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增說明文字 |
什麼運動可以保護心血管?每天抬膝蓋就能讓血管變健康
★ 彭幸茹/衛福部
★
心血管疾病泛指所有影響心臟、血管的疾病,最常見的疾病有冠狀動脈心臟病、中風、高血壓、心肌病變等。根據衛福部107年的死亡統計,心臟病是國人第二號殺手,而且患有心血管疾病者,也更容易得到嚴重的傳染性疾病。造成心血管疾病的主要危險因子,就是大家普遍缺乏規律的運動習慣,加上喜歡高油、高鈉、高糖的飲食習慣,導致高血壓、高血糖及高血脂等慢性疾病的出現。其他像是體重過重、抽煙吃檳榔,或是過量飲酒者,再加上近日天氣忽冷忽熱,都是誘發心血管疾病的危險因子。
甚至有已經確診心血管疾病的人,以為不能讓心臟過度操勞,減少了活動的頻率,反而造成心臟更大的負擔,這是因為沒有足夠的活動量,導致心血管的肌肉慢慢流失了。衛福部建議,每週累積 150 分鐘的中度身體活動,以保護心血管的健康,舉凡像是快走、慢走、騎腳踏車、爬樓梯等活動皆可。台北榮總醫院高齡醫學中心主任陳亮恭醫師也曾表示「已經患有心血管疾病的人更是需要運動」,但需要經過妥善的設計。建議大家可以在家進行三種「抬膝運動」來保護心血管!
【抬膝】
雙腳與肩同寬,雙手叉腰。雙腳輪流抬起,抬起的高度越高越好,共抬8次。
【抬膝 + 手部伸展】
雙腳與肩同寬,將手伸直舉高。雙腳輪流抬起,雙手同時向下,一樣做8次即可完成。
【進階版】
採單邊進行,先舉高右手,當左膝抬高時,右手向下輕碰左腳膝蓋,一樣做8次然後換右膝進行。
以上動作屬於簡單的中強度有氧運動,不管是健康者或是患病者都能做,不僅可以動到全身肌肉,同時對於身體的協調度也有幫助。特別提醒,患有心血管疾病者在運動時,一定要做足暖身,伸展跟拉筋都做久一點,讓緊繃的肌肉被舒展開來。若是運動過程中有出現任何不適,就請立即停止休息,如果不適感持續 15 分鐘為改善的話,請至醫院就醫。
★
什麼運動可以保護心血管?每天抬膝蓋就能讓血管變健康
HEHO 健康/彭幸茹~2020年04月04日
高齡者健康操~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
YouTube ~ 2017年01月19日
☆ ☆ ☆
走路是最佳防心血管疾病運動!研究:每天8000步死亡風險低一半
HEHO 健康/林以璿~2020年04月19日
醫生眼中最佳的長壽運動排行榜
HEHO 健康/嘎丁~2018年04月19日
☆ ☆ ☆
新增說明文字 |
消小腹、練腹肌!二招動作打造平坦小腹
★ 艾蜜莉
★
明明不胖卻有凸出的小腹嗎?這是因為腹部脂肪主要是內臟脂肪,與飲食及生活習慣有相當大的關係。如果吃進去的熱量多,又沒有運動習慣又久坐,就會讓脂肪囤積在腹部。想要擁有平坦的腹部,除了飲食要改善,運動也是很重要的。以下教兩招動作,只要躺在地上就可以完成,別小看這些動作,每天堅持做平坦小腹總有一天會出現!二招動作鍛鍊腹肌、緊實小腹。
★ 百式呼吸法 ( The Hundred ):
① 仰躺,雙腳併攏,保持腹式呼吸。
② 雙手擺放在身體兩側,雙腳往上抬至離地約45度,頭頸微微離開地面。
③ 雙眼注視肚子,雙手以5吸5吐的節奏上下擺動,保持身體穩定,避免聳肩與脖子用力。
④ 吸吐5個循環後,再將肩、背慢慢回到地墊上。
★ 交錯伸展 ( Criss cross):
① 仰躺,保持腹式呼吸,膝蓋帶至胸部位置預備。
② 雙手放腦後,手肘打開,並將頭抬起。
③ 左腳往前伸直時,將右邊肩膀和手肘向左膝蓋。
④ 轉動時保持頭在高位、手肘張開,持續交換邊,約15組後休息。
★
消小腹、練腹肌!2招動作打造平坦小腹
match 生活網/HEHO 健康~2020年05月20日
腳踝扭傷怎麼辦?5招自救步驟必學
match 生活網/優活健康網~2020年02月14日
踝關節扭傷,熱敷消腫要不得
match 生活網/中時電子報~2020年03月07日
☆ ☆ ☆
新增說明文字 |
日醫這樣走5百步就有3千步的效果!強健肌肉血管
★ 林以璿
★
