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7月10日 星期五

血管1096輯~中風

新增說明文字
☆ ☆ ☆
中風痊癒就不用吃藥?醫:千萬毋湯
★ 曾正豪/報導記者

「有些中風病患只是輕微無力,一個月就痊癒,他們覺得自己好了,就不用再吃藥,但停藥後,有人就在一、兩年內再度中風!」臺南新樓醫院醫務秘書暨神經內科主任陳滄山面對部分患者輕忽中風復發危險性,深感憂心。根據2017年衛生福利部統計資料,腦中風等腦血管疾病為國人十大死因第四名,此外,每年另有約1萬7千多人因腦中風失去自主生活能力。一旦中風,10名患者中有1人一年內會再度中風。在中風患者當中,糖尿病、高血壓與高血脂症(三高)等慢性病患者,或有抽菸習慣的人,都是再中風高風險族群。
陳滄山主任指出,多數再中風患者的症狀比上次中風嚴重,原本一手一腳無力,再度中風,可能四肢行動都受影響,或語言能力退化,吞嚥困難甚至產生血管型失智症、血管性巴金森氏症等嚴重併發症。陳滄山主任分析,預防再度中風策略,須視每個人狀況不同進行調整,舉例來說,中風患者以缺血性中風(又稱腦梗塞)占多數,約占8成,另兩成為出血性中風,而缺血性中風患者必須規律服用抗血小板藥物,避免形成血栓,引發二度中風,當定期服用抗血小板藥物,患者再中風風險可減少約三分之一。
若搭配飲食、生活習慣調整、戒菸與三高等慢性病控制,並保持心情愉快,中風復發風險可進一步下降。不過在門診中,陳滄山主任觀察到部份中風患者在復原後擅自停用藥物,因此身陷再中風危機,而背後原因主要有兩大類:第一,患者中風症狀消失便自認不用服藥,輕忽再中風威脅:第二,患者用藥後出現胃潰瘍、胃食道逆流等藥物副作用,因而擅自停藥。
對於第一種患者,陳滄山主任多會苦口婆心,持續進行衛教宣導,若是第二種,便會建議更換較新型抗血小板藥物。陳滄山主任解釋,目前抗血小板藥物以阿斯匹靈為第一線用藥,而阿斯匹靈常見副作用包括胃痛、胃潰瘍、胃食道逆、胃出血等,也有人嚴重到貧血、解黑便。另有患者用藥後產生長紅疹、眼皮腫、嘴唇腫等過敏反應,上述患者就得考慮更換其他種類抗血小板藥物,像較新型抗血小板藥物因機轉不同,較不容易出現胃潰瘍、腸胃不舒服、胃食道逆流等副作用,對民眾預防再中風,提供另一種選擇。
陳滄山主任也提醒,民眾一定要對中風症狀提高警覺,當出現「FAST」中風警訊,務必盡快就醫,爭取三小時黃金救援時機,F指的是Face,代表臉部表情不協調,A指的是Arm,代表雙臂平舉,一手無力,S為Speech,代表講話流暢程度變差,T則是Time,就是把握時間盡快就醫,避免腦中風惡化。關於急性腦中風的症狀辨識可能有不同的口訣,但是核心精神都在於這三種神經功能缺損的症狀,並強調及早就醫。

中風痊癒就不用吃藥?醫:千萬毋湯
match 生活網/健康醫療網~2020年03月11日
☆ ☆ ☆
起床後半身無力,竟是罹「睡醒後中風」
match 生活網/好醫師新聞網~2020年10月28日
中年男二度中風,竟是心臟惹的禍
match 生活網/好醫師新聞網~2020年10月15日
辨識腦中風「微笑、舉手、說你好」,快打119送醫是關鍵
match 生活網/健康醫療網~2020年10月28日
青壯年熬夜後「脖子痛」、「頭痛」要警覺!不規律生活成腦中風誘因
match 生活網/HEHO 健康~2020年10月31日
自拍30秒影片上傳,台大AI「腦中風快篩」五分鐘判讀
match 生活網/NOW 健康~2020年10月29日
☆ ☆ ☆
物理治療師:關於中風復健,你需要知道的三種模式
蘋果日報 即時新聞~2019年01月20日 ☆ ☆
☆ ☆ ☆
新增說明文字
☆ ☆ ☆
30歲就中風,心洞未閉合恐反覆發作
★ 新聞部/綜合報導

