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6月15日 星期三

健康管理1111輯

新增說明文字
☆ ☆ ☆
親子生態工作假期,從環境維護到環境學習
★ 孟琬瑜

「哇!蚯蚓!」「又發現大蚯蚓了!」幾位一、二年級的小朋友不斷發出清脆如鈴的笑聲與陣陣驚呼,輪番用小鐵鏟鏟起肥沃的腐植土與幾條受到打擾的肥蚯蚓,一邊四處徵詢著正蹲在剛清理出來的步道旁,低頭掘土、栽植白花馬纓丹、繁星花、馬利筋、唐棉等蜜源與蝴蝶食草的親子志工:「還需不需要蚯蚓啊?」這是已在科園國小推動滿一年的生態區親子工作假期熱絡的工作現場實景。10月份,這學期第一次工作假期因為遇雨,在惋惜聲中取消;期待許久的親子工作假期,終於在今晨的生態區工作解說與導覽中展開。
生態池邊的穗花棋盤腳懸垂著昨夜綻放、尚未拋落的「花火」;一隻長居生態區的黑冠麻鷺,飛到圍籬上頭冷眼旁觀著我們的造訪。走近種植不到一年的蝴蝶食草,鏤滿食痕的葉片上,已有春秋兩代的青斑蝶托育過牠們的子嗣;跟隨著志工爸爸的指引,大人小孩抬頭尋找著身著條紋衣、配備著嚇人肉刺,將藤蔓啃食得衣衫襤褸的青斑蝶幼蟲。導覽完畢,開始分組進行環境維護,分頭進行著籃球場周邊的枯枝落葉雜草清理及排水溝清淤、生態區大草坪與沙坑區割草,以及在兩處土壤流失之處實施水土保持疊石手作。
幾個家庭蹲踞在生態區的角落掘溝半埋石塊為擋土駁坎;幾位大人談笑風生地帶著一、二年級小朋友清理著籃球場邊步道;而幾位三、四年級小朋友,則頗能獨當一面地拿著小鋤頭兩兩一組,主動清理著球場周邊淤塞的落葉與積土;大草坪上,戴著耳罩身揹割草機的志工爸爸則巡迴著幫忙草地「理頭髮」 …。中午收工前,各組陸續將工作收尾,十幾個家庭在重見天日的步道兩側有說有笑地種下自行培苗的蝴蝶蜜源與食草。經過了2個多小時的合作,原來不認識的大人小孩很自然地打成一片,成為朋友。參加過的家庭會主動帶領新加入的家庭,一直是生態區親子工作假期最可貴的精神和特質。
「大螳螂!快來看喔,有一隻大螳螂!」孩子們無意間的發現,也不時提醒著我們,生態區原是許多小生命長久定居、共享的家。從去年親子工作假期一開始,發起的志工家庭便不只是將工作假期視為打掃校園或環境服務而已,而將長遠的目標設定在提供更多的家庭親近自然、觸摸泥土、關懷學校生態區環境、促進參與、建立人與自然和諧關係 …等的機會;每一次工作假期的過程,也深具「在環境中學習」、「從真實情境中學習」、「經驗學習」等,有別於學校正式課堂的特點。
透過每一次生態區工作的過程,每個家庭都增進了自然觀察、體驗生態區豐富生命的機會,增進了對校園環境的情感與認同,也學習與不同的家庭一起合作、友善環境的知識與行動技能,並增進了公民參與的行動經驗。參與的家長和小朋友們也紛紛表示:很喜歡自己的學校;曾經在校園中揮汗工作,走進生態區,踏在自已參與過的手做步道、看見自己親手種下的植物,總是特別地親切與感動,甚至是充滿了驕傲、自豪。科園生態區也因為親子工作假期,成為更多家長和小朋友心中「別具意義的地方」。剛開始的參與者都是因為科園國小而相聚、產生連結的學生、家長、老師及附近社區的民眾,然而最近開始陸續有來自新竹市其他學校的家庭也認同這樣的理念,主動加入。
而這學期,一位五年級的導師也徵求自願的小朋友,利用早自習時間到生態區跟著志工爸爸一起進行簡單的植栽修剪、澆水等維護。這幾位小朋友每次在生態區學習到了新的事物,就會利用下課時間再帶著班上其他同學來生態區進行觀察與分享。五年級自然課教到蕨類葉背的孢子囊群,小朋友們來到生態區將鳥巢蕨的葉子翻來翻去一直找不著孢子囊群,就從問志工爸爸得到了解答,並且再約了同學一起觀察。在自然中向真實的生命學習的喜悅,是深具感染力的,而且讓課堂中書本上的知識得到了實證。
曾在6月底科園國小放暑假後,頂著大太陽參加大草坪植草工作假期的師大環教所同學繹如,很感性地分享了這次再回來參加工作假期的想法,她說:「這次去科園,感覺多了一份歸屬感,大概是看到之前植的草覆蓋了那片荒蕪,即使自己貢獻之力只有一丁點,但只要感受到它的改變裡有自己的痕跡,即使是那一丁點,無形中就連結了彼此...」,難怪志工爸爸每天都可以至科園幫忙幾小時了。期望這個面積只有1.6個足球場大,卻很難得保留了校園面積4/10為生態教學區的社區型小學,能夠成為更多市民容易到達,遠離螢幕、親近自然、關懷環境、進行環境學習的平台。

