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月1日 星期二

餐飲供食~弱勢族群1081輯

苗栗通霄白西里~里長供愛心便當
☆ ☆ ☆
出身清寒,里長揪店家推愛心待用餐
◎ 陳韋劭/新北報導

新北市土城區員林里長蔡黃地,出生於礦工家庭,幼年時曾歷經餐三不濟吃不飽的生活,因為曾接受過他人恩惠,他發願如果未來有能力,一定要盡己所能扶助弱勢族群,3年前他當選里長後,每月自掏腰包提供弱勢民眾免費的餐點,甚至結合里內自助餐、蚵仔麵線等愛心的店家一同推動「待用餐」,讓弱勢族群不必擔心沒錢吃飯而挨餓。今年56歲的蔡黃地出生於三峽大埔地區,父親在三峽煤礦當礦工,除了他以外,家中還有7個兄弟姊妹,當時僅靠父親微薄的收入,家裡經濟情況非常不好。
父親為了養家,在人借了錢後,到三峽市區開了一家餐廳,不到2年就因經營不善倒閉。父親積欠了大筆債務後跑路,母親為了躲避債主追債,帶著一家人搬到了桃園居住,為了養育小孩兼差幫人帶小孩、洗衣服,但因為收入不高,全家時常三餐不繼,小時常沒吃飽、餓肚子,讓蔡黃地能深刻體會「甘苦人的困境」也立志未來如果有能力,一定會盡己所能來幫助弱勢民眾。
為了減少家裡負擔,蔡黃地國中畢業後選擇就讀大同補校,白天在大同公司的工廠上班,晚上讀書,工作賺的錢幾乎都拿回家貼補家用,高中畢業他沒有繼續升學,退伍後他和朋友投資成衣買賣,當時適逢台灣經濟起飛,成衣市場無論內銷外銷訂單量都很大,最顛峰時期年營業額都可以破億,因為當時有賺到錢,他開始定期捐錢慈善團體做善事,10多年前兩岸開放交流後,大陸成衣傾銷台灣,壓縮台灣成衣業利潤,無奈下只好結束營業。
3年前當選新北市土城員林里長後,透過訪查發現有許多家境清寒家庭,僅靠救濟金過活,家裡的孩子常常餓肚子,他看了後相當心疼,常常私底下自掏腰包給予協助,後來得知里內原本就有提供愛心待用餐的蚵仔麵線店、自助餐、美食樓餐廳等3家餐飲店家,他便與店家合作,撥出部分資源回收獎金來一同協助貧困民眾,只要到店家報上他的名字,就可以免費領餐,讓不少貧困民眾不再餓肚子。
蔡黃地表示,現在經濟不景氣,失業率越來越高,貧苦家庭也越來越多,雖然新北市政府跟四大超商合作推出了「幸福保衛站」,提供清寒家庭18歲以下的孩子可以到超商領取愛心餐,但有家裡仍有大人可能會餓肚子。蔡黃地說,有一位70多歲的高先生,多年前一生積蓄都被外籍配偶騙走,2年前被民眾發現他和年僅10歲的女兒居住在山區簡陋的鐵皮屋,高先生因年邁生病無法工作,生活困苦無助,雖然透過慈善團體搬遷到市區,但每月僅靠1萬多元的社會救濟金過活,父女倆人三餐不繼,,他得知後常讓志工送餐和日用品,讓高姓父女擺脫有一餐沒一餐的過生活。
提供愛心待用餐的蚵仔麵線廖姓老闆娘表示,其實早在5、6年前就開始提供免費麵線、肉圓讓有需要的人食用,一開始量並不是很大,直到3年前和里長結合後,收到的愛心捐款開始增多,幾位住在附近的低收入戶也較常來領餐,只要真正能幫到有需要的人,就會感到非常開心,以後將持續讓愛心待用餐推廣下去。

