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增說明文字
|
☆ ☆ ☆
身體莫名疼痛,找不到原因?當心是壓力惹禍
★ 林怡亭/報導記者
★
阿明有一些莫名不舒服的症狀很久了,他持續有胸悶、心悸、喉嚨梗塞的感覺,擔心自己是得了什麼疾病,跑遍各專科門診檢查,卻發現一切都正常,求助無門。柳營奇美醫院林紀宇臨床心理師表示,人體的自律神經系統,遍布於身體各個器官,調控著心率、呼吸、汗腺和肌肉收縮程度等各種生理反應,影響著我們身心的狀態,有時這些反應很細微,難以讓我們當下覺察並立即調整,久而久之就會衍生成長期不舒服的症狀。上述案例的症狀,屬於慢性壓力引起身心不舒服,可能源自於自律神經系統的不平衡,致使身體無法調整好內在情緒或生理上的緊繃。
初期雖然不舒服,但還不到疾病診斷的程度,若長期置之不理,就有發展成身心疾患的可能。除了使用藥物治療之外,還有許多紓解情緒與因情緒衍生而來的身體不適﹙如頭痛、腰酸背痛、心悸、手腳冰冷等﹚的治療方法,其中臨床精神科最常採用的就是生理回饋治療。林紀宇臨床心理師說明,所謂生理回饋治療,是透過生理回饋儀即時回饋的特性,可以立即看到自己的心率、呼吸頻率、肌肉緊繃度、汗腺分泌等生理狀態。
臨床心理師在生理回饋治療中,會協助病人先能夠體會到細微的壓力反應,幫助提升覺察力,接著再依每個人症狀的不同,協助建立肌肉放鬆、腹式呼吸、正念冥想等放鬆策略,並幫助病人在生活上有適當的壓力管理能力。林紀宇臨床心理師提醒,通常生理回饋治療在進行兩至三個月後,即可學習到適當的自我調節與放鬆策略,但是療效產生的關鍵,除了在治療室內的學習,還務必要搭配回家持續不間斷的練習,才能夠修正原有身心與大腦的慣性產生「有感」的效果,讓生活品質得以提升,進而回到身心平衡的狀態。
★
身體莫名疼痛,找不到原因?當心是壓力惹禍
match 生活網/健康醫療網~2020年11月01日/自律神經
☆ ☆ ☆
為什麼頭痛會想吐?
match 生活網/健談網~2020年10月18日
為什麼頭痛吐完會好一點?
match 生活網/健談網~2020年11月02日
☆ ☆ ☆
☆ ☆ ☆
少年頭痛當心是腦腫瘤惹禍!伴隨這些症狀快就醫治療
match 生活網/健康醫療網~2020年10月13日
小孩抱怨「頭痛」到底要不要馬上就醫?醫:觀察「對稱症狀」判斷嚴重性
match 生活網/HEHO 健康~2020年09月27日
☆ ☆ ☆
每月有20天以上都會頭痛!靠肉毒桿菌治療重返職場
match 生活網/健康醫療網~2020年11月23日
☆ ☆ ☆
☆ ☆ ☆
美6歲男童染福氏內格里蟲,食腦蟲侵襲快7天內恐死亡
match 生活網/NOW 健康~2020年09月28日
☆ ☆ ☆
|
新增說明文字 |
☆ ☆ ☆
老是莫名感到焦慮?小心是大腦發炎惹禍
★ 曾正豪/報導記者
★
武漢肺炎疫情期間,因加強防護下,使得國內流行性感冒也跟著減少,但臨床上,因疲倦、焦慮、失眠、食慾差、莫名不適等症狀就診的個案卻有明顯增加趨勢。成大醫院斗六分院精神暨長期照護部主治醫師黃智群在《發炎世代》一書中指出,這種現象可能就是因大腦發炎導致,若想恢復健康身心狀態,不妨可以學習如何正確對抗發炎的方法,甚至有效預防發炎。
究竟為何有大腦發炎的現象出現呢?黃智群醫師在書中指出,根據疫情期間求診的病患而言,因疫情影響減少外出與人群互動,日間的活動量下降,導致日夜作息混亂,影響睡眠品質,進而造成
神經性發炎、大腦發炎,而這些發炎就會促使情緒難穩定,甚至使得身體其他系統的問題,引發疾病。過去發炎多認為是紅、腫、熱等特徵,但近年來,醫學研究發現「腦部發炎」會引發精神疾病的證據,改變了對發炎的認知。
黃智群醫師解釋,其實
發炎是人體正常的防禦機制,當身體遭受到病菌、異物入侵時,免疫系統會啟動一連串反應將它移除,根據相關研究指出,包過PM2.5細懸浮微粒、不健康的飲食等,都可能埋下慢性發炎的危險因子。因此,
