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6月30日 星期六

勵志~新聞1074輯

面對生活艱難,谷麗芳堅毅承擔不被擊倒
☆ ☆ ☆
「老公是我選的」,勇婦養三子守癱夫14年
◎ 魏嘉良、張喆喜/南投報導

在醫院裡聽到丈夫癱瘓,得終生坐輪椅,當年才26歲的谷麗芳不敢哭出聲。儘管丈夫開口要離婚放她自由,但谷麗芳一口拒絕。14年來,她靠著瘦小的身軀扛起家計,照料丈夫,拉拔3名孩子長大。她曾被朋友問到為何不離開這個家?谷麗芳堅定地說:「我生了3個小孩,老公是我選擇的,我不是相親的,我怎麼可能放下他們不管?」南投縣信義鄉布農族媽媽谷麗芳(40歲)和先生全介垣(43歲)廿餘年前在他鄉相遇,彼此情投意合共組家庭,在婚後育有兩女一男,一家五口原先幸福和樂卻在2004年遭逢意外陷入困境。
當時在東埔工作的全介垣風狂雨驟颱風中摔落水池,擠壓頸椎第5、6節造成全身癱瘓,之後長期治療復健也僅能減緩他手腳萎縮,日常生活都需要谷麗芳從旁照顧。「糟糕,這下完蛋了,身體都不能動了。」全介垣說,受傷後他意志消沉,一度要求離婚,「我沒辦法照顧妳了,但你還年輕,有的是機會。」儘管知道自己要扛起家計,還要扶養3名小孩,會非常辛苦,這是一個「解脫」的機會,但谷麗芳不肯答應。「如果我今天離開這個家庭,我的良心過不去。」她說:「我生了三個小孩,老公是我選擇的,我不是相親的,我怎麼可能放下他們不管?」
她在信義鄉達瑪巒部落賣章魚燒、打零工努力攢錢,每天一早到山上種龍鬚菜,中午前挑下山販售,還積極參加部落所舉辦職訓課程充實技能取得中餐丙級證照外,也學習手工編織做工藝品及農務加工品販售賺錢。生活壓力沉重,谷麗芳早知自己左髖關節致病卻不敢開刀就醫,僅靠吃止痛藥拖延手術時間。「我倒下去的話,不曉得他們怎麼辦?」她一路撐到5年前,一一安排好小孩、先生,才答應到台中市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進行置換手術。
看見谷麗芳每天忙進忙出,還要幫他按摩復健,全介垣非常心疼。他說,結婚20年了,雖然有時候不打算活那麼久,「因為活太久,我太太更辛苦。」但真的很愛谷麗芳,很希望能一起度過下個20年。即便生活困頓,谷麗芳還是很重視教育,3名子女分別讀大一、高二及國三,不管是生活常規、課業皆能持平,養成自我負責的態度。她還教導孩子要常懷感恩心,丈夫在傷前曾有樂團經歷,近年也透過口述指導孩子們學習吉他、貝斯、鼓等樂器。
父子還組成「Rose Bomb 玫瑰炸彈樂團」,不定期參加公益演出頗受好評,麗芳媽媽則負責開車接送、裝卸器材,默默扮演著幕後堅定推手。「再一年就換我支撐這個家。」二子全仕翔就讀高二,大方說出心聲內心、早定志向要從軍,減輕家中負擔。「媽,謝謝您,把我們家顧得這麼好」小女兒全雅平則以影片傳達心聲,感念母親將家庭照顧的無微不至,叮嚀她照顧好自己身體,別太辛苦勞累。
「麗芳媽媽加油!」南投家扶中心社工黃凱靖說,訪視扶助個案時見麗芳媽媽不屈服於困境、承擔家庭從不喊苦,教養孩子們各個孝順懂事,含辛茹苦令人動容,為她舉大拇指說讚。布農媽媽谷麗芳的事蹟傳出成為地方美談,曾於2017年獲獎表揚為「南投自強媽媽」。面對生活艱難,她堅毅承擔不被擊倒,內心依然有夢。她說自己最大的心願就是小孩子們長大後各有所成將來能回饋社會,若時間允許,「想去學服裝設計,把年輕時未竟的夢給完成。」

【微視蘋】「老公是我選的」,勇婦養三子守癱夫14年
蘋果日報 即時新聞~2018年05月12日
☆ ☆ ☆
谷麗芳拿著手機讓全介垣看歌詞哼唱
☆ ☆ ☆
為身障兒討回童年,勇媽催生樂園
◎ 黃競鋒、梁建裕、侯世駿/台北報導

有別於一般公園裡的所謂「罐頭遊具」,「共融遊戲場」在2年前開始在台北市、新北市甚至全台灣各縣市陸續完工落成,這是「台灣身心障礙兒童權利促進會」理事長周淑菁為了肌肉萎縮症女兒陳玟聿所推動的。周淑菁女兒陳玟聿在10個月時被確診罹患脊髓型肌肉萎縮症,當時醫生說可能活不過2歲,女兒身體是處在沒有力氣的狀況,包括吃東西和拿東西都需要人協助,甚至睡覺的時候需要配戴呼吸器。
「她也是個孩子,她也會喜歡去盪鞦韆與溜滑梯,但這些遊具都不是為了她們設計。」周淑菁說,「小學的時候,下課時間同學們會約玟聿一起去遊戲場玩,但同學沒有注意到玟聿無法下場玩,久了之後她變得不想去玩,也覺得這些遊戲跟她一點關係都沒有。」現在已經15歲的陳玟聿,也早已經過了玩這些遊具的年紀。「當時我不知道能做什麼,我心裡也覺得很遺憾。」2014年時,周淑菁在網路上看到國外朋友分享的有關「共融遊戲場」的文章,並且跟女兒分享這件事。
女兒開心的跟她說「國外既然有了怎麼可以不進來呢?應該要讓台灣政府知道有這種東西。」在女兒的鼓勵之下,周淑菁就開始嘗試推動「共融遊戲場」,一開始是在網路上不斷地分享影片與照片,試圖引起大家的關注。「可是因為我只有一個人,我又要賺錢又要照顧她,但那時候已經分身乏術了。」但女兒鼓勵她說,「如果不做的話就沒有人做了,那其他的孩子就會跟她一樣,一樣有這種沒有辦法遊戲的童年。」所以周淑菁就開始寫信給各縣市政府,但四處碰壁的她覺得很沮喪,「其實大家給我的回應都很官腔,什麼悉聽什麼什麼的,然後其實就沒有了,就是這樣子而已。」周淑菁沮喪的說。
後來終於有台北市議員看到了她的需求,收集資料後就在議會質詢。就在2016年終於催生出台灣第一座共融遊戲場,而且一口氣就推出三座公園,包括中研公園、碧湖公園與榮星公園。「我還記得中研公園落成的時候我們去場勘,每個身障的孩子上去都是笑呵呵的下來,因為他們不需要被攙扶,不用被移位。」周淑菁回憶說,「雖然這三個公園是中途變更設計,只有部分的設施改成共融遊具,但我覺得這是過程,我們至少要先有改變初步的改變。」
「所有的成果我只能說是因為女兒,因為她才有機會,共融遊戲場才能發展到現在。」周淑菁希望在女兒有限的生命裡可以有多一些時間陪她,「有時候我自己也很掙扎,因為很多家長都在家陪自己的小孩,可是我卻把時間都花在開會上,可是如果我不做這件事的話我不知道有誰可以來做。」「我也擔心說將來如果她離開我的話我會不會後悔,說為什麼沒有把時間花在陪她上面。但因為這是她希望我做的,那我就應該要把這些做好,不然就枉費了當初她的期待。」周淑菁說,「重點是我很愛她,我非常愛她,我才有辦法做到這些」

【人生轉角】為身障兒討回童年,勇媽催生樂園
蘋果日報 即時新聞~2018年05月13日
☆ ☆ ☆
南投信義鄉達瑪巒部落,布農族媽媽谷麗芳
☆ ☆ ☆
癱男尋死血濺幼女,熬過雞瘟賣無毒蛋
◎ 黃競鋒、陳卓邦/新竹報導

今年51歲的陳全鴻曾經少年得志,年紀輕輕就已是月入數百萬的營造業老闆,但28歲時的一次工安意外,讓他瞬間從天堂掉到地獄。全身癱瘓、老婆離家出走留下3個嗷嗷待哺的小孩,住院期間他自殺失敗了5次。他說:「我就想,既然死不掉,那就好好活下去,但好好活下去又談何容易啊!」1993年時他在新竹一個工地指揮工人趕工,一陣風就把浪板從5樓吹落,剛好就砸中在4樓檢查女兒牆的他,直接從4樓摔到1樓。
這一摔讓他頸椎斷3節、頸部以下癱瘓,大小便完全失禁,頭上鎖了兩支大鋼釘、掛了六個秤錘,往後牽引把頸椎拉開才不會再去壓迫到神經。醫師認為他一輩子要成為植物人,只有千分之一的機會能復原。「我的太太聽到這噩耗,可能受不了打擊,包袱款一款,留下三個孩子就離家出走,再也沒有來醫院看過我。」陳全鴻說,「我看不到未來,我真的看不到未來,所以我決定自殺結束這一切。」
住院期間他自殺過5次,曾經滑下床爬去跳窗、也曾咬玻璃杯吞玻璃。「我最記得最後一次是我女兒來照顧我,她睡在我的病褟下,我把點滴管咬斷,掉下去正好滴到她的臉,女兒被我的鮮血濺醒,就哭著衝著出去找護理站護士,『阿姨!阿姨!救命啊!快點快點!我爸爸自殺。』於是我又被救活了。」陳全鴻自責的說,「 我發現我很自私,我把最不好的示範,讓孩子去承受。」
於是他下定決心好好活下去,但誰能照顧癱瘓的他呢?完全得依賴他的3個孩子。當時大兒子才唸國小四年級,女兒一年級,最小的兒子才3歲。「小學四年級的孩子必須要戴醫療手套,抹上凡士林,插進去爸爸的肛門,把大便一顆一顆的摳出來。」陳全鴻心疼的說,「怕我褥瘡,3個孩子合力幫爸爸翻身,站上去用踩的用拍的讓背部肌肉血液活化,我就是這樣靠著這3個孩子把我顧起來的。」
醫藥費與小孩的教育費壓得他喘不過氣,他不想坐以待斃,於是有了創業的念頭,想把老家的漁塭填平來養雞,親戚朋友都覺得他瘋了,只有3個孩子力挺爸爸,於是3個小孩把他推上怪手、綁在駕駛座位上,「我就用不聽話的手這樣把這片魚塭給填平了。」埋電纜、挖管溝這些粗重的工作他就指揮3個孩子幫忙完成,居然就這樣把500坪的雞舍給蓋了起來。
但其實他根本不會養雞,初期就靠農會的書刊和圖書館找的資料來養雞,一開始是養仿雞,每隻都養到8斤多,就在以為可以開始賺錢的時候,卻偏偏碰到1995年底的全台大雞瘟,讓他養的雞全軍覆沒,但他並沒有氣餒,反而擴大飼養的規模,結果隔年碰到了全台口蹄疫大流行,反而讓他的雞大賣,把前面虧掉的都賺了回來。1997年當時的總統李登輝到陳全鴻的希望牧場參訪,過程中有一隻雞跑出圍欄,陳全鴻為了把雞抓回圍欄卻不小心跌倒,李前總統就建議他,既然身體不方便,可以從養肉雞改成養蛋雞。「所以李前總統是我的貴人,他讓我變成全台第一個做無毒雞蛋的人。」
20幾年來陳全鴻每個禮拜都會從竹北的希望牧場開車到新竹市的水源市場路邊擺攤,親自叫賣自己養的雞蛋,「其實我在這邊賣蛋是想跟一些老客人們互相寒暄一下,因為他們長期的照顧我。」他說:「最主要的是我希望把好東西推薦給好朋友知道。」陳全鴻說:「我沒有被失敗擊敗,我反而得到活下去的機會,不要因為一點點挫折就想不開,如果有這樣的朋友,我歡迎你們到希望牧場來,先來看看陳全鴻是怎麼活下去的,當你們瞭解了之後,我相信,你們會活得比我更好。」