全球每年約有550萬人死於中風,而台灣中風患者,約有30%不是因為糖尿病、高血壓及心血管疾病導致,又稱為「隱源性中風」。其中又有一半的患者合併有卵圓孔未閉的問題。中國醫藥大學兒童醫院傅雲慶院長表示,卵圓孔是每個人天生會有的,是位於左右心房中間的小洞,每個小孩一出生都會有,正常在3~6個月就會閉合,如果一直沒有關上,就容易有問題,像是如果血中形成血塊,容易從右心房經卵圓孔到左心房,掉到左心室再進入主動脈,最後阻塞腦部血管造成缺血性中風,反覆中風的機率也會大大提高。
關閉心「洞」降97%復發率:傳統以抗凝血藥物或開心手術治療,不過開心手術傷口大,復原期長,風險較高,而現在不用鋸開胸骨,透過「卵圓孔關閉器手術」就能微創治療,術後需要服用6個月的抗凝血藥物。傅雲慶院長指出,如果以傳統藥物治療,再中風機會仍有4~10%;若能把卵圓孔補起來,再中風的機會就下降到只剩1~2%。
目前這方面的治療已經不用開刀,卵圓孔關閉其手術是透過一根管子從鼠蹊部靜脈經由下腔靜脈到右心房,穿過卵圓孔到左心房,打開「左傘」卡住卵圓孔,再回到右心房把「右傘」打開,讓兩個傘把洞補起,手術時間約半小時,不需全身麻醉,隔天就能回家。曾有一名30歲女性,在家洗澡後突然中風昏倒在床,左半身面癱且無法活動,送醫治療後發現有卵圓孔未閉,在醫師建議下進行卵圓孔關閉器手術預防未來再次中風。
卵圓孔未閉易四肢突發麻無力,24小時內恢復正常:傅雲慶院長建議,曾中風或常小中風的病人,應該找神經內科、心臟內科或兒童心臟科醫師,檢查是不是有卵圓孔未閉的狀況,如果有的話,建議做手術關上,目前這項治療也有健保給付,不需擔心。多數卵圓孔未閉患者,容易發生突然臉部或四肢發麻無力、口齒不清、暈眩等症狀的小中風,通常會在24小時內恢復正常,提醒民眾留意警訊,檢查是否為卵圓孔未閉引起,避免再次中風的危機。

30歲就中風,心洞未閉合恐反覆發作
match 生活網/優活健康網~2020年07月23日
☆ ☆ ☆
中風搶救黃金時間延長了,取栓是腦梗急救新標竿
match 生活網/好醫師新聞網~2020年07月14日
急性腦中風來的突然!延長搶救時間是救命關鍵
match 生活網/健康醫療網~2020年07月28日


高壓氧治療缺血性腦中風,失能患者生活可自理
★ 周昭平/高雄報導

高壓氧治療有助缺血性腦中風患者生活功能提升!高雄長庚醫院高壓氧治療中心與神經內科合作,針對缺血性腦中風患者,以傳統藥物加上高壓氧輔助治療,與單純使用藥物患者相較,有使用高壓氧治療的中風患者,日常生活功能性改善量明顯提高,且與身體修復有關的內皮原生細胞增加,有患者甚至從無法行走,改善到能獨立完成日常生活活動,臨床研究證實高壓氧治療有助中風患者病情改善。
高雄長庚醫院神經內科教授盧成憲指出,腦中風高居國人十大死因第二位,主要是腦部血液供應受阻,腦部未能獲足夠氧氣供應,目前以缺血性腦中風最常見,不僅威脅患者生命,且會造成言語及認知功能障礙與失能,對家人與社會都是沉重負擔,以往多靠藥物治療與復健爭取生活自理功能逐漸回復。不過因之前研究已證實,高壓氧治療對缺血性腦中風患者,可提升患者血液及氧氣含量、氧氣在體液擴散距離與效率、促進腦組織新陳代謝及側枝循環新生血管的建立與受損血管修復等效果,且可減少肢體關節僵硬程度,加快病患恢復進程。
高雄長庚進一步透過比較腦梗塞型中風患者有無使用高壓氧治療,評估患者治療後的生活功能性改變、內皮原生細胞改變量,發現使用高壓氧治療患者,兩者都有顯著改善。盧成憲說,這項研究是讓腦中風患者經為期一個月、共20次的高壓氧治療療程後,與未做高壓氧腦中風患者比較,發現前者的生活功能性量表達到平均約67分、達可生活自理程度,明顯比未做高壓氧患者不到60分、生活未能完全自理高,證實高壓氧治療對患者有顯異幫助,患者可從中度依賴改善至輕度依賴,甚至可完成日常生活活動,生活品質改善。
此外研究也發現,經高壓氧治療的腦中風患者,與組織修復有關的內皮原生細胞上升量較高,代表短期內一個月的癒後較佳,比傳統治療成效好。高雄長庚醫院高壓氧治療中心負責醫師、骨科系脊椎科主任巫瑞文則說,腦中風復健療程中輔以高壓氧治療確實可提早降低患者失能風險及提升自我照顧能力,對缺血性腦梗塞患者具有臨床應用潛力。
不過目前尚未納入健保治療項目,腦中風患者使用高壓氧治療需自費,每次建議療程須做20次,每次費用為1,500元。今記者會有48歲病友陳先生出席,他2016年曾因缺血性腦中風住院,當時半身麻痺不能動,當時被醫師宣告要有終身臥床、無法回到機車行職場心理準備,經20次高壓氧治療及傳統治療與復健,今已能自行行走、單腳站立抬腿,顯示高壓氧治療成效。

高壓氧治療缺血性腦中風,失能患者生活可自理
蘋果日報 即時新聞~2018年12月06日
☆ ☆ ☆
心房顫動引起缺血性中風,再度復發因這先天異常問題
match 生活網/NOW 健康~2020年10月22日
心房顫動是中風高危,男性風險更大
match 生活網/好醫師新聞網~2020年10月25日
使用抗凝血藥物仍再度中風?左心耳封堵術解決病症
match 生活網/健康醫療網~2020年10月31日
☆ ☆ ☆
新增說明文字
☆ ☆ ☆
夏天脫水更容易中風!用小中風症狀量表評估中風風險
★ 盧映慈