若發現自己出現疲倦、心情莫名低落、焦慮、不耐煩,或消化道、皮膚與呼吸道症狀,卻無法解釋的疼痛,甚至經常感冒,就可能處於慢性發炎狀態。黃智群醫師也在書中強調,想要遠離慢性發炎困擾,可透過減壓、良好飲食以及正常作息幫助改善,其中更應調整讓自己心情,學習正念呼吸,養成一種習慣後,自然而然就能控制發炎狀態。
★
老是莫名感到焦慮?小心是大腦發炎惹禍
match 生活網/健康醫療網~2020年07月20日
☆ ☆ ☆
遠離腦中風危險因子,專家建議從預防三高開始做起
match 生活網/NOW 健康~2020年11月03日
半數腦出血到院前死亡,三症狀是存活關鍵
match 生活網/好醫師新聞網~2020年10月16日
腦外傷急重症!顱內壓監測器及時搶救腦損傷
match 生活網/NOW 健康~2020年11月09日
中年男腦出血,醫師浴血奮戰,全靠它鬼門關前救一命
match 生活網/健康醫療網~2020年11月12日
☆ ☆ ☆
☆ ☆ ☆
熱昏頭天旋地轉是中暑?醫師提醒有可能犯眩暈別大意
match 生活網/NOW 健康~2020年10月30日
☆ ☆ ☆
中樞性眩暈vs末梢性眩暈,平平都是眩暈有何不同?
match 生活網/NOW 健康~2020年11月05日
☆ ☆ ☆
☆ ☆ ☆
|
新增說明文字 |
☆ ☆ ☆
神經迴路掌管生活習慣,台研究團隊破解關鍵分化基因
★ 陳盈臻/台北報導
★
習慣養成與行為成癮也和基因有關。陽明大學研究團隊找到調控大腦基底核紋狀體神經元分化與遷移的關鍵基因,不僅解答掌管動作習慣與動機情緒的神經元是如何形成,也破解其建構神經迴路的基因分子機制。位於大腦深部一群神經核組成的基底核,是掌管動作學習、獎勵、動機、情感以及自主運動的中樞,發揮這些神經功能的關鍵,仰賴於基底核中的紋狀體背側與腹側核區的神經迴路。
背側核區調控動作與認知功能,是養成習慣行為的關鍵區域;腹側核區則參與獎賞與成癮機制,是影響動機情緒的關鍵區域。但紋狀體核區如何建構,並劃分成2兩個區域的神經迴路仍然未知。
16年前,陽明大學神經科學研究所教授劉福清,以及他的指導學生張瓈云(現中國醫藥大學副教授),在哺乳類類動物的大腦中發現1種名為Nolz-1的基因,可能參與控制紋狀體發育的遺傳程序,但當時並不瞭解其背後的機轉。16年後,在經歷指導張瓈云、柯信安、盧冠名、陳仕昀4名博士之後,研究團隊終於發現經過有絲分裂後,Nolz-1藉由抑制Dlx1與Dlx2基因,促進神經元細胞分化並決定細胞遷移方向,從而建構成背側或腹側紋狀體,證實了Nolz-1與Dlx1與Dlx2基因的交互作用,調控不同種類神經元命運與分化過程。
研究團隊在動物模型中觀察到,
Nolz-1在胚胎神經發育階段,透過抑制Dlx1與Dlx2基因所表達的功能蛋白,讓神經元可以順利分化並遷移成紋狀體的2個區域,形成背側紋狀體與腹側紋狀體。一旦動物剔除Nolz-1基因後,Dlx1與Dlx2大量表現,會造成神經元細胞分化遷移錯誤,導致背側核區萎縮,腹側核區擴大,確立了Nolz-1是直接調控Dlx1與Dlx2的基因。這項研究解開大腦的基底核區域,如何劃分為不同的次級區域,從而建構出不同的次級神經迴路,讓大腦能執行精確與複雜的神經功能。
劉福清表示,無論是背側還是腹側紋狀體,神經發育皆源自同一區神經幹細胞分化而來,這項研究想解答的是為什麼來自同一區的神經細胞,最後會分化遷移到不同的區域,建構成不同的神經功能迴路。由於基底核除了控管不同的神經功能外,神經迴路的正常與否也與許多神經疾病的病理機制有關,例如巴金森氏症、亨廷頓舞蹈症、思覺失調症等,瞭解不同神經迴路的建構與功能,有助於發展治療神經與精神疾病的策略。劉福清研究團隊長期致力於研究大腦基底核神經迴路的神經發育與功能,過去曾揭開原始說話語言能力的神經迴路,如今再發現劃分紋狀體核區的神經迴路建構機制。這項研究已刊登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
