堅強的生命態度,期盼激勵出社會上更多愛的力量 |
罕病勇士以欣~巫家一生罕見的幸福
◎ 陳慧真/整理報導
※
今年剛跟媽媽一起從蘭陽技術學院畢業、並且即將在淡水真理大學宗教研究所繼續當同學的巫以欣,是一名罹患罕見疾病「尼曼匹克症C型」的女孩,也是該罕見疾病患者裡第一位碩士生,並且獲得今年罕見疾病基金會獎助學金的金榜題名獎。今年23歲的巫以欣,原本是個聰明可愛的小孩,然而在她小二的時候,爸媽發現她的功課開始退步、簡單的加法也算錯。起初他們還以為「這小孩怎麼不好好念書?」並沒有預料到這可能與疾病有關。
直到以欣開始出現步伐不穩、連吃飯都會嗆到,巫爸巫媽驚覺不對勁,歷經一年多無數診斷的煎熬,才在2000年確診罹患全世界只有百餘個案例的罕見疾病「尼曼匹克症C型」。這是一種是神經系統病變,會導致肌肉僵硬、發育遲緩、學習障礙、智力減退、說話不清等,還會出現眼神呆滯、記憶力退化症狀、協調能力退化等症狀。治癒的唯一可能方法是骨髓移植,可是爸媽發現,他們寄託希望的弟弟巫以諾,也被檢查出患有同樣的疾病。
那時候國內醫界對這種罕見疾病還很陌生,而巫家突然要面對兩個病孩子身體逐漸退化所造成的照顧困難、還有龐大的醫療負擔、外界的異樣眼光,對巫家來說是很大的打擊。「還記得原本笑口常開的爸媽,那時是多麼的傷心、憂愁。」以欣也相當不捨。經過兩年的心理調適,巫家求助了專業的醫療諮詢、心理諮商,決定勇敢走出疾病的陰霾。現在,他們不僅出書、拍紀錄片,也用部落格紀錄生活的點點滴滴。
■ 她要念書,我就陪她一起去
罹病開始,以欣從不放棄每一次體驗生活的機會。她雖然無法像其他同學一樣好好地開口說話,身體虛弱,偶爾需要呼吸器幫忙,連口水吞嚥都有困難。因為疾病退化的關係,一個吞口水不小心嗆到就有可能讓生命受到威脅,然而她從來沒有放棄學習和體驗人生。她曾和教會一起到布吉納法索探望孤兒、為孤兒院募款,用自身的案例成功向政府爭取罕病用藥的補助。此外,以欣也不斷的努力向學,從不放棄念書。媽媽說,「以欣好喜歡上學!」為了照顧女兒,巫以欣的媽媽周麗玲從工作崗位上提早退休,一路陪著巫以欣念大學,照顧她的身體狀況。
為了尋找適合的學校也費了一番功夫,爸媽踏遍了新竹以北的大專院校仍找不到適合身障者的就學環境,直到最後終於得到蘭陽技術學院的大力支持,願意全力配合以欣的狀況調整。巫媽表示,真的很感謝學校願意接納,並且提供他們友善的就學環境。巫以欣和媽媽一起就讀蘭陽技術學院的這四年,逢週末假日,天都還沒亮,巫家便已準備開車穿越雪隧、載以欣到學校上課。除了身體狀況不好之外,以欣和巫媽總是準時出現在教室,颳風下雨也無法阻擋。
■ 用夢想構築起孩子的希望,對生命有限的病孩子來說更重要
今年順利順利完成學業的巫以欣,秉著對生命教育的熱愛和使命感,與媽媽一同錄取了真理大學的宗教研究所碩士班。原為正取第一名的巫媽放棄資格,讓備取第一名的以欣錄取,自己則透過筆試再次獲得榜首,繼續和以欣當同學。巫以欣同時也是尼曼匹克症患者第一位碩士生。甄試時放棄正取資格的巫媽笑著說:「以欣和我都很期待持續挑戰生命的極限,今年當不了同學沒關係,我會繼續陪著他上課、超修,明年再一起考上當同學。」沒想到,巫媽就在同年的筆試憑著實力再次登上榜首。她們馬上又可以繼續當同學了。