親子生態工作假期,從環境維護到環境學習
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環境資訊中心~2013年12月25日
☆ ☆ ☆
☆ ☆ ☆
☆ ☆ ☆
☆ ☆ ☆
新增說明文字
☆ ☆ ☆
中市2016年積極推動「青年加農」蔡英文總統肯定
◎ 王伯仁/台中報導

為鼓勵青年從農,台中市政府自去年起推動「青年加農‧賢拜傳承」計畫,第一屆共培訓46位學員,結訓後高達9成留在農業領域工作,成果豐碩。總統蔡英文3日在台中市長林佳龍陪同下,與青年農民座談。蔡英文總統表示,台中推動青年加農計畫,由地方政府整合資源,並透過賢拜與青農的互動傳承經驗,有助於讓農業走向下個世代,期許計畫進一步推廣到其他縣市,吸引更多青年加入農業;林佳龍市長也期盼透過青年的創意、行銷,帶動台灣農村再造。
總統蔡英文今日由台中市長林佳龍陪同,先至東勢區石圍牆酒莊參訪,由農業賢拜巫建旺向蔡總統及林市長說明酒的發酵過程,隨後聽取中市府農業局長王俊雄說明「青年加農‧賢拜傳承」計畫,並與青年農民座談。包括台中市副市長林陵三、市府客委會主委劉宏基、行政院農委會副主委陳吉仲、市議員蔡成圭等人均到場參加。蔡英文總統表示,今日是中部農業之旅的首站,中部經驗將來會在行政院農委會推動政策上,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新舊政府在農業政策上最大的不同,就是新政府十分仰賴地方政府的力量,直接接觸在地需求,並與農民們一起集思廣益,讓整體農業有創新機會;過去農業太講究全國一體通行,反而造成中央政策與地方需求產生落差,實際執行上也有困難。
蔡總統肯定台中市「青年加農‧賢拜傳承」是一項好政策,她說,年輕人需要經驗的傳承、土地、資金,更需要賢拜們的人際網絡,很高興看到賢拜願意將青農帶入他們已經建立好的人際網絡,這種互動、學習、傳承的經驗,是農業走向下一個世代最重要的過程;現在政府與農民之間有地方首長整合地方資源,加上賢拜們一起努力,「這一次我們一定做得成!」蔡總統也說,台中已經有一個好的農業團隊,做出「青年加農‧賢拜傳承」計畫,這是一個可行且可被複製的計畫,中央政府會持續至全國各縣市視察農業計畫,讓好的計畫可以分享並複製,在最短時間吸引青年加入農業,傳承經驗,讓整個農業產生不同世代的樣貌。林佳龍市長表示,如果可以號召更多青年投入農業,透過他們的創意、行銷,甚至建立品牌,台灣的農業就有希望,而農村若有青年返鄉務農,也可以帶動農村再造。
林佳龍也說,台中市有一、二千公頃的二期稻作,透過青年承接休耕及二期稻作的土地,可以創造多贏;台中市也在協助農民的土地取得,並協助建立他們自己的品牌,市府也希望藉由青年加農計畫中,賢拜們的付出與不藏私授業,加上青農們的成功創業經驗,號召更多年輕人投入農業。在場多位青年農民,包括古明弘、賴志同及張薰,均肯定市府推動青年加農計畫,不僅可以幫助他們學習農業技術,最重要的是能夠透過賢拜,快速拓展人際網絡,對將來創業很有幫助。農業局王俊雄局長表示,市府積極推動「新五農政策」,包括農民、農業、農村、農產品、農產加工品五大方向,從生產端的農民學堂、青農傳承教育,到消費端的產銷認證、食品安全把關,希望給農民更安穩的生活保障,給市民更安心的食安品質。
王俊雄指出,近年來因農業人口老化,各界開始注意到農業人才的斷層問題,儘管農校與大學農學院,每年訓練出許多具備一定程度專業知識的畢業生,但他們畢業後,投入農業領域的人數比例卻不多,因此政府一直在思考,如何鼓勵青年返鄉務農。台中市長林佳龍上任後推動「青年加農‧賢拜傳承」計畫,除提供一年每月3萬元的生活津貼,讓學員安心學習農業相關知能,也商請各農業團體、農學院校協助推薦各區農業產業達人,建立農業賢拜傳承輔導團隊,讓學員能依學習意願跟賢拜學習,傳承專業栽培技能。王俊雄局長說,第一屆青年加農共培訓46位學員,已於今年7月1日結訓,留在農業領域工作的學員高達9成,成果豐碩。
其中,學員蔡妙娟婚前是銀行專員,婚後成為全職媽媽,由於夫家務農,她希望可以投入幫忙,即先申請市府社會局托育一條龍專案,獲得每月六千元的保母津貼,將孩子托育,並參加青年加農計畫受訓成為專業農民;而學員吳峻毓、林筠軒,更因參加計畫,同於郭榮華賢拜場所學習農業技術,進而相戀、步入婚姻。王俊雄表示,今年第二屆青年加農共遴選出37人,將依循著第一屆學長姐的足跡,習得農業賢拜優良農業栽培技術,並將知能繼續傳承;市府也將做學員們的後盾,持續提供資源協助,使農業永續經營。