★
神經迴路掌管生活習慣,台研究團隊破解關鍵分化基因
match 生活網/NOW 健康~2020年10月05日
☆ ☆ ☆
☆ ☆ ☆
☆ ☆ ☆
動作習慣、動機情緒與基因有關?陽明神研所解密
match 生活網/健康醫療網~2020年10月24日
☆ ☆ ☆
☆ ☆ ☆
上癮科學展,揭開成癮者大腦的秘密
match 生活網/優活健康網~2020年11月11日
☆ ☆ ☆
☆ ☆ ☆
|
新增說明文字 |
☆ ☆ ☆
手腳疼痛如被針刺,小心罹遺傳性類澱粉神經病變
★ 沈能元/台北報導
★
手腳麻木、無力,甚至感到如針扎刺痛,無法爬上樓梯,當心罹患遺傳性疾病。60歲賴先生3年前出現手腳麻木,伴隨便祕、拉肚子等症狀,求診半年始終找不出病因,因他的堂叔也有類似症狀,診斷為類澱粉神經病變,最後賴先生經確診為家族型類澱粉神經病變。醫師表示,如果有手腳麻木、無力,合併腸胃不適等症狀,應須提高警覺。
收治病例的台北榮總神經醫學中心神經內科主治醫師林恭平解釋,家族型類澱粉神經病變是種體染色體遺傳性疾病,致病原因是
代謝的甲狀腺素的轉甲狀素基因突變,成為類澱粉纖維蛋白,並沉積在心臟、眼睛、肺、腦膜、腸道黏膜、周經系統等,而出現手腳痲木、腹瀉、便祕等神經病變症狀。林恭平說,在台灣家族型類澱粉神經病變推估約有100至150個家族患有此病,男性發病年齡約為55歲、女性為65歲,且只要一人罹病,他或她的後代每一位無論男女均有50%的遺傳機率。
因
轉甲狀素大多為肝臟製造,因此50歲以下患者可以透過換肝方式治療,避免體內類澱粉纖維蛋白沉積。林恭平指出,賴先生發病時年齡已為57歲,無法經換肝治療,只好透過新藥臨床試驗,利用小分子干擾核糖核酸的機轉,每3周注射一次藥物,將體內突變的轉甲狀腺素降至原有的20%以下,終於緩解病情,賴先生如今可以自行走路、血壓穩定、腸胃功能也恢復正常,此研究已於今年7月刊登在《新英格蘭醫學雜誌》期刊、為治療家族型類澱粉神經病變帶來一線曙光。(
健康關鍵)
★
手腳疼痛如被針刺,小心罹遺傳性類澱粉神經病變
蘋果日報新聞/健康關鍵~2018年10月08日/神經病變
☆ ☆ ☆
☆ ☆ ☆
熬夜隔天頭暈想吐,醫師用二招幫你恢復精神
match 生活網/HEHO 健康~2020年10月04日
☆ ☆ ☆
☆ ☆ ☆
全腦放射治療傷記憶力?醫師解析腦轉移保存記憶治療方式
match 生活網/健康醫療網~2020年10月13日
☆ ☆ ☆
|
新增說明文字 |
☆ ☆ ☆
☆ ☆ ☆
☆ ☆ ☆
雙腿無力跟胸椎脊髓有關?神經外科醫師解析原因
match 生活網/健康醫療網~2020年11月09日
腳麻到不知鞋掉了,婦神經受壓迫失禁
match 生活網/優活健康網~2020年11月13日
☆ ☆ ☆
坐骨神經痛原因多,嚴重會釀憂鬱!「梨狀肌症候群」最難診斷
match 生活網/健康醫療網~2020年11月16日
腳麻、下背痛,坐骨神經痛有這些常見症狀
match 生活網/HEHO 健康~2020年11月21日
☆ ☆ ☆
ROSA勵羅莎手術機器人,癲癇手術精準定位新選擇
match 生活網/健康醫療網~2020年10月12日
找回知覺!CIDP慢性脫髓鞘多發性神經炎復健運動助復原
match 生活網/健康醫療網~2020年10月06日/免疫系統攻擊
☆ ☆ ☆
半夜常被左手痛醒,此療法助一夜好眠
match 生活網/優活健康網~2020年10月08日/脊髓空洞症
☆ ☆ ☆
|
新增說明文字 |
☆ ☆ ☆
原來無法解決的疼痛答案是:神經纏套
★ 蔣仁人/撰文
★
如果你有一直無法解決的疼痛問題,那你必須要思考,自己是不是「神經纏套」了!