【人生轉角】癱男尋死血濺幼女,熬過雞瘟賣無毒蛋
蘋果日報 即時新聞~2018年01月14日
☆ ☆ ☆
社會公益~新聞1068輯
社會公益~新聞1067輯
社會公益~新聞1066輯
社會公益~新聞1064輯
社會公益~新聞1063輯
社會公益~新聞1062輯
社會公益~新聞1061輯
張肇烜醫師 專欄~【仁醫心路】民報 新聞
社區營造游民 ▶ 部落格文章輯
☆ ☆ ☆
谷麗芳樂觀照顧癱瘓先生多年
☆ ☆ ☆
先低頭認識自己的錯誤,才能看清遠方的成功
◎ Mr.T(Thinking)/曾明騰

在人生路途中,跌倒重不重要?很重要!有時候是你自己不小心跌倒,有時候是別人有意或無意將你絆倒,有時候是老天爺希望你跌倒,但跌倒的真正用意是希望你再爬起來,勇敢前進並學習到經驗與教訓,這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失敗為成功之母。」我小時候常會想如果失敗是成功的媽媽,那成功的爸爸是誰呢?而這個很無厘頭的問題直到我出社會並經歷了很多事件後,有一天我突然靈光一閃,我發現成功的爸爸是誰了,就是「認錯」。
當你犯錯了卻死不認錯,一意孤行,將自己、將家人、將組織帶入危險的境界,這可是會離成功越來越遠的。若當你犯錯了,馬上發現自己的錯誤,立即認錯、彌補與改進,這一段辛苦的過程可是很珍貴的,因為你會知道什麼才是你該珍惜、該保護、該守護的「成功」。所以,我認為:「認錯為成功之父!」
後來,我又想:如果成功有了爸爸和媽媽,但他的動力養分從哪裡來呢?我們知道卵生動物的胚胎發育是由卵黃和卵白來提供養份,而胎生動物的胚胎發育是由是由母體的血液來提供,那「成功」的養分來自於哪裡呢?我的小腦袋轉了轉,不就是「勇氣」嗎?跌倒了爬起來,犯錯了去認錯,這些不是都需要勇氣嗎?
所以,當你擁有滿滿的勇氣,能面對人生所有的跌倒,能勇敢挑戰所有的犯錯,能調整、修正並勇敢去完成夢想,因此,我認為:「勇氣是成功之源!」所以,我在帶領班上的孩子時,我會讓他們去嘗試錯誤,即使事先我便知道孩子們的一些想法和做法不可行,可能會失敗,但我仍會讓孩子們自己去嘗試、自己去感受、自己去體驗,失敗並不可怕,可怕的是你無法去正面看待失敗這件事,無法去承受失敗所造成的衝擊,這才是真正可怕的事!
甚至我會在孩子們一帆風順的時候,在前方幫他們築起一道道高牆,讓他們去撞牆、去挫折,再透過陪伴與激勵的話語,鼓勵他們挑戰自我,勇敢攀爬過這一道道高牆,只為了帶孩子們去看見這些高牆後的美麗風景,並讓他們更能肯定自己且欣賞團隊內的夥伴,團隊為了共同目標與願景而努力是一件非常令人感動的事!而這些都能透過陪伴、引導、激勵等方法將孩子們內在動機與表徵行為予以結合,形塑最佳的團隊樣貌。
我跌倒過很多次,也常常在犯錯,但每一個事件當下,我都虛心接受, 誠心認錯,即使不是我的錯誤,但總能透過反躬自省去學習到更多也感受更多,勇敢地去調整、去修正、去學習,我不知道我是不是成功了?但我知道,我還是會不斷地堅持我的夢想,相信著正向迴圈與善念循環,終身跨領域學習並持續著我天馬行空式的思考。
■ 感謝我人生路途上的每一個人,無論好壞,都是貴人!
■ 感謝我人生路途上的每一件事,無論好壞,都是值得!
■ 感謝我人生路途上的每一時刻,無論好壞,都是人生!
☆ ☆ ☆
【人生轉角】癌症病房護士的醒悟,港女來台翻轉甜蜜
蘋果日報 即時新聞~2018年06月03日
【微視蘋】褪去塵爆傷痛,「小太陽」直播主舞動新生
蘋果日報 即時新聞~2018年06月24日
【微視蘋】視障女師收淚挑戰超馬,貼心夫伴跑寫人生新頁
蘋果日報 即時新聞~2018年06月22日
☆ ☆ ☆
社會公益~新聞1078輯
社會公益~新聞1077輯
社會公益~新聞1076輯
社會公益~新聞1075輯
社會公益~新聞1074輯
社會公益~新聞1073輯
社會公益~新聞1072輯
社會公益~新聞1071輯
社區營造游民 ▶ 部落格文章輯
☆ ☆ ☆
谷麗芳調整好麥克風架
☆ ☆ ☆
認同臺灣、熱愛台灣的宣教士~馬偕
◎ 林衡哲