【回饋片】出身清寒,里長揪店家推愛心待用餐
蘋果日報 即時新聞~2018年02月27日


愛心里長的待用餐,貧童不再白飯配青菜
◎ 曾佳俊/新北報導

新北市土城區員林里長蔡黃地因曾見有貧童只敢點一碗白飯配青菜,讓他有感而發,每月自掏腰包結合當地愛心店家推動「待用餐」運動,讓弱勢家庭有免費餐點不怕餓肚子,種類多元包括有蚵仔麵線、炒飯、炒麵及自助餐等,他希望藉此拋磚引玉,讓更多人一起做公益。蔡黃地有感於老人共餐平均每個月2次,無法隨時供應有需的人,剛好里內的蚵仔麵線店、水上鮮美食樓餐廳、永福精緻全自助餐3間愛心店家願提供待用餐點,因而加入他們一起協助弱勢。
蔡黃地除撥出部分資源回收獎金,並自掏腰包做為餐點經費,空閒時也會到攤位幫忙招呼客人。一遇有需要幫助的弱勢民眾,蔡黃地就會告知前往這些據點領餐,領餐僅需報蔡黃地里長名字即可,店家不會過問取餐者原因,像是里內有家境清寒小學生,一開始到其他店家吃飯,只敢點一碗白飯加青菜,有了這些據點可免費取餐,讓他能夠安心用餐,營養也兼顧許多。
「有愛心最快樂」蚵仔麵線店老闆娘黃月裡說,起初自己從1碗開始捐起,陸續有許多善心人士加入,漸漸增加待用碗數,至今2年多,大概知道有哪些需求者,只要看到人來就會免費給餐。此外,蔡黃地也在活動中心及週遭闢建開心農場,由里內志工因應節氣變換菜種,夏天種地瓜葉、菜瓜,冬天種芥菜、大頭菜等,收成的蔬菜也提供給弱勢。
附近幼稚園過來校外教學時,蔡黃地還親自教孩子們如何種植、收成,並灌溉愛心幼苗,告訴孩子們收成蔬果可別忘了幫助有需要的人。民政局地方行政科長陳炳仲表示,蔡黃地里長積極打造員林里友善溫馨環境,協助弱勢高風險家庭、獨居老人獲得照顧,並藉由種植體驗,讓都市小孩有機會接觸大自然,也凝聚年輕爸媽的社區意識,堪稱是里長中的模範。

愛心里長的待用餐,貧童不再白飯配青菜
蘋果日報 即時新聞~2017年07月31日
☆ ☆ ☆
土城員林里長蔡黃地推動愛心待用餐,讓弱勢民眾不再挨餓
☆ ☆ ☆
婆媽義工來幫忙,白西里供愛心便當
◎ 吳傑沐/苗栗報導

苗栗縣通霄鎮白西里本屆新任里長王家和,因賄選案被取消資格,其妻王繆昔代夫出征補選,順利當選後,她號召里內婆婆媽媽當義工燒飯煮菜,由丈夫出錢出力,加上鄉親力挺捐助白米、蔬菜等物資,於今年10月1日正式開辦里內老人愛心便當送餐服務,受惠里民直呼:揪甘心!有魚有肉的4菜鐵飯盒,午晚餐由義工專人送到府,里內訂餐的老人只需負擔30元,比苗栗縣學生營養午餐還便宜。訂餐民眾為防送餐時人不在家,都在住家大門擺掛菜籃子,方便擺放便當盒,也成為地方「愛心」特色。
面對《蘋果》採訪,王繆昔低調不願面對鏡頭,只以台語簡單說句:「我認真做就好!」王家和則開心的說,這個理想能夠實現,真的要感謝這群煮菜的婆婆媽媽及送餐義工。他說,白西里約有300戶,年輕人多都在外地打拼,大部分老人家在家開伙省簡,營養均衡堪憂,才有這「大鍋炒」團膳構想;目前僅限服務里內65歲以上老人,上月開辦有60人訂餐,1餐20元,但結餘後發現負擔較大,加上這個月又激增30多人,才會加收10元,主要是希望這項服務能長期做下去。
才1個多月時間,地方民眾口碑相傳,緊鄰的白東里很多老人家也紛紛要來訂餐,但都被婉拒,只有少數身障及孤苦獨居老人也受惠。王家和解釋說,目前廚房空間不大,義工人手也不多,為了維持飯菜品質,很難再多幫忙收受其他里的里民訂餐。廚房最年老義工阿珠姐(75歲)既熱心也抱怨說,有時還是會接到「投訴」電話,說是便當送太早涼了或送太晚餓了,感覺很不是滋味。
75歲騎車送餐義工駱伯伯說,自己從新北市清潔隊退休後才回鄉,現在還有能力回饋家鄉父老,真的很開心,午晚每趟花30分鐘送餐,不會辛苦啦!也算是彌補長期在外工作,積欠鄉里的一份情感。有訂餐的駱老先生讚許說,這才是真正的「1人當選、兩人服務」寫照,便當盒飯菜新鮮可口,比自己煮的好吃又便宜,也比政府發放老人年金卡實在。