感動於巫以欣母女的故事,真理大學除了特別安排讓以欣能夠更容易上下車的校內平面車位之外,從未開放增額的宗教系明年將特別開放特殊生的錄取名額,沒有電梯的圖書館也將盡快申請增建電梯。「我們到新的環境,不是要人家替我們改變什麼,而是希望大家一起變好,這些好的改變都會造福後來的孩子們。」巫媽對此心懷感謝的說,「活下去,對罕病的孩子來說很重要;但如何用夢想構築起孩子的希望,對生命有限的病孩子來說更重要!」
對以欣來說,家人、朋友持續的鼓勵和陪伴,一直是她努力築夢的力量來源。原本被醫生預測活不過20歲生命難關的巫以欣,如今成了第一位尼曼匹克症碩士生。將來,以欣還想要去英國留學。巫媽說,「她要念書,我就陪她一起去,陪著她一起嚮往未來。」雖然她無法像其他同學一樣暢快說話、漫步在校園裡,但她擁有的,是比誰都要高遠的夢想,以及巫家一生最罕見的幸福。
※
罕病勇士以~巫家一生罕見的幸福
民報 新聞 ~ 2015年10月24日
※
※
給身心障礙者家庭的一封信~善良是一種選擇
◎ 劉俊麟/社團法人台灣障礙者權益促進會理事長
※
有一天你會明白,善良比聰明更難。聰明是一種天賦,而善良是一種選擇。天賦得來很容易,畢竟它們與生俱來,而選擇則頗為不易,如果一不小心,你可能被天賦所誘惑,這可能會損害到你做出的選擇。《摘自亞馬遜CEO傑夫.貝佐斯2010年在普林斯頓大學學士畢業典禮上的演講》
每當社會上又出現了身心障礙家庭成員自殺身亡的消息,總是小心翼翼地處理著負面的情緒,避免群聚感染。有人說「人生苦短」應該要及時做些有意義的事情,每一個人來到這個世界的任務都不一樣,人生或許苦短,但要提醒各位,有樂才有苦,或許快樂的美好像是冬天的暖陽那麼的宜人,讓我們舒適地連記憶都輕飄飄,所以我們忘記把它拿出來複習。如果您還記得當母親懷胎十月的辛苦,如果您還記得看著妻子肚子一天天變大的心情,沒有人知道未來會如何,但是我們大家都有著無比的勇氣與信心面對未來的日子。
沒有人知道肚子裡的孩子未來會如何?直到孩子呱呱墜地,我們都還不一定確認他是否是一位偉大的身心障礙者。每一個人都用不同的方式在謀生,身心障礙者也一樣,即使因為缺乏支持服務,或是環境的不友善,讓他們的生活辛苦、沒有尊嚴,我們都應該要一本初衷,用當初迎接孩子來到這個世界的勇氣與信心與他們一同面對,這是為人父母的責任與使命。人生很短暫,匆匆數十載,很快就過完,不用急著走完,要把清晰但其實很短暫的痛苦拋在腦後,打起精神面對每天需要處理的日常庶務,像是協助家裡的障礙者、煮飯、洗衣、收拾 ……
然後去換取其實很長,但是因為太舒服了,以至於常常被我們忘在腦後的「快樂」。或許是一件好看的衣服、或許是一個好吃的水果、又或許是家裡那位可愛障礙者突如其來的迷人笑容。我們要時時提醒自己,不要輕易忘記生命中那種和煦春風般的愉悅和美好,常常複習,才不會因為太舒服而忘了它們的感覺。我們不要忽視生命中這些片段的存在,請給它們在您心中一塊該有的位置。沒有任何人有權利剝奪另一個人的生命,即使是父母也是一樣的。
我們的身心障礙家人,如果因為他們的障礙有任何的困難,應該是要想辦法去解決這些困難,人類的歷史一直是這樣進化的,但是並不是隨時都能立刻得到解決方式,有時候我們必須要默默地期待奇蹟出現,有時候人類的進步會超過我們的理解。十年前我們大家還不能想像現在每天的網路生活對吧?現在我們每天享受它,可是還有很多落後國家的人民到現在還沒有機會享受它。
