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5月30日 星期六

健康醫療10905輯~筋骨

新增說明文字
☆ ☆ ☆
小腿常抽筋,專家分析七大原因
★ 健康問蘋果

★ 網友咖哩雞飯問:
運動時什麼原因會造成小腿抽筋,該如何預防,發生抽筋時該如何處理?
★ 國泰綜合醫院物理治療師簡文仁答:
造成小腿抽筋的成因有很多種,可歸類為7大類,包括腳受寒;肌肉過勞;大量流汗電解質失衡;突然間的用力,肌肉過度收縮;血液循環差;腰椎問題;或其他不明原因等。造成抽筋這7大原因,經常都是同時發生、互相影響,若要預防,應先了解是哪些原因所致,日後才能避免再抽筋。若發生抽筋,建議可先休息、放鬆,慢慢讓收縮的肌肉延展開來,疼痛就能舒緩,但注意伸展時力道不要太強,以免肌肉拉傷、形成2次傷害。

【健康問蘋果】小腿常抽筋,專家分析七大原因
蘋果日報 即時新聞~2018年03月01日
☆ ☆ ☆
常抽筋原因多,勿盲目補鈣
match 生活網/中時電子報~2020年02月08日
腳抽筋別再來!2招伸展運動有助緩解肌肉緊繃
match 生活網/健康醫療網~2020年09月01日
補鈣可緩解半夜抽筋症狀?並一定,抽筋症狀多元
match 生活網/健康醫療網~2020年09月14日
☆ ☆ ☆
這種好發生殖器的壞死性筋膜炎,讓他下體惡臭險喪命
match 生活網/NOW 健康~2020年01月17日
☆ ☆ ☆
脛後肌肌腱失能,恐造成後天性扁平足
match 生活網/健康醫療網~2020年09月21日
漸凍症與腸炎救星出現了,GRx7、GRx8是關鍵
match 生活網/好醫師新聞網~2020年02月14日/神經退化
☆ ☆ ☆
新增說明文字
☆ ☆ ☆
足底筋膜炎痛到像針刺,快用這幾招預防
★ 香港蘋果日報

早上起床腳一踏地,腳底板就出現猶如「針刺」般的痛楚,小心是足底筋膜炎發作。物理治療師表示,足底筋膜炎為常見痛症,冬天不少民眾練習長跑及爬山都較容易中招,也有患者因去旅行「走太多」,讓筋膜炎復發,教大家3招自救足底筋膜炎,包括冰敷、減少走路及外出時穿著支撐力夠的運動鞋,平日也要勤做放鬆及伸展肌肉練習。美國有研究推算全球4%至7%的人都曾足跟痛,估計當中8成人的痛楚由足底筋膜炎引起。研究估計每10人便有1人在一生中曾受足跟痛困擾。美國每年便有多達2百萬人因足跟痛求診,足底筋膜炎最常見於40至60歲的民眾。
香港中華基督教青年會註冊物理治療師黃愉豪表示,足底筋膜是連接腳跟及腳趾之間的軟組織,人走路時,足底筋膜與大小腿肌肉會承受全身體重,並承托足弓,一旦出現勞損或創傷,便可導致足底筋膜炎。足底筋膜炎最典型症狀是患者起床後落地的第一步會腳板痛,情況有如被針刺一樣痛,痛點多在腳跟近內側位置。隨著一段時間行走,如刷牙梳洗時,痛楚會逐漸減少。此外,若長時間站立或走路都容易發作。黃愉豪指出,足底筋膜炎十分常見,每星期都接獲求診個案,進入冬季長跑及爬山旺季,病人更特別多。
以跑步為例,訓練量太多或大幅增加訓練都可造成足底筋膜勞損發炎,日常少運動,但忽然做好多或周末才運動的人都是高危險族群。跑步時錯用腳跟先落地,導致足底承受過大衝擊力,或是足底小肌肉的耐力不足,引發過度依賴筋膜,都是發炎元凶。過重或有扁平足均是常見導致足底筋膜炎的原因,黃愉豪稱,肥胖人士站立或走路時間長,會較容易令足底筋膜出現輕微撕裂,臨床上有從事保全、送貨員工作的肥胖民眾受到腳板痛發炎困擾。有扁平足的人因足弓下榻,足底筋膜長期處於被拉扯狀態,容易有發炎情況。
經常穿高跟鞋的女士,小腿肌肉會過度繃緊,都會加劇足底筋膜炎。足底筋膜炎急性發作,即足底忽然好痛、有腫及發熱等不適,黃愉豪建議三招自救撇步,包括冰敷患處15分鐘紓緩症狀。應多休息及減少走路,更要避免一邊走路一邊拿重物或做運動,最後是避免穿高跟鞋、平底鞋或人字拖,宜穿有承托、偏向硬底的運動鞋。黃愉豪建議平日可利用一些簡單工具進行練習,伸展小腿太繃緊的肌肉,放鬆足底筋膜,包括腳踩網球、利用滾輪按摩小腿等,日常多做這些練習可作預防。
若不能每天進行,建議運動後如跑步後、長時間走路後,包括旅行期間「走太多」都應做。此外,也可做腳趾抓毛巾的練習,鍛鍊足底的小肌肉,可做三組,每組30次來預防。足底筋膜炎發作時宜先處理痛症及休息,康復後才適合做運動。要預防筋膜炎復發,患者在運動前後,要做足熱身及緩和動作,跑步時也切忌「一來就快跑」,以減低受傷風險。以跑步為例,做熱身動作有助暖身,黃愉豪建議要先慢跑及做針對肌肉及關節的動態伸展,有助鬆一鬆腰部、髖部、膝部及腳腕關節,至少進行10分鐘。平日無運動習慣的人,忽然要做運動,更不能忽略熱身。
至於緩和動作,包括全身的拉筋,尤其下肢肌肉。另外,練習跑步時要留意跑姿,建議為腳掌落地,並非腳跟落地,以減少對足底筋膜的衝擊。若計劃增加訓練量,應循序漸進,例如每星期跑步訓練的增幅不多於一成。黃愉豪說,同時有扁平足的患者,宜使用量身訂做、符合腳型的鞋墊,讓足弓有足夠承托及保護。一般患者挑鞋時,都要確保鞋子有足夠支撐力,減輕足底的壓力。女士們穿高跟鞋,因要維持「翹起腳」姿勢,容易令小腿肌肉繃緊,加上長時間站立,會更易誘發足底筋膜炎,建議最好避免,或是穿鞋跟較矮的高跟鞋,肥胖人士控制體重也有幫助。預防足底筋膜炎復發撇步:
① 進行伸展及放鬆練習,尤其運動後或長時間走路後,最好每天做
② 扁平足宜使用量身訂做符合腳型鞋墊
③ 日常穿的鞋要有足夠支撐力
④ 避免穿平底鞋或高跟鞋、鞋跟不宜太高
⑤ 運動前後做熱身及緩和動作
⑥ 控制體重

足底筋膜炎痛到像針刺,快用這幾招預防
蘋果日報/即時新聞~2018年01月12日
☆ ☆ ☆
☆ ☆ ☆
腰痠、腳麻原來問題出在脊椎!長期忽略脊椎退化恐造成大小便失禁
match 生活網/HEHO 健康~2020年09月10日
☆ ☆ ☆
☆ ☆ ☆
新增說明文字
☆ ☆ ☆
☆ ☆ ☆
☆ ☆ ☆
年輕人手抖要小心!有這些症狀恐是得了遺傳罕病
match 生活網/健康醫療網~2020年02月23日/神經顫抖
五十肩疼痛是發炎,不要誤認是「沾黏」
蘋果日報/健康蘋道/專欄~2020年07月10日
六原因造成腳麻,重症前兆需留意
健康醫療網/林以璿~2015年11月07日
小腿麻到睡不著?多發性硬化症搞鬼
match 生活網/優活健康網~2020年08月12日/中樞神經
☆ ☆ ☆
運動、辦公久坐重複姿勢,醫籲小心受傷
match 生活網/健康醫療網~2020年09月23日
坐姿不端正小心「臉也歪」!單邊咀嚼、張嘴睡覺都會影響齒顎健康
match 生活網/HEHO 健康~2020年09月24日
水嫩腳跟保養術,跟著空姐這樣做
match 生活網/優活健康網~2020年09月28日
☆ ☆ ☆
新增說明文字
☆ ☆ ☆
膽固醇會讓人中風、罹癌、膽結石!三步驟學會管理它
★ 盧映慈