婆媽義工來幫忙,白西里供愛心便當
蘋果日報 即時新聞~2015年11月29日


送菜給窮苦人吃,他做了37年不喊累
◎ 許家峻/撰文

清晨,太陽剛探頭,力行菜市場內叫賣聲不曾間斷。一輛老舊貨車停放在市場旁,貨車後頭吊著一片塑膠牌,上頭寫著「今日送獨居老人院、教養院、低收戶」。站在貨車上堆貨的蔡阿和嘴裡嚷嚷:「有時候我也不知道這堆菜、那箱肉是誰放的,像這一大袋紅蘿蔔直接放著就走了,大家都惦惦在做善事。」講完,蔡阿和呵呵笑,他肉肉的臉龐,還有大肚腩,看上去像一尊「行走的」彌勒佛。有人這樣說過嗎?「有喔,我愛笑、愛吃,興趣就是做善事。」
民國六十九年原本跟著爸媽在市場賣菜的蔡阿和,遵照爸媽的主意,每逢農曆初三、十七,便把賣剩的菜送給住家附近的原住民。「以前很多來都市討生活的原住民,生活艱苦,沒學歷,都做臨時工,連米都沒有。我心軟,覺得幫的不是一個人,是一個家庭。」就這樣,市場愈來愈多人知道蔡阿和在分送物資助人,大家開始有魚出魚、有肉出肉、有菜出菜。蔡阿和更勤奮,只要有人把物資拿到菜市場給他,他便會把物資轉送到那些有需要的人手裡,「目前有二十二個弱勢家庭,還有育幼院和老人院,有的我載到里長那邊放,鄰長、志工會幫忙分。」
接近中午,蔡阿和的菜攤旁同樣堆滿待送物資,他邊收攤邊說:「不光是菜市場攤販拿來的,有些住比較遠的朋友,有空也會送來。」見我們在拍照,隔壁豬肉攤的大姊開玩笑叫喊:「阿和你要穿西裝,上鏡頭才會緣投啦!」蔡阿和靦腆地笑了笑,趕緊把地上的物資提上車,還順便向我們介紹,「今天有豆干、滷蛋、兩大袋豬腳 …,還有那麼多包米。」
話還沒講完,蔡阿和就被被騎車載鹽過來捐的彭阿姨打斷,「我載十多年了,一包鹽巴才幾百塊,人不能總是手心向上跟人討,也要多幫助別人。」接著羅大哥也拿了兩大包的豬油過來,「我在賣肉粽,快過年了,想說豬肉多出來的油,就拿來做愛心,送給獨居老人吃。」蔡阿和用紙筆紀錄要怎麼分配這些物資,再一一打電話給對方,確認他送達的時間,「社會雖然進步,還是有許多窮人連三餐都沒得吃,申請政府補助也沒那麼容易啊!」出發前,他多次環顧四周,深怕這些愛心物資被遺漏,「做三十幾年喔,不是送一、二次,是長期送,我都訪查得很清楚,人家也很信任我。」
隨車跟著蔡阿和沿路分送物資,他說著那些需要幫助的弱勢家庭的狀況,「我跟他們相處就跟兄弟姊妹一樣,不分你我;像昨天有個人沒錢買棺材,我LINE一發,親朋好友問一問,募到五萬多塊補貼他。對我們來說,幾萬塊不算什麼,對窮人卻是很大的幫助。」問他做了這麼多年,會不會倦怠?「賺呷郎對艱苦人比較有同理心,我做得很甘願啦!古早人說,做善事,福報會迴向,我太太、小孩也支持我。我只是橋樑,負責幫有愛心的人和窮人牽起一條線。」坐在搖搖晃晃的貨車上,我不經意地看到蔡阿和的筆記裡,寫著一句話,「只有美德能留傳到後世。」這似乎也說明了一切。

【壹週刊】送菜給窮苦人吃,他做了37年不喊累
蘋果日報 即時新聞~2018年02月15日
☆ ☆ ☆
桃園大溪菜販蔡阿和
☆ ☆ ☆
教會推送餐服務,也是救命的一餐
◎ 劉智維/高雄報導

