社會負擔,讓身心障礙者有尊嚴的生活。
祝福協會的願望早日達成。

【專文】給精神病友一個舒適的家,雲林縣身心照護協會的故事
民報 新聞 ~ 2017年09月26日
學童體驗老人行動,提升尊重長者價值
蘋果日報 即時新聞~2017年09月19日
避免溢領,勞保局提醒領老年年金者死亡家屬應通報
蘋果日報 即時新聞~2017年10月10日


到宅沐浴車好貼心,讓行動不便長者洗好澡
◎ 林師民/新竹報導

新竹市積極推行長照2.0服務,前年起推出「到宅沐浴車」服務,專車、專人到府服務,讓行動不便的長輩、中風或失能者能洗個好澡、睡個好覺,兩年來服務超過250人次,貼心照護獲民眾肯定。衛生局指出,沐浴車市附設組合式浴缸的專用車輛,約有1坪半空間,由護理師、照顧服務員和操作員3人組成團隊隨車服務,每次服務時間約1小時,沐浴前衛長者做專業評估,確認是否適合沐浴。
沐浴團隊會先把長者移至洗澡浴槽,舒服地泡熱水澡,專人從頭到腳洗澡服務,透過熱水促進血液循環、新陳代謝,讓長者放鬆神經、舒緩壓力,過程中會重視長者的感受和需求。這次服務的82歲林奶奶,年輕時因意外失去左腿,終身未婚獨自一人生活,長期坐輪椅導致脊髓變形,行動不便,連帶也影響睡眠。林奶奶在接受沐浴到府服務後,全身舒暢放鬆,當晚睡得特別好,圓了「洗好澡、睡好覺」的願望。
新竹市長林智堅表示,許多失能長者因移動困難,家屬體力或設備不足,導致沐浴變成艱困任務,最後長者僅能擦澡方式清潔。市府前年與生命連線基金會合作,針對本市失能長者和身心障礙者為對象,依評估結果提供到府沐浴車服務,讓長者也能舒服洗個熱水澡。
林智堅說,竹市65歲以上有4萬8443人,佔11%,為整頓資源,今年設置了「長期照顧科」,於東區、北區、香山區設置「1A-2B-5C」長照據點,提供近距離且平價的照護服務。衛生局表示,到宅沐浴車提供失能者妥善、有尊嚴的專業服務,為失能長輩洗個舒暢的澡,也給予家庭照顧者一份有力的支持;若有需求,可向財團法人生命連線基金會提出申請。

到宅沐浴車好貼心,讓行動不便長者洗好澡
蘋果日報 即時新聞~2017年10月20日
報告總統!長照排擠醫界之外,醫療問題還有這麼多
蘋果日報 即時新聞~2017年10月19日


孤獨死年輕化,留心憂鬱的4大警訊
◎ 蘋果日報 即時新聞中心

近年日本「孤獨死」年輕化,不時也有名人因走不出憂鬱症陰霾而自殺。書田診所精神科主任陳家駒提醒,憂鬱者若出現攜帶武器並威脅自殺、談論自殺心情變得焦躁、醉酒時無禁忌談論死亡或自殺方式,或者尋找方法殺害自己,恐是尋求自殺的警訊。陳家駒表示,憂鬱的發生多半不是單一因素所引起,大致可分為壓力、疾病創傷或藥物酒精等外在影響,以及內在因素如家族病史、腦部或內分泌疾病,和自我認知性原因,如負面人格特質、親友關係疏離者。
陳家駒指出,憂鬱症患者日常會出現不安,生活失常,漸漸個人行為反應脫離生活現實,對於死亡自我迷戀,覺得生命虛無,生存無意義,死亡是很好且可考慮的選擇,是自我一切再生、重生希望,在生死間游移,漸漸走近死亡。陳家駒說,自殺企圖者生活上經常會表現出訊號,如經常說要自殺自傷、濫用酒或藥物、莫名情緒失控或憤恨悲傷、表達感覺沒價值沒目的、生活無望失望、對感興趣的事物失去興趣、自我封閉、焦慮憂鬱、睡眠飲食改變、妄顧個人衛生、有自傷或危險行為、與人溝通失常,以及送走心愛物品。
陳家駒提到,當憂鬱者出現攜帶武器並威脅自殺、談論自殺且心情變得焦躁、醉酒時無禁忌談論死亡或自殺方式、尋找方法殺害自己等行為時,千萬要多留意,恐是尋求自殺的警訊。陳家駒說,憂鬱情緒者除親友的關懷陪伴,與專業醫療照顧外,協助日常生活調整,找回自己夢想、生活目標、意義,培養嗜好、興趣,多想想自身正面特質、成就,嘗試尋回正常生活,也能幫助自救。

