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0月20日 星期日

健康醫療1074輯

台灣西半部空氣品質差,空污嚴重
☆ ☆ ☆
進入腸病毒流行季,返家沒洗手別抱小孩
◎ 吳慧芬/高雄報導

天熱將進入腸病毒流行季,為防範診所附設遊戲設施,成為傳染腸病毒的媒介,高市衛生局本月起輔導兒科、耳鼻喉科等附設遊戲設診所,暫時關閉遊戲設施,且提醒除大家較熟悉的腸病毒71型可能誘發重症,今年在國內已現蹤的腸病毒 D68 型,也可能誘發急性脊髓炎等重症,提醒家長要落實孩子勤洗手衛生習慣。高市衛生局並已在全市38個行政區,進行「2018電動木馬不消毒、玩了會得腸病毒」衛教宣導,並從本月起輔導兒科等診所,在腸病毒流行期將屆前,暫時關閉遊戲設施。
高市大同醫院小兒科主任周柏青表示,腸病毒主要是藉由糞口、接觸傳染,家長自外返家應先洗手、洗臉再抱小孩,並教導孩子養成勤洗手習慣,若孩子出現手足口病,甚至是肢體痲痺等疑似重症病徵要快送醫。由於今年國內除出現腸病毒71型幼兒病例外,也發現多起可能引發重症的腸病毒 D68 型病例,高市衛生局特別印發宣導單張,提醒民眾注意腸病毒 D68 型症狀與腸病毒71型症狀可能不同,前者可能以發燒、流鼻水、咳嗽為表現,後者則常以疱疹性咽峽炎等為病徵,但兩者都可能引發腦炎等重症,腸病毒 D68 型還可能引發幼兒急性脊髓炎。

進入腸病毒流行季,返家沒洗手別抱小孩
蘋果日報 即時新聞~2018年04月22日


眼紅疼下背痛,當心是僵直性脊椎炎上身
◎ 呂健豪/新北報導

眼睛不舒服竟是僵直性脊椎炎!台北慈濟醫院近期接觸一名30歲左右的男性患者,常在每天早上起床時感到下背疼痛,而且眼睛又紅又痛。患者到醫院就診後發現,他罹患了僵直性脊椎炎合併虹彩炎,經短期局部使用類固醇藥物,以及口服消炎鎮痛藥與免疫調節劑後,症狀才得到緩解。負責診治的台北慈濟醫院風濕免疫科醫師劉津秀表示,僵直性脊椎炎是一種侵犯中軸脊椎關節的慢性發炎性疾病。
是免疫系統異常所造成的慢性發炎,好發於20至40歲的年輕男性,因主要症狀是下背疼痛,所以常常被當成運動傷害而延誤就醫。另外,僵直性脊椎炎還有一個特殊的關節外症狀,就是「虹彩炎」,病人會出現眼睛紅、痛、視力模糊的狀況,而僵直性脊椎炎與免疫系統基因有很大的關連性,具有家族性遺傳的傾向,若家族內有人確診罹患僵直性脊椎炎,就不可以忽視相關的任何症狀。

眼紅疼下背痛,當心是僵直性脊椎炎上身
蘋果日報 即時新聞~2017年10月17日


睡夢中拳打腳踢,恐神經退化前兆
◎ 歐素美/台中報導

60歲吳姓男子因罹患「快速動眼期睡眠行為異常」,睡夢中常拳打腳踢,不僅自己不小心跌下床受傷掛急診,連太太也常無故被毆,氣得要他到醫院治療,否則分房;經光田醫院睡眠醫學中心診治後,終於獲得改善,成功保住婚姻。 醫師提醒,「快速動眼期睡眠行為異常」是巴金森氏症與失智症等神經退化性疾病的前兆,應多加留意,定期回診。
吳男自10多年前開始會說夢話,最近5年還會在床上揮拳動腳,不僅常跌落床下,還曾撞傷臉送醫縫合。更曾在旅行時,半夜睡夢中不斷撞牆,嚇壞同行親友,以為他中邪,枕邊人則受害最深,常被其半夜喊叫吵醒,還經常無故遭拳打腳踢,以致身上經常瘀青。 日前,吳男夢見自己在菜市場與人衝突,激烈拉扯,老婆又無辜受災,氣得控訴他家暴,要他馬上就醫,否則分房,他才就醫。
光田醫院睡眠醫學中心主任暨神經內科醫師楊鈞百指出,經安排睡眠多項生理檢查(PSG)後,確診吳男罹患「快速動眼期睡眠行為異常」,經以藥物治療後明顯改善。 楊鈞百指出,一般人入睡,會進入睡眠周期中的快速動眼期,又稱「作夢期」,夢境中的影像會在腦中片段或不斷播放,一般人因作夢時大腦會阻斷身體的活動機能,所以身體不會跟著演出夢中情節,「快速動眼期睡眠行為異常」即大腦無法有效抑制身體肌肉活動,導致四肢隨夢境起舞,才會在睡夢中上演全武行。
診斷「快速動眼期睡眠行為異常」,需有詳盡的病史及神經功能檢測,經排除腦部病變、藥物、酒精或合併猝睡症等原因,再進行整夜的睡眠多項生理檢查,以證實在快速動眼期出現四肢肌肉活動異常的情形,才能確診。
楊鈞百表示,「快速動眼期睡眠行為異常」以藥物治療為主,此外,保持睡眠環境的防護與安全設施,如放置枕頭、軟墊或裝設護欄,並移除可能導致身體受傷的各種危險物品或家具,也能避免患者受傷。近年來醫學研究發現,「快速動眼期睡眠行為異常」是巴金森氏症、路易氏失智症或多發性系統退化症等神經退化性疾病的前兆,患者應多加留意,定期回診。

睡夢中拳打腳踢,恐神經退化前兆
自由電子報 健康醫療~2017年10月03日
☆ ☆ ☆
新增說明文字
☆ ☆ ☆
全身肌肉痠痛好不了,原來是纖維肌痛症作祟
◎ 周昭平/高雄報導