近一百五十年來,抱著犧牲奉獻的宗教熱忱來台灣的宣教士不少,他們是促進台灣現代化的先驅,其中以馬偕牧師(Rev. Dr. George Leslie Mackay 1844~1901)最認同台灣,他娶臺灣老婆,而且兩個摰愛的女兒都嫁給台灣人,他講得一口標準而流利的台語,當他28歲那一年經過中國的廈門、汕頭、和台灣的高雄、台南等地,最後於1872年3月9日來到北台灣的淡水時,他在日記𥚃寫道:「約下午三點,船進淡水港靠泊,我心激動,於是我立刻明白就是這個地方了,過去從未有人在此宣教,感謝主!」
他對淡水的山水之美一見鍾情,直至他1901年6月2日因喉癌去世,終身沒有改變他對淡水這塊土地的愛戀,此後他便以淡水為基地,展開長達29年的宣教生涯,除了做為上帝忠誠的僕人,成為台灣北部基督長老教會的創辦者之外,他也成為北台灣教育和醫療方面的至聖先師,他死後葬在淡江中學的馬偕墓園,雖然淡水產生了不少台灣的歷史人物,但是唯一在他去世紀念日,被全城熱烈慶祝的人,便是這位由加拿大人變成台灣人的馬偕博士。
■ 做為宣教士的馬偕
1844年3月21日馬偕出生於加拿大東部安大略省牛津郡左拉村,他的父母親原是蘇格蘭人,因此馬偕遺傳了蘇格蘭祖先堅忍、強韌與虔誠的性格,在1830年他的父母抱著拓荒者的心情移民到加拿大開拓新天地,他們全家都是虔誠的基督徒,而宗教也成為他們克服困難的重要支柱,在這樣的環境成長,很自然地馬偕身上也流著拓荒者與十字架鬥士的血液,並以此自勉。
大約在十歲時,因為聽到旁人描述海外傳教士事蹟,激發他前往異國傳教的情懷,加上受「馬可福音」裡的一句話「你們要往普天下去傳福音給萬民聽」,讓他從小便立志成為一位傳教士。22歲時,馬偕進入多倫多大學和諾士神學院深造,隔年轉入美國普林斯敦神學院。1970年畢業返國後,他立刻向海外宣道會申請成為海外宣教士,在等待期間,他還回到祖先的原鄕~蘇格蘭愛丁堡大學神學院繼續深造。
經過9個月的漫長等待,馬偕終於接到加拿大長老會總會通知,他獲准成為海外宣教士,並被指定前往中國傳教。1871年10月19日,馬偕離開了家鄉,在長達兩個多月的旅程中,他一路經過日本、香港、廣東及廈門,最後終於在12月30日抵達台灣的打狗(即今天的高雄)。其實渡海來台,並非他的原訂計劃,不過正如他日記裡的自述:「好像有一條無形的缐,牽我到這美麗之島」,因此對馬偕而言,既來之則安之,一切就順從神的旨意吧!
在打狗短暫停留之後,馬偕前往屏東里港拜訪李庥牧師(Rev. Hugh Ritchie),除了向這位前輩學習閩南語,他還從李牧師口中得悉台灣北部人口雖多,卻沒有傳教士前往,因此在宣教熱情的驅使下,馬偕就這麼決定了他接下來的目的地,終於在1872年3月9月下午三點,當他塔乘的「海龍號」帆船駛入淡水河口時,馬偕在日記裏贊嘆道:「我舉目向北向南,然後向内陸遙望青翠的山嶺,心靈非常的滿足,心神安寧且清靜,有一股明確的聲音對著我說:此地就是了。而同行的李庥牧師也同時對我說:馬偕這就是你宣教的地方了。」
下了船,馬偕陪同李牧師南下到大社(今台中豐原),並在沿途中考察自己將來要進行傳教的地區。與李牧師在大社辭別後,馬偕決定回到淡水租了一間房子,作為日後傳教的據點,為了更流利地與淡水居民溝通以便傳教,他就近找了一位牧童,每天跟他練習用閩南語對談,經過五個月苦練,馬偕終於站上講台,開始嚐試用閩南語向淡水民眾傳教。雖然傳教過程中,有人譏笑或侮辱馬偕,但也有不少人洗耳恭聽;1873年1月9日他初嚐甜蜜的果實,馬偕為嚴清華等五位信徒施行洗禮,他在北台灣的傳教事業終於踏出成功的第一步。
馬偕的宣教秘訣,就是持續不斷地旅行,其足跡踏遍半個台灣,他在淡水短暫停留後,就開始一個月的北部踏查大旅行,遠達埔里和日月潭;接著一年內兩次登大雪山,以冒險家的精神深入高山原住民禁地。他曾越過三紹嶺進出宜蘭20多次,深入在南部平埔族村落,甚至遠至花蓮數次;他也出航彭家嶼、棉花嶼、花瓶嶼等北方三島,甚至在龜山島建立教會,這些都是外國傳教士極少涉足的地方。他率領學生到南臺灣開會時,也都是選擇徒步往返。
當時在台灣旅行很危險,除了地形險惡,土匪劫殺、原住民出草外,惡劣的氣候和落後的衛生環境更是殺手,必須有過人的體力和適應力,才能克服這些天災人禍,因此馬偕不僅是偉大的宣教士,他更是一位偉大的探險家。馬偕牧師29年宣教成果豐碩, 在台灣共創設60間教會,並培養台灣籍傳道師60人,台灣籍聖經宣道婦24人,受洗者總共2633人。
■ 開創北台灣牛津學堂的先師
有效的訓練台灣本土人才作為宣教精兵,是馬偕牧師的成功要素,他到淡水不到半年,已經有十多位學生在他家中生活和讀書,在民眾眼中嚴然是一所書院,官方也稱其信徒為他的「門生」;這些學生除了滿足心靈與信仰的追求,並藉著馬偕所提供的西方知識,大大拓展了他們的視野。起初馬偕講課的地點並不固定,有時在海邊沙灘、有時在山坡小丘;在巡迴傳道的旅途中,他也隨時就地授課,為學生進行機會教育。
這種教育方式如同孔子週遊列國時的「消遙學院」,或是新約中的耶穌和門徒般,以「青天為頂,青草為蓆」的森林大學模式,雖然克難,實際上卻產生相當良好的教學成果,在來台的最初八年間,他培訓出21名學生,這些學生有的成為前往各地傳遞福音的種子,有些成為協助創設新教會的幫手。直到馬偕1880年返回加拿大述職時,故鄉親友聼到他這種「在大榕樹下,蒼天為屋頂」的露天教育,引起很多鄕親的同情,因此馬偕向牛津郡親友提及在淡水設立學校的計劃時,由當地報紙刊登新聞並發起募款運動,目標為五千美元,1881年馬偕休假一年返台時,已經獲得6215美元的建校經費。
返台後,馬偕在紅毛城與其寓所後方砲台埔土地上覓得土地,由他親自設計督工建造,終於在1882年7月21日落成,他以故鄉命名為 Oxford College(牛津學堂),漢文名「理學堂大書院」,在落成典禮那天的來賓中,中國官方代表孫開華提督致辭稱讚:「台灣蕞爾小島而有此等學堂,誠為全國最善之舉。」而成立時間比劉銘傳的「西學堂」(1887)更早,是台灣新式教育的搖籃。
牛津學堂在1882年9月14日開學,第一期18位學生是由各地傳教士推薦的優秀青年,教學師資,則由馬偕親自培育出來的學生擔任,課程方面,除了聖經和神學之外,也教授社會科學(歷史、倫理等)、自然科學(天文、地理、植物、動物和礦物等)、醫學倫理及臨床實習、體育、音樂等。馬偕的課程設計除了除在校本部課堂外,也有野外實地授課、醫學臨床見習、傳道工作實習,甚至有畢業參觀旅行。同時他更重視學生的生活教育,嚴格培養其良好生活習慣,而且非常疼愛學生,常為學生舒困。
而自己熱心教學並做各種研究,因此深得學生愛載,他過世時學生踴躍捐款為他所立的墓碑上刻著:「偕叡理老夫子牧師翰林」的尊稱,道盡了他們對馬偕的尊重。牛津學堂在當時是相當先進的西式教育學校,學生經過三年的培訓後,便從學堂畢業前往教會服務。在馬偕的引領下,牛津學堂成為當時台灣最重要的神職人員養成中心,前後共培養了二百多位傳教士,在全台各地進行傳道的工作。1901年馬偕博士逝世後,牛津學堂由吳威廉牧師(Dr. William Gauld)接棒,日後一度成為神學院(即現今陽明山台灣神學院之前身),而牛津學堂所在地,變成現在擁有一萬師生的真理大學。
■ 北臺灣女子教育先河~淡水女學堂
台灣最早的女學校,在北部是馬偕在1884年創辦的「淡水女學堂」,在南部是李庥牧師在1887年催生的「長榮女子中學」,淡水女學堂是北台灣新式女子學校的濫觴,馬偕在傳教之餘,也看到台灣社會嚴重存在重男輕女的觀念,因此他創辦「淡水女學堂」的目的,就是希望透過教育來改變台灣重男輕女的社會風氣,並割除社會上溺殺女嬰、男性蓄妾及女性纏足、深居簡出等陋習,他希望台灣女性也可以活出自信,享有與男性相同的自由與幸福,並藉此機會培養出女性的傳教士。
1884年1月「淡水女學堂」正式開學,一共有34名婦女入學,大半是來自宜蘭的噶瑪蘭平埔族人。為鼓勵婦女入學,女學堂不僅免學費,並補助旅費、膳宿、服裝等,但當時台灣民眾遵循古老中國傳統,認為「女子無才便是德」,因此不讓女子拋頭露面,但經馬偕大力推動女子教育的宣導後,女學堂也曾增加到八十人,台灣第一位女醫師蔡阿信便是其中之一,此時女學堂是以基督教為中心,結合老少婦女的新式學堂。
女學堂校長由馬偕擔任,馬楷夫人張聰明和幾位傳道士師母擔任舍監和教師,牛津學堂的教師也來此授課,課程有:讀書、寫字、算術、歌唱、歷史、地理、婦女技能、聖經和聖經教義等,同時學生也接受教學的訓練,為的是在往後傳道之際,也能夠充分發揮她們的才能。這所開風氣之先的淡水女學堂,一直經營到馬偕博士逝世才停辦。女學堂的建立,不僅為女子帶來新的學習管道,而新穎的智識體系和教學方式,也為台灣日後的男女平等之路建立穏固的基礎。1914年馬偕博士之子偕叡廉返台創辦淡江中學,他也將「淡水女學堂」改為四年制的「淡水女學校」。
■ 臺灣北部西式醫療機構的先驅
為了吸引民眾前來聼道,馬偕想出先免費醫療服務的方法,馬偕雖然沒有正式的醫學教育,但曾在神學院受過醫療訓練的他,仍能為民眾治病,當時台灣虐疾流行,馬偕免費贈送特效藥奎寧(又名金雞納霜),果然治癒了不少病人,同時他也替有牙疾的人拔牙,在29年中,他和他的弟子一共為台灣人拔了2萬1千顆牙齒。此外,馬偕同時也引進西方公共衛生的觀念,鼓勵大家除雜草、清水溝,以預防傳染病的流行,他不但進行醫療傳教,同時也為台灣引進大量的醫療資訊,讓台灣人民得以開始接觸西方文明的新知識,而1879年「滬尾偕醫館」的成立,更直接造福北台灣的民眾。
馬偕牧師雖然醫療智識豐富,醫術高明,但並非執照醫生,正式醫療則邀請淡水海關稅務司所聘的洋醫到偕醫館駐診,並請本地漢醫為助手,這些外僑公醫先後來了五位:① 林格(Dr. S. Ringer 英人)(1873-1880)他在台灣發現了肺蛭蟲。② 鍾森(Dr. C.H. Johansen 德國人)(1880-1893)。③ 瀝尼(Dr. B.S. Rinnie 英國人)(1880-1892)。④ 安基爾(Dr. F.C. Angear 英人)(1886-1895)。⑤ 魏金遜(Dr. W. Wikson 英人)(1897-1898)。
這五人先後主持「滬尾偕醫舘」,對台灣現代醫療有不可抹滅的貢獻,尤其1879年馬偕博士和林格醫師在醫館解剖一名因呼吸道致命的水手,而發現肺蛭蟲之寄生人體,此乃全球首例,因此此寄生蟲被命名為 Dr. Stoma Ringer(學名 Paragonimus Westerman)。除外,加拿大海外宣道會也在1875年華雅各醫師兼牧師(Dr. & Rev. J.B. Frazer)也來淡水主持醫療,可惜不到兩年因喪妻而返國;馬偕去逝後,加拿大長老會於1906年再派宋雅各(Dr. J.Y. Ferguson)醫師,重開馬偕的「滬尾偕醫館」,並建立護理工作,直到1912年為了紀念馬偕宣教40週年,才把醫療中心移到現在的台北馬偕醫院。
■ 馬偕對台灣農業和東西民俗文化交流的貢獻
馬偕到台灣各地傳播福音時,發現台灣蔬菜種類並不多,於是他從國外輸入不少蔬菜種子例如蘿蔔、甘藍菜、蕃茄、敏豆、花椰菜、胡蘿蔔、高麗菜、甜菜和西洋芹菜等,介紹給台灣農民種植,普遍提高了農民的生活水準以及收入。由於馬偕非常博學,因此他蒐藏台灣文物的智慧與鑑別文物的能力,令人刮目相看。
他在1893年第二次返回加拿大時,曾運走600件台灣民俗文物,其中三分之一代表原住民文化、三分之二代表漢人文化,原住民文物中以凱達格蘭佔大多數,這些文物被加拿大多倫多安大略博物館所珍藏,在北美洲所有博物館中,以此博物館收藏最多的台灣文化寶貝,這些都是馬偕博士的功勞。
■ 由家庭生活可以知道,馬偕對台灣的熱愛與認同
馬偕雖來自異邦,但從他的家庭生活就足以證明他對臺灣的熱愛與認同,馬偕夫人張聰明是台灣五股人,小馬偕15歲,馬偕來台六年後於1878年與她結婚,此乃北台灣首位女信徒陳塔嫂居中媒妁而成,在他們同甘共苦的23年婚姻中,育有二女一男。張氏非但熟諳英語亦曾數度回加拿大,於1925年逝世台北,馬偕夫人有獨特的行事風格和聲望,「來去馬偕娘仔那裡坐坐」是學生和信徒的樂事。來台的西方人更是絡繹不絕地造訪她,而女學堂的設立期間,她當教執、舍監和事務三個任務,可以說是上帝賜給馬偕的最佳助手。
長女偕媽連匹配台灣人陳清義牧師,他們曾一起赴東京留學,夫妻兩人在艋舺教會奉獻多年,對北台灣長老教會的發展貢獻良多,膝下無子嗣,僅領養一男一女,養子陳敬輝是台灣早期的名畫家之一。 次女偕以利嫁給馬偕愛徒柯維思,也是台灣人,他是馬偕的機要秘書,常隨馬偕到處旅行傳教、拔牙治病,後來都在馬偕醫院服務,偕以利除了擔任新任女宣教士的台語老師外,並在「女學堂」和「婦學堂」二間女校的教師和舍監,他們育有一男柯設偕,他是著名的台灣文史學者,長年任教於淡江中學。他們三代都當過淡水教會的長老。
馬偕唯一的兒子叫偕叡廉,繼承父親遺志,學成歸國後,在1914年創辦淡江中學,夫人為加拿大人,夫婦兩人一直定居在淡水,偕叡廉先生曾擔任淡水長老教會長老,這間教堂是他在1933年親自設計的,晚年病逝臺灣,他們育有二男三女,他們一家人都會講流利的台語,除長男偕威理在二次大戰期間為國捐軀之外,其他後代都已回加拿大定居。
■ 自認台灣人,不想葬在外僑公墓
1901年6月2日下午4時,馬偕在淡水家中蒙主寵召, 享年57歲2個月12天,他終於渡過他多彩多姿奉獻一生的使徒生活,家人遵從他的遺囑,將馬偕安葬在他所謂:「最後的住家」(淡水砲台埔),他特別交代不要安葬在「淡水外僑公墓」,因為他自認自己是「台灣人」,在臺灣將近30年的愛的奉獻生涯中,他積極進行傳教、醫療、教學和文化交流等工作,從未因政局的變動而改變他服務上帝的信心,他憑藉著「寧可燒盡,不願鏽壞」(Rather burn out than rust out)的精神,將他的一生獻給台灣人民。
馬偕為台灣留下的教會、醫院和學校等硬體設施,如今在北台灣隨處可見,而他為台灣的無形付出,則在台灣歷史上留下永難磨滅的光輝史頁,每年的6月2日全淡水都在紀念馬偕的逝世紀念日;每年5月8日嘉南水利協會也在紀念烏山頭水庫的創建者八田與一,這兩位比土生土長的台灣人,更愛台灣的外國人,我們台灣的電影導演們,希望能在有眼光和視野的文化部長協助下,為他們兩人拍出有歷史價值的傳記片,為台灣史留下永恆的記憶。

認同臺灣、熱愛台灣的宣教士~馬偕(1844-1901)
民報 新聞 ~ 2017年05月08日
☆ ☆ ☆
勵志~新聞1077輯
勵志~新聞1076輯
勵志~新聞1075輯
勵志~新聞1074輯
勵志~新聞1073輯
勵志~新聞1072輯
勵志~新聞1071輯
張肇烜醫師 專欄~【仁醫心路】民報 新聞
社區營造游民 ▶ 部落格文章輯
☆ ☆ ☆
全介垣唱歌時表情豐富
※ ※ ※
※ ※ ※

