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2月10日 星期一

腦心血管10902輯~血管

新增說明文字
☆ ☆ ☆
心血管疾病的成因,您知道嗎?
★ 黃聖筑、許嘉真/綜合報導

最近又進入了心血管疾病好發的秋冬季節!全球每年死亡人口中,有三分之一是心血管相關疾病者;從您看到這篇文章開始倒數計時24小時,將會有3000名美國人心臟病發;在台灣,心血管疾病也威脅著許多中老年人。就讓我們關心一下導致心血管疾病的成因是什麼吧?心血管疾病包括所有心臟和血管的病變,其主要的原因為:
★ 動脈硬化:包含動脈血管彈性降低和動脈血管孔徑變小。① 動脈血管彈性降低:老年人的動脈血管,因老化現象導致其失去年輕時的彈性;或人們因職業、缺乏運動、飲食和睡眠習慣等不良生活型態及遺傳和壓力,使得動脈的血管彈性變差,動脈收縮時血液量降低。② 動脈血管孔徑變小:動脈中血管壁的彈性纖維變小,加上鈣化的血管壁,讓血管變硬、變厚及小動脈外膜發生纖維膠原化,孔徑變小。動脈硬化使心臟運送血液時要增加收縮強度,才能運輸足夠流量的血液至周邊組織,維持人體養分供應及新陳代謝的生理機能。
★ 動脈粥樣硬化:血液中膽固醇、脂肪、鈣和其他物質的堆積,形成粥狀的斑塊,沉積在血管及冠狀動脈的內壁,讓血管壁增厚、血流阻力增加,導致血流不順,導致組織發生缺氧缺血的現象。嚴重時,粥狀斑塊脫落會成血管阻塞或形成血栓。上述的「動脈病變」導致血管阻塞和血管硬化;前者造成百分之七十的器官缺血,後者致使百分之三十的心臟衰竭。造成常見的心血管疾病:高血壓、腦中風、缺血性心臟病和周圍動脈阻塞性疾病等。

心血管疾病的成因,您知道嗎?
HEHO 健康~2017年11月20日


心血管保健關鍵要項
★ 聯安醫周刊

冬天是心血管疾病的好發季節,尤其春節飲食油膩,再加上氣溫忽冷忽熱,更容易誘發不適症狀!為了降低心血管風險,不少人會積極控制膽固醇數值;然而,聯安預防醫學機構顏佐樺醫師提醒,只看膽固醇是不夠的,「高血壓、血管斑塊、動脈阻塞」等也都是令人擔心的問題,常常症狀無聲無息,都更需要精密的檢查才能做好評估與預防!
近年來民眾健康意識抬頭,越來越多人會利用定期健康檢查來瞭解身體健康狀況,以期能即早察覺潛在的疾病風險,尤其在秋冬時節更要留心慢性病況,以免誘發心血管疾病。然而,擔憂心血管風險,單看血壓、膽固醇數值就足夠了嗎?顏佐樺醫師表示,建議可進一步分析脂肪酸比例、膽固醇顆粒大小、血管彈性等指數,綜合評估找出影響健康的癥結,更有助於維繫個人健康狀態!顏醫師進一步說明以下各項心血管進階檢查建議:
① 脂肪酸分析,瞭解體內好壞脂肪酸的比例:抽血檢驗血液中的18種脂肪酸濃度比例,包括反式脂肪酸數值應該越低越好,以免增加動脈硬化風險;不飽和脂肪酸Omega-6數值不宜過高,以免容易造成身體發炎、血管斑塊凝結等可能;而不飽和脂肪酸Omega-3則是有益健康,能調解血壓、預防動脈硬化,有助於保護心血管。針對上述各項指標數據判讀,醫護團隊可提供飲食調整建議,以達到健康促進、疾病預防的目的。
② 脂質代謝評估,以評估心血管阻塞風險:膽固醇指數僅為參考指標之一,但近來年有更多研究指出,膽固醇數值除了應細分為高密度脂蛋白(好的膽固醇 HDL)與低密度脂蛋白(壞的膽固醇 LDL)外,還可以進一步分析脂蛋白的顆粒大小。顏佐樺醫師說明,小顆緊密型的低密度脂蛋白較容易沈積在血管中導致血管動脈硬化。因此,藉由此項檢查瞭解自己的膽固醇數值、濃度與顆粒大小,將有助於醫療團隊更清楚評估罹患冠狀動脈硬化或中風的風險。
③ 血管內皮功能評估,瞭解影響血管彈性、造成動脈硬化的風險數值:血管內皮細胞異常是動脈粥狀硬化的早期指標,透過分析一氧化氮 (NO) 生成的相關物質,來評估血管彈性功能。藉由深度檢測可進一步瞭解血管的健康狀況並加以調整,延緩動脈硬化的發生。
顏佐樺醫師表示,冬天氣溫忽冷忽熱,是心血管疾病的好發季節;尤其若有家族心血管病史、肥胖、三高或糖尿病患者、中風或心肌梗塞患者、外食族等四大族群更應留心身體異狀,建議除定期接受健康檢查外,可與專家討論是否需採用進階的心血管檢測,及早發現異狀便能及早從飲食、作息等方面調整,才能真正為個人的健康做好把關。

心血管保健關鍵要項
match 生活網/健談網~2020年02月17日


這3類食物吃多了,小心血管易黏成粥

★ 新聞部/綜合報導

「病從口入」雖然是句老生常談的話,對於心血管疾病而言,卻存在一定的道理。心血管疾病包括冠狀動脈心臟病、中風、心肌梗塞等,這類疾病好發於中高齡族群,處於中高齡本身血管就已經逐漸老化、彈性降低,如果再加上飲食的雙重影響,更會增加罹患心血管疾病的機率。長期攝取以下三類食物 恐罹心血管疾病營養師表示,心血管疾病出現的根本因素為動脈粥樣硬化、血栓,而心血管疾病往往又和飲食習慣密不可分,如果長期攝取以下三類食物,那疾病就可能找上你:
① 高鹽分食物:許多中高齡族群對高鹽分食物比較青睞,這和味覺減弱、常年飲食習慣等有關。雖說「鹽」是百味之首,但如果攝取過多,會對血管造成傷害。因為鹽的主要成分為鈉離子,大量鈉離子進入人體後,超過腎臟的代謝負擔,就會引發水鈉滯留、血液滲透壓增加、血容量增加,從而引發高血壓、動脈粥樣硬化等問題。
② 高糖分食物:攝取大量含糖量高的食物,會導致人體內血糖及甘油三酯異常升高,同時還會降低脂蛋白水平,增加血液黏稠度。特別是糖尿病患者若不忌口,更會對血管長期造成破壞,導致動脈粥樣硬化、血栓等問題出現,引發各類心腦血管疾病。
③ 富含反式脂肪酸食物:蛋黃派、奶油蛋糕、油炸、燒烤類食物都有反式脂肪酸的存在。反式脂肪酸主要產生於植物油的氫化過程中,它能升高體內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同時還會降低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導致血壓升高、動脈粥樣硬化等問題出現。

