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增說明文字 |
☆ ☆ ☆
劉真病逝,為何主動脈狹窄這麼危險?
match 生活網/優活健康網~2020年03月24日
6種食物預防心臟病並常保心臟健康
match 生活網/HEHO 健康~2020年03月25日
心悸纏身難入眠,中醫調理終紓解
match 生活網/優活健康網~2020年03月26日
年紀輕,不代表心臟也年輕!8條問題測心臟年齡指數
match 生活網/HEHO 健康~2020年03月25日
20%女性有二尖瓣脫垂!三總醫師:瓣膜鈣化速度比一般人快
HEHO 健康~2018年06月28日
☆ ☆ ☆
新增說明文字 |
心肌梗塞是有預兆的!出現這4種現象,5分鐘內可能猝死
★ 林以璿
★
你一定聽過一些人忽然因為「心肌梗塞」,在措手不及間就離開人世。但其實,心肌梗塞發作前早就有預兆,只是我們常常沒有自覺,而錯過了黃金治療時間。以下就來介紹 4 種大家比較不熟悉的心肌梗塞症狀。最近 10 年,35~45 歲因出現心肌梗塞而急診的人口,平均增加了 80%。引發心肌梗塞最主要的原因,就是血栓或粥樣硬化,讓提供心臟血液的冠狀動脈堵塞。
當帶有氧氣和養分的血液無法回流到心臟,就會出現缺氧、肌肉受損的情況,人體就會昏迷甚至猝死。而在血管完全塞住之前,其實血流會有一段「不通暢」的時間,這時候身體就會明顯地感覺到不舒服,也就是很重要的心肌梗塞「前兆」!心肌梗塞除了「胸口不適、頭暈」等我們較常聽到的徵兆,還有以下 4 大非典型前兆也必須特別注意喔!
① 後背、上腹部疼痛:心肌梗塞其實也會出現噁心想吐,或是後背疼痛的症狀,但這兩個部位的不適很容易和下背、腸道疾病搞混,所以要特別注意喔!
② 牙齒痛:突然出現劇烈的牙痛,咀嚼食物的時候更不舒服;或是伴隨著胸部、背部悶痛;看完牙醫之後症狀沒有改善…等,就可能是「心源性牙痛」。
③ 左邊肩膀、腋下痛:心肌梗塞經常會出現「輻射痛」的現象,放射到左邊肩膀、手臂、腋下、手指…等,這是因為內臟和皮膚傳導疼痛的神經有交會處,但皮膚通常會比內臟更容易將痛感傳到中樞神經,所以有時候內臟出問題的初期,反而會先感覺到身體表層的疼痛。
④ 脖子、喉嚨痛:咽喉和心臟的神經是同一段脊椎神經來控制,所以一旦心臟缺血、缺氧時,產生的乳酸、磷酸…等物質刺激到神經產生痛感,就容易擴散到喉部的迷走神經,導致喉嚨痛、呼吸困難的現象。
如果以上症狀持續 3~5 分鐘以上,可能就代表血管正在阻塞,建議盡速就醫才不會錯過治療時機。不過,預防勝於治療是不變的道理,與其發生症狀時慌張的手足無措,一定要平常做好護心工作!遠離心肌梗塞,護心有這5大招:
💗 飲食健康:吃重油、重鹹、高糖除了讓你外表看起來胖嘟嘟,血管裡的油脂也會迅速增加,讓血管壁越來越小,最後形成血栓,建議平常多選擇好油、拒絕反式脂肪。攝取足夠的水分來讓血管保持暢通,也較能維持正常血壓。
💗 控制三高: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患者,比一般健康的人更有機會罹患心血管疾病,因此一定要積極的控制病情。
💗 規律運動:重訓、有氧能有效減少內臟脂肪,並且促進血液循環,提高心肺功能達到保護心血管的功效,但,要提醒的是,平常如果沒有運動習慣,或心臟本來就不舒服,千萬不要突然進行劇烈的運動,否則會對心臟造成很大的負擔,應該告知醫生和教練身體狀況後,請專業人士協助規劃適合的課程,循序漸進會更好喔!