高雄市內門區木柵教會近年推出送餐服務,為教會周邊地區的獨居長輩及弱勢民眾提供送餐到府服務,該教會牧師莊約翰說,教會每餐最低只收取20元餐費,但志工們卻會利用送餐時注意長輩們的生活及健康,對獨居長者來說「不只是溫飽的一餐,關鍵的時候也是救命的一餐」。內門木柵教會社工員力于君說,高雄市內門區地處偏僻謀生不易,年輕人多數外流帶外地謀生,村莊裡多是年紀較大的獨居長輩,這些長輩除對外交通、行動困難外,甚至連平常生活起居及三餐也是問題。
莊約翰說,當地除了獨居老人外,也有不少外籍配偶面臨就業問題,教會於是雇用外籍配偶擔任廚工、送餐員等,一方面增加當地就業,也能在平日時代替長輩子女送餐到家,並安排訪視員到各長輩家中訪視,長輩在寒冬中從送餐員手中接過熱騰騰的餐點,也備感窩心。木柵教會牧師莊約翰說,「對於弱勢長輩,教會只收取每餐20元的餐費,但卻安排送餐、每日訪視等服務,比保全更加貼心。但受限於市府及聯合勸募協會補助的經費有限,教會只能以教友奉獻辛苦經營,目前服務附近區域約30位長輩,他也希望政府能協助以替代役男解決人力不足問題。
社工員利于君則表示,曾有獨居長輩因身體不適卻無人發現,直到送餐員上門才緊急通知家屬及救護車協助送醫,防止可能的不幸發生。「20元不只是溫飽的一餐,更是救命的一餐」。住在木柵里的蕭姓民眾說,老母親已經九十歲了,平日雖有家人照顧,但年輕人常需外出處理事務或上山工作,透過教會送餐服務讓他們能夠不必掛心家中長輩,確實對他們幫助很大。

教會推送餐服務,「也是救命的一餐」
蘋果日報 即時新聞~2015年01月09日


中學生寒冬送暖,做年菜分享慢飛天使
◎ 李宗祐/嘉義報導

農曆春節即將來臨,為了讓若竹兒基金會慢飛天使們,也能感受到過年的氣氛,私立協同中學同學發起「協同紅十做年菜,愛心送暖弱勢童」活動,招募全校同學一起做愛心,不但向若竹兒基金會購買愛心禮盒,並且親自動手做年菜,送至基金會,與院生一起分享過年的喜悅。負責這次活動的高文心表示,平常在家不用自己煮菜,頂多在媽媽旁邊當個小幫手,從來沒有自己動手做菜,但是為了要將愛心送暖弱勢院童,特別跟媽媽學做黃金豆腐來和大家分享。

中學生寒冬送暖,做年菜分享慢飛天使
蘋果日報 即時新聞~2018年01月29日
☆ ☆ ☆
郭明裕醫師與妻子,長年在山區義診並關懷弱勢
☆ ☆ ☆
228不出遊,房仲相揪做公益
◎ 于靜芳/綜合報導

228連假,民眾多選擇出外踏青或出國玩,但21世紀不動產高雄楠梓台糖店13位員工則在今天前往屏東慈幼之家力行做公益,由店長洪玉樹領頭,陪小朋友們一起包水餃,讓孩子感受歡樂溫馨氣氛。除了齊聚包水餃、吃團圓飯,房仲並捐增100斤大米及酒精、紗布等不可欠缺的醫療用品,並向夜市租來射氣球攤位,讓慈幼之家小朋友吃飽飽,也玩得不亦樂乎!
21世紀不動產高雄楠梓台糖店店長洪玉樹表示,因為慈幼之家小朋友們一直很想要逛夜市,但條件可能不這麼允許,所以決定就跟夜市租攤位、道具,並準備獎品,讓孩子能夠參與一日夜市的活動。洪玉樹表示,店內定期都會捐贈各地育幼院物資及擔任志工,希望藉由此次活動,能幫助到慈幼之家,這些孩子目前居住在鐵皮搭建的房子,缺乏物資,呼籲民眾關懷弱勢。