這是一種神經被周邊組織所纏套住的疾病,即使接受核磁共振也找不出來,疼痛會出現「拉扯」般的疼痛,而且也較易出現在呈「環繞狀」分布的神經上,例如肩膀、手腕、膝蓋。中山醫院復健科醫師潘健理解釋,人體的神經就像是一條高速公路,主線道又寬又大,但周邊還有許多交流道或聯絡道分支出去,
這些比較小條的分支神經,會穿越許多組織,例如筋膜、血管、肌腱等,一但這些組織因為受傷或過度緊繃,就可能會壓迫或束緊這些神經,形成了所謂纏套現象。
潘健理用「鈕扣」來比喻神經纏套。「扣鈕扣時,鈕扣就代表是穿越的神經,鈕扣洞就是纏套發生的位置。」潘健理說,發生纏套現象的原因中,又以筋膜緊繃最為常見。現代人常因為姿勢不正確或重複同樣動作過久時,筋膜系統會無法負擔開始出現緊繃,如果緊繃範圍剛好有神經穿過,就會被筋膜纏套住。神經纏套必須靠有經驗的醫師透過高階筋骨超音波找出來,還好現在可以透過解套注射解決纏套問題。潘健理解釋,可以在高階筋骨超音波引導下,將含有 5% 的葡萄糖液或是 PRP(高濃度血小板血漿)注射在纏套部位,把纏套沾黏的組織剝離,讓神經重新獲得空間並修復。
★
【壹週刊】原來無法解決的疼痛答案是:神經纏套
壹週刊 生活/蔣仁人~2017年02月04日
無解疼痛原因,神經纏套
壹週刊 生活/蔣仁人~2015年02月25日(同上)
☆ ☆ ☆
以為卡到陰,車禍腦傷溫柔男變暴躁
match 生活網/優活健康網~2020年11月11日
☆ ☆ ☆
花樣少女覺得「鬼附身」?原來大腦訊號異常虛驚一場
match 生活網/NOW 健康~2020年11月19日
☆ ☆ ☆
☆ ☆ ☆
|
新增說明文字 |
☆ ☆ ☆
恐慌、憂鬱未來有望食療!《BMJ》益生菌可緩解症狀
★ 林以璿
★
過去的研究指出,心理健康的問題與腸道息息相關,而且這個影響是雙向的,也就是說
情緒可以透過神經途徑影響胃腸道健康,而反過來腸道微生物群也可能會影響行為和情緒。通過特定的飲食改變腸道細菌,可能有助於治療與壓力有關的神經發育障礙。近日,來自英國布萊頓大學和薩塞克斯醫學院的研究團隊證實,攝入改善腸道有益細菌(統稱為益生菌)分佈的食物,確實可以幫助緩解恐慌和憂鬱。研究發表在《英國醫學期刊》BMJ上。
全球最常見的精神障礙有兩大類型,分別是憂鬱症以及恐慌症。憂鬱症是世界上最常見的心理健康疾病之一,據世界衛生組織(WHO)估計,2015年全球抑鬱症患者人數超過3億,許多人通常還會同時出現恐慌症。這些精神障礙,不止造成個人與家庭困擾,甚至還會造成社會損失。研究團隊查看了2003年至2019年間發表的71項研究,這些研究探討了益生菌如何幫助患有恐慌和憂鬱症的成年人。最終入選的7項研究顯示,與未進行治療或安慰劑相比,服用益生菌的憂鬱症、恐慌症患者的病情,都有所改善。
也就是說,益生菌可能是緩解恐慌和憂鬱症症狀的輔助治療方法。此外,研究小組還發現,同時患有腸躁症等疾病的患者,還能夠同時改善自身症狀。而益生菌要如何在這之中起到作用呢?首先我們要認識到,
消化道中存在至少有400種細菌。這些微生物對於消化食物、抵禦潛在的病原體或有害微生物以及合成維生素至關重要。益生菌能幫助人體維持腸道內健康細菌和其他微生物群落,因此,補充益生菌能夠讓腸道的好菌成為優勢微生物群落,腸道微生物群能進一步影響大腦的行為和情緒。
