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4月25日 星期六

健康醫療10904輯~防疫

新增說明文字
☆ ☆ ☆
久咳不癒,當心肺纖維化變菜瓜布
★ 新聞部/綜合報導

常覺得呼吸困難、喘不過氣,或是有慢性咳嗽的症狀嗎?別以為只是小感冒,這可能是肺部在發出警報!醫師提醒,如果時常感到喘或有咳嗽症狀,可能是罹患「菜瓜布肺」,一定要盡早就醫,千萬不能掉以輕心。紅血球難進行氣體交換,不可逆傷害: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睡眠醫學中心主任杭良文表示,「菜瓜布肺主要症狀是咳嗽和喘,但菜瓜布肺患者的咳嗽、喘,跟一般呼吸道疾病不大一樣,菜瓜布肺患者的咳嗽不大會有痰,而且呼吸困難的症狀會漸進式的越來越嚴重。
由於患者大多從下肺葉開始纖維化,因此聽診器放在患者後背下肺葉處,會聽到一個很特別的摩擦音,配合X光檢查,大概就可以確定患者罹患菜瓜布肺。特發性肺纖維化俗稱「菜瓜布肺」,患者的肺泡壁與微血管之間會充滿纖維組織,使紅血球無法順利進行氣體交換,肺部慢慢變成像是曬乾後的菜瓜布一樣乾硬,逐漸失去氧氣交換功能,造成不可逆的傷害。
抽菸、睡眠呼吸中止症是高危險群:杭良文主任指出,菜瓜布肺患者年齡多分布在60至65歲,甚至很多到75至80幾歲才確診。菜瓜布肺的危險因子跟所有肺部疾病一樣,就是抽菸造成肺部產生發炎變化。此外,從過往研究也發現與空氣污染、胃食道逆流、病毒感染及遺傳有關。除了抽菸導致罹患率增高,患有睡眠呼吸中止症的民眾,更會增加肺纖維化的嚴重性。杭良文主任表示,「菜瓜布肺患者因為氧氣交換功能不佳,容易缺氧,睡眠品質連帶受影響,若合併睡眠呼吸中止症,更容易引發心血管疾病與呼吸衰竭。
及早治療調整作息,存活率可望達5年:杭良文主任表示,菜瓜布肺有非常好的口服藥,能延緩肺功能下降,並延長患者的存活期,副作用也非常低。但患者也要調整生活習慣,首先是均衡飲食,包括蛋白質與脂肪的攝取,患者體重絕對不能下降,另外就是適度運動。杭良文主任提醒,民眾如果咳嗽、喘不過氣、疲累持續超過兩個月,一定要儘速就醫。菜瓜布肺死亡率很高,如果能把握黃金治療期,尤其當患者肺功能還在80%以上時,及早治療並調整生活習慣,存活率有機會超過2年,甚至5年以上。

久咳不癒,當心肺纖維化變菜瓜布
match 生活網/優活健康網~2020年03月23日
感冒都是從喉嚨痛開始的!可靠這7種方法舒緩乾裂不適感
match 生活網/HEHO 健康~2020年03月07日


六成流感有肺炎併發症,輕忽恐致命

★ 鄭綿綿/綜合報導

流感季節即將來襲,要小心併發症。國泰綜合醫院感染科醫師崔可忠表示,10月份進入流感季節,根據往年經驗,到了11月份更是高峰期,往往比其他季節增加4成以上的發生率。根據統計,流感併發症當中,肺炎佔最大宗,發生率高達6成以上,輕忽容易危及性命。感染科醫師崔可忠表示,流感發病初期就會出現明顯的發冷,而發燒、流鼻水、頭痛、咳嗽等症狀也會比一般感冒症狀更嚴重。且常伴隨全身痠痛,倦怠感明顯,且發燒可能超過40度以上,臨床上可以配合快篩檢查確認。
若罹患流感在 24~48 小時內投以克流感藥物效果最好,且要小心防範肺炎併發症的發生,尤其是免疫力較差的族群,像是老年人以及有慢性病問題的則群,若感染肺炎常見呼吸喘  咳濃痰等異狀,拖延治療,嚴重可能導致敗血性休克。崔可忠醫師建議,10月份開始施打流感疫苗,大約 2~3 周才會有保護力,以應付11月的流感高峰期。且由於每年流感病毒可能產生變異性,去年施打過的人,今年仍應施打。外出到公共場所應戴上口罩,多用酒精消毒,吃東西前也要洗手,才能有效對抗流感的威脅。

【恐怖片】六成流感有這個併發症,輕忽恐致命
蘋果日報 即時新聞~2017年09月26日
☆ ☆ ☆
新增說明文字
☆ ☆ ☆
細菌​感染竟三天猝逝,醫:發燒疲累速就診
◎ 沈能元╱台北報導

國民黨台北市長選舉驗票作業上月11日結束,沒想到竟傳出台北地院在驗票時負責調度工作的民事科科長林梅珍,因驗票以來一直覺得「很累」,本月20日經確診感染格蘭氏陰性菌引發敗血症,昨天不幸猝逝,年僅56歲。醫師表示,感染革蘭氏陰性菌3天致死,「真的太快了」,研判患者已遭細菌感染,又延誤就醫,造成病情急速惡化。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成人感染科主任李垣樟說,不清楚該患者有無其他疾病史,但感染革蘭氏陰性菌3天致死,可見病情十分嚴重;他研判,患者可能已遭細菌感染,卻延誤就醫。
據統計細菌感染未及時治療引發敗血症,死亡率達1成,敗血性休克死亡率則達4至5成,但若及早治療,即使是敗血性休克仍有痊癒機會。李垣樟指出,但如果敗血性休克合併多重器官衰竭,屬於嚴重感染,患者可能在短短2至3天內死亡,提醒有不明原因發燒、疲累等細菌症狀應速就醫檢查,切忌延誤治療時機,尤其是糖尿病、高血壓等慢性疾病患者,應隨時注意身體狀況,以防免疫力低下遭細菌感染。
李垣樟解釋,當感染病毒、細菌、寄生蟲、原蟲等對人體健康是一大威脅。其中細菌分為革蘭氏陰性菌及陽性菌,若出現發燒、疲倦等細菌感染症狀,醫師為確認細菌分類將抽取血液進行染色檢驗,包括綠膿桿菌、克雷伯氏菌、大腸桿菌等革蘭氏陰性菌在顯微鏡下呈現藍紫色,而葡萄球菌等陽性菌為橘紅色。李垣樟說,一般來說,革蘭氏陰性菌含有內毒素,一旦遭到感染,病情將比革蘭氏陰性菌嚴重,因此當確認患者感染為革蘭氏陰性菌或陽性菌時,可以先針對陰性菌或陽性菌給予抗生素治療,同時詳細確認真正感染的是哪一隻細菌,再對症治療,以真正達到治療效果。

細菌​感染竟三天猝逝,醫:發燒疲累速就診
蘋果日報 即時新聞~2019年01月24日


體溫升一度免疫力翻5倍!5種方法讓你暖身
★ 林以璿 /HEHO 健康

你一定聽過一種說法,當人生病發燒的時候,就是身體在出動「軍隊」攻擊外來侵害,因此體溫會上升,導致發燒。現在,已經有研究可以佐證這個證明這個觀點,因為提升體溫,免疫力可暫時提升5~6倍。因此,提高體溫就是增強免疫力、遠離疾病的關鍵。中醫有一種說法是「百病起於寒」,身體冰冷其實是代表體內的血液循環能力差,所以氧氣、營養素和荷爾蒙等人體所需物質的運送不佳。日本醫學博士石原結實就指出,據研究顯示,體溫降低一度,基礎代謝大概會下降12%,會加速老化、熱量消耗緩慢,還容易發胖。
體溫下降一度,免疫力會下降。不過那體溫上升一度,免疫力能提高多少呢?石原結實就指出,體溫上升一度,免疫力可以提高五倍以上。所以,感冒時發燒會讓體溫上升,就是增加身體防衛病毒的一種免疫反應。簡單來說,低體溫是免疫系統下降及荷爾蒙的分泌異常的指標;若體溫正常,就代表體內免疫系統和荷爾蒙的分泌都能正常;而體溫上升的狀態,主要是讓免疫系統能正常運作,加強抵抗致病物的能力,加速細胞修復,調節體內荷爾蒙平衡,解除體內異常的疾病狀態!既然提升體溫有望提升免疫力,那麼以下就來看看,該如何讓你的體溫維持在較高的狀態呢。
①【多吃溫熱食物】從中醫的角度來看,腎臟是身體的根本,想要改善體質,就必須在飲食中多攝取可以補身體的溫性食物,例如羊肉、核桃、李子、韭菜、茴香、洋蔥、桂圓、肉桂,以及蔥、薑、蒜等辛香料,少吃冰冷以及黏膩的食物如糯米等。另外,夏天天熱的時候,就應該開始忌口,不宜吃太多寒涼的蔬果或是食物,以免種下患根,到了寒冬時節,讓身體更虛寒、更怕冷。
②【快走30分鐘】讓體內能量保持活力,運動除了可以強化心肺功能之外,也可以增強肌力,來保持體內的能量供給,只要適度鍛練肌力,就能讓體溫達到上升的效果,特別是以下半身為主的肌肉群,更能有效提升基礎代謝與身體溫度。平日經常久坐的上班族,可以利用時間活動筋骨,讓身體保持溫暖,舉例來說,盡量站起來多走動,把泡茶與上廁所的時間分開,不要一次解決所有要做的事情,就能增加活動的機會。
③【頸部保暖是關鍵】脖子、頭部是許多重要血管分布的地方,血管、淋巴、神經組織等重要器官都在頸部,所以,最好要讓脖子保暖,以抵禦寒冷,不讓寒氣入侵。而且,如果因為溫差而收縮,很容易造成血栓掉落,或是血管破裂,建議進出溫差大的地方,還有在風大的地方一定要保暖頭頸部,戴上圍巾、圍脖、帽子。
④【泡腳】腳是人類第二個心臟,要讓血液循環變好,必須先讓腳溫暖,才能把下肢的血液送回來,讓血液暢通,自然能驅除痠痛、增加免疫力;每次泡腳大概使用38~40度的水溫,感覺溫溫熱熱的就可以,泡個10分鐘就好。
⑤ 【穴道按摩】利用按摩讓全身保持溫暖,藉著按摩可讓全身經絡血液循環更順暢,3個主要穴道:包括關元穴、足三里穴和湧泉穴,只要每天早晚按個5分鐘,就能讓身子暖活起來。

體溫升一度免疫力翻5倍!5種方法讓你暖身
match 生活網/HEHO 健康~2020年02月05日
人類正常體溫不再是37℃!防疫第一線先學會5種量體溫方式
HEHO 健康/盧映慈~2020年03月17日
☆ ☆ ☆
新增說明文字
☆ ☆ ☆
同樣流感為何有生有死?醫指這點是關鍵
★ 邱秉維/新竹報導

根據衛福部疾病管制署統計報告顯示,近四週流感病毒以A型H1N1為主,這一波新冠肺炎雖然引起大家緊張,但更嚴重的流感疫情已經造成至少90人死亡,為何一樣流感,有人安全過關也有人撐不過去?醫師表示,除了病毒不同,包括老年人、嬰幼兒、孕婦、免疫功能不全、肥胖(BMI>30)、糖尿病、心血管疾病、氣喘、慢性肺病、慢性肝病、腎臟疾病及重大傷病等等都是高風險族群。台大醫院生醫園區分院感染科蔡宛臻醫師表示,根據衛福部疾病管制署統計報告顯示,近四週流感病毒以A型H1N1為主。
在竹科工作的黃姓(化名)女主管,年前一週高燒、咳嗽、全身酸痛,在診所篩檢為B型流感,服用克流感藥物後仍然咳嗽不止。感染科醫師依慣例詢問發燒病人旅遊史及群聚狀況,黃小姐突然眼眶泛淚,原來是她65歲的父親這禮拜也突然出現一樣的症狀,即使黃小姐當天立刻帶父親就醫服用流感藥物,沒想到再隔天父親卻還是因為呼吸困難住進了加護病房,醫師發佈病危通知,命懸一線。檢驗結果是今年截至目前為止占率最高的A型流感,與黃小姐的B型流感不同。
「為什麼一樣都是得到流感,我吃了藥能好起來,但是父親卻嚴重到隨時有生命危險?」
蔡宛臻說,流感病情可輕可重,多數患者即使不用藥治療也會自行痊癒,但是少數高風險群的患者會併發重症,常見的有肺炎、腦炎、心肌炎等等,甚至導致死亡。過去研究顯示高風險族群包括老年人、嬰幼兒、孕婦、免疫功能不全、肥胖(BMI>30)、糖尿病、心血管疾病、氣喘、慢性肺病、慢性肝病、腎臟疾病及重大傷病等等。
黃小姐本身不是高風險族群,而父親雖然平時注重養生,但黃父是患有糖尿病的老年人,屬於流感併發重症的高風險族群。蔡宛臻表示,為了減少國人因流感併發重症甚至死亡,政府針對高風險族群提供公費流感藥物,除了可以減緩流感症狀、減少重症及死亡之外,也可以提早清除病毒並縮短可傳染期。符合公費用藥條件的民眾,請務必於48小時內就醫用藥效果最好。
有些病人會問說「為什麼去公共場所都有戴口罩還會得到流感?」黃宛臻指出,流感的傳播方式主要是由患者咳嗽或打噴嚏產生的飛沫傳染,配戴口罩雖然可以有效預防。但是流感病毒可以短暫存活於物體表面,比如門把、扶手、電梯按鈕、桌面、小朋友共用的玩具等等,沾染了流感病毒的雙手一旦觸碰到黏膜(口腔、鼻腔、結膜等)就有可能被感染。除了正確配戴口罩之外,也要勤洗手才能杜絕流感。
當年台灣的SARS之所以能被成功控制,是因為SARS感染者在發燒之後才具有傳染力,但是流感不同,流感患者在發病前1-2天就已經可以傳染給別人,防不勝防。除了戴口罩及勤洗手之外,預防流感最好的方法就是接種流感疫苗,健康成年人大約可達到70-90%的保護力,其他不同免疫狀況的人則略有差異。去年年底爆發的不明原因肺炎,日前疾管署正名為「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是由新型冠狀病毒(2019 Noval Coronavirus, 2019-nCoV)所導致,雖然症狀與流感類似,但是目前尚無疫苗可預防,也尚無抗病毒藥物可以治療。
預防方法包括勤洗手、避免出入人潮擁擠、空氣不流通的公共場所、必要時依疫情指揮中心指示配戴口罩等等,對預防流感以及「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都同樣有效!已經有發燒或呼吸道症狀的患者,務必注意呼吸道禮節,配戴口罩,咳嗽或打噴嚏時掩住口鼻,盡早就醫並主動告知旅遊史及接觸史。案例中黃小姐父親經過治療後,肺部狀況逐漸恢復,已順利轉出加護病房。蔡宛臻醫師提醒防疫需要全民共同努力,希望大家能透過正確的預防方式,保護家人也保護自己!