膽固醇是現代人最大的殺手之一,沈積在血管上的膽固醇,會讓血管硬化而導致心臟病、中風,受損的血管也會讓全身缺氧、發炎而導致癌症;而過多的膽固醇,也會在膽囊裡面結塊,變成一顆顆的膽結石,痛起來的時候簡直要人命。但是膽固醇是我們身體裡正常會分泌的激素之一,不可能無限制的「降低」,反而會導致身體出現問題,必須要找到「平衡」,才能利用膽固醇的好、但是撇除膽固醇的壞。維持健康比值,簡單管理膽固醇的三個步驟:增加好膽固醇的量,同時減少三酸甘油脂、壞膽固醇的量。
① 降低三酸甘油脂~維持在 200mg/dl 以下:
在抽血檢測膽固醇的時候,一定會看到3個數值,分別是高密度脂蛋白(好膽固醇)、低密度脂蛋白(壞膽固醇),另外一個就是「三酸甘油脂」。三酸甘油脂又稱「中性脂肪」,能儲存能量供心臟跳動,但如果太多的話,雖然不會直接造成心血管疾病,但卻會造成「內臟脂肪」。三酸甘油脂比起其他油脂更容易囤積在內臟,尤其是負責身體代謝的肝臟位置,形成脂肪肝,但如果是與膽固醇一起高,會使血管堵塞的情況更嚴重;而且通常三酸甘油脂過高的人,也會有壞膽固醇過高的問題。
降低三酸甘油脂:少喝含糖飲料、少吃精緻澱粉,多喝水。
② 讓高密度膽固醇增加~大於 40 mg/dL:
「高密度脂蛋白」(HDL),可以把肝臟製造的大部分膽固醇從血管中「搬走」,搬到內臟內維持日常的生活工作;而壞的膽固醇叫做「低密度脂蛋白」(LDL),會容易堆積在血管裡,造成血管內皮細胞的發炎,發炎久了之後就會硬化、最後造成心肌梗塞。所以,如果壞膽固醇太高,就表示身體的血管很可能正在發炎,而好膽固醇不夠,也同樣代表身體清理血管的能力不夠。最好的標準是,壞膽固醇要在 130mg/dL 以下,好膽固醇要大於 40mg/dL,這樣清理身體多餘膽固醇的能力才夠。
增加好膽固醇:補充大量的不飽和脂肪酸、纖維質,像是深海魚類、橄欖油、芝麻油,以及每天5份(一個全頭大)的蔬菜水果;還有每天持續的運動。
③ 總膽固醇跟高密度膽固醇的比值要小於5:
正常人的血中總膽固醇在 200mg/dL 以下,但上述有提到好膽固醇才是清理身體的重要因子,所以除了要看絕對數字之外,也要看相對數字。美國心臟協會也建議,個別的數字要分別在「標準值」,但最好可以讓兩者的比值維持在小於4的狀態會更好,如果超過5以上,就表示心血管風險會增加。比如總膽固醇是 180mg/dL,好膽固醇有40mg/dL,都在正常值內,但兩者的比值是4.5,大於4,就可能是需要注意心血管疾病風險的人;如果總膽固醇是 180mg/dL,好膽固醇有 50mg/dL,比值是3.6,就是在安全範圍內。

膽固醇會讓人中風、罹癌、膽結石!三個簡單步驟學會管理它
HEHO 健康/盧映慈~2020年03月15日
☆ ☆ ☆
解尿不順是攝護腺肥大?這疾病恐讓男性身心更加煎熬
match 生活網/NOW 健康~2020年09月23日/骨盆疼痛
☆ ☆ ☆
新增說明文字
☆ ☆ ☆
☆ ☆ ☆
☆ ☆ ☆
美籍患者跨海求生,骨髓移殖搶救20%生存率
match 生活網/健康醫療網~2020年09月20日
慢性骨髓炎難復原,高壓氧助重生還能解決六病症
match 生活網/健康醫療網~2020年09月12日 ☆ ☆
☆ ☆ ☆
新增說明文字
☆ ☆ ☆
什麼是類風濕性關節炎?
★ 張又升醫師/雙和醫院過敏風濕免疫科主任

類風濕性關節炎好發於中、老年人,患者以女性居多,是男性患者的三倍,其發病年齡常見於30至50歲之間,目前醫界普遍認為類風濕性關節炎的致病原與基因遺傳、環境及荷爾蒙因素有關。張又升醫師表示,類風濕性關節炎屬於自體免疫疾病的一種,因體內免疫系統失調而攻擊自體的正常組織,通常會由關節組織開始出現病灶,尤其以手指、手腕等四肢的關節最為常見,症狀嚴重者會造成關節腫脹、變形、肌肉萎縮等,不僅疼痛難耐,也會對日常生活品質造成嚴重的影響。
若未及時治療,也會進一步造成全身性器官病變,可說是一種全身性的疾病。然而,隨著醫療進展,相較於以往,目前臨床上治療類風濕性關節炎已有許多藥物可供選擇,更包括生物製劑和小分子藥物等新藥,其治療目標包括減緩發炎、減少疼痛、預防關節繼續惡化等;張又升醫師提醒,發病早期為治療的黃金期,若能越早治療效果越好,透過規律用藥、定期回診就有助於控制病況、延緩病程惡化,幫助患者重拾生活品質。類風濕性關節炎相關問題,建議諮詢「過敏免疫風濕科」。

什麼是類風濕性關節炎?
match 生活網/健談網~2020年03月17日
☆ ☆ ☆
垃圾變黃金!美國帶頭批准的「脂肪幹細胞」顛覆關節炎治療困境
match 生活網/HEHO 健康~2020年08月13日
癱瘓不再是不治之症!救癱專家杜元坤:細胞療法是強助攻
match 生活網/HEHO 健康~2020年08月30日/癱瘓 ☆ ☆
細胞療法未來關鍵不在「細胞」!專家談「雞湯理論」:外泌體更重要
match 生活網/HEHO 健康~2020年09月02日/幹細胞外泌體
攻擊雷諾瓦的類風濕關節炎,中醫有解
match 生活網/優活健康網~2020年09月10日
2周就改善類風濕性關節炎!美國研究推薦7款抗炎食材
match 生活網/HEHO 健康~2020年09月14日
罹患類風溼性關節炎及早治療,可能降低心血管硬化風險
match 生活網/NOW 健康~2020年09月16日
類風濕性關節炎積極治療,面對「關節炎之王」也不怕
match 生活網/健康醫療網~2020年09月29日
☆ ☆ ☆
☆ ☆ ☆
新增說明文字
☆ ☆ ☆
痛風患者不用吃藥打針,交大產學研發共振波「氣宗儀」
★ 突發中心黃羿馨/新竹報導

產學合作大突破!交通大學近年來不斷朝生醫研究發展,今日與氣宗公司簽訂產學合作,將開發非侵入式的共振波治療「氣宗儀」,未來將利用在痛風、關節炎等國人常罹患的症狀上,未來氣宗公司將其開發的氣宗儀,於交大生醫工程研究所內採取動物實驗,以取得評量數據,動物實驗完成後,即將進行人體實驗,預計2年後上市,可望成為醫學上一大突破,成為痛風、關節炎患者福音。
痛風、關節炎的毛病,不少民眾都有切身至痛,交大指出,一旦發作起來令人難以忍受。但目前相關治療方式普遍採取服用止痛藥或打止痛針,具有強烈副作用,長久使用恐對人體的腎、肝造成極大負擔,甚至導致需定時洗腎。交大生醫工程所所長林顯豐指出,氣宗公司的微電流電刺激方式,屬於物理治療的一種,其微小的電流量可以提供強大的共振波。
尤其現代人飲食習慣造成痛風的發生率大增,用非侵入式的共振波治療做為新的治療方向,將會是醫學上的一大突破。交大表示,學校近年來推動生醫研究,期望可以藉由科技業累積的電子相關設計能量,針對更多項病徵展開更多的研究驗證與發展應用,進而加速台灣科技業的投入與轉型,並成為台灣生技電子的發展基礎。

痛風患者不用吃藥打針,交大產學研發共振波「氣宗儀」
蘋果日報/即時新聞~2017年11月30日/關節
☆ ☆ ☆
痛風宜早就醫,超音波刀可減少手術傷害
match 生活網/好醫師新聞網~2020年09月07日
痛風長期忍痛竟長出結晶石,侵蝕韌帶關節導致無法穿鞋
match 生活網/NOW 健康~2020年09月07日
反覆痛風可能造成腎損傷!醫師:尿酸堆積會造成腎結石、腎臟病變
match 生活網/HEHO 健康~2020年09月10日
放任痛風反覆發作,當心腎功能出問題
match 生活網/健康醫療網~2020年09月23日
☆ ☆ ☆
新增說明文字
☆ ☆ ☆
「落枕」變木頭人好痛苦!中醫教按穴道急救
即時新聞中心/綜合報導