228不出遊,房仲相揪做公益
蘋果日報 即時新聞~2015年02月28日


另類寒冬送暖,現烤披薩供孤困家庭享用
◎ 蔡進男/新北報導

雖然陽光乍現,但天氣持續冷颼颼,金山警分局結合「富基鎮海宮」,今日上午10時起由老梅所所長吳振宗帶領、勤區警員林俊雄、洪煥清及老梅警友站長曲金龍、幹事李青田、義警、民防們陪同「富基鎮海宮」江成ㄧ主委與善心信眾,前往轄內清寒家庭、及獨居老人住處慰問,贈送暖暖包及民生等物資,並在現場烤起熱騰騰披薩給老人們享用,幫助他們度過寒冬。警方今前往67歲郭奶奶住處關懷,警方表示,郭阿嬤獨自扶養5歲及14歲男孫,這幾年她因雙腳老化,出門不便,常1個便當分2餐吃,甚至有一餐沒一餐過生活,菜吃完就把剩飯熬粥果腹,生活清苦。
其實,有許多像郭奶奶一樣境遇的獨居老人,隱藏在社會上看不見的角落。曾在偏鄉服務過的所長吳振宗,對於獨居老人及弱勢家庭的辛苦更感同身受,「想要把愛心送到最需要的人手中」,希望將來可以串連更多好人一起送愛。金山警副分局長林柏宏表示,派出所員警除治安、交通勤務外,為民服務也是重要工作項目之一,多加留意清寒家庭及獨居長者給予更多關懷,希望藉著這次社區關懷活動,建立良好的社區夥伴關係,給予民眾適時、適當、適切之協助,建立「警民一家親」形象。

另類寒冬送暖,現烤披薩供孤困家庭享用
蘋果日報 即時新聞~2018年01月14日
☆ ☆ ☆
羅東博愛醫院神經科
☆ ☆ ☆
暖男老闆撐不下去,台中深夜愛心便當恐成絕響
◎ 鮮明/台中報導

台中公園旁「深夜愛心便當」恐成絕響!台中市公園路義式餐館年輕老闆何宇淨,每天晚上將剩餘食材做成便當,默默放在公園變電箱上給需要的街友,但他最近卻在臉書透露,因餐廳生意不好,2月底將結束營業,令許多網友不捨。何宇淨說,未來想改採行動餐車方式經營,「行善不會因此停止!」何宇淨(32歲)大學時期曾在義式餐廳打工,去年5月在台中市中區公園路開設「多納餐館」,開業沒多久即發現對街變電箱有不少街友乞食,於是決定將餐廳每天剩餘的食材做成便當招待街友。
起初放在店門口,但他發現街友不敢來拿,於是改放在對街變電箱上讓街友自行取用,何宇淨稱之為「奉食」,外界則稱為「深夜愛心便當」。怕街友吃不習慣西式餐點,何宇淨主要製作炒飯、雞湯、羹麵、海鮮粥等中式熱食,每次烹煮六至十多份不等,有時沒有剩餘食材,還會從冰箱拿出庫存貨,但他最近卻在臉書透露餐廳只做到2月底,令不少顧客錯愕,有網友在臉書為他加油打氣:「社會需要像你這般願意送暖的好人,很多人會記得你的善行!」
何宇淨說,餐廳結束營業主要是因為生意不好,與奉食無關,未來想經營成本較低的行動餐車,善行也會持續下去,「但要賣什麼?用什麼方式行善?還需要進一步思考!」網友在《蘋果》即時留言「好心人!台中人一定要支持一下。」「只能給他一個讚,年紀輕輕的,就這麼有愛心,難得,祝福他」、「這才是真正台灣精神,用自己能力堅持做好事,默默行善。」