這3類食物吃多了,小心血管易黏成粥
match 生活網/優活健康網~2020年02月25日
☆ ☆ ☆
新增說明文字
☆ ☆ ☆
有關血管的二三事
★ 黃聖筑、許嘉真/綜合報導

我們都知道血管是運送血液的管路,通達全身各處,以維持人體循環的運作,生命的維持就是跟這循環息息相關,成員包括有心臟、動脈、微血管、靜脈所組成,看似好像很簡單,但血管的分佈是密密麻麻的,數量也是超過我們所認知的龐大,換算後成人的血管總長度約為96,000公里,這個長度以地球一圈是40,000公里來對比,人體血管總長可以繞行地球2周半,而在這麼長的血管中我們的血液循環卻只需要20秒鐘。
這一整個龐大的循環圖,可以想像是高速公路,有南下跟北上,國道就像是動脈一樣,車輛沿著高速公路開,到了交流道接往各縣市的道路,就像是分流到各器官的小動脈,各市區的路就像是微血管一樣。而一條健康的動脈血管,血管壁非常平滑,表示管路是通暢的,但年齡的增加,血管會逐漸開始老化,這是一件正常的事,東西只要使用後就會產生損害。而血管的老化其實從小就開始了,血液中的膽固醇就開始沉積到血管壁上,這是一個正常的緩慢的退化過程,但隨著生活品質的增加,食物的多樣化,吃得也越來越好,就加速了這個過程。
當高速公路上發生車禍或是大量車輛同時出現,就會影響車輛的流動速度,會視現場情況來看塞車的嚴重程度。血管也是如此,當我們吃進多少的不良食物,或是累積多少高危險因子(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肥胖、吸菸、酗酒者),也視情況造成我們體內血管硬化的程度,最常見也有影響最大的血管硬化,就是動脈粥狀硬化,就是在血管壁上產生斑塊(就是俗稱的血栓),當這個它出現在心血管,也就是會引發起大家熟知的心肌梗塞;發生在腦血管,就是所謂的腦梗塞,也就是腦中風。
這種斑塊分為兩種:😂 早期的脆性斑塊,這類的斑塊易受損造成破裂,而破裂後的斑塊會隨血液流動,遇到跟它體積差不多大的地方便會堵塞血管,而血流減緩,造成該血管血液停止流動、凝固。😂 穩定性斑塊,它不易脫落,但是會讓血管壁加厚,同樣造成血管變得狹窄,流回心臟的血液減少,最嚴重程度就是血管閉塞,血流完全過不去。
五秘訣保護血管:① 拒菸:尼古丁是種興奮劑,會使血壓上升,因為它會使血管收縮,讓心臟將血液打進動脈的難度變高,尼古丁也會使身體將儲存的脂肪和膽固醇釋放至血液中。② 挑食:挑選低鈉飲食、選好油(拒反式脂肪酸、多蔬果、堅果、糙米類食物。③ 多動:可以從每天運動 15 分鐘開始,再逐漸延長運動時間,多動多流汗,對身體健康益處多多,養成習慣後維持每週五次、每次 30 分鐘的中度身體活動,包括走路、使用大眾運輸、做健康操、跳韻律舞、慢跑、騎自行車等,所有運動不嫌晚。
④ 控三高:有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者,需要更積極採行健康的生活,需要用藥幫助控制的,應遵照醫師處方正確用藥及定期回診追蹤。⑤ 關心自己:除了定期健康檢查可以及早發現危險因子,多多關心自己身體狀態,及早發現身體有無異常,提前調整不良生活習慣及控制三高等危險因子,遠離心、腦血管疾病發生。

有關血管的二三事
HEHO 健康~2017年10月31日


超簡單自測法,只要用一隻手指頭,就能知道血管阻塞了沒
★ 陳亦云

時序正值冬季,全台陸續出現低溫天氣,正是腦中風、心肌梗塞等腦心血管疾病的好發季節,而這些疾病主要都是導因於包括血栓在內的血管阻塞問題,而血管阻塞又是一種漸進式的慢性疾病,在初期是毫無症狀,往往查覺嚴重阻塞時都是已經發生臨床症狀,甚至可能危及生命。一般而言,人類在30歲之後,血管斑塊變大的速度就加快了。再加上現代人工作越來越勞累、吃得越來越不健康、運動得也越來越少,不知不覺中加速了血管的衰老和損壞。
換句話說,年過30歲之後不少人的血管,就像家中廚房水槽裡用久了的排水管一樣,管道內壁就要結垢、生鏽,逐漸導致管道阻塞而無法通暢排水。而血液中的「水垢」指的就是膽固醇、三酸甘油酯與高密度蛋白質等,它們在血管壁上越積越多,形成如同黃色小米粥樣的斑塊,久而久之,使血管壁彈力下降,血液流動受阻,最終會因為缺血而引發各種心、腦血管疾病。
正如前面所說,人體血管的損壞與阻塞是一個緩慢而漸進的過程,醫界普遍的說法,血管在阻塞比率低於70%前是沒有症狀的,所以除了定期測量血壓,抽血進行總膽固醇與三酸甘油酯等數值的檢測,或是進行例如電腦斷層掃瞄等影像醫學檢測之外,一般人幾乎很難查覺自己血管的健康狀況。現在,專科醫師提供了4種簡易的方式,可以讓大家自我檢測血管是否真的阻塞了,而且,其中一種只需要動到一根手指頭,就可以直接測出血管是否阻塞。
① 用手指輕按腳掌正上方中間的血管:一般人都知道在手腕部份可以摸到脈搏,其實,人的腳部也有一個部位可以明顯感受到脈搏。位置就在腳背正中最高點的動脈血管,正常的人只要輕輕觸摸就能感受到脈搏跳動。對於下肢動脈沒有阻塞或是輕度堵塞的人來說,如果平時能清楚摸到這個腳部位置的脈搏,就代表動脈的血可以一直通到了腳背部,但如果連續幾次在走了一段路之後再觸摸腳背正上方的這條血管,卻感受不到脈搏跳動或是跳動極其微弱,就代表可能發生了動脈血管堵塞的問題。
② 檢查手背與腿部、腳背是否青筋暴露:一般人常說的「青筋暴露」的青筋其實不是筋,是人體皮下可以看見的靜脈血管,當靜脈血液回流受阻、壓力升高時,青筋就會凸起,包括手部、腿部與腳背的青筋暴露,通常會比較容易出現在體形較瘦的人。不過,這樣的現象並不適用於經常運動者在運動時所造成的血管凸起,而是指平時並無運動的人。而我們常見的下肢靜脈曲張,不只是腿冒青筋的外觀問題,根據臨床研究,靜脈曲張患者罹患深層靜脈栓塞的機率是一般人的5.3倍,而罹患肺栓塞、周邊動脈疾病的機率則分別是一般人的1.73倍與1.72倍。
③ 緊握拳頭30秒,然後張開手,看手掌顏色:握緊拳頭30秒之後手掌皮膚顏色泛白,一旦鬆開拳頭後如果在3秒內手掌馬上恢復為正常的膚色,就代表心臟血管彈性很好,沒有嚴重阻塞的問題。如果連指尖也很快變回紅色,就代表血壓的狀況也很正常。如果要花5秒以上才能恢復原來的膚色的話,就代表血管彈性可能不好,就要當心是不是有動脈阻塞或硬化的情況。
④ 經常性的頭暈或頭痛:血管很容易在腦部阻塞,因為大腦中的血管較細,當大腦中的血管阻塞時,很容易導致血流不暢、腦部供血不足與缺氧等症狀,嚴重時還會引起腦出血、腦梗塞等重大疾病。其中,大腦缺氧非常容易出現頭暈和頭痛、注意力不集中等症狀。有時還會伴隨抽搐、昏迷等症狀。