長時間慢性全身性痠痛,小心可能是纖維肌痛症!55歲陳姓工人,3年多來為全身不明原因肌肉痠痛所擾,加上長期疲累與睡眠品質欠佳讓他心情低落,就醫都查不出病因,只好在診所吃止痛藥打針,但只能短期改善,直到日前輾轉到高雄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神經內科求診,確診為纖維肌痛症,經藥物及生活作息調整等方式,症狀獲控制。
接獲病例的高醫神經內科主治醫師洪志憲指出,纖維肌痛症特徵是長期的廣泛型肌肉痠痛,伴隨疲勞與睡眠障礙,但還有頭痛、腸躁症或顳顎關節痛等伴隨疼痛症狀,臨床上患者也會以憂鬱、頭痛、疲勞或睡眠障礙為主訴,表現相當多樣化,因此患者確診前,多會在內科、家醫科或是疼痛科、精神科等不同科別遊走,美國有統計患者從發病到確診平均要花5年、看過3至4次門診才能確診,患者確實飽受痛苦無人知的煎熬。
洪志憲表示,纖維肌痛症的發病機轉目前多認為可能與中樞神經疼痛訊號調控失常有關,日常生活壓力會加重及誘發疾病症狀,目前臨床上還未有任何抽血或影像學檢查可用來確診纖維肌痛症,診斷確立須依問診及臨床症狀評估,包括疼痛部位多寡、疲累程度的評分,加上排除其他可能疾病且症狀持續三個月以上等,至於治療則藉由藥物及調整生活作息、規律運動等,雖未能完全治癒,但患者多可控制症狀。
洪志憲強調,纖維肌痛症直至1990年才被確認為可被診斷的疾病,盛行率約2 %,好發於20至55歲青壯年,其中女性患者約是男性的六倍,他提醒民眾若有持續三個月以上的廣泛性疼痛,就要考慮可能是纖維肌痛症,及時就醫治療才能擺脫身心困擾。

全身肌肉痠痛好不了,原來是纖維肌痛症作祟
蘋果日報 即時新聞~2017年10月05日


50歲以上的「無聲殺手」,骨質疏鬆症默默要你命
◎ 蔡明樺/台北報導

台灣進入高齡社會,骨質疏鬆症是50歲以上民眾的「無聲殺手」,據調查,國內50歲以上男性約1/4、女性約1/3已有骨鬆,若是髖關節的骨鬆性骨折,一年內死亡率高達20%。中華民國骨質疏鬆症學會5年前啟動「骨折聯合照護服務(FLS)」網,現全台有22家醫療院所響應,加強預防宣導、治療追蹤等,統計FLS醫院的髖關節的骨鬆性骨折患者,一年內死亡率降至8%,具顯著成效。中華民國骨質疏鬆症學會理事長吳至行表示,國內髖部骨折發生率居亞洲之冠。
健保統計,去年國內約10萬民眾因骨折住院,其中2萬例為髖關節的骨鬆性骨折,每人臨床手術、住院及復健的直接費用約15萬,一年就耗掉30億健保資源,若包括醫材輔具、居家看護及設備等間接成本,每年上看百億。他強調,骨鬆不見得會有症狀,8成病患是發生骨鬆性骨折後,才知道骨密度早已出問題,當中最嚴重屬髖部骨折,一年後死亡率高達20%;且骨鬆性骨折患者治療出院後,半數在3個月後會自行中斷治療、停藥,據統計,女性50歲以上者若曾骨折,終生平均會再骨折2次,男性約1.8次。
吳至行說,骨鬆就像高血壓、糖尿病等慢性病,50歲以上或曾骨鬆性骨折者,應定期追蹤、甚至服藥,才能避免骨折再發生。該會自2012年啟動FLS網路後,迄今已22家醫療院所加入,推估照護約1萬1000名骨鬆患者,如依國際建議每30萬人就應有1家FLS醫院,國內約需80家醫院響應,目前因FLS都是各家醫院自行籌措經費,衛福部健保署長李伯璋已承諾將研擬骨折前照護的資源挹注。台大醫院體系是最早加入FLS的醫學中心之一,該院竹東分院院長詹鼎正表示,統計4、5家FLS院所的髖關節骨鬆性骨折病患,在定期追蹤等整合性照護體系下,一年後的死亡率降至8%,證明FLS成效卓著。

50歲以上的「無聲殺手」,這個病默默要你命
蘋果日報 即時新聞~2017年10月15日


L型坐姿最傷腰,愛滑手機必學的拉筋三式
◎ 蘋果日報 即時新聞中心

現代生活手機普及,帶來的惡果便是頸肩手都疼痛或麻痺,物理治療師表示,玩手機玩過頭容易出現「上交叉綜合群」,即頭部前傾及肩膀前聳,有些人以為半躺床上,「L」字型坐姿玩手機最舒服,其實腰椎受力最大,長期受壓會令腰椎脆弱易傷,建議最多滑手機一小時便要休息,適時改變姿態及伸展筋腱肌肉。
香港《蘋果日報》報導,註冊物理治療師黃瑞奇表示,玩手機時身體會處於緊張及集中的狀態,交感神經活躍,令肌肉繃緊,長時間緊張,「身體好像會忘記放鬆」,即使晚上入睡或休息時,神經仍在亢奮,肌肉依然緊張無法休息,長遠便會出現肌肉勞損。他稱,肌肉本身有記憶,經常在緊張狀態,便會忘記如何放鬆,有病人便因此無法放鬆肌肉及保持正確坐姿。
常見因玩手機引發的上交叉綜合症,患者頭部常有前移及有圓肩,後背及頸部長期受到拉扯而肌肉較弱,後頸至胸肌則會緊張,令肩胛骨及前胸大肌聳起。黃指,患者胸椎可能沒有偏差,但卻因胸肌而導致圓肩,嚴重更會影響脊椎關節,玩手機所用的螢幕越小,玩家越需要集中,出現上交叉綜合症的機率便越大。
一般都市人無論站、坐、卧均都會機不離手,黃指,坐著玩手機者,上身會傾前,有機會影響腰椎,尤其第4、5節特別容易受壓,有研究指出,即使坐姿正確,腰椎所受壓力已較站立時增加4成,坐姿不佳更會增加達8成,長時間坐著也會影響下肢血液循環,可致深層靜脈栓塞,此外,髂腰肌亦會收短,令腰椎進一步受壓。
站著玩手機腰椎同樣會受壓,黃指,因為玩手機時很難分心保持正確站姿,令雙腳受力平均,若站姿不良,譬如倚著牆壁或車廂玩手機,更會令脊骨兩邊不平衡,只有單腳受力,身體由盤骨、髖關節、膝蓋以至腳踝,均容易出現問題。若本身下肢已有肌肉筋腱的問題,站立10分鐘玩手機,可能已有膝蓋或腳腕疼痛等不適。
雖然躺著玩手機脊骨相對受力最少,如仰卧玩手機多只會出現手部問題,如腕管綜合症及姆指腱鞘炎。惟黃稱,臨床所見甚少病人會長期仰臥玩手機,大多是半躺半卧,即上身倚著床頭,呈「L」字型的坐姿,其實令腰椎受力最大,因膝蓋伸直會拉扯後大腿肌肉,腰椎較平時曲膝坐在椅上更為受力,長期受壓腰椎便會較脆弱,若就此躺臥一晚,翌日搬重物便極易受傷。
黃指,因玩手機而求診的病人,大多為肩頸,以至前臂、手腕及手指均有問題,「郁少少都會痛」,需檢查疼痛的源頭,改善體位姿勢及消炎,年輕者可能做運動或減少玩手機已能痊癒,但現時長者也玩手機,則較為棘手。最理想是經常轉換不同玩手機姿勢,最多玩手機一小時便要休息,譬如坐著玩手機一小時後,休息時間便要改為站立或步行,若已出現痛症,則需每半小時便要休息。

