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東聖母醫院嘉蘭部落廚房 |
日做上千個有機便當,聖母醫院餵飽台東老人
◎ 葉志明、梁建裕/台東報導
※
台灣邁入高齡化社會,需要照顧的獨居老人愈來愈多,尤其是人口外移嚴重的偏鄉,像是台東地區,但因為台東地形狹長,村落間距離遙遠,讓照顧的工作更加因難,因此台東聖母醫院從2000年開始,陸續在台東各區域設立了8間部落廚房,每天提供1000份以上的營養午餐給獨居老人,每年服務25萬人次,他們深信有了基本的營養滿足,生活有了品質、老人們的健康也才有保障。
《蘋果》記者走訪其中一間的嘉蘭部落廚房,這裡的兩位廚師每天必須做出100個以上的便當,送餐範圍包含金峰鄉和太麻里鄉,兩個鄉面積範圍約476平方公里,大概將近兩個台北市大,送餐員送完全部便當需花費3個小時,來回路程超過50公里以上。聖母醫院希望明年能再增建太麻里部落廚房,除了讓服務的能量再擴大,也紓解嘉蘭部落廚房的便當製作與送餐壓力。
嘉蘭部落廚房的廚師麗華說,他們每天七點就要開始洗菜,切菜,煮飯,炒菜,菜單都經過醫院的營養師評估,烹煮的原則就是少油少鹽少糖,能蒸的就蒸,能水煮的就水煮。九點前完成所有的料理,然後開始打便當,如果有老人家牙口不好的,就必須先用剪刀剪碎食物,好方便他們食用,十點準時把便當交給送餐員,這樣才來得及在中午前將所有的便當送達。
送餐員將便當裝上機車後出門送餐,在豔陽下騎機車穿梭在蜿蜒的山路,熟門熟路的造訪每位獨居長者。除了把便當送達,還會跟老人家寒暄幾句,查看住家環境,如果發現任何異常狀況就會即時回報,讓醫院做後續的協助。台東聖母醫院的部落廚房計劃,其實還包含了地區自給自足及社會永續的精神,他們承租了知本農場的土地成立聖母健康農莊,以有機栽種的方式生產蔬菜。
另外位於泰源部落的「喜樂農場」則負責生產安全無毒的「恩典米」,部落廚房做供應給獨居老人的美味健康便當的食材都來自於此。麗華廚師說:「其實我們的工作不是只有送便當,其實還有帶愛去喔。」台東聖母醫院堅持為獨居老人送餐的理念就是:「別人不做的我們做,別人不去的我們去。」麗華廚師對這句話很有感觸,她說:「我們要多為老人家著想,畢竟我們以後也會老,要好好看待身邊的老人家。」
※
【大愛片】日做上千個有機便當,聖母醫院餵飽台東老人
蘋果日報 即時新聞~2017年08月06日
※
※
如何善用社會大愛?聖母醫院:把這裡打造成老人天堂
◎ 陳文蔚/專訪
※
最近,在慈濟事件中也被討論很多的羅東聖母醫院,藉著這個機會,一甲子以來創建、守護該院的外籍神父們的大愛,終於被彰顯;他們默默所做的服務也因此令全台灣所知道。羅東聖母醫院院長陳永興便透露,由天主教靈醫會主持的羅東聖母醫院,從早期到現在,一直都把別人不願意做的撿起來做,無論是偏遠醫療、監獄服務,甚至是老人照顧都是如此。有鑑於台灣老年人口急速增加,聖母醫院從為獨居老人送餐,投入老人醫療照護,陳永興強調,藉由建立全面的老人醫療照護網絡,期許宜蘭未來能成為一個老人天堂。