2018年6月25日 星期一

紅塵~迷障1075輯

給更多人寶貴的生命教育,讓每個人都走出生命幽谷
☆ ☆ ☆
人人都需要「斷捨離」
◎ 李偉文/牙醫師、環保志工

因為住家以及診所辦公室累積近二十年的雜物,已堆得有點干擾正常生活,也就在這幾個月開始進行我的「斷捨離」行動。前幾年日本作家山下英子提出斷捨離的概念,書大為暢銷,也掀起一股從清理家裡雜物到整理自己生活的風潮。所謂斷捨離是指,斷絕不需要的東西,捨棄多餘的廢物,脫離對物品的執著,甚至山下英子還認為,只要捨棄房間廢物,機會就會降臨,也會遇上美好的邂逅,工作效率會提升,靈感泉湧,好事將源源不絕而到。
雖然聽起來有點不可思議,但是通常我們整理環境時,同時也是一邊在思考,慢慢釐清自己的情緒,了解現在到未來的自己需要什麼?當我們清除生活中無用的雜物,同時也將心中的混亂一併梳理一遍,當我們被堵塞滯礙的人生順暢流動,心頭煩悶也跟著煙消雲散,我們當然也會變得愉快。我相信很多人同我一樣,每隔一段時間看到家裡或辦公室太雜亂太多東西,好不容易下定決心,卻常常清理一陣子就半途而廢,偶爾好不容易整理得稍微清爽一點,過沒幾天又堆滿東西了。
有時候捨不得丟,是因為想不出扔掉的好理由,畢竟這些都是自己當初慎重收下或花錢購買的;但是若我們反過來想,或許會容易一點,也就是真切體會到如今我們所擁有的每一樣財產,每一件自己珍視的收藏品,在我們逝世之後,最終也會失去,所以換個方式問自己,除非我們能想出一個令人信服的理由證明它應該必須被留下來,並且會被後人好好珍惜,否則現在就該丟掉。
或許因為這樣的體認,從很早以前至今,我從不收集或收藏任何古玩或小玩意,即便我喜歡看書,也收藏書,但是那些書也是基於內容是自己喜歡看,會再看為著眼點,而不是收藏什麼版本,多珍貴,值多少錢這類為考量。因為真的看到有些長輩,耗費畢生心力收集某些物品,生前寶貝得不得了,死後子孫立刻當垃圾扔或當廢紙賣,所以我頗贊成某位前輩所說的,只要這類東西有專門的圖書館或機構單位在保存,自己就不收藏,有的人更極端,只要這本書或這個資料下次真的要用時還可以找得到或買得到,自己就完全不保留,扔掉或回收掉。
道理很簡單,但是為什麼我們還是捨不得丟棄?我想除了是對過去的執念之外,最主要還是來自於對未來的不安,無法從擁有中解脫。畢竟恐懼與貪念,是每一位如你我這般凡人的心性,也是我們人生牽牽絆絆的緣由吧!不過,雖然整理與斷捨離是必要的,但也不要太過度,有點亂又不會太亂,整齊清爽但又不失去人味為大原則。這也是書架、書房、辦公桌的最佳理想狀態,我覺得這種必要的小小混亂,是創新,好奇的來源,也是有滋有味豐富人生之本質。

【名采】李偉文專欄:人人都需要「斷捨離」
蘋果日報 即時新聞~2018年10月13日


國一生持「槍」掃射教室天花板,臉書還貼試槍影片
◎ 許逸民/澎湖報導

孫安佐翻版?澎湖某國中一名國一生喜愛玩槍械,疑因不滿遭隔壁班同學欺負,上週五竟帶兩把空氣槍上學,在早自習時跑到對方班上高喊「我來了」,隨即當著導師的面,朝天花板開槍掃射,接著還到走廊試圖更換彈匣,被導師趁機壓制。儘管無人受傷,但班上不少女學生嚇到放學還在哭。警方和校方起初對此事件輕描淡寫,但有家長不滿校方和警方息事寧人態度,將這名學生的臉書傳給《蘋果》,發現他除了像藝人狄鶯的兒子孫安佐一樣愛玩槍外,更誇張的是,還疑似迷戀造成13人死亡的美國科倫拜中學校園槍擊慘案,把凶嫌行兇的影片擷圖設成臉書封面。
且他還上傳一則朝仙人掌連續開槍的影片,留言「各種亂打害我流血的仙人掌(ps:我也好想像這樣打那群XX班的北七)」,讓人看了不寒而慄,但臉書開槍影片等內容,在記者向校長追查後,已在昨晚移除。雖然兩隻空氣槍昨經警方初步鑑定,初篩火力連一片鋁片都過不了,只是一般空氣玩具槍,還不具殺傷力。但馬公警分局偵查隊長張弘志表示,因該生在公眾面前開槍動作,涉嫌恐嚇公眾罪嫌,將擇日傳喚,移送少年法庭處理。
根據《維基百科》記載,科倫拜校園事件於1999年4月20日發生在美國科羅拉多州傑佛遜郡科倫拜高中,兩名學生帶槍到學校沿路射擊,接著在圖書館對著同學大喊「站起來」,然後開槍掃射。他們前後槍殺了12名學生和1名教師,造成其他24人受傷,隨即自殺身亡。這起事件被視為美國歷史上最血腥校園槍擊事件。而這名學生的臉書封面,就是兩名兇嫌自殺前幾分鐘被監視器畫面拍下的身影。據了解,這名國一生事後供稱,他是因為小學時常被一名班上同學欺負,心理甚感委屈不平,升上國中後,雖然與對方不同班,但是每每遇見,委屈還是會浮上心頭。
於是上週五上學時,以袋子背著兩把平時在玩的長短空氣槍上學,然後趁著早自習時,到對方班上朝天花板掃射洩憤,接著還跑到走廊上換彈匣,遭被掃射班級的導師趁此時壓制。被掃射班級的導師事發時在班上陪學生早自習,面對這突如其來的狀況,立即跳出來保護學生,但不少女學生還是被這突如其來的舉動嚇到,放聲大哭。導師除了安撫學生情緒外,也堅持報警處理,學校也依校安規定通報教育處,同時通知正帶著國三生到台灣本島畢業旅行的校長,趕緊排後補機位回校處理。
開槍學生供稱,一把槍是在書局購買的普通瓦斯玩具槍,另一把則由台灣本島購入,自行改裝,但他並無傷人之意,也深感懊悔。一名受驚嚇學生的家長指出,開槍學生心態上可見明顯偏差,上週五的開槍舉措更讓人震驚,也嚇壞他的小孩,即便導師持續介入進行心裡輔導,但家屬到現在還是心有餘悸,家長們也是很憂心。
校長起初表示,這名學生平時在校表現感覺過得很愉快,但遇到該同學,昔日受到欺負的不愉快浮現產生情境困擾,加上電視看太多才忍不住仿效洩恨,強調已安撫受驚嚇學生,告知家長在小孩上學先做好把關檢查,學校也會不定時檢查,務必讓學校成為是最安全的友善環境。不過,《蘋果》晚間進一步追查,校長並不知道開槍學生有喜好玩槍械等行逕,也不知道其臉書暴戾內容,聽到記者的敘述後也頗驚訝,強調會再和該名學生家長懇談,了解學生成長過程,並請求專業協助。

國一生持「槍」掃射教室天花板,臉書還貼試槍影片
蘋果日報 即時新聞~2018年10月23日
怕死後智能障礙子無人顧,男忍痛帶他輕生
蘋果日報 即時新聞~2018年10月13日
台中驚傳母子燒炭案,雙亡五天屍水溢流
蘋果日報 即時新聞~2018年10月13日
無力照顧久病老公,妻榔頭狂敲打到死
蘋果日報 即時新聞~2018年10月17日
☆ ☆ ☆
新增說明文字
☆ ☆ ☆
無法改變家人?有一種苦,是「你覺得他很苦」
◎ 吳姵瑩/諮商心理師

《關係界限 書摘》父母含辛茹苦將我們拉拔長大,但當我們有能力孝敬,獻上的昂貴營養品、一頓大餐、華美衣服、孝親旅行 ......為什麼父母都不領情,只會嫌浪費錢?其實他們要的並不多,而你該做的,也只是看見你與父母的關係中最適合的生活方式。你說,你很捨不得他在生命中受苦。你無法放心他現在的生活模式,不懂他為什麼要這樣折騰自己。你眼中的他,身上總環繞著一抹黯淡的孤寂,若有所思地在客廳裡看報紙,偶爾看見他開著電視,但心思也不知道神遊到哪去。
你很為他感到惆悵,心疼他活得單調又孤單,擔心他再繼續這樣下去,會更封閉;也不斷提醒他,你願意陪著他出去走走。你總會邀他一起行動,鼓勵他去與朋友見面、出遊,但他卻不以為然,用各種理由推托。或者,你感覺到他其實有些勉強。你和他的對話總是停留在日常瑣碎裡,你一直覺得他聽不懂你,或仍舊擔心昂貴的電話費而不願占線太久。你覺得,他一輩子都在謹慎與拘束的環境下生活著。你看他辛苦大半輩子,卻一直都無法享受,老是活在貧困的不安中。你為他感覺心酸,卻也為自己感到難過。是時代、是世代,是層層的生活歷史,阻隔著你們。
你越來越感覺無助,為什麼你嘗試這麼久卻怎麼也推不動他?你越來越感覺憤怒,氣自己無能為力,也氣他冥頑不靈?你越來越覺得挫敗,好像你沒有盡到子女該讓父母快樂的責任?你越來越感覺痛苦,因為你同時得不到你想要的關愛?你不相信,人不該是趨樂避苦嗎?為什麼會有人願意待在這孤單寂寥的生活中,不願讓生活有更多的可能?你不懂在他日復一日的生活裡,究竟是什麼絆著他,使他不願走出自己的框框?於是,你歸納出了一個結論:一定是自己做得還不夠,否則他怎麼可能不願意改變?即使你不斷在關係裡跌跤,也仍努力去改變家人的思維。因為你是為他好!
■ 你眼中的苦,卻是他穩定的安全感
親愛的,他真的苦嗎?他真的如你所說的那麼寂寞嗎?你對他的那份操心與不捨,是真實困擾你的。你相信有一種生活方式比較快樂、有趣、豐富,也比較正向的,因此你不斷散播你所認為「好的生活」給你親愛的家人,試圖改變他們的思維和觀念,以及生活模式。你看著他身上的衣服老舊又鬆垮,卻發現前些日子你買回去的衣服至今仍未拆封;你看著他總是節儉飲食,卻發現年節送的營養補品已經悄悄過期。你納悶著你的關心和愛,他是否願意接受?他是否有看見?其實,這之間的隔閡與溝通的落差,也有不同安全感的需求。
他需要一種安定與安穩,這可能來自變動不大的生活,干擾不多的環境,一種可以清楚掌握現在與未來的生活方式,一種接下來幾年生活日復一日裡,有熟悉與 under control(在控制內)的感受。而任何一分的調整與改變,都帶來生活與情緒上的不安全感。他所熟悉的生活步調節奏一旦亂了,會帶來焦慮與挫敗,也帶來自我否定的恐慌,那種「我怎麼這把年紀還需要擔心這些事、還做不好」的糟糕感受。這不只是純然念舊、守舊、固執而已,也是他們對自身安全感的需求。即使生長在同一個家庭中,因為不同的個體和天性,為家人擔憂的你們都需要練習去理解。
■ 為自己與家人的感受畫出界限
真正的「為他好」,是接納他如其所是的模樣,尊重他最需要的生活模式,看見你與他對安全感不同的需求,放開你對他的擔憂與期待,也尊重他在這麼多的選擇裡,選了你覺得「苦」的生活。你可以不捨、難過和無奈,但你需要練習清明地看見,他正在為每一天的生活做出他感覺安全的選擇。而你才能好好回到你自己的生活裡,不會一直受到家人的情緒牽絆,害怕過你覺得「樂」的生活。
如果你一時不知怎麼做,可以練習在心裡說些話,照顧自己的感受,協助自己慢慢畫開心裡感受的界限。有一天你將能夠慢慢釐清你與家人的感受(他的苦?還是你覺得他苦?)並付諸行動。放開對家人期待的過程並不容易,因為你會恐懼,你可能永遠得不到你最渴望的關愛方式。但你也用現有的方式爭取很多年了,不是嗎?練習用新的方式對待家人,也許這樣的「放手」,可以讓你獲得更多。