大部分人可能會認為「中風」是「冬天的疾病」。冬天因為天氣冷,的確容易讓血管收縮而導致中風,但其實夏天的中風機率,是跟冬天一樣高的。因為夏天容易流汗、導致水分過度流失,讓血液變得黏稠而堵塞血管,冷氣造成的室內室外溫差,也容易造成血管收縮,所以發生中風的機率並不比冬天低;很多人常常在流汗之後會覺得頭暈,其實很有可能就是血液太過濃稠的警訊,甚至已經有「小中風」的症狀。
而小中風雖然只是暫時性的腦部缺血,甚至症狀發生的時候,只要休息5分鐘就會好,容易被認為是「太累」、「太忙」而沒有注意,但其實小中風之後的再中風機率特別高,可以對照自己的「中風風險評估表」來看,避免自己出現大中風,卻沒有辦法第一時間了解警訊。中風以缺血性中風為大宗,大約占了70~80%的比例,也就是腦部血管出現血栓擋住血液通過造成的缺血。
而一般認知中的小中風是「暫時性缺血」,占了缺血性中風的30%,症狀大概只會持續5~20分鐘,不舒服的感覺也能在24小時內恢復,所以被認為應該不會對大腦有太多的損傷。但是大腦是非常精細的器官,暫時性缺血就可能造成部分的腦細胞壞死,而且發生症狀的時候,沒辦法確認缺血的大腦區域,也不能判斷是大血管、還是微血管的受損,就算只是暫時性的,也不能覺得只是「小」事。
① 單側、少部分是雙側的手腳或臉部突然發麻、無力。
② 出現口齒不清的現象。
③ 微笑的時候,無法牽動臉部的肌肉,造成歪斜。
④ 講話的時候,突然覺得腦袋不清、聽不懂別人說什麼。
⑤ 單眼或雙眼的視力模糊。
⑥ 走路時突然性的暈眩、頭痛。
⑦ 原本開車或騎車技術沒問題,但在轉彎、或是倒車的時候,不知道為什麼會判斷失準。
⑧ 性格突然變得很暴躁、記憶力下降。
雖然小中風跟一般人害怕的「出血性腦中風」不同,不會當場昏倒、死亡,但這是最常見、也最容易被忽略的腦中風,發生率是其他腦中風的5倍,而且症狀輕微,但比起其他影響手腳功能的中風,更有可能在不知不覺間影響認知功能,導致上述所說的血管性失智症。而且會導致小中風,其實已經有腦中風的風險因子,像是肥胖、三高、抽菸喝酒、心血管疾病等,所以一年內再發生小中風、或是中風的機率,達到20%,比平常人增加4~5倍。
如果自己是高危險因子、大於45歲以上,就應該定期做腦部電腦斷層掃描,追蹤自己的身體狀況。ABCD2 評分是一個常用於評估「短暫性缺血中風」(俗稱小中風)的人,在2天內再次中風的機率評分表。總分最高7分,大於6分的再次中風風險為8%,小於4分風險為1%,而再次中風的死亡機率會2倍、2倍的疊加,腦中風學會建議,如果分數大於3分或並非第1次發作,應立即入院接受神經內科治療。

夏天脫水更容易中風!用小中風症狀,一張量表評估中風風險
HEHO 健康/盧映慈~2020年06月13日
☆ ☆ ☆
新增說明文字
☆ ☆ ☆
40%中風患者沒有慢性病!一分鐘檢測你的中風風險
★ 林以璿

腦中風是造成全球人口死亡與失能的主要原因,也長年盤距台灣十大死因前四名。而且,腦中風經常造成「失能」的後遺症,是台灣成人殘障的主因之一。世界中風組織就指出, 四 大慢性病患者,以及肥胖人口,是中風的高危險族群。世界中風組織表示,腦中風的危險因子中除了年齡、性別、種族與家族史是無法改變的,還有非常高比例的患者,是來自於「慢性病」家族。四大慢性病+肥胖,務必要小心:
① 高血壓:幾乎一半的中風與高血壓有關;養成天天量血壓的習慣。
② 高血脂: 超過4分之一的腦中風患者有壞膽固醇(LDL)過高的問題;飲食應減少動物脂肪、拒反式脂肪食物。
③ 糖尿病:糖尿病會增加中風風險,遵從醫囑規律檢查與用藥。
④ 心律不整:9%的腦中風與心律不整(如:心房纖維顫動) 或其它心臟疾病有關,應尋求醫療專業建議或治療。
⑤ 肥胖:約5分之一的中風患者有肥胖的問題,建議BMI維持在18~24之間,腰圍男性小於90公分,女性小於80公分。
《Lancet》(刺胳針)期刊在 2008 年,就有一篇分析第一次中風住院的病人的研究,結果發現,雖然大部分患者確實有慢性病、肥胖或是抽煙的問題,但是仍然有 40 %的患者,並沒有以上的危險因子。仁慈醫院神經內科醫師廖文瑜就舉例,像是偏頭痛、 避孕藥、濫用藥物(吸毒)、打鼾、紅血球過多症、鐮狀紅血球貧血症、高尿酸症等等,這些因素有些已經證實與腦中風有關,而有些尚待研究中。
舉例來說,英國牛津大學在《英國醫學雜誌》發表的一篇調查研究指出,吃素者罹患「中風」的風險,竟比吃肉的人高出20%。主要是因為,吃素者缺「維生素B12」 反易中風、貧血。但是一般人也不用因此杞人憂天,醫師建議,避開明確的致病因子,像是慢性病、吸菸等等,其他可以靠健康檢查、自我檢測,來衡量自己的血管健康。
三軍總醫院家醫科醫師彭道鈞曾指出,雖然大家都希望能被告知自己中風的機會有多少,但是現在並沒有存在「完美的」中風風險評估工具,因為沒有任何一項工具可以包括所有的可能風險因子。但是國際認可的檢驗工具,仍然對於一般人判斷自己的中風風險,起到了示警的效果。最早為人所知的心血管風險評估量表維佛萊明風險分數表(Framingham risk score),為20年前美國世代研究所得到的結論。時至今日,經過數次的修改及校正,亦能夠評估亞洲人心血管疾病風險。
自我檢測~你十年內中風機會有多高(男)
(網址:https://reurl.cc/R4OAex
自我檢測~你十年內中風機會有多高(女)
(網址:https://reurl.cc/KkXZdq