我知道身心障礙者的權益是國家的責任,政府現在還沒有做好該做的工作,以至於家庭受困難,我們有一百多萬的家庭一起在等待、一起受苦。沒有關係,或許再過十年,我們就會有好日子過了;或許我們遇不到那一天,可是我們的等待,就是幫之後和我們一樣的身心障礙者家庭排隊,希望我們早日可以得到該有的生活方式。人生很短暫,請將您生命中的快樂記憶喚醒,幫助我們保持善良的選擇,因為這是最偉大身心障礙者家庭的印記。
※
障權會劉俊麟:給身心障礙者家庭的一封信~善良是一種選擇
蘋果日報 即時新聞~2018年01月28日
☆ ☆ ☆
☆ ☆ ☆
原本被醫生預測活不過20歲生命難關的巫以欣 |
活下去!癌末壽命剩三個月,菸酒醫師逆轉人生
◎ 張芸甄/宜蘭報導
※
羅東博愛醫院神經科主治醫生江俊廷(46歲),過去曾經生活靡爛、菸酒不拒,總是在外頭玩到天亮才回宿舍,不料頹廢生活持續7年後,身體大反撲,江俊廷被診斷出罹患罕見癌症末期,壽命只剩3個月,因為父親期望,江俊廷咬牙面對治療,花了4個月揮別癌症,逆轉自己的人生。「我是個乖寶寶欸!以前同學打撞球,我都覺得他們是壞學生。」江俊廷回想求學時期的自己,是個最標準的好學生,不要說抽菸喝酒,連出去玩都很少,直到33歲那一年拿到主治醫師資格,江俊廷接觸到黑道大哥,開始燈紅酒綠的生活。
江俊廷笑說,當醫生的人覺得有問題能自己治療,所以不覺得菸酒是什麼關係,當時把抽菸當成一種「有品味」的行為,酒則是娛樂工具,跟朋友在一起時,喝了就會嗨、更有話聊,彼此也更有兄弟的感覺。回想當時生活作息,江俊廷指出,因為醫院上午診比較忙,下午開始有自己的時間,四點就開始喬吃飯,六點到餐廳就定位,吃飯後接著去唱歌、喝酒再吃宵夜,每晚起碼去3間店,12點之前絕對不可能回宿舍,有時候甚至天亮才沾床,一週裡至少有5天是這種安排。
然而這樣的生活持續7年後,江俊廷開始發現臉部有疼痛感,一日清晨起床後,甚至右眼無法向右側轉,原先以為是中風,結果找了同學檢查卻發現是腮腺癌末期,在41歲那年,他被宣告只剩3個月壽命。「像我這樣的人都死了。」江俊廷表示,自己罹患的是腮腺扁平上皮細胞癌,相當罕見,根本沒人知道怎麼治療,所以原本只打算找安寧病房,輕輕鬆鬆過完最後一段時間,不料同學卻向他父親通風報信。江俊廷說,父親只說「把自己治好就對了」,雖然覺得治療不會有效果,但想到這可能是生命最後一次聽爸爸的話,他還是認命在兩週內就進醫院做化療,接著便開始漫長的電療。
因為治療的副作用,江俊廷口腔黏膜幾乎全部潰爛,吃東西變成最困難的事,他只好使用局部麻醉劑,趁還有藥效的15分鐘內盡快吞嚥,其實根本吃不到味道,只求活下去罷了。江俊廷改變生活態度,不僅改吃素,而且盡量不吃加工食品,也少油少鹽少糖,積極面對自己的人生,在確診癌症的四個月後,江俊廷不但還活著,而且複檢時癌細胞也全都消失無蹤。江俊廷笑說,過去分享這段經驗時,常常跟癌友說,人距離死亡可以只有3個月,但從死亡走回健康也只要4個月,只端看自己怎麼做。
※
活下去!癌末壽命剩三個月,菸酒醫師逆轉人生
蘋果日報 即時新聞~2018年02月20日
※
※
愛妻成漸凍,深情夫:換我照顧她
◎ 原出刊日期 2014年09月04日
※
知名卡通《海綿寶寶》的創作者史蒂芬海倫伯格(Stephen Hillenburg)日前驚傳得了俗稱「漸凍人」的肌萎縮性脊髓側索硬化症(ALS),致病原因不明,但其實它也是成人常見的運動神經元疾病。本刊在2014年曾專訪罹患「漸凍人」的家屬,聽他們娓娓道來這段心路歷程 ...