超簡單自測法,只要用一隻手指頭,就能知道血管阻塞了沒
HEHO 健康~2019年02月18日


半年就讓血管年輕10歲!日本研究:只要每天坐著前彎30秒
★ 林以璿

血管隨著我們年紀增長,會開始形成脂肪痕,造成血管內皮增生及肥厚,最後造成心肌梗塞,中風、末梢循環不良等臨床症狀。不過只要懂得保養的方法,其實血管還是可以慢慢更新的。日本的研究更顯示,只要每天做坐姿體前彎,就能讓血管逆齡。宮地元彥是日本國立健康營養研究所健康增進研究部部長,他表示,身體柔軟與否與血管硬化程度息息相關,肌肉伸縮困難,血管也不易伸展,再加上血管壁中的膠原蛋白與糖結合,便產生糖化現象,加速動脈變硬變厚,血流不易通過,引發各種心血管疾病。
宮地元彥在出版物中表示,其實只要做「坐姿體前彎」,便能喚起身體的修復師「纖維芽細胞」,促進代謝老化的膠原蛋白,並生成新的膠原蛋白,讓血管返老回春,經實驗證明,連續做半年,血管年齡平均少了10歲。此外,坐姿體前彎還能伸展到大腿的大動脈,改善血液循環,腰部的肌肉也獲得舒展,有效預防腰痛。而且活動大塊肌肉後,副交感神經變得活躍,有益心靈健康。
坐姿體前彎怎麼做:① 坐在地板上,雙腳伸直併攏,背打直吸氣。② 一邊吐氣,背部保持伸直,膝蓋勿彎曲,上半身慢慢向前倒,手握住腳趾。途中可換氣,共30秒。最後將氣吐乾淨,維持姿勢,此時腰到臀部部位,以及腿部內側都可伸展到。身體僵硬的人則可稍稍彎曲背部及膝蓋,或者將毛巾掛在腳掌上,雙手抓住毛巾兩端輔助動作。只要腰、臀部及腿部內側感到有伸展,就能確實軟化血管!

半年就讓血管年輕10歲!日本研究:只要每天坐著前彎30秒
match 生活網/HEHO 健康~2020年03月05日
☆ ☆ ☆
新增說明文字
☆ ☆ ☆
心血管病患者,運動三錦囊
★ 中時電子報

很多人誤以為得了冠心病就只需靜養,其實不然。日常適度運動可改善血管內皮功能,穩定冠狀動脈斑塊,改善心肺功能,還可降低再住院率和死亡率。不過運動對冠心病患者來說,確實有講究。【切忌憋氣】心血管病患者可以日常進行低強度、較長時間的運動,但要避免憋氣。因為心血管病患者憋氣會導致外周供血不足,很容易造成腦缺血和心絞痛。
【選擇合適運動】只要不超過體力範圍,散步、慢走、快走、爬樓梯或緩坡都適合心血管病患者。運動過程需達到一定強度才能起到效果,但強度過大會適得其反。【延長熱身時間】健康的人一般需要5至10分鐘的熱身運動即可,心血管病患者可延長至15至20分鐘。最後提醒,冠心病患者一旦開始運動後,應密切關注身體反應,如果運動後次日早晨感覺疲勞,運動中心率加快或減慢、血壓異常、運動能力下降、因呼吸急促而不能自由交談、面色蒼白等現象,應馬上停止並在醫生指導下調整運動計畫。

心血管病患者,運動三錦囊
match 生活網/中時電子報~2019年12月28日


血紅素下降原因不單純,貧血患者當心免疫力低落
★ 陳盈臻/台北報導

一名36歲女性曾被診斷為輕度海洋性貧血,之前血液檢查血紅素濃度在11.8至12.5 g/dl之間(正常值12至16 g/dl),5個月前在某次健檢中發現血紅素濃度降至11.3,自認為是海洋性貧血所造成不以為意,直到近期追蹤時血紅素濃度竟又降至9.8 g/dl,才前來就診。書田診所家醫科主任醫師何一成表示,詳細問診之下得知,該名患者曾聽說罹患海洋性貧血容易造成體內鐵質聚積,會增加心血管疾病風險,又想到有人說肉類能補鐵,因此便自行減少吃肉,降低對鐵的攝取,但最近幾個月卻常感到頭暈虛弱,感冒頻率似乎也有增加。
理學檢查顯示皮膚、手指、眼結膜皆有蒼白的現象。檢驗發現血紅素濃度9.6 g/dl,身體鐵質指標鐵蛋白(ferritin)只有3.6 ng/ml(正常值10至200 ng/ml),顯示有缺鐵性貧血,糞便潛血檢查呈陰性並無腸胃道或其他器官慢性出血問題。治療上給予鐵劑服用,血紅素濃度與身體症狀終於逐漸改善。何一成提到,貧血會引起如頭昏、虛弱、皮膚蒼白等症狀,長期可能對心臟功能、免疫力、學習能力等造成影響,免疫力下降也可能增加各種病毒侵襲的機會。貧血可分為:缺鐵性貧血、海洋性貧血、溶血性貧血、再生不良性貧血、惡性貧血等。
缺鐵性貧血是因缺鐵所引起;海洋性貧血在過去稱作地中海貧血,台灣帶因者約占人口的5至6%。醫學研究指出,海洋性貧血為遺傳所致,重症者需定期接受輸血等治療;輕度者血紅素正常或輕微下降不需特殊治療,只要均衡飲食勿攝取過多鐵質,如有計劃生育則應注意優生保健事前先做相關檢查。值得提醒的是,輕度海洋性貧血患者也可能合併缺鐵性貧血,近期一年門診有許多同時合併2種貧血者,缺鐵性貧血若未及早治療,會導致血紅素持續下降。
最後何一成提醒,貧血種類很多,治療方式不同。海洋性貧血的血紅素偏低是持續維持偏低的數值,不會一直往下降,倘出現持續下降時,應留意可能合併其他類別貧血,一定要妥善診斷治療,不可隨意自行服用鐵劑,體內含鐵過多會增加心血管疾病的發生率,也會對肝臟、心臟、胰臟等造成傷害,不可不慎。同時,近期武漢肺炎(新冠肺炎)疫情持續擴大,應注重個人衛生清潔,加強自身免疫力都是預防方法之一,長期貧血可能會對免疫力造成影響,因此發現有貧血問題,最好儘早治療。