💗 注意保暖:天冷時,特別是早上剛睡醒,交感神經活動力旺盛,血管更容易收縮,出現心肌梗塞的機率更大,所以冬天一大早不要急著起床(賴床有理啦),因為身體還沒甦醒,被窩外的溫度又比較低,冒然起身,血管、心臟很可能會受不了,建議在被子裡先活動一下。
💗 拒菸:因為尼古丁等物質,會讓血液變得黏稠,並且加快動脈硬化,當血管缺乏彈性、血液又難流通的時候,發生心肌梗塞的機率當然也會增加。
★
心肌梗塞是有預兆的!出現這4種現象,5分鐘內可能猝死
match 生活網/HEHO 健康~2020年02月20日
心肌梗塞不只會胸悶!男女症狀大不同~警訊有這些
match 生活網/健康醫療網~2020年02月17日
心絞痛、心肌梗塞都會胸痛,一招分辨急救關鍵
match 生活網/HEHO 健康~2020年02月10日
心臟病不只會胸痛!身體3部位會痛也是警訊
match 生活網/健康醫療網~2020年03月13日
☆ ☆ ☆
新增說明文字 |
WHO調查指出,造成年輕族群失能的頭號公敵是偏頭痛
★ 陳盈臻/台南報導
★
頭痛是國人相當常見的病症,根據流行病學的統計,約有7成的人在過去一年內曾發生頭痛症狀,有1成的人則是在經歷難以忍受的頭痛後,診斷為腦瘤。由此可知頭痛雖然是個發作頻繁的症狀,但真正有嚴重問題的極為少數。奇美醫學中心神經內科主治醫師林冠宏表示,有偏頭痛問題的病人,多半都是因為沒有得到適當的醫療。現在針對偏頭痛也發展出較多元的治療方式,因此若是有相關問題的病人可以和醫師討論出合適的治療方針。
根據國際頭痛協會的最新頭痛分類標準,主要把頭痛分成二大類。第1類是原發性頭痛,也就是沒有其他致病因素的頭痛,絕大部分(約百分之90)的頭痛病人屬於此類,包括偏頭痛、緊縮型頭痛、叢發性頭痛及其他原發性頭痛;第2類是次發性頭痛,續發於其他疾病造成的頭痛,如腦內結構性病變(外傷、血管疾患、腫瘤等)、感染、藥物或其他身體疾病。該如何區分頭痛是屬於原發性還是次發性呢?醫師通常會先進行病史詢問及神經學檢查。再依照病人狀況來安排進一步的檢查,例如:血液檢查、電腦斷層掃描或磁振造影等,排除可能為次發性原因。
另外,可經由「SNOOP」的口訣判斷是否有次發性頭痛的可能:😂 S(Symptoms):症狀:頭痛合併如發燒,體重減輕或全身倦怠等症狀。😂 N(Neurological):神經學症狀或徵象:頭痛合併意識改變、手腳無力、言語不清等。😂 O(Onset):發作樣式:突然間發生,瞬間就劇烈疼痛。😂 O(Older):年紀較大的病人:出現新產生或漸漸惡化之頭痛。😂 P(Previous):原本舊有的頭痛其發作頻率、強度、時間、特徵改變。
若是有以上這些情況,則需要進一步的影像檢查。偏頭痛是原發性頭痛的其中1種,在台灣因為頭痛就醫,且被診斷為偏頭痛的病人約有6成。15歲以上成年人中約1成的人有偏頭痛困擾,女性為男性的3倍。當偏頭痛發作時,除了疼痛難忍外,還可能伴隨噁心嘔吐或怕光怕吵的症狀。病人平均每周約有4到8小時會因此無法工作,嚴重干擾工作及生活品質。世界衛生組織(WHO)調查,偏頭痛是造成年輕族群失能(disability)的首要原因,影響深遠。