中市積極推動「青年加農」蔡英文總統肯定,盼經驗複製分享各縣市
民報 新聞 ~ 2016年09月04日
☆ ☆ ☆
☆ ☆ ☆
☆ ☆ ☆
☆ ☆ ☆
新增說明文字
☆ ☆ ☆
國家公園推有機,在西寶實踐里山倡議
◎ 廖靜蕙/台北報導

一向被視為保護等級嚴格的國家公園,現在有更親民的保育選項!國內首度由太魯閣國家公園結合慈心基金會,與當地農民合作,嘗試從慣行農法改做有機;歷經5年不懈努力,讓當地原本令人卻步、濃濃的農藥味,轉變為「連呼吸都甜!」國際間提到在生活、生產過程兼顧生態保育的里山倡議,一開始是朝向保護區外的保護,直到去(2013)年在日本召開的亞洲保護區大會,首度將保護區內的里山倡議列入重要議題;不過,台灣早在5年前即開始化理念為行動。慈心執行長蘇慕容指出,農田生態系的保育實踐,是台灣之光!位於太魯閣國家公園的西寶聚落,依法必須嚴格限制開發,太管處與當地居民長期存在土地利用的歧見。太魯閣國家公園基於土地永續與生態保育理念,2010年起,委託慈心有機農業發展基金會,輔導在地居民友善利用土地,引導園區聚落永續發展,以達經濟與生態雙贏的目標。
◆ 以綠保標章約定,黃嘴角鴞來作客
三方合作至今歷時5年,已有初步成效。西寶、洛韶、華祿溪及新白楊地區14戶居民中,已輔導13戶農民實際參與轉作、9戶通過有機驗證,約近10公頃農地通過有機驗證,同時也申請加入綠色保育標章驗證,是台灣國家公園結合有機輔導與生態保育的首例。綠色保育標章驗證,將以黃嘴角鴞為保育標的。慈心基金會執行長蘇慕容表示,過程中投注了大量人力及志工,與居民不斷溝通、協調。而簽訂合作協議、舉辦生產教育訓練課程、引介有機生產相關的技術與資源,及保證銷路,是農民願意改變農法的關鍵。蘇慕容說,在慈心基金會的志工心目中,最開心的是,農友們從改變耕作習慣,進而跟著轉變心態;當地農民則表示,「透過轉作有機,我可以把最愛的土地留給最親愛的家人、以及後代子孫 …」目前玉山國家公園也將複製「西寶模式」,委託慈心基金會在南安以及東埔一鄰部落,打造有機新天地。
◆ 實踐農田生態系,台灣之光
去(2013)年於日本召開的亞洲保護區大會,將里山倡議納入議題討論,在地狹人稠的亞洲,關注保護區內保育的同時,更須兼顧生產與民生層面,讓人與自然共存成為可能。而西寶或可成為台灣的第一個案例。慈心有機農業發展基金會執行長蘇慕容表示,全世界在談農田生態系時,多數針對研究、論述和出版,真正在農田執行、實踐生態系保育的案例卻不常見;而台灣正慢慢朝這個方向前進,十分可貴,是足讓國人引以為榮的「台灣之光」。
有感於農地雖位於國家公園內,仍不脫生產本質,累積的生態資料不夠豐富;蘇慕容說:「如果能進行生產區的生態調查,將做了幾年有機農業的農田,建立生物多樣性基本資料,將來無論是生態農業或保護區內的農業,都可提供基礎資料與數據,了解生物多樣性在有機農田的表現。」因此,今年慈心也委託顧問公司進行相關調查。當農民為生物多樣性盡了這麼多心力,生產出健康、友善土地的作物,應適度反映於產品價格上。國內已有花蓮農改場致力於相關研究,消費者的認知也需跟進,蘇慕容認為,這必須靠學校教育、環境教育不斷推廣,才能「以綠色消費形成支持力量」。