血紅素下降原因不單純,貧血患者當心免疫力低落
match 生活網/NOW 健康~2020年03月10日
血液循環差腳麻不好走?不妨試著來杯含黃烷醇可可
match 生活網/NOW 健康~2020年02月27日
☆ ☆ ☆
新增說明文字
☆ ☆ ☆
幾歲運動都不嫌晚!輕度運動就能降低心血管退化
★ 林以璿

「我年紀一大把了,還適合運動嗎?」無論是真的擔心、還是不運動的藉口,大家都會擔心是否自己開始運動的時機已經太慢了。不過研究指出,就算是70歲才開始做一些輕微的運動,都還是對心血管有改善效果的。運動的好處說不完,小至讓人精神好,大至降低心臟病、中風、糖尿病、骨質疏鬆甚至失智症的風險。「不過,我現在運動還來得及嗎?」不少民眾會質疑,自己說不定太晚開始運動了。
對於平時不做任何運動的老年人而言,現在也許只能做一些輕度的活動了,哈能夠降低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嗎?最近的一些研究可以解釋這些疑惑!美國國家癌症研究中心的研究團隊,針對315,059位年齡介於50~71歲的人,分析他們每星期運動時間與死亡率的相關性。研究發現,那些從40~61歲之間才開始運動的人,即使在這之前的大半輩子他們都沒有運動,但是一開始運動後,心血管疾病和全因性死亡率都降低了 30 %~ 40 %,下降的幅度跟一輩子都在運動的人差不多,證明中年運動,為時不晚。
另一個來自《美國心臟病學會雜誌-心臟衰竭》期刊的研究,美國多個醫學中心的聯合研究團隊,針對137,303位年齡介於50~79歲的婦女,平均追蹤了14年,分析運動與罹患心臟衰竭的關係,結果發現即使是休閒式的身體活動(如走路、或輕度的運動),就可以降低30%罹患心臟衰竭的機率。從剛剛的這些研究,就能夠歸納出,稍微動一動都比久坐來得好。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研究者在《PLOS ONE》上發表了一項研究,就發現久坐與認知功能退化有直接的關聯性。這些久坐不動的人,心臟病、代謝性疾病的風險都是最高的。
一項刊登在《JAMA Network Open》的研究,追蹤了5,861位平均78.5歲的婦女,發現與久坐不動的婦女相較,每天只要多1個小時的輕度活動,就可以降低14%罹患冠狀動脈心臟病的機率,也可以減少8%罹患所有心血管疾病的機率。因此,建議一般人,千萬不要攤在椅子上就一直動也不動,每隔 30 分鐘就起來上個廁所、喝個水,對健康是加分的。也可以把做家事的時間,和玩手機、追劇、工作的時間穿插起來,比如工作半小時就起來去洗衣服,拖拖地什麼的,避免長時間坐著。

幾歲運動都不嫌晚!研究證實:輕度運動就能降低心血管退化
match 生活網/HEHO 健康~2020年02月13日


動脈粥樣硬化有四個明顯的特徵,出現一種就有生命危險
★ 陳亦云

大家大概都聽過冠心病(冠狀動脈心臟病),這是心臟病中最常見的一種。冠心病主要是因供應心臟血流的冠狀動脈,因為脂肪逐漸堆積而導致血管變窄或阻塞,這種情況稱為動脈粥樣硬化。動脈粥樣硬化的早期通常沒有症狀,一般而言,相關症狀往往在中年之後才會出現,嚴重時視其影響的動脈所在,可能造成冠狀動脈疾病、中風、周邊動脈疾病以及腎功能衰竭。
其中如果惡化成心肌梗塞,有很高的生命危險,極易造成猝死,而動脈粥樣硬化是已開發國家排名第一名的致死與致殘疾病。除了定期進行心臟與血管的健康檢查之外,其實罹患動脈粥樣硬化的病患,身體會出現4個明顯的特徵與症狀,可以定期自我檢視,以適時進行檢查與瑿治。
① 角膜白色老年環:
角膜老年環就是一圈包裹在黑色眼球外側的白色環狀物,通常都是從眼角膜下方或上方開始出現,逐漸發展成一個完整的環,出現這種狀況主要是因為血液中的膽固醇和脂質等物質過多而沉積在眼角膜邊緣,一般是在黑眼球的正上方或下方最早出現,慢慢的逐漸擴散到角膜的整個邊緣。臨床研究發現,角膜白環的發生跟年齡、高血壓、抽煙和總膽固醇升高有關,同時也有可能跟心血管疾病有關,代表著可能出現了冠狀動脈硬化。一般人通常30歲以上就出現這種環,發生的比例在10.7%,而40到80歲的人有50%會有這種白環。
② 眼瞼黃斑瘤:
眼瞼黃斑瘤多發生在中年人及老年人,最典型的是在單側或雙側眼皮上,有一個或多個黃色斑塊,這些黃色斑塊是因為人體巨噬細胞吞進大量脂肪,並沉積在皮膚的淺真皮層所致,而這些脂肪,大多是膽固醇,時間久了就容易形成動脈粥樣硬化。一項丹麥的臨床研究結果指出,眼瞼黃斑瘤患者罹缺血性心臟病風險是一般人的1.39倍,心肌梗塞、嚴重動脈粥狀硬化的風險更高出1.48到1.69倍,而死亡率也高出1.14倍。
③ 四肢麻木:
如果平時經常出現一側肢體活動失靈麻木的狀況,很有可能是動脈粥樣硬化造成的,因為動脈粥樣硬化時常會導致短暫性腦缺血,而引發單側肢體麻木。當動脈內斑塊剝落後,如果隨著血管當跑到到手臂,可以導致上肢與手指急性的缺血,引發突然的涼、麻、疼感覺,甚至皮膚顏色發紫。而如果斑塊跑到下肢血管中,就有可能出現間歇性跛行的狀況,而且隨著血管阻塞情況的嚴重程度惡化,步行後感到疼痛的距離會愈來愈短,往往走到2、300公尺就會疼痛。
④ 頭暈耳鳴:
如果不明原因出現耳鳴、眩暈等症狀,代表可能患有早期的動脈粥樣硬化。耳朵的聽覺受位於內耳,內耳感受器的微細結構與大腦組織一樣,對缺血和缺氧的耐受度極低,而且其缺氧的耐受度比心肌更為敏感。所以,一旦動脈硬化發生,內耳血液供應因動脈硬化導致血管狹窄而缺血,耳鳴、眩暈等症狀必然會在循環系統未有症狀表現之前發生。所以,除了人體血管的自然老化因素外,HEHO提醒大家平時一定要保持正常的作息,避免接觸菸酒,確保營養的均衡,遠離會造成三高的食物,並維持固定的運動習慣,同時保持愉悅的心情,這樣才能延緩動脈血管粥樣硬化的時間與程度。