陳永興醫師談到籌設老人醫療照護大樓的想法,除了因應老年化社會的來臨之外,賦予他這項動力的,仍就是聖母醫院大批「老朋友」。他回憶道:「當時來到聖母醫院,每天早上總是會有幾十位坐著輪椅的老人家,在電梯口等著搭電梯上樓做復健,但一部電梯只能容納兩部輪椅,許多老人家光等電梯就得花上很長一段時間,老人家不方便,其他病人也不方便。」當時體認到台灣醫院的設計對老人需求考量的少,聖母醫院在老人照顧上,雖然很早就開始從事獨居老人送餐、養護等工作,不過應該還可以在醫療照護上更完備,因而有了老人醫療照護大樓籌設。
■ 缺乏醫護人力,是邁向老人天堂的最大挑戰
老人醫療照護體系的建立,其實也攸關羅東聖母醫院未來發展方向,陳永興院長透露,台灣現在醫療院所朝向兩極化發展,一方面大型醫學中心不斷擴充、設分院,另一方面,小型診所也如雨後春筍般設立,在極大化與小型化下,像是羅東聖母醫院這樣,擁有400~600床規模的中型醫療院所,生存便相當不容易,不但病人因為交通便捷往大型醫學中心跑,中型醫療院所因為值班時數相對高,在招聘醫生、護理師上非常困難。
陳永興院長說,醫學中心的醫師從主治醫師、住院醫師各司所職,醫生多,主治醫師值班時間也就少,但中型醫院主治醫師就是第一線,以聖母醫院為例,現擁有80多位醫師看起來很多,但以科別來分,每個科也只剩下2-3位醫師,更何況花蓮、台東的中型醫院只有50-60位醫師,恆春更只剩下10多位,足見醫療人力之不足。
不過羅東聖母醫院因為從設立以來便都是靠自己的力量存在,更都以一般人不願意從事的醫療服務為主,從早期的結核病、痲瘋病等照顧,到現在從事老人醫療照護、受刑人醫療等,反倒讓聖母醫院有了自己的特色。陳永興醫師表示,過去在缺乏健保體系支持下,從事受刑人醫療經常因為種種原因積欠醫療費用,經常累積5、6百萬的呆帳,但有了健保之後,政府對從事受刑人醫療的相關醫療院所,核算健保點數均全額給付,大大減輕醫院的負擔。
■ 讓羅東變成聖地牙哥一般,是老人樂活好所在
而老人醫療照護更是未來社會必定面臨的問題,羅東聖母醫院做得早也要做得好,陳永興院長指出,誠如美國許多城市,像是聖地牙哥等,就是因為老人醫療照護非常健全,政府也配合建置交通等建設,讓該地區成為老人退休後最愛長住的地方。陳永興院長認為,宜蘭老年人口多,地方政府也早就推動各村落間老人「共食」的計畫,羅東聖母醫院更早已與30、40個民間復健、養護中心簽約,再加上即將落成的老人醫療照護大樓,希望最少要把一千位偏遠、弱勢、需要的宜蘭的老人納入照護網,打造宜蘭成為老人退休、醫療照顧的天堂,甚至成為台灣老人照顧的示範標竿,老人照護志工的訓練基地。
※
如何善用社會大愛?聖母醫院:把這裡打造成老人天堂
民報 新聞 ~ 2015年03月15日
☆ ☆ ☆
門諾秀林同樂村長輩用餐 |
行動辦桌車出任務,奔馳千里送餐護老
◎ 王志偉/花蓮報導
※
「就是希望讓偏鄉長輩好好吃飯…」門諾基金會分別在富里鄉及秀林鄉開辦「同樂村」,有就醫諮詢、社區共餐等需求,而每週固定由工作人員開車來回50公里為長輩採買食材,「行動辦桌車」為偏遠地區負責運送鍋具、採買食材及載送長輩,門諾基金會將持續透過企業與公益團體合作,幫助更多偏鄉長輩可以好好吃飯。