【幫QQ】暖男老闆撐不下去,台中深夜愛心便當恐成絕響
蘋果日報 即時新聞~2018年01月29日


醜蔬果起死回生,廚娘餵剩食負債500萬
沈君帆、侯世駿/台中報導

為了解決一個社會議題,你甘願義無反顧地投入,甚至負債五百萬也在所不惜嗎?全台灣大概找不到幾個這樣的憨人,楊七喜是其中之一。她所創立的「七喜廚房」,因緣際會成為台灣第一間剩食餐廳,靠著網友爭相走告而爆紅。在她的努力之下,剩食的問題愈來愈被重視,她的願望是讓台灣成為零剩食的國家,如果真有這一天,她覺得此生不枉矣。所謂的「剩食」,是指每天銷不完的食材,有的在產地就因為外觀不佳就被淘汰,有的在市場因為賣不完而被丟棄,但這些食材本身其實還是新鮮可食用的狀態。
原本的「七喜廚房」不賣剩食,賣的是咖哩料理。有一天楊七喜不願再把她辛苦料理卻沒賣完的咖哩倒掉,在臉書上發文,以「共享剩食,自由定價」為號召,邀請大家來把這些咖哩吃完,「用肚皮做一件對地球好的事」。想不到這一篇文章在網路上發酵,一夜之間被轉貼了三百多次,一覺醒來她還不知道發生什麼事,點進去看每一篇留言才發現,大家誤以為台灣終於有了第一家剩食餐廳。一般人看了多會急著去澄清,但她偏偏卻覺得「這有很難嗎?」,如果台灣沒有剩食餐廳,那就由她開始做起吧。美麗的誤會成真,「七喜廚房」真的轉型成為台灣第一間剩食餐廳。
覺得不難跟楊七喜過去的經歷有關,她很早就出社會,做過二十多種工作,早午晚市場她都待過,知道如何跟市場的攤商打交道,開口跟他們要賣剩的菜對她而言是很容易的事。她到附近的「向上市場」嘗試,但跟第一家攤商成功要到剩菜之後就不敢再去問第二家了,因為光是一家菜攤淘汰的菜量,就超過「七喜廚房」一天的用量,好一陣子為了不浪費食材,她與夥伴每天都要多炒很多菜,把大家搞得筋疲力竭。
後來漸漸發展成一套模式:將收集回來的醜蔬果清洗挑揀之後,放在店前供人免費拿取,社區居民也養成習慣下午來挑選適用的菜,合作的攤商從原本一兩家,增加到17、8家。一位攤商林小姐回憶,一開始楊七喜來跟她洽談時,她很高興,因為他們也不願意浪費食材,但是賣不完也只能忍痛丟棄。目前「七喜廚房」每天可以從「向上市場」搶救45~60公斤的醜蔬果。每天晚上位於華美街的「七喜廚房」幾乎都滿座,六點半準時開動,大家一起吃飯,吃完自己洗碗,再決定該給多少錢。
台灣第一家剩食餐廳打響名號之後,來客量暴增,但是座位只有12個,無法再供應更多的客人,讓楊七喜思考是否再開一間分店。對她而言,「七喜廚房」華美店是一間社區型的剩食食堂,它已經能做到自給自足,收支平衡,但這樣的模式頂多只能搶救一個傳統市場的剩食,對於整個台灣浪費掉的食物僅是冰山一角。她相信,如果能以商業模式來經營剩食餐廳,找到獲利的空間,會有更多人願意投入,才能有效解決台灣的剩食問題。這樣的想法成型之後,育德路剛好有一間條件符合的餐廳在頂讓,楊七喜寫計畫到四處借錢,籌到兩百萬頂下,「七喜廚房」育德店就這樣開張了。
既然要走商業模式,就要有足夠吸引人的特色。楊七喜與知名品牌合作,其中不乏百貨公司的高級超市,收購他們的「格外品」,這些產品都是很好的食材,只是不符合廠商的規格而已。由專業廚師將這些食材做成一道道美味的料理,以平價販售,等於是讓顧客可以較低的價錢吃到高級食材的料理,又好吃又可以救地球。開張至今半年,楊七喜坦承現在還在虧損中,雖然漸漸有客人回流了,但還是叫好不叫座,「大家只知道我們的理念很好,卻不知道我們的料理也很好吃」。
現在楊七喜已經負債五百萬了,但她仍然無所懼怕,她和團隊還是行程滿滿,忙著研發各式產品並拓展更多銷售管道,也針對不同的剩食問題提出各種解決計畫,都在付諸實行中。即使育德店經營沒有起色,她覺得這個嘗試還是把剩食議題往前推進一大步,這樣看來不算失敗。更何況失敗,只是她一個人負債;成功,卻是整個台灣剩食議題的成功。用她一人的負債換取整個台灣的成功,對她而言是很划算的買賣。

【人生轉角】醜蔬果起死回生,廚娘餵剩食負債500萬
蘋果日報 即時新聞~2017年11月05日
☆ ☆ ☆
花蓮道家人文協會~志工將將各項物資送至各戶案家中
☆ ☆ ☆
愛心待用餐如何面面俱到
◎ 林金展/躍愛協會理事長、屏東大學社會發展系研究生