「走500步就能有3000步的效果!」日本醫師安保雅博在新書《好好走路不會老》中,表示走路就是最好的運動,而且如果能夠用正確的方式走路,還能「能夠當成運動的走法」。只要這麼走,不用特別做其他運動也有同樣的效果。而且血管、骨骼、肌肉都能日漸強健。安保雅博表示,不同的走路步數,能夠有不同的預防疾病效果,只要走到4000步以上,就能有預防疾病的效果。不過,一般上班族可能沒有那麼多的時間專心走路,安保雅博建議,只要走對方式,遵守四個準則,走500步就能有3000步的效果。
【步幅加大一公分】
步幅拉大,就像槓桿原理一樣,會更需要以股關節為軸心來出腳用力,以及穩定住不穩的整個身體,比起小步小步地走,更能夠提升強化下肢肌力的效果。不要勉強跨大步,比方說在公園走路的時候,像是「試著在這條直線加大步伐走走看」就夠了。之後再恢復平常的行走步幅就好,這樣一來應該會成為有效的健走。若是在百貨公司等的室內,也可以以地上的磁磚當參考,稍稍拉開步幅行走也很有效果。
人都想盡可能穩定地走路,手上拿著東西或疲倦時,本能上就會縮小步幅,只要試一次就會知道,左右出力的習慣也有些不一樣。有時候會覺得右邊比較容易出力,而左邊則需要多出點力。這情況就是說,以左腳為軸心時比較平順,而以右腳為軸心時,為了讓身體保持穩定,會以不移動身體重心的方式做調整,左腳才不太容易出力。
【腳跟先著地】
「腳跟先著地」就是腳踏出去時,要用腳跟著地的意思。人在疲倦時步幅會變小,不太會用腳跟著地。因為這樣,能減少腳的擺動,用整個腳掌著地時不需要太大的運動,既可以緩衝受到的衝擊,也不用動到肌肉即可取得平衡。用腳跟著地是一個開關,可以吸收衝擊,平穩地將身體重心移到前面時,收縮必要的肌肉,實現高能量轉換效率的步行。
【腳離地時用腳尖將身體向前推】
先有意識地以腳跟著地之後,接下來試試看刻意用腳尖頂住地面。這是將身體向前推出去的一個重點,用另一隻腳將身體向前推出也就是 push off。跳遠的時候,要跳起來的那一瞬間,將腳頂住地面的 push off 是非常重要的。如果能夠做好這個 push off,就能將身體往前推出。每次走路時都這麼做可能有點難,可以先試做個十次或二十次看看。
【手肘向後拉】
年齡愈大,有些機能會衰退,其中就包含「體幹的擺動」。步行時,上半身(肩胛骨帶)和下半身(骨盤)會以不同方向擺動。這個擺動就是前進的原動力。上了年紀後,身體的柔軟性會變差。此外有人一轉動身體腰就痛,或者會失去平衡。肌力衰退之後,為使步行時保持身體穩定,就無法擺動身體。手無法大幅度的擺動,也是一個穩定住身體的戰略。
所以身體無法擺動時,步行速度及步幅都會變小。藉由擺動手讓身體跟著左右擺動,除了讓身體前進,也是一種推動力。建議不要著力於將手向前擺動,而是強調向後擺動。因為我覺得許多人似乎都是將手向前擺動。當然,向前擺動也有效果。可是稍微強調將手向後擺動,會更增加身體的迴旋強度。試著稍微彎曲手肘向後拉,會感覺好像拉不過去。這是因為肩膀向後擺動的角度最多只有約三十度。所以將手腕往後拉,身體自然會左右擺動。
要擺動身體其實不太容易,擺動身體會讓視野左右移動,身體會變得不穩定,或許也有人因腰椎變形而感到疼痛。會痛的時候不要勉強,如果不痛就稍微將手向後擺,盡量刻意讓身體擺動。安保雅博表示,嘗試這樣的走法之後,應該會覺得很累,可是疲累就是的確有對身體造成負擔的證據,即便只走個15分鐘都是很大的運動。
★
日醫這樣走5百步就有3千步的效果!強健肌肉血管遠離腦中風、失智
HEHO 健康/林以璿~2020年04月22日
☆ ☆ ☆
新增說明文字 |
膝蓋痛靠深蹲、登階復健也有效!物理治療師示範如何進行下肢訓練
match 生活網/HEHO 健康~2020年03月10日
別以為30歲還年輕!最易退化的3個關節這樣保養
match 生活網/健康醫療網~2020年03月07日
7種疾病是你肩頸痠痛的原因!3招還你健康脖子抗初老
match 生活網/HEHO 健康~2020年03月11日
☆ ☆ ☆
新增說明文字 |
青壯年最容易運動後心血管異常猝死!這三種運動最危險
★ 林以璿
★