門諾基金會秀林工作站站長劉瑞華表示,秀林同樂村位在崇德村,小村落雖擁有美麗的海岸,但生活機能不便利,距離資源較為集中的花蓮市區約要40分鐘,來回約50公里的車程,因此將「行動辦桌車」規劃每週三、四、五為同樂村開站的時間,周二工作人員就需開著行動辦桌車前往花蓮市採買一週所需的食材,開辦至今,行動辦桌車負責採買的路程已達1,200多公里。
除此之外,於同樂村開站時間為周二至周五,工作夥伴會至民有社區的(於太魯閣大橋下)接送長輩前往共餐,期待同樂村能建造一個社區的好鄰居好夥伴,在部落社區建立友好關係,同時也期待能讓長者都能建立樂齡、樂活、樂智的生活環境,維持健康文化生活型態。在吉安工作站陳翊霖社工的牽成下,重慶市場裡的補冬雞肉攤也一同響應同樂村長輩共食,每周鄭老闆都準備新鮮的雞肉給長輩食用,經過鄭老闆的細心處理和廚工的用心料理,新鮮的雞肉變成同樂村長輩一道道的美味佳餚。
鄭老闆也很熱心的向市場裡的攤販介紹門諾基金會的工作團隊,市場裡的攤販也十分熱情說,改天看到「行動辦桌車」開來的時候會算便宜一點喔!因為這是要給老人家吃的,攤販們紛紛加入這個愛心行動,同樂村的長輩好幸福。鄭老闆說,投入公益的想法很簡單,因為我們都會老,希望我們老的時候也能感受到社會的溫暖。
68歲的林阿嬤從年初秀林同樂村開辦就持續參與同樂村活動,林阿嬤說,以前中午吃飯一個人就都隨便用,餅乾、零食有時候也是一餐,現在有同樂村共食,跟大家一起吃才有胃口。門諾基金會2004年起與 7-ELEVEN 合作,集結社會大眾愛心規劃初「東部地區獨居老人送餐計畫」,2014年由28家花蓮地區的門市店長組成「好鄰居送餐隊」,並運用 7-ELEVEN 門市零錢捐所募得的善款,針對偏遠地區建置「同樂村」、「行動辦桌車」等創新服務。門諾基金會盼透過企業與公益團體合作,幫助更多偏鄉長輩可以好好吃飯。
※
行動辦桌車出任務,奔馳千里送餐護老
民報 新聞 ~ 2018年07月11日
※
※
罹癌重生的葉媽媽惜食餐廳,菜單打掉重練只賣健康
◎ 洪敏隆/台北報導
※
台北市三元街經營早餐店超過20年的林麗圓(葉媽媽),6年前罹患乳癌三期,痊癒後她檢視自己飲食習慣,戒掉原本最愛的油炸食品和加工品。先從從改變自己和家人的飲食,繼而退掉加盟的速成食品,店內幾乎都用天然食材,還將menu製作成如同一本健康書,並熱心邀社區鄰居一同共餐。一間早餐店的改變,帶動了顧客、社區都改變,知道如何吃得更健康,推廣全食物理念也讓她經營的「大樹下健康餐飲」去年獲得環保署的惜食餐廳表揚。51歲的林麗圓不僅經營早餐店,在家裡還要照顧年邁生病的婆婆。
有愛心的她甚至還擔任寄養家庭,最多一次照顧3名發展遲緩的寄養孩童,可能因為太過操累導致生病,在她45歲那年到醫院檢查發現已是乳癌第三期,共經歷6次化療、28次放射治療、51次的標靶治療,將近花了兩年才治癒。醫師告訴林麗圓,生病原因是太肥胖以至於賀爾蒙改變,導致有乳癌,層層推敲發現很可能是飲食出了問題,在治療過程她因緣際會參加癌症基金會的癌友全飲食計畫,開始品嘗食物最原本的味道,從前她愛喝奶茶、常吃油炸類食物和加工品,病後林麗圓學習健康飲食,戒了那些從前的最愛。