無法改變家人?有一種苦,是「你覺得他很苦」
親子天下 網站~2018年05月28日


路是自己走的,再痛都忍著!
◎ 網路文章

當你看清了一個人而不揭穿,你就懂得了原諒的意義。
當你討厭一個人而不翻臉,你就懂得了至極的尊重。
活著,總有你看不慣的人,也有看不慣你的人。
■ 你的成熟
※ 不是因為你活了多少年, 走了多少路,經歷過多少失敗,
而是因為你懂得了放棄,學會了寬容,知道了不爭。
※ 每人心中所承受過來的那些苦與痛,
不是因為時間就沒有了感覺,而是懂得了說與不說都一樣。
※ 有些暗傷,不是不在乎,
而是懂得了冷靜面對和自我修復 …
※ 品味人生,到了現在的年齡,
跟誰在一起舒服就和誰在一起!包括朋友也是,累了就躲遠一點。
※ 已經過了那個你不喜歡我,我也非要喜歡你的年齡,
取悅別人遠不如快樂自己。
■ 你的選擇
寧可孤獨,也不違心。寧可抱憾,也不將就。
能入我心者,我待以至寶。不入我心者,不屑敷衍。
向來緣淺,奈何情深!
■ 難過了…… 不必告訴別人,
別人永遠不會明白你立場上的感受!
■ 難過了……抬頭看看天空,
天那麼大,能包容你很多委屈!
■ 難過了……不必告訴別人,
有些疼痛只能自己承受!
■ 難過了……任眼淚盡情的灑落,
讓真實展現自己心間!
■ 難過了……可以假裝快樂,
帶給別人歡樂時,就能遺忘了自己的憂傷!
■ 難過了……想想別的傷心者,
自己就會受益,也許僅是當局者迷而已 !
誰不曾難過…… 誰還會記得 …… 過去的不再回來,又何必去苦想!
■ 看開人生,別看破人生
自己的傷悲別人永遠體會不到,心裡的煩惱要自己壓下去,
用微笑宣洩悲傷,讓自己灑脫一點,
哪怕是假裝,也要假裝成快樂的那一個!偽裝一下自己。
其實路是自己走的,再痛都忍著。
☆ ☆ ☆
夫不敵病魔燒炭,妻相偕共赴黃泉
蘋果日報 即時新聞~2018年10月23日
單親母帶龍鳳胎燒炭,警敲飯店門力勸阻
蘋果日報 即時新聞~2018年10月24日
離婚30年回來照料,竟被病夫拿水壺砸破頭
蘋果日報 即時新聞~2018年10月24日
女友偽嫁遊民再推落懸崖詐保,恐怖民宿老闆減刑輕判17年
蘋果日報 即時新聞~2018年10月23日
☆ ☆ ☆
新增說明文字
☆ ☆ ☆
強壓手腳挖屁眼,「狠父」崩潰痛哭
◎ 顏幸如/撰文

「從出生開始,小荃肚子一直鼓鼓的像懷孕。每隔幾天,我要壓住他手腳,他媽媽用浣腸把大便挖出來,兩夫妻邊挖邊哭……」講到那幾年任憑兒子哭號,也要狠狠「行刑」的心酸,蔡新宸哽咽了。原本開心迎接愛的結晶,四口之家湊成「好」字,除了平安別無他求,但小荃出生時不會哭,「好不容易哭了,要量肛溫,小菊花插不進去。」安頓好虛弱的妻子和幼女,他趕往小荃開刀的醫院,途中接到電話:「蔡先生,您的兒子確診是唐氏症。」接連的打擊讓蔡新宸崩潰了。
■ 我站在嘉基門口破口大罵:幹!為什麼那麼衰小會是我!
「生到這種孩子,我不曉得怎麼面對,不斷尋求宗教慰藉。」唐氏症孩子多半智力不足體弱多病,他四處求醫問神,遇到神棍也不放棄。「上天讓小荃成為我的孩子,是想考驗什麼?」他不斷找答案,直到有天父母說:「你就生到了,要給人家養哦!」他才猛然驚醒:「識字不多的他們不曾罵我、沒怪我太太,加倍疼愛這個孫子,我還在糾結什麼?」「小荃很貼心、很撒嬌、很懂事、很有禮貌,他是老天爺給我們的禮物,我們要把他照顧好。」
無肛症、罕見曩狀性大腸,小荃4歲開第二次刀,終於不必被壓著挖一肚子大便,但括約肌功能仍不彰。「至少他想上廁所的時候,會講了。」會講了,是人生的一大步。「以前只會發爸爸、媽媽等單音,5、6歲第一個完整的詞,是蛋糕!唐氏兒的進步不是一點一滴,他會突然往前跳一大段,給你驚喜!」蔡新宸掩不住喜悅,創業初衷之一,就是為小荃鋪路。「希望有生之年教會他做蛋糕,有一天我們走了,他能靠自己力量活下來。」蔡新宸讓一對兒女從小在工作室打混,玩麵粉、熟悉各種器具的功能。
「有幾次蛋糕莫名烤壞,事後才發現,這小子模仿我工作的樣子,偷偷改了溫度。」換成別的爸爸早就氣急敗壞,這些年他被磨得極有耐性,凡事正向看待。我們造訪時,小荃正和姐姐「吃飯配卡通」。蔡新宸解釋:「醫生建議多看卡通和兒童節目,可以刺激腦部發展。」我們請他出來拍照,守在電腦前的小荃不依,姐姐抄起桌上可樂往外飛奔:「不出來,我就喝光光囉!」這小子果真上當狂追,拍攝時玩開了,他朝鏡頭猛做鬼臉,媽媽在後面苦笑:「安荃二人組和一般姐弟沒兩樣,很會吵架!」
■ 人生其實很莫名其妙,沒有小荃,我不會是現在的樣子。
「以前的我傻傻的,只想把自己日子過好,現在只要有餘力,就多幫別人一把。」蔡新宸經常配合地方公益活動,也把產品送給弱勢團體;工作室有4位地方媽媽,全是二度就業婦女。「她們將老公、孩子送出門後,利用白天空檔來打工,只要顧得好家庭,我就歡迎。」廟拜得多,蔡新宸建立一套獨特的人生哲學:「任何宗教都是向善的力量,神明都當到神了,哪會在乎你如何還願?有沒打金牌送祂?祂想要的,是讓這世界更好,人只要存善心、孝順父母多為社會付出,神明就會保佑你,倒楣事自然漸漸遠離。」

〈陪你慢慢走2〉強壓手腳挖屁眼,「狠父」崩潰痛哭【壹特報】
蘋果日報 即時新聞~2018年10月04日
☆ ☆ ☆
新增說明文字
☆ ☆ ☆
守夫屍三百天拒下葬遭罰六萬,婦趴冰櫃泣:沒錢繳
◎ 吳慧芬、楊適群/高雄報導

高雄市96歲陳姓老翁往生近10個月,86歲陳妻以找不到土葬地為由伴夫屍,上月經《蘋果》報導,在高市府殯葬處協調下,陳妻允諾將亡夫土葬在燕巢公墓,事後又不同意,並以死威脅,告知高市府人員「若要強葬,就來收兩具屍體」,高市疾病管制處懷疑陳翁屍體有腐壞可能,恐散佈病菌,今派員穿隔離衣要進陳宅「看屍」,卻被關在門外,決定依《傳染病防治法》對陳婦開出六萬元罰單。
《蘋果》下午前往陳宅,陳婦一如往常坐在丈夫的靈堂前。《蘋果》詢問,上午官員到府看屍時為何不出面,陳婦抱怨說,日前已和國稅局約定今天要去辦理遺產稅手續,但9日才收到殯葬處與疾管局會勘通知,昨天國慶日,局處休假無法聯絡,才讓會勘單位撲空,「不是故意不在家」,至於被開罰6萬元,她一時激動,趴在冰櫃落淚說:「不知道被開單,開了我也沒有錢繳」。她強調,日前有答應要下葬在燕巢公墓,但因風水師說風水不好,所以作罷。
其他墓地的話,希望自己死後能和丈夫同葬,想找一塊20至30坪、每坪約2、3萬元的土地,但看了約30、40塊土地後,不是每坪開價2、30萬太貴,就是空間不夠大。至於官員指她曾以死威脅「若要強葬,就來收兩具屍體」,她則未回應。疾管處今說,會再與陳妻約下周去探訪的時間,若陳妻再不配合,會再開出罰單。高市殯葬處長謝汀嵩表示,若陳妻持續拒配合,已做好強制葬陳翁打算,「到時就是火葬,且事後會向陳妻索取相關強制火葬相關費用。」
陳姓老婦因拒葬屍體,被縣市政府依《傳染病防治法》規避防疫為由開罰,高市疾管處長潘炤穎表示,「這應該是全台首例。」他說,陳婦已伴屍近10個月,雖屍體號稱有冰櫃保存,但屍身很可能已「不穏定」,恐已腐壞,尤其陳翁生前有肺炎、敗血症,即使有冰櫃保存,屍體仍可能滋生微生物、病菌,加上陳家位於高雄鬧區,恐會造成公共衞生威脅。今上午在警方陪同下,潘炤穎與高市殯葬處長謝汀嵩等人,共同到陳宅,潘炤穎穿著隔離衣,想進屋內看陳翁屍體,卻被關在大門外。
謝汀嵩說,今早到陳宅前,有先與陳妻聯絡,她卻揚言,「如果你們要強葬,就一起收兩具屍體。」謝汀嵩說,他已與陳妻溝通很多次,陳妻曾答應葬亡夫到燕巢公墓,但事後又不同意,且陳婦還自費好幾萬元買冰櫃,「一般人誰會買冰櫃冰屍體」、「強烈懷疑她從開始就打定要常伴夫屍」,他告知陳妻若不葬夫,高市府會強制執行,陳妻卻回「強制執行日就是我們兩老被收屍日。」高市殯葬處處長謝汀嵩表示,現九成九民眾都是採火化屍體,僅極少數因有回教信仰或其他特殊因素者,才採土葬。
即使是土葬於公墓,費用也至少是火葬的十倍以上,加上恐有屍體腐爛不全的蔭屍等隱憂,以高市為例,每年火化有近四千人,但土葬均在50人以下。謝汀嵩說,高市殯儀館冰存遺體的冰櫃,採恆溫攝氏零下四至五度,以此溫度冰存遺體,屍體不會腐壞,但陳妻冰夫屍所用的是移動式臨時冰櫃,難有恆溫特性,他上月因《蘋果》爆出此伴夫屍案,到陳宅隔著冰櫃上玻璃看陳翁,他的鼻子、眼睛已凹陷、臉部發黑,「跟我們(殯儀)館內冰的屍體,外觀很不一樣,似乎已有腐壞跡象。」
有4千多具遺體相驗經驗的高醫病理部法醫病理科主任尹莘玲說,腐壞的屍體確實可能傳播病菌,這也是為何法醫解剖時,需戴頭套、護目鏡、口罩與穿著全身防護衣。她指,未相驗過陳翁屍體,不做是否已腐壞判定。謝汀嵩說,近十個月來,陳婦將亡夫屍體停放在鬧區家中,高市府接獲許多街坊鄰居投訴,鄰居心生畏懼,但陳婦對葬夫配合度低,疾管處今探訪又踫壁,決定開罰處分,下次不排除強制執行。

守夫屍三百天拒下葬遭罰六萬,婦趴冰櫃泣:沒錢繳
蘋果日報 即時新聞~2018年10月11日
婦鬧區伴夫屍8個月不葬,最新!亡夫允筊同意葬公墓
找嘸墓地停棺自宅,嬤伴夫屍8個月不葬
被超收55萬醫藥費,伴夫屍8月老婦:很不甘願
疾管局會勘撲空遭開罰,伴夫屍婦:去辦遺產稅不在家
蘋果日報 即時新聞~2018年10月11日
伴屍300天!開冰櫃不捨老伴「五官都塌了」,老婦點頭同意下葬
蘋果日報 即時新聞~2018年10月16日
☆ ☆ ☆
恐懼與貪念,是人的心性,也是人生牽絆的緣由
☆ ☆ ☆
希望父母改變,先學會善待自己
◎ 一流人/《你,其實很好:學會重新愛自己》