同樣流感為何有生有死?醫指這點是關鍵
match 生活網/好醫師新聞網~2020年02月26日
感染後會攻擊免疫系統⋯台灣出現首例茲卡病毒感染!5大問題一次說明
match 生活網/HEHO 健康~2020年02月26日
當年SARS將捲土重來?武漢肺炎疫情總整理
match 生活網/HEHO 健康~2020年01月21日
預防流感群聚感染
match 生活網/健談網~2020年01月24日
☆ ☆ ☆
新增說明文字
☆ ☆ ☆
新冠肺炎康復後、肺功能少了20~30%!走路都會喘
★ 盧映慈

武漢肺炎疫情持續延燒,有些人因為這場疫情死亡,但更多人被認為「痊癒」而出院。但這些人,真的痊癒了嗎?事實上,他們經歷過這場戰鬥,都帶著或大或小的後遺症,回到一般的日常生活中。香港醫院管理局傳染病治療專責小組主席暨傳染病中心總監曾德賢說,根據香港瑪嘉烈醫院針對12名患者的觀察研究,發現有2~3人沒辦法恢復到「像以前那樣」,「他們走路稍微加快就會氣喘,有些病人的肺功能可能少了約20~30%。」
而瑪嘉烈醫院對9名受感染患者進行肺部掃描,結果發現他們的肺部就跟「毛玻璃」一樣霧霧的、很粗糙,明顯有器官受損的狀況。曾德賢說,「這些患者會接受檢查,確定他們還有多少的肺功能,我們也會安排相關物理治療,像是游泳等運動,來加強他們的肺部能力。」回到台灣,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專家諮詢小組召集人張上淳也承認,首例出院的那位女台商,因為送來時就已經有嚴重的肺炎,所以出院之後,的確是有些肺纖維化的現象。而肺纖維化就等於是肺部的組織硬化,也是不可逆的症狀,很可能就會一輩子跟著這個肺纖維化過生活了。
「肺炎雖然很常見,但細菌造成的肺炎,不太容易留下後遺症,而病毒感染造成的肺炎,本來就容易有肺部的後遺症。」林口長庚醫院胸腔內科系醫師王智亮說。因為病毒感染容易造成間質性肺炎,也就是更深層的肺部發炎,甚至造成「肺部浸潤」的狀況,等於肺部受到重傷。而肺部受傷之後,在癒合的過程中,肺部的表面就像皮膚結痂一樣,會產生硬皮,就演變成「肺纖維化」,肺功能就會受到影響。肺是由很多肺泡組合而成,這些肺泡負責交換氧氣,讓氧氣進入血液中。
但如果病菌刺激肺部、讓肺部發炎,一顆一顆的肺泡囊裡面就會充滿膿血跟水,氧氣就沒有空間進來了;而這種狀況就稱為「肺部浸潤」(infiltration)。而間質性肺炎(usual interstitial pneumonia)是發生在肺部間質的病變,像是肺泡上皮,或是肺泡與肺泡之間的微血管、結締組織等。曾在林口長庚醫院、馬偕醫院擔任急診科主治醫師多年的急診專科醫師王士豪,也在個人臉書上表示,武漢肺炎主要攻擊人體下呼吸道的細支氣管及肺泡,只要出現下呼吸道症狀,例如咳嗽、咳痰、呼吸困難、喘氣等,即使痊癒仍可能有程度不一的後遺症,例如肺纖維化。
「什麼是肺纖維化?講白話一點,就是肺部組織受傷之後的結痂,這會阻礙肺部的換氣功能。」王士豪說。王智亮則表示,肺纖維化會讓原本柔軟的肺泡變得很硬、沒彈性,導致氧氣進不來,再加上肺泡交換氧氣的能力也會下降,所以呼吸會變得比較不順暢;「不過肺纖維化也不是那麼恐怖,還是要看肺部受傷的範圍、大小,有些人比較輕微,可能持續復健半年到一年左右,肺功能就可以慢慢恢復,但如果情況很嚴重,肺功能要恢復就比較難。」
而根據香港的研究,那些痊癒的人,有一部分的肺功能甚至下降20~30%。王智亮說,這其實傷害滿大的,連日常走路都會喘,可能做一點事情就會不舒服,而「如果再次讓肺受傷,比如說感冒,肺功能就會快速的惡化。」不過相較下來,其實台灣比較多武漢肺炎的患者是「輕症」,或許後遺症的問題不大,但王智亮說,「我們沒辦法預測誰會比較嚴重、誰不會嚴重,有時候就只能說是『運氣不好』。不過『喘』的症狀,跟肺部的關係特別密切,只要感覺呼吸不順、會喘,都要特別注意可能肺部功能不太好了。」

新冠肺炎康復後、肺功能少了20~30%!胸腔科醫師:未來的日子連走路都會喘
match 生活網/HEHO 健康~2020年03月20日
如何警惕超級傳播者、無症狀感染者和兒童?國際專家給出答案
match 生活網/HEHO 健康~2020年03月17日
☆ ☆ ☆
新增說明文字
☆ ☆ ☆
居家隔離要點避免親密接觸,愛愛也不行是因為這個
★ 王澍清/綜合報導

為了釐清民眾防疫觀念,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近日發布多支衛教影片。其中一支由防疫醫師詹珮君所拍攝的短片,解釋居家隔離和居家檢疫之間的不同之處,裡面提及「居家檢疫者不能外出,也不能有性行為」,後者引起不少討論。目前防疫處置共分為自我健康管理、居家檢疫、居家隔離等3階段,居家隔離對象為確診者的接觸者,風險最高。居家檢疫者,則以有中港澳旅遊史為主。但無論是居家檢疫、居家隔離,必須遵循規定是一樣的。
① 留在住家或處所,不可外出,更不可搭乘大眾交通工具。② 每天紀錄體溫及身體狀況。③ 家人和隔離者要勤洗手,不要觸摸眼、口、鼻。④ 最好有獨立房間,與家人避免一公尺以內的接觸。⑤ 避免同桌吃飯、擁抱、親吻、性行為等親密接觸。⑥有共用家具或衛浴設備,應每日以漂白水消毒3次。目前全台約有2萬多人接受居家檢疫,不得隨意外出。防疫醫師詹珮君說,除了不能外出之外,居家檢疫者也不能與他人發生性行為,雖然新冠肺炎並不是透過體液傳染,但性行為屬於親密接觸,過程中可能藉由飛沫傳染。
台大醫院感染科教授兼任小兒科主任黃立民表示,新冠肺炎病毒無法透過體液傳染,但兩人發生性行為時,少不了互動親密,又不可能戴上口罩,如果接吻,就可能增加感染風險。新冠病毒傳與生活起居親密接觸有關,首例死亡個案在春節前夕全家族聚餐,11個人共桌,目前確定已有5人染病。除此之外,台灣另有2例家庭群聚感染,均為夫妻之間傳染,這證明敬酒、講話、吃飯等近距離接觸,就可能染上病毒。

居家隔離要點避免親密接觸,愛愛也不行是因為這個
match 生活網/NOW 健康~2020年02月20日
上班族5免疫危機,3秘訣提升免疫力
match 生活網/優活健康網~2020年02月23日
你的免疫正常嗎?免疫不是越強越好
match 生活網/優活健康網~2020年02月23日
日常5招簡單增強免疫力,對抗病菌更有利
match 生活網/HEHO 健康~2020年02月19日
這5種症狀代表免疫力低下!醫師教2招簡單提升免疫力
match 生活網/HEHO 健康~2020年02月14日
☆ ☆ ☆
新增說明文字
☆ ☆ ☆
老人重症多?夏天病毒就消失?醫師帶你認識新冠病毒
★ 蔡岳宏/報導記者

「宋朝流行瘟疫可能就跟蘇軾吃蝙蝠有關!」武漢肺炎(COVID-19)延燒,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台灣感染症醫學會16日舉辦「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臨床研討會」,馬偕兒童醫院兒童感染科主治醫師黃瑽寧針對新型冠狀病毒發表演說,快來看看醫師怎麼說。黃瑽寧表示,冠狀病毒屬於網巢病毒目,有外套膜,所以怕酒精、胃酸,裡面包覆很長的單股RNA,將近3萬個密碼子,是所有RNA病毒中最長的,RNA病毒很容易突變,這麼長的基因如果突變很容易滅絕。
然而,冠狀病毒的基因可以利用各種機制轉錄,製造出16種非結構蛋白質,可以保護很長的基因,所以複製出錯率反而降低了。冠狀病毒中有7種會感染人,造成類似感冒的症狀,其中SARS病毒和新型冠狀病毒都分在同一個次族群,很多人把兩者相提並論,但其實基因差異很大,表現也不一樣。在冠狀病毒的3萬個密碼子中,每個冠狀病毒都會有S基因,負責製造棘蛋白(spike protein),感染時用來結合宿主的受體。
針對新型冠狀病毒的病毒學特徵,一開始研究認為與SARS病毒基因組79%相似,但後來《自然》期刊證實,其與雲南蝙蝠的病毒基因相似度達96.2%。醫師表示不可思議,過去認為冠狀病毒會先感染中間宿主,經過基因調整,才傳染到人,「但人和蝙蝠的相似度超高,幾乎是蝙蝠可直接傳給人。」其中,接觸宿主受體的棘蛋白的S基因,蝙蝠和人的病毒相似度93.1%,胺基酸相似度更高達97.7%,只差2.3%,很可能是蝙蝠傳人的關鍵。
論文指出,冠狀病毒進入人體時,除了結合宿主受體,還需要蛋白酶將棘蛋白切割,才可以把病毒的外套膜打開,把基因注入宿主。有研究指出,新型冠狀病毒的棘蛋白被切割的地方,叫做 furin-like cleavage site,這段是蝙蝠病毒沒有的,有些感染人的病毒也有,很可能是新型冠狀病毒感染人的關鍵。冠狀病毒結合哪個人類細胞受體來感染?黃瑽寧提到,研究認為新型冠狀病毒透過連接血管張力素轉化酶 2(angiotensin converting enzyme 2, ACE2)受體,可能是病毒進入人體細胞的大門,也是蝙蝠、豬隻的大門,是深受病毒青睞的受體。
接觸ACE2受體感染人類的冠狀病毒中,只有新型冠狀病毒、SARS、和HCoV-NL63,但三者用來連接的蛋白質區塊都不同,在SARS病毒中,結合ACE2受體能力比NL63強,很快就進入人體,繁殖數量多,造成的免疫反應強,嚴重度就高。新型冠狀病毒與SARS病毒和比,其ACE2受體連接強度,研究估計是SARS病毒73%,另一篇則算出65%,推論嚴重度可能比較低。ACE2受體廣泛存在肺部細胞,但腸胃道、血管內皮細胞與平滑肌也都存在。
病毒會從此處「開門」進入細胞嗎?醫師表示不一定,有報導在肛門拭子可發現病毒RNA,但不等於可糞口傳染,「找到屍體不代表可以找到活的人,要在糞便找出活的病毒,才證明有糞口傳染。」目前,只能證實新型冠狀病毒能飛沫和接觸感染,連垂直感染都還不確定。至於病毒已經傳人一段時間,有適應人的突變嗎?會不會因為一個突變,它傳染力增加或致死率增加呢?黃瑽寧認為,根據資料,確實有突變,但突變率屬於正常,顯示病毒在人類身上適應良好,不用太大改變。
黃瑽寧指出,隨新資料更新,輕症變多,發現患者年齡下降,男性變少,發燒和喘的比例降低,且肌肉痠痛的比率增加。他說,很可能很多重症患者其實會肌肉痠痛,但沒時間回想。至於流鼻涕,一般認為ACE2 最多的地方在肺部,病毒要到很深的地方才找的到門,理論上沒有上呼吸道症狀,可能是免疫反應。黃瑽寧解釋,病毒進入細胞的門是ACE2,如果細胞表現越多ACE2,病毒就有更多機會進入細胞,所以ACE2可能與疾病嚴重程度成正比。有研究指出,抽菸的人的細胞表現越多ACE2,可能是抽菸重症機率高的原因。
在中國,約每2人有1人抽菸,女性抽菸比率只有3%,這也可能是男性重症比率較多的因素。黃瑽寧指出,流感重症是老人和小孩都比較多,為何冠狀病毒感染小孩的症狀不明顯?SARS研究指出,病毒的棘蛋白也會和游離的ACE2結合,ACE2原本功能是有幫助修復肺部傷害,但若SARS綁架了ACE2,肺部傷害修補功能就被抑制,肺部傷害會更嚴重。而當ACE2被綁架時,ACE就會上升,研究發現ACE上升與肺部傷害有關係。老鼠研究發現,年輕老鼠的ACE比較少,越老越多,肺部傷害就越明顯。
因此,老人可能ACE比較高,而ACE2又被病毒綁架,才造成肺部傷害較嚴重的情況。所以,有可能小孩感染冠狀病毒後,沒有症狀,有機會產生抗體,後續就不會變嚴重。因此,有科學家推論,就讓老年人感染,但試圖恢復游離的ACE2功能,但抑制ACE活性,或許可減少肺部傷害。目前心臟科等都有相關功能的現成藥物,過去就有研究指出,這類藥物確實能降低肺部傷害,或許是可以嘗試的治療方式。
醫師認為,藥物、疫苗沒這麼快,洗手還是比較重要,許多報導說潛伏期可能高達20幾天,其實錯誤的機率很大,可能中間有感染者,或者病毒已經在桌上停留3-5天,後來才摸到感染;很多研究指出,冠狀病毒可能活5-10天是有可能的,物體表面的接觸感染在微生物感染很常見。有辦法抑制病情嗎?從數學模型演算,他持悲觀態度,因為有10%病人是輕微症狀或無症狀,就算傳染力只有1%,要控制其實也很困難,很難像SARS自然消失,除非有疫苗。
夏天病毒會不見嗎?醫師舉高緯度的英國為例,發現冬天時冠狀病毒流行比較多,夏天就消失;但緯度和台灣相近的廣州,其實夏天時病毒沒有消失,一整年都有,不用期待病毒夏天會消失。不過,黃瑽寧指出,這隻病毒的病例再生數有高有低(代表1名患者可感染多少人),只要每個人都洗手、不要亂碰,疫情指數就可以降低,若醫療系統充足,死亡率也可降低,端看個人如何防護、國家如何防疫。
「聖經說:『已有的事,後必再有,日光之下並無新事。』」黃瑽寧說,另一隻冠狀病毒HCoV-NL63在8百年前,從蝙蝠傳到人,後續還有SARS,現在是新病毒,他兒子曾問他8百年前冠狀病毒怎麼傳給人?醫師回說,8百年前宋朝,蘇軾寫過一首詩:「聞子由瘦,五日一見花豬肉,十日一遇黃雞粥,士人頓頓食藷芋,薦以薰鼠燒蝙蝠。」他指出,那時人會吃蝙蝠,還用蝙蝠糞便做中藥,且宋朝3百年間,發生大規模瘟疫近40幾次,醫師說,很可能有一次就是HCoV-NL63。

老人重症多?夏天病毒就消失?黃瑽寧醫師帶你認識新冠病毒
match 生活網/健康醫療網~2020年02月21日
兩大權威期刊警告:新冠全球爆發已不可避免!還有2/3病例沒發現
match 生活網/HEHO 健康~2020年02月27日
新冠病毒不只傷肺!英研究:導致患者神經傷害、中風,疫情過後出現隱性的流行病
match 生活網/HEHO 健康~2020年07月09日
病毒沒你想的那麼簡單!病毒權威賴明詔:新冠可能演化慢性病毒,永久留在體內
match 生活網/HEHO 健康~2020年07月27日
中研院抗疫新進展!利用「白扁豆」就能防新冠病毒入侵
match 生活網/健康醫療網~2020年08月04日
《Science》證實:感冒是福!能幫人體認出新冠病毒
match 生活網/HEHO 健康~2020年08月09日
☆ ☆ ☆
新增說明文字
☆ ☆ ☆
科學家證實:體溫是調控細胞免疫反應的開關
★ 黃聖筑

發炎反應通常隨體溫的變化,但溫度在發炎反應的作用卻難以被研究證實。而最近《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NAS》發表一篇由英國華威大學和曼徹斯特大學等科學家組成的研究團隊,所研究的論文指出「體溫越高,身體啟動對抗癌症、傷口和感染的關鍵防禦系統的速度就越快!」NF-κB又叫做「核因子κB」,是一種控制DNA轉錄的蛋白複合體,存在於動物體內所有類型的細胞中,當細胞接受到細菌或病毒、自由基、紫外線照射,尤其是產生免應反應時,NF-κB就會參予調節作用。
研究發現,人體在發燒時,發炎反應的信號可以活化加速NF-κB的開關作用,NF-κB蛋白複合體被發現,在免疫反應時會來回進出細胞核,關閉或開啟基因,幫助細胞對於發炎、感染或癌症做出正確反應,而當NF-κB不受控時,就會出現,例如:克羅恩氏病、牛皮癬和類風溼性關節炎等炎症反應。實驗中的小鼠體溫對免疫反應產生顯著影響,睡眠期間的低體溫造成癌細胞容易擴散,這也解釋了輪班工作、睡眠紊亂和時差導致低體溫,而增加免疫疾病的風險。
當體溫在34度時,NF-κB開關就會變慢,當體溫超過正常的37度時,例如:發燒,NF-κB開關就會加快。研究證明,溫度變化會以生物機制改變細胞和組織中的發炎反應,這也說明呼吸道溫度降低時,容易鼻病毒感染,是因為較低溫度下,免疫反應也下降而造成的,研究也與現實中,寒冬會加劇流感疫情相符。此外,生活在高溫環境的小鼠罹患免疫反應和癌症的比例也低,也可解釋不同的體溫會改變免疫反應。

科學家證實:體溫是調控細胞免疫反應的開關
HEHO 健康~2018年05月28日
吃桶柑正當時!美白、抗老、防感冒還顧眼睛
match 生活網/健康醫療網~2020年02月15日
免疫力太強太弱都不好!3種營養素幫助調控免疫力
match 生活網/HEHO 健康~2020年05月17日
☆ ☆ ☆
《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高齡者健康操
《照護線上合輯 1/24》四分鐘運動~跑步後瑜珈伸展
☆ ☆ ☆
新增說明文字
☆ ☆ ☆
陌生人親吻害染皰疹病毒,13歲少女終生癱瘓
★ 於慶中/綜合外電報導