林麗圓說,以前吃得太「豐富」,但吃的是食品不是食物,她從營養師學習如何烹調食材,先從家庭改變,烹煮健康飲食慢慢得到家人接受後,她覺得應該也要給客人「改變」,雖然火腿、培根、雞塊只要加工一下很方便,但她懂飲食後知道這些油脂實在太高,退掉了所有加盟的速成食品,管控食材來源,希望把健康的飲食觀念傳遞給消費者。她不僅把油換掉,改用天然的食物如有機黃豆、糙米、燕麥等研發養生早餐,例如手工自製的蛋餅,是她先用燕麥打成漿,和麵粉均勻攪拌後在爐火上煎出蛋餅皮,而且還摻入南瓜、胡蘿蔔,呈現橘色的蛋餅皮。
「我在生病的時候,花了健保那麼多錢,這些都是辛苦工作納稅義務人的錢。這條命是大家救的,所以我希望有機會回饋,我就回饋。」林麗圓談到為什麼早餐店堅持要改變的原因,她說,希望自己的烹煮台就是個傳遞健康的平台,她甚至還曾製作DM發給消費顧客,讓大家知道健康飲食重要,後來覺得效果不佳,改成將菜單製作成健康書,讓顧客一邊挑想吃的早餐,也可以吸收正確知識。
林麗圓的兩個女兒葉開玉、葉開文被媽媽的堅持感動,也為了不讓媽媽接觸太多油煙,畢業後都接下早餐店負責烹煮的工作,但兩人都很心疼媽媽換了食材,不敷成本。而且一開始早餐店的改變,「嚇跑」很多習慣吃重口味或是講求快速的顧客,今年她還推動限塑,完全不提供外帶杯,因此店內原本的客人幾乎都換過一批,不過吸引很多新的死忠客人,而且感謝她堅持的改變。
林麗圓開的早餐店是在台北市南海路、三元街口,有客人是從板橋專程到他們那邊吃早餐,也有媽媽路過買杯豆漿後,覺得品質很好,之後經常來買,而且一次都買好幾杯,現在客源已非常穩定。林麗圓說,一個人好、家庭好,不是真的好,而是希望大環境好,所以她不僅改變店內餐飲,改變顧客,也開始邀社區鄰居一起共同吃午餐活動。她是鄉下來的孩子,在鄉下我家用餐、你家用餐事都看的見,也可以分享,推共食就是跟在鄉下一樣,讓獨居的鄰居們一起用餐,互相認識也有個伴。
他們午餐都是採用主婦聯盟合作社的食材,大家都要付一點食材費,由林麗圓和有空的社區媽媽來幫大家料理,每到午餐時間,早餐店內就充滿了歡笑聲,社區居民也因此更加熟絡。社區媽媽參加共餐活動,也都開始重視健康飲食,林麗圓從自己、家人開始改變,到早餐店顧客重視健康飲食,最後帶動整個社區,她笑說「這是我重生找回自己回饋社會的方式」。
※
【蘋果人物】罹癌重生的葉媽媽惜食餐廳,菜單打掉重練只賣健康
蘋果日報 即時新聞~2019年01月02日
☆ ☆ ☆
台東聖母醫院送餐員送餐盒 |
匯愛心助弱勢,林家豈待用麵5年不間斷
◎ 林泊志/宜蘭報導
※
助人常樂!宜蘭一間快炒店老闆林家豈,5年多前接手經營位在冬山鄉的「愛情海」乾麵店,並提供待用餐幫助弱勢。5年多來,已有數千人到店裡吃過待用餐,而親友們也受他影響,紛紛捐款共同助弱,雖店裡常入不敷出,但他仍堅持行善,也把自己比喻成社會的一根小蠟燭,要點亮光芒,讓弱勢感受到社會的溫暖,如今乾麵店已成了眾人的愛心轉運站,把社會各界的溫暖,傳送到每個需要的角落。
今年44歲的林家豈,出身宜蘭五結鄉農村,父親曾是村長,在農會工作到退休。林家豈從小就不愛讀書,高中夜校畢業後就投身軍旅,退伍後應徵連鎖通信行工作,憑藉著自信,從3000人中脫穎而出,拿下出社會的第一份工作,也在3年內存到人生的第一個100萬元,他所經營的通訊行,更是當年北台灣業績最好的一家店。然而好的成就,讓他開始反思「人生難道就是工作賺錢嗎?」轉而嚮往單純的生活,遂再度回鍋當軍人。