重新檢視「犯錯」這件事是必要的,我們以為只要不犯錯,就會變得更好、更有價值、人生可以過得更順遂。仔細想想,這些念頭都過於理想化,就像同樣的半杯水,就能有兩種不同的觀點,任何的人事物,只要時空環境不同了便會有正反兩面不同的意義。譬如:做事細心注意小細節,肯定可以幫助我們在工作上降低出錯率,但也可能因為關注小細節,反而忽略整體的展現與平衡,同時也需要耗費較多的心神與時間達到細心的效果,一旦有需要快速完成的事物,細心就可能變成影響效率的絆腳石。
每個人都可能會犯錯,往往卡住我們的不是「犯錯」本身,而是犯錯後的自我批評與貶低,讓我們恐懼犯錯。每當犯錯,立刻快速又自動地為自己貼上一個「糟糕」標籤,當「糟糕」的標籤愈貼愈多,便愈來愈無法相信自己是有價值的人,一邊忙著忽略自己身上的標籤,另一邊卻努力逃避著下一張可能貼上來的標籤。我們以為不要讓糟糕積累的方法,是別讓糟糕標籤再上身,卻忘了也可以為自己撕除標籤,並為自己貼上「認真」、「努力」 ……等標籤。
讓自己成為一個主動者,可能會因犯錯而有了糟糕的標籤,但也有能力為自己撕除標籤,甚至為自己貼上正面的標籤時,糟糕標籤就不再那麼恐怖,它不會如影隨形,而是可以透過努力來撕除。甚至在每一次面對失敗與挫折時,可以不急於為自己貼上糟糕的標籤,而是看見自己擁有什麼加法力量面對與解決困境,更為自己貼上「有勇氣」、「有想法」的標籤。
■ 希望父母改變,先學會善待自己
也許很難馬上改變父母用減法思維來看待自己,但若沒有經過自己的思考與判斷,無意中將這些減法概念套用在自己身上時,我們便會被自責的情緒掩埋,始終覺得自己不是足夠好的小孩。只要明白減法人生與加法人生同是一種看待生活的方式,與其選擇在自責當中生活,更可以選擇在自信當中成長,找到自我的價值。練習用加法來面對自己的轉變與成長,便能在父母的眼光關注在減法時,適時提醒爸媽也要同時看見自己的努力與進步。當我們能夠以平衡的視框面對自身的優點與缺點,才能讓父母知道,在追求成長之餘,也想要被他們看見自己的價值,也想要獲得他們的認同與肯定。

希望父母改變,先學會善待自己
遠見雜誌 書摘~2018年09月27日
☆ ☆ ☆
勵志~新聞1077輯
勵志~新聞1076輯
勵志~新聞1075輯
勵志~新聞1074輯
勵志~新聞1073輯
勵志~新聞1072輯
勵志~新聞1071輯
社區營造游民 ▶ 部落格文章輯
☆ ☆ ☆
斷絕不需要的東西,捨棄多餘的廢物,脫離對物品的執著
☆ ☆ ☆
吳念真希望年輕人,將台灣當成自己唯一家的人!
◎ 蔡育豪/台北報導

「你跟爸爸老實說,你錢是有夠通用嘸?」當吳念真對著三十多歲的女兒說出這句話時,觀眾席到處有輕微的哭泣聲與抽拉面紙聲傳出。吳念真再度告訴女兒: 「你要記住,就算你呷到閣卡老,嘛籠系爸爸ㄟ查某仔。」此時的觀眾席早已有多人哭到不能自己。這是導演吳念真編導的舞台劇「人間條件六~未來的主人翁」的一幕場景對白。吳念真在謝幕時說,人間條件六是他寫過比較特別的劇本,以前的劇本要講究衝突、高潮起伏,但這劇本寫得最平淡。台灣已經到了一個轉換交替的階段,不管是政治也好,其他方面也好,大家在看電視時,有些人的名字對我們來說已經陌生。
比如連戰、徐立德、陳水扁 ….他偶而還會出現,這些人都慢慢的離開遠去,其實世代的轉換就是這樣。「寫這齣戲最重要的是想跟年輕人講,就算我們日子過得再辛苦,我們也捨不得你們有艱難,就像我劇中的對白:你活得再老,都還是我的孩子。」吳念真說,年輕人們,過去也許是你們活在我們建立起來的社會環境裡面,未來我們將活在你們建立的社會環境裡面。所以自己常常在心裡想,不要再期待他們成為社會的棟樑,而是希望你們每位變成一個有自信的、善良的、公義的,而且把台灣當成自己唯一的家的人!

吳念真希望年輕人,將台灣當成自己唯一家的人!
民報 新聞~2017年06月04日
【微視蘋】在貧窮世界找到快樂,他用影像書寫柬埔寨
蘋果日報 即時新聞~2018年10月13日
竹科退休夫妻樂當農夫,100%手做異形農場
蘋果日報 即時新聞~2018年09月30日
【蘋果頭家1】13歲擺攤賣花生,他一生不賭卻成賭王
蘋果日報 即時新聞~2018年10月13日
【警殤故事1】一槍打進他腦袋卡彈四個月,勇警遇襲成植物人21年
蘋果日報 即時新聞~2018年09月30日
☆ ☆ ☆
紅塵~迷障1076輯
紅塵~迷障1075輯
紅塵~迷障1074輯
紅塵~迷障1073輯
紅塵~迷障1072輯
紅塵~迷障1071輯
社區營造游民 ▶ 部落格文章輯
☆ ☆ ☆
希望你們變成有自信的、善良的、公義的年輕人
※ ※ ※
※ ※ ※

2018年6月15日 星期五

養生~飲食、運動1075輯

美國心臟協會研究顯示,肌力訓練可降低各種疾病風險
斷食或可治癌症,三種輕斷食方法報你知
◎ 國際中心/綜合外電報導

「斷食減肥」近年成為歐美熱潮,最新研究指出,「輕斷食」除可以控制體重外,對治療癌症也有幫助。麻省理工學院(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在老鼠身上進行24小時斷食,發現斷食帶來以下好處。禁食切斷身體外來吸收的熱量,轉而消耗體內脂肪。消耗體內脂肪時,肝臟會釋放酮體(ketone bodies),體內幹細胞變得活躍。這種幹細胞,能修復腸道的損傷,甚至有可能治療癌症。同時也減緩了老鼠的衰老,老鼠的細胞變得年輕及健康。
有關機構已將研究結果在學術期刊 Cell Stem Cell 發表,而研究人員最終目標希望有朝一日可發明一種「斷食藥」,讓大家不用挨餓,也能有斷食功效。輕斷食的概念,最先由英國廣播公司(BBC)主持人莫斯利(Michael Mosley)醫師倡導。他所主持的紀錄片《Eat, Fast and Live Longer》,親身示範如何於3個月減30磅(約13.6公斤),因而成功爆紅。根據莫斯利醫師的理論,人類由原始時代直到工業革命,都處於「有時吃得飽,有時要挨餓」的狀態。所以定時斷食,是符合人類的生活習慣,既不會影響健康,甚至可達到減重、消脂,以至降低糖尿病、心臟病的風險。
而輕斷食減肥法,大致分為3類。「16:8」:每天禁食16小時,其餘8小時隨便進食。「Eat Stop Eat」:每星期24小時禁食。通常會選在第一天的晚餐後,至第二天的晚餐前。「3.5:2」 斷食法:7天之內,隨便選兩天禁食。在禁食日裡,男性只可進食500大卡食物,女性只可進食400大卡,其餘日子進食2000大卡。莫斯利醫師是這種方法的支持者。民眾一定要注意,採取任何另類飲食方法前,必須諮詢醫務人員意見。

【醫療保健】斷食或可治癌症,三種輕斷食方法報你知
蘋果日報 即時新聞~2018年06月06日
癌症免疫營養
廖志穎醫師 癌症醫學網~2018年05月29日
☆ ☆ ☆
採取任何另類飲食方法前,必須諮詢醫務人員意見
每周運動兩小時,半年即可「扭轉」腦退化
◎ 國際中心/綜合外電報導

美國有研究指,銀髮族半年運動52小時,即每周運動約兩小時,即可「扭轉」認知障礙症的症狀。研究分析了98項項目,觀察共1.1萬名年過60歲的長者,發現持續的運動可改善他們的專注力、思考速度和解難能力,甚至對認知障礙症患者亦有幫助。持續每周運動兩小時的話,半年已可見效,但此後要保持此習慣。研究發現任何運動都有幫助,無論有氧運動如散步、跑步或騎單車,抑或是連繫身心的運動如瑜伽、太極,只要持之以恆,就對保持認知能力有幫助。
每次的運動的時間、運動的次數並不重要,但總時數需達半年52小時。學者形容,這是首次發現有助「扭轉」認知障礙症的精準運動時數。負責研究的貝斯以色列女執事醫療中心學者奧斯曼(Joyce Gomes-Osman)指︰「思考速度和執行功能是一個人年老時首先會失去的能力,而我們有証據証明,你可以憑持續、有規律的運動習慣,逆轉衰老。」

【醫療保健】每周運動兩小時,半年即可「扭轉」腦退化
蘋果日報 即時新聞~2018年06月01日
☆ ☆ ☆
TVBS 戲劇《女兵日記》
小禎減肥有成,「變換運動」度過停滯期
◎ 謝佳君/採訪整理

藝人小禎的身形一直受到外界的關注,最近她透露半年來瘦了37公斤,大家都發現她的身形明顯小了一大圈,變得更漂亮。小禎強調,除了沒有吃減肥藥,進食也按照先吃蛋白質,再吃蔬菜、澱粉的順序;此外,減肥遇到停滯期時,要交替做不同的運動,不能固定一直做某項運動。檢視小禎的減重方式,「少吃多動」仍是不二法門。敦仁診所院長蕭敦仁醫師也指出,小禎的觀念大抵上都正確,但更建議飲食上採取「菜→肉→飯」的順序,效果會更好;運動也確實要適度變換,除了訓練到不同部位,也能達到減重初期的燃脂,及後面維持期的增肌目的。
■ 首重「定量」,進食順序: 菜 → 肉 → 飯
究竟減重要先吃菜,還是先吃肉?蕭敦仁認為最重要還是在「定量」,但若無法定量,那麼建議還是先吃蔬菜,再吃肉,飯則擺在最後面。蕭敦仁表示,菜的體積大、熱量低,豐富的膳食纖維也有助於腸道健康,先吃菜能增加飽足感,避免後面吃太多。肉類則是蛋白質來源,能幫助肌肉合成,維持新陳代謝。飯雖然是主食,但現代人活動量不大,不需要吃進太多醣類。
假使把肉類把在最前面,卻沒有足夠的運動,以正常人體重一公斤要吃進一公克的蛋白質來說,長期攝取過多蛋白質反而會造成腎臟負擔,所以蕭敦仁不建議一開始就先吃肉類,可能會吃進太多蛋白質。但醫師強調,若各類食物能定量,無論菜、肉、飯採 2:1:1 或 5:3:2 的比例,都不用擔心吃進太多蛋白質或澱粉,進食順序就不會有太大影響。
■ 2~3個月換一種運動,騙過愛偷懶的身體
此外,減重又可以分成減重期和維持期,運動扮演的角色和比例也不同。蕭敦仁表示,減重期以飲食控制為主,運動為輔,比重約是 7:3,而且運動以幫助燃燒脂肪的有氧運動為主;維持期則首重運動,尤其是能增加肌肉量的無氧運動及肌力訓練,因為肌肉能提高新陳代謝速度,有助於維持減重成效。《康健》過去也曾介紹不同運動的重要性,運動「挑食」可能讓你怎麼運動都瘦不下來,還可能運動後時常腰酸背痛。
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運動治療師徐緯珍曾受訪表示,心肺功能、肌力、肌耐力與柔軟度是影響體能健康的重要因子,但沒有一種運動能同時達成所有的訓練。更重要的是,變換運動才能騙過愛偷懶的身體。因為人體有「省能」的機制,任何一種運動做久了,會自動發展出最省力的方式,降低運動耗能效率,因此最好至少2~3個月更換一次運動類型。
此外,從事不只一種運動,也會讓運動習慣更持久。杏語心靈診所治療師余仁龍也曾在《康健》的訪問中表示,一方面能接觸到不同類型的朋友,如果遇上運動的撞牆期,失去耐心,同時參與多種運動也能從其他較拿手的運動找回成就感,或讓不同的運動來突破體能瓶頸;甚至藉由運動類型的均衡,避免因肌力不平衡、疼痛,造成疲憊、提不起勁的錯覺。
■ 三種運動怎麼搭配?
至於伸展、有氧運動和肌力訓練該如何搭配,徐緯珍提供以下建議:
▶ 暖身(動態伸展): 5~10分鐘
▶ 有氧運動(心肺訓練): 30~40分鐘
▶ 阻力訓練(肌力訓練): 約30~60分鐘
▶ 收操(靜態伸展): 5~10分鐘
TIP 1:若時間有限,暖身的動態伸展跟收操的靜態伸展一定要做,有氧運動跟阻力訓練擇一交替進行。
TIP 2:徐緯珍建議,心肺訓練像是慢跑、快走、跳繩等;肌力訓練如深蹲、伏地挺身,及棒式、橋式等訓練核心的動作;動態伸展如高抬腿、開合跳、三步一抬腿等;靜態伸展如雙手向上伸展、站弓箭步上舉手臂,伸展下肢、背部、胸大肌、肩部等。