在屏東營業滿一年的「春風滿麵」,成立之初相當風光,如今宣布結束營業,有人歸咎於被「吃倒」,也有股東出來聲明是「管理不佳」。不管如何,從春風滿麵愛心待用麵的新聞事件上,我們可以理出一些平時在愛心公益上常見的兩難。愛心待用餐的三不即是來者「不拒」、「不問」你是誰、「不管」你打哪來,卻相當容易產生許多漏洞。兩難的是「管理」與「尊重」,這二項常是無法兼具的。筆者認為針對使用待用餐的民眾,仍應做進一步的確認,以求社會資源沒有被濫用。
「愛心待用餐」是採用國外待用咖啡的觀點,強調「待用」的用意是給有需要的人,不限任何身分,只要有人領用,店家就應該給。筆者認為,所謂有需要的人,本來就是應該有身分上的區別,否則,只是來了一群「想要」的人,而非「需要」的人。國外的作法是,在身分的認定上沒有多疑與猜測,只要你來,即認定你是有急迫的人,本質上還是要服務弱勢底層。但是,我們如何去辨別哪些是弱勢底層,若能即時發展出一種辨別的機制,便能兼顧人性尊嚴與社會資源的控管。
國外的觀點,相當的理想,或許成效非凡,但是一個公益理念的推動,必須將社會文化與風俗民情納入考量。待用的定義並非不能修改,為什麼不由我們自己來詮釋?為何不能應「地」、應「創立理念」制宜?任何公益性的餐食服務,打從一開始的輸送設計,都應走出自己的路,我們可以大方對外揭露:我們就是要服務經濟困難者。只是,如何將他人的,甚至是國外的「理念」,透過你的「轉念」,最後變成「信念」,相當重要。
「躍愛廚房」公益便當待用餐成立之時,已先做好簡單的社會調查,評估出以該地區服務人數大概有多少,並與村里組織建立連結,只要是公部門或社福團體推薦的民眾,即不再確認身分,減少標籤化情形產生,而一旦確認符合待用餐條件者,依需求評估發與數張餐券。餐券本身只有一種版本,與一般購買的餐券相同,待用餐使用者並不會產生被歧視的感覺。掌握好地區的人數有另外一個好處,就是設定好每日供餐的數量。躍愛廚房愛心待用餐限制早、晚餐皆為5份,若是僅以總量管制,不限制一天領取份數,當一天內越多人領取時,最後就會有從眾效應,人數必定如滾雪球般越來越多,最後一發不可收拾。
總而言之,一旦掌握好社會需求之後,才能有效發展出各式管理舉措。躍愛廚房有個看板呈現捐款數字,隨著餐食的領取或是捐款而增刪。數字高低會影響善心人的捐款動機,當數字太低時,捐款者意識到款項是有被使用的,此時捐款者會發揮愛心,當款項太高時,捐款是稍慢的。不管如何,躍愛廚房的愛心待用餐以一整年來做規劃,年度未用完的款項,化被動為主動,於年底時舉辦寒冬送暖寒士宴,請街友與弱勢朋友一同前來用餐,讓該年的數字歸零,不應留下任何款項到隔年,新的年度應有新的捐款,而非一直累計,讓愛心無法「流動」。
筆者認為,當愛心待用餐接受捐款的同時,即發生獲利,所有累計的金額,全數皆是民眾的愛心,在款項與用途,皆應落實在「最需要」的人身上,不應為了便宜行事,而盡快消耗預算。雖然,我們都知道商家都相當地忙,並不是每個提供待用餐的商家,都能做到如此面面俱到,但是只要做到「財務透明」與「設定待用餐資格」,就能確保大部分的愛心不被濫用了。最後,期勉所有的伙伴單位,有多少力量就做多少事,適時做好企業組織自我覺察,才能永續經營。

躍愛協會林金展:愛心待用餐如何面面俱到
蘋果日報 即時新聞~2017年12月28日
☆ ☆ ☆
餐飲供食~弱勢族群1082輯
餐飲供食~弱勢族群1081輯
社區營造游民 ▶ 部落格文章輯
☆ ☆ ☆
中山大學丑果食物銀行,募集物資給弱勢居民
※ ※ ※
※ ※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