早上醒來忽然頸痛,痛楚甚至嚴重到讓頸部無法轉動自如,是都市人常見的「落枕」症狀。香港《蘋果日報》報導,中醫師指出,入冬後落枕的求診個案會較多,主要與受風寒侵襲有關,導致經筋受損,氣血不暢引致頸痛。低頭族、陰虛體質及睡靠窗邊者,都是高危族。至於急救方法,可先利用熱敷,並一邊按壓手部「落枕穴」,一邊輕微活動頸部作紓緩,接受針灸治療,則有助加快康復。
香港防癆會中醫診所暨香港大學中醫臨床教研中心註冊中醫師林平方表示,都市人經常出現的「落枕」,並非由外傷引起。臨床上,冬天相對較多類似病例,主要與風寒邪侵襲有關,當風寒侵襲頸背的經絡,導致寒性收引,即寒令肌肉痙攣、收縮,經筋受損,氣血就會不暢通,中醫認為不通則痛,會帶來頸痛、頸部無法活動等症狀。林中醫師指出,低頭族如經常玩手機、長時間用電腦,導致頸肩勞損,落枕的機會便更高。日常睡靠窗邊或在睡在窗台,也易受風寒入侵。
另外,罹患感冒人士,或出汗多如更年期女性、屬陰虛體質,因毛孔經常打開,也可因風寒襲擊,導致落枕。上班族選錯枕頭,例如太高或太低,都可造成肌肉過度拉扯及疲勞,睡覺時頸部肌肉未能放鬆,增加落枕風險。林中醫師建議,愛側睡的人,枕頭高度應與肩膀寬度相約,方能完全承托肩頸位置。習慣仰睡的人,也要有合適的枕頭高度,讓頸部保持自然弧度,下巴不會抬高,或向下、太貼近胸前。
要急救落枕,中醫也有妙計。林中醫師說,如肩頸肌肉沒有熱性炎症即發紅、發熱的情況,可進行熱敷15至20分鐘紓緩痛楚。然後,一邊按壓手背的「外勞宮穴位」,一邊嘗試輕微活動頸部,例如慢慢向左右兩邊轉動,或側左、側右,維持約2分鐘,有助紓緩繃緊程度。外勞宮穴位於手背,為食指與中指的掌骨中間,約在掌指關節後1.27公分位置,屬於肩頸痛穴位,故又稱「落枕穴」,按壓時有酸脹感,代表按對穴位。
臨床上,中醫會為落枕患者進行針炙治療,幫助疏解局部經絡的氣血,加快其復原。常用針灸穴位包括:手部的外勞宮、後枕的風池、肩膀的肩井及上背的天柱。落枕的人也可自行或找家人幫忙,按壓有關穴位。另外,若同時伴隨風寒外感症狀,如畏寒、流鼻水,中醫會用藥緩解感冒。林中醫師指出,落枕後需減少吃生冷食物,提防身體的寒氣加劇,影響康復。另外,要注重頸部保暖,避免再受寒邪入侵,若起風,應避免開大窗戶。
受寒的人宜吃溫性食物,或喝生薑紅糖水驅寒,出汗後也要擦乾。若落枕重覆發作,可能反映頸椎有問題,如骨質增生、頸椎錯位等,患者若有懷疑應該求醫。要是落枕情況嚴重,會影響日常生活。林中醫師表示,診所近期每周都會接獲頸痛病人求診,包括落枕、意外扭傷頸部,或長期勞損引起肩頸疼痛,有女患者因嚴重落枕,導致頸部無法正常轉動,需在家人陪同下緊急求診。
這位女患者約30多歲,求診當天早上起床,感到頸肩肌肉很僵硬,頸部「歪在一邊」,無法正常轉動,「整個頸子動不了」而大驚。後來她在先生陪伴下求診,診斷為風寒,伴隨畏寒、打噴嚏等症狀。進行熱敷、針灸後,頸痛明顯減輕。另外,也曾有女患者一向受頸痛困擾,有次落枕後,頸痛反覆發作,2、3個月也未痊癒,才向中醫求診。若本身有頸痛問題,一旦落枕,康復情況也有可能比一般人慢。
臨床上,頸痛病人多為年紀較大,尤其40歲、50歲,因長期勞損致頸痛的中年人,林中醫師指出,頸痛主要與肝腎虧虛有關,平日可飲用「杞子杜仲湯」,有補肝腎和強筋骨功效,飲用「桑寄生蓮子蛋茶」也有助強筋骨、安神及健脾胃。另外,建議容易頸痛人士,要注重頸部保暖功夫,工作時使用電腦,每2小時要伸展頸部1次,也可在辦公室放1個熱敷包,隨時可放入微波爐加熱,進行熱敷,紓緩頸硬肩痛。

「落枕」變木頭人好痛苦!中醫教按穴道急救
蘋果日報 即時新聞~2017年12月03日
☆ ☆ ☆
落枕怎麼辦?秒懂脖子扭到原因和治療
Hello 醫師/周士閔~2020年08月17日
熱磁療輔助修復肌肉骨骼痠痛,3情況不能使用
match 生活網/健康醫療網~2020年09月22日
走在骨科醫療技術尖端!豐榮醫院院長應思漢:讓患者自己選擇治療的方式
match 生活網/HEHO 健康~2020年09月29日/復健
軟骨發育不全症開餐廳圓夢,盼更多病友勇於面對人生
match 生活網/健康醫療網~2020年09月13日
☆ ☆ ☆
健康醫療10911輯~睡眠疲勞
健康醫療10910輯~腸胃道
健康醫療10909輯~皮膚指甲
健康醫療10908輯~其他
健康醫療10907輯~口舌牙
健康醫療10906輯~眼
健康醫療10905輯~筋骨
健康醫療10904輯~防疫
健康醫療10903輯~血糖①
健康醫療10902輯~腫瘤癌症①
健康醫療10901輯~腎泌尿
社區營造游民 ▶ 部落格文章輯
☆ ☆ ☆
新增說明文字
※ ※ ※
※ ※ ※

2020年5月25日 星期一

運動健身10904輯

新增說明文字
☆ ☆ ☆
什麼運動可以保護心血管?每天抬膝蓋就能讓血管變健康
★ 彭幸茹/衛福部

心血管疾病泛指所有影響心臟、血管的疾病,最常見的疾病有冠狀動脈心臟病、中風、高血壓、心肌病變等。根據衛福部107年的死亡統計,心臟病是國人第二號殺手,而且患有心血管疾病者,也更容易得到嚴重的傳染性疾病。造成心血管疾病的主要危險因子,就是大家普遍缺乏規律的運動習慣,加上喜歡高油、高鈉、高糖的飲食習慣,導致高血壓、高血糖及高血脂等慢性疾病的出現。其他像是體重過重、抽煙吃檳榔,或是過量飲酒者,再加上近日天氣忽冷忽熱,都是誘發心血管疾病的危險因子。
甚至有已經確診心血管疾病的人,以為不能讓心臟過度操勞,減少了活動的頻率,反而造成心臟更大的負擔,這是因為沒有足夠的活動量,導致心血管的肌肉慢慢流失了。衛福部建議,每週累積 150 分鐘的中度身體活動,以保護心血管的健康,舉凡像是快走、慢走、騎腳踏車、爬樓梯等活動皆可。台北榮總醫院高齡醫學中心主任陳亮恭醫師也曾表示「已經患有心血管疾病的人更是需要運動」,但需要經過妥善的設計。建議大家可以在家進行三種「抬膝運動」來保護心血管!
【抬膝】
雙腳與肩同寬,雙手叉腰。雙腳輪流抬起,抬起的高度越高越好,共抬8次。
【抬膝 + 手部伸展】
雙腳與肩同寬,將手伸直舉高。雙腳輪流抬起,雙手同時向下,一樣做8次即可完成。
【進階版】
採單邊進行,先舉高右手,當左膝抬高時,右手向下輕碰左腳膝蓋,一樣做8次然後換右膝進行。
以上動作屬於簡單的中強度有氧運動,不管是健康者或是患病者都能做,不僅可以動到全身肌肉,同時對於身體的協調度也有幫助。特別提醒,患有心血管疾病者在運動時,一定要做足暖身,伸展跟拉筋都做久一點,讓緊繃的肌肉被舒展開來。若是運動過程中有出現任何不適,就請立即停止休息,如果不適感持續 15 分鐘為改善的話,請至醫院就醫。

什麼運動可以保護心血管?每天抬膝蓋就能讓血管變健康
HEHO 健康/彭幸茹~2020年04月04日
高齡者健康操~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
YouTube ~ 2017年01月19日
☆ ☆ ☆
走路是最佳防心血管疾病運動!研究:每天8000步死亡風險低一半
HEHO 健康/林以璿~2020年04月19日
醫生眼中最佳的長壽運動排行榜
HEHO 健康/嘎丁~2018年04月19日
☆ ☆ ☆
新增說明文字
☆ ☆ ☆
消小腹、練腹肌!二招動作打造平坦小腹
★ 艾蜜莉

明明不胖卻有凸出的小腹嗎?這是因為腹部脂肪主要是內臟脂肪,與飲食及生活習慣有相當大的關係。如果吃進去的熱量多,又沒有運動習慣又久坐,就會讓脂肪囤積在腹部。想要擁有平坦的腹部,除了飲食要改善,運動也是很重要的。以下教兩招動作,只要躺在地上就可以完成,別小看這些動作,每天堅持做平坦小腹總有一天會出現!二招動作鍛鍊腹肌、緊實小腹。
★ 百式呼吸法 ( The Hundred ):
① 仰躺,雙腳併攏,保持腹式呼吸。
② 雙手擺放在身體兩側,雙腳往上抬至離地約45度,頭頸微微離開地面。
③ 雙眼注視肚子,雙手以5吸5吐的節奏上下擺動,保持身體穩定,避免聳肩與脖子用力。
④ 吸吐5個循環後,再將肩、背慢慢回到地墊上。
★ 交錯伸展 ( Criss cross):
① 仰躺,保持腹式呼吸,膝蓋帶至胸部位置預備。
② 雙手放腦後,手肘打開,並將頭抬起。
③ 左腳往前伸直時,將右邊肩膀和手肘向左膝蓋。
④ 轉動時保持頭在高位、手肘張開,持續交換邊,約15組後休息。

消小腹、練腹肌!2招動作打造平坦小腹
match 生活網/HEHO 健康~2020年05月20日
腳踝扭傷怎麼辦?5招自救步驟必學
match 生活網/優活健康網~2020年02月14日
踝關節扭傷,熱敷消腫要不得
match 生活網/中時電子報~2020年03月07日
☆ ☆ ☆
新增說明文字
☆ ☆ ☆
日醫這樣走5百步就有3千步的效果!強健肌肉血管
★ 林以璿