《陳銀中,雲林斗六,紡織廠員工退休》
十八年前,我太太得了「漸凍人」這個病,一開始只是右手無力,短短一年多,她雙腿無法走路、口齒不清。醫生說得很白:這病治不好,平均三到五年就會呼吸衰竭而死。那年她才四十三歲,兩個女兒才國高中,有整整三年她每天哭。太太是我的初戀,她笑起來好甜,很會做菜,對我和女兒好到沒話說,我以為我們家會一直幸福下去 … 太太生病後,白天外勞照顧,晚上我照顧,我告訴自己,前二十年她把我們顧得那麼好,她倒下了,該換我來顧她。但真的很苦!晚上要起床兩三次抱她上廁所,連蚊子叮她、領子歪掉、頭皮癢 …這些小事我都得幫她處理。
她鬱卒,我更不好受,煩的時候只能邊跑步邊大吼。發病三年後的某天,我看見太太扶著助行器,靠在床沿站立了一小時,因為吃力,全身都是汗,她說:她再消沉,家就要毀了,她要靠運動來延緩呼吸衰竭,她要看兩個女兒長大。此後她堅持每天站一小時,讓我很感動,她不放棄,那我更不能放棄!太太每個周末要我帶她去看海,她望著大海會笑耶,她說海讓心情開闊。她還要我帶她去山上看鳥,去文化中心看歌仔戲,這些年我們推輪椅去了好多地方。
上週,太太慫恿我也來淋冰桶,冰水潑下去,整個人很不舒服,但很欣慰大家開始關心漸凍人,我們就更有希望等到新的藥。我們家算幸運,勉強能負擔每月照護和看診費用五萬元,中南部很多病友根本請不起外勞,只能靠年邁的父母照顧。漸凍人能活十八年不容易,我們的外孫已一歲多,常圍在身邊叫「阿嬤阿嬤」。我太太常說她拖累了我,但回頭看,其實是我跟著她在珍惜每一天。
※
【揪心】愛妻成漸凍,深情夫:換我照顧她
台灣壹週刊 ~ 2017年03月23日
☆ ☆ ☆
☆ ☆ ☆
孫越叔叔,慈善與大愛的形象 |
罹癌被診活不過2年,她15年來全靠這信念
◎ 孫義方/台中報導
※
家住苗栗的張女(54歲)15年前罹患第一期肺腺癌,經手術切除後5年,突然發生癲癇倒地,送到大甲光田醫院急診才發現癌細胞轉移至大腦,之後經歷開顱手術、放射、化療及口服標靶藥物滿3年後,經醫病共享決策停藥,至今已6年4個月都無病狀態,累計抗癌逾15年的她分享個人經歷,她說:「我從來沒有因為得癌症流過眼淚」。張女以過來人經驗,建議癌友們不要聽信偏方,一定要正面思考,不聽負面的話,她引述《聖經》箴言第17章22節內容:「喜樂的心乃是良藥,憂傷的靈使骨枯乾。」
現在自己生活規律、少吃肉、不挑食,還參加古道之旅爬山賞美景,朋友看到她直誇:「氣色比以前更好」,希望能讓癌友們勇敢正面抗癌。張女說,2002年發現肺腺癌後至今邁入第16年,現在她沒有吃任何癌症藥物,生活規律,只要每4個月到半年回診健檢即可,她很健康,期盼新的一年有更多癌友和她一樣被治癒。光田醫院癌症中心主任郭集慶表示,張女是院內第一個肺腺癌腦轉移後停用標靶藥的病人,肺腺癌腦轉移後服用標靶藥物存活率2年約50%,張女的案例可說是奇蹟,值得與癌友們分享。
※
罹癌被診活不過2年,她15年來全靠這信念
蘋果日報 即時新聞~2018年01月25日
☆ ☆ ☆
社會公益~新聞1068輯
社會公益~新聞1067輯
社會公益~新聞1066輯
社會公益~新聞1064輯
社會公益~新聞1063輯
社會公益~新聞1062輯
社會公益~新聞1061輯
張肇烜醫師 專欄~【仁醫心路】民報 新聞
社區營造游民 ▶ 部落格文章輯
☆ ☆ ☆
用夢想構築起孩子的希望 |
愛與決定讓死亡變得偉大
◎ 陳志漢/新銳導演
※
拍攝紀錄片《那個靜默的陽光午後》的導演陳志漢,領著我們從輔仁大學大門口,朝著佇立在輔大最尾巴的醫學綜合大樓走了過去。這天陽光是靜默的,鼠灰色的天空還灑著水,春雨濛濛綿綿濡成一片,像霧,冰冷地纏著人。陳志漢在寸草不生的光頭外包了層棉帽防寒,臉上帶著冬夏常青的笑容,人爽朗,虎相,塊頭又高大,行於冷風中沒半點淒迷,反而顯得精神奕奕。