《刺胳針》40%中風患者沒有慢性病!一分鐘檢測你的中風風險
HEHO 健康/林以璿~2020年04月15日
☆ ☆ ☆
腦中風搶救,掌握黃金治療時間
match 生活網/健康醫療網~2020年09月24日/醫療網
牢記F.A.S.T口訣,腦中風即刻送醫是關鍵
match 生活網/健康醫療網~2020年09月24日/醫療網
☆ ☆ ☆
新增說明文字
☆ ☆ ☆
台灣每年三萬人中風,六成可預防!二檢查就足夠
★ 林以璿

台灣有將近 80 萬人需要長期照顧,其中有高達 7 成都是中風後遺症引起的失能。2016年行政院編列50億元做長照,到了2020年已經將經費提升到了400億元,卻還是不夠。台灣大學醫學院名譽教授高明見表示,如果能夠在源頭就遏止中風發生,不只是挽救一個家庭,更是為台灣省下了大筆的經費。目前只需要推動 2 個檢測,就可以遏止 60 % 中風發生。腦血管疾病防治基金會董事長高明見教授指出,政府過去花了很大的精神做癌症篩檢,但是癌症篩檢的目的是「早期發現」,而不是「預防癌症」。
他表示,只有做「中風篩檢」才是真正的避免疾病發生。「大家都以為中風是瞬間發生的,其實大部分都有預兆。」高明見提到,透過心律檢查以及頸動脈狹窄檢查,就能大幅度避免中風發生。「100 個中風病人,大約有 20 個是心律不整、心房顫動引起的。心房顫動的機率還蠻高的,發病率大約在 1 %,台灣至少有23萬人有心房顫動,每年會新增3萬人,但是65歲以上,假設有代謝症候群,會高到5%,75歲以上則是到10%。」高明見提到。
以前要做心律檢查相關檢查,需要配戴 24 小時儀器,但是現在心房顫動也可以用AI偵測出來。高明見表示,有許多醫院在推動的手環,經過藍芽檢測有沒有心房顫動。只要像戴手錶一樣戴手環 2 個星期,80%的心律不整都可以被找出來。「我們做乳癌篩檢,可能幾百個人才有一個,但是把65歲以上的人帶來檢查,10個裡頭就有幾個是心房顫動,就經濟效益來說,比做癌症篩檢的價值還要高。」高明見表示,找到心律不整只是第一步,更重要的是現在已經有新型口服抗凝血藥,就能夠很好的控制住心律不整,避免中風發生。
另外20%的中風,是頸動脈狹窄引起的。腦部血管負責運送從心臟打出來的血液,經過頸動脈到腦部。在頸部前方兩側的頸動脈,是通往腦部最重要的血管,供應大腦3/4的血液循環。一旦頸動脈狹窄或阻塞,腦部的循環會受影響,將大幅增加罹患缺血性腦中風的機率。根據統計,頸動脈狹窄程度在50%以上,每年中風的機率約為1%到1.6%,到了第五年如果還沒有處理狹窄問題,中風的機率可達13%到18%。可怕的是動脈硬化早期完全沒有症狀,即使頸動脈已經產生硬化斑塊,狹窄超過一半,大部分人都不會感到不適。
高明見表示,過去要檢查頸動脈狹窄,需要到醫院進行一個小時左右的超音波檢查。頸動脈狹窄又不會不舒服,一般人根本缺乏動力去檢查。但是現在已經有非接觸式的頸動脈狹窄檢測,可以利用手機或是筆電捕捉受測者的頸部影像,利用影像處理分析技術,歸納出頸動脈狹窄的風險程度,只要短短1 分鐘,就可以得出初步訊息。有進一步風險的人,再到醫院進行詳細檢查。
高明見呼籲,台灣每年大約有3萬人中風,其中大約一半會死亡,另一半則會留下失智、失能等後遺症。「這不只是 3 萬個病人,更是 3 萬個家庭。家中只要有一個人倒下,全家人都會被拖垮。」他指出,運用AI做心房顫動和頸動脈狹窄篩檢,早期發現高危險族群,有效管理治療,就能減少中風發生率以及致殘率,增加中風病人的康復機會,減少家庭社會的困擾與負擔。