「走500步就能有3000步的效果!」日本醫師安保雅博在新書《好好走路不會老》中,表示走路就是最好的運動,而且如果能夠用正確的方式走路,還能「能夠當成運動的走法」。只要這麼走,不用特別做其他運動也有同樣的效果。而且血管、骨骼、肌肉都能日漸強健。安保雅博表示,不同的走路步數,能夠有不同的預防疾病效果,只要走到4000步以上,就能有預防疾病的效果。不過,一般上班族可能沒有那麼多的時間專心走路,安保雅博建議,只要走對方式,遵守四個準則,走500步就能有3000步的效果。
【步幅加大一公分】
步幅拉大,就像槓桿原理一樣,會更需要以股關節為軸心來出腳用力,以及穩定住不穩的整個身體,比起小步小步地走,更能夠提升強化下肢肌力的效果。不要勉強跨大步,比方說在公園走路的時候,像是「試著在這條直線加大步伐走走看」就夠了。之後再恢復平常的行走步幅就好,這樣一來應該會成為有效的健走。若是在百貨公司等的室內,也可以以地上的磁磚當參考,稍稍拉開步幅行走也很有效果。
人都想盡可能穩定地走路,手上拿著東西或疲倦時,本能上就會縮小步幅,只要試一次就會知道,左右出力的習慣也有些不一樣。有時候會覺得右邊比較容易出力,而左邊則需要多出點力。這情況就是說,以左腳為軸心時比較平順,而以右腳為軸心時,為了讓身體保持穩定,會以不移動身體重心的方式做調整,左腳才不太容易出力。
【腳跟先著地】
「腳跟先著地」就是腳踏出去時,要用腳跟著地的意思。人在疲倦時步幅會變小,不太會用腳跟著地。因為這樣,能減少腳的擺動,用整個腳掌著地時不需要太大的運動,既可以緩衝受到的衝擊,也不用動到肌肉即可取得平衡。用腳跟著地是一個開關,可以吸收衝擊,平穩地將身體重心移到前面時,收縮必要的肌肉,實現高能量轉換效率的步行。
【腳離地時用腳尖將身體向前推】
先有意識地以腳跟著地之後,接下來試試看刻意用腳尖頂住地面。這是將身體向前推出去的一個重點,用另一隻腳將身體向前推出也就是 push off。跳遠的時候,要跳起來的那一瞬間,將腳頂住地面的 push off 是非常重要的。如果能夠做好這個 push off,就能將身體往前推出。每次走路時都這麼做可能有點難,可以先試做個十次或二十次看看。
【手肘向後拉】
年齡愈大,有些機能會衰退,其中就包含「體幹的擺動」。步行時,上半身(肩胛骨帶)和下半身(骨盤)會以不同方向擺動。這個擺動就是前進的原動力。上了年紀後,身體的柔軟性會變差。此外有人一轉動身體腰就痛,或者會失去平衡。肌力衰退之後,為使步行時保持身體穩定,就無法擺動身體。手無法大幅度的擺動,也是一個穩定住身體的戰略。
所以身體無法擺動時,步行速度及步幅都會變小。藉由擺動手讓身體跟著左右擺動,除了讓身體前進,也是一種推動力。建議不要著力於將手向前擺動,而是強調向後擺動。因為我覺得許多人似乎都是將手向前擺動。當然,向前擺動也有效果。可是稍微強調將手向後擺動,會更增加身體的迴旋強度。試著稍微彎曲手肘向後拉,會感覺好像拉不過去。這是因為肩膀向後擺動的角度最多只有約三十度。所以將手腕往後拉,身體自然會左右擺動。
要擺動身體其實不太容易,擺動身體會讓視野左右移動,身體會變得不穩定,或許也有人因腰椎變形而感到疼痛。會痛的時候不要勉強,如果不痛就稍微將手向後擺,盡量刻意讓身體擺動。安保雅博表示,嘗試這樣的走法之後,應該會覺得很累,可是疲累就是的確有對身體造成負擔的證據,即便只走個15分鐘都是很大的運動。

日醫這樣走5百步就有3千步的效果!強健肌肉血管遠離腦中風、失智
HEHO 健康/林以璿~2020年04月22日
☆ ☆ ☆
新增說明文字
☆ ☆ ☆
膝蓋痛靠深蹲、登階復健也有效!物理治療師示範如何進行下肢訓練
match 生活網/HEHO 健康~2020年03月10日
別以為30歲還年輕!最易退化的3個關節這樣保養
match 生活網/健康醫療網~2020年03月07日
7種疾病是你肩頸痠痛的原因!3招還你健康脖子抗初老
match 生活網/HEHO 健康~2020年03月11日
☆ ☆ ☆
新增說明文字
☆ ☆ ☆
青壯年最容易運動後心血管異常猝死!這三種運動最危險
★ 林以璿

台灣的人工智慧頂尖專家、玉山金控科技長陳昇瑋,4月14日驚傳運動後腦出血過世,年僅44歲。各界除了沈痛惋惜英才早逝,更不解的是,為何在明明正值壯年、也有注意身材維護,怎麼還會在運動後,忽然心血管疾病發作猝死呢?人體心血管的維護,並不是大家所想像到「多動多健康」。無論是忽然腦部出血的陳昇瑋,還是之前在綜藝節目上忽然心肌梗塞猝死的高以翔,都屬於這種年輕的心腦血管疾病突發患者。會造成腦中風、心肌梗塞,通常是因為血液凝結成「血栓」,堵塞住血管,形成不健康的狀態。
台灣腦中風學會理事長、台大醫院神經內科醫師鄭建興表示,雖然腦中風好發於60至70歲族群,但50歲以下族群也占約2成。另外,不少人不曉得自己罹患高血壓而未加以治療、控制,進而造成出血性腦中風,症狀往往較嚴重。所以建議每個人對於自己的血壓,需要有一定的把握程度,或許不需要天天量,但是對自己的血壓高低,需要有一點概念。日本國士館大學的救急系統研究科主任田中秀治,就曾經指出,在0到39歲的人中,運動猝死機率最高的是跑步、游泳和足球。
在40-59歲,最為危險的項目則是高爾夫、跑步和游泳;60歲以上也是以門球、高爾夫和跑步最危險。整體而言,馬拉松跑步是導致運動猝死最多的項目,其次則是高爾夫。大家對於馬拉松較有警覺,但是對於看似「只是走路、揮桿」的高爾夫球,卻沒有那麼重視。然而,近年來其實有不少桿弟、球員在比賽過程中發生意外。歸咎原因,主要是在高溫下運動,容易血液黏稠,但高溫使全身血管擴張、血流加快,血流量增大,新陳代謝超出負荷量,因此出現意外。根據統計,運動猝死最常發生在四種情況下,需要謹記避免。
① 沒有暖身就馬上運動
② 劇烈運動完沒有緩衝就驟停
③ 不利的運動環境,如高溫、缺氧
④ 從事自己不熟悉的運動。
台灣腦中風學會理事長、台大醫院神經內科醫師鄭建興表示,辨識腦中風症狀,可記住「臨微不亂」口訣,包含「臨」時手腳軟:單側手腳無力或單側舉不起手腳;「微」笑也困難:臉部表情不對稱或嘴角歪斜;講話「不」清楚:口齒不清或無法表達;別「亂」快送醫:看到以上其中一種徵兆,立刻記下發作時間,通知119緊急送醫,把握黃金治療時間。

青壯年最容易運動後心血管異常猝死!統計:這三種運動最危險
HEHO 健康/林以璿~2020年04月14日
才44歲!玉山金控科技長陳昇瑋腦出血過世
HEHO 健康/盧映慈~2020年04月13日
☆ ☆ ☆
新增說明文字
☆ ☆ ☆
什麼是類風濕性關節炎?
★ 張又升醫師/雙和醫院過敏風濕免疫科主任

類風濕性關節炎好發於中、老年人,患者以女性居多,是男性患者的三倍,其發病年齡常見於30至50歲之間,目前醫界普遍認為類風濕性關節炎的致病原與基因遺傳、環境及荷爾蒙因素有關。張又升醫師表示,類風濕性關節炎屬於自體免疫疾病的一種,因體內免疫系統失調而攻擊自體的正常組織,通常會由關節組織開始出現病灶,尤其以手指、手腕等四肢的關節最為常見,症狀嚴重者會造成關節腫脹、變形、肌肉萎縮等,不僅疼痛難耐,也會對日常生活品質造成嚴重的影響。
若未及時治療,也會進一步造成全身性器官病變,可說是一種全身性的疾病。然而,隨著醫療進展,相較於以往,目前臨床上治療類風濕性關節炎已有許多藥物可供選擇,更包括生物製劑和小分子藥物等新藥,其治療目標包括減緩發炎、減少疼痛、預防關節繼續惡化等;張又升醫師提醒,發病早期為治療的黃金期,若能越早治療效果越好,透過規律用藥、定期回診就有助於控制病況、延緩病程惡化,幫助患者重拾生活品質。類風濕性關節炎相關問題,建議諮詢「過敏免疫風濕科」。