英國一名13歲少女,因為剛出生時被陌生人親吻而感染了皰疹病毒,導致她一度命危,現在更癱瘓如同嬰兒,生活完全無法自理。她的母親提出沉痛的呼籲,希望醫院在嬰兒可能出現的各個場所張貼警語海報,因為「你單純的親吻,就可能致命」(A Simple Kiss Could Kill)。家住在西約克郡里茲(Leeds)的33歲母親布魯克斯(Alicia Brooks),2004年產下大女兒美樂蒂(Melody),不到2星期,就發現女兒胸口與腿部出現不明水泡,且幾天後越來越嚴重,立刻帶女兒就醫。醫生檢查後立刻將美樂蒂送進加護病房,因為她被皰疹病毒感染,且腦部可能已經受損。醫生相信,小嬰兒是剛出生時被前來探視祝福的人親吻時,感染了病毒。
美樂蒂在加護病房接受了3個月,期間不斷接受靜脈注射治療,狀況穩定後醫生允許她出院,但警告布魯克斯,她可能終身無法說話或行走。奇蹟似地,美樂蒂像正常的孩子一樣長大,直到2008年,她4歲的那個夏天。「美樂蒂突然發現自己看不清楚了」,布魯克斯帶她到醫院檢查,「前兩次,醫生都叫我帶她去看眼科,但也查不出什麼結果,第三次就醫時,她已經嚴重到退化成嬰兒一樣,我們根本不忍心看她,我要求醫院給個理由」,但醫生束手無策,直到再過了3年,醫生才確定,是她嬰兒時期感染的皰疹病毒復發,「此時醫生們卻已經無法再做什麼了」。
之後,美樂蒂的身體持續成長,「但她的臉上毫無表情,不會說話,無法行動,甚至不能自己進食」,「當我們確定,是當年的皰疹病毒感染造成這一切,我們已經絕望,但這樣的悲劇不應該再次發生」,布魯克斯沉痛呼籲,「所有的醫院都應該在可能有新生兒出現的地方張貼海報,警告所有人,不要任意接觸、親吻小嬰兒,因為你單純的親吻,卻可能致命」。

陌生人親吻害染皰疹病毒,13歲少女終生癱瘓
蘋果日報 即時新聞~2017年09月10日
這9種東西與人共用,潛藏致命危機
match 生活網/優活健康網~2020年03月04日


如何預防社區傳播?公衛專家提這些關鍵
★ 蔡岳宏/報導記者

武漢肺炎疫情延燒,台灣防疫有成,但社區傳播風險漸漸升高,如何防範?臺大公衛學院院長詹長權表示,若台灣不想進入封城,應採用「非藥物介入」(NPIs)公共衛生防疫措施,提倡古芬蘭式社交,人與人保持1公尺距離,並調整公共空間人流。臺大醫院雲林分院副院長馬惠明則提醒,醫院則要「分流」、「分工」、「分艙」和「內控」,保全醫療體系,並設立社區篩檢站。
臺大公衛學院副院長陳秀熙表示,「遏止」即透過嚴格的邊境管理的隔離和檢疫,阻絕境外病例;然而全球經貿互動頻繁,「減災」則包含族群措施(停班/課、減少大型集會)、個人防護(戴口罩、勤洗手)、環境防護(清潔、消毒、通風),爭取時間研發解藥、疫苗。
尤其疫情期間,若有大型聚會,近距離接觸風險很高,陳秀熙估計,若無防疫措施,200萬人活動可產生1300人感染個案,呼籲各單位做好風險評估。
詹長權則進一步表示,新冠狀病毒肺炎目前沒藥醫治、沒有疫苗預防,但是「非藥物介入」的公共衛生防疫措施做得好,疫情就不會來得太急、也不會影響太多人,是台灣不想封城的當務之急。所謂「非藥物介入」是延長人與人的距離,「最好保持1公尺、約兩肩膀的社會距離。」詹長權提到,並以全國動員方式,限制交通工具、公共空間、學校、公司等人數總量。
他建議,上課(班)以遠距、線上進行,或分段上下課(班)分散人流,並招募退休教學人力;環境方面則加強交通、公共場合消毒;在個人方面,做不到 1 公尺間距要求的空間和活動所有人要全程戴口罩。而醫療院所和長照機構內的所有人要全程戴口罩,進出交通工具、公共場所都先洗手。醫療系統方面,馬惠明建議醫院分流,急重症患者分流在不同急重症醫院,非急重症民眾減少去醫院,並擴大距醫療,患者可在家治療;另外,醫院篩檢負擔重,建議廣設社區篩查站,分擔醫院篩檢流量。
至於醫療分工,馬惠明說,雖政府設有隔離醫院、應變醫院,但分工應清楚界定,「韓國就在短期內確診個案暴增至3千多人,造成醫療單位負荷過大,台灣應以此為戒應。」雖政府有隔離醫院計畫,但在4到8小時內清空醫院有所困難,須提早沙盤推演。而醫院分艙,是把醫院切割成很多區塊,避免交叉感染,若某區塊不幸院內感染,其他區塊可不用關閉;也要建立篩檢病房,容納高風險、疑似案例。馬惠明說,最後需做好內控,保持清潔、消毒和感染控制,也呼籲醫療人員做好社會隔離,特別是吃飯、開會注意社會禮儀。

如何預防社區傳播?公衛專家提這些關鍵
match 生活網/健康醫療網~2020年03月04日
兒科流感、一般感冒、新冠肺炎、腺病毒?一張圖說明白
match 生活網/NOW 健康~2020年03月11日
☆ ☆ ☆
健康醫療10910輯~腸胃道
健康醫療10909輯~心肺
健康醫療10908輯~其他
健康醫療10907輯~腫瘤癌症②
健康醫療10906輯~眼睛
健康醫療10905輯~筋骨肌肉
健康醫療10904輯~防疫
健康醫療10903輯~血糖①
健康醫療10902輯~腫瘤癌症①
健康醫療10901輯~腎泌尿
社區營造游民 ▶ 部落格文章輯
☆ ☆ ☆
新增說明文字
※ ※ ※
※ ※ ※

2020年4月20日 星期一

飲食營養10904輯~抗疫

新增說明文字
☆ ☆ ☆
吃出免疫力一點也不難!跟著6原則開始
★ 林怡亭/報導記者

2019新型冠狀病毒鬧得人心惶惶,民眾瘋搶口罩、酒精等防疫用品,但除了外在的防護,內在免疫力的提升也不能忽略,良好的免疫能力,是決定個人健康與否的關鍵,均衡完整的營養攝取,則是維持免疫力的重點。依據衛福部每日飲食指南建議,日常飲食足量多元化,且均衡攝取蔬菜、水果、全穀雜糧、豆魚蛋肉、乳品及堅果種子等六大類食物,補足各類營養素。
不過,大部分人無法輕易了解與記憶六大類食物分類與份數代換,台南市立醫院營養師張秀如建議,可依據「我的餐盤」的概念,將應攝取的份量轉換成體積,並以餐盤的圖像呈現各類別比例,輕鬆將六大類食物落實在每日餐飲中。此外,張秀如營養師分享「我的餐盤」的口訣如下,民眾只要跟著「我的餐盤」聰明吃,吃得飽也吃得健康:
① 早晚一杯乳品:早晚一杯240毫升的乳品,如:鮮奶或無糖優酪乳,攝取足夠的乳品可以增進鈣質攝取,保持骨質健康。
② 每餐水果拳頭大:一份水果約一個拳頭大,切塊水果約一般飯碗半碗~1碗,一天應至少攝取2份水果。
③ 菜比水果多一點:蔬菜攝取量應足夠,體積需比水果多,選擇當季且深色蔬菜需達1/3以上。蔬菜含有膳食纖維能夠幫助維持腸道健康,可預防便秘問題,幫助身體維持抵抗力。
④ 飯跟蔬菜一樣多:全穀雜糧類之份量約與蔬菜量相同,可提供豐富的維生素B群、維生素E、礦物質,建議至少應有1/3未精製全穀雜糧,例如糙米、全麥製品、燕麥、藜麥、玉米、甘藷等。
⑤ 豆魚蛋肉一掌心:可提供優質蛋白質與維生素B群、鐵質等營養素。選擇這類食物之優先順序應為豆類>魚類與海鮮>蛋類>禽肉、畜肉,且應避免加工肉品。
⑥ 堅果種子一茶匙:每天應攝取一份堅果種子類,一份堅果種子約一湯匙量(約杏仁果5粒、花生10粒、腰果5粒)。

吃出免疫力一點也不難!跟著6原則開始
match 生活網/健康醫療網~2020年03月01日
逆轉疾病就靠「吃出免疫力」!國際研究教你3種蔬果這樣吃
match 生活網/HEHO 健康~2020年01月01日
增強免疫力、不再怕生病,多吃這5種食物就對了
match 生活網/HEHO 健康~2020年01月31日
人體最強解毒劑!五種食物幫助防癌、抗PM2.5、提高免疫力
match 生活網/HEHO 健康網~2020年02月16日


如何評估自身體免疫力?
★ 顏佐樺醫師/聯安預防醫學機構

新冠肺炎疫情持續擴大,除了勤洗手、戴口罩抵擋病毒來襲外,自身的免疫狀況也是防疫關鍵之一!聯安預防醫學機構顏佐樺醫師表示,現代人的生活忙碌、壓力大,再加上錯誤飲食、不良習慣等種種因素,恐一再削弱個人免疫力!顏佐樺醫師提醒,建議可從抗氧化能力、營養素含量、重金屬殘留等三面向進行評估,及早瞭解個人免疫現況與疾病風險,便有助於趨吉避凶、守護個人健康!
① 抗氧化維生素分析:
顏佐樺醫師表示,營養素是健康的根基和抵禦自由基傷害的防護罩,足夠的抗氧化維生素有助於減少自由基傷害和慢性病形成,是提升個人免疫力的關鍵之一。顏醫師指出,補充抗氧化營養素必須從日常飲食做起,建議可藉由抽血檢測以瞭解體內維生素A、C、E、D、植化素等營養素存量,及早檢 視即可由飲食、保健品著手改善,以幫助身體儲存戰力。
② 營養元素分析:
鈣、鎂、鉀、鐵蛋白、硒、鋅等礦物質是促進新陳代謝和保護身體避免毒性物質累積的關鍵,透過抽血檢測瞭解個人體內巨量及微量礦物質含量狀態,以利評估從飲食攝取或添加營養品的必要性。
③ 毒性元素分析:
飲食攝取、環境空汙都可能會導致重金屬殘存載體內,顏佐樺醫師提醒,若身體長期累積重金屬含量,不僅會影響心、肺、腎、肝及損害神經系統,亦會引起胃腸道、免疫或認知功能的障礙,甚至增加罹癌風險,不可不慎。然而,透過簡單的抽血檢測及有助於評估體內的重金屬含量狀況,如汞、鉛、鎘、砷、鎳、鋁等,有助於民眾瞭解自身的健康風險及評估因應之道。顏佐樺醫師叮嚀,疾病是預防勝於治療,透過功能醫學及早瞭解個人的健康狀態,並做出相對應的改善之道,方能趨吉避凶、為個人健康做好把關。

如何評估自身體免疫力?
match 生活網/健談網~2020年03月04日
吃咖哩抗病毒?專家:關鍵在於薑黃素
match 生活網/NOW 健康~2020年02月26日
顧好免疫力這樣吃,均衡攝取6大類食物且達15種以上
match 生活網/NOW 健康~2020年02月09日
對抗病毒補充營養很重要,這些食物讓你吃出免疫力
match 生活網/NOW 健康~2020年02月12日
☆ ☆ ☆
新增說明文字
☆ ☆ ☆
體內防疫大作戰,吃出身體保護力營養師推三大食物
★ 王澍清/台北報導

新型冠狀病毒(COVID-19、武漢肺炎)疫情延燒全球,全民搶口罩、搶酒精。行政院長蘇貞昌2月27日上午宣布,即日起中央疫情指揮中心提升至1級開設。醫師建議,除了正確洗手、戴口罩外,更應做好體內防疫。家醫科醫師許書華表示,腸道是人體內最大的免疫系統,如果能夠養成均衡的飲食習慣,就能打造健康的腸道益菌環境、吃出抵抗力,加上調整作息早睡早起、不熬夜,就能讓免疫力變好,以下是可以提升身體保護力的3大食物。
① 芭樂:擁有抗自由基能力,在水果中排第一名。
營養師宋明樺表示,芭樂為維他命C之王,可說是最便宜的天然防疫食物,因為維生素C可以提高免疫能力,有助於預防流行性感冒、上呼吸道感染等疾病。營養師說明,芭樂所擁有抗自由基能力,在水果中排第一名,每天一個芭樂可滿足體內器官所需要的物質,如鐵質、葉酸、鈣質、纖維、蛋白質、碳水化合物、維生素A、B 、C,而一顆芭樂所含的脂肪僅約0.9克或84卡路里,與蘋果相比,但脂肪少了38%,卡路里少42%,可說是全方位的超級食物。
② 無糖優格:優格含有豐富益生菌,主要功能是調整改善胃腸道健康。
宋明樺表示,優格含有豐富益生菌,主要功能是調整改善胃腸道健康,如果長期、規律地食用無糖優格,可以抑制腸道內的有害菌孳生,乳酸菌可以增加由T細胞釋出的γ干擾素(gamma interfer),進一步增加抗體生成;此外,乳酸菌則能加強自然殺手細胞的活動力。
③ 超級大麥:水溶性膳食纖維是普通大麥的2倍、糙米的7倍。
近年來,大麥格外受到營養學界的重視,富含豐富的β-葡聚醣,可以降低膽固醇、提升免疫力;此外,大麥中的水溶性纖維分佈於整粒的麥粒之中,膳食纖維超多,優點更多。因此,澳洲研究機構特別育種開發出一種機能性穀類「超級大麥」,比起一般大麥更營養,超級大麥所含的水溶性膳食纖維是普通大麥的2倍、糙米的7倍,對比我們每日食用的白米,更是足足高出40倍之多。
在抗性澱粉部分,則比一般大麥高出4倍、白米的2.5倍、糙米的2.3倍,並可降低3成的熱量吸收,每日攝取至少12g的超級大麥,則可改善腸道環境,儼然成為最新一代的超級食物。除了多吃這三種超級食物,許書華提醒,正確的飲食關鍵在於均衡攝取,且多樣化,充足睡眠、適度運度,才能保持良好免疫力,抵禦病菌入侵。

體內防疫大作戰,吃出身體保護力營養師推3大食物
match 生活網/NOW 健康~2020年03月02日
不同階段女性,提升免疫力方法不一樣
match 生活網/優活健康網~2020年02月29日
別讓這5大壞習慣,毀了你的免疫力
match 生活網/優活健康網~2020年03月03日
☆ ☆ ☆
新增說明文字
☆ ☆ ☆
用飲食抗疫,三超級食物一定要知道
★ 黃苡安/綜合報導記者

新型冠狀病毒疫情蔓延,除了正確洗手、戴口罩外,更要均衡飲食,顧好免疫力。人體內有70%免疫細胞存在腸道中,腸道也是面對外在病原體的第一道防線,因此腸道好菌和壞菌的平衡對人體發炎反應及免疫力的調節相當重要,好的腸道環境不僅僅能幫助代謝與消化,也能維持良好的抵抗力。腸保安康 免疫力就會好家醫科醫師許書華表示,要打造好腸道環境,不能單靠補充益生菌,因為多數人的腸道沒有足夠的益生源可以幫助益生菌生長,加上腸道環境的本質不夠健康,即便補充再多的益生菌也很難存活下來。
膳食纖維是益生源的大宗來源,其中水溶性膳食纖維在人體腸道中,不僅可做為腸道中益菌的營養,同時可以改善腸道中菌叢相,益菌攝取水溶性膳食纖維後所產生的短鏈脂肪酸,可以強化腸道屏障與增加腸道對於營養成分的通透性,進而幫助腸道健康而提升人體免疫能力。宋明樺營養師特別推薦「腸保安康」的三大超級食物:
① 超級大麥:
從歐美紅到日本的「超級大麥」最近燒到台灣,超級大麥具有豐富的水溶性膳食纖維,是一般白米的40倍,其中所富含的β-葡聚醣,有助於免疫力提升。而超級大麥相較於一般大麥的營養價值也更豐富、具有兩倍水溶性膳食纖維與四倍抗性澱粉的含量。
② 優酪乳:
優格含有豐富益生菌,主要的功能是調整、改善胃腸道健康,長期規律地食用可以抑制腸道內的有害菌孳生,乳酸菌可以增加由T細胞釋出的γ干擾素(gamma interfer),進一步增加抗體生成;同時,乳酸菌也會加強自然殺手細胞的活動力。
③ 芭樂:
芭樂是水果中的「維他命C之王」,維生素C可以提高免疫能力,對於流行性感冒、上呼吸道感染等預防相當重要。芭樂對於抗自由基的能力更是水果中的第一名,每天一顆芭樂可滿足體內器官所需要的物質,如鐵質、葉酸、鈣質、纖維、蛋白質、碳水化合物、維生素A、B、C,同時豐富的纖維也能促進腸道蠕動。