台灣每年3萬人中風,6成可預防!台大名醫高明見:2檢查就足夠
match 生活網/HEHO 健康~2020年05月24日


腦中風有4大前兆!注意3種暈眩症狀,有異狀就送醫
★ 盧映慈

靠著精湛演技在金鐘、金馬拿下許多獎項的實力派影帝吳朋奉,在5月24日被發現猝逝家中,家人發現時倒臥家中已無心跳,今天經紀人證實吳朋奉過世消息。根據26日下午最新相驗結果,死因是為腦中風昏迷,導致死亡。每年5月25日是「世界預防中風日」,但腦血管疾病還是一直佔據台灣國人10大死因的第2~4名,平均每44分鐘就有1人死於腦中風。而中風最可怕的地方,是它總是無消無息,即使有症狀,也容易被誤以為只是太累,錯過了最佳救援時間。
但其實中風的前兆很多種,如果可以多留意自己身體的不舒服、異狀,其實可以救回自己一命。中風的四大前兆:① 臉有沒有歪、有沒有麻痹?② 會不會莫名的暈眩?而且一暈就暈很久?③ 會不會覺得自己走路不穩、手腳變得不靈活?④ 有沒有感覺莫名的胸悶、頻打哈欠?如果出現上述的幾種症狀超過1星期,再加上自己有中風的家族史、中風或其他心血管疾病病史、或是有三高(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或糖尿病),就要特別注意自己有可能正在中風的前兆。
台北榮總重症醫學部主任林永煬說,大家都知道中風有「黃金救援3小時」,而中風時間的計算,是血管塞住的時候就開始,卻很多人誤會是「倒下」那瞬間,所以即使一倒下就送到醫院,通常都已經晚了,「認識中風前兆是最好的救援方式!」三軍總醫院腦中風暨神經重症加護病房主治醫師周中興說,「看臉上皺紋」來早點發現中風的前兆,是最容易的一招;只要發現法令紋不對稱,變得一邊高、一邊低,或是一邊淺、一邊深,都可能是不對勁的徵兆。而最容易被忽略、最難判斷的,就是暈眩的症狀,常常會被以為只是暫時性的頭暈,但如果持續好幾天以上,就要特別注意。
★ 持續好幾天的頭暈:我們對於中風的印象都是「人本來好好的突然倒下」,但其實血管不會在一瞬間就狹窄或是爆開,所以中風的前兆通常會持續好幾天以上。而且中風的暈眩,不會有「天旋地轉」的感覺,像是梅尼爾氏症、前庭神經炎等前庭神經、耳內神經引起的暈眩,每次發作的時候,都會突然覺得全世界好像在晃動、無法走路的感覺;但中風反而會有特別累、頭昏腦脹、眼前景物好像有影子,一變為二、口齒不清、臉部肌肉麻痹、走路不穩、無法做寫字等細微動作等。
★ 坐著或是躺著不動也會突然頭暈:梅尼爾氏症、前庭神經炎等前庭神經、耳內神經引起的暈眩,或是低血壓、姿勢不良引起的暈眩,通常是在身體移動的時候,才會突然暈起來。但如果只是安安靜靜的坐著、躺著,卻突然有頭暈的感覺,代表血壓升高或是不足,心血管可能有堵塞的狀況。
★ 伴隨血壓升高的頭暈:台灣有8成以上的中風,都是「缺血性中風」,也就是因為血管塞住而導致的中風,而高血壓就是血管塞住的一個警訊。所以如果頭暈、伴隨著血壓升高,代表血管可能已經開始狹窄,最好可以儘快送醫。

腦中風有4大前兆!注意3種暈眩症狀,有異狀就送醫
match 生活網/HEHO 健康~2020年05月26日
☆ ☆ ☆
新增說明文字
☆ ☆ ☆
心房顫動無症狀,23萬人陷中風危機
★ 新聞部/綜合報導