動脈粥樣硬化有4個明顯的特徵,小心出現一種就有生命危險
HEHO 健康~2019年05月15日
☆ ☆ ☆
新增說明文字
☆ ☆ ☆
當心你的額頭與耳垂上的皺紋,可能都是心血管疾病的徵兆
★ 陳亦云

皺紋是相當讓人討厭的皮膚狀態,通常反應出一個人的年齡,但如果在頭部有兩個地方出現皺紋,那可能不僅要小心自己的年紀曝光,更要擔心自己的心血管可能出狀況了。第一個要注意出現皺紋的地方是額頭,也就是所謂的抬頭紋,這種皺紋與年齡未必有明確的關聯,倒是與人類的喜怒哀樂表情有密切的關係。而來自法國《歐洲心臟學會》在2018年的年度會議中所發表的一項研究報告結果顯示,額頭皺紋如果愈多而且愈深的人,罹患心血管疾病死亡的風險是沒有皺紋者的10倍。
這項研究是由法國土魯斯大學中心醫院的研究團隊所進行,他們找了3200位受測者,追縱了長達20年,將這些受測者依額頭皺紋的深度分成0到3分(0分是沒有皺紋,3分是皺紋既多且深),結果20年間總共有233位受測者死亡,研究結果顯示,那些額頭皺紋得到2到3分的受測者,死於心血管疾病的風險是0分者的10倍。研究團隊表示,膠原蛋白可以維持皮膚的健康,但一旦它產生變化,再加上氧氣壓力,似乎就會導致動脈粥樣硬化與皺紋,而額頭的微小血管可能對斑塊的堆積較為敏感,額頭的皺紋可能象微血管已經老化,而動脈粥樣硬化則是造成心臟病與其他心血管疾病的主要原因。
除了額頭皺紋之外,耳垂上如果有皺紋的人也要當心。耳垂上的皺紋被稱為「耳垂斜線皺紋」,這是冠心病病人的主要外在特徵之一,而且科學家透過心血管造影技術證明,耳垂斜線皺紋的深淺與冠狀動脈的損害程度呈正相關。因為耳垂是由脂肪與結締組織所組成,位於身體的末端位置,對於缺血相當敏感,當人體心臟或是血管出現問題時,耳垂因為得不到足夠的血量而會出現皺紋。
但也有醫界人士持不同的看法,認為耳垂出現皺紋可能是因為身部毛細血管阻塞,或是耳垂長時間受到外力壓迫,未必與冠心病有100%的因果關係。而美國芝加哥大學的研究團隊也有進行統計,顯示耳垂上有皺紋的人患心臟病的機率是沒有皺紋者的8倍,耳垂有皺紋的人中有74%的人有冠狀動脈疾病。此外,《美國醫學會雜誌》(JAMA)也有刊載研究報告顯示,單個耳垂上有皺紋的人,罹患冠心病的機率較沒有皺紋的人增加33%,但如果雙耳耳垂都有皺紋的人,患病的風險就會增加到77%。

當心你的額頭與耳垂上的皺紋,可能都是心血管疾病的徵兆
HEHO 健康~2018年08月28日


血管疾病不容忽視,主動脈、周邊血管新科技治療再升級
★ 蔡岳宏/報導記者

血管疾病為全身系統性疾病,在主動脈這樣的大血管可能發生如「不定時炸彈」的主動脈瘤,一旦破裂致死率極高;而在周邊血管這樣的小血管,則會狹窄、阻塞,不及早治療恐致組織壞死、截肢!所幸,台灣微創介入手術進步,治療成功率高,在此基礎下,臺北榮總心臟血管外科更引進「血管內固定錨釘術」和「斑塊旋切術」等新技術,使治療再升級。臺北榮總心臟血管外科主治醫師陳沂名表示,主動脈瘤和周邊血管阻塞都是動脈疾病,皆因動脈老化使血管病變或阻塞,共同的風險因子包括高血脂、高血糖、高血壓、抽菸、年老(50歲以上)等。
「主動脈瘤並不是『腫瘤』,而是指主動脈壁的彈性變差,異常膨大如氣球的一種疾病,一旦破裂致死率極高。」陳醫師強調,主動脈瘤破裂之前會伴有胸、背、肩、腹無法忍受的劇痛!當主動脈瘤直徑超過5公分,一年內破裂風險逾20%;可怕的是,主動脈瘤在逐漸惡化、變大的過程中往往沒有任何症狀及感覺,因此呼籲民眾應每年健檢或是積極到醫院進行篩檢。
現今主動脈瘤治療90%皆以微創支架介入術為主,做法是從鼠蹊部進入血管病灶處放置支架,避免動脈瘤持續受到血流衝擊而破裂。這類手術傷口小、復原快;然而,少數案例因主動脈瘤的走勢較特殊,仍可能需要採傳統開放手術以人工血管來修補,傷口大、復原較慢。微創支架介入術的原理是使用比血管徑較大的支架,透過張力讓支架能貼合於血管壁,但仍有支架滑脫、內漏的風險。
陳沂名醫師提到,「目前有血管內固定錨釘術,利用小螺絲釘將支架與血管壁鎖在一起,加強穩固性,有助降低30%的支架脫落、內漏等風險。」此外,發生內漏時,也可將血管內固定錨釘鎖於內漏處,使支架與血管壁密合,排除內漏;例如臺北榮總先前治療了一名88歲老伯伯,考量因年紀大不適合傳統開放手術,後以「血管內固定錨釘術」輔助微創支架介入術,順利完成手術。
另外,周邊動脈的血管管徑較小,一旦血管阻塞將造成組織缺血。陳沂名醫師說,其好發於腳部,俗稱腳中風,患者會跛行、傷口不易癒合。民眾若不了解可能誤以為是一般的腳傷疼痛、扭傷,延誤就醫,最後延誤治療只好截肢!周邊動脈血管阻塞目前有95%以微創手術治療,包含金屬支架和氣球擴張術,恢復血管的管徑避免阻塞。陳醫師提到:有些血管不適合置放支架,例如關節處,可利用斑塊旋切術,刮除血管內的鈣化沉積物,打通血路。
曾有一名患者因戒不掉抽菸習慣,使得血管加速老化,加上平日喜歡盤腿打坐讓血液更加不易流通,發現腳趾頭竟然黑掉,才知道是血管堵塞造成的!而膝關節和髖關節這類關節處因會時常彎曲及動作,不適合放置支架,故以「斑塊旋切術」完成治療;而「斑塊旋切術」已發展成可控制刮除方向,未來應會成趨勢,避免置放太多支架在患者體內。目前,台灣每年檢查的下肢阻塞病例達8萬例,主動脈瘤約2千名,陳沂名醫師提醒,做好支架不代表無後顧之憂,仍要控制三高、戒菸,並多運動,以免動脈疾病再找上門。