小禎減肥有成,「變換運動」度過停滯期
康健雜誌 運動~2018年06月01日
☆ ☆ ☆
有腎功能異常者,建議不要飲用高蛋白飲品
蘋果、香蕉助排便?醫師駁:便祕會更嚴重
◎ 即時新聞中心/綜合報導

一般人認為吃蘋果、香蕉可幫助排便,但醫師指是迷思,便秘者愈吃愈嚴重。今日出版的《自由時報》報導,中國醫藥大學兒童醫院腸胃科醫師林捷忠指出,香蕉會加重便秘,要放到過熟才有順便效果。因香蕉的醣類會轉化為果糖,有助潤腸,腸胃吸收不是那麼好,就能幫助排便。蘋果、香蕉富含鐵質容易便秘,很多媽媽誤認香蕉可軟便,讓已經便秘的孩子多吃香蕉,結果變更嚴重。林捷忠建議,有便秘症狀者,應少吃香蕉和蘋果,可選擇梨子、西瓜、木瓜、香瓜、火龍果等瓜果類水果食用,但也不要過度,以免腹瀉。

蘋果、香蕉助排便?醫師駁:便祕會更嚴重
蘋果日報 即時新聞~2018年06月05日
從黑豆到糙米,7種最營養健康的穀物豆類
大紀元 健康1+1~2017年05月28日
☆ ☆ ☆
老人關懷~健康、醫療1078輯
老人關懷~健康、醫療1077輯
老人關懷~健康、醫療1076輯
老人關懷~健康、醫療1075輯
老人關懷~健康、醫療1074輯
老人關懷~健康、醫療1073輯
老人關懷~健康、醫療1072輯
老人關懷~健康、醫療1071輯
社區營造游民 ▶ 部落格文章輯
☆ ☆ ☆
新增說明文字
擔心自己肚子太大嗎?三招甩開腹部贅肉!
◎ 康健網站編輯/康健雜誌

久坐辦公室、懶著看電視,這是現代大多數人的寫照。因為久坐少動,長期的靜態生活讓骨骼及肌肉缺乏活動,容易導致身體肥胖、小腹凸出,進而影響身體健康。那麼,要如何消除「腹部贅肉」呢?可以試試以下三招:
① 每天流汗10分鐘就有效
研究發現,只要每天好好運動流汗10分鐘,就能減去腹部贅肉,延年益壽。發表在《美國醫學會期刊》、美國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學針對年過50歲、肥胖或健康欠佳的女性研究發現,只要開始運動,就算每天只用10分鐘健身,比方騎固定式單車、健走,都可以促進體適能,讓腰圍瘦下來,減少死亡風險。「如果流汗10分鐘就有幫助,那麼運動30~60分鐘對健康一定更好,」研究建議。
② 多喝綠茶
《美國營養學會期刊》指出,每天飲用4杯任何茶飲(一杯約235克)的人,與平日只喝常溫開水的人相比,在其他飲食、生活習慣都相同的前提下,2個月後多下降約3公斤的體重。《歐洲營養期刊(European Journal of Nutrition)》也刊登過類似的研究。科學家認為,茶葉成分中的兒茶素、咖啡因和其他抗氧化物。喝綠茶再搭配適量的運動,可以有效地減重。因為綠茶中的兒茶素可加速基礎代謝,進而減少腹部的贅肉。
③ 多吃高纖維食物
高纖維食物具有飽足感,幫助我們不會飲食過量,以及促進消化系統運作正常。但如果要有效減少贅肉,還必須在飲食中加入全穀食物,例如可以紫米或糙米取代白米,因為精製食物也是肥胖的肇因。

擔心自己肚子太大嗎?三招甩開腹部贅肉!
康健雜誌 減重~2016年11月29日
李嗣涔博士親身實證!掐指功防止氣血栓塞
康健雜誌 三采出版~2016年10月31日
木製餐具裝食物的五個禁忌
康健雜誌 黃惠姍~2017年07月26日
哪些食物偷走你的睡眠 VS.吃什麼能讓你一夜好好睡
康健雜誌 32期 謝曉雲~2001年07月01日
☆ ☆ ☆
健身、紓壓活動~1072輯
健身、紓壓活動~1071輯
養生~飲食、運動1066輯
養生~飲食、運動1065輯
養生~飲食、運動1064輯
養生~飲食、運動1063輯
養生~飲食、運動1062輯
養生~飲食、運動1061輯
社區營造游民 ▶ 部落格文章輯
☆ ☆ ☆
禁食切斷身體外來吸收的熱量,轉而消耗體內脂肪
☆ ☆ ☆
養生~飲食、運動1078輯
養生~飲食、運動1077輯
養生~飲食、運動1076輯
養生~飲食、運動1075輯
養生~飲食、運動1074輯
養生~飲食、運動1073輯
養生~飲食、運動1072輯
養生~飲食、運動1071輯
社區營造游民 ▶ 部落格文章輯
☆ ☆ ☆
持續的運動可改善認知障礙症的專注力、思考速度和解難能力
※ ※ ※
※ ※ ※

2018年6月1日 星期五

社會公益~新聞1074輯

台大新竹醫院社工吳欣儀
☆ ☆ ☆
走過暗黑童年,溫暖做孩童守護天使
◎ 林師民/新竹報導

令人欽佩!新竹27歲女社工吳欣儀,有個旁人無法想像的暗黑童年;出生不久父親就離家,童年多次目睹母親吸毒、割腕,最後服藥自盡,學生時期寄宿外公友人家,課後得拾荒貼補家用。但她從不自怨自艾,反而比一般人努力,終於走出自己人生道路,把童年慘澹回憶化成能量,擔任社工守護兒童。吳欣儀說:「小朋友不應該有像我一樣的童年!」27歲的吳欣儀玄奘大學社工系畢業,今年準備進入台中教育大學攻讀幼兒早期療育碩士班,目前在台大醫院新竹分院擔任醫務社工,負責兒虐、婦幼等業務。
平時她臉上總是掛著甜甜笑容,善於和旁人聊天分享生活點滴,熱心助人,很難想像,這樣陽光溫暖的她竟有著令人無法想像的暗黑童年。吳欣儀說,她出生幾個月後生父就離家,母女相依為命,但母親因10幾歲就出社會工作,常在複雜場所出入賺錢;吳母染上毒癮,後來結交的繼父也吸毒,才2、3歲的欣儀,就會幫大人組裝毒品吸食器,藉以獲得稱讚。然而母親因吸毒精神恍惚,常情緒失控,三天兩頭和繼父吵架。當時還不懂事的吳欣儀,好幾次被母親帶到旅館,目睹媽媽尋短。
欣儀心疼地說,有一次媽媽帶她到旅館房間,一直向她說:「對不起,媽媽要死了!」然後刀子往手上一割,鮮紅血液流滿床單,當時的她,以為自己做錯事,惹得媽媽傷心,常因此自責。9歲時媽媽吞藥自盡,送醫不治,遺言交代:「媽媽走了以後,妳要乖、要聽話,認真讀書長大成人!」母親過世後,欣儀從此無依無靠,只能暫時借住外公女友家,但他們經濟也不好,欣儀不願成為大人的拖油瓶,課餘時間自己在外面拾荒,靠資源回收賺取些微薄收入,再拿回去貼補家用。
欣儀回憶,那段時間的經歷,聽在旁人耳中,或許會覺得很可憐,但她不這樣認為,反而很開心自己有能力生活。她心中掛念母親最後遺言,將全部心力放在校園,也暗自立下志願要當社工,盡力幫助孩童。獨力走出自己路的欣儀,一心嚮往社工系,在學時就積極從事社工相關活動,2014年甚至曾得到大專組總統教育獎殊榮;從玄奘大學社工系畢業後,也順利成為社工。台大新竹分院社工室主任林世媛表示,欣儀工作認真負責,常須半夜機動出勤,但她為了孩童總是義無反顧。
兒科主治醫師周安國說,在兒保、急難救助方面,欣儀幫忙很多,在高壓力的加護病房裡工作時,看到欣儀出現,就像看到天使一般。欣儀目前在醫院守護孩童,每每遇到有疑似受虐通報時,她總是特別難過。「孩童身上的傷,有的很明顯是燙傷、瘀傷,有的則像是被橡皮筋勒傷,每一條傷痕都讓人心痛!」她經常參加學校演講、孩童活動,致力宣導反毒、兒虐議題,從不吝嗇和人分享成長經歷。特殊的童年非但沒讓她倒下,最終反成為她擔任社工的最佳養分。

【感動片】走過暗黑童年,溫暖做孩童守護天使
蘋果日報 即時新聞~2018年05月08日


☆ ☆ ☆
台大新竹醫院社工吳欣儀
☆ ☆ ☆
女社工照亮他人,座右銘:我能幫忙做什麼?
◎ 林師民/新竹報導

女社工吳欣儀擁有外人眼中不可思議的童年回憶,因母親吸毒後遺症,讓她天生有血管瘤病變,每2個月就得手術控制,但她不以為意,高中時就找到自我方向,不論看到身邊同學有困難,或風災造成學童流離失所,她總先自問:「我能幫忙做什麼?」高中時曾吃饅頭省錢買高鐵票,只為了隻身南下幫助受災校園重建,也從此讓她一頭栽進社工領域。吳欣儀說,因家庭功能不足,她特別珍惜校園求學生活,以及和同儕相處的時間。當時很多朋友知道她的經歷,都很疼惜地說:「你好可憐喔!」但其實她不覺得自己辛苦,因此旁人關心反造成些許壓力。
後來同學家中發生突變,經濟陷入困難,欣儀深知對方感受,為了不讓同學難為情,她找大家買了一桌菜,邀那名同學一起吃,私下也會以買太多、吃不下為由,委婉地幫助她。「我是那種很有執行力的人,一旦我想做,就會想盡辦法去做到。」吳欣儀高中時仍未成年,當時台灣發生八八風災,南部受創嚴重,她每次看到媒體報導就思考「我能做什麼?」她獨自聯絡上其他志工,吃饅頭好幾天省錢買高鐵票,就為了南下2天替學童清理校園。
因母親長期吸毒,欣儀天生罹患血管畸形併血管瘤,左小腿有大片紅色印記,小時候沒錢就醫,以為是胎記,常被同學取笑,直到大學才知道是無法根除的病變,每2個月就得手術1次控制病情,無法劇烈運動。不過她從不遮掩這個印記,反而用來教導孩子,希望盡力防止悲劇再發生,讓所有孩子都能活得有溫度。