一名56歲女性近年頻頻感到心悸、喘不過氣,原本以為是老化的自然現象,直到某日因為暈眩送往急診才確診為心房顫動,檢查發現她因為長期心律不整導致心臟衰竭,負責打出血液的左心房擴大無力,左心室射出分率僅有21%,遠低於正常水平,情況相當危急。所幸她經藥物與手術治療3個月後,心律恢復正常,一改先前胸悶、動輒就喘的狀況,讓她終於不用再提心吊膽。收治上述患者的台大醫院內科部劉言彬副教授表示,心房顫動是最常見的一種心律不整疾病,依持續時間長短分為陣發性、持續性與永久性心房顫動,以盛行率推算,國內有超過23萬名患者。
心房顫動的危險在於患者有高風險出現致命併發症,其中最要注意的就是中風。當心房顫動發作時,心房會快速跳動,收縮困難,血液淤積在心房內形成血栓,若血栓順著血流堵塞腦部,就會導致中風;流到腎臟、下肢等部位,則會造成器官損傷。值得注意的是,中風風險並不會因為沒有症狀而降低,不論是陣發性或是持續性心房顫動都存在相同的中風風險,應正視心房顫動治療的重要性,及早發現與治療。台大醫院內科部賀立婷醫師進一步說明,由於心房顫動是中風的高風險因素,醫師首先會綜合患者年紀、是否合併慢性病等各項指標做全方面的中風風險評估,給予抗凝血藥物避免血栓形成。
心房顫動本身的治療可分為心律控制與心室速率控制兩部分,心室速率控制是透過藥物降低心跳速率以緩解症狀,若患者心房顫動的症狀很明顯,造成身體不適,醫師會以抗心律不整藥物矯正心律,對生活品質和心臟功能都有很大改善。若是患者對藥物治療沒有反應,醫療團隊也會評估患者狀況給予侵入性治療,包括心導管電燒、冷凍球囊消融手術等。現階段心房顫動的治療相當多元,醫療團隊會依據患者狀況給予適切的治療選擇。劉言彬副教授指出,心房顫動治療如同蓋房子,過往都是依靠中風防治、心律控制及心室速率控制這三個柱子來支撐。
但隨著對心房顫動有深入的研究,發現患者需更加積極控管危險因子,以肥胖為例,過多的脂肪細胞會產生發炎反應,誘發電生理反應異常,而且肥胖者容易合併高血壓、糖尿病等慢性病,與心房顫動有共同危險因子,加劇心房顫動的發生風險。研究指出,每增加一單位BMI(身體質量指數)就會增加4~5%心房顫動發生風險,而本身有心房顫動的患者,每下降一單位BMI,就會減少7%心房顫動再發生風險。建議心房顫動治療應加上危險因子控制做為第四根柱子,才是治標又治本的治療策略。
賀立婷醫師也分享診間一名55歲男性個案,他的BMI高達33,屬於肥胖患者,他在一次健康檢查中發現有心房顫動問題,起初就診時表示身體沒有任何異常,但醫師檢查出有心臟衰竭的跡象,建議使用藥物矯正心律,配合運動減重,經過一段時間治療後,順利矯正心律,才讓他體會正常心臟跳動的感覺。台大醫院於今年開始推動心房顫動照護計畫,由個管師協助醫師與患者制定更貼近臨床需求的治療策略,並與心肺復健團隊合作,依據患者的運動耐受性提供計劃性的運動處方,期盼能給予患者更完善的醫療照護。

心房顫動無症狀,23萬人陷中風危機
match 生活網/優活健康網~2020年07月10日
☆ ☆ ☆
中風也可能導致失智!一次了解失智原因、症狀、治療方法
match 生活網/HEHO 健康~2020年07月20日
腦中風再住院率高!PAC復健計畫提供高強度、密集復健
match 生活網/健康醫療網~2020年09月09日
台灣每年三萬人中風、近一半死亡!腦中風學會理事長:中風的最危險因子是高血壓
match 生活網/HEHO 健康~2020年09月11日
☆ ☆ ☆
中風臥病在床,中醫到宅醫療後奇蹟能走
match 生活網/好醫師新聞網~2020年09月14日
防疫期也要清血管,五種好食物防中風、降心臟病風險
match 生活網/健康醫療網~2020年03月29日
☆ ☆ ☆
新增說明文字
☆ ☆ ☆
青壯年最容易運動後心血管異常猝死!這三種運動最危險
★ 林以璿

台灣的人工智慧頂尖專家、玉山金控科技長陳昇瑋,4月14日驚傳運動後腦出血過世,年僅44歲。各界除了沈痛惋惜英才早逝,更不解的是,為何在明明正值壯年、也有注意身材維護,怎麼還會在運動後,忽然心血管疾病發作猝死呢?人體心血管的維護,並不是大家所想像到「多動多健康」。無論是忽然腦部出血的陳昇瑋,還是之前在綜藝節目上忽然心肌梗塞猝死的高以翔,都屬於這種年輕的心腦血管疾病突發患者。會造成腦中風、心肌梗塞,通常是因為血液凝結成「血栓」,堵塞住血管,形成不健康的狀態。
台灣腦中風學會理事長、台大醫院神經內科醫師鄭建興表示,雖然腦中風好發於60至70歲族群,但50歲以下族群也占約2成。另外,不少人不曉得自己罹患高血壓而未加以治療、控制,進而造成出血性腦中風,症狀往往較嚴重。所以建議每個人對於自己的血壓,需要有一定的把握程度,或許不需要天天量,但是對自己的血壓高低,需要有一點概念。日本國士館大學的救急系統研究科主任田中秀治,就曾經指出,在0到39歲的人中,運動猝死機率最高的是跑步、游泳和足球。
在40-59歲,最為危險的項目則是高爾夫、跑步和游泳;60歲以上也是以門球、高爾夫和跑步最危險。整體而言,馬拉松跑步是導致運動猝死最多的項目,其次則是高爾夫。大家對於馬拉松較有警覺,但是對於看似「只是走路、揮桿」的高爾夫球,卻沒有那麼重視。然而,近年來其實有不少桿弟、球員在比賽過程中發生意外。歸咎原因,主要是在高溫下運動,容易血液黏稠,但高溫使全身血管擴張、血流加快,血流量增大,新陳代謝超出負荷量,因此出現意外。根據統計,運動猝死最常發生在四種情況下,需要謹記避免。
① 沒有暖身就馬上運動
② 劇烈運動完沒有緩衝就驟停
③ 不利的運動環境,如高溫、缺氧
④ 從事自己不熟悉的運動。
台灣腦中風學會理事長、台大醫院神經內科醫師鄭建興表示,辨識腦中風症狀,可記住「臨微不亂」口訣,包含「臨」時手腳軟:單側手腳無力或單側舉不起手腳;「微」笑也困難:臉部表情不對稱或嘴角歪斜;講話「不」清楚:口齒不清或無法表達;別「亂」快送醫:看到以上其中一種徵兆,立刻記下發作時間,通知119緊急送醫,把握黃金治療時間。