「腸道是人體免疫相當重要的一環,促進腸道健康,對人體的健康狀態都是有益處的,」營養師呂孟凡曾表示,若是要補充益生菌,建議採用粉狀或是錠劑形式的益生菌,純度較高。「優酪乳、多多類的飲料雖然也可以補充益生菌,但因為加了非常多的糖,像是100c.c.的多多就有15公克的糖,因此,飲用時要控制量,以免造成肥胖問題。」另外,也可以選擇多補充膳食纖維,同樣有助於穩固腸道微生物聚落。
★
恐慌、憂鬱未來有望「食療」!《BMJ》:益生菌可緩解症狀
match 生活網/HEHO 健康~2020年08月11日
☆ ☆ ☆
吃腦補腦?錯!大腦最愛食物竟是益生菌
match 生活網/健康醫療網~2020年11月13日
吃腦補腦?錯!大腦最愛食物竟是它
match 生活網/優活健康網~2020年11月18日/健康醫療網授權
☆ ☆ ☆
☆ ☆ ☆
從椅子上站起感到一陣暈眩?這類人罹患失智症機率高
★ 陳盈臻/編輯
★
如果從椅子上站起來的時候感到一陣頭昏眼花,小心!這很可能表示罹患失智症的機率變高了,研究刊登在《神經學期刊》(Neurology)。美國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的研究人員解釋,
當站立時血壓突然下降,就會產生暈眩感,醫師稱這種情況為姿式性低血壓。研究人員進一步發現姿式性低血壓與失智症之間居然存在著關聯,尤其是收縮壓降低 15 mm Hg 時,但舒張壓或整體血壓並沒有這樣的關聯性。
研究團隊追蹤了2,100名平均年齡為73歲、且在研究開始時沒有失智症的受試者,在追蹤的12年中,有22%的人罹患失智症;其中,有姿式性低血壓的人罹患失智症的比例占26%,而沒有姿式性低血壓的人占21%。將健康因素(例如糖尿病,吸菸和飲酒)納入考量之後,姿式性低血壓的患者將來罹患失智症的機率仍然高出37%。
研究人員還發現,如果受試者收縮壓有變化,波動落差越大的人罹患失智症機率占24%,而落差較小的人罹病率只占19%;收縮壓有明顯變化的人罹病率比血壓穩定的人多出35%。研究員 Laure Rouch 博士在美國神經學會的新聞稿中表示,
應該要去監測人們從坐著到站著時的血壓變化,藉由控制血壓下降,也許是種可以幫助人們保持思維和記憶能力的方法。不過,這項研究只是找出兩者的關聯性,並不能保證患有姿勢性高血壓的人就一定會失智。
★
從椅子上站起感到一陣暈眩?這類人罹患失智症機率高
match 生活網/NOW 健康~2020年08月25日/姿式性低血壓
☆ ☆ ☆
☆ ☆ ☆
|
新增說明文字 |
☆ ☆ ☆
老人家出現譫妄症狀!可能是重大疾病前兆
★ 盧映慈
★
高齡社會是現代台灣必須長期注意的問題之一,除了失智症之外,
長輩常有的一些慢性疾病、感染、免疫力下降、心臟病等,其實也可能會引起一些精神錯亂的症狀,而這樣的症狀稱為譫妄。根據台灣本土研究統計,如果在住院期間出現譫妄症狀,死亡率可以高達 22~76%,主要是因為大腦神經急速退化,所以如何快速發現長輩的不對勁,是非常重要的。台灣老年醫學暨老年學雜誌在2011年曾做過統計,表示
要發生譫妄,需要同時符合「危險因子」跟「誘發因子」。因為譫妄必須要在腦部發生廣泛、瀰漫性的代謝障礙,所以必須要先有身體不是很好的「危險因子」,再加上造成問題的直接「誘發因子」,才會形成。
【危險因子】① 年齡大於65歲。② 男性。③ 本身認知功能失調、有失智症或是譫妄病史。④ 有憂鬱症或其他精神疾病病史。⑤ 身體失能,曾跌倒或是無法自理生活。⑥ 聽覺、視覺、感覺有缺損。⑦ 營養不良、脫水。⑧ 慢性疾病多,如慢性腎臟病、糖尿病、癌症、中風等。⑨ 嚴重感染。⑩ 藥物使用多。