什麼是類風濕性關節炎?
match 生活網/健談網~2020年03月17日
健身猛操,慘得橫紋肌溶解症
match 生活網/優活健康網~2020年03月04日
☆ ☆ ☆
新增說明文字
☆ ☆ ☆
寒假歪斜躺姿,醫師教護脊重點迎開學
match 生活網/優活健康網~2020年02月27日
☆ ☆ ☆
新增說明文字
☆ ☆ ☆
☆ ☆ ☆
運動健身10905輯
運動健身10904輯
運動健身10903輯
運動健身10902輯
運動健身10901輯
社區營造游民 ▶ 部落格文章輯
☆ ☆ ☆
新增說明文字
※ ※ ※
※ ※ ※

2020年5月20日 星期三

腦心血管10905輯~血糖

新增說明文字
☆ ☆ ☆
血糖值正常也可能得糖尿病!前兆胰島素阻抗應該這樣看
★ 盧映慈

糖尿病會導致「高血糖」,這個很多人都知道,但其實在高血糖之前,身體會先出現「胰島素阻抗」的現象,等到真的完全撐不住,才會演變成高血糖。這時候再來搶救糖尿病,通常都已經來不及了。人體就像一個精密的工廠,吃完食物之後,食物會消化分解、產出葡萄糖,再經由血液運送到身體各處的細胞使用;而啟動這個「運輸」過程的,就是胰島細胞分泌的胰島素。
身體會在消化系統接觸到葡萄糖之後,分泌胰島素,把這些葡萄糖運送到細胞中,所以胰島素就像維持「物流順暢」的工人;但如果葡萄糖太多,就會需要大量的胰島素來搬運,胰島細胞就被迫要不斷分泌胰島素,最後可能造成過勞、無法分泌胰島素,或是因為身體中有太多的胰島素,導致敏感度下降。這種情形就稱為「胰島素阻抗」(Insulin Resistance;IR),而在胰島細胞罷工、無法分泌胰島素之後,身體才會因為沒辦法控制血糖,而導致「高血糖」。所以在出現高血糖之前,胰島素阻抗的現象早就已經出現很長一段時間了。
胰島素阻抗這樣看:(空腹血糖值×胰島素分泌量)÷ 405。而其實要看胰島素阻抗很簡單,只要在抽血的時候,除了空腹血糖值之外,再加驗一個「胰島素分泌量」,就可以計算出胰島素阻抗值(HOMA-IR)。切記血糖單位是mg/dl,胰島素單位 mIU/L。根據香港大學醫學系在2016年的研究,發現 HOMA-IR 的範圍落在1.4~2.0之間,可以區分血糖異常、第二型糖尿病的差異,所以如果數值超過2,就有第二型糖尿病的風險。
比如空腹血糖值標準是100 mg/dl,但如果胰島素分泌量超過10,乘起來是1000,除以405之後約等於2.46,表示有胰島素阻抗的現象、很可能是糖尿病高風險群;如果只看血糖值正常就覺得沒事,可能會錯過治療的時機。所以如果檢查出胰島素阻抗,建議可以再去做相關的內分泌檢查,像是檢查糖尿病風險、甲狀腺激素、多囊性卵巢等,看看自己是否有其他的代謝性疾病;如果只是因為太胖、體脂肪過高,建議積極控制體重、讓自己體脂肪下降,避免真的變成糖尿病。

血糖值正常也可能得糖尿病!真正前兆「胰島素阻抗」應該這樣看
match 生活網/HEHO 健康~2020年02月21日
☆ ☆ ☆
大笑可以降血糖!研究:快樂能減少60%糖尿病機率
match 生活網/HEHO 健康~2020年02月12日
正面積極自我對話!有益糖尿病人
Hello 醫師~2019年02月17日
糖尿病真的會傳染!糖友家人罹病風險高30倍
match 生活網/HEHO 健康~2020年02月05日
☆ ☆ ☆
正確使用血糖機,切記這五點要領
match 生活網/健康醫療網~2020年05月20日
☆ ☆ ☆
新增說明文字
☆ ☆ ☆
睡不好、血糖會飆高!用研究揭秘四種幫助入睡的方式
★ 盧映慈

睡不好、老得早!不只生理時鐘會被打亂,身體的消化代謝系統也會出現問題,吸收不到營養、廢物也沒辦法代謝出去。而其中最容易被忽略的,就是「血糖」沒辦法好好控制,所以即使多努力控制飲食,血糖都很難再往下降。雖然睡眠感覺起來好像跟糖尿病搭不上關係,但其實睡眠週期正不正確,跟糖尿病也有很大的相關性。
正常來說,在早上起床、大約7~8點的時候,身體會開始分泌「壓力荷爾蒙」皮質醇,幫助身體分解肝醣、脂肪,變成血糖來補充一天的所需的能量,所以這時血糖會升高。而在晚上11點~凌晨2、3點的時候,是皮質醇最低的時候,血糖則會降低,讓身體進入休息的狀態。但這些激素同時也會配合「睡眠週期」來更改分泌的時間,所以如果睡眠不正常、飲食不規律,激素亂掉,很可能就會讓血糖一直維持在高點。四種會讓人血糖飆高的危險睡眠。
① 熬夜:上述提到,在晚上的時候,正常來說皮質醇的分泌量最低、血糖最低,身體才會進入休息的狀態;但如果熬夜的話,身體沒辦法在「該睡覺的時候」休息,等於要付出額外的熱量、能量來應付熬夜所需,所以會再度分泌皮質醇,讓血糖升高;而血糖反反覆覆的狀態下,胰島素的作用就會受到限制,產生阻抗的狀況。😂 盡可能在晚上11點前進入睡眠,最好是熟睡狀態。😂 如果一開始很難入睡,請讓自己堅持一個月都在同一時間躺上床,而且上床之後就閉上眼睛、不要滑手機也不要做其他的事情,單純放空,身體會在大約2星期之後慢慢調整生理時鐘,讓自己能比較早入睡。
② 睡太少:根據美國國家睡眠基金會(National Sleep Foundation)資料顯示,在「睡不夠」的狀態底下,不只皮質醇會分泌更多,胰島素也會分泌更少,「這可以幫助我們保持清醒,但使胰島素更難以有效地發揮作用。」而這種影響,在每晚只睡4~6小時的人身上,或是「深層睡眠」特別少的人身上特別明顯。
睡眠會同時修復胰島素的敏感度,同時控制血糖;而且睡眠不足會需要更多能量,所以不但增加食慾,還會讓人特別渴望糖分、碳水化合物,又讓人懶得運動。😂 如果睡得太少的狀況是短期的、只持續幾天,那麼在結束睡太少的問題後,只需2個晚上都睡9~10個小時,就可以重新提高胰島素的敏感度。😂 但這仍然會對身體其他器官造成傷害,所以從長遠來看,最好每晚還是要睡7~9個小時、而且不間斷。
③ 午睡太長:2016年,歐洲疾病研究協會年會上(European Association for the Study of Disease annual meeting)發表的研究結果中,發現在白天午睡時間超過1個小時的人,跟午睡時間少、或根本不睡的人相比,罹患第二型糖尿病的可能性增加了45%。雖然研究團隊說,午睡實際上不太可能「導致」糖尿病,但這是潛在的健康警訊,因為這代表代謝變差、所以人才會這麼疲勞,需要睡這麼長的午覺。
這表示人體在轉換葡萄糖的能力不足,所以我們感覺不到能量。而且午睡太長,通常代表晚上睡眠品質不好,而睡眠品質不好又會引起激素的混亂,間接導致糖尿病的產生。😂 午睡以15~30分鐘為限,而且在超過下午2點之後就不要午睡,避免干擾晚上的睡眠作息。😂 如果沒睡午覺就覺得很累,可能要檢查一下自己晚上的睡眠品質是不是很差。
④ 開燈睡覺:2018年,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韋克斯納醫學中心博士後研究員 Kathryn LG Russart 的研究發現,我們的生理時鐘基本上是按照日照來進行,所以晚上的光線會造成生理時鐘的問題,不只會讓人睡不好,而且會干擾代謝功能。我們從研究中看到,晚上的光線會導致體重增加,但事實上攝取的卡路里卻沒有增加,是代謝功能被干擾了。甚至也會瘦體素的分泌也會減少,大腦無法感覺自己吃飽了,所以不知不覺吃更多。😂 睡覺前2~3小時,減少光線的暴露,包含電視、手機、電腦等。😂 在睡覺時,最好戴上眼罩、拉起窗簾,避免外界的光線對睡眠造成干擾。

睡不好、血糖會飆高!用研究揭秘4種幫助入睡的方式
match 生活網/HEHO 健康 ~2020年03月02日
吃對食物能改善糖尿病!美國期刊:補「鋅」最重要
match 生活網/HEHO 健康~2019年12月12日
慢性發炎是鎂不足!預防糖尿病可以補充二大營養素
match 生活網/HEHO 健康~2020年02月20日
☆ ☆ ☆
新增說明文字
☆ ☆ ☆
執行限醣飲食,能吃和不能吃的食物?
★ 張桂榕/綜合報導