到了醫學大樓,陳志漢招了招手,要我們坐上運貨用的大電梯。電梯有縱深,恰好容得下一具單人病床,他踩踩電梯鐵地板:「這就是醫院運送大體的電梯。」《那個靜默的陽光午後》拍的就是大體捐贈的故事,陳志漢對這兒當然熟悉。然而早在兩年前,他就把片子的素材都拍妥,接著幾年都在處理剪接、後製這些事,如今電影完工待映了,陳志漢許久沒踏入這畝舊地,故此帶錯了幾次路,好不容易才找到門道。
「其實,人走了就剩下一具軀殼,活生生的人,不動也看得出來他是活著的,遺體卻只是一具沒有生命的軀殼。」陳志漢邊走,邊回想。迴廊燈暗,儘管是白天,室內仍顯得陰陰幽幽,轉哪兒都是這樣。他招呼著我們,拐上幾彎,抵達一邊間入內。他臉上還是掛著微笑,卻很俐落地把頭上的棉帽脫下。「這裡就是大體解剖實驗室。」說完這話,他脫帽的動作就變得有些肅穆了,似乎還有了致敬的意味。
■ 夫婦深情讓他感動~妻子大體存兩年,丈夫每月開車北上看
陳志漢談到為什麼要拍《那個靜默的陽光午後》,總會回溯兩個緣由。其中一個是他國中的故事,當年他成績差,在升學班裡總是最後一名,升旗時,全班同學全考進校排百名,全上台領獎,就他一人留在原地,老師還曾對著他落井下石地罵:「我要是你媽,出生就把你掐死!」讓他萌生死意,拿著美工刀向手腕比劃。
另一個緣由是,他和他媽去爬山的故事。「小時候,我媽都爬得很快。」但母親年紀到了,越爬越慢,氣喘吁吁,他心裡感傷。但死別的事尚未臨頭,這些緣由都還只是模糊的概念,沒長成完整概念。陳志漢大學念的是日文系,他從小就愛看人,參加系學會後,也拿起攝影機拍著,拍久了,他迷上了影像與記錄,從此就踏入紀錄片導演的行業。拍片對他來說,就是件「有趣,也有點意義的事」。
他拍這部片最直接的原因,也像他拍紀錄片的理由,有點意義,但不明確。當年剛好有電視台找上門,給了選項,所以他就選了「大體老師」。教室很大,冷氣也開得強,陳志漢走向幾張不鏽鋼打造的解剖檯,「這裡面還躺著大體老師。」四張解剖檯上,鐵罩子緊緊密合著,看不出裡面有人,但檯緣掛著名卡,標記著暫住者的相片與身分。鐵檯後方掛了張基督聖像畫,耶穌背著十字架,腦勺後張了一輪光暈,雖然只是畫,但也把周遭照暖了點、照得莊重了些。
確實,人都有一死,所以說到底,死亡就是件很「平常」的事情。但即便如此,死亡始終不能「稀鬆」,人該怎麼活、該怎麼走,還是得有所講究,那是馬虎不得的。《那個靜默的陽光午後》就記錄了一場很素樸,卻很隆重的死亡。在拍這部片子前,陳志漢離「死亡」終究是有段距離的。「我國小三年級時,曾祖父過世,我從學校回來,一堆人在後面哭。」他印象最深的是,姑姑哭得最慘,但是他只覺得,「我有放假,不用上課。」
「死亡」或許就是這麼回事,它像種聲響,離得遠,細若蚊鳴;離得近點,聲音才會大些;再靠近點,它就會發出轟隆巨響,無論從時間,或是空間的角度上來看都是這樣。陳志漢拍攝這部關於「大體老師」的紀錄片,總算湊到了它身旁,凝視著「死亡」的模樣。陳志漢原本想拍的主題有點狗血,「醫學系學生參加解剖課,要解剖的是自己親人。」但死亡又不是八點檔,這種過度戲劇性的案例,根本不可行。
等到他真的開始尋找拍攝對象時,只有林惠宗一人欣然接受,完全沒得選。林惠宗是個樂觀大方的游泳教練,過去賣車,退休後不只教游泳,還學了救難的本事,他太太徐玉娥一二年因癌症去世,生前就簽下「大體捐贈」同意書。「我真正對死亡感到震撼,正是因為林先生夫婦。」陳志漢說,他站在鐵製手術台旁,躺在裡頭的大體老師,已經被解剖,又被粗線給縫合,再過一陣子,他們就會被裹上白布。
大體老師其實不是立即被解剖的,祂們剛送到醫院,會先做一年的防腐維持大體的完整,接著才會配合醫學院的課程,放上解剖檯。徐玉娥的大體存放了兩年,住在嘉義的林惠宗每隔一個多月,就會開車上台北,和老婆說說話。「從嘉義開到台北大概要三個小時。」林惠宗說,「每次開車過來,心情都很亂。」老婆過去常跟他一起去露營,罹癌後,從前不唱歌的她開始跟朋友去唱歌,那些事都像跑馬燈。
■ 大體老師教他的生命課~我也會捐出去,我和太太都會捐
解剖前夕,林惠宗最後一次探望老婆,他走進大體存放室,老婆被擺在鐵架上的塑料袋裡,林惠宗凝視著她的臉 ⋯⋯。老婆走後,林惠宗只夢過她一次,「我知道她現在已經在享樂了!」他與老婆徐玉娥很早就想捐出大體,他們都認為,肉體只是皮囊。但是悲傷不知怎地一下子全決了堤,讓他泣不成聲,「我一早出門,越想越捨不得,因為我再也看不到她了。」