L型坐姿最傷腰,愛滑手機必學的拉筋三式
蘋果日報 即時新聞~2017年08月11日


血管變老,全身跟著老!六種血管殺手,一招搞定~
◎ 播客

皮膚鬆弛、腿腳不靈便、內臟功能衰退、記性變差……血管一旦出現老化,不管處在哪個年齡,都會出現這些全身的衰老癥狀。
■ 血管老化的五大危害:每一種危害都可能致命
血管變脆、變硬,活動能力下降
高血壓、糖尿病和高血脂症會加速血管硬化,反過來動脈粥樣硬化又會進一步升高血壓,形成惡性循環。
血管堵塞,記性差
動脈堵塞可造成其供血臟器、肢體缺血壞死或功能減退;慢性腦供血不足則會造成嗜睡、記憶力減退、精力不能集中等。
頸動脈斑塊,心腦功能減退
頸動脈斑塊主要指頸動脈粥樣硬化病變,多數為動脈狹窄,是全身動脈硬化的局部表現,病人往往同時伴有顱內動脈和心臟冠狀動脈硬化、下肢動脈硬化,並導致相應癥狀。
靜脈曲張,站立困難
靜脈曲張導致因素比較多,長期體力勞動者、職業上要求長期站立者(教師、交警、售貨員、理髮師、廚師等)多發,患病後影響站立和行走。深靜脈血栓後遺症和動靜脈瘺病變也可以表現為肢體腫脹和代償性淺靜脈曲張。
血管老化導致身體功能減退
此外,特定部位的血管功能老化可引發身體多種功能減退:如頸動脈硬化導致腦缺血和腦梗塞;主動脈硬化可以導致胸腹主動脈瘤,危及生命等。
■ 六個「殺手」加速血管老化:
對症下「葯」,一招搞定!血管功能老化既是年齡老化的自然規律,同時又受多種高危因素的促進。 為預防血管提前「衰老」,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就應該防患於未然,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對於以下加速血管老化的「殺手」,更是要對症下「葯」,一招搞定!
喜食肥甘厚味
危害:動脈硬化
▶ 一招對治:管住嘴
動脈硬化最常見的癥狀就是動脈管壁增厚、變硬、失去彈性,進而出現管腔變得狹窄。我們的日常飲食中都含有一定的油脂,如果油膩食物吃得太多,就會使過多的油脂沉積於血管壁上,誘發動脈硬化和其他心血管病變。
▶ 專家支招:
「管住嘴」能在一定程度上讓血管保持清爽。建議大家少吃肉,多吃魚。一般肉類(排骨、肥牛等)的脂肪含量是魚類的6倍甚至更多。每天紅肉(豬肉、牛肉、羊肉)攝入量不要超過50~75克,少吃或不吃油炸食物。
攝入過量鹽
危害:高血壓、損傷血管
▶ 一招對治:每日吃鹽不超6克。
國外研究發現,吃完含鹽量多的食物,短短30分鐘後血管擴張能力就會受到影響,進而讓心臟受傷。即使原本血壓正常,食鹽攝入過多,也會迅速對血管產生傷害。
▶ 專家支招:
一天中鹽的攝入量不要超過6克。日常生活中學會做減法,使用限鹽瓶,做菜時少放鹽,或用蔥、薑、蒜、辣椒、香菜、檸檬等調味,燉菜時如果已經加鹽,就不要放醬油了,以免鹽分疊加。
壓力大
危害:心臟病
▶ 一招對治:冥想、深呼吸、微笑
「壓力山大」是不少現代人的通病,也是血管的敵人之一。壓力過大,長期得不到釋放、緩解,將導致各種心腦血管疾病。雖然說壓力的應激是短暫的,屬於急性應激,但反覆發作的急性應激會引起冠狀動脈炎症,甚至導致心臟病發作。
▶ 專家支招:
學會緩解壓力,可以試試冥想和深呼吸,能把注意力從煩惱中解脫出來,還能降低皮質醇的分泌水準;多微笑,微笑對減壓的功效不可小覷。
久坐不動
長時間保持同一姿勢坐立,下肢肌肉收縮活動相對減少,會導致人體血液流動速度減慢,血液黏稠度增加,為深靜脈血栓的形成創造了條件。如果此時再猛然活動,很容易牽動不穩定的血栓,使之脫落造成血栓栓塞。
▶ 專家支招:
為了保證血管健康,建議中老年人不要久坐下棋、打麻將,更不能久坐家中閉門不出,可以根據身體情況,多出去走走,如果無法外出,可在室內散散步。每隔1個小時站起來走10~15分鐘,或伸伸懶腰,舒展四肢,緩解疲勞。
吸煙
危害:損害血管彈性
▶ 一招對治:花3~4個月戒煙
吸煙時,煙草中的尼古丁、焦油、一氧化碳等有害物質,通過肺泡和血液中的氣體交換進入血管,幹擾血液中的脂肪代謝。 如果把血管比作輪胎,不僅有外胎還有內胎,覆蓋在血管內側的內胎在醫學上稱為血管內皮,能幫助血管保持彈性,而尼古丁會對其造成毀滅性破壞。
▶ 專家支招:
不論你的煙齡有多長,煙癮有多大,都應馬上戒煙,只要肯堅持,通常3~4個月就能成功戒煙。
熬夜
危害:血液變黏稠、心臟病
▶ 一招對治:熬夜不過12點,午睡
熬夜會打亂生物鐘,使機體分泌過多的腎上腺素和去甲腎上腺素,從而使血管收縮、血流減慢、血液黏稠度增加。研究表明,長期熬夜的人,患心臟病的風險比正常人高1倍。因此,一定要保證作息規律,走出睡眠誤區,盡量保持定時睡眠的習慣,維持固定的起床時間。
▶ 專家支招:
熬夜最好不要超過12點。適當午睡能補充體力,讓人頭腦清醒,午覺時間建議控制在30分鐘到1個小時之間。
血管變「老」,全身都會跟著老,血管老化的五大危害,每一種危害都可能致命。對於生活中的六種血管「殺手」,一招就能搞定,快告訴身邊的人吧!