在《京都名醫的吃到飽減重法》一書中提到,「限醣飲食」醫院臨床實證,成功率達8成以上,還有改善代謝症候群症狀、讓血流暢通、膚質髮質變好、增強自癒力、抗老、減輕過敏性疾病症狀、避免減肥憂鬱症發生等意想不到的效果。限醣飲食並非不吃主食只吃配菜,限醣飲食的重點,在於每餐攝取的醣類總量要少於20公克,不過它只是一個標準,不需要每餐斤斤計較,只要避開醣類含量高的食品就可以了。不用餓肚子、方法非常簡單又不用辛苦計算卡路里,因此能夠輕鬆地持續下去。限醣飲食的10大守則:
① 魚貝、肉、豆腐、納豆、起司等,主成分為蛋白質及脂質的食品要確實攝取。② 盡量避免攝取醣類,尤其是白色的麵包、白米、麵食以及零食、白砂糖等精製的醣類。③ 主食最好是未精製的穀物,像是糙米、全麥麵粉等。④ 少喝牛奶、果汁等飲料,最好喝無添加物的豆漿、水、日本煎茶、麥茶、烘焙茶等。⑤ 醣類含量少的蔬菜、海藻、菇類等可適量攝取,水果少量就好。⑥ 要積極攝取橄欖油以及魚油(EPA、DHA),並減少攝取亞麻油酸。⑦ 可以吃美乃滋及奶油,但要是無糖的美乃滋。⑧ 可以喝蒸餾酒(日本燒酒、威士忌、白蘭地等)。但是釀造酒(啤酒、日本清酒等)少喝。⑨ 零食以及下酒菜要以起司、堅果類為主,適量就好,不可以吃糕餅以及水果乾。⑩ 盡量選擇不含化學合成添加物的食品。
限醣並不是一口澱粉都不吃!「醣」是所有碳水化合物食物的統稱,包含砂糖,一般不含食物纖維的碳水化合物也是醣類,就連東方人常吃的主食飯、麵也是「醣類」!減醣的基本概念,是從減少「精緻糖」及「精緻澱粉」量開始。「精緻糖」指的是人為煉製的加工糖,像砂糖、冰糖、紅糖、黑糖、高果糖玉米糖漿等,這類精緻糖沒有營養、空有熱量,攝取後很容易導致血糖飆升,促使胰島素大量分泌。
胰島素分泌濃度越高,脂肪的代謝力就越差。糖吃多除了容易造成發胖,還易引起蛀牙、成癮、增加老化、造成身體發炎。「精緻澱粉」指的是加工去除麩皮、種皮的澱粉製成的食物,例如:白米飯、白吐司、米粉、麻糬、麵條、湯圓、糕點、餅乾等,特別容易被人體消化吸收、導致血糖迅速上升。蜂蜜、糙米、豆類、玉米、南瓜、馬鈴薯等原型澱粉,則可少量食用,但仍需留意分量。

執行限醣飲食,能吃和不能吃的食物?
match 生活網/優活健康網~2019年12月24日
打破飲食禁忌!6原則控制血糖
match 生活網/優活健康網~2019年12月18日
血糖不受控男子險失明,醫籲:積極控糖才是王道
match 生活網/健康醫療網~2020年01月02日


全台100萬人不知自己高血糖!四症狀血糖已失控
★ 林以璿

你知道自己的血糖值嗎?大部分人恐怕都是不知道的,畢竟血糖不像是血壓那麼好測量。台灣2300萬人口中,有接受治療或是控制的糖尿病患者至少200萬人,約占全人口的十分之一,但估計還有一半的人還不知道自己患有高血糖。建議如果有以下症狀,就要小心時血糖升高了。敏盛醫院研究副院長江坤俊指出,如果出現以下 4 個症狀,就要懷疑是不是高血糖的問題了。
★ 一、容易感到疲勞:門診很多人會問,為什麼高血糖容易疲勞?這是因為高血糖情況下,血液比較黏稠,血液流動不順,氧氣輸送就更不容易到達周圍組織,自然就容易感到疲倦。其次是高血糖表示細胞利用血糖能力不好,就沒辦法產生能量所致。另外,貧血也是另外一個原因,高血糖患者久了會造成腎臟功能不好,就有可能導致貧血,貧血的人也會疲倦。很多人誤以為自己疲倦就是肝不好,或是詢問是不是甲狀腺不足,只要檢測上述這兩項沒問題,就有可能是血糖太高的問題。
★ 二、脫水、口渴及皮膚乾燥:血糖太高會有利尿作用,會把水分從小便帶出去,稱為尿糖症。這種情況你會想喝水,而且皮膚一旦缺乏水分就容易乾燥、龜裂,有些人甚至因為龜裂造成感染都有可能。
★ 三、手腳麻痺、感覺遲鈍:一般會出現手腳麻痺、感覺遲鈍這樣的神經傷害,都是已經罹患5~10年以上糖尿病患者慢慢形成居多。手麻的分布區域大部分都在我們手和腳最末梢,絕大多數是從手腳遠端到近端且是兩側性的。它會傷害我們的神經,造成感覺遲鈍,甚至有時候破皮傷口、流血你可能都不知道,因為痛覺很遲鈍,這時候就很容易感染。
★ 四、便祕、腹瀉、脹氣:糖尿病併發症很多,糖尿病的血糖本來就會傷害到血管,不管是大血管還是小血管。大血管就是心臟血管和腦血管,小血管就是佈滿全身的血管。手腳的神經需要血液去供應,所以當手腳會麻痺時,有可能是供應神經營養的小血管受到血糖傷害。
同理,肚子裡面也會受到交感神經和副交感神經所控制的,當有糖尿病時,交感神經和副交感神經的血管供應都會異常,所以有的人會像腸躁症一樣,緊張的時候會便祕、腹瀉、脹氣,有時候治療方向會被誤導,一直以腸躁症方向治療都沒有好,最後才發現是糖尿病所致,但只要血糖控制好,這些症狀都會逐漸消失。

全台100萬人不知自己高血糖!四症狀血糖已失控
match 生活網/HEHO 健康~2020年01月21日
你有糖尿病嗎?(懶人包)
CareOnline 照護線上/白映俞~2017年03月09日
手腳痲卻不知罹糖尿病,恐釀神經病變
match 生活網/優活健康網~2020年02月06日
上班一到下午就犯困,原來是血糖低在作祟!營養師教你四招控制血糖穩定
match 生活網/HEHO 健康~2020年08月31日 ☆ ☆
☆ ☆ ☆
新增說明文字
☆ ☆ ☆
別讓身體被糖化!遠離發炎、打造健康,維生素B群都做得到
★ 盧映慈

人體可以說是蛋白質組成的一個個體,肌肉、血液、細胞都是由蛋白質組成,而這些蛋白質的健康,就代表了我們身體的健康。但是當身體的糖分過多,蛋白質就會被這些糖分「纏住」,變成「糖化白蛋白」在血液中流竄,這時候就代表已經產生了糖尿病;而如果放著糖化的蛋白質不處理,接下來就會變成「糖化終產物」(AGEs),造成人體的發炎、氧化、衰老。
比如說,血液中的血紅素(蛋白質)被高血糖的「糖」纏上,失去攜帶氧氣的功效,造成身體很多地方都缺氧,一開始可能只是頻頻打哈欠,但久了之後,就會開始出現莫名的疲勞、總是覺得累,甚至因為缺氧而開始全身痠痛、到處不舒服,卻找不到原因。所以,怎麼樣準確的控制糖分跟蛋白質之間的比例,代謝掉多餘的糖分、蛋白質,平衡營養素的關係,其實就要靠我們平時常常忽略的「維生素B群」。
維生素B群常被當成是提神的工具,原因就是來自它「輔酶」的功效。維生素B群可以把碳水化合物、蛋白質、脂肪分解成我們需要的能量,所以能幫助我們快速提神。根據美國國家衛生部公佈的「營養成分表」,維生素B群包含B1(硫胺素)、B2(核黃素)、B3(菸鹼酸)、B5(泛酸)、B6等,都可以幫助身體代謝糖份,把糖分轉換成細胞所需的能量,不要直接存成肝醣、脂肪,囤積在身體裡面。
而維生素B7(生物素)、B9(葉酸)、B12,可以幫助身體製造新的細胞,汰換老舊的細胞,等於把已經被糖纏上的細胞代謝掉,自然也可以讓人從糖化的狀態中恢復過來。不過,除了本身就是代謝糖分的「工人」之外,維生素B群還有其他幫助控制血糖的方式。因為維生素B群同樣也是很多合成過程中所需的元素,也能協助神經傳遞訊息,所以也能在間接的狀況下,幫助穩定血糖。2018年,義大利羅馬大學的研究中,發現缺乏維生素B6跟糖尿病、癌症都很有關係,維生素B6可以協助把色胺酸合成菸鹼酸(B3),進行更多的代謝。
但如果缺乏維生素B6,色胺酸無法正確合成菸鹼酸,身體就會出現錯誤產物,而那個產物會造成「胰島素阻抗」。胰島素阻抗是造成第二型糖尿病的原因,胰島素平常負責降低血糖,所以當身體沒辦法使用胰島素的時候,血糖值就會不穩定,造成高血糖的狀態。由於每一種維生素B群都有自己的功效,建議除非是素食者可以多補充「B12」之外,一般人可以直接補充綜合的維生素B群;或是藉由多吃「五穀雜糧」來幫助攝取維生素。
五穀雜糧本身雖然是碳水化合物,但卻含有豐富的維生素B群,同時還有大量的纖維,這些都是能幫助身體對抗糖化的機制。而至於有人擔心維生素B群會不會攝取太多,其實維生素B群是水溶性的維生素,每天都會隨著我們的尿液代謝掉,所以不但需要每天補充,也需要補充到一定的量,才有辦法真的在身體中發揮功能。不過如果吃下去之後,覺得眼睛特別浮腫、或是效果沒那麼好,表示身體可能不是缺乏維生素,還是要注意有沒有其他的健康狀況是被忽略的,不是單靠一顆維生素B群就能解決所有問題的!