林惠宗很知道生者的痛,他去年參加台南因地震倒塌的維冠金龍大樓救難,「在瓦礫堆裡,我們找到了母女三人。」他哭了起來,「她們死的時間完全不同。大姊身體是暖的,母親稍微僵了,最小的妹妹身體都硬了 ⋯⋯,」他哽咽又說,「最晚過世的,心情一定很難受 ⋯⋯。」送人最難。就像陳志漢說的,軀殼是死亡的軀殼,靈魂已經遠颺。但那些晚走的人,既要經驗死,也得連別人的份,一起活下去。
林惠宗是這樣,陳志漢也是的。他拍紀錄片時,纏著林惠宗到處跑,更緊跟著徐玉娥,經歷了解剖室裡的一切,他涉入太深,與林氏夫妻熟得很,成了朋友,早已做不成局外人,當初「解剖自己認識的人」的設定,反而應驗到他自己身上。「解剖室裡的第一刀,是從背那裡切下去的,我當時看到,馬上退到房間後面,腦袋想著,這是怎麼回事,鼻頭就酸了。」解剖室裡,學生有時嘻笑,他就生氣;學生對大體老師展現敬意,他就欣慰,回到家,他一個人又不自覺地思考著生死。
大體實驗室進門左側,有排人類切片標本,非常薄,一片片夾在鑲金屬框的壓克力板子裡,灌了蠟防腐,醫學系的老師說,這種標本多半是從第三世界如非洲等地取得,所以異常高大。在電影中,他拍了徐玉娥的臉,那是解剖前的一刻,「我想為她留下點什麼。」與林惠宗一樣,他捨不得,但死亡卻如此巨大。每一片壓克力板都可以扳動,我們把兩片扳成窗型,請陳志漢到那拍照。窗型的口子,像是生與死的夾縫,看過去是牆,牆前面又擺了一排腦的剖面標本,陳志漢站在那,沒笑,像在想著什麼。
他到底還是沒辦法定義「生死」是什麼,但他說:「大體老師,讓死亡變得偉大。這部片想傳達的就是『愛與決定』。」他說,因為拍攝這部片,他看見了林惠宗夫婦捐贈的決定,也看見他們之間的愛。陳志漢不知道未來會發生什麼事,但他斬釘截鐵地說,「我也會捐出去,我和我太太都會捐。」他繼續講:「拍完片後,我認為我也決定了什麼,這部片改變了我。」
■ 新作品讓他更懂珍惜~活著就有可能,我希望改變社會
改變了什麼?他說他想繼續拍片,即使拍紀錄片是件貧窮的工作,陳志漢還是想拍。「我老婆之前嫌我沒錢,跟我媽媽告狀,我媽哭著打給我匯了十萬元⋯⋯。」死亡很痛苦,活著也不大好受。但他沒怕,「沒死就有很多可能性,活著就有可能,我已經不再思考換工作什麼。我希望能改變一點社會⋯⋯。」他靦腆地講出這番壯志豪情,再為光著的腦門戴上棉帽,趕往下一場訪問,邊笑邊搔著腦袋說:「頭好冷,好冷。」然後走入雨中,回到家後,他在臉書放上解剖實驗室的照片,留言:「舊地重遊。」
※
愛與決定讓死亡變得偉大
今周刊 陳亭均 1054 期~2017年03月02日
※
※
新住民開設美甲工作室,只因「讓每個人都美麗」
◎ 石明啟/桃園報導
※
來自越南的新移民黃凱莉(女,34歲)喜愛美容、美甲,在越南家鄉就學習美甲,19歲來台半工半讀,並學習各種技能,甚至遠赴韓國、泰國鑽研紋眉、紋繡等技術,並取得國際證照,在熟客的口耳推薦下,生意應接不暇。此外,她還教了不少學生,她希望愛美不僅可以成為喜好,還可以成為工作,相輔相成。黃凱莉的工作室裡擺設許多證照、研習證書,她說「小時候看到姊姊手上美美的指甲彩繪,就想成為一位美甲老師」,她嚮往這樣的工作,高中時毅然選擇美容科。
台灣發展進步,許多親友都到台灣工作、發展,她選擇到台灣半工半讀,婚後也不曾放棄「想讓每個人都美麗」的夢想,即使創業開店學習的腳步從未停止。看著市場逐漸成熟、穩定,這幾年,黃凱莉數度到韓國、泰國,提升自己紋繡及美容技巧,並取得紋繡國際證照。她希望自己愛美,也可讓許多人透過她的技巧,展現自信、更美、更漂亮,她學習的項目還包括美睫、微刺青、美容、美體spa等。黃凱莉的紋繡的技藝深受好評,連自己身上也有藝術紋繡,讓自己成為店裡的最佳代言。