血管變老,全身跟著老!六種血管殺手,一招搞定,必學~
健康者 ~ 2017年06月25日
☆ ☆ ☆
新增說明文字
☆ ☆ ☆
眼睛「拓窗」別輕忽,爆血管恐致命
◎ 蔡明樺/台北報導

眼睛突「拓窗」,當心致命危機!一名35歲男子日前眼睛向右看時,桌上明明只擺一支手機,男子卻因複視看成兩隻,外觀也明顯看出兩眼不協調,向右看時左眼卻不會向右轉動,緊急就醫檢查,發現其左側顱內有動脈瘤壓迫第三對腦幹神經,造成眼球歪斜,所幸立即手術摘除動脈瘤後,才免除腦出血的致命危機。收治病例的書田診所神經內科主任醫師黃啟訓表示,大腦掌管眼球運動與第三對、第四對和第六對腦幹神經有關,該名男子沒有慢性病或其它症狀,因不明原因造成眼睛拓窗,因複視現象先到眼科求診,但找不出病因,才輾轉到神經內科接受電腦斷層檢查。
發現是因動脈瘤壓迫第三對腦幹神經,造成神經麻痺導致眼球歪斜,若未安排手術摘除動脈瘤,日後恐併發腦出血,死亡率高達60%。他說,造成突發性眼球歪斜常見的原因除腦血管瘤壓迫外,糖尿病控制不佳也是危險因子。他另收治一名79歲的糖尿病患者,長期血糖控制不佳,日前也出現眼球歪斜症狀,左眼無法往左、往下轉動,抽血檢查其醣化血色素高達8.2(正常值7以下),確診因糖尿病神經發炎,導致第四對、第六對腦幹神經麻痺,經用藥治療且叮嚀患者嚴格控制血糖後,症狀逐漸改善。
他強調,糖尿病患約千分之四會出現突發性眼球歪斜症狀,多半與血糖控制不佳有關,其中約60%為第三對腦幹神經麻痺造成,30%為第六對腦幹神經,10%為同時多對腦幹神經麻痺,這只是糖尿病症狀的冰山一角,若血糖失控恐致動脈硬化,陷入腦中風、心肌梗塞危機。黃啟訓說,形成腦血管瘤的原因包括先天血管壁較薄、先天動脈硬化等,若血管瘤未壓迫腦幹神經,不見得會有症狀,但就像氣球隨時有爆破出血的致命危機,建議民眾健檢時可接受核磁共振等影像檢查,早發現早摘除就能安心。

眼睛「拓窗」別輕忽,爆血管恐致命
蘋果日報 即時新聞~2018年04月10日


長帶狀皰疹超級痛,專家:多數人一生只長一次
◎ 蘋果日報 即時新聞中心

■ 網友美美問:
先前長帶狀皰疹,皮膚痛到不行,實在很害怕再長一次,請問帶狀皰疹容易復發嗎?要怎麼作才能降低復發風險?
■ 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皮膚科主治醫師楊庭驊答:
曾長過水痘或曾接種水痘疫苗的民眾,體內會帶有水痘病毒,平時潛伏在神經節,當身體免疫力低下時,水痘病毒容易被引發,導致出現俗稱皮蛇的帶狀皰疹,不過根據醫學統計,大多數民眾一生只會得一次,只有少數人會復發,已得過帶狀皰疹者不必過度擔心。許多民眾認為帶狀皰疹長太多,在身上繞一圈便會死亡,其實依人體神經節的分布,帶狀皰疹僅會圍繞身體半圈,但如帶狀皰疹症狀散發、瀰漫到身體各處,顯示病情嚴重,應儘速就醫,現經良好治療都可痊癒。
帶狀皰疹高危險族群為年齡較大及免疫力低下者,但免疫力低下不表示免疫系統有問題,可能只是最近工作忙碌,時常熬夜、過度勞累,才使免疫力降到相對低點,這時有充足休息及睡眠,並配合使用抗病毒藥物治療即可痊癒;同時提醒帶狀皰疹患者不要使用草藥膏等來路不明藥物,以免增加皮膚發炎、感染,甚至是傷口不易癒合等風險。

【健康問蘋果】長帶狀皰疹超級痛,專家:多數人一生只長一次
蘋果日報 即時新聞~2017年10月14日


熱水泡腳暖身子,這5種人要多注意

◎ 沈能元/台北報導

秋天早晚溫差大,不少女性入夜後常感覺身體發冷,網路流傳若用熱水泡腳,身體會特別暖和,對此台北長庚醫院皮膚科主治醫師李勇毅說,泡腳雖可促進血液循環、讓身體發熱,但若當下有急性腳踝扭傷,或腳部有蜂窩性組織炎等情形,最好不要泡腳,因急性腳踝扭傷後24小時內應先冰敷,而蜂窩性組織炎泡熱水後則可能導致症狀惡化。
李勇毅也說,如有慢性甲溝炎或香港腳又想泡腳,應在熱水中加入2瓶蓋的優碘,且泡腳後該用毛巾擦乾足部,腳趾縫再用衛生紙擦乾或吹風機吹乾,泡腳的盆子或桶子也得清潔乾淨,以防傷口感染;此外,糖尿病病友因腳部末梢神經感覺稍差,泡腳前記得用手測試水溫,控制水溫不宜過高,避免燙傷皮膚。

熱水泡腳暖身子,這5種人要多注意
蘋果日報 即時新聞~2017年10月26日


怕感冒多穿衣,疾管署打槍!跟衣服多寡無關
◎ 即時新聞中心/綜合報導

一般常說「多加件衣,別感冒」,衛福部疾管署澄清,感冒與否跟穿衣服多寡無關。今日出版的《自由時報》報導,一般人常認為,衣服穿得不夠暖,易傷風感冒,但衛福部疾管署副署長羅一鈞表示,該說法沒有醫學實證,發燒也可能發冷、打冷顫。主要是冬天的感冒病例較多,因病毒可存活較久,傳播能力變強,才會讓民眾誤解感冒跟氣溫有關,與著涼畫上等號。​