偏頭痛發作,可分四個階段:① 前驅症狀期:時間為幾小時到幾天,有憂鬱、躁動不安、疲勞、打呵欠、頻尿、噁心、失眠等症狀。② 預兆期:時間為5至60分鐘,有閃光、視力喪失、身體麻木、臉部麻木、無法言語等症狀。③ 發作期:時間為4至72小時,有單側頭痛、噁心、嘔吐、食慾減低、怕光、怕吵等症狀。④ 發作後期:時間為24至48小時,有注意力變差、筋疲力盡、憂鬱情緒、欣快感。
偏頭痛將依發作天數的多寡分成陣發性偏頭痛(約占9成)及慢性偏頭痛(約占1成)。每月頭痛天數小於15天為陣發性偏頭痛;反之每月頭痛超過15天且連續3個月以上,又超過8天符合偏頭痛診斷,則可診斷為慢性偏頭痛。陣發性偏頭痛病人每年約有2至3%會轉變成慢性偏頭痛。偏頭痛的治療可分為藥物和非藥物治療。治療目標皆為緩解症狀,盡早恢復正常工作及生活。非藥物治療的部分包括維持正常作息、充足睡眠、喝水2,000至2,500cc/天、規則運動,飲食忌辛辣、煙燻食物、菸酒、起司、巧克力、柑橘類等。多吃含鎂食物(堅果、疏食等),避免氣候溫差過大,減少壓力、緊張或焦慮情緒。
偏頭痛專一藥物有2種,1種為翠普登(Triptans)藥物,另1種為麥角胺藥物(ergotamine)。由於健保規範每月不可大於8顆,因此如符合偏頭痛診斷,且每月發作不超過4次者,可以跟醫師討論適時服用此類型藥物緩解症狀。其他常用的藥物,如普拿疼、非類固醇抗發炎藥物、複方止痛製劑、止吐藥、類固醇、嗎啡類藥物等,對於急性止痛都有助益。偏頭痛的預防性藥物,可以幫助降低頭痛發作次數及增加止痛藥物效用,一般預防性藥物的效果約可降低5成左右的頭痛次數。若因為偏頭痛發作影響生活品質、頻繁的發作(每月發作次數大於4次,每月天數超過8天)、急性藥物治療失敗及可能進展成慢性偏頭痛者,都建議服用預防性藥物。
★
WHO調查指出,造成年輕族群失能的頭號公敵是偏頭痛
match 生活網/NOW 健康~2020年02月13日
偏頭痛是年輕人失能的第一名原因!3種藥物緩解疼痛最有效
match 生活網/HEHO 健康~2020年02月17日
☆ ☆ ☆
新增說明文字 |
☆ ☆ ☆
新增說明文字 |
☆ ☆ ☆
新增說明文字 |
調節細胞氧化壓力,這些神經退化性疾病可望得救
★ 王澍清/台北報導
★
台灣人口老化,神經退化性疾病患者逐年增加,中研院、中國醫藥大學、台大醫院組成研究團隊,成功破解漸凍人罹病至治療之謎。他們發現 GPx7 為導致神經退化性疾病的基因,給予病鼠特殊抑制劑,運動能力明顯變好。一般來講,常見神經退化性疾病包括了巴金森氏症、阿茲海默症、失智症、小腦運動失調症、漸凍人、舞蹈症、記憶障礙、腦白質病變、退化性脊椎關節炎等。研究團隊未來將擴大研究範圍,希望這項療法也能適用在其他常見神經退化性疾病。
研究發現,人體細胞代謝時會產生活性氧類(ROS),年輕時是免疫細胞作戰時的武器,但隨著年紀增長和環境的影響,累積過多活性氧類,卻會增加細胞內氧化壓力,造成細胞衰老。跨單位研究發現,GPx7、GPx8 這2大基因主要功能為平衡多餘的活性氧類,達成體內免疫防禦系統與抗氧化2大系統的平衡,維持健康最佳狀態。此2大基因也是活性氧類感測器,可以調控氧化壓力來避免運動神經元和發炎性腸道疾病的產生。