「只有你要不要,沒有什麼辦不到!」三次進出軍旅的林家豈,退伍後開了一家快炒店,因是一個門外漢,常被廚師刁難,但軍人的個性讓他不輕言放棄,反而更努力找資料,補充相關知識,透過分析市場與消費者喜好,加上他愛吃美食與料理的天份,快炒店在他苦心經營下,成功闖出一片天。5年多前,快炒店一名50多歲的廚師和妻子想要創業開自助餐店,林家豈二話不說,伸出援手,除出資外,還幫忙找店面,然而當一切都打理好,店才剛開不久,廚師卻因身體不好而無法經營。
林家豈趕緊把店面接手,並和妻子陳萬湘討論後,改成經營麵店,原本的快炒店則放手給店內兩名年輕員工經營,他與妻子則專心經營這家「愛情海」乾麵店。「開店的目的不是為了賺錢!」5年多前,因華山基金會冬山站就設在乾麵店附近,常有社工上門募款,也看見社工們幫助弱勢,加上他從媒體得知國外待用咖啡的訊息相當認同理念,啟發他做待用餐的念頭,而店裡也開始提供免費的乾麵與熱湯,幫助弱勢。
起初店內的菜單是以便條紙點餐,但林家豈發現這樣會造成弱勢們的尷尬情境,貼心的他,特別製作菜單,也註明「愛心麵」與「感恩湯」,但價格全改以笑臉,讓需要幫助的弱勢可自己選,悄悄的來,靜靜的走。「幫助別人就是幫助自己」、「連在路上找個停車位都特別順利!」與傳統為善不欲人知的想法不同,林家豈反倒是樂於分享為善的喜悅,也希望眾人能看到他為善之後的改變並響應。他認為自己僅是社會中的一根「小蠟燭」,但要用力點亮光芒。
也因他開始做待用餐,許多親友、同學受到他感染與影響,常會主動捐款與幫忙,而他與妻子共同經營的麵店,逐漸成了各方愛心的集散地與轉運站。林家豈說,經營待用麵5年多來,上門吃待用餐常有年過半百的獨苦老人,沒有工作欠缺關懷,生活困難,也曾有羸弱的母親帶著幼兒上門,也有打零工養家的年輕人,為扶養未成懷孕的妹妹而入不敷出,連吃飯都成了問題,他每每見到類似場景,心裡難過:「我們還能快樂過生活,但他們呢?」
「觀念改變了,世界就改變了!」林家豈說,偶爾遇到有人上門白吃白喝,但他總是說:「就給他吃啊,如果他真的需要,吃到是我們對他的祝福,但他若只是想貪小便宜,他們是來幫忙消除業障。」但他坦言,5年來,這種人是少之又少。不過他有些堅持,對於喝酒的街友他則是拒絕在外,他認為「有錢喝酒就有錢吃東西」、「喝酒會造成社會問題」。雖店裡常入不敷出,但家人一路來的支持,八旬父親的擇善固執讓他堅持做對的事,加上他「不會讓善行獨佔」以及共享助人的快樂,他完全不擔心麵店「被吃垮」,也不怕有人刻意試探。
「我很支持他!」妻子陳萬湘笑說,從小到大都做生意,做起待用餐很得心應手,雖偶爾會遇到貪小便宜的顧客,剛開始都會跟林家豈抱怨、訴苦,但林家豈都會對她心理輔導,要她「不要想那麼多,做就對了」。陳萬湘說,原本工作滿累人的,但做待用餐並不覺得累,反而很快樂。她說,過去工作只是為了賺錢,如今可幫助別人,讓街友感受到社會的愛。「能幫助人很開心!」以往常到店裡吃麵、幫忙,最後成為店裡一員的婁姓員工,到店裡工作已三、四年。他說,看到弱勢能有一碗熱湯熱麵享用,當下覺得很滿足,還說:「他們吃飽了,就等於我吃飽了!」