◆ 邁向有機村,體驗旅遊再加碼
下一步,西寶將朝向「有機村」的理想邁進,也為國家公園的環境永續與當地居民的生活型態,尋求共榮共存的互利模式。太管處企劃經理課課長聶士詔說,這項委辦的行動計劃,藉由課程、技術、有機資材以及人員培力,讓居民從改變農法開始友善土地、保育生態,進而邁向有機村的理想。不過,西寶居民人數少,無法支撐起社區發展繁複的體系,外部單位協助不可缺,這幾年太管處持續舉辦體驗活動,讓居民和消費者都看得到保育的好處。
蘇慕容指出,西寶的經濟力來自於生產,在其他面向的力度仍嫌不夠,如果要朝向有機村,除了以生產為基礎,還要有體驗、解說、在地產品以及生態旅遊導覽等。這幾年推動西寶有機農業,大致上軌道,過程中也看到年輕的一輩接手。蘇慕容說,國家公園明年是否繼續支應這項計畫仍未知,但只要這塊土地、這些農民還需要幫忙,慈心就會繼續協助、陪伴。

台灣首例!國家公園推有機,在西寶實踐里山倡議
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環境資訊中心~2014年06月09日
☆ ☆ ☆
☆ ☆ ☆
☆ ☆ ☆
☆ ☆ ☆
新增說明文字
☆ ☆ ☆
投筆從農!博士生讓廚餘變黃金
◎ 蘋果日報 即時新聞中心

清華大學奈米工程與微系統博士生許又仁,在念研究所的過程中,遇到了很多環保、生物等國際性議題,過程中,他不斷的想著未來自己要走的目標與方向,在因緣際會下,認識到許多志同道合的朋友,大家因著各自擅長的領域,想把本身所學的生物科技應用到農業上,運用科技改造農業生態,進而成立了「元沛農坊」。「元沛農坊」是以愛護土地、友善環境為目的所成立的,許又仁說,公司成立的目標在建立台灣第一個以「搖籃到搖籃理論」構築食物循環與農業循環永續的廣義社會企業,讓農業廢棄物與食物廢棄物成為台灣永續農業的搖籃。
許又仁團隊從最基本的生物多樣性堆肥做起,許又仁表示,他們的廚餘堆肥技術,可以將有機的廢棄物轉為具有森林泥土香的堆肥,讓土壤的微生物相豐富,提供植物多元的養分,降低蔬果的病害。農田的泥土可以得到活化,也能因為有機質的注入提高水土保持特性,幫助農田有更佳的氣候應變能力,而且增加適度的孔隙率讓植物長得更好。「元沛農坊」曾與劉力學的「臨海農場」技術合作。臨海農場距離海岸僅 200 公尺,最貧脊的土地經過廚餘堆肥的改質後,透過肥料當中豐富的微生物相,可以不用化肥,不需要農藥就生產出最優質的有機蔬菜。許又仁說,這項合作為台灣缺乏有機質的農地帶來耕種的希望,廚餘做成堆肥,不僅解決空氣污染,同時提升農地的健康與產值。未來,「元沛農坊」將以新竹市市郊的「千甲 CSA農場」作為土壤改質的示範農場,改良土壤來提高生產力,預計一年將可處理一百多公噸的廚餘。目前,「廚餘堆肥募資計畫」正在 flying V 募資,期盼能為台灣實現一個綠色永續的夢想。