用飲食抗疫,3超級食物一定要知道
match 生活網/優活健康網~2020年02月26日
中醫師教你日常保養法,提升免疫力
match 生活網/優活健康網~2020年02月10日
提升自體防護力!強化黏膜 5 大營養素
match 生活網/HEHO 健康~2020年02月24日
免疫力下降,當心你身體裡少了這8種重要物質
HEHO 健康~2018年08月10日
缺鋅肌肉流失免疫差!8大高鋅食物增免疫力
match 生活網/HEHO 健康~2020年02月21日
☆ ☆ ☆
新增說明文字
☆ ☆ ☆
莫名睏倦又憂鬱?蛋白質沒吃夠的10種跡象
★ 巫俊郡

蛋白質維持人體基本運作不可或缺的一項營養,對於多種機能非常重要,包括構建和修復肌肉、抑制飢餓感和穩定血糖以及使頭髮和指甲健康成長。因此,如果攝入蛋白質不足,則會影響很多層面,製造出不少問題。以下10個跡象就有可能是在告訴你,蛋白質吃得不夠了。
① 重訓但沒有增肌減脂:
鍛鍊身體有時是想增加肌肉量,而舉重時,肌肉分解,若之後沒有適當補充蛋白質協助肌肉修復,反而會導致肌肉流失。
② 持續想吃碳水化合物跟糖:
當蛋白質攝取不足時,會讓人想吃含糖的高脂肪食物。蛋白質讓人有飽足感,不容易產生對高熱量食物的渴望,因此每餐攝取足夠的蛋白質也很重要。少吃點含糖食物也能保護你的牙齒。
③ 皮膚乾燥脫屑:
若皮膚之前狀況很好,飽滿滋潤,但現在卻黯淡產生鱗片狀的皮屑就有可能是蛋白質攝取不足。蛋白質是皮膚、指甲、頭髮的主要構成,攝取不足會使皮膚狀況不好。
④ 飯後一小時就餓了:
與蛋白質和脂肪相比,碳水化合物消化時間快。這表示,如果吃的碳水化合物比較多,會讓人短時間內餓得快,碳水化合物又容易使血糖飆升、不穩定,會讓你想吃更多的東西。所以在一餐裡,均衡的攝取蛋白質與脂肪也是很重要的,每餐建議攝取份量為蛋白質40%、脂肪30%、碳水化合物30%。
⑤ 隨時都感到疲憊:
如果減少攝取蛋白質,可能會使你腦霧。攝取蛋白質會使人感到較清醒,碳水化合物則使人昏沉疲憊。
⑥ 頭髮稀疏脫落:
蛋白質是頭髮主要組成成分,而低蛋白飲食會使頭髮營養不良,導致頭髮稀疏、脫落。
⑦ 體重降低但衣服還是穿不下:
有時候站上體重計,體重明明少了,但想穿的衣服卻還是穿不下,會發生這樣的情況可能是因為減少的是肌肉,而不是脂肪。隨年齡增長,肌肉流失更多,攝取蛋白質讓肌肉不流失就變得更加重要。
⑧ 比平時沮喪憂愁:
蛋白質含有合成血清素與多巴胺的胺基酸,可改善情緒。血清素含量平衡能讓人不憂鬱,而多巴胺也是重要的人體神經傳遞物質,能影響情緒。
⑨ 腹脹腿腫:
即使避免了會脹氣、水腫的飲料食物,但缺乏蛋白質還是會讓人腫脹。蛋白質是維持體內細胞內外液體平衡的必要條件。
⑩ 持續感冒:
蛋白質能增強免疫,為一種免疫增強劑。部分高蛋白食品同時含鋅,有助抵抗感染。

莫名睏倦又憂鬱?蛋白質沒吃夠的10種跡象
HEHO 健康/巫俊郡~2020年04月14日
為防疫接力!十大營養專家公開私房料理食譜
match 生活網/健康醫療網~2020年02月26日
均衡營養不浪費,單身族及小家庭的義式蔬食麵
match 生活網/慈善新聞網~2020年03月09日
吃的簡單更安心,這樣吃兼具營養又活化身心
match 生活網/健康醫療網~2020年03月02日
☆ ☆ ☆
新增說明文字
☆ ☆ ☆
研究:吃對雞蛋能降低中風機率!每週3~6個效果最好
★ 林以璿

雞蛋被認為是提供優質蛋白質的良好來源,含有對健康有益的生物活性成分,但蛋黃中也含有令人擔心的「膽固醇」,使大家對到底要不是吃雞蛋,一直沒有一個定論。不過目前一項針對亞洲人的研究指出,每週 3 – 6 個雞蛋,能夠降低中風的機率。大家一定都聽過一個說法,就是「吃蛋黃膽固醇太高,對身體不好。」但是這個說法其實源於一個有問題的實驗。1913年,俄羅斯有一名叫阿尼奇科夫的研究者進行了一項實驗,他把蛋等膽固醇含量高的食物餵給兔子吃,結果造成了動脈硬化。
但是,餵食草食性動物的兔子吃膽固醇,這個實驗本身就不太合理。而且,蛋的膽固醇含量非常少。存在人體血管中的膽固醇,其實並不是你直接吃高膽固醇食物而來的。而是吃了太多的高糖食物,熱量無處囤積,只好轉換成膽固醇,存在血管中。因此,近年來,包括美國的國民飲食建議,都已經取消了對膽固醇飲食的限制。近日,一項發表在《中國科學》的研究,指出吃雞蛋的量和發生心血管疾病的風險之間的關係,呈現了「U字型」,那些每週吃 3  – 6 個雞蛋的人風險最低。
這項由美國跟英國團隊合作的研究,招募了41萬沒有癌症、心血管疾病跟糖尿病史的受試者,隨訪了 8.9 年,這期間,研究團隊共記錄了 83977 例心血管疾病和 9985 例心血管疾病死亡,以及 5103 例主要的冠狀動脈事件。在研究開始時,研究者先用「天」來做單位。結果發現,由13.1%的參與者,每天食用雞蛋(通常為0.76個雞蛋/天),9.1%的參與者,從未或非常偶爾食用雞蛋(通常為0.29個雞蛋/天)。
分析結果表明,與不吃雞蛋的人相比,每天吃雞蛋的人,總體上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較低,患出血性中風的風險降低了26%。接下來研究者以「週」作為單位,發現每週吃少於 1 個雞蛋的話,心血管疾病的發病率和總死亡率,會分別上升 22% 以及 29%。另一方面,吃太多也會有問題,每週10個及以上雞蛋的攝入量,會提升39%的心血管疾病發病率和13%總死亡率。相較之下,每週吃3  – 6 個雞蛋的人風險最低。
另外,研究團隊發現,吃雞蛋多的人患冠狀動脈心臟病和缺血性中風的風險更高,吃雞蛋少的人,則是出血性腦中風風險的升高。研究團隊總結道:「目前的研究發現,適量的雞蛋攝入(每天最多吃一個雞蛋)和較低的心臟事件發生率之間存在聯繫。這項研究,為亞洲健康成年人食用雞蛋的膳食指南提供了科學依據。」

研究:吃對雞蛋能降低中風機率!每週3~6個效果最好
HEHO 健康/林以璿~2020年04月17日
CTS膠原蛋白成分促進荷爾蒙分泌,逆轉初老重返青春
match 生活網/NOW 健康~2020年03月09日
吃對低蛋白飲食,降低洗腎風險
match 生活網/優活健康網~2020年03月05日
☆ ☆ ☆
茭白筍上黑點是啥?網傳有特殊療效?
match 生活網/優活健康網~2020年03月09日
四季豆不能生吃!這個成分要煮熟才不會惹禍
match 生活網/NOW 健康~2020年03月09日
南瓜豆腐湯,可飯又可菜
match 生活網/中時電子報~2020年03月07日
想長壽,常吃羊肉
match 生活網/中時電子報~2020年03月07日
☆ ☆ ☆
新增說明文字
☆ ☆ ☆
喝水治百病!補充水分好健康
★ HEHO 健康

常聽人說喝水好健康,喝水到底是對哪裡健康呢?人體有70%是水組成的,身體各個器官與系統都仰賴水分的補給才能維持基礎運作。喝水真的好處多多,這裡列出18個需要你時時補充水分的部位,提醒大家多多喝水。
01. 大腦:
補充水分有益於大腦複雜的認知工作與記憶力,並有益於學習能力,改善情緒問題
02. 腦脊髓液:
腦脊髓液幾乎都由水分組成,可保護腦部不受外力影響,減輕大腦壓力
03. 眼睛:
眼睛結構幾乎由水組成,水分具運送營養及維持眼內壓力的作用
04. 嘴巴:
嘴乾也是口臭原因之一,唾液具殺菌作用,能殺死病菌減少口腔異味,而多喝水能刺激唾液分泌
05. 呼吸道:
保持呼吸道濕潤能形成屏障,避免外界刺激物干擾,減少過敏、和緩氣喘症狀
06. 心臟:
缺水時心跳會跳得比平常快,使人心悸不舒服
07. 肝臟:
肝臟需水份才能分解肝醣、儲存能量,無法分解肝醣會影響血糖恆定
08. 腸胃:
水份不足會使消化不良或是便秘,可喝點水幫助腸胃蠕動
09. 脾臟:
脾臟缺水時會使身體代謝能力下降,長期缺水有可能使脾腫大
10. 腎臟:
腎臟若缺水會影響毒素代謝、生成結石、增加泌尿道感染的機率
11. 脊椎:
若椎間盤軟骨水份不足,容易彎腰駝背、腰酸背痛
12. 女性私密處:
陰道屬於黏膜組織,需水分滋潤,充足水分可減少異味
13. 皮膚:
皮膚缺水角質層就會受損,無法發揮對外的屏障能力,產生黯淡、乾燥、敏感、脫皮、粗糙等狀況
14. 血液:
血液負責運輸、物質交換,缺水會影響循環,使人疲累。水分不足還會使血液變濃稠,血壓升高
15. 肌肉:
水分充足能使肌肉維持電解質平衡,比較不會疲勞
16. 淋巴結:
缺水會影響淋巴結過濾和清除掉病原體、排除毒素的能力
17. 軟骨組織
軟骨中的水分能夠減少關節摩擦,並吸收震動。缺水容易磨損軟骨
18. 新陳代謝:
缺水會使代謝功能下降,進而影響減重

喝水治百病!補充水分好健康
match 生活網/HEHO 健康~2020年03月09日
吃保健食品前停看聽,避過度刺激免疫
match 生活網/優活健康網~2020年03月01日
茶飲、按摩、香療,預防流感
match 生活網/中時電子報~2020年03月07日
☆ ☆ ☆
飲食營養10908輯
飲食營養10907輯~斷食
飲食營養10906輯
飲食營養10905輯
飲食營養10904輯
飲食營養10903輯
飲食營養10902輯
飲食營養10901輯
社區營造游民 ▶ 部落格文章輯
☆ ☆ ☆
新增說明文字
※ ※ ※
※ ※ ※

2020年4月15日 星期三

運動健身10903輯

新增說明文字
☆ ☆ ☆
懂得為自己踩煞車,預防運動猝死
★ 林怡亭/報導記者

俗話說要活就要動,不過當運動時出現喘不過氣、暈眩、失溫等症狀時,就應立即停止活動,以免造成不必要的遺憾;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和平婦幼院區災難醫學科主任郭鐘太解釋,急診中最緊急的狀況就是心血管疾病,尤其當心跳幾分鐘內出現戲劇性變化時,恐與猝死息息相關,因此運動時,務必考量個人狀況及環境,才能真正保護身體。像是出現疲累、感冒、中年以上或面對天氣急劇變化時,就應多評估自己身體是否適合進行運動,並有權利說「不」。
郭鐘太主任表示,民眾可參考國民健康署建議,每天運動至少30分鐘,且即使分段累積,效果也和一次做完相同,但要注意每次至少要連續10分鐘,若發現從事10分鐘以上無法邊活動且邊與人交談,就屬於費力運動,若能對話但不能唱歌,則屬於中度。郭鐘太主任說明,根據統計急性心肌梗塞來不及送醫而不治的病人,又以男性大於女性,背後原因恐與大環境觀念有關,不僅許多社會文化要求男性要堅強,更鼓勵大家應堅持到底。
但其實要讓自己真正達到運動的效果,最重要還是要回歸個人狀態,一旦發現自己到達臨界點,就應啟動踩煞車機制,不強迫自己過度身體負荷。近年有些研究顯示,身體的軟組織和骨骼等,與免疫系統相關,尤其透過運動累積,能提高年老後的生理儲備性;郭鐘太主任呼籲,健康不僅得為自己負責,也得為家人負責,當身體超過臨界線時,可能造成身體機能受損,若進入急救或醫療流程,也可能增加不必要的風險,因此除了懂得為自己踩下煞車板,也應避免群體壓力,讓自己錯誤對待自己身體。

懂得為自己踩煞車,預防運動猝死
match 生活網/健康醫療網~2020年02月07日
☆ ☆ ☆
新增說明文字
☆ ☆ ☆
失眠、淺眠怎麼辦?睡前6招伸展好入眠
★ 艾蜜莉

老是失眠、淺眠,而且就算有睡,起床還是覺得很疲勞嗎?在長期睡眠不足的情況下,對身體健康的影響其實比你想的還要糟糕,不僅容易讓情緒失控、注意力不集中,還會讓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大增。想要改善這些狀況,好好的睡一覺很重要。以下教你6個瑜珈姿勢,在睡前花一點時間伸展,就可以幫助身體放鬆紓壓,幫助入睡並減少淺眠的狀況發生喔!
① 英雄式 ( hero pose ):採跪坐姿勢,將掌心放在身體前方地上,臀部稍微上抬讓腳跟向外,並且放置在身體兩側。將坐骨輕輕往下貼地,坐在腳跟內側,腳背貼地。伸展脊椎,維持3-5個呼吸。
② 嬰兒式 ( child’s pose ):雙膝微微張開跪地,雙手向前伸展,繼續維持跪姿。將上半身貼近大腿,盡量伸展背部,維持3-5個呼吸。
③ 駱駝式 ( camel Pose ):採高跪姿,雙手向後撐在臀部上方,扶住腰部位置。接著夾緊肩胛骨與臀部,上身向後仰,抬起胸口,視線看向上方。將雙手移動到腳跟上,撐住腳跟,維持3-5個呼吸。
④ 上犬式 ( upward dog ):採趴姿,腳背貼地,雙手放於胸部兩側,手肘彎曲掌心下壓。然後將胸部往前挺出,超過肩膀。雙腳下壓,將大腿、膝蓋抬離地面,此時只有雙手與腳背貼地,維持3-5個呼吸,再回到趴姿。
⑤ 抱膝式 ( knee to chest ):平躺,將雙膝抱起,然後再將頭抬起,臉往膝蓋靠近。維持住這個姿勢3-5個呼吸,然後再回到平躺姿勢。
⑥ 仰臥脊椎扭轉式  ( supine twist ):平躺,雙手攤開在身體兩側。雙腳屈膝成90度,先往右邊擺放停留3-5個呼吸後,再換到左邊。

失眠、淺眠怎麼辦?睡前6招伸展好入眠
match 生活網/HEHO 健康~2020年02月05日
☆ ☆ ☆
新增說明文字
☆ ☆ ☆
如何預防中風、心肌梗塞?這些食物及運動維持血管年輕
★ 彭幸茹

天氣一轉冷,紛紛出現許多腦中風、心肌梗塞的案例,而且近年來都會發現發病年齡正在往下降,這和現代人的飲食、生活作息息相關。別再仗著自己年輕,就過著毫無規律的作息啦!其實平時透過服用這些食物及固定運動,可讓血管維持乾淨及良好彈性喔!保護血管的天然食物:
① 洛神花:
每年秋冬季是洛神花盛產季,味道嘗起來酸酸的洛神花,可拿來製成果醬、果汁、果凍、茶包、蜜餞等。因含有花青素、類黃酮素等成分,有助降低血中脂肪、減少血管發炎。可以每天飲用200毫升來達到身體保健的作用。
② 紫色食物:
舉凡紫色蕃薯、葡萄等都含有豐富的花青素,它是很厲害的抗氧化劑,可保護血管的內皮細胞不受自由基的傷害,以防動脈硬化的產生。因為花青素不耐高溫,所以紫色蕃薯用蒸的即可食用。
③ 海帶、橘子、燕麥:
因以上食物含有水溶性的膳食纖維,可以幫助帶走腸道內的脂肪和醣類,有助於控制血中膽固醇、血糖喔!
④ 納豆、堅果:
因含有卵磷脂、能夠幫助血中的脂肪溶解,並隨著血液循環代謝出體外,進而減少了脂肪在血管沉積的可能,有助於預防動脈硬化產生。加上堅果含有不飽和脂肪酸,和水溶性膳食纖維一樣可降低血中膽固醇和血糖。而納豆中的納豆激酶,可以溶解血栓,並抑制血小板凝固,可以預防體內血栓的形成。
★ 維持血管彈性伸展操:因為以下動作都非常簡單,閒來無事時就可以做,透過輕拍去刺激手部的穴道,以幫助末梢血液循環流暢。
① 指尖對指尖拍手:將雙手指尖對指尖,輕輕拍,動作看起來像是拍手一樣,但只有指尖對指尖互相輕敲即可。
② 手腕根部互敲:雙手手掌朝上,一樣像是拍手一樣的輕敲。
③ 食指互敲(手掌內側):掌心朝下,大拇指朝掌心彎曲,雙手的食指輕敲。
④ 小指互敲(手掌外側):掌心朝上,雙手的小拇指輕敲。
⑤ 十指交扣互敲:雙手的手指縫對敲。
⑥ 大拇指虎口互敲
⑦ 握拳敲掌心:雙手輪流。
⑧ 手背互敲。