進一步研究證實,GPx7 為導致神經退化性疾病的基因,剔除 GPx7 基因的小鼠出生後陸續出現運動神經元退化症狀,成長到11個月大時(相當於人類的中年)行動力減弱,約一成小小鼠後肢嚴重癱瘓。一般小鼠平均壽命為2至3年,但運動神經元退化的病鼠會提早在15個月後就逐漸死亡。研究團隊進一步將病鼠的脊髓組織進行免疫螢光染色分析,發現病鼠的運動神經元數量相較於同齡正常小鼠大幅減少了約20%,運動神經元連接至肌肉的突觸結構也逐漸凋零、退出接合處,顯示運動神經元慢慢地失去控制肌肉的能力。
研究團隊發現,缺乏 GPx7 將會導致脊髓中的運動神經元萎縮凋亡,出現下肢癱瘓等類似漸凍症的病徵。進一步與台大醫院神經部蔡力凱醫師以及台北醫學大學陳凱筠副教授合作,證實漸凍症病人的 GPx7 表現量的確明顯低於一般人。研究團隊與中研院基因體中心胡春美助研究員合作發現,GPx7 亦可做為氧化壓力的感測蛋白,當細胞感受到過多的活性氧類時,就會啟動 OGA(O-GlcNAcylation)醣化調節機制。由於病鼠缺乏 GPx7 便無法抑制OGA對醣化的逆向反應,使正向醣化反應無法緩解氧化壓力,因壓力而受傷的運動神經元細胞只能逐步邁向凋亡。如此便可對抗氧化壓力。
於是,研究團隊持續餵食剔除 GPx7 的小鼠OGA抑制劑 Thiamet-G(TMG)3個月,結果發現,小鼠體內的醣化正向反應上升,運動神經元數量非但沒有減退,連接至肌肉的突觸結構也不再退化,且運動能力明顯變好。研究團隊表示,此次研究成功建立年齡、氧化壓力、醣化調節機制3者互相牽動的動物模型,希望未來模擬人體實際運作的方式,找到漸凍症致病機制和治療的策略。
★
調節細胞氧化壓力,這些神經退化性疾病可望得救
match 生活網/NOW 健康~2020年02月18日
☆ ☆ ☆
新增說明文字 |
容易腰痛、腿麻是坐骨神經痛惹的禍!五動作伸展拉筋
★ 歐峻邑/主任物理治療師
★
扣八控控,關心你的坐骨神經,這句經典廣告台詞,你一定不陌生吧!腰痛、腳麻是坐骨神經引起的嗎?坐骨神經痛到底是怎麼一回事,讓我們看下去。坐骨神經從腰椎第四節到薦椎第三節神經所組成,會經過臀部沿著大腿後側往下,在膝蓋後側分支一路向下到腳底,並供小腿外側前、後,小腿後側和足底、足背的感覺。因此當坐骨神經受壓迫,產生的症狀會出現在小腿外側前、後,小腿後側和足底、足背刺痛、麻木。你可能會問,可是我的臀部和大腿後側有刺痛、麻木感,醫生說這是坐骨神經壓迫造成。
大腿後側刺痛、麻木的原因其實是腰部脊椎神經根病變,是脊椎神經在下背區域受到壓迫而導致症狀出現在大腿後側。當坐骨神經出問題時,症狀從腰部、臀部、小腿到足底。經歷過坐骨神經痛的病人,所描述的症狀都不太一樣,有的人輕微痛,有的人刺痛、灼熱感,甚至難以形容的痛,坐骨神經症狀可能有下列幾種:😂 下背痛。😂 坐下時,腰、屁股和腿感到疼痛。😂 有針刺般、燒灼感延伸到整條腿。😂 覺得腳底麻麻的,行動受到限制。😂 嚴重者,會有間歇性跛行(行走距離無法太遠)。
哪些原因會導致坐骨神經痛呢?由腰椎構造、坐骨神經走向可以略知一二,當腰椎、薦椎出了問題,例如:長骨刺、椎間盤突出、脊椎滑脫、腫瘤,可能會造成神經壓迫,另外坐骨神經所經過的路徑被堵住,例如:神經孔狹窄、肌肉緊繃,也會讓坐骨神經受到壓迫。一般我們所形容的刺痛、麻木、緊繃,稱為「症狀」,並非原因,治療坐骨神經痛,除了緩解症狀,找到病因才是解決之道。坐骨神經痛發作時,拉筋、伸展、運動很重要!