別讓身體被糖化!遠離發炎、打造健康,維生素B群都做得到
match 生活網/HEHO 健康~2020年03月05日
糖尿病陷疲勞危機,從早落實「醣、穩、顧」超有效
match 生活網/健康醫療網~2020年07月31日
糖尿病慢性傷口新生機,幹細胞活化再生加速癒合
match 生活網/NOW 健康~2020年07月20日
☆ ☆ ☆
新增說明文字
☆ ☆ ☆
糖尿病間歇性斷食注意事項,務必看清楚
★ 劉漢文 醫師

糖尿病患者的飲食衛教,通常都建議要三餐定時定量,以維持血糖平穩、避免低血糖。但是近幾年蔚為風潮的飲食法是「間歇性斷食」,可以幫助減重、幫助糖尿病患控制體重和血糖,甚至有人宣稱可以逆轉糖尿病。身體細胞的能量來源,主要是葡萄糖和脂肪酸。進食後產生的葡萄糖提供身體能量,用不完的能量以三酸甘油酯的形式儲存在脂肪組織中。空腹期間,三酸甘油酯會被分解成脂肪酸和甘油。肝臟會把脂肪酸轉換成酮體,提供許多組織,特別是大腦,在空腹期間的能量來源。
平常進食後的血中酮體濃度很低,在空腹的 8 到 12 小時會開始上升。間歇性斷食對身體代謝的影響,不單純是減少總熱量攝取後的減重效果,還可能是酮體對細胞代謝途徑的改變。重量級醫學期刊 NEJM 上刊登的間歇性斷食文獻回顧,列出了間歇性斷食對身體代謝的影響:① 增加酮體。② 增加粒線體的抗壓性。③ 增加抗氧化防禦。④ 增加細胞自噬作用。⑤ 增加 DNA 修復。⑥ 減少胰島素濃度。⑦ 減少 mTOR (mammalian target of rapamycin,mTOR 訊號增加與老化、癌症等疾病有關)。⑧ 減少蛋白質合成。
在動物實驗上,間歇性斷食對肥胖、糖尿病、認知功能、運動耐力等有幫助。人體實驗的結果,間歇性斷食可以讓糖尿病前期的人增加胰島素敏感度。第二型糖尿病患者減輕體重和腰圍,也下降糖化血色素。跟持續性減少每天的總熱量攝取比起來,間歇性斷食對第二型糖尿病的糖化血色素下降、體重下降的程度相當。間歇性斷食的做法有好幾種,比較常見的包含:
★ 限時進食法 (Time-restricting feeding):限制每天的進食時間窗口為 8 小時,其餘 16 小時空腹。更嚴格的版本是只有 6 小時進食窗口。
★ 隔日禁食法 (Alternate-day fasting):在禁食的那一天只吃一餐 500 大卡,或平日攝取熱量的 25%。
★ 5 比 2 斷食 (5:2 Diet):每週不連續的兩天,只吃一餐 500 大卡。也許有人會納悶,這跟每天吃少一點有什麼不一樣?有試過刻意減少每餐熱量來減肥的人就知道,當你每餐都吃不飽時,飲食控制就很難持久,執行沒幾天就破功了。
間歇性斷食的各種執行方式,在進食窗口期間要吃足夠熱量,不用餓肚子,而空腹禁食的時間又不會持續很久,是比較有可能長期執行的方式。因為 NEJM 上的文章談的都是間歇性斷食的好處,大部分網路文章也都會強調優點,讓人看了躍躍欲試。不過糖尿病患者在執行間歇性斷食之前,需要考量一下用藥的種類和自己的身體狀況。一篇由研究斷食的學者和內分泌科醫師寫的糖尿病患者間歇性斷食的文章,提到幾個要小心的風險。
如果血糖藥包含胰島素或促胰島素分泌劑的話,就要特別小心斷食期間發生低血糖。胰島素包含短效和長效胰島素,促胰島素分泌劑包含長效的 sulfonylurea 類藥物和短效的 meglitinide 類藥物。其他種類的血糖藥,因為不是直接透過胰島素來控制血糖,發生低血糖的機會不高,但還是要保持警覺。文章提到各種血糖藥在間歇性斷食中的調整方式,我加上自己的看法整理如下:
★ 雙胍類 (Metformin):低血糖機會小,不用特別調整。
★ 磺醯脲類 (Sulfonylurea,SU):長效型的促胰島素分泌劑,低血糖風險大。文章中建議如果是整天禁食,那天就不吃 SU 類藥物。如果還會攝取食物,則是減半。不過 SU 類是長效型藥物,就算禁食當天沒有吃藥,還是有可能發生低血糖。我的建議是除非自己很熟悉低血糖的預防和處理,否則最好是換到其他類血糖藥之後再嘗試間歇性斷食。
★ 非磺醯脲類 (meglitinide 或 glinide):短效型的促胰島素分泌劑,平常是餐前或隨餐服用,用來控制餐後的高血糖。跟 SU 類藥物一樣有低血糖機會。間歇性斷食時,未攝取碳水化合物的那一餐就不吃。
★ 二肽基酶-4 抑制劑 (DPP-4 inhibitor):透過增加自身腸泌素濃度的方式控制血糖,低血糖風險小,可以不用調整。
★ 鈉-葡萄糖共同輸送器-2 抑制劑 (SGLT-2 inhibitor):透過抑制腎臟回收尿糖來控制血糖,低血糖風險小,可以不用調整。不過 SGLT-2 抑制劑有一點風險會造成脫水,要特別注意水分補充。另外,SGLT-2 抑制劑上市後,有使用者發生酮酸中毒的報告。SGLT-2 抑制劑原本就會讓身體產生比較多的酮體,如果加上空腹禁食,或者搭配低醣飲食,發生酮酸中毒的風險可能會增加。
酮酸中毒的症狀包括噁心、嘔吐、腹痛、全身倦怠、呼吸急促等。胰島素注射劑量減低、因疾病或手術而減少熱量攝取等,都是誘發酮酸中毒的因素之一。如果本來有服用 SGLT-2 抑制劑,在間歇性斷食中出現上述症狀,要考慮就醫監測是否有酮酸中毒並暫時停用 SGLT-2 抑制劑。(感謝王峰醫師在臉書上的提醒)
★ 阿爾發葡萄糖苷酶抑制劑 (α-glucosidase inhibitor):抑制小腸的澱粉和雙醣類分解,延緩吸收來控制餐後血糖,低血糖風險小。如果進食的那一餐不含碳水化合物,吃了也沒什麼作用,可以不用吃。
★ Thiazolidinedione (TZD):活化 PPAR-γ,降低胰島素阻抗。低血糖風險小,可以不用調整。
★ 類升糖素肽-1 受體促效劑 (GLP-1 receptor agonist):促進胰島素釋出、抑制升糖素分泌。因為促進胰島素釋出的機制是 glucose-dependent,低血糖的風險小,可以不用調整。
★ 長效型胰島素:如 NPH、insulin determir、insulin glargine U-100,在禁食那天減少三分之一或二分之一劑量。新一代的長效型胰島素,如 insulin glargine U-300 或 degludec,低血糖風險稍微小一點,可能不調整也可以。不管是不是新一代的長效型胰島素,在間歇性斷食中都要特別小心監測血糖。
★ 短效型胰島素:如 insulin lispro、insulin aspart、insulin glulisine,平常在餐前注射,用來控制餐後血糖。如果那一餐沒有碳水化合物,就不用打短效型胰島素。文章中提到有研究在禁食當天減少 70% 短效胰島素的劑量,仍然發生低血糖,所以還是要特別小心監測。
★ 預混型胰島素:因為含有短效胰島素,如果那一餐沒有碳水化合物,也不用打。需要特別小心監測血糖。
★ 胰島素-腸泌素混合型:現在市面上有長效胰島素和腸泌素混合型的注射筆,因為會低血糖的風險來自於胰島素,可以比照長效胰島素的用法,禁食當天減劑量或先不調整,小心監測血糖。
★ 胰島素幫浦:文章中也提到胰島素幫浦的調整,可以把基礎胰島素的輸注速度調成 10%,再依血糖值調整。餐前劑量則是看那一餐是否含碳水化合物。
除了藥物可能需要調整之外,還要注意進食窗口期間,蛋白質、維生素、礦物質的攝取是否足夠,也許會需要額外使用營養補充劑。文章中也提到熱量攝取不足、水分攝取不足時可能引發的症狀,包含頭暈、噁心、失眠、昏厥、跌倒、偏頭痛、虛弱、飢餓引起胃痛等。糖尿病患者和其他的慢性病患,有可能在執行間歇性斷食時更容易發生這些不適。
平常進食的時候,也同時會攝取其中的水分。在斷食期間沒有攝取食物時,要記得補充水分。脫水是中風的危險因子之一,要特別注意。某些族群執行間歇性斷食的風險可能特別高,如懷孕或哺乳的母親、兒童、青少年、老年人等,尤其是如果也有糖尿病的話。免疫機能不全,包含接受移植且服用免疫抑制劑的患者,不建議執行間歇性斷食。有進食障礙或失智症患者,間歇性斷食可能加重原本的病況,也不適合執行。
對於本來沒有慢性疾病的健康人,執行間歇性斷食時只要記得補充水分,大概沒有太多顧慮。糖尿病患者則要額外注意血糖藥物的調整,以及血糖的變動。如果糖尿病患本來的飲食習慣很難改變,或者不能忍受空腹的飢餓感,維持三餐固定份量,用調整食物的內容搭配運動和藥物,一樣能夠達到理想體重和維持血糖穩定。