如何預防中風、心肌梗塞?這些食物及運動維持血管年輕
HEHO 健康/彭幸茹~2019年12月13日
5招瘦腰運動做起來,甩掉你的腰內肉
match 生活網/優活健康網~2020年02月05日
過年久坐傷心!物理治療師教你幾個簡單椅子操
match 生活網/健康醫療網~2020年02月04日
勤學八段錦,調理臟腑煉骨筋
match 生活網/中時電子報~2020年02月01日
☆ ☆ ☆
新增說明文字
☆ ☆ ☆
用腳趾在空中寫字,這個動作對腳踝的好處醫師這樣說
★ 曾正豪 報導

出現腳踝扭傷時,主要是因連結兩塊骨頭的韌帶遭受部分或是完全的撕裂傷所導致,是臨床上常見的運動傷害;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陽明院區復健科主治醫師丁睿宇指出,尤其一旦出現腳踝扭傷,就會衍生其他韌帶引發受傷的風險,又以腳踝外側的韌帶最多,但若為嚴重的傷害時,可能連腳踝內側的韌帶也跟著遭殃。但要如何舒緩疼痛並盡快恢復以往活動呢,其實可把握四個要點;丁睿宇醫師表示,首先得保護關節遭受二度傷害,因穩定的關節韌帶受傷時,就會使其他韌帶暴露在危險當中。
因此若發現無法順暢的在場上跑步、跳躍等行動時,就應立即停止運動,避免使症狀加劇,甚至引發更嚴重傷害。丁睿宇醫師進一步解釋,其次,根據研究發現,輕柔的運動能幫助維持節活動,因此可以嘗試利用腳趾在空中寫字的方式,盡量維持關節的正常活動度,最後,則是透過壓迫性的包紮、抬高患肢等方式,幫助減緩疼痛,且有英國學者指出,包括冰敷、使用非類固醇類的消炎止痛藥都應盡量避免,因恐會干擾組織癒合和增加多餘的膠原蛋白合成,反使傷害難恢復。
最後,可多參與復健活動,幫助恢復腳踝的肌力、活動度以及關節本體覺;丁睿宇醫師強調,最重要的是想要回到原本的運動前,都應依照不同種類的運動進行個體化與客製化的訓練,降低再次受傷機率,民眾也不用過於擔心,通常一般的腳踝扭傷都會逐漸復原,除非是高位腳踝扭傷,屬於可能會影響到脛骨與腓骨連結的嚴重扭傷,則需進一步接受檢查與治療。

用腳趾在空中寫字,這個動作對腳踝的好處醫師這樣說
match 生活網/健康醫療網~2020年02月06日
拇趾外翻不惡化!每天做腳趾體操拯救腳丫子
match 生活網/HEHO 健康網~2020年02月16日
向電視機say掰掰,物理治療師教你DIY道具鍛鍊肌力
match 生活網/健康醫療網~2020年02月09日
☆ ☆ ☆
新增說明文字
☆ ☆ ☆
運動後頭痛?3大預防方式助改善
★ 林志豪醫師/腦神經內科

有不少頭痛病友在養成固定運動習慣後,頭痛的狀況有跟著改善,所以,林新醫院腦神經內科林志豪醫師經常鼓勵大家可以找到適合自己的運動來幫助改善。但最近有不少人,在運動完突然頭兩側開始抽痛、整個頭脹脹的,是為什麼?林志豪醫師表示,其實運動後會頭痛,主要和運動時心跳變快、血管擴張所導致,另外則可能和天氣因素、身體脫水或突然進行太高強度的運動等等有關。
一般人運動後的頭痛大多在短時間內就會緩解,但如果是頭痛體質的朋友們,就要特別留意身體狀況,盡量避免太高強度的運動。以下這幾個運動是比較推薦的:瑜珈、皮拉提斯、太極、舞蹈、游泳和走路。另外這幾年蠻夯的飛輪課,也是有不少國外專家推薦給容易頭痛的人,比起在室外,室內的腳踏車運動比較能避免因為天氣誘發頭痛。林志豪醫師提供幾個能夠幫助「預防」運動後頭痛的方法:
① 隨時補充水分:不管是在運動前、中後,都要持續補充水分,讓自己保持嘴巴不乾燥並持續出汗的狀態,如果水分不足就可能會誘發頭痛。
② 補充足夠能量:大家都知道運動會讓人血糖降低,因此要維持足夠的能量來源。像是在運動前,可以吃一些含蛋白質的食物,像是茶葉蛋、無糖豆漿或燕麥棒等等。
③ 記得熱身‍:突然進行太劇烈的運動,也會容易引發頭痛。建議不管從事任何運動,都要先熱身一下,像是可以先走路走個幾圈再接著慢跑、或進行重訓等比較激烈的運動。
林志豪醫師提醒大家,如果你運動中會出現劇烈的爆炸性頭痛,還是要盡快找醫師評估喔!

運動後頭痛?3大預防方式助改善
match 生活網/優活健康網~2020年02月03日
這項運動比健走更燃燒卡路里,減輕膝蓋負擔
match 生活網/健康醫療網~2020年02月12日
走路大腿覺得痛可能是髖關節問題!改善夾擠症候群用3招運動最有效
match 生活網/HEHO 健康~2020年02月09日
退化性關節炎免開刀自己好!醫師:只要做到1個動作
match 生活網/HEHO 健康~2020年02月09日
☆ ☆ ☆
新增說明文字
☆ ☆ ☆
半年就讓血管年輕10歲!只要每天坐著前彎30秒
★ 林以璿

血管隨著我們年紀增長,會開始形成脂肪痕,造成血管內皮增生及肥厚,最後造成心肌梗塞,中風、末梢循環不良等臨床症狀。不過只要懂得保養的方法,其實血管還是可以慢慢更新的。日本的研究更顯示,只要每天做坐姿體前彎,就能讓血管逆齡。宮地元彥是日本國立健康營養研究所健康增進研究部部長,他表示,身體柔軟與否與血管硬化程度息息相關,肌肉伸縮困難,血管也不易伸展,再加上血管壁中的膠原蛋白與糖結合,便產生糖化現象,加速動脈變硬變厚,血流不易通過,引發各種心血管疾病。
宮地元彥在出版物中表示,其實只要做「坐姿體前彎」,便能喚起身體的修復師「纖維芽細胞」,促進代謝老化的膠原蛋白,並生成新的膠原蛋白,讓血管返老回春,經實驗證明,連續做半年,血管年齡平均少了10歲。此外,坐姿體前彎還能伸展到大腿的大動脈,改善血液循環,腰部的肌肉也獲得舒展,有效預防腰痛。而且活動大塊肌肉後,副交感神經變得活躍,有益心靈健康。
坐姿體前彎怎麼做:① 坐在地板上,雙腳伸直併攏,背打直吸氣。② 一邊吐氣,背部保持伸直,膝蓋勿彎曲,上半身慢慢向前倒,手握住腳趾。途中可換氣,共30秒。最後將氣吐乾淨,維持姿勢,此時腰到臀部部位,以及腿部內側都可伸展到。身體僵硬的人則可稍稍彎曲背部及膝蓋,或者將毛巾掛在腳掌上,雙手抓住毛巾兩端輔助動作。只要腰、臀部及腿部內側感到有伸展,就能確實軟化血管!

半年就讓血管年輕10歲!日本研究:只要每天坐著前彎30秒
match 生活網/HEHO 健康~2020年03月05日
運動讓「免疫細胞」保持年輕!運動配合營養打造超強防護體質
match 生活網/HEHO 健康~2020年02月20日
在家做運動提升免疫力 3招鍛鍊身體不讓病毒...
match 生活網/NOW 健康~2020年02月15日
增強免疫力就靠動!中醫八段錦一次教會你
match 生活網/HEHO 健康~2020年02月04日
☆ ☆ ☆
新增說明文字7
☆ ☆ ☆
延緩老化、預防失智很簡單!每天走路速度一秒走2步即可
match 生活網/HEHO 健康~2020年02月05日
倒退走也能增加記憶力!3大好處不能不知道
match 生活網/HEHO 健康~2020年02月10日
☆ ☆ ☆

新增說明文字8
☆ ☆ ☆
運動教練兼差推拿,輕輕一壓肋骨斷3根
match 生活網/好醫師新聞網~2020年02月08日
☆ ☆ ☆
運動健身10906輯~深蹲
運動健身10905輯~肌少症
運動健身10904輯
運動健身10903輯
運動健身10902輯
運動健身10901輯
社區營造游民 ▶ 部落格文章輯
☆ ☆ ☆
新增說明文字
※ ※ ※
※ ※ ※

2020年4月10日 星期五

腦心血管10904輯~中風

新增說明文字
☆ ☆ ☆
當心暈眩伴隨噁心想吐,可能是小腦中風
★ 盧映慈

暈眩是很多人都有的經驗,原因也有很多種,比較常見的原因可能是姿勢性低血壓,或是內耳性的眩暈如梅尼爾氏症。但如果是中樞神經造成的眩暈,就要特別注意,因為最危險的情況可能是中風的前兆,或是腦幹、小腦的病變。根據統計,中樞性眩暈大約占所有眩暈的5~10%,跟內耳性眩暈不一樣的地方是,內耳性眩暈主要是耳朵、頭部感覺不舒服。
但中樞性眩暈可能會有單側麻木、感覺異常,或是視力障礙、講話困難、意識不清等大腦病變的症狀,或是走路跌倒、持續性的頭痛跟嘔吐。而且中樞性眩暈跟內耳性眩暈不同,休息之後不會馬上緩解,持續的時間比較長,可能會在幾個月間反覆發作,而且不太會有很猛烈的天旋地轉,是漸進式的眩暈感,第一次發生的時候可能只有一點點不舒服,後面幾次發作會越來越暈。中樞性眩暈有哪些?
★ 椎基底動脈循環不全症:
輸送血液進入腦部有2條路徑,一條是頸動脈、提供大腦的血液循環為主,一條就是脊椎動脈,送入小腦、腦幹、內耳。當血液因為心血管疾病、高血脂、高血壓、糖尿病或是頸椎出現阻塞,就會讓血液不通,造成循環不全,算是小中風的前兆之一。早期的症狀是容易覺得頭昏,眩暈的時候會有耳鳴、噁心嘔吐,再嚴重一點,就會出現吞嚥困難、發音困難、四肢無力或麻木等。因為發生的位置比較危險,所以會以抗凝血藥為主要治療,但同時也要配合治療三高等其他疾病,才能把原因真正去除。
★ 基底動脈偏頭痛:
是偏頭痛的一種,但在頭痛前1小時左右,會先出現非常不舒服的眩暈、連走路都會走不穩,然後漸漸開始覺得頭的一側劇烈疼痛,並伴隨噁心嘔吐、對聲音或光線敏感等偏頭痛的症狀。這種偏頭痛是神經敏感所引發,如果喜歡喝咖啡、茶等有咖啡因的食物,或是喜歡乳酪、巧克力、番茄、柳丁等含有肽胺酸的食物,會導致血管收縮、產生頭痛。
加上有睡眠不足、血糖低、血壓低的問題,症狀就更明顯,可以服用鈣離子阻斷劑改善症狀,並避免再吃相關的食物。另外,這類的患者,可能小時候就有類似的眩暈發作,而且多在早上起床時發作,症狀類似,也是用鈣離子阻斷劑治療;但如果沒有服藥3個月以上,或是沒有確實避免吃含有肽胺酸的食物,長大後就會轉變成基底動脈偏頭痛。
★ 小腦或腦幹的出血、梗塞:
小腦或腦幹的病變其實不好判斷,因為小腦出血、梗塞出現的症狀比較是全身肌肉協調的問題,像是走路不穩,或是常見的食物中毒的症狀噁心嘔吐、頭暈頭痛等,所以很容易被輕忽,但小腦一旦出血,有50%的人會在24小時內失去意識,梗塞的進程可能比較慢,但也可能造成中風。而腦幹出血就更危險,基本上死亡機率達到6成,一開始可能會覺得頭暈目眩、四肢無力想睡覺,卻沒想到一睡下去就昏迷,狂冒冷汗起不來了。如果有不尋常的頭暈,還是儘早到醫院掛急診檢查,說明自己的三高、心血管病史,並強調頭暈的症狀,希望可以做電腦斷層掃描,確認是不是腦部病變。

當心暈眩伴隨噁心想吐,可能是小腦中風
HEHO 健康/盧映慈~2018年10月17日


中風不是吃健康就能避免!肌力運動幫助血管更新
★ 盧映慈

天氣冷的時候,心血管疾病就要特別注意,但大家一想到中風,都會先想到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控制飲食,卻忽略在高齡社會裡,就算吃得健康、也會有老化的問題,而能延緩老化的,只有肌力運動。根據腦中風學會統計,台灣已經進入高齡社會,65歲以上人口超過321萬,75歲以上每8位就有一位得過腦中風,除了三高、抽菸喝酒等生活習慣的危險因子之外,老化同樣也會造成血管彈性變差、代謝廢物包含脂肪或是礦物質等容易堆積,形成動脈硬化,就容易造成缺血性的中風,一年保守估計有3萬人的患者。
而曾經有個案例是87歲的陳爺爺,他沒有抽菸喝酒的習慣,身體素質也都很正常、沒有三高問題,平常也會跟朋友聊天、下午就出外散步運動,生活很規律、也有運動,卻得了缺血性中風,台北榮總重症醫學部主任林永煬說,撇除生活習慣,唯一沒辦法避免的中風危險因素就是老化,只能試著減緩。過去都認為老人家因為退化,只能做緩和的運動,台北市立大學運動科學研究所特聘教授郭家驊說,在50歲之後,有進行高強度運動如肌力運動的人,比進行中、低強度運動的人,死亡率在20年後低了將近10%左右。
因為做肌力運動時,血管會加強養分的運送來修復肌肉,並把老化的細胞代謝掉。在2018年9月,美國《神經病學》期刊的一篇論文中,也發現高強度運動可以防止中風的機率提高、延緩時間,而中、低強度的運動,可以讓患者在中風的程度比較輕微,不至於達到失能。《神經病學》的報導提到,低強度的運動包含每週只有大約4小時的運動,以散步、行走為主,再來是包含低強度的運動,再加上每週大約2~3小時的簡單肌力訓練,高強度則是有肌力訓練,再加上每週數次的競爭性運動,比如網球。
所以在安排運動的時候,可以將散步當成是每天的例行運動,每週再挪一些時間出來,在家裡練習深蹲、起立坐下、拉拉筋。這部分還是要以自己負荷的來為主,郭家驊建議,老人家可以針對大腿肌肉特別訓練,避免跌倒的風險,而且訓練大腿肌肉可以增加身體新陳代謝,避免多餘的脂肪囤積。再來,週末的時候可以找一些球友一起出門打球,促進社交、刺激大腦的神經血液循環,並記得在高強度運動後補充牛奶、豆漿、雞蛋等優質蛋白質,這樣可以讓血管加快新陳代謝,能達到預防中風的最大效果。