【央廣RTI】投筆從農!博士生讓廚餘變黃金
蘋果日報 即時新聞~2016年02月27日
☆ ☆ ☆
☆ ☆ ☆
☆ ☆ ☆
5
新增說明文字
☆ ☆ ☆
台東風災後132日,這一幕讓人心沉痛
◎ 隋昊志/綜合報導

今年7月8日尼伯特颱風重創台東,造成當地災情慘重、居民生活失序。但在經過長達132天的重建後,仍然有災民住在鐵皮屋頂被掀起,僅靠破裂帆布遮掩廁所的房舍之中。這也讓7月以來不斷投入重建工作的紀錄片導演周世倫,感嘆地在臉書發文,希望外界能像對國外天災所伸出的援手,同樣對台灣最美麗的後花園、自己可愛的同胞同樣捐助物資。周世倫提到,從7月9日隨著教會的救災團隊南下台東展開救援活動,也與兩支義工團體「愛在後花園」、「台灣心義工團」合作投入受災戶重建工作,但台東受災嚴重的情形,卻根本不是教會能獨力負擔的。但長老教會所發起的「尼伯特風災救援募款計畫」從7月至今,募款金額卻只有30幾萬,而教會已經自掏腰包代墊近4百萬,動員超過3千人次志工投入救援,迄今修繕、重建超過70戶人家。
周世倫PO出一間受災嚴重的房屋照,表示在風災後第128日,一名獨自撫養女兒的單親媽媽從山上騎車下山,抓著救援人員的手臂,希望能夠幫忙協助重建家園,而她口中喃喃自語的請求,僅僅是「只要可以住就好了」。這也讓不忍母女倆住在這種房子裡忍受風吹雨打,期間還度過2個強颱的周世倫,感嘆地說「募款金額只有三十萬,坦白說,我自己都覺得可笑,我很難忘記,四川大地震我們捐了多少錢,我很難忘記,福島核災我們捐了多少錢,如今,台東是我們最美麗的後花園,擁有最多元的族群,擁有最美麗的山與海,可是,你們全都忘記了台東這一片淨土,以及這片淨土上最可愛的我們的同胞!」
周世倫也表示,台東跟都會區真的不一樣,在台東,最需要幫助的是連中低收入戶都申請不到的人們,也許連住進部落都沒辦法,只能離群索居在山上簡單搭著鐵皮屋居住,也許租賃別人的雞寮豬舍,也許在防火巷搭遮雨鐵皮生活著。台東政府宣稱發了巨額的補助金,但錢被房東領走後卻不願意修建這些房子。基於眾多原因,讓他們彷彿是遺世的孤兒,在這片稱之為國家的土地上,連爭取微薄的生命意志都不可得。而我們的政府與企業及宗教團體,高舉著救世的大旗,搭著飛機往全世界去救援,這真的何其荒謬?周世倫也呼籲,哪怕只是100或是50的捐款協助,自己都會衷心感謝,因為台東還有數百戶人家等待修繕與重建,仍然需要龐大的經費。只要有捐獻,自己與志工們就願意付出時間與體力,協助後花園的受災戶重建,一直到每個人家抬頭都能看見他們自己的屋頂這最基本的人權,也希望大家能看見他們的困境。

台東風災後132日,這一幕讓人心沉痛
蘋果日報 即時新聞~2016年11月16日
☆ ☆ ☆
☆ ☆ ☆
☆ ☆ ☆
新增說明文字
☆ ☆ ☆
☆ ☆ ☆
☆ ☆ ☆
☆ ☆ ☆
☆ ☆ ☆
新增說明文字
☆ ☆ ☆
☆ ☆ ☆
☆ ☆ ☆
☆ ☆ ☆
☆ ☆ ☆
新增說明文字
☆ ☆ ☆
☆ ☆ ☆
☆ ☆ ☆
☆ ☆ ☆
健康管理1112輯
健康管理1111輯
☆ ☆ ☆
新增說明文字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