許多顧客因為紋眉、紋繡、嘴唇美容後,覺得效果不錯,漸漸也成為她的活廣告,免費替她宣傳,經口耳相傳,熟客越來越多。黃凱莉說,她的客源大多是台灣人,越南同鄉得知,也會幫她宣傳出去。美的東西不會退流行,因此黃凱莉除了經營自己的工作室外,她也廣收學生,她說,自己毫不保留,技術也都全囊相授,教導的學生,都經她現場教導,從拿剪刀削檸檬皮開始練習基本功,再慢慢教導美甲、紋繡等功夫。
部分學生認真努力,半年之後就可以自行創業,開創一片天,她希望學生能夠儘快學得一技之長。黃凱莉見每個徒弟都可以獨當一面後,她也希望創造事業更上一層樓,於是向勞動部申請創業鳳凰貸款,勞動部微型創業鳳凰貸款額度最高100萬元,低利率免保證人、免擔保品及2年免利息,協助創業者初期面臨的經濟問題。
※
【水水片】新住民開設美甲工作室,只因「讓每個人都美麗」
蘋果日報 即時新聞~2018年01月27日
☆ ☆ ☆
☆ ☆ ☆
社會公益~新聞1078輯
社會公益~新聞1077輯
社會公益~新聞1076輯
社會公益~新聞1075輯
社會公益~新聞1074輯
社會公益~新聞1073輯
社會公益~新聞1072輯
社會公益~新聞1071輯
社區營造游民 ▶ 部落格文章輯
☆ ☆ ☆
巫以欣參加畢業典禮 |
國三貧生喪父不喪志,品學兼優獲選校模範生
◎ 陳威叡/新北報導
※
新北市光復高中國中部三年級學生王證豪,自小家境清寒,父親與越南籍母親收入微薄仍腳踏實地工作,未料父親在前年因肝癌過世,家中經濟頓時失去依靠,母親則在信封工廠擔任作業員,因家中經濟陷入困境需要別人幫忙,他原本心裡不平衡,因老師一句話:「有出息的人慷慨接受幫助,以後有能力了再去幫助別人。」讓他改念,品學兼優更獲選為校模範生代表。
就讀國三的王證豪(15歲),父親前年因肝癌離世,母親扛下家中經濟重擔,在信封工廠工作,每月賺取微薄的薪水,母子兩人相依為命,同住在板橋租屋處,而王證豪也從沒讓母親擔心課業與品德,今年更獲選為校模範生代表。王證豪不同於同齡學子,少了稚氣多了些成熟穩重,全因前年家中發生遽變,父親被檢查出罹患肝癌末期,發現僅一個半月時間離世,也讓家中經濟頓失依靠,當時年僅13歲的王證豪面臨逝親之痛,與母親兩人相依為命。
王證豪家中經濟困頓,班導師主動從旁協助生活,包括教科書等費用,心思細膩的王證豪得知後卻認為自己像是班上的特例,是需要被幫助的人,心裡並不平衡、不舒服,為此遇鬱寡歡。「有出息的人慷慨接受幫助,以後有能力了再去幫助別人。」王證豪說,班導師得知情況後說了這番話,他才因而轉念,接受班導的協助;而其正面、積極、樂觀等特質獲選靈鷲山「普仁獎」。
王證豪獲獎時曾說,一生中感謝父親以身教教導他「做人要踏實」;感謝母親教導他「堅強」,自從父親過世後,從來沒看過母親掉一滴眼淚,仍咬緊牙撐起這個家;最後感謝班導師在自己遭遇困頓時從旁協助,「每個人生命中都有貴人,班導師就是我的貴人。」由衷感謝,一番話令人鼻酸。成熟懂事的王證豪受到班導師影響,希望能求學考取好學校,將來擔任老師幫助更多的人,也希望能夠從事鑑識警察的工作,能夠貼補家用。對於王證豪的好表現,班導說,證豪是個非常老實的孩子,成績優異且人緣佳,品學兼優的表現也被獲選為學校模範生代表。
※
【模範片】國三貧生喪父不喪志,品學兼優獲選校模範生
蘋果日報 即時新聞~2018年01月28日
【洋蔥片】爸爸留的愛,一桌拿手菜憶亡父
蘋果日報 即時新聞~2017年08月08日
【洋蔥片】爸爸點完牛排「出去找朋友」,獨留三子女原因太鼻酸
蘋果日報 即時新聞~2018年01月16日
【洋蔥片】深夜送兩箱泡麵贈災民,回收嬤身影讓人噴淚
蘋果日報 即時新聞~2018年02月09日
※
※
鍾志誠從羽球教練到賣咖啡,放眼全亞洲
◎ 黎百代/桃園報導
※
桃園男子鍾志誠高職畢業後到紐西蘭留學念大學,為了融入當地生活圈,他參加從未涉略的羽球社團,為了不讓外國人看不起,他努力拜師學習,成為當地知名青少年羽球教練。他之後為了幫忙父親公司返台,而三年前母親的一場重病,讓鍾志誠開始思考自已人生方向;前年底母親過世,讓他毅然放下家中事業開起咖啡館;對於親友質疑,鍾說:「我喜歡和人接觸,會在這條路上不斷努力。」歡迎大家來品嚐咖啡交朋友!