中風不是吃健康就能避免!肌力運動幫助血管更新
HEHO 健康/盧映慈~2019年01月22日


中風無前兆!把握黃金三小時救援
★ 林怡亭/報導記者

據衛福部所公布2018年國人十大死因,腦血管疾病名列第4名, 僅次於癌症、心臟疾病與肺炎。腦血管疾病,即我們俗稱的腦中風,乃是由於負責運輸及供應氧氣與養分的腦部血管發生病變,引發腦部組織缺氧壞死,因而出現神經功能障礙。世界中風組織統計,隨著慢性病如高血壓、糖尿病等代謝症候群之盛行率逐年攀升,中風病患族群近年來也有年輕化的趨勢,腦血管疾病已不再是老年人的專利,若是家中主要經濟支柱不幸遭受病痛折磨而喪失了工作,甚至是日常生活自我照護的能力時,其後果更是難以想像。
也正因如此,如何應對腦血管疾病所造成的衝擊,不只是醫護人員的本務,也是社會大眾都不可迴避的重要課題。衛福部樂生醫院神經內科賴軍皓醫師指出,在黃金三小時內趕至急診室得以接受使用血栓溶解劑治療之比例也不到3%,足見一般民眾對於腦血管疾病仍然缺乏應有的基本認識,也常因而導致病患在腦中風症狀發作的當下,誤以為自己是工作勞累,筋肉拉傷無力,稍作休息就會恢復。於是在等待中錯失了黃金三小時的治療時間。而從目前台灣腦中風登錄系統中的資料顯示,缺血性腦中風之病患,從神經症狀發作到送醫就診的平均時間大多數更是超過五小時。
賴軍皓醫師提醒,坊間傳聞以為後頸痠痛,頭暈頭痛是腦中風的前兆,實則多數的腦中風在發生前並無前述症狀,而是直接以突發性的單側肢體乏力、臉歪、語言障礙來表現。也正因為腦血管疾病沒有明顯前兆,如何預防其發生才是最有效的應對策略。腦中風的預防最關鍵的是健康管理,賴軍皓醫師表示最常見的風險因子是三高: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再加上抽煙。40歲以上民眾應定期接受健檢,尤其是家族成員內有腦中風患者的民眾更應注意落實健康管理,唯有在生活中多加留心注意,儘可能避免各種潛在的威脅,才是降低罹病機率的根本之道。

中風無前兆!把握黃金3小時救援
match 生活網/健康醫療網~2020年01月05日
☆ ☆ ☆
新增說明文字
☆ ☆ ☆
只有高血壓才會中風? 低血壓的人別高興得太早
★ 編輯部/常春月刊

低血壓的危害是造成人體各器官的供血不足,由於大腦對缺血缺氧極為敏感,低血壓引起腦組織的缺血性損害極為突出,病人常感頭暈、頭痛、眼前發黑、健忘、思維遲鈍等。另外,患者常無故情緒低落,晚上睡不著覺輾轉難眠,導致日常生活大受影響。一般認為,患者如有頭暈、站立不穩,甚至暈厥,測血壓時收縮壓低於90水銀汞柱,舒張壓低於60水銀汞柱,即為低血壓。
過去觀念認為血壓過高易導致腦血管破裂、出血,進而導致中風是一般人所共知的,而對血壓偏低也可誘發腦血栓形成也能導致中風的道理,知道的人就不多了。血壓較低時,腦血流速度緩慢,甚至暫時停頓,使得高黏稠的血液易在已發生硬化的血管壁上形成血栓。事實上,絕大多數腦血栓形成發生在老年人安靜睡眠時,因為這時心跳較慢、血壓偏低、血流緩慢。
★ 低血壓的原因:① 體位性低血壓:老年人神經調節功能差,動脈硬化使其動脈彈性下降,體質虛弱,長期臥床的病人及在悶熱的環境中站立過久,均易誘發體位性低血壓。特別是在坐下或臥位時,突然起立更易發生問題,此時會有眩暈、眼前發黑、出汗、心悸,甚至猝倒等表現。
② 體質性低血壓:多見於體質瘦弱的老年婦女,並且有家族遺傳傾向。患者平時有頭暈、心悸、乏力的感覺,往往在醫院檢查不出什麼病,這是因為老年人心肌張力減弱,血管壁彈性喪失所致。③ 藥物性低血壓:老年人因病服用降壓藥、鎮靜劑、利尿藥、抗心絞痛藥後,也會引起低血壓。④ 腦發性低血壓:多發生於失血、慢性貧血、糖尿病、腦動脈硬化、中風之後等慢性疾病,病人嗜睡、虛弱、頭暈、視力障礙。
★ 低血壓的養生之道:① 低血壓患者需要充足的睡眠。② 低血壓患者應補充營養。③ 低血壓患者應積極治療原發疾病,如風濕性心臟病、慢性腎上腺皮質功能減退症、腦下垂體前葉功能減退症以及其他慢性消耗性疾病等,因為低血壓是以上這些疾病的症狀。④ 低血壓患者忌吃降壓食物如芹菜、冬瓜、赤小豆、山楂等。

只有高血壓才會中風? 低血壓的人別高興得太早
match 生活網/NOW 健康~2020年02月14日


腦中風分三大類,中風症狀不可忽視
★ 優活健康網 新聞部

根據衛福部統計顯示,腦血管疾病為國人10大死因的第4位,平均約每44分鐘就有1人死於腦中風,且男性比例高於女性。每年12月至2月為腦中風高峰期,尤其當天氣變冷或早晚溫差大時,更要小心腦中風危機!烏日林新醫院神經內科宋兆家主任表示,腦中風為腦血管疾病的俗稱,屬於一種突然發生的急症,主要是因腦部血管發生堵塞或破裂,導致局部腦組織缺氧損傷。若沒有掌握到黃金治療時間,將會造成身體功能暫時或永久性受損,未來生活起居如進食、穿衣、沐浴等等將無法自理,嚴重時更會出現昏迷或死亡!
腦中風的三大分類:① 腦梗塞:因血管阻塞造成的缺血性腦中風,約佔腦中風的四分之三。② 腦出血:腦血管破裂形成血塊壓迫腦組織。③ 暫時性腦缺血發作(小中風):因暫時腦部缺血引起的中風症狀,一般在二十四小時內可完全恢復,不會留下任何後遺症。不可忽視的中風症狀有哪些?眼歪嘴斜、單側手腳無力、意識模糊甚至昏迷、言語不清、感覺異常、吞嚥困難、流口水、頭痛眩暈。
烏日林新醫院神經內科宋兆家主任建議如果出現上述症狀,必須盡快送醫,腦中風治療必須要與時間賽跑,只要多爭取到1秒鐘,就能拯救更多腦細胞;神經功能受損的嚴重度會因腦組織受傷的位置和大小而異,最好於發病2小時內就醫,掌握黃金3小時治療時間。除了三高患者,如果有不良生活習慣、抽菸或肥胖者,也是腦中風的高危險族群。送醫時間是救治的關鍵,只要及時治療,腦中風患者恢復正常率高達4成!如果有中風相關問題,建議至「神經內科」門診就醫諮詢。

腦中風分三大類,中風症狀不可忽視
match 生活網/優活健康網~2020年02月05日


腦內竟然長青春痘,讓她痛不欲生
★ 王志成/台中報導

青春痘一般長在臉上或背上,不過如果這痘子長在腦內,那要怎麼擠?腦內長青春痘會經常性舌頭痛,疼到無法講話,一位女病人,曾接受手術治療,但越治越痛,經臺中慈濟醫院神經外科醫師林英超發現,是因前次手術後殘餘的瘤脂肪緊貼三叉神經,才會「痛不欲生」,徹底清除瘤脂肪,病人重拾彩色人生。蘇姓患者長達一年半以來,因為經常性舌頭痛,被診斷為「腦內皮上瘤」,手術刮除壓到舌下神經的部份,原本以為可以擺脫病痛,但手術後疼痛卻反而蔓延到整個頭,而且到處亂痛,讓她持續一年半幾乎時時刻刻都疼痛。
林英超表示,患者的確是「腦內皮上瘤」所致,這種病就像青春痘長在腦裡面,是毛囊裡的一些囊腫,類似脂肪組織刺激到神經,就會有神經症狀。腦內皮上瘤長得很慢,很多人是在年紀很大的時候才發現。發現原因通常是刺激到神經,在後顱產生症狀,大部分是疼痛、頭痛、眩暈,如果在大腦就可能出現癲癇或視力模糊。蘇女士查出疾病也動了手術,為何會「疼痛亂竄」?林英超解釋,蘇女士的瘤長在小腦的耳咽神經旁邊,剛好貼靠三叉神經,沿小腦邊一路長下去,包著三叉神經、顏面神經,然後往下走到顱顏。
之前在其他醫院的第一次手術之後,就像打開潘朵拉的盒子,較大程度的破壞瘤膜,致使脂肪一直流出來,整個靠在神經上,造成持續疼痛,而且痛到無法忍受。林英超再次手術,細心刮除瘤細胞與脂肪,順利解除患者的疼痛,重拾正常生活。林英超提醒鄉親,如果透過醫學檢查發現腦內長了皮上瘤,其實不必擔心,腦內皮上瘤只要適當清除,症狀都能解除,而且手術危險性相對較低,很快就可以恢復正常生活。千萬不要苦忍疼痛,傷害日常生活品質。

腦內竟然長青春痘,讓她痛不欲生
match 生活網/好醫師新聞網~2020年02月27日
☆ ☆ ☆
新增說明文字
☆ ☆ ☆
中風痊癒就不用吃藥?醫:千萬毋湯
★ 曾正豪/報導記者

「有些中風病患只是輕微無力,一個月就痊癒,他們覺得自己好了,就不用再吃藥,但停藥後,有人就在一、兩年內再度中風!」臺南新樓醫院醫務秘書暨神經內科主任陳滄山面對部分患者輕忽中風復發危險性,深感憂心。根據2017年衛生福利部統計資料,腦中風等腦血管疾病為國人十大死因第四名,此外,每年另有約1萬7千多人因腦中風失去自主生活能力。一旦中風,10名患者中有1人一年內會再度中風。在中風患者當中,糖尿病、高血壓與高血脂症(三高)等慢性病患者,或有抽菸習慣的人,都是再中風高風險族群。
陳滄山主任指出,多數再中風患者的症狀比上次中風嚴重,原本一手一腳無力,再度中風,可能四肢行動都受影響,或語言能力退化,吞嚥困難甚至產生血管型失智症、血管性巴金森氏症等嚴重併發症。陳滄山主任分析,預防再度中風策略,須視每個人狀況不同進行調整,舉例來說,中風患者以缺血性中風(又稱腦梗塞)占多數,約占8成,另兩成為出血性中風,而缺血性中風患者必須規律服用抗血小板藥物,避免形成血栓,引發二度中風,當定期服用抗血小板藥物,患者再中風風險可減少約三分之一。
若搭配飲食、生活習慣調整、戒菸與三高等慢性病控制,並保持心情愉快,中風復發風險可進一步下降。不過在門診中,陳滄山主任觀察到部份中風患者在復原後擅自停用藥物,因此身陷再中風危機,而背後原因主要有兩大類:第一,患者中風症狀消失便自認不用服藥,輕忽再中風威脅:第二,患者用藥後出現胃潰瘍、胃食道逆流等藥物副作用,因而擅自停藥。
對於第一種患者,陳滄山主任多會苦口婆心,持續進行衛教宣導,若是第二種,便會建議更換較新型抗血小板藥物。陳滄山主任解釋,目前抗血小板藥物以阿斯匹靈為第一線用藥,而阿斯匹靈常見副作用包括胃痛、胃潰瘍、胃食道逆、胃出血等,也有人嚴重到貧血、解黑便。另有患者用藥後產生長紅疹、眼皮腫、嘴唇腫等過敏反應,上述患者就得考慮更換其他種類抗血小板藥物,像較新型抗血小板藥物因機轉不同,較不容易出現胃潰瘍、腸胃不舒服、胃食道逆流等副作用,對民眾預防再中風,提供另一種選擇。
陳滄山主任也提醒,民眾一定要對中風症狀提高警覺,當出現「FAST」中風警訊,務必盡快就醫,爭取三小時黃金救援時機,F指的是Face,代表臉部表情不協調,A指的是Arm,代表雙臂平舉,一手無力,S為Speech,代表講話流暢程度變差,T則是Time,就是把握時間盡快就醫,避免腦中風惡化。關於急性腦中風的症狀辨識可能有不同的口訣,但是核心精神都在於這三種神經功能缺損的症狀,並強調及早就醫。

中風痊癒就不用吃藥?醫:千萬毋湯
match 生活網/健康醫療網~2020年03月11日


小心腦中風偷襲,預防有妙招
★ 王碧輝/山東濟寧中醫院

腦中風是嚴重危害健康的常見疾病,嚴重者會喪失勞動力,生活不能自理。冬季是腦中風高發期,晝夜及室內外溫差變化大,導致發病率明顯高於其他季節。寒冷天氣,如何預防腦中風?高血壓是導致腦中風的最重要因素。高血壓病人要遵醫囑按時、堅持服用降壓藥物,不可自行停藥,最好每日測1次血壓,特別在調整降壓藥物階段,以保持血壓穩定。每日可適當服用中藥代茶飲,如天麻6克,三七花3克,葛根6克,決明子6克,菊花3克,每日1劑,有助預防血管痙攣。
★ 戒菸限酒:吸菸會使血管內皮損傷,逐漸引起血脂增高,血黏度增大,腦血流減少,使動脈狹窄提前發生,硬化加快。如今,吸菸已成引起腦梗塞的重要危險因素。少量喝酒能改善血液循環,但不可大量喝,每天以不超過50克為宜。有高血壓、冠心病和腦動脈硬化者最好不要飲酒。因為酒精作用下,導致血管收縮,壓力增大,容易使血管壁破裂引發腦出血。
★ 合理飲食:飲食不當也是導致高血壓、冠心病的重要原因之一。日常飲食應力求多樣化,多吃應季蔬果,同時補充適當蛋白質,禁止暴飲暴食,冬季乾燥,宜多喝水或清茶為宜。
★ 心態平和:心腦血管患者應控制好情緒,減少緊張、焦慮。日常可用疏肝理氣、養心安神的中藥調理,如菊花、百合、荷葉、玫瑰花代茶飲。
★ 生活規律:要養成規律的生活習慣,避免長處緊張狀態,養成每天30分鐘的鍛鍊習慣,提高抗氧化能力和免疫功能,有助預防動脈粥樣硬化,促進血液循環,改善腦供血。冬季上午10時至下午3時是戶外鍛鍊的黃金時段。
★ 避免感冒:感冒可能誘發或加重心腦血管病情,因此冬季外出要穿得暖和,避免受寒冷刺激。室內外溫差不宜過大,並要定時開窗通氣。受涼後若感到後背發冷,頸項疼痛,頭暈目眩,可試試生薑3片,蔥根2根,蔥白2根,紅糖10克,水煎服,微發汗為宜。隨著年輕人社會壓力越來越大,心腦血管疾病年輕化。生活中若感到頭痛頭暈、手腳麻木無力等先兆,要盡早就醫。

小心腦中風偷襲,預防有妙招
match 生活網/中時電子報~2019年12月28日
失智症年輕化,有這些症狀速就醫
match 生活網/優活健康網~2020年03月06日
☆ ☆ ☆
新增說明文字
☆ ☆ ☆
三高患者曾中風缺乏危機感,失能風險倍增
★ 李依如/報導記者

位居國人10大死因第四名的腦血管疾病,每年奪走約1萬多人的生命,平均每47分鐘就有1人死於腦中風。一名77歲王爺爺(化名)有高血壓、高血脂病史,日前在家中發現肢體無力,疑似腦中風現象,家人緊急撥打119好在消防人員處理得當,送抵雙和醫院施行靜脈血栓溶解劑,所幸治療後,身體逐漸恢復,現已能生活自理,還能與家人一起外出遊玩。衛福部雙和醫院中風中心在一項調查中發現,竟僅低於4成民眾發生腦中風時才撥打119,仍有許有多病人自行騎車就醫或誤信民俗療法,發病時先放血、以針扎手指頭,以致延誤治療黃金期。
雙和醫院吳麥斯院長指出,腦中風是造成死亡與失能的主要原因之一,腦中風病患發病後,3小時內是黃金治療時間,雙和醫院更是新北市24小時「腦中風緊急處置照護網路」醫院之一,整合跨專科團隊,為病人提供最適合的治療方式。雙和醫院神經科主治醫師陳龍說明,腦細胞只要1分鐘沒有血液供應,就有上百萬的腦細胞會死亡,因此,治療腦中風是與時間賽跑。而如何辨別中風四步驟要記得「FAST」,F是臉( FACE) ,A是手臂(ARM),S是語言(SPEECH),如果「一邊手舉不起,一邊臉不太動,講話不清楚」。
三種狀況出現其中一種,就要趕快記下時間(TIME),同時打119送醫。不管是在3小時內使用血栓溶解治療,在動脈取血栓需於8小時之內,越早接受治療,神經傷害越少、失能程度越低,未來恢復的情形會越好。陳龍醫師指出,很多病人在電腦斷層裡,會發現舊的腦中風,也不知自已患有三高,這類個案約占八成,發生第一次中風後,三個月內,再發生中風的機會極高。
特別是前一個月,較大的腦血管中風,本身危險因子沒有控制好,再發率高且會越來越嚴重。揪出生活裡腦中風的危險因子,例如三高慢性病患者、家族史、心血管疾病,65歲以上長者等。陳龍醫師建議,就算沒有中風現象,平時健檢也相當重要,評量罹病風險,遇到任何疑問,需徵詢醫護人員意見,並採取更積極的健康管理行動,定期測量血壓、控制三高、戒菸酒、控制腰圍與BMI、規律運動、飲食均衡,遠離腦中風的威脅與傷害。