青壯年最容易運動後心血管異常猝死!統計:這三種運動最危險
HEHO 健康/林以璿~2020年04月14日
☆ ☆ ☆
才44歲!玉山金控科技長陳昇瑋腦出血過世
HEHO 健康/盧映慈~2020年04月13日


中風不是吃健康就能避免!肌力運動幫助血管更新
★ 盧映慈

天氣冷的時候,心血管疾病就要特別注意,但大家一想到中風,都會先想到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控制飲食,卻忽略在高齡社會裡,就算吃得健康、也會有老化的問題,而能延緩老化的,只有肌力運動。根據腦中風學會統計,台灣已經進入高齡社會,65歲以上人口超過321萬,75歲以上每8位就有1位得過腦中風,除了三高、抽菸喝酒等生活習慣的危險因子之外,老化同樣也會造成血管彈性變差、代謝廢物包含脂肪或是礦物質等容易堆積,形成動脈硬化,就容易造成缺血性的中風,一年保守估計有3萬人的患者。
而曾經有個案例是87歲的陳爺爺,他沒有抽菸喝酒的習慣,身體素質也都很正常、沒有三高問題,平常也會跟朋友聊天、下午就出外散步運動,生活很規律、也有運動,卻得了缺血性中風,台北榮總重症醫學部主任林永煬說,撇除生活習慣,唯一沒辦法避免的中風危險因素就是老化,只能試著減緩。過去都認為老人家因為退化,只能做緩和的運動,台北市立大學運動科學研究所特聘教授郭家驊說,在50歲之後,有進行高強度運動如肌力運動的人,比進行中、低強度運動的人,死亡率在20年後低了將近10%左右。
因為做肌力運動時,血管會加強養分的運送來修復肌肉,並把老化的細胞代謝掉。在2018年9月,美國《神經病學》期刊的一篇論文中,也發現高強度運動可以防止中風的機率提高、延緩時間,而中、低強度的運動,可以讓患者在中風的程度比較輕微,不至於達到失能。《神經病學》的報導提到,低強度的運動包含每週只有大約4小時的運動,以散步、行走為主,再來是包含低強度的運動,再加上每週大約2~3小時的簡單肌力訓練,高強度則是有肌力訓練,再加上每週數次的競爭性運動,比如網球。
所以在安排運動的時候,可以將散步當成是每天的例行運動,每週再挪一些時間出來,在家裡練習深蹲、起立坐下、拉拉筋。這部分還是要以自己負荷的來為主,郭家驊建議,老人家可以針對大腿肌肉特別訓練,避免跌倒的風險,而且訓練大腿肌肉可以增加身體新陳代謝,避免多餘的脂肪囤積。再來,週末的時候可以找一些球友一起出門打球,促進社交、刺激大腦的神經血液循環,並記得在高強度運動後補充牛奶、豆漿、雞蛋等優質蛋白質,這樣可以讓血管加快新陳代謝,能達到預防中風的最大效果。

中風不是吃健康就能避免!肌力運動幫助血管更新
HEHO 健康/盧映慈~2019年01月22日
☆ ☆ ☆
新增說明文字
☆ ☆ ☆
擊退血管裡的血液風暴!簡單生活七件事預防腦中風
★ 李依如/報導記者