「人生是一場試煉,如何交出一張成績單?」林家豈說,一雙兒女陸續長大,從小也灌輸他們「有能力就幫助別人」的觀念,小孩常會主動到店裡幫忙。他希望以身作則,透過實際行動,讓弱勢能感受到社會各界的溫暖。5年多來,他看見曾幫助過的弱勢又回到店裡,但不是吃待用餐,而是捐款幫助他人,他認為這是一種「善的循環」。他還說,若有其他的單親家庭想要開待用餐的店,他樂意伸手幫忙並分享經驗,讓社會的愛心分送到每個需要的角落。
※
【愛心片】匯愛心助弱勢,林家豈待用麵5年不間斷
蘋果日報 即時新聞~2018年02月19日
☆ ☆ ☆
雞肉攤業者響應門諾送餐公益 |
惜食料理作佳餚,樹人家商師生以食同歡原民長輩
◎ 呂健豪/新北報導
※
NG醜蔬果也能發揮得很有意義!新北市樹人家商餐飲科師生,今天到樹林原動力公共托老中心,利用今夏盛產的水果,以惜食料理的方式,製作餐點給原住民長輩食用,這些原住民長輩們也拿出原住民風味餐回饋,更熱情的以原住民舞蹈表示歡迎。社會局社工科長劉文湘表示,樹人家商為了響應新北市惜食分享網,為長輩盡一分心力,主動與市府聯絡,希望能由餐飲科的師生到惜食廚房做菜給長輩享用,因此市府特地媒合樹林原動力公共托老中心一起辦理。
新北市社會局副局長呂春萍表示,新北市從去年10月開始啟動惜食分享網以來,已經開辦12處惜食廚房,80多個惜食共餐據點,由三重、板橋果菜公司及13處公有市場提供送出18萬6,304公斤的醜蔬果,在志工與義廚的悉心料理下,成為長輩或兒少的共餐佳餚,受益人次達到24萬7千多人。樹人家商校長徐卿瑞也表示,學校餐飲科有300多位同學,平時看到他們將處理過的雞胸肉骨頭丟棄,老師們都會覺得很可惜,教導他們要愛惜食材,這次校外實地用NG醜蔬果料理食物,相信會給他們啟示,未來學校每個月均會來當義廚,繼續做飯給長輩吃。
※
惜食料理作佳餚,樹人家商師生以食同歡原民長輩
蘋果日報 即時新聞~2018年08月28日
☆ ☆ ☆
台東聖母醫院聖母農莊種的有機蔬菜 |
食育大使吳寶春,偕食物銀行推剩食再利用
◎ 陳名萱/台北報導
※
現今環保意識高漲,食物浪費的議題愈來愈受到重視,創辦陳無嫌教育基金會、身兼台灣食育協會大使的世界麵包冠軍吳寶春師傅,今日特地北上,與南機場食物銀行、台灣食育協會在南機場食物銀行舉辦「恆春半島食農教育體驗營」成果記者會,分享學童深入體驗恆春半島傳統飲食風土文化,認識家鄉的物產並認同自己的土地外,更推廣「剩食再利用」的重要性。現場並有知名作家張大春、星座專家瑪法達與台灣食育協會理事長黃兆徽等人也到場支持。
記者會中,南機場食物銀行創辦人方荷生里長,也與團隊廚師群利用恆春食材重現當地風味餐食;如洋蔥佐百香果醬汁的「涼拌洋蔥」、以滿州鄉產的雨來菇加入蔬菜煎製的「雨來菇玉子燒」、主食「火龍果飯」則結合琅嶠有機米和恆春火龍果等,傳達透過體驗營學童落實食農教育,同時學習珍惜食材,利用剩食與弱勢家庭和獨居老人分享的過程,達到對在地食物、土地及環境的關懷意識。