血管疾病不容忽視,主動脈、周邊血管新科技治療再升級
match 生活網/健康醫療網~2019年12月10日
☆ ☆ ☆
新增說明文字
☆ ☆ ☆
單腳站一分鐘勝過走路50分!能顧膝蓋、護血管又防失智
★ 彭幸茹/凃醫師的運動保健室

維持運動習慣,讓身體動一動,是維持健康的不二法門!但就是懶得動怎麼辦?日本研究發現,其實「單腳站立」就有助身體保健的作用。由於現代人常有久坐、活動力不足的情形,會讓內臟脂肪一直堆積體內,加速了血管老化,甚至動脈硬化等心血管疾病問題。運動醫學醫師凃俐雯,也曾在自己的部落格中提到,日本學者 Yasuharu Tabara 運用「單腳站立」測試就能知道目前腦部的健康狀態。
透過這個研究發現,如果無法單腳站立超過 20 秒,就表示腦部已經出現的問題,雖然尚未出現任何明顯症狀,但發生中風及失智症的機率都會比較高。日本也有研究發現,單腳站立能帶給骨頭適當的刺激,讓體內鈣質更加穩固、增加血流量,讓造骨細胞被活化。這個實驗讓40名有骨質疏鬆的人,進行雙腳各單腳站立一分鐘,每天進行三回,發現七成以上的受試者的骨質密度有上升的情形。而「單腳站」還能帶來下列三好處:① 提升下半身的肌力。② 鍛鍊軀幹。③ 培養平衡感。
★ 基礎版:① 先背對牆壁,並距離牆壁大約 50 公分。② 抬高左腳,距離地面約 5~10 公分,使用右腳站立,靜止一分鐘。③ 一分鐘後再換邊做。④ 左右腳各做一分鐘為一次,早、中、晚各做一次。
★ 進階版:① 身體保持挺直,先右腳站立,左腳向後抬,並用毛巾撐住。② 身體平穩後,雙手將毛巾往上抬,同時腳往下壓,持續 7 秒鐘後換邊進行。③ 左右腳各做一次為一組,每天進行 5 組即可。
★ 年長者版:① 預備一張有椅背的椅子,單手抓著椅背站立,眼睛直視前方。② 抬起單腳距離地面 5 公分,靜止一分鐘後再慢慢放下,左右腳交替做即可。③ 左右腳各做一分鐘為一組,每天進行 3 組。進行的過程若無法維持一分鐘也沒關係,以自己能夠承受的秒數進行,無法維持平衡的人也可以用手扶著牆壁做喔!

單腳站1分鐘勝過走路50分!能顧膝蓋、護血管又防失智
match 生活網/HEHO 健康~2019年12月26日


怎麼都睡不飽?瑜珈「大休息」躺10分鐘等於休息三小時
★ 王芊淩

現代人工作壓力大,唯有睡眠的時候才能休息,但明明睡了6-8小時,起床時卻覺得還是很疲累,沒有睡飽。日本瑜珈老師森初世指出,不妨試試瑜珈姿勢的「大休息」放鬆平躺10分鐘,就能達到平時休息的2-3小時。「怎麼樣都睡不飽」可能和睡眠品質有關,許多研究都證實,長期下來睡得不好,會導致生長賀爾蒙無法修復細胞,甚至影響到人的壽命。日本知名瑜珈老師森初世常分享自身經驗,指出現代人太忙碌,要把握晚上的睡眠時間,想達到放鬆和休息,就能擺脫睡眠不足的困擾。
想要在短時間內完全放鬆,可以嘗試瑜珈姿勢的「大休息」,所謂的「攤屍式」,日本瑜珈老師森初世表示,只要維持平躺大約10分鐘,就能達到平日休息2-3小時的成效,短時間內迅速恢復體力的好方法,同時也蘊含的心靈層面練習是舒壓的好方法。進行的過程中,盡量要讓頭部、眼睛、手、腳,身體各部位都放鬆,想信自己「不斷向下沉」。此外,要躺在舒適的環境,並且將室內燈光調暗,讓身心靈更放鬆。
① 躺在瑜珈墊上,或是薄軟墊上。② 先讓身體呈現「大字型」的仰躺。③ 雙手稍微靠近身體,自然的放在舒服的位置,讓雙肩往後轉,感覺肩胛骨貼在的上,感覺脊椎、胸口都撐開,手掌攤開向上。④ 雙腳放輕鬆打開與骨盆同寬。⑤ 閉上雙眼,將注意力放在呼吸上,吐氣吸氣的速度變慢,進行至少10分鐘。森出世強調進行的過程中,可能會進入「迷茫狀態」,快要睡著卻還有一點意識。或是真的太舒服而睡著,因為瑜珈中的大休息就是為了要修復身體,不僅消除一整天的勞累,也幫助晚上更容易進入睡眠睡態。無論是睡前助眠,或是下午想要恢復精神,用最簡單的方式,達到最好的休息狀態。

怎麼都睡不飽?瑜珈「大休息」躺10分鐘等於休息3小時
HEHO 健康~2020年01月11日
☆ ☆ ☆
新增說明文字
☆ ☆ ☆
四個「血液濃稠」的訊號,是身體在警告你快形成血栓了