孤獨死年輕化,留心憂鬱的4大警訊
蘋果日報 即時新聞~2017年10月07日
國中師不堪奉養病父老母,壓力大燒炭身亡
蘋果日報 即時新聞~2017年10月13日
☆ ☆ ☆
精神風暴,台灣追求不起的 No.1
蘋果日報 即時新聞 劉潤謙~2017年11月06日
家庭照顧者好累、易受傷,可找實務指導員幫忙
蘋果日報 即時新聞~2017年11月03日
【公庫】精神照顧每一哩路,家屬心理誰來撐?
蘋果日報 即時新聞~2017年05月28日
☆ ☆ ☆
老人關懷~健康、醫療10610輯
老人關懷~健康、醫療10609輯
老人關懷~健康、醫療10608輯
老人關懷~健康、醫療10601輯
社區營造游民 ▶ 部落格文章輯
☆ ☆ ☆

新竹城隍廟 2017年
銀髮之夢
◎ 詹偉雄/文化評論者

隨著遊戲的更新,「寶可夢Go」似乎又重拾玩家熱情,街頭巷尾不時聚集著參與頭目戰的圍攏人潮,這景象和1年多前甫上市時的盛世比起來,雖已不可同日而語,但對開發商 Niantic 來說卻未必是個壞消息~它們逐漸經營出一個穩定的市場,也摸索出遊戲如何高潮的若干甜蜜點。 身為智慧型手機誕生以來第一個引爆世界市場的遊戲,「寶可夢 Go」顯然並沒有如一般人預期般會流星般地隕落。
幾場戰役下來,它帶給玩家的驚奇,有如上世紀末創業的 Amazon,畢竟,以全球化網路作為經營尺度的企業,我們仍欠缺足夠的知識和經驗來理解,邊看邊知道,仍是恰當策略。身為玩家的一員,在疏怠了半年後,最近又比較積極地玩將起來,也注意到社群網站與抓寶、道館現場中幾個現象,值得玩味。
第一個是,雖然玩遊戲的人減少,但每個玩家投資遊戲的金錢或時間卻大幅增加。社群裡有資深的玩家告白,在頭目戰的新玩法下,1個月花了台幣28000元購買所謂的「特級團體戰入場券」。依照遊戲設定,每位玩家每天可獲贈1張免費的團戰入場券,如果想多打,那就花台幣20到25元不等的代價(端看你一次購買多少寶可夢幣,愈多當然愈便宜)額外買1張來打,2.8萬元台幣的消費也就意謂1個月多打了1000場以上的團體戰,這不僅意謂著玩家投入了金錢還投入時間,在有點距離的各道館間穿梭奔馳。我自己的經驗是:1個月的投資確實超過了過往1年的總和,好些時也因為趕場而手忙腳亂。
第二,遊戲推出滿1年了,也有少數玩家達到了最高階的40等級。聽他們分享這1年來的歷程才知,要獲致這般「成就」,可得投入一種艱苦的自持,超越常人想像。譬如一位玩家就說:每天都得有紀律地抓上一定程度的寶,長夜深處才返家,而清晨黎明即起,搶打剛開幕的頭目戰,其中還必須殫精竭慮地盤算取得經驗值的最佳策略,譬如善用Niantic在每個特定節日推出的限時活動獎勵,或者磨練出一種利用幸運蛋(半小時內可使各種活動產生的經驗值加倍)的時間管理本領。
第三,遊戲既然那麼地需要投入金錢、時間和心力,那麼1年下來篩檢出的玩家面貌也就愈發清晰,那些常態性的「寶可夢Go」玩家,清一色是銀髮族。90年代由日本風靡向美國的任天堂同名掌上電玩,主要的消費者是兒童和青少年,他們玩著Gameboy、看著電影、收藏著遊戲卡,與皮卡丘和訓練師小智的故事一同長大,但在手機遊戲玩家這裡,沒有多少人知道小智是誰,也搞不清楚每一隻寶可夢的身世來歷,但阿公阿嬤們卻清楚小怪獸的天賦(iv值)和技能,知道彼此如何相生相剋,還有在城市哪些孤獨無人的角落,總是會韻生某些稀有的寶怪。
銀髮成為玩家主力,有外在的邏輯可循:比較有錢也有時間,年輕人有更迷人的事業可投入,玩遊戲的機會成本未免太高。但我在乎的是遊戲與玩家的意義世界:「寶可夢Go」是一種靠著不斷自己做工、積累、跋涉很多行路、到過很多新奇地方才能取得進度與「成就」的遊戲,它也是一種在現實圖譜上擴增出一種虛擬實境的遊戲,也就是眼前雙腿走的是一般人都走的大街小巷,但玩家的心靈和意志卻可滯留在另一個怪獸糾纏的繽紛世界。
於此「我的人生純我打造」,有種快意,但不旋踵,一陣落雨下來,卻又提醒著此身仍有一疼痛可感、身不由己的現實得並處。 要耽溺於這種自由與不自由共處的況味,暗夜中捧著螢光寂寞行路,沒有三兩根銀髮,是領略不來的。