① 平躺在床上,雙手抱住右大腿後側,讓膝蓋伸直,停留3秒,一回做5下,每天做5回。② 平躺在床上,雙手抱住右大腿後側,讓膝蓋打直並讓腳踝勾起,停留3秒,一回做5下,每天做5回。③ 坐在椅子上,右腳打直、身體前傾,讓腳踝往上勾起,停留3秒,一回做5下,每天做5回。④ 坐在椅子上,右腳打直、身體前傾、頸部微彎,讓腳踝往上勾起,停留3秒,一回做5下,每天做5回。⑤ 四足跪在瑜珈墊上,手握彈力帶並讓彈力帶繞過腰部,做出骨盆前、後傾,一回做5下,每天做5回。
★
容易腰痛、腿麻是坐骨神經痛惹的禍!5 動作伸展拉筋不能少
match 生活網/HEHO 健康~2020年02月03日
坐骨神經伸展動作~歐峻邑物理治療師
YouTube~2020年01月13日
☆ ☆ ☆
新增說明文字 |
腦傷癱床,靜脈雷射加針灸3個月能走
★ 黃苡安/綜合報導
★
去年夏天,一名正要進入幼兒園的女童,突然發燒、手腳無力甚至昏迷,經診斷為病毒性腦炎,在加護病房治療兩個月終於救回生命,大腦卻已受侵害,意識模糊、四肢緊繃呈現類似植物人狀態,但家長不放棄希望,積極尋求治療,後經健科高強度復健與靜脈雷射,同步會診中醫輔以中藥、針灸,歷經三個月治療,女童已能說話跟行走。罹患病毒性腦炎 一度呈植物人狀態。台中慈濟醫院復健科主任蔡森蔚表示,團隊先為女童解決大腦發炎引起後遺症,每天安排一至二小時高強度復健及新型「靜脈雷射」治療。
同時會診中醫,搭配中藥與針灸輔助,一周後,女童父親感受女兒逐漸好轉,四周後,女童可語言對話、抓握東西,並重拾坐姿平衡。蔡森蔚主任指出,臨床經驗顯示,急性腦傷、中風成人個案或類植物人狀態,早期介入較新型的靜脈雷射並接受高強度復健治療,可有效提升病人血液紅血球的攜氧量,促進血液循環,並活化白血球粒線體,給腦部充分氧氣,修補受損細胞組織。
同時搭配中醫輔助治療,對患者意識恢復有相當大的幫助。煎藥與科學中藥並用 助醒腦開竅中醫輔助治療則分內科與針灸兩部分,台中慈濟醫院中醫部莊佳穎醫師表示,水煎藥與科學中藥並用,藉冰片、石菖蒲、遠志幫助醒腦開竅,人參、黃芪、肉蓯蓉等協助女童腦神經修復;並從經絡角度針刺穴位,刺激末稍神經回推到腦部,修復大腦連結,將藥物帶入病位。
★
腦傷癱床,靜脈雷射加針灸3個月能走
match 生活網/優活健康網~2020年02月21日
☆ ☆ ☆
腦心血管10907輯~血壓
腦心血管10906輯~中風
腦心血管10905輯~自律神經
腦心血管10904輯~中風
腦心血管10903輯
腦心血管10902輯~血管
腦心血管10901輯
社區營造游民 ▶ 部落格文章輯
☆ ☆ ☆
新增說明文字 |
※ ※ ※
※ ※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