★ 林以璿

很多人等到出現血栓了,才知道自己血液黏稠。血液黏稠往往是血栓的第一步,如果出現這個問題,就要及早改善身體狀況,以免造成血栓。其實出現以下四個訊號,就說明體內血液黏稠度可能偏高了,尤其是中老年人,更是要特別小心,疏忽不得。
① 早上起床頭暈,越晚越清醒:
血液黏稠度高的人,在經過長達幾個小時的睡眠,沒有喝水的情況下,早上起床後會感到頭暈、沒有力氣,沒有睡醒後神清氣爽、精力充沛的感覺。而吃過早飯後,大腦才逐漸變得清醒起來。等到晚上,精神狀態反而最好,有的人甚至到了半夜都沒有睡意。
② 午餐後超級睏,不睡不行:
正常人吃過午飯後都會有困倦感覺,但可以忍受,而血液黏稠度高的人,在午飯後馬上就感覺睏、睜不開眼,要立即睡覺,否則全身不適、整個下午都無精打采。這是因為午飯後,腸道血液循環加速,血液黏稠度高的人,大腦血液供應不足,會導致症狀特別明顯。
③ 下蹲時氣短,肥胖者居多:
血液黏稠度高的人群中,肥胖者居多,這些人下蹲比較困難,甚至因為過度肥胖而無法蹲著做事,一蹲下就感到胸悶氣短、呼吸不暢。會出現這些症狀是因為,人體下蹲時,回到心臟的血液減少,加之血液過於黏稠,導致血液循環不足,氧氣與二氧化碳不能完成交換,從而引起呼吸困難、憋氣等機體缺氧現象。
④ 視力突然模糊,一下看不清東西:
有些人平時視力還可以,但常出現短暫性模糊,嚴重時甚至突然看不清東西,這個情況容易發生在65歲以上老年人身上。隨著年齡增長,大多數老年人血液黏稠度偏高,血液流通不順暢,營養物質和氧氣不能及時供給視神經,導致視神經和視網膜暫時性缺血缺氧。如果血流供應持續不足,會使細胞缺氧而壞死,就造成了俗稱的「眼睛中風」像是《一起床眼睛看不見啦! 認識視力殺手「急性視神經中風」 》中的劉先生,就是忽然看不到,才發現身體出狀況了。五招改善血液濃稠:
❶ 多喝水:
夜間人體消化食物需要消耗大量的水,早上醒來時體內水分就會很匱乏。早上飲水,能快速稀釋血液,沖刷血管。不過喝水也要把握正確時機,早上起床後、三餐前、飯後半小時,睡前都是最佳的喝水時間。
❷ 多吃阻止膽固醇的食物:
蔬菜、瓜果等,除了含有大量水分外,還含有豐富的維生素C及粗纖維,維生素C能降血脂,粗纖維能有效阻止膽固醇的吸收,利於降低血液粘稠度。
❸ 少吃動物內臟:
動物內臟含有大量的膽固醇和飽和脂肪酸,會加重血液黏稠度。因此,少吃這些高脂類食物及甜食,多吃蔬菜、水果、雜糧,才是正確的健康飲食方式。
❹ 運動促進代謝:
不管是爬山還是散步、慢跑、游泳等有氧運動,都可以使血液的流動速度變快,加快身體代謝,防止血液黏稠。相關的運動方式,可以參考《國際期刊告訴你這3個運動CP值最高,要健康還不趕緊動起來!
❺ 戒菸戒酒:
香煙中的各種毒性物質,能破壞血管內皮功能,增加血小板聚集,加速紅血球凋亡;大量飲酒也會加重心臟、腦血管缺血缺氧症狀,百害而無一利,還是少碰為妙。

四個「血液濃稠」的訊號,是身體在警告你快形成血栓了
HEHO 健康/林以璿~2018年10月02日


睡到半夜腿抽筋,除了缺鈣,你可能還得了動脈粥樣硬化
★ 陳亦云

一般人都知道,懷孕的準媽媽會有半夜腿抽筋的狀況,那是因為懷了胎兒造成體重增加,加重腿部的負擔,由於腿部肌肉長期處於疲勞的狀態,導致腿部堆積了大量的乳酸,因而造成半夜經常會因小腿抽筋而痛醒的狀況。不僅孕婦會有半夜腿抽筋的困擾,其實在很多場合與情境下都會發生腿抽筋的狀況,例如在夏天游泳時水溫過低、秋冬季節氣溫降低時夜間睡覺,或者在過分劇烈運動時都會出現腿抽筋的問題。
腿抽筋的學名是「腿部肌肉痙攣」,是指腿部肌肉受到外界的刺激或是身體的自主神經調節,肌肉束出現突然、不自主的強直收縮的現象,會造成肌肉僵硬、疼痛難忍。表現為肌肉突然變得很硬,疼痛難忍,可持續幾秒到數十秒鐘,大多發生於小腿,有時也會發生在腳指。腿抽筋的發生率非常高,有人非正式統計至少有80%的人一輩子裡會碰上這種狀況,而醫學臨床研究發現,60歲以上的長者發生腿抽筋的比率達到30%,顯示腿抽筋是一種標準的「國民生理症狀」。腿抽筋的可能原因:
① 體內缺鈣:腿抽筋的發生與身體缺鈣有很密切的關係,肌肉的正常收縮需要微量元素鈣、鉀、鎂等物質,當血液細胞當中的鈣離子濃度越來越低時,肌肉非常容易產生興奮收縮,這時就會出現痙攣的情況。這種低血鈣的腿抽筋情況發生於缺鈣的兒童與維生素D3(抗佝僂病維生素)的缺乏者、或是罹患較嚴重的肝腎疾病以及長期服用利尿藥物者。
② 長時間疲勞或劇烈運動:當長程健行、爬山或跑步時,小腿肌肉最容易發生疲勞。因為每一次移步伐.都是靠一隻腳來支持全身重量,這條腿的肌肉提起腳所需支撐的力量是人體重的6倍,所以當它疲勞到一定程度時,肌肉會出現持續收縮的狀況,或是在劇烈運動時,一方面體內鉀、鈉等電解質物質會隨同汗液排出而被代謝掉,再加上腿部肌肉收縮過快,無氧運動會產生大量的酸性代謝物質「乳酸」,進而發生痙攣。此外,如果晚間睡覺時長時間保持一種睡姿,或是被厚重的被褥所壓迫,也會造成下肢血液回流受阻,乳酸代謝物質的堆積,進而發生腿部抽筋。
③ 寒冷刺激:例如冬天在寒冷的環境中運動.準備暖身不夠;或是夏天游泳時水溫較低,都容易引起腿抽筋。此外,如果晚上睡覺沒蓋好被子,小腿肌肉受寒冷刺激,興奮性會異常增加,所以造成痙攣的現象。
④ 動脈粥樣硬化或血栓:腿部抽筋和動脈硬化也存在著相關性,當下半身動脈出現粥樣硬化或者是血栓的時候,就很可能導致兩腿的血流出現不順暢的問題,這時最初的表現就是腿腳抽筋。有時,服用某些降血脂或降血壓的藥,也可能會導致腿部抽筋。
⑤ 骨骼病變:腰椎間盤突出和脊椎退化性關節炎都可能引發小腿抽筋的狀況。臨床研究顯示,在腰椎間盤突出症的患者中,小腿抽筋的發生率可高達70%;因腰神經根受壓導致血流量下降,進而發生小腿抽筋的狀況。
★ 如果想要預防腿部抽筋,最好要做到下面三件事:
① 充分補充鈣質: 每日要透過飲食充分攝入鈣元素,適當補充鈣質和維生素D,例如飲用奶製品、多吃堅果以及新鮮果蔬。② 維持適度運動,確實做好暖身:建議每周要固定運動三天以上,每次運動不得少於30分鐘,最好能結合有氧運動和無氧運動,切記在運動之前要充分熱身,避免肌肉出現缺氧的情況。③ 調整生活習慣: 穩定控制自己的睡眠時間,保證睡眠充足,避免過度疲勞,此外也要調整生活習慣,戒菸限酒。還要記住隨時注意下肢的保暖,因為保暖是確保血液循環通暢的重要措施。

睡到半夜腿抽筋,除了缺鈣,你可能還得了動脈粥樣硬化
HEHO 健康~2018年11月15日
☆ ☆ ☆
新增說明文字
☆ ☆ ☆
血管每天都在老化!研究:只有三種營養品保護心臟健康
★ 盧映慈