怕感冒多穿衣,疾管署打槍!跟衣服多寡無關
蘋果日報 即時新聞~2017年10月13日
☆ ☆ ☆
新增說明文字
☆ ☆ ☆
天冷肌肉關節痛

◎ 黃仲丘/台北報導

天氣冷,許多人會有特定肌肉、關節「不爽快」的疼痛感,開業物理治療師、前臺灣物理治療學會秘書長胡家珍表示,很可能代表,那個部位的肌肉、關節可能有舊傷、或是有過度使用的情形。胡家珍說,受傷部位的組織容易有結疤沾黏,組織周圍的血液循環本身就較差。再加上天冷肌肉容易收縮,會讓血液循環變得更不好。如果舊傷靠近關節,天冷就容易關節痛、靠近肌肉處,天冷就容易肌肉疼痛。
胡家珍建議有天冷肌肉關節痛的朋友,可以用泡腳機、泡熱水、濕熱電毯等方式,以 38℃ 到42℃ 的水溫熱敷,增加血液循環、減緩疼痛,有在吃止痛藥的民眾,也能因為熱敷部位血管的擴張,幫助藥性發揮作用。每次熱敷約20分鐘到30分鐘,舒緩效果可維持約4到6小時。老人家也可早晚各一次,可讓整天儘量不會痠痛。
年輕人也尋求專業訓練,可藉由鍛鍊周邊肌肉組織,達到舒緩疼痛的效果。除了熱敷,胡家珍也建議天冷時,可藉由穿襪、戴手套、圍圍巾、戴保暖護膝等做好保暖舒緩疼痛。但是提醒,天冷時,肌肉或關節會痛,代表相關部位有傷、或是過度使用的情形,還是建議就醫,把「病母」弄好,才能避免身體關節變成天冷就痛的氣象雷達。

天冷肌肉關節痛
蘋果日報 即時新聞~2017年02月28日
有毒環境荷爾蒙恐致肥胖,醫教5點助排毒
蘋果日報 即時新聞~2017年07月10日


身體缺鐵質,四肢冷吱吱
◎ 鄭綿綿/綜合報導

天氣變冷,許多人有手腳冰冷的困擾,也有不少人已經穿著保暖,手腳冰冷還是無法改善。開業營養師程涵宇表示,若體內缺乏鐵質,容易影響氧氣的運送,也容易造成缺鐵性貧血,導致手腳冰冷,容易疲勞,精神不好。尤其是如果心臟功能比較差,更容易讓血液難以傳到末梢,造成末梢血液循環差,而增加手腳冰冷的狀況。營養師程涵宇表示,一般建議,成人一天應攝取到至少10毫克的鐵質,動物性食物所含的鐵質相當豐富,像是牛肉、豬肉等紅肉中的鐵,容易被人體吸收,常手腳冰冷的人,建議一天可攝取半個手掌大小的份量。
而富含植物性鐵質的食物,像是紅豆、蓮子,吸收率雖然不如紅肉類,但建議可以在飯前或飯後2小時內,多吃些富含維生素C的水果,像是芭樂、木瓜、奇異果,有助於提升鐵質的吸收。另外,可以搭配多吃些富含鐵質的蔬菜,像是紅莧菜、紫菜、山芹菜,一天吃一碗。程涵宇營養師表示,平常要多喝溫開水,採多次補充,增進身體的循環與代謝。並維持運動習慣,一周至少3次,每次半小時,像是快走、慢跑、騎車等,對於提升身體的新陳代謝,強化心臟功能與末梢血液循環,減少手腳冰冷都有幫助。

【有片】身體缺這個,四肢冷吱吱
蘋果日報 即時新聞~2017年10月28日


免疫力差,這病竟會讓人臉歪失明
◎ 鄭綿綿/綜合報導

臉突然歪掉,小心是顏面神經麻痺造成。亞東醫院神經內科醫師王致翔表示,潛藏在體內的皰疹病毒,在免疫力變差時,若影響到顏面神經,會導致臉部肌肉不協調,常見法令紋不對稱或嘴角無法上揚,以及眼睛無法完全閉上。神經內科醫師王致翔表示,顏面神經麻痺治療上要掌握黃金治療期,在急性期的時候,會給予患者抗發炎的治療,常用類固醇治療,且希望能夠在3天之內就開始。如果延誤治療,可能讓神經持續發炎,而造成臉歪無法完全恢復,患者也會影響到視力,拖延處理甚至可能失明。
王致翔醫師表示,由於顏面神經麻痺患者眼睛可能沒有辦法完全閉合,另一方面,顏面神經麻痺受損的時候,淚腺分泌也會同時減少,兩個症狀一起發生的時候,會造成變成這個眼球的角膜比較乾燥,容易受損。建議在醫師處方指導下補充人工淚液,以及睡覺時可用消毒過的紗布覆蓋眼睛,減少淚液持續的蒸發。也提醒,平常也要避免熬夜,日常飲食注意均衡原則,養成規律運動習慣,才能提升免疫力,減少顏面神經麻痺的誘發。