吳寶春師傅現場更親自示範,教導學童製作恆春傳統甜食-龍水米紅龜粿,重現在地恆春風味。吳寶春表示,自從8年前開設麵包店以來,就已定期將沒有賣完的麵包完整包裝後寄給偏鄉小學、育幼院等弱勢團體,雖然寄送費用需自行吸收,但他也指出,推動「剩食再利用」是他認為對的事情,只要想辦法盡一己之力,就能讓更多人得到幫助。
同時,一向致力於協助南機場獨居長者和清寒戶孩童的里長方荷生,也與南機場食物銀行的廚師群,現場以恆春食材製作經典菜色,邀來老人品嘗屏東當地南瓜、飛魚乾等食材烹煮而成恆春風味餐,由台灣食育協會黃兆徽理事長、食育大使吳寶春與知名作家張大春等親手上菜,此外更有專人外送南門里和永昌里的獨居老人和清寒戶,響應南機場食物銀行之義舉。
南機場食物銀行創辦人方荷生表示:「藉由剩食再利用的議題倡導之下,不僅有家樂福基金會加入提供食材,更已有15家以上麵包業者受到感召加入食物銀行的資助項目,如今每周一到五可分享出去的麵包量已高達一噸,讓這些剩下的食材可被再次利用,幫助獨居長者與清寒戶,同時也能讓參與的孩童們了解到食育的重要性。」台灣食育協會與食育大使也以行動呼籲食品、烘焙及各行業之業者,協助提供剩食支持各地社區食物銀行,提供獨居長者、清寒戶等弱勢族群,同時並解決食物浪費,也能為弱勢族群的基本照護議題盡更多心力。
※
食育大使吳寶春,偕食物銀行推剩食再利用
蘋果日報 即時新聞~2018年07月27日
※
※
不捨麵包浪費,情侶創業開惜食餐廳找到價值
◎ 洪敏隆/台北報導
※
原本從事烘焙業的情侶檔柯詩語及簡鉉堼,因為看到很多麵包只是隔夜不討喜,就被丟掉浪費,經過一番努力仍無法完全改善後,兩人在捷運大坪林站附近開了一間「原粹蔬食作」餐廳,善用食材並使用賣相不佳「格外品」的農產品,雖然花的人事成本增加,但兩人認為環境是自己塑造,經由顧客到餐廳消費帶動惜食觀念,這是真正的價值,不是金錢可以衡量。
柯詩語及簡鉉堼曾經都在連鎖餐飲集團的烘焙業工作,面臨的是「一定要報廢6%」的規定,也就是若每天銷售3萬元營業額,大概要丟棄2000元的麵包,因為公司規定要先作好,等客人來買,大量成品庫存,若當天沒有賣完,隔夜產品顧客就不喜歡,導致造成很多丟棄浪費。簡鉉堼說,他曾經幫公司做產品控管,針對產品去分析,那些銷售量好的,增加數量,若賣不好就不要出那麼多。
且顧客多以下午4至6點消費為主,其他時間不用作很大量,造成損耗,曾經努力一段時間,讓每天食材浪費減少到1000元,但因為公司擔心客人晚上8點來採購,看到架上只有2、3個麵包,不太好,公司堅持客人取向,應該要大量呈現,他們倆人就決定自己出來開餐廳。柯詩語說,麵包賣完,視為準備量不夠,而賣不完的,卻也只能報廢不能他用。
這種狀況讓她們自己開餐廳時,餐點作限量,當天食材賣完就沒了,就沒有損耗,不會造成無謂浪費,且善用食材,將賣相不好的食材例如花椰菜梗作可樂餅、磨豆漿後的豆渣可以做成鬆餅等。他們並堅持使用「格外品」的農產品,讓這些蔬果本來因為賣相不佳,原本農場就可能放棄不採收,有機會不浪費。柯詩語說,惜食並沒有因此減少營運成本,甚至增加人事成本,因為要把賣相不好蔬菜留下來,要花更多心力,但環境是自己塑造,經由顧客消費帶動觀念,這是真正的價值,不是金錢可以衡量。
※
不捨麵包浪費,情侶創業開惜食餐廳找到價值
蘋果日報 即時新聞~2018年06月20日
☆ ☆ ☆