女社工照亮他人,座右銘:我能幫忙做什麼?
蘋果日報 即時新聞~2018年05月08日


竹蓮寺捐100萬,助台大新竹分院購水療設備
◎ 黃羿馨/新竹報導

燒燙傷病患福音!新竹市竹蓮寺捐助100萬元,協助台大醫院新竹分院設置全新水療床暨水療室設備服務燒燙傷病人。今天上午也在竹蓮寺舉行「燒傷加護病房水療室捐贈儀式」,希望提供病人更安全的醫療環境,也提供醫護同仁一個更人性化的工作環境。台大新竹分院院長洪冠予表示,台大為重度級急救責任醫院,自1999年燒傷中心成立至今,一直守護與提供竹苗地區燒燙傷病人重症與優質醫療服務。竹苗地區目前僅有的4床燒傷加護病房,即設置在台大醫院新竹分院。
台大醫院新竹分院燒燙傷中心主任趙崧筌說明,水療室為燒傷加護病房的重要設施,主要提供燒燙傷病人全身水療治療。每次治療期間需3至4名醫護人員共同協助病人作業,整套處理傷口過程需長達1至2小時,水療治療後,另外還需要1至2小時為病人執行換藥及傷口包紮處置。耗時耗力,對醫病雙方都是一大挑戰。趙崧筌說,新採購的水療床,整體重量更輕便且利於移動,有利於減少多次移動病人所造成的傷口疼痛。
此外,新水療床的高度可以調整,對於每次動輒耗時1至2小時的水療時間,工作人員可以將床調控至適度的高度,更有利於安全照護姿勢,並減少長時間彎腰工作可能使醫護人員產生下背痛。洪冠予說,台大新竹分院致力於發展急重難症,並提供竹苗地區醫療院所轉診後送服務,儘管燒燙傷加護病房無法為醫院創造盈收,但公立醫院存在的價值原本就不在於營利,而是在於提供民眾最需要的醫療服務。未來,該院將秉持「成為桃竹苗民眾最信賴的醫院」的願景,持續提供民眾全國最優質的醫療服務。

竹蓮寺捐100萬,助台大新竹分院購水療設備
蘋果日報 即時新聞~2018年05月01日
☆ ☆ ☆
吳欣儀高中時,隻身到台南幫助受災校園
☆ ☆ ☆
養出一級作戰艦女艦長,志工媽獲模範母親
◎ 李宗祐/嘉義報導

慈濟梅山環保志工黃徐彩玉9年前陸續經歷碩士兒子黃昭榮車禍成植物人、母親往生、丈夫因獨子意外抑鬱罹癌過世,兒子雖奇蹟甦醒,但失明且智力退化,重重打擊黃徐彩玉,但她仍展現慈母韌性,帶著兒子做環保,終於找回過往笑容。其故事被媒體披露後,獲得國軍模範母親、嘉義縣模範母親、梅山鄉模範母親及全國十大愛心母親等四項殊榮。黃徐彩玉不放棄照顧黃昭榮的故事經媒體報導後感動不少人,她的大女兒是海軍一級作戰艦、康定級「武昌軍艦」艦長黃淑卿。
感念媽媽的偉大,特地設計媽媽報名軍方模範母親,接連獲得107年國軍模範母親、嘉義縣模範母親、梅山鄉模範母親及全國十大愛心母親等殊榮。昨天上午,黃徐彩玉一如往常騎車載著38歲兒子黃昭榮到環保站做環保,她分享自己故事,感謝慈濟設置環保站,幫助兒子有生活重心,正向面對往後人,並親自展現辦桌總舖師手藝;黃昭榮奉茶感謝媽媽養育之恩,抱著親吻媽媽祝福母親節快樂。黃徐彩玉認為,照顧子女本來就是她為人母的責任,子女的成就是他們自行打拼,她不敢居功。

養出一級作戰艦女艦長,志工媽獲模範母親
蘋果日報 即時新聞~2018年05月04日
☆ ☆ ☆
勵志~新聞1077輯
勵志~新聞1076輯
勵志~新聞1075輯
勵志~新聞1074輯
勵志~新聞1073輯
勵志~新聞1072輯
勵志~新聞1071輯
社區營造游民 ▶ 部落格文章輯
☆ ☆ ☆
台大新竹醫院社工吳欣儀
☆ ☆ ☆
苦啊!心智障礙者的母親,毫無假期可言
◎ 洪敏隆/台北報導

母親節即將到來,對照顧心智障礙小孩的媽媽來說,想好好慶祝並不容易。第一社福針對服務對象家庭調查,約有4成6的媽媽,扣除孩子在機構接受服務時間,每天花費6小時以上的時間在照顧心智障礙的孩子,且毫無假期可言,時時要為孩子擔憂操煩,扛著巨大精神與肉體壓力,幾乎沒有時間也沒有心情為自己找尋一個發洩壓力的出口。第一社福的服務對象阿儒,半歲時因為小感冒送診,最後卻變成有經常性的痙攣;9歲前的他還會說話唱歌,後來慢慢退化到既不會說話連走路都要人扶的狀態,被診斷出有癲癇且是腦性麻痺。
阿儒的媽媽因為自責,出院後天天揹著阿儒到市場做生意、跑警察;現在年過60的她,雖然快到了可以退休的年齡,但為了生活、也為了阿儒的未來,仍在傳統市場當攤販。因為長期勞動,阿儒的媽媽手指變形,背部也因以前長時間揹著阿儒而受傷,手腕也有腕隧道症候群,對於照顧阿儒早已力不從心;所以,目前白天阿儒都在第一社福的永愛發展中心接受託顧,晚上則在第一社福的楓橋團體家庭中接受住宿服務,減輕阿儒媽媽壓力。
第一社福為了幫這些辛苦媽媽提前慶祝母親節,今年特地舉辦「壓力掰掰-母親節瑜珈減壓」活動,邀請中華民國喜悅之路靜坐協會老師張瑜芳及張詠萱帶領媽媽做瑜珈運動,同時間孩子進行母親節的卡片製作,等媽媽完成瑜珈運動後,孩子和媽媽會合,送給媽媽親手做的卡片表達感謝之意。

苦啊!心智障礙者的母親,毫無假期可言
蘋果日報 即時新聞~2018年05月08日


黑水虻幫忙廚餘變黃金,嘉縣推零廚餘
◎ 李宗祐/嘉義報導

連柯P都搔頭難解的廚餘大難題,嘉義縣政府率先找到神奇妙方。邑米社區大學與民和國小共同建置全國第一座「學校零廚餘黑水虻飼育-魚菜共生」有效解決廚餘問題,嘉義縣政府將在各鄉鎮市與學校飼育黑水虻,希望能協助校園及家庭將廚餘轉換成新的能量,讓廚餘也可以變黃金。嘉義縣副縣長吳芳銘今天上午在番路鄉民和國小主持黑水虻飼育與運用示範計畫啟動儀式,有多所學校校長和社區代表前來觀摩。縣府希望藉由民和國小領航學校的成功分享,由點、線、到面全方位連結,改寫全台灣甚至全世界傳統廚餘處理的歷史。
吳芳銘指出,「黑水虻飼育與運用示範計畫」將在今年底前,完成鄉鎮建置校園零廚餘示範點、種子教師培力訓練、建置全國示範區及教學平台,以及打造嘉義縣成為黑水虻處理廚餘全國標竿城市的近程目標。邑米社區大學理事長吳孟昆表示,黑水虻是一種資源昆蟲,屬於腐食性昆蟲,幼蟲喜食腐物、餿水、畜禽糞便,對鹽、調味品、食物毒素及各化學添加劑都不敏感,特別喜好油膩的食物,成蟲狀如螢火蟲,以花蜜、露水為食,產卵量平均千粒左右。利用牠分解廚餘與髒污的超高效率,一隻幼蟲可以處理廚餘或農牧廢棄物2-3公斤,分解廚餘效率驚人。

黑水虻幫忙廚餘變黃金,嘉縣推零廚餘
蘋果日報 即時新聞~2018年05月04日
☆ ☆ ☆
社會公益~新聞1068輯
社會公益~新聞1067輯
社會公益~新聞1066輯
社會公益~新聞1064輯
社會公益~新聞1063輯
社會公益~新聞1062輯
社會公益~新聞1061輯
張肇烜醫師 專欄~【仁醫心路】民報 新聞
社區營造游民 ▶ 部落格文章輯
☆ ☆ ☆
台大新竹醫院社工吳欣儀
☆ ☆ ☆
老媽媽18年奔波山區到市區,只為見癱瘓兒一面
◎ 王志偉/花蓮報導

「我是媽媽我不累」!住在太魯閣山區、高齡73歲的湯媽媽,18年來每週風雨無阻騎著機車來回40多公里遠,前往花蓮市探望多年前因為車禍癱瘓的孩子,「以前孩子自己照顧,現在則放心交給門諾基金會,只要看他好好地,一點都不遠、不累」。花蓮門諾基金會接辦縣府委託花蓮縣身心障礙福利服務中心的重障養護及兒童發展中心,今天邀請30多位住民、10多位兒發幼兒及70多位家屬,齊聚身障中心,提前共渡溫馨母親節,這些孩子們的身心或許有缺憾,但是媽媽的愛從未缺席,最重要的是,透過活動,媽媽們互相分享、互相鼓勵,母親的堅毅,讓人動容。
重障住民「進來」,住在重障養護中心已經18年,27歲的一場車禍,奪走他的健康,造成全身癱瘓,一直以來都是由媽媽獨自照顧。然而年紀漸長的湯媽媽體力無法負荷,「進來」不捨媽媽如此辛苦,自88年重障養護中心開辦後,就和媽媽協商入住機構,接受專業人員的照護,也有其他住民朋友陪伴,媽媽雖然捨不得,還是決定讓「進來」接受專業團隊的照顧,而她則是每個星期從山區到市區,無畏風雨,只為見兒一面。
「進來」的媽媽今天也一起參與活動,今年已經73歲的她,18年來,每週來回騎40多公里的路程來探視寶貝兒子,路程超過3萬7千多公里,從來不嫌累、嫌遠,只有看到孩子過得很好,她也才能放心。一場母親節前夕的活動,帶些感傷卻又充滿感恩,除了湯媽媽,在場的許多位母親,也都和養護中心有密切的互動,照服員說,這些孩子們來自不同的家庭,因為不同的因素住進了這裡,但是他們還是擁有家人們無限的愛,看到媽媽們呵護小孩的模樣,讓人相當感動,有些孩子無法說出口的,就讓他們代為說一聲,「媽媽,謝謝您!」

老媽媽18年奔波山區到市區,只為見癱瘓兒一面
民報 新聞 ~ 2017年05月04日
【正面對決】四大直立吸塵器除蟎實測,Dyson V10 勝出
蘋果日報 即時新聞~2018年08月19日
☆ ☆ ☆
社會公益~新聞1078輯
社會公益~新聞1077輯
社會公益~新聞1076輯
社會公益~新聞1075輯
社會公益~新聞1074輯
社會公益~新聞1073輯
社會公益~新聞1072輯
社會公益~新聞1071輯
社區營造游民 ▶ 部落格文章輯
☆ ☆ ☆
台大新竹醫院社工吳欣儀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