【誘發因子】① 中風前兆。② 心臟病發作。③ 中毒。④ 藥物使用多。⑤ 嚴重感染。⑥ 休克缺氧。⑦ 長期睡眠不足。
所以如果長輩突然出現譫妄的症狀,代表身體可能有些地方突然疾病發作,可能是急性的中風、心臟病,或是發生愛滋、梅毒、敗血症等嚴重感染而產生;也
有可能是服用過多藥物而產生的藥物中毒反應,或是吃到有毒食物而中毒等,必須要趕快送醫。而譫妄最可怕的是,它的症狀很不明顯,也很容易跟失智症搞混,但
譫妄最重要的一點是會有「意識混亂」,昏昏沈沈、講話會顛三倒四、沒有邏輯沒有組織,像是喃喃自語;但失智症患者通常意識是清醒的,只是會有幻覺、妄想,講出來的話比較不是真實的,會有編故事的感覺。
【譫妄症狀】在幾小時內突然發生,而且很快就變得很嚴重,一天之內會有明顯差異。① 注意力不集中,無法集中注意力進行對話。② 無結構性的思考,對人、時、地搞不清楚。③ 講話沒有組織、無相關性、漫談或無邏輯思考。④ 意識不清、失去警覺性或是昏昏沈沈,看起來迷迷糊糊的。⑤ 有些人會焦躁不安與容易驚醒;另一些人會嗜睡與大量減少活動,但也有人活動力正常。⑥ 出現妄想、情緒波動很大,會恐懼焦躁。⑦ 出現認知功能缺損,失去方向感、記憶力、無法說出完整的話。⑧ 白天嗜睡和夜晚失眠。
台灣老年醫學暨老年學雜誌針對譫妄的研究顯示,譫妄跟失智症最大的不同,就是會有精神動力低落的狀況,比較像是憂鬱症等其他的精神疾病才會有的狀況;會變得沒有動力去做事、心情很憂鬱很低落,跟失智症非常不一樣。但譫妄跟憂鬱症不同的是,憂鬱症不會失去方向感,也不會有意識不清、昏沉的狀況,這一些症狀就跟失智症比較接近;所以在判斷的時候,要仔細觀察、記錄所有的症狀才能完全了解是什麼狀況。
通常如果是譫妄的話,經過治療大部分還是可以恢復,所以第一時間一定要送到神經科門診進行更詳細的檢查並治療。
如果是疾病引起,就要儘早處理疾病,如果是中毒、藥物引起,就要調整飲食跟藥物的習慣。而日常生活的陪伴,也可以幫助譫妄早日恢復,持續的跟長輩對話、強調現在的人事時地物,給他正確的資訊,同時也要讓長輩有良好的睡眠品質,但白天時要曬太陽、運動,並多喝水來幫助身體循環變好,都可以改善譫妄的情況;基本上,如果有找到病因,幾個月之後譫妄就會慢慢恢復,並不需要太擔心。《參考資料:劉建良、陳亮恭~老年譫妄症~2011年台灣老年醫學暨老年學雜誌》
★
老人家出現幻覺可能是重大疾病前兆!這幾種譫妄症狀可能代表心肌梗塞
match 生活網/HEHO 健康~2020年07月28日/腦部代謝障礙
☆ ☆ ☆
兒童神經罕病《求醫旅程》不孤單!高雄長庚成立「兒童神經罕病中心」
民報 新聞~2018年07月25日
☆ ☆ ☆
「平腦症」患者多活不過二歲,高雄長庚發現新致病基因
match 生活網/健康醫療網~2020年10月11日
☆ ☆ ☆
減肥對腦損傷患者康復特別重要?《行為與腦科學》:肥胖的人腦中風後恢復特別慢
match 生活網/HEHO 健康~2020年10月10日
☆ ☆ ☆
腦神經1099輯
腦神經1098輯
腦神經1097輯~腦損傷
腦神經1096輯~情緒
腦神經1095輯~醫技
腦神經1094輯~病變
腦神經1093輯~調養
腦神經1092輯~衰弱
腦神經1091輯~失智
社區營造游民 ▶ 部落格文章輯
☆ ☆ ☆
|
新增說明文字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