門諾行動辦桌車 |
救助套餐七月將用罄,救助團體籲到 ibon 認捐
◎ 許麗珍/台北報導
※
基督教救助協會表示,推估全台得不到政府補助的「社福邊緣戶」至少有160萬人約55萬戶,該會「1919食物銀行」每年需至少募集6萬套「1919救助套餐」,才能供應4500個受助戶的需求,但今年到5月底止,只募到1萬5000套,所有庫存將於7月用完,呼籲民眾到 ibon 認捐一份300元的「1919救助套餐」,讓所有弱勢家庭都能餐餐有飯吃。基督教救助協會今與 7-ELEVEN 舉行「食食來相助,餐餐有飯吃」記者會,邀請藝人小禎擔任愛心大使,呼籲全台一起響應認捐「1919救助套餐」,現場並播放食物銀行個案紀錄片「幸福是什麼?」。
影片描述高雄潮寮黃阿嬤一家人的困苦生活,潮寮1919服務中心志工陳金樹與黃阿嬤的大女兒也現身會場分享。基督教救助協會表示,去年全台可請領政府補助的低收、中低收入戶數共66萬7682人,約佔總人口3.01%,若以日韓貧窮線以下人口佔其總人口10%至15%來看,台灣至少還有約160萬人約55萬戶,是得不到政府補助的「社福邊緣戶」。這些邊緣戶中,很多都是獨居老人、身心障礙、沒有穩定工作者,連最基本的「溫飽」都有問題,亟需仰賴外界救助。
根據去年「1919食物銀行分析報告」統計,去年1919食物銀行幫助4999個受助家庭,月平均所得為1萬6305元,基督教救助協會表示,此連全台最低所得20%家庭平均2萬7450元的6成都不到,但扶養比(0.74)卻是一般家庭(0.37)的2倍。案家月平均支出22226元,造成月平均超支5921元,長期入不敷出。基督教救助協會統計自去年第四季起,1919食物銀行用來幫助案家的主要物資「1919救助套餐」,每套含米2kg、麵條1包、沙拉油760ml、土豆麵筋、泡菜罐頭,募集數量越來越少。今年截至5月底,僅募到1.5萬套,僅達今年度整體需求6萬套的25%,庫存量僅夠發放到7月份。
因此1919食物銀行特別與 7-ELEVEN 合作,呼籲全台民眾能以全台5263家門巿為訂購據點,運用 ibon 的便利訂購機制,就近認捐。7-ELEVEN 表示,遍及全台大街小巷,甚至離島的 7-ELEVEN 門市,已成為社區服務中心,近幾年來 7-ELEVEN 積極將此便利性延伸到公益面向,因此特與基督教救助協會合作,發起利用 ibon 認捐「1919救助套餐」。民眾只要認捐,7-ELEVEN 就會以內部物流配送系統,將套餐送至1919食物銀行全台6個集散點,由超過1800位的1919志工送到受助家庭。由於 ibon 去年就有超過2.6億人次使用,因此 7-ELEVEN 期望藉由 ibon 的高使用度與便利性,使「1919救助套餐」能達成年度募集目標,幫助更多弱勢家庭。
※
救助套餐七月將用罄,救助團體籲到ibon認捐
蘋果日報 即時新聞~2018年06月20日
☆ ☆ ☆
餐飲供食~弱勢族群1082輯
餐飲供食~弱勢族群1081輯
社區營造游民 ▶ 部落格文章輯
☆ ☆ ☆
台東聖母醫院部落廚房餐盒 |
※ ※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