【警世片】免疫力差,這病竟會讓人臉歪失明
蘋果日報 即時新聞~2017年09月12日


突發性胸痛,當心冠狀動脈阻塞
◎ 劉靜君/經濟日報

■ 病症嚴重恐造成猝死,應儘速接受血管內支架植入或繞道手術
數年前一位18歲高中女生,因心臟衰竭送醫,發現血液中總膽固醇濃度高達360mg/dL,且低密度膽固醇240mg/dL,為家族性高膽固醇症患者,入院後接受心導管檢查,證實三條冠狀動脈均有超過90%嚴重堵塞,經心導管手術植入六根支架,再給予強效降膽固醇藥物,近五年來控制良好。台中榮總心臟內科主治醫師劉尊睿說,冠狀動脈心血管疾病,可能以穩定型心絞痛或急性冠心症表現。
前者是指病患冠狀動脈狹窄程度達70%,在運動、緊張時發生胸悶、胸痛等症狀,但休息或服用硝酸甘油等藥物後症狀就會緩解。此類病患可於門診安排相關檢查,懷疑有心肌缺氧現象時接受進一步心導管介入性治療。後者則因冠狀動脈阻塞超過90%,多以突發性胸痛或原有的胸痛症狀加重來表現、且症狀無法以休息或藥物緩解,此種病症嚴重時可能造成猝死,患者須立即至急診室就醫,必要時儘速接受血管內支架植入或繞道手術。
■ 新型支架,可水解由人體吸收
劉尊睿醫師說,血管內支架分為三大類:
第一類為傳統裸金屬支架,置放後可僅服用一至三個月的双重抗血小板藥物防止支架產生血栓,缺點是術後支架再狹窄率達20%至40%。
第二類為藥物金屬支架,優點是能有效將支架內再狹窄比率降低至5%至8%,但因支架釋放的藥物會使血管內皮細胞包覆支架的時間延長,因此,至少要服用一年的双重抗血小板藥物防止支架血栓。
至於第三類則為生物可吸收式模架,植入一段時間後可水解由人體完全吸收。第一代產品是以PLLA非金屬材質製成,由於其材質較厚,發生血栓機率稍高,且植入三年後發現仍可能無法完全吸收,生產公司已宣布停售,該公司第二代新產品正進行臨床試驗中。
而近年在歐洲有一款經過10年以上高科技研發,以鎂合金做為骨架的新型金屬可吸收式模架,已通過歐盟CE認證,短期臨床試驗顯示一年內模架吸收率良好,且無血栓病例發生,長期效果正由臨床實驗印證中。此款以鎂合金製成的金屬可吸收式模架除歐洲市場外,也已在亞洲的新加坡、泰國、馬來西亞、香港上市,預計明年可望在台推出,國內患者又多了一個新選擇。
劉尊睿醫師說,國人如有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抽菸等冠狀動脈疾病的風險因子,應盡力改變生活習慣或服用藥物以減低冠狀動脈發病率。若已罹患心血管疾病,合併血管鈣化、血管分叉病變、血管半徑窄小、血管堵塞區段過長或糖尿病患者,因支架再次狹窄的機率偏高,建議採用材質較好的支架,以減低或延緩血管發生再次狹窄。若需要進行支架手術,基於每個人的身體狀況不同,安裝何種類型的支架仍應由醫師綜合判斷後提出建議會更為妥當。

突發性胸痛,當心冠狀動脈阻塞
經濟日報 劉靜君 ~ 2017年09月29日
☆ ☆ ☆
新增說明文字
☆ ☆ ☆
車禍下身癱,她靠神經再生救下半生
◎ 黃仲丘/台北報導

現年30歲的鄧小姐在7年前在美國發生車禍不幸脊椎發生嚴重脫位,雖然立即在當地醫院做脊椎減壓及復位手術,仍然因為神經嚴重挫傷,導致下半身癱瘓,大小便都無法自理,事發5個月後回台,幸運接受北榮神經再生醫學療法,促進神經再生搭配積極復健,半年後已可大小便,一年後大腿可以開始動,5年後已可靠輔具自行走路,原本全癱的她也即將在8月步入禮堂挽救了下半生。
神經再生醫學專家、北榮神經修復科教授鄭宏志表示,鄧小姐7年前在美國華盛頓州發生車禍,造成當時23歲的她腰椎第1節第2節脫位,雖然緊急送往當地醫學中心進行急性脊椎損傷的減壓手術及復位手術,但仍因為神經嚴重挫傷,導致下半身神經傳導失效,完全癱瘓。鄧小姐表示,發生意外後下半身完全沒有感覺,直到回台將近一個月才覺得不妙,幸好加入鄭宏志醫師的神經修復專案治療計畫,於2011年9月施打「酸性成纖維細胞生長因子」搭配物理治療復健來幫助神經修復,接受療法半年後,她原本失去的尿意感,竟然回復了。
一年後大腿開始可以動,並可稍作站立,經過5年後已經可以靠輔具走路。鄧小姐說,因為這項療法,讓她可以再度站起來,雖然現在到戶外仍然需要靠輪椅,感覺神經仍未回復,但許多短距離的站立移動,她已經可以自理,8月即將步入禮堂的她也希望婚禮當天,能夠儘量靠自己的雙腳走在紅毯上。鄭宏志表示,台北榮總團隊自11年前起研發一種神經細胞生長因子藥物「酸性成纖維細胞生長因子」,能夠促進神經細胞代謝再生、神經微血管生長,並幫助神經修復,鄧小姐當時是申請專案免費治療而受益。
鄭宏志表示,一般脊髓損傷,需在48小時內完成減壓手術復位手術等緊急處置,而像是注射「酸性成纖維細胞生長因子」則建議在事發後2個月內的黃金期接受治療會有較好效果,但提醒酸性成纖維細胞生長因子適合神經尚未斷裂者注射,如果神經斷裂者要進行此療法,則須經手術接合神經後才合適,嚴重損傷者也可能僅能回復像是握滑鼠等局部功能,沒有辦法像鄧小姐有如此良好的回復成果。目前這項藥物國內已進入人體實驗第三期,預計3年到5年會有新藥問世。