詹偉雄專欄:銀髮之夢
蘋果日報 即時新聞~2017年09月20日


「安樂死」並沒有那麼簡單
◎ 孔令信/中華生死學會理事長

對於傅達仁與瓊瑤所推動的「安樂死合法化」,勇於面對死亡,並願意接受由醫師協助下的死亡「加工」,重點就是爭取自己的死亡權。當然值得敬佩,只是「安樂死」並沒有那麼簡單。只要通過立法就真的從此大家「安樂」。安樂死這個爭議一直都存在著,美國著名的「死亡醫師」傑克•凱沃基安(Jack Kevorkian)10年間幫助至少130人自殺,他的名言就是「死亡不是罪。」(Dying is not a crime)他的故事還被拍成了電影《死亡醫生》(You Dont Know Jack),由影帝艾爾帕西諾主演。
1987年傑克首度協助一位身受阿茲海默症之苦的患者自殺,被吊銷醫師執照,後來他乾脆私底下提供「自殺專業諮詢」給患者,他還特別打造死亡機器(Thanatron),藉此注射特殊藥物,讓「重病」患者感受不到疼痛,慢慢地告別人世。1999年因「說服人自殺」引起太大爭議,被法院以二級謀殺罪,判刑8年。2007年獲假釋,條件是出獄後不得再協助他人自殺。
仔細檢查傑克協助自殺的病患,有60%並非絕症,如果安樂死是在協助癌症末期與重症患者最後一程的話,死亡醫生所做過的工夫與功課明顯是不足的,還有13%是沒有經過詳細諮商就被加工自殺了,此外,有19%是憂鬰症患者,不過並非完全不能控制與調整過來。從這些數據來看,若是沒完整的配套設計,光憑一時興起,無論醫師或病患都有可能陷入盲點而做出錯誤的決定,完整的配套措施並不是在設限,相反地,應該是在保障人權,以免病患/醫師濫用「死亡權」。
2015年一名德國男護士在重症監護病房給某些病人過量注射心臟藥物,造成病人死亡,他被判終身監禁,2017年8月他坦承謀殺兩人,而檢警發現他很可能是造成86喪生的凶手,他在法庭上供稱,他很喜歡嘗試搶救病人甦醒過來的感覺。但他的努力並不總是成功,導致有些人成了受害者。這位男護士顯然是過度迷戀救人,卻將5種不同的藥品注入患者體內,想要享受急救回來的快感,卻反而造成了殺人的事實。類似這種案例,醫院管理明顯出了問題,讓這名護士有機可乘,而同樣地沒有經過管理的「安樂死」,某種程度也有可能成了謀殺的藉口,因此,不能不慎重啊!
曾被醫院中同仁視為「死亡夫人」的伊莉莎白•庫布勒•羅斯醫師(Dr. Elisabeth Kubler-Ross),這位美國生死學之母,在1995年5月13日母親節腦幹中風,69歲的麗莎被送到醫院,可是受不了醫院的作風,第二天就辦出院。一星期後又因尿道感染再住院,自此以後身體狀況開始走下坡。1996年一整年,面對身體的病痛和癱瘓造成的諸種不便,苦苦掙扎。依賴24小時的看護。聖誕節過後,伊麗莎白心臟病發作。醫生警告進而哀求她要戒菸、咖啡與嚼巧克力的習慣。但是她卻表示「說什麼,都不會放棄人生的這點小小的樂趣,幹嘛要戒掉?我為我的生命負責。」