家中經營物流業的鍾志誠(46歲),中壢高商會統科畢業後就到軍中服役,1994年服完兵役後為了拓展視野,出國到紐西蘭就讀奧克蘭大學會計系,由於人生地不熟,為了加快融入當地社區,他大二時選擇加入社區羽球社團,希望能很快認識朋友,並讓英語能力提升。「我把羽球想得太簡單了!」鍾志誠回憶,原以為羽球是項簡單的運動,沒想到竟然一上場就被洗臉,一位身形微胖的對手,站在原地回球就能讓他疲於奔命,他笨拙模樣讓在場社團隊員笑到捧腹大笑,甚至有外國人還以不雅的措辭,來形容他打球的樣子。
鍾說:「輸人不輸陣!」讓他發憤決定找老師學習,找了一段時日,有次看到一名來自中國的女老師,對上紐西蘭國羽球國手,這名女老師用太極的手法以柔克剛,將身形高大的對手打得無法招架,他認為這種打法適合東方人,當下決定拜師學藝,隨著每天苦練,球技也突飛猛進。鍾志誠說他也加入大學羽球社團,並開始四處參加紐西蘭國內業餘比賽,他只花了一年時間,在業餘A、B、C、D四級分級中,就從最初階D級晉升到A級。
2000年開始,鍾志誠打而優則教,他開始在紐西蘭奧克蘭市開始執教,教導青少年羽球,他所教的子弟兵也在當地各項羽球賽事中,屢屢斬獲佳績。鍾志誠說,曾有一名國手出身的外國教練,認為他根本不夠格當教練而下挑帖,為了證明自已的實力,他除了花錢找國家級選手對練,每天到沙灘練腿力、基本步法到力竭才回家,比賽當天打到對方節節敗退,連對方找來的一百多名助陣學生,看到最後也只剩十多名。
「2006年每個月執教學生已超過300名」鍾志誠說,他的學生數量不斷增加,培育出不少優秀選手,學生之中也有多名當選紐西蘭國家隊選手,就在羽球教學事業如日中天之際,在台灣的父親希望他返台協助,在親情的召喚下,他放下羽球教學工作回到台灣。「人生總是不斷在向前!」鍾志誠說,返台後幫忙家中物流事業,但心中總有其他的想法,母親重病後又讓他重新思考人生規劃。
母親過世後,他決定遵循心中想法為自已而活,想到在奧克蘭唸書時,透過友人介紹,認識當地一位知名咖啡烘焙師,兩人之後成為好友,返台後也一直互有連絡,多次和這位朋友懇談後,決定再飛到紐西蘭學習所有烘焙知識,三個月前正式在桃園青埔開業賣咖啡。「為客人煮一杯好喝的咖啡!」鍾志誠說開店後每件事都親力親為,人生再出發要更加努力,從煮咖啡、送貨、擦桌椅一樣工作也沒有少,因為所烘焙的咖啡豆品質不錯,已有業者找他合作,為大陸的店面提供咖啡豆原料。鍾說,未來他的目標是亞洲市場,希望能將他的咖啡產品賣到全亞洲。
※
【勵志片】物流少東從羽球教練到賣咖啡,不認輸的他放眼全亞洲
蘋果日報 即時新聞~2018年01月21日
☆ ☆ ☆
勵志~新聞1077輯
勵志~新聞1076輯
勵志~新聞1075輯
勵志~新聞1074輯
勵志~新聞1073輯
勵志~新聞1072輯
勵志~新聞1071輯
社區營造游民 ▶ 部落格文章輯
☆ ☆ ☆
只要心靈獲得支持,再大的困境也能克服 |
※ ※ ※
※ ※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