車禍下身癱,她靠神經再生救下半生
蘋果日報 醫療創新~2018年07月19日


齡糖尿病患三餐吃粥配燙青菜,肌少症上身
◎ 黃筱珮

台灣進入高齡社會,這個問題不可忽視!全台65歲以上老年人口族群約有310萬人,其中高達近20%、約62萬高齡族罹患糖尿病,占糖友總人數3成以上。高齡糖尿病族群除了要面對血糖控制、糖尿病併發症等問題之外,還要當心因為飲食迷思、飲食不均導致的「肌少症」,一旦肌少症上身,將造成持續肌肉的流失與體能的下降,加速衰老,正確的飲食觀念及治療方式非常重要。
76歲的陳伯伯,10年前確診罹患糖尿病,當時因無明顯症狀,加上對糖尿病認識不完善,並無積極治療,不知不覺出現牙齦萎縮、刷牙出血,甚至牙齒鬆動、掉牙等現象。再加上當時只建議糖尿病患者採用一般三高病患的飲食原則,也就是少油、少鹽、少糖、多纖維等,並無提供針對熟齡糖友的飲食規劃,陳伯伯每天吃粥搭配無任何調味的蔬菜做飲食控制,後來出現「視茫茫而髮蒼蒼,齒牙動搖」的肌少症問題。
糖尿病衛教學會理事長杜思德表示,熟齡族群常罹患的肌少症,除了年紀大肌肉量減低外,與糖尿病、代謝症候群等密不可分,根據研究,將近15%的第二型糖尿病糖友有肌少症的問題。杜思德指出,以往糖友為了做好體重控制,常本末倒置,使用不正確的節食方法,反影響生活品質,肌少症可能會造成患者骨骼肌質量與強度逐漸的流失,若缺乏適當處理,身體功能只會愈來愈差,嚴重影響到生活品質,甚至會因增加跌倒、失能風險而進入不良健康惡性循環,建議第二型糖尿病的熟齡糖友,把如何預防肌少症列為重要治療指標之一。
鹿港基督教醫院營養師陳紋慧也指出,常有糖友為控制體重使用不正確方式節食,卻因此加劇肌肉的流失,糖尿病患者千萬不要以為「此生再也不能吃美食」,這是錯誤的觀念,只要經由適度的飲食調配和料理,糖尿病並非與美食絕緣。陳紋慧表示,人體的肌肉與新陳代謝如血糖調控、蛋白質儲存等生理作用息息相關,為了減緩熟齡糖友的肌少症發生,建議糖友可藉由飲食調整,其中,六大類食物需均衡攝取,可選擇以全穀根莖類為主食,攝取足量蛋白質食物以建造肌肉,也需補充鈣質強化骨骼,避免肌少症上身。

高齡糖尿病患三餐吃粥配燙青菜,肌少症上身
民報 新聞 ~ 2017年07月13日


熱水澡險致命,8成肺阻塞不知罹病
◎ 張雅淳/台北報導

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理事長余忠仁醫師表示,由於症狀和一般感冒類似,肺阻塞病人平均約需2年以上的時間才確診,或是急性發作呼吸困難才會知道自己罹病,其中吸菸是高危險族群,由於吸菸會使病況惡化更迅速,一般來說,吸菸者中約1/4患有肺阻塞,但到了70歲時,患有肺阻塞者已達5成,因此及早戒菸相當重要,而不吸菸者,平均約有2~4成人患有肺阻塞,可能是空氣污染所致。
冬天洗熱水澡是再自然不過的事,但對肺阻塞患者來說卻是生死關頭,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理事長余忠仁醫師表示,曾有患者洗熱水澡時,因為浴室內外溫差過大而引起急性發作,呼吸困難差點窒息。肺阻塞主要是由空氣汙染、吸菸造成,但因為咳嗽等症狀易輕忽,所以8成患者都不知罹病,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特別成立專屬網站「自在呼吸健康網」,提供民眾最完整的呼吸道衛教知識。

【動畫】熱水澡險致命,8成肺阻塞不知罹病
蘋果日報 即時新聞~2017年03月29日


去除自來水重金屬
◎ 沈能元/台北報導

自來水若含鉛、鋁等重金屬成分,長期飲用恐對身體有害,坊間常標榜以紫外線、活性碳及電解等方式去除自來水雜質,讓喝水喝的更健康,但毒物科醫師表示,要去除水中重金屬成分,僅能利用 RO(Reverse Osmosis)逆滲透淨水器或陽離子交換樹脂淨水器,可是此類淨水器均有售價昂貴及浪費水資源等缺點,民眾購買前應審慎評估。
台北榮總毒物科主任楊振昌表示,坊間常見紫外線、活性碳或電解等淨水方式,只能殺死細菌或吸附、過濾水中雜質,無法清除重金屬,即使將自來水煮滾沸騰也無法讓重金屬揮發,若要去除水中重金屬僅可用 RO 逆滲透淨水器或蒸餾法,但經過濾的逆滲透水或蒸餾水,為避免水中微生物未完全清除,仍建議煮滾後再喝。
林口長庚醫院臨床毒物科主任顏宗海說,喝水要避免喝到重金屬,除 RO 逆滲透外,陽離子交換樹脂淨水器也可有效降低水鉛濃度,但以 RO 逆滲透為例,約每3公升自來水才能過濾出1公升的 RO 逆滲透水,相當浪費水資源;若民眾已喝下鉛水,因鉛不會完全被身體吸收,對鉛等重金屬有疑慮者,建議可到醫院抽血檢驗,不須過度恐慌。

去除自來水重金屬
蘋果日報 即時新聞~2017年02月28日
☆ ☆ ☆
健康醫療1077輯
健康醫療1076輯
健康醫療1075輯
健康醫療1074輯
健康醫療1073輯
健康醫療1072輯
健康醫療1071輯
社區營造游民 ▶ 部落格文章輯
☆ ☆ ☆
新增說明文字
※ ※ ※
※ ※ ※

2019年10月10日 星期四

健康醫療1073輯

過年大吃大喝後,也要好好動一動
☆ ☆ ☆
空品差眼睛受不了,三大症狀不可輕忽
◎ 沈能元/台北報導

台灣西半部空品差,眼睛若出現3大症狀,恐已遭污染物入侵。一名30多歲女子,雙眼乾澀、痠脹,又有大量眼屎,檢查眼球表面淚液層受到破壞;問診發現,女子上下班騎機車通勤,且近日空品不佳,引發眼睛不適。醫師表示,空污嚴重時,眼睛出現看不清楚、乾澀痠脹、分泌物增加3大症狀,應速就醫。收治病例的台北慈濟醫院眼科主治醫師蔡明霖解釋,眼球表面有淚液保護,淚液從外到內分為3層,分別是脂肪層、淚水層及黏液層,當淚液層受到空污影響,首先會破壞脂肪層,此時眼球表面缺乏油脂,看出去的景物會朦朧感。
其次,若空污嚴重進而破壞淚水層,則容易使眼睛乾澀、痠脹;最後,若黏液層也遭破壞,即出現眼屎等分泌物異常增加症狀。蔡明霖觀察,每當空品不佳時,眼睛看不清楚、乾澀痠脹、分泌物增加,甚至罹患角膜炎、結膜炎等患者均增兩成;該名30多歲女子經藥物治療,眼睛淚液層已漸漸修復。蔡明霖提醒,空污外出應配戴一般眼鏡或護目鏡,以防眼睛淚液層遭到破壞,並切忌戴隱形眼鏡,減少結膜、角膜感染機會;一旦眼睛出現視力模糊、乾澀痠脹等不適超過3天,應就醫檢查,但若出已有視力下降則須立即就醫,避免症狀持續惡化,影響視力。