1997年在一連串的中風後,不得不依賴別人,麗莎非常希望:脫離肉身,就像一隻破繭而出的蝴蝶,跟天國的光融合在一起。她寫《天使走過人間—生與死的回憶錄》(The Wheel of Life—A Memoir of Living and Dying) ,書中最後這樣寫著:「慢慢朝向人生旅程的終點走去,一路上我有充分的時間沉思、反省。這一生中,我輔導過無數臨終病人,現在總該給我一點時間,讓我好好思考一下自己的死亡吧。……通過了人生考試,完成了我們在人間的學業,我們就可以畢業。那我們就可以脫離禁錮我們靈魂的肉身,如同一隻蝴蝶脫離禁錮牠的繭。時機成熟時,我們就會飛昇而去。然後我們就可以擺脫病痛、恐懼和人生的一切煩惱 ……,逍遙自在,宛如一隻飛回上帝身邊的彩蝶 ……,在那裡我們永遠不會孤獨。我們會繼續成長。我們終日跳舞唱歌。我們跟親人永遠團聚,享受無盡的愛。」
庫布勒•羅斯醫師終其一生都在陪伴、輔導臨終病人,面對自己癱瘓的晚年人生,要依賴別人,不過,她沒有選擇加工自殺,她深信死亡是人生的一部分,而且是最重要的一部分。醫術高明的醫生,一心只想延長病人的生命;他們不了解,死亡其實是人生的一部分。想要以加工自殺來結束生命,是很快可以達到自己所想要的死亡,不過,都忘了死亡是人生的一部分,也是另一個課程與學習。
2004年8月24日晚,庫布勒•羅斯醫師在經歷一連串中風、心臟病發作與年老等狀況後,在兒子與親友陪伴下,自然死亡,走完在人間豐富與精采的78年歲月。像她自己所說的她轉化成為蝴蝶,優游於天地之間。生死是一體,安樂死或加工自殺都只是把死亡加速來到,以為這樣就可以解決一切,以為這樣就能讓自己死後一了百了,卻忘了生命的學習是連帶死亡的課程。人生即包涵生之喜悅,當然也包涵著死之坦然。在倡導安樂死的呼聲中,請同樣想想庫布勒•羅斯醫師她對臨終病患的關懷與輔導,那份初心與一直執著的這份之初心啊!

孔令信專欄:「安樂死」並沒有那麼簡單
蘋果日報 即時新聞~2017年10月16日
☆ ☆ ☆
「自決死亡」?或「被迫去死」?
蘋果日報 即時新聞~2017年10月15日
 安樂死之立法行不行?
民報 新聞 吳景欽 ~ 2017年10月17日

【直播結束】傅達仁瑞士排定安樂死,不捨家人暫取消
蘋果日報 即時新聞~2017年11月19日
自由廣場》這不是安樂死!
自由電子報 自由評論網 郭集慶~2017年11月19日
☆ ☆ ☆
老人關懷~屏東基督教醫院、台積電愛互聯
老人關懷~終老、安養1061輯
社區營造游民 ▶ 部落格文章輯
☆ ☆ ☆

安寧療護~人生最後一段路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