三高患者曾中風缺乏危機感,失能風險倍增
match 生活網/健康醫療網~2019年12月21日


不正常頭暈,應慎防腦動脈瘤作祟
★ 游尚智/台北報導

62歲蔡先生有缺血性腦中風及高血壓病史。時常頭暈,症狀長達3年,至醫學中心檢查出1.8公分的「腦前交通動脈瘤」,輾轉至台北慈濟醫院就醫,考量動脈瘤隨時有破裂造成死亡的風險,院方採取「開顱夾閉手術」,術後蔡先生狀況良好且無任何併發症,回歸正常生活。腦動脈瘤是因腦動脈管壁長期受到不平均的血流壓力,導致血管壁形成向外突起的囊泡所導致,常見於前交通動脈和後交通動脈等血管交會處。在台灣盛行率約5%,好發於40~70歲年齡間,女性發生率是男性的1.5倍;先天缺陷、高血壓、動脈硬化、血栓等皆為致病因子。
台北慈濟醫院神經外科徐賢達醫師表示,腦動脈瘤破裂出血時,病人會出現爆炸性頭痛,感覺有生以來從未過有的頭痛。出血病患中,超過一半患者在就診前或搶救過程中便回天乏術,另一部分患者恐在術後24~48小時內因再破裂出血,導致死亡;少部分患者則在手術後,另外又出現水腦症或腦血管痙攣等併發症,導致終身臥床、失語症、意識障礙等重度失能或神經缺損的後遺症;只有少數患者能幸運醫治,癒後能自理生活。
徐賢達說,目前腦動脈瘤主要治療方式為「開顱夾閉手術」及「經血管內栓塞手術」兩種。開顱夾閉手術須移除頭蓋骨,以鈦合金動脈瘤夾夾住動脈瘤根部,防堵血流進入動脈瘤,避免再次破裂。屬於精密手術,需經驗豐富神外醫師執行,手術成功後復發率幾近於零,適用於前交通動脈瘤、中大腦動脈瘤及後交通動脈瘤等。
栓塞手術則是從鼠蹊部穿刺動脈,置入導管至動脈瘤處,以白金線圈填塞動脈瘤腔的方式治療。栓塞手術困難度相對低,但存在與動脈瘤大小成正比的復發率,適用於基底動脈瘤及高齡患者。考量蔡先生年齡尚輕,加上動脈瘤過大,經心臟超音波、頸動脈超音波檢查,確認麻醉風險小,為避免日後風險,徐賢達決定施以「開顱夾閉手術」。
手術過程順利,經一周住院觀察確認無大礙後,蔡先生健康出院,定期回診追蹤,回歸原本的生活品質。徐賢達醫師提醒,三高患者是動脈瘤的危險族群,因此患有慢性疾病民眾,須遵循醫師指示用藥,維持規律化生活作息,避免熬夜、日夜顛倒,並養成良好的運動習慣。因腦動脈瘤生長過程無明顯症狀,建議高風險民眾定期做腦血管健檢,及早揪出潛在腦動脈瘤;若日常中出現不明原因的噁心、嘔吐、視力突然改變等,務必前往就醫。

不正常頭暈,應慎防腦動脈瘤作祟
match 生活網/好醫師新聞網~2020年03月18日
☆ ☆ ☆
新增說明文字
☆ ☆ ☆
想要防三高中風治腰痠,中醫教你常按這6穴道
★ 游尚智/台北報導

長輩們常有腰酸背痛、晚上睡不好、風濕發作等問題,一旦不舒服,就喜歡用手在身上東敲敲、西敲敲,其實,與其花力氣時間敲擊身體的酸痛處,不如看準穴道敲擊,事半功倍。台北市中醫師公會在新啟用的中醫藥社區照顧關懷據點,推出了一套「養生長壽六神穴」按摩敲打運動。旭生中醫診所醫師陳贊文表示,長輩們常常有睡不好、肩頸腰痠不舒服的問題。有些小毛病其實並不一定需要看醫師就能夠解決,每天用手鎚擊、按壓穴道,就能起到不錯的效果。陳贊文介紹,「養生長壽六神穴」的口訣,分別是:肚腹搥三里、腰背擊委中、神定敲風市、頭項震後谿、強身尋合谷、心胸按內關。
【肚腹搥足三里~養生保養第一穴】陳贊文表示,「足三里」是大家比較熟知的穴道之一,在膝下三寸(大概是四指寬),脛骨外一寸,有調節腹腔內所有消化系統的功能,按摩敲打可以滋養五臟,促進體內代謝,是自古醫家養生保健之第一要穴。
【腰背擊委中~明目活腦降血壓】委中穴在膝膕之正中央,具有清熱活血之功,能引氣下行。陳贊文指出,按摩敲打委中穴,促使膀胱經的經氣路徑由頭部向後項背腰臀流走,能活絡頭部、脊椎兩邊的組織及通往五臟六腑的腧穴,對眼睛、大腦、腰背筋骨及各器官的強化效果佳,能有效調控血壓。
【神定敲風市~失眠就敲這個點】風市穴是足少陽膽經的穴道,在大腿外側中線上,膝上五寸的地方。陳贊文表示,風市穴的位置,大概就是兩手自然下垂時,中指尖所到之處。按摩敲打風市穴,能袪風、鎮靜、安神、定志,可改善眩暈、焦慮、煩躁、失眠、自律神經失調等症狀。
【頭項震後谿~腰酸背痛先敲手】後谿穴是在小指第五掌指本節外側下,陳贊文解釋,最容易的方式就是握拳,掌橫紋盡頭即是後谿穴。後谿穴為八脈交會穴之一,能通達督脈振奮陽氣,有疏經益氣的功效,也可瀉心火、寧心神、清利頭目,故能醒腦,令人耳聰目明,可增強頭部、頸、項、肩、背、腰部及四肢筋骨的功能及減緩疼痛,緩解疲勞。
【強身尋合谷~防感冒防三高】合谷穴在虎口之最高點上,能交通肺經,通利大腸經脈,具有疏風解表,並提升免疫,調節機能,預防感冒、咳嗽、鼻塞等症,改善上呼吸道過敏反應,其通經活絡、行氣止痛的效果好,可用於防治中風、高血壓、改善全身的氣血循環,增進中風後遺症的修復,減輕身體各部的疼痛。
【心胸按內關~避免心悸、消化不良】內關穴是手厥陰心包經之穴道,在腕橫紋上二寸兩筋之間是八脈交會穴的要穴。陳贊文指出,內關穴能通達胃心胸,具有活絡血脈、行氣消脹的功效,可防治食積、消化不良、打膈、噁心欲嘔、頭暈、暈車、胸悶、心悸、心絞痛、心臟衰弱、失眠、心神不寧、中風等症。
台北市中醫公會理事長黃建榮表示,這6個穴道是長輩們平時可以自己敲打的,無論是聊天、看電視時,都可以同時進行。一個位置敲打10下以上就有效果,6個穴道每天累積敲打的時間若是可以達到30分鐘,效果更是可觀。台北市中醫師公會也跟在地單位合作,推出了首個以中醫養生為主題的社區關懷據點,就座落於大稻埕附近的玉泉里里民活動中心,未來會持續有中醫養生教學課程,可供台北市的長者們參與。

想要防三高中風治腰痠,中醫教你常按這6穴道
HEHO 健康~2019年08月16日


賴床很傷身!睡覺超過9小時,中風風險比熬夜還高
★ 林以璿/HEHO 健康

睡不夠的人常擔心自己馬上就要「爆肝暴斃」了,但是睡太多一樣不健康!最新的研究證實了,如果晚上睡超過 9 個小時,午覺超過 90 分鐘,同樣是拿健康開玩笑,中風機率比一般人高了 23 % – 25 % 。眾所周知,睡眠對每一個人都至關重要,減少睡眠時間簡直是在拿生命開玩笑。既然如此,那是不是多睡一點就會對身體有好處呢?答案當然不是。2019年12月的《Neurology》期刊上,一項研究顯示:如果晚上睡覺時間超過9個小時,午休時間超過90分鐘,將面臨更高的中風風險。也就是說你睡的「太充足」了也會對身體不利。
更值得關注的是,這項研究來自中國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院,參與者全部是亞裔人口,因為不同人種之間存在生理上的差異,因此這項研究對於台灣人來說,特別具有參考意義。之前就有研究表明,睡眠時間長短與中風呈J型或U型曲線,也就是睡眠時間過長或過短都會增加中風的風險。這個研究為我們又補充了一個證據,並明確告訴我們睡多久算「睡眠時間過長」。
這項研究總共採計了31,750名健康參與者的數據,研究人員分析得出:與睡7到8小時的人相比,睡眠時間更長(≥9 小時/晚)的人,發生中風風險高出23%。午睡時間超過90分鐘的人,比午睡時間在30分鐘的人,總中風的機率高出25%。也就是說,晚上睡覺時間達到9小時或更多、午睡時間超過90分鐘,更容易中風。都說熬夜傷身,但是過往的研究指出,熬夜的風險大約提高20%到25%,睡太多的中風風險,甚至可能比熬夜還高。
至於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相關性,研究人員認為與下面有關:😂 中風是炎症引起,因為有研究證明睡眠時間過長與發炎指數上升有關。😂 也有研究證明,睡眠時間過長會引起腰圍脂肪堆積,而腹部型肥胖是引起中風的高風險因素之一。😂 睡眠時間過長也被發現與不良的心血管疾病有關,包括代謝症候群、頸動脈粥樣硬化等,而這些疾病會增加中風的風險。
在這項研究中,研究人員還發現一個值得大家關注的點,晚上睡眠時間達到9小時或更多時,65歲及以上的受試者和患有高血壓、高脂血症或糖尿病的受試者有「更明顯」的中風風險;此外,超重的人白天午睡超過90分鐘時,他們患中風的風險更大。也就是說,有基礎疾病的人睡得更多風險更高,身體越不好的人越要避免多睡。
研究的負責人張曉敏教授表示,希望醫生能建議人們,特別是中老年人,能關注到自己在床上的睡眠時間,也就是晚上睡覺時間不要超過9小時,午睡時間不要超過90分鐘,而且要保持良好的睡眠品質。美國史丹佛大學醫學博士 Logan Schneider 對這個研究做出點評,他指出:「不要刻意避免睡得太長來減少中風的風險,因為人體還是需要足夠的睡眠來保證第二天的精力,如果發現自己睡眠異常過長時,應該懷疑是否存在潛在的睡眠問題,或其他可能導致睡眠需求增加的疾病。」

賴床很傷身!睡覺超過9小時,中風風險比熬夜還高
match 生活網/HEHO 健康~2020年02月05日
☆ ☆ ☆
新增說明文字
☆ ☆ ☆
他們在20、30歲就中風、心肌梗塞!自認強壯更需要檢查
★ 盧映慈

健身教練筋肉爸爸,37歲,中風;上班族王先生,30歲,中風;軍人林先生,21歲,心肌梗塞,業務主管謝先生,35歲,心肌梗塞。根據衛福部資料,40歲以下的三高比例,已經比過去增加了2倍,心血管疾病已經不是「老年人」的專屬了。其實自認為「身強體壯」,並不一定代表真的健康,國民健康署在針對40歲以上的「成人預防篩檢資料庫」中,發現有39,2萬人根本不知道自己有高血壓,16.2萬人不知道自己有高血糖、47.5萬人不知道自己是高血脂,而這些都是潛在的心肌梗塞、中風因子。
國健署也統計2005~2008,以及2015~2018年的三高盛行率,結果發現10年間,20~30歲的高血壓比例增加2倍、高血糖增加2.1倍,高血脂的總體比例雖然微幅減少,但女性卻增加了1.3倍。「熬夜會增加心血管疾病風險!」榮新診所主任康宏銘說,自律神經分為交感、副交感神經,交感神經就像是「油門」,副交感神經像是「煞車」,2條神經互相平衡,維持人體的心跳、血壓、呼吸、消化道、膀胱還有內分泌的正常功能。但熬夜就是強迫交感神經不斷運轉,缺少了副交感神經的休息時間。
康宏銘說,他有一個病人才29歲,因為做期貨買賣,每天都熬夜看盤,交感神經活性幾乎蓋過副交感神經,看起來很有活力,但等身體『消耗完』,大病就來了。而想要預防心血管疾病,除了讓生活作息保持正常、飲食健康之外,也要懂得運用每年的「健康檢查」。馬偕醫院總院副院長葉宏一也說,有些人作息飲食都正常,還是會有三高的問題,其實就是來自「家族遺傳」,或是有其他特殊的因子。
比如家族性高膽固醇血症,是因為肝臟製造的膽固醇過高,無論吃得多清淡,都還是會有高血脂的問題。而筋肉爸爸本身的三高指數也都正常,卻因為家族遺傳的「凝血功能異常」,加上過勞而中風。所以在檢查的時候,除了血液檢查之外,也建議做其他的相關檢查。四種入門的心血管健檢:① 血液生化檢查。② 心電圖(靜態心電圖、運動心電圖、24小時心電圖)。③ 心臟超音波。④ 頸動脈超音波。
血液檢查是最基礎的,除了可以看出三高問題,也可以檢視血球的狀況,找出問題的根源,比如血球過多也可能引起高血壓的問題,但單純測量血壓是檢查不出來的。而心電圖主要是檢測來診斷心律不整、心肌受損的程度、心室的功能結構,而心臟在不同的狀態下會有不同的反應,所以才需要分為靜態、運動、24小時這3種,可以跟醫師討論後決定只檢查一種,或是多種搭配。
至於心臟超音波,可以幫忙找出心房心室內的病變,新光醫院心臟內科醫師王子林說,比如在心室內的血栓,平常都沒事,但只要流出去,流往腦部就變中風、卡住心臟就變心肌梗塞,是很危險的;所以心臟超音波的檢查,可以防範這種特殊的情形發生。頸動脈超音波,則是可以檢查是否有頸動脈的病變,因為頸動脈病變是中風的最危險因子,國衛院群體健康研究所副研究員莊紹源說,頸動脈收縮/舒張流速如果低於60/27cm/sec,就會增加腦部病變跟中風的風險。所以在做檢查的時候,也建議要記下流速。

他們在20、30歲就中風、心肌梗塞!自認身強體壯更需要檢查
HEHO 健康~2019年10月30日
沒想到腳也會中風?嚴重恐面臨截肢
match 生活網/健康醫療網~2020年03月22日