被封為影帝的男星吳朋奉於5月25日凌晨驟逝,經法醫相驗證實死因為腦中風。台大醫院神經部主治醫師鄭建興表示,過去總認為中風是老年人的專利,但隨著生活型態改變,近年來,年輕型腦中風個案數增多,特別是心血管疾病、三高患者、肥胖等高危險族群,平時更應該做好自我控管的工作。鄭建興醫師提到,在台灣,缺血型腦中風約占80%,出血型腦中風約20%。心房顫動、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皆會增加中風發生率。其中,血脂異常是導致腦中風重要的危險因子之一,因為高膽固醇易形成動脈粥樣硬化斑塊,增加中風及心血管疾病罹患風險。
醫師強調,將高危險群病人的低密度膽固醇(俗稱壞膽固醇;以下簡稱LDL-C)控制在 100 mg/dL 以下,更高危險病人(如冠心症、缺血中風、周邊動脈疾病等)建議控制在 70 mg/dL 以下,是國際血脂治療趨勢。許多人以為只要透過清淡飲食便能降低血脂,卻不知道飲食控制其實只能改變約10~20%的低密度膽固醇。鄭醫師提醒,除了注意飲食和規律運動,若血脂仍無法妥善控制, 就需搭配服用藥物,如常使用的 Statin 史他汀類藥物;一旦隨意停藥,根據研究顯示,失去藥物保護效果,恐增加心肌梗塞、中風再度發生,因此定期且規律服藥,顯得極為重要。另外,也須同時注意可能發生的副作用(如肌肉痠痛)。
該如何判斷急性腦中風症狀?鄭建興醫師指出,熟悉國際中風口訣FAST,掌握「Face」發現突然臉部或嘴角歪斜,「Arms」感到單側手腳無力,「Speech」講話突然口齒不清或無法言語,「Time」 趕快記下時間,趕緊送醫。目前急性缺血中風的積極治療包括「靜脈溶栓」和「動脈取栓」,由醫師評估過後進行治療,坊間偏方是在發作當下針扎手指,其效用不大也無根據,若出現上述症狀,打119緊急送醫,才是正確做法。該如何從日常生活中預防中風或腦部退化,鄭建興醫師呼籲,可以遵從美國心臟協會(AHA)的「簡單生活七件事」做起,改變生活型態來達成。
① 管理血壓:高血壓是中風及心臟病主要的危險因子,因此,只要將血壓維持在 130/80 mmHg 正常的範圍,就能減少疾病發生的機會。
② 控制膽固醇:保持體內動脈通暢,避免中風及心血管疾病,建議控制低密度膽固醇 100 mg/dL 以下,若冠心症、缺血中風病患標準為 70 mg/dL 以下。
③ 降低血糖:血糖目標值是空腹血糖 100 mg/dL,有糖尿病的病人,須在家自我管控血糖,若沒有糖尿病的人,但40歲以上民眾建議規律進行檢測。
④ 管理體重:建議BMI控制在25以下,建議成年男性腰圍以90公分,女性80公分為標準,超過則屬於腹部肥胖。
⑤ 保持運動 :每週達150分鐘的中高強度活動量,每週運動3次、每次 30~50 分鐘以上的運動,如快走、慢跑等。
⑥ 良好飲食習慣:限制飽和脂肪、反式脂肪和添加糖的攝取量。
⑦ 戒菸。

擊退血管裡的血液風暴!簡單生活七件事預防腦中風
match 生活網/健康醫療網~2020年08月26日


日妙齡女主播突然語塞疑腦中風,別以為老人才會發生
★ 陳敬哲/報導記者

日本朝日電視台,一名23歲晨間新聞女主播増田紗織,播報新聞時突然語塞,看著字詞卻講不出話,努力想要講出什麼卻越吃力,合作男主播橫山太一見狀立即接續報導,日本網傳疑似腦中風,新光醫院神經內科主治醫師劉子洋指出,無法直接判定女主播語塞原因,但年輕人腦重中風沒有想像中少見。劉子洋表示,雖然無法對増田紗織的情況直接下診斷,但突然語塞、肢體不協調、臉部表情不對稱,都有可能是腦阻塞型中風引起。當血栓隨著血流抵達腦部,塞住血管堵住血液流動,就會影響大腦功能,隨著大腦受損部位不同,出現的症狀也就不同。
腦中風等心血管疾病,常見好發於年長者,但増田紗織僅23歲,血管應該相較健康才對,為何會發生這種情形?劉子洋解釋,自己門診中就有30多歲腦阻塞患者,年輕人同樣有機會發生類似狀況,血管壁剝離就是較常見原因,當血管內壁鬆動阻礙血流,就有可能提高血栓出現機會,心律不整也常是血栓發生因素。劉子洋補充,紅斑性狼瘡或蘇格蘭氏症候群等免疫性疾病,血管在長期發炎狀態下,也可能增加血栓出現機會。
值得注意的是,當血栓阻塞腦血管,導致身體發生異常時,一定要馬上到醫院急診,片刻都不能等待,目前有溶解血栓藥劑,在腦阻塞發生3個小時內施打,都有機會溶解血栓,讓大腦血流恢復。劉子洋也說,施打溶解血栓藥物,最晚6至7個小時內都還算能有作用,但是超過時效藥物就很難有效果,所以如果發現自己異常頭暈,身體有肢體不協調,就一定立刻到醫院急診室,由專業醫生判斷有沒有腦阻塞,才能立刻處置,減少後遺症發生的風險。

日妙齡女主播突然語塞疑腦中風,別以為老人才會發生
match 生活網/NOW 健康~2020年05月20日
☆ ☆ ☆
1/3病人當場就死亡!三關鍵決定你的「腦動脈瘤」是否馬上處理
match 生活網/HEHO 健康~2020年08月21日
顱內動脈取栓術救回缺血性腦中風,FAST降低失能風險
match 生活網/NOW 健康~2020年09月04日
中風不方便外出就醫,符合條件即可申請中醫到宅醫療
match 生活網/健康醫療網~2020年09月20日
腿中風慘變「熟成火腿」,此術助免截肢
match 生活網/優活健康網~2020年09月22日
☆ ☆ ☆
中風後罹患失智症風險,血漿中D型胺基酸氧化酶可預知
match 生活網/NOW 健康~2020年10月25日
☆ ☆ ☆
血管10907輯~血壓
血管10906輯~中風
血管10905輯~腦神經
血管10904輯~中風
血管10903輯~心梗
血管10902輯
血管10901輯
社區營造游民 ▶ 部落格文章輯
☆ ☆ ☆
新增說明文字
※ ※ ※
※ ※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