健康的血管是富有彈性、能順暢運送血液跟營養到我們全身的;而老化的血管是很硬、很容易脆化的血管,可能稍微碰撞一下就會破裂或是形成血栓。不過只要懂得保養的方法,其實血管還是可以慢慢更新的。我們每天都會吃飯,而食物在消化的過程中,會有很多營養、同時也會產生很多廢物。而不管是營養還是廢物,都要藉由血管來運送,等於血管每天都要負擔很大量的工作、也會漸漸步入老化。
但全球心血管外科最權威的美國休斯頓衛理公會醫院研究發現,只要吃3種營養成分,還是可以保護血管。休斯頓衛理公會醫院(Houston Methodist Hospital)是美國最權威的前20名醫院,也是全球最權威的心血管外科醫院之一。他們針對市面上號稱可以保養心血管的營養品進行研究,發現營養品分成2類,一類是「真的有效」,一類則是「不但沒效還有害」。
① 長鏈 omega-3 脂肪酸:
omega-3 是很常見的營養補充品,而它在研究中顯示,可以幫忙降低體內的三酸甘油脂。而三酸甘油脂是造成血管硬化、堵塞的最大兇手,所以對於補充高劑量的 omega-3(例如美國處方藥O3AEE),降低了28%心臟病發作的風險,同時讓心臟病發作死亡的風險降低了50% 而且即使在使用降血脂藥物,還是可以服用 omega-3,只是要斟酌食用劑量。針對還沒有發作心臟病的人來說,研究團隊認為,每週至少吃1~2份的深海魚,就可以補充到最低標準的 omega-3。不過深海魚可能會有污染的問題,所以建議要看清楚來源,或是用魚油來替代。對於素食者來說,也可以用亞麻籽油、堅果類來替代,不過需要每天食用才能達到標準。
② Q10:
輔酶Q10是更有名的營養補充品,一開始被當作美容保養品,但很快就發現它對於心血管疾病的好處。休斯頓衛理公會醫院研究發現,Q10是維持細胞粒線體功能、讓細胞產生足夠能量的重要因素,雖然人體可以自行合成Q10,但隨著年齡增長,Q10會慢慢變少,導致細胞衰老,心血管自然也不例外。而且,心衰竭患者體內的Q10含量明顯不足,所以服用他汀類等降血脂藥物的人,很容易出現肌肉疼痛、抽筋、疲勞、虛弱,甚至是橫紋肌溶解症等副作用,但服用Q10之後都可以改善。
所以建議如果有心衰竭、或是長期服用汀類等降血脂藥物,可以諮詢醫師是否可以服用Q10來改善生活品質。不過Q10不適合給15歲以下、懷孕或哺乳期間婦女、正服用抗凝血劑 warfarin 類藥物的人,可能會造成身體其他的副作用跟負擔;即使是患者,也要諮詢醫師才能使用,免得身體承受不了效果。如果想藉由飲食補充Q10,也可以從內臟、肉類、黃豆、橄欖油、椰子油中攝取。
③ 紅麴米:
而除了上述2類常見的營養品之外,最讓研究團隊意外、效果最好的,竟然是來自東方的「紅麴米」。研究團隊發現,紅麴米含有許多抑制膽固醇合成的成分,甚至就像可有效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俗稱壞膽固醇)的他汀類藥物一樣,能抑制低密度膽固醇的合成。紅麴米還可以改善人體的內皮功能,服用其他降血脂藥物效果不好的人,紅麴米反而可以當成降血脂的方法之一。
不過要小心的是,紅麴米有可能在發酵的製造過程中「發黴」,如果吃下黴菌會傷到肝腎功能,所以在選擇的時候一定要選擇有信譽的大廠牌,而且吃了之後身體有任何不舒服、肝腎功能有下降,一定要停藥並告訴醫師。不過紅麴米也可以直接吃紅麴製品,這些食物也比營養品更容易代謝掉。

血管每天都在老化!研究:只有3種食物保護心臟健康
match 生活網/HEHO 健康~2019年12月30日
天冷泡腳促進體內血液循環,水位怎麼放才正確?
match 生活網/NOW 健康~2020年02月25日


反應遲鈍又記性差可能是B12不足?5種食物補回大腦營養
★ 彭幸茹

最近常出現頭暈、反應遲鈍、忘東忘西、易焦慮的情形嗎?很有可能是身體缺少了維生素B12啦!目前已知,人體需要 13 種維生素來幫助身體正常生長及維持健康,這其中有一半以上,都屬於維生素B群的一員!例如像是核黃素(維生素B2)、葉酸(維生素B9)和菸酸(維生素B3),這些水溶性維生素都會幫助人體將食物轉變為燃料,是人體產生能量時不可或缺的存在。營養師 Sonya Angelone 表示,維生素B12對紅血球的生成及提供能量是很關鍵的角色,並有助於神經系統的發展與維持,在維持認知功能和其他身體機能,都是有益處的!
如果身體缺乏維生素B12的話,會出現有虛弱、神經性疼痛、貧血、麻刺或麻痺等症狀。而一般成年人,不管是男性還女性每天都需要 2.4 微克的維生素B12。除非是懷孕或哺乳期間的女性,會需要較高的需求量(增加 2.6 ~ 2.8 微克)。Sonya Angelone 建議維生素B12的攝取,從有高含量的維生素B12的天然食物中獲取較佳,以下共有 5 種食物,讓我們日常生活中容易獲取的維生素B12:
① 鮭魚(4.8微克):除含有 omega-3 脂肪酸外,每 3 盎司(約 83 克)的鮭魚含有 5.4 微克,所含的維生素B12是成人一天中需要量的 2 倍。
② 肝臟類(60微克):是維生素B12的最佳來源之一。每 3 盎司的牛肝含有 60微克的B12,是含量最多的動物肝,同等重量雞肝大概是 18 微克。
③ 蛤蜊(84微克):海鮮的維生素B12含量一般來說都很滿高,而蛤蜊是其中最好的選擇。而且還含有豐富的瘦肉蛋白(lean protein )和鐵質(iron),可以改善貧血。
④ 乳製品(約1微克):一杯用 35 公克的全脂奶粉沖泡的牛奶中含有 1.06 微克的維生素B12,若是用 25 公克的脫脂奶粉沖泡的牛奶約含有 1 微克。建議每天喝一杯沖泡的脫脂牛奶,加上 1 顆雞蛋,就可以攝取到2微克的維生素B12。
⑤ 穀類(約6微克):大多數穀物都含有不同的維生素B群。是素食者最主要的攝取來源,額外加上杏仁、大豆、燕麥,或是米漿一起吃,有助攝取更多的量。

反應遲鈍又記性差可能是B12不足?5種天然食物補回大腦營養
match 生活網/HEHO 健康~2020年01月16日
☆ ☆ ☆
腦心血管10907輯~血壓
腦心血管10906輯~中風
腦心血管10905輯~腦神經
腦心血管10904輯~中風
腦心血管10903輯~心梗
腦心血管10902輯~血管
腦心血管10901輯
社區營造游民 ▶ 部落格文章輯
☆ ☆ ☆
新增說明文字
※ ※ ※
※ ※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