20歲後大腦開始衰老,10種延緩腦初老食物可多吃
★ 常春月刊/文提供

忙碌是現代人生活的基本模式,健忘更是忙碌下的產物。近年研究指出,人類的腦細胞活性在20歲左右時達到顛峰,之後大腦內部的神經傳導物質乙醯膽鹼和促進腦細胞活化的營養素,會隨著年齡增長而逐漸減少;加上現代人的壓力大,如何在忙碌的生活中維持好腦力、保有好記性,便成為另一種考驗。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忠孝院區營養師洪若樸指出,壓力荷爾蒙會影響人體能量集中在肌肉與心肺,以強化身體對抗壓力的效能,減少腦細胞運轉,長久下來,更容易導致腦部海馬區萎縮,使得精神難以集中、記憶更加衰退。
尤其忙碌生活讓現代人不重視三餐飲食,造成營養攝取不足或是偏差,加上缺乏運動等健康的生活模式,就會造成營養失衡,腦力因而流失得更快。均衡且多元的飲食內容,是維持好體力和好腦力的關鍵,而選擇對的食物的確可以調整情緒、改善記憶、增進專注力。洪若樸從營養師專業觀點,挑選10種能夠讓你吃出活力、減低壓力、增進記憶的好食物:
① 香蕉:色胺酸
香蕉的色胺酸(Tryptophan)含量多,色胺酸和維生素B是神經傳導的重要物質,能幫助大腦製造血清素的合成分泌。血清素能夠刺激神經系統,緩解情緒,多吃含色胺酸的食物,不但可以增進腦力、變聰明,還能預防失眠、憂鬱或躁鬱等問題。
② 牛奶:鈣、色胺酸
牛奶含大量的鈣質,鈣的攝取可以讓神經興奮、活化,而牛奶也含色胺酸,可促進腦力發展、改善記性,色胺酸又稱為天然助眠劑,能夠安定神經幫助入睡,睡好覺才會有好腦力。
③ 核桃、芝麻:多元不飽和脂肪酸、色胺酸
核桃、堅果類食物具有多元不飽和脂肪酸,能使血管細胞更為柔軟,對神經傳導有助益,能活化腦細胞,讓人變聰明。建議可以適量吃不油炸的天然核桃,以形補形,有補腦的功效;另外,像是南瓜子、葵花子、芝麻等堅果類,更含有大量的色胺酸和維生素B群,都是健腦的好食材。
④ 南瓜:類胡蘿蔔素、鋅
南瓜連皮帶籽吃,纖維多、熱量低,還含豐富的類胡蘿蔔素,具有抗氧化作用,降低罹患心臟病的發生率,有益身體健康。尤其是南瓜中所含的鋅,有助於腦部發育,使大腦更加活躍,讓注意力和記憶力更集中。
⑤ 全麥麵包、全麥饅頭:不飽和脂肪酸
常見全麥製成的食物有麵包、饅頭和麵條,全麥的纖維多,其中所含的胚芽油是很好的不飽和脂肪,富含維生素E,是抗氧化的重要來源,幫助腦細胞抗氧化,促進腦部活力。而碳水化合物則可以幫助血清素增加,使血糖、胰島素趨於穩定,讓情緒得以穩定,思緒就會變得更清晰。
⑥ 奇異果、柳橙:維生素C
平時可多吃富含維生素C、水分高的水果,如奇異果、柳橙等,能緩解緊張的情緒,維持腦部的戰鬥力,是抗壓力的好食物。此外,維生素C對血液保護很重要,同時也是良好抗氧化劑。
⑦ 深海魚:EPA、DHA、OMEGA-3
魚油含有EPA、DHA,EPA不但對改善憂鬱症有效,因其對神經系統有助益,影響腦神經傳導,可以增加血清素分泌。魚油中的 Omega-3 脂肪酸屬於多元不飽和脂肪酸,脂肪較柔軟,使細胞彈性好,對神經系統有助益,能幫助大腦皮質功能、記憶力等維持。
⑧ 大蒜:維生素B群
大蒜含大量的維生素B群,與能量的代謝有關。大蒜含維生素B1與葉酸,在腦神經傳導上是重要物質,能維持腦細胞的活動,也是抗壓力的來源;大蒜也含植物固醇,在油品中添加,可以抗膽固醇,又具有殺菌、抗氧化效用,同時有助心血管疾病的保健。
⑨ 綠色蔬菜:高纖、微量元素
綠色蔬菜含纖維素、微量元素、維生素C,顏色越深、越鮮艷的綠色蔬菜,植化素多,營養價值高,對於活化腦細胞很有助益,尤其綠色蔬菜還含有鎂,鎂可以讓人神經鬆弛,不緊張、心情舒暢,記性自然就不會衰退得太快。
⑩ 茶:茶胺酸、茶多酚
茶本身就是提醒飲料,含有茶胺酸,可以調節腦波,抵消茶中含有的茶鹼和咖啡因的作用;另外,茶還含有豐富的植物性營養素~茶多酚,具抗氧化效果,可以降低氧化壓力,讓頭腦保持清醒,維持好腦力。

20歲後大腦開始衰老,10種延緩腦初老食物可多吃
match 生活網/NOW 健康~2020年03月27日
☆ ☆ ☆
新增說明文字
☆ ☆ ☆
快起來動一動,坐太久會中風
★ 張本篤/台南報導

近年來中風人口的罹病年齡有逐漸下降的趨勢。奇美醫學中心復健部物理治療師陳輝宇表示,45歲以下、年輕型腦中風個案數目逐年提昇,其中又以栓塞型中風所佔的比例最高。也有研究指出,成年人每日久坐超過7個小時,將會開始增加整體死亡率,超過10個小時以上,則會增加34%的風險。美國梅約診所詹姆士.李文(James Levine)博士曾經提到:「久坐比抽煙更危險,殺死的人比愛滋病多,比跳傘更凶險。」「我們正在坐死自己!」
陳輝宇說,現代人隨著生活型態的轉變,除了上班需要久坐在辦公桌前,另外還有很大一部份的時間是坐著使用手機或是看電視,像是植物一般一動也不動,有的甚至徹夜未眠。而過年期間,不論是返鄉或出外旅遊,經常會遇到塞車或是搭飛機;親友團聚,擺桌通霄打上幾圈麻將也不能少,如此一坐經常就是好幾個小時沒有起身。因此,久坐的族群已經從常見的辦公室員工、學生,廣泛地擴展到大部分的成年人。
陳輝宇表示,長時間坐著不動除了會讓反應變得遲鈍外,還會引發身體的疾患,例如:頸部、背部及腰部的疼痛,更有可能進一步引發肥胖、高血壓、心臟病、糖尿病、中風,甚至會增加死亡率。古博文教授在其一系列老年人靜態行為問卷發展研究中指出,台灣老年人平均每日總靜態時間約8.2小時,古博文教授在文獻中同時引述近年一項統合分析顯示:成年人每日久坐超過7個小時,將會開始增加整體死亡率,超過10個小時以上,則會增加34%的風險。
一名23歲「宅男」研究生,因數日久坐在電腦前,導致下肢靜脈阻塞,血液凝結成塊狀產生血栓;等他起身走動時,血液將血栓沖散成小血塊,隨著體循環流到腦部導致腦血管栓塞,出現一側手腳麻木、看東西有複視、言語不清等中風症狀,經即時送醫並復健後才逐漸康復。陳輝宇強調,若要減少久坐帶來的負面效益,最好的方式就是改變工作型態。選擇可以調整高度的桌面,或是設置不同高度的辦公家具,藉此不定時轉換作業高度。

快起來動一動,坐太久會中風
match 生活網/好醫師新聞網~2020年01月21日


哈欠連連竟是中風前兆!加上這四個症狀趕緊就醫吧
★ 林以璿

一到了下午,許多人會開始哈欠連連、昏昏欲睡,對大多數人來說,這只是正常的現象,但對於有些老年人來說,可能是中風的前兆!臨床觀察發現,患缺血性中風的患者,80%在發病前5~10天,會出現哈欠連連的現象。為何中風前幾天會一直打呵欠呢?這是因為人的動脈粥樣硬化、管腔變窄、血管壁彈性降低,致使流向大腦的血液量減少。而大腦對氧氣十分敏感,當大腦缺血缺氧時,即引起哈欠頻頻,昏昏欲睡。
★ 打哈欠可使胸腔內壓力下降,上下腔靜脈回流心臟的血量增多,心臟的輸出血量增多,腦細胞的供血能力得到改善。但這種改善是暫時的,因此,頻頻打哈欠常預示著,缺血性中風可能在近期發生。除了哈欠連連外,缺血性中風還有其他的一些前兆,值得人們注意:😂 突發性眩暈:眩暈是腦血管疾病中極為常見的症狀,可發生在發病前的任何時段,尤以清晨起床時最多。此外,突發性頭痛也是前兆之一。
😂 步態異常:步履蹣跚,走路腿無力是偏癱的症狀之一。如果步態突然變化,並伴有肢體麻木無力,就要特別留意。😂 高血壓病人流鼻血:數次大量流鼻血,再加上眼底出血、血尿,出現這些症狀的高血壓病人,可能在半年之內會發生缺血性中風。😂 血壓異常:血壓突然持續升高到200/120公厘汞柱以上時,是發生腦出血的預兆;血壓突然降至80/50毫米汞柱以下時,是腦血栓形成的預兆。
★ 生活中人們若採取健康的生活方式,積極有效地控制心血管疾病的危險因素,如控制高血壓、高血脂、心臟病、糖尿病等,同時注意合理調配膳食、增加運動、戒煙限酒,3/4的心血管疾病是能被控制的。預防腦中風的5大措施,腦中風主要是由於高血壓和腦動脈硬化引起的,同時還和飲食習慣、天氣寒冷等有關。
① 穩定血壓:在確診為高血壓後,每天要堅持按時服藥,定期回診。飲食要保證低脂、低鹽、低糖,還應多吃蔬菜、水果、豆製品,少吃動物肝臟,戒煙戒酒。
② 要注意防止便秘:可多吃含纖維多的食物,早晨起床做腹部按摩。另外,避免在蹲著上廁所,因為可能導致下肢血管發生嚴重擠壓、腹部壓力增高導致的血壓升高。
③ 要注意預防摔跤:老年人摔跤容易造成顱內血管破裂,引起腦出血。所以要盡量避免跌倒。
④ 要注意飲水:老年人在睡前適量飲水,晨起的時候喝一杯溫開水,可以使體內的血液黏稠度降低,減少心腦血管病的發作。
⑤ 要注意保暖:對老年人來講,寒冷的天氣會引起血管收縮,易導致血壓上升,老年人應根據個人健康狀況,選擇散步、體操等運動方式,保持身體良好的血液循環。

哈欠連連竟是中風前兆!加上這4個症狀趕緊就醫吧
match 生活網/HEHO 健康~2020年03月04日
防疫期也要清血管,五種好食物防中風、降心臟病風險
match 生活網/健康醫療網~2020年03月29日


懷孕頭痛怎麼辦?這5招幫你緩解
★ 蔡岳宏/外電報導記者

懷孕時頭痛怎麼辦?許多女性都有頭痛的經驗,但懷孕時頭痛可是相當折騰。美國約翰斯·霍普金斯醫院(The Johns Hopkins Hospital)指出,在懷孕前3個月中,孕婦可能必須避免服用許多藥物,讓處理孕婦的頭痛更加棘手,除諮詢醫師外,快來認識懷孕頭痛怎麼處理。頭痛的確切成因往往不清楚,在懷孕前三個月中,可能是賀爾蒙的變化所引發;鈍痛型的頭痛可能是壓力、疲憊和眼睛疲勞;竇性頭痛(Sinus headaches)可能是由於懷孕初期常見的鼻充血和流鼻涕而引起的。
飢餓和血糖太低也會引發頭痛;突然停止早上喝咖啡和汽水的女性,也可能會咖啡因戒斷頭痛;在懷孕初期出現噁心和嘔吐的人可能會脫水,也會引發頭痛。另外,偏頭痛是孕婦常見的頭痛類型。這些博動性的頭痛,通常在發生在頭部一側,是由於大腦血管擴張所致。除頭痛外,時常伴有噁心、嘔吐和對光敏感等。少數女性會有偏頭痛的預兆,例如看到閃光或手臂、腿麻。
當頭痛嚴重或症狀無法緩解時,或發生頭暈、視力模糊或視野改變時,應聯繫產科醫師。頭痛有時與懷孕期間的血壓有關,如果症狀持續存在或嚴重,並且在懷孕20週後發生,也應告知產科醫師。儘管在懷孕期間中風很少見,但偏頭痛會增加孕婦這類風險,如果孕婦有偏頭痛,也請告知產科醫師。
★ 解決頭痛的步驟包括:① 避免任何頭痛誘發因子,包括過敏原和特定食物,例如味精、醃製肉類和濃烈乳酪等。② 懷孕請勿吸菸,更應避免二手菸。③ 嘗試營養充足,多喝水,尤其是當您容易孕吐時。④ 減輕壓力,嘗試按摩或冰敷,緩解緊張性頭痛。⑤ 如果是偏頭痛,請在涼爽、黑暗的房間裡安靜休息,然後嘗試使用溫、冷敷緩解疼痛美國約翰斯·霍普金斯醫院強調,大多數婦女在懷孕期間,頭疼的情況會減少,尤其是在懷孕三個月之後,因此有偏頭痛病史的人通常會在懷孕期間有所改善。

懷孕頭痛怎麼辦?這5招幫你緩解
match 生活網/健康醫療網~2020年03月15日
☆ ☆ ☆
新增說明文字
☆ ☆ ☆
不明原因眩暈,恐是中風前兆讓中醫幫你調理
★ 曾正豪/報導記者

冬季是中風的好發季節,加上面對高齡化的社會,也提高中風的發病率,包括三高、頸椎病、動脈粥樣硬化、高脂血症、肥胖甚至不良的生活習慣等,都可能埋下中風的危險因子;高醫中醫部針灸科主任林宏隆指出,以傳統中醫而言,要防止腦中風發生,應從平時開始積極預防。過去歷代醫家留下許多針對中風前兆預防的經驗,包括突然眼前出現一片黑,但數分鐘就自行恢復的暈眩。
單手一指二指或三指麻木以及突然出現一側肢體麻木無力等現象,以及眼睛突然感到視物模糊,但多在一小時內能自行恢復,代表腦部血管出現狹窄,恐多為早期的中風警訊;林宏隆主任表示,預防中風除了透過日常生活保健,也可透過中醫調理達到預防目的。傳統中醫而言,中風與肝風、痰濕、血瘀、氣逆、陰虛、陽虛等有關,導致人體氣血失和、臟腑功能失調,促使氣機逆亂於腦;林宏隆主任強調,若為氣虛血瘀型,建議可使用丹參、黃耆各5公克加水煎煮當茶飲用,幫助達到補氣活血功效。
但若屬於高血壓患者伴隨頭痛、頭脹等肝陽上亢型,則可使用天麻、菊花各5公克加水煎煮當茶飲用,達到滋陰潛陽功效。另外,有糖尿病、動脈粥樣硬化等患者,且伴隨暈眩、耳鳴及頭痛等症狀的痰濁阻絡型,則可利用天麻、川芎各5公克加水煎煮當茶飲用舒緩症狀,至於有慢性疾病的肝腎陰虛型,則透過天麻、枸杞子、杜仲各5公克加水煎煮當茶飲用,達到滋陰降火等功效;林宏隆主任建議,除了透過茶飲保健,也可以按壓百會、風池、陽陵泉以及太衝等穴位,幫助提升腦部血液供應,有效預防中風找上門。

不明原因眩暈,恐是中風前兆讓中醫幫你調理
match 生活網/健康醫療網~2020年01月01日


從憤怒到依賴,他把護理之家當成家
★ 郭庚儒/報導記者

一名61歲的永祥伯伯,2年前因中風失能臥床,而入住清福護理之家。他在剛入住時,除了左側癱瘓、口齒不清、口水直流以外,也須使用置尿管,甚至連用餐及飲水,都會經常嗆咳。清福護理之家護理長陳芳琳指出,永祥伯伯面對突然中風失去生活自主能力,需要他人照顧,呈現否認、憤怒的態度,以致剛入住時精神及情緒非常低落,發生拉扯尿管、不遵從照護、亂發脾氣及辱罵工作人員,曾是非常不合作的病人。
陳芳琳護理長表示,儘管永祥伯伯種種不適應的行為,帶給工作人員及家屬極大的困擾;幸好,在家人時常探望及機構同仁的無數耐心的安撫、鼓勵之下,永祥伯伯終於慢慢接受現實的病況,放下身段信任機構同仁專業的協助及訓練。經過一番努力,永祥伯伯在清福護理之家團隊的細心教導下復健,現在不僅已經移除尿管,語言障礙及嗆咳也大幅改善;更積極參與社區活動,與其他住民泡茶聊天,把清福當成第二個家。家人與照護團隊也期望,永祥伯伯能儘快恢復到生活自立,並回家安享天倫之樂。

從憤怒到依賴,他把護理之家當成家
健康醫療網/郭庚儒~2018年02月04日


洗頭六次中風失明,英女告髮廊索賠千萬
◎ 即時新聞中心/綜合報導

蘇格蘭格拉斯哥1位媽媽,前年在髮型屋(髮廊)洗頭6次後中風,無法說話、無法走動更失明,醫生診斷為「美容院中風症候群」(Beauty parlor stroke syndrome),她現告上法院,向髮廊索賠100萬英鎊(約台幣3894萬元)。香港《蘋果日報》報導,47歲伯恩絲(Adele Burns)與丈夫育有2名孩子,前年4月,她丈夫向髮廊支付200英鎊(約台幣7788元)服務,好讓她染髮改變髮型。伯恩絲在5小時染髮過程中,一共洗了6次頭,但髮型屋沒有在鋅盤上、或是在她頸部加上支撐或墊子,她從髮型屋回家,後開始頭痛。
第2天伯恩絲的狀況沒有好轉,又出現失去視力及暈眩的症狀,打電話給丈夫時突然暈倒,她丈夫趕回家後將她送醫治療。報導中說,伯恩絲在醫院中風,醫師檢查後發現,她患上「美容院中風症候群」,就是:洗頭時頸部受創出現凝塊,血塊阻塞大腦導致中風。經治療後,伯恩絲目前說話、書寫及移動身體仍然有困難,由於她無法駕駛,意味她無法出門工作。伯恩絲坦言:「我的人生顛倒了……」報導中說,法庭文件提到,髮型屋為她染髮前,沒有先測試避免她重複洗頭及上色的步驟,又指責髮型屋疏忽,沒有加設頸部保障措施。伯恩絲希望這次提告,未來能改善英國髮型屋的質素。

【染髮五小時】洗頭六次中風失明,英女告髮廊索賠千萬
蘋果日報 即時新聞~2018年08月07日
☆ ☆ ☆
腦心血管10907輯~血壓
腦心血管10906輯~中風
腦心血管10905輯~腦神經
腦心血管10904輯~中風
腦心血管10903輯~心梗
腦心血管10902輯~血管
腦心血管10901輯
社區營造游民 ▶ 部落格文章輯
☆ ☆ ☆
新增說明文字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