台灣的人工智慧頂尖專家、玉山金控科技長陳昇瑋,4月14日驚傳運動後腦出血過世,年僅44歲。各界除了沈痛惋惜英才早逝,更不解的是,為何在明明正值壯年、也有注意身材維護,怎麼還會在運動後,忽然心血管疾病發作猝死呢?人體心血管的維護,並不是大家所想像到「多動多健康」。無論是忽然腦部出血的陳昇瑋,還是之前在綜藝節目上忽然心肌梗塞猝死的高以翔,都屬於這種年輕的心腦血管疾病突發患者。會造成腦中風、心肌梗塞,通常是因為血液凝結成「血栓」,堵塞住血管,形成不健康的狀態。
台灣腦中風學會理事長、台大醫院神經內科醫師鄭建興表示,雖然腦中風好發於60至70歲族群,但50歲以下族群也占約2成。另外,不少人不曉得自己罹患高血壓而未加以治療、控制,進而造成出血性腦中風,症狀往往較嚴重。所以建議每個人對於自己的血壓,需要有一定的把握程度,或許不需要天天量,但是對自己的血壓高低,需要有一點概念。日本國士館大學的救急系統研究科主任田中秀治,就曾經指出,在0到39歲的人中,運動猝死機率最高的是跑步、游泳和足球。
在40-59歲,最為危險的項目則是高爾夫、跑步和游泳;60歲以上也是以門球、高爾夫和跑步最危險。整體而言,馬拉松跑步是導致運動猝死最多的項目,其次則是高爾夫。大家對於馬拉松較有警覺,但是對於看似「只是走路、揮桿」的高爾夫球,卻沒有那麼重視。然而,近年來其實有不少桿弟、球員在比賽過程中發生意外。歸咎原因,主要是在高溫下運動,容易血液黏稠,但高溫使全身血管擴張、血流加快,血流量增大,新陳代謝超出負荷量,因此出現意外。根據統計,運動猝死最常發生在四種情況下,需要謹記避免。
① 沒有暖身就馬上運動
② 劇烈運動完沒有緩衝就驟停
③ 不利的運動環境,如高溫、缺氧
④ 從事自己不熟悉的運動。
台灣腦中風學會理事長、台大醫院神經內科醫師鄭建興表示,辨識腦中風症狀,可記住「臨微不亂」口訣,包含「臨」時手腳軟:單側手腳無力或單側舉不起手腳;「微」笑也困難:臉部表情不對稱或嘴角歪斜;講話「不」清楚:口齒不清或無法表達;別「亂」快送醫:看到以上其中一種徵兆,立刻記下發作時間,通知119緊急送醫,把握黃金治療時間。
★
青壯年最容易運動後心血管異常猝死!統計:這三種運動最危險
HEHO 健康/林以璿~2020年04月14日
才44歲!玉山金控科技長陳昇瑋腦出血過世
HEHO 健康/盧映慈~2020年04月13日
☆ ☆ ☆
新增說明文字 |
什麼是類風濕性關節炎?
★ 張又升醫師/雙和醫院過敏風濕免疫科主任
★
類風濕性關節炎好發於中、老年人,患者以女性居多,是男性患者的三倍,其發病年齡常見於30至50歲之間,目前醫界普遍認為類風濕性關節炎的致病原與基因遺傳、環境及荷爾蒙因素有關。張又升醫師表示,類風濕性關節炎屬於自體免疫疾病的一種,因體內免疫系統失調而攻擊自體的正常組織,通常會由關節組織開始出現病灶,尤其以手指、手腕等四肢的關節最為常見,症狀嚴重者會造成關節腫脹、變形、肌肉萎縮等,不僅疼痛難耐,也會對日常生活品質造成嚴重的影響。
若未及時治療,也會進一步造成全身性器官病變,可說是一種全身性的疾病。然而,隨著醫療進展,相較於以往,目前臨床上治療類風濕性關節炎已有許多藥物可供選擇,更包括生物製劑和小分子藥物等新藥,其治療目標包括減緩發炎、減少疼痛、預防關節繼續惡化等;張又升醫師提醒,發病早期為治療的黃金期,若能越早治療效果越好,透過規律用藥、定期回診就有助於控制病況、延緩病程惡化,幫助患者重拾生活品質。類風濕性關節炎相關問題,建議諮詢「過敏免疫風濕科」。
★
什麼是類風濕性關節炎?
match 生活網/健談網~2020年03月17日
健身猛操,慘得橫紋肌溶解症
match 生活網/優活健康網~2020年03月04日
☆ ☆ ☆
新增說明文字 |
寒假歪斜躺姿,醫師教護脊重點迎開學
match 生活網/優活健康網~2020年02月27日
☆ ☆ ☆
新增說明文字 |
☆ ☆ ☆
運動健身10905輯
運動健身10904輯
運動健身10903輯
運動健身10902輯
運動健身10901輯
社區營造游民 ▶ 部落格文章輯
☆ ☆ ☆
新增說明文字 |
※ ※ ※
※ ※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