空品差眼睛受不了,三大症狀不可輕忽
蘋果日報 即時新聞~2018年03月04日
心如刀割,原來是皰疹後神經痛作怪
民報 新聞 ~ 2018年03月23日
科學家發現新器官「間質」,國內醫師:還差很遠
蘋果日報 即時新聞~2018年03月28日
☆ ☆ ☆
新增說明文字
☆ ☆ ☆
女子陰道流糞水,最後診斷是克隆氏症上身
◎ 沈能元/台北報導

尿道、陰道滲出糞水,當心是這疾病上身。一名40多歲女子時常腹脹、拉肚子,起初以為是腸躁症,經服藥治療,但病情仍持續惡化,只要咳嗽、打噴嚏,尿道及陰道還會飄出屎味,甚至滲出糞水,經確診為罹患克隆氏症。醫師表示,克隆氏症為自體免疫性疾病,當出現貧血、發燒、血便、腹痛及腹瀉5大警訊,應盡速就醫檢查,避免延誤病情。
收治病例的高雄市立大同醫院副院長吳登強說,該女子發病後,原以為是大腸激躁症,歷經1年治療效果不佳,最後才診斷為克隆氏症,但女子小腸不斷發炎、潰瀾,經多次外科手術,但效果有限,最後小腸穿孔潰瘍,竟在膀胱、下腹部等處出現廔管,只要咳嗽、打噴嚏,腹壓一大,腸道糞水竟循著廔管從尿道、陰道滲出,有次更直接從皮膚滲開來。
吳登強解釋,克隆氏症及潰瘍性結腸炎均為發炎性腸道疾病,屬自體免疫性疾病,因腸道免疫系統紊亂自行攻擊腸道,引起腸道發炎、潰爛,其症狀腹痛、腹瀉與大腸激躁症類似,因此常被患者所忽略。並隨著飲食西化,此類患者人數從1998年到2013年,短短15年間便上升26倍。吳登強提醒,當出現貧血、發燒、血便、腹痛及腹瀉5大警訊,應懷疑為罹患發炎性腸道疾病,應速就醫檢查,避免延誤病情。目前該女子經免疫生物製劑藥物治療,已控制腹瀉、腹痛症狀,並漸漸恢復一般的生活品質。

女子陰道流糞水,最後診斷是克隆氏症上身
蘋果日報 即時新聞~2018年03月05日
☆ ☆ ☆
新增說明文字
☆ ☆ ☆
收縮壓破180,要防心肌梗塞
◎ 蔡明樺/台北報導

國內高血壓患者不少,依國內醫界目前對高血壓的定義,一般人的收縮壓、舒張壓若高於140、90毫米汞柱,只要其中一個超標,即為高血壓患者,但究竟收縮壓、舒張壓偏高時,症狀有何差異?醫師說,無論收縮壓或舒張壓,若超標不多,患者不會有症狀,但超過180、120毫米汞柱時,就可能出現胸悶、胸痛等心肌梗塞徵兆。
振興醫院心臟血管內科主治醫師黃建龍表示,單就收縮壓、舒張壓來看,前者對身體的影響較大,但對高血壓患者而言,並不建議用症狀來判斷病況,最好是每天早晚量血壓,並按醫囑服藥,若氣溫驟降,外出應做好保暖,以防身體為調整體溫,壓力激素飆高,也導致血壓飆高。

收縮壓破180,要防心肌梗塞
蘋果日報 即時新聞~2018年03月28日
☆ ☆ ☆
新增說明文字
☆ ☆ ☆
免疫力差,這病竟會讓人臉歪失明
◎ 鄭綿綿/綜合報導

臉突然歪掉,小心是顏面神經麻痺造成。亞東醫院神經內科醫師王致翔表示,潛藏在體內的皰疹病毒,在免疫力變差時,若影響到顏面神經,會導致臉部肌肉不協調,常見法令紋不對稱或嘴角無法上揚,以及眼睛無法完全閉上。神經內科醫師王致翔表示,顏面神經麻痺治療上要掌握黃金治療期,在急性期的時候,會給予患者抗發炎的治療,常用類固醇治療,且希望能夠在3天之內就開始。如果延誤治療,可能讓神經持續發炎,而造成臉歪無法完全恢復,患者也會影響到視力,拖延處理甚至可能失明。
王致翔醫師表示,由於顏面神經麻痺患者眼睛可能沒有辦法完全閉合,另一方面,顏面神經麻痺受損的時候,淚腺分泌也會同時減少,兩個症狀一起發生的時候,會造成變成這個眼球的角膜比較乾燥,容易受損。建議在醫師處方指導下補充人工淚液,以及睡覺時可用消毒過的紗布覆蓋眼睛,減少淚液持續的蒸發。也提醒,平常也要避免熬夜,日常飲食注意均衡原則,養成規律運動習慣,才能提升免疫力,減少顏面神經麻痺的誘發。

【警世片】免疫力差,這病竟會讓人臉歪失明
蘋果日報 即時新聞~2017年09月12日
☆ ☆ ☆
新增說明文字
☆ ☆ ☆
男子全身長滿寄生蟲,蟲卵覆蓋大腦神經
◎ 大陸中心/綜合外電報導

中國大陸貴州醫科大學附區醫院早前接收一名46歲男病人。病人不時出現嘔吐,頭痛症狀,經過醫生檢查,男子大腦、大腿、臀部多個地方均長出寄生蟲,其中腦部更出現無數蟲卵。該院神經外科醫生楊明指,病人體內的蟲子叫腦囊蟲,是人畜接觸而引起。他說,若豬農與豬隻生活範圍接近,豬隻可能接觸到人類的排泄物,隨後人又會吃下豬肉,便可能感染到腦囊蟲。楊明又指,個案中的男病人半年前已因寄生蟲問題接受診治,醫護人員透過手術,打開其頭骨,發現其神經組織已被蟲卵覆蓋。最後在其腦部取出30多粒蟲卵,其中最大粒約達1公分。病患接受手術後,仍在加護病房(ICU)接受治療。

男子全身長滿寄生蟲,蟲卵覆蓋大腦神經
蘋果日報 即時新聞~2018年03月07日
☆ ☆ ☆
健康醫療1077輯
健康醫療1076輯
健康醫療1075輯
健康醫療1074輯
健康醫療1073輯
健康醫療1072輯
健康醫療1071輯
社區營造游民 ▶ 部落格文章輯
☆ ☆ ☆
新增說明文字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