糖尿病間歇性斷食注意事項,務必看清楚
照護線上~2019年12月30日
糖尿病治療從簡化,良方即是善用複方
match 生活網/健康醫療網~2020年02月03日
糖尿病免截肢,台北慈濟醫院成功率96%
match 生活網/好醫師新聞網~2020年02月03日
☆ ☆ ☆
新增說明文字
☆ ☆ ☆
七種「天然」降血糖食材!不能不收藏
★ 嘎丁

現代人吃得太精緻、攝取過多營養,卻沒有相對的消耗,這樣下去,糖尿病很快就會找上門。但糖尿病是可以提前發現和控制的。七個能幫忙控制血糖的食物,幫你輕鬆預防或者控制糖尿病!
一、 秋葵:
秋葵富含水溶性果膠與黏液蛋白,可減緩人體對糖分的吸收速率,降低人體對胰島素的需求並抑制膽固醇吸收。另外,秋葵中含有的類胡蘿蔔素能維持體胰島素的正常分泌與作用,故能穩定血糖值。
二、 洋蔥:
1、 洋蔥的藥用功能有很多,洋蔥中含有類似降糖物質~甲苯磺丁脲,具有較好的降血糖作用。
2、 洋蔥中還含有一種可降膽固醇的物質,也是目前所知的唯一含攝護腺素的植物,它同時還有一定的促纖溶作用,這些物質均為較強的血管舒張劑,能使血壓下降。
3、 洋蔥有溫中、下氣、消積等功效,能提高血中胰島素水平,可以降低血糖,還能抑制高脂肪飲食引起的膽固醇升高,適用於糖尿病伴有動脈硬化患者食用。
4、 洋蔥里有一種抗糖尿病的化合物,具有刺激胰島素合成及釋放的作用。因此具有較好的降血糖作用。
5、 洋蔥能降血脂、降血壓、降血糖,對血脂紊亂、脂肪肝、冠心病、高血壓、糖尿病有良好的防治作用。
6、 洋蔥中還含有微量元素硒,而硒是具有抗癌作用的。
所以糖尿病人是可以吃洋蔥的,洋蔥能輔助治療糖尿病及糖尿病併發症,吃洋蔥對糖尿病人好處多。但洋蔥具有很好的降血糖和提高血中胰島素水平作用,但洋蔥中的磺脲丁酸屬油脂性揮發液體,長時間烹調易揮發,從而失去降血糖功效。在烹飪的時候時間不宜長。另外,在選擇洋蔥時,應以球體完整,沒有裂開或損傷,表皮完整光滑、沒有腐爛情形者為佳。
三、 芹菜:
專家表示,芹菜是高纖維食物,高纖飲食能改善細胞的糖代謝、增加胰島素的敏感性,使血糖降低,可有效減少糖尿病患對胰島素的依賴。
四、 木耳:
黑木耳含木耳多糖、維生素、蛋白質、胡蘿蔔素和鉀、鈉、鈣、鐵等礦物質,其中木耳多糖有降糖效果。實驗表明,木耳多糖可以降低糖尿病小鼠的血糖。黑木耳可炒菜或燉湯,也可作配料。
五、 苦瓜:
苦瓜雖然口感較苦,但它卻富含多種營養成分,尤其維生素C。藥理研究發現,苦瓜中所含的苦瓜皂苷(又稱「植物胰島素」),非常有利於降血糖作用,它不僅與胰島素作用相似,還可以刺激胰島素釋放。試驗證明,食用苦瓜皂苷對2型糖尿定的效率可達到78.3%。
六、 山藥:
現代醫學研究中發現,山藥中的黏滑成分是由黏蛋白形成的,而黏蛋白能包裹腸內的其他食物,使糖分被緩慢地吸收,抑制飯後血糖急劇上升,同時可以避免胰島素分泌過剩,使血糖得到良好調控;山藥還含有胰島素分泌必不可少的鎂、鋅等有效成分,以及維生素B1、維生素B2,能促進血液中葡萄糖的代謝。(糖尿病人是可以吃山藥的,但不宜作主食,最好佐餐食用,在烹飪的時候注意口味要清淡,不要加糖尿病人的腎臟負擔。)
七、 海帶:
海帶含有大量的碘元素,能促進胰島素與腎上腺皮質激素分泌,並調節葡萄糖在肝臟和肌肉組織中的代謝及利用,進而降低血糖。

七種「天然」降血糖食材!不能不收藏
HEHO 健康/嘎丁~2018年11月10日
吃火龍果不可降低血糖,國健署闢謠:吃太多會影響血糖
match 生活網/健康醫療網~2020年08月09日
減肥、控血糖,大小番茄你吃對了嗎?吃錯熱量差一倍
match 生活網/HEHO 健康~2020年08月20日
「低糖食物」讓人邊吃邊瘦!三種食物幫助減少腹部脂肪堆積
match 生活網/HEHO 健康~2020年08月20日 ☆ ☆
☆ ☆ ☆
新增說明文字
☆ ☆ ☆
飯後二小時血糖從什麼時候開始算?驗血糖的五個要點
★ 盧映慈

對糖尿病患來說,「驗血糖」是每天、每餐必做的事項,血糖值不只是血液中的糖分有多少,還代表現在身體的狀況,以及得到併發症的機率有多少。但「驗血糖」有很多細節需要注意,像是飯後2小時血糖的測量,到底應該從吃第一口飯開始計算,還是吃完最後一口飯時計算,沒有算對,其實血糖值就會「差很大」。書田診所家醫科醫師何一成則提醒,糖尿病患者最重要的就是「監測血糖」,如果血糖控制得好,身體狀況自然也可以控制得好。驗血糖的五個要點:
① 糖尿病患應該在這四個時間測血糖:糖尿病患的血糖標準值:😂 空腹血糖值:70~140 mg/dl。😂 飯後血糖值:80~180 mg/dl。😂 睡前血糖值:90~150 mg/dl。
💗 空腹血糖:在空腹8~10小時後,檢測空腹血糖值,可以知道在一般情況下,胰島的健康狀態。
💗 飯前血糖:進食前血糖會下降,透過監測血糖值,可以看出控制血糖的能力,來調整藥物的使用,或是評估健康狀況。
💗 飯後2小時血糖:在進食後血糖會上升,透過監測血糖值,可以看出控制血糖的能力,來調整藥物的使用,或是評估健康狀況。
💗 睡前血糖值:因為在睡覺時,很容易有血糖不穩定的情況,尤其是夜間低血糖,很可能造成心肌梗塞的危險。所以先檢測睡前的血糖,可以知道是不是有睡前低血糖的風險。
② 飯後2小時血糖,要從第一口飯開始計算
之所以是計算飯後2小時的血糖,是因為飯後大約2小時左右,基本上胃裡面的食物全部到達小腸,而且進行了一部分的吸收消化;而腸胃會在我們一邊吃飯的時候就一邊進行消化,所以要計算「2小時」,就是從第一口飯開始計算。但也有人說,一頓飯可能吃了1、2個小時,那又該怎麼計算?其實這個作法比較容易讓血糖波動,是不適合糖尿病患的,建議將一餐的時間控制在30分鐘內。
③ 每天應該測量血糖幾次?
💗 血糖控制不良的人,建議按照上述的時間,每天測量3~4次。
💗 血糖控制良好的人,建議每週挑選不同時段,測量3~4次。
💗 如果飯前血糖控制良好,建議加測飯後血糖,查看血糖的波動幅度。另外,也建議每1~2週,要測一次半夜3點的血糖,觀測是否有低血糖的現象。
④ 這些情況要增加測量血糖的次數:😂 生病時:如感冒、流感、發燒、急性腸胃炎、嚴重感染、身上有傷口時。😂 懷孕時。😂 處在重大壓力下時。😂 進食或是活動的幅度與日常不同:比如旅行、聚會、運動。😂 血糖控制不良時。
⑤ 測血糖時容易「不準」的原因:現在都有血糖機可以直接檢測,但很多人在扎針之後,會為了有夠多的血液,而去擠壓手指頭,或是重複在試紙上塗抹,但其實這會讓測量狀況不準。因為如果太用力擠壓血液,會連組織液也一起擠壓出來,反而沖淡血糖的濃度;而重複塗抹,會破壞試紙,沒辦法讀到正確的血液狀況。

飯後2小時血糖從什麼時候開始算?醫師提醒驗血糖的5個要點
match 生活網/HEHO 健康~2020年02月04日
糖尿病患者,冬季足部護理4個叮嚀
match 生活網/優活健康網~2020年02月19日
每年致近萬人喪命,二招基本功防糖尿病上身
蘋果日報新聞/養生寶典~2018年09月15日
為什麼會得糖尿病?15種習慣中3條就要小心
match 生活網/HEHO 健康~2020年02月11日
☆ ☆ ☆
新增說明文字
☆ ☆ ☆
糖尿病不再是不治之症!研究證實幹細胞能喚醒胰島細胞
★ 林以璿

長期以來,患者一旦被確診罹患糖尿病,就等於終生要與降血糖藥、甚至胰島素為伴,無法徹底根治,台灣的糖尿病人口甚至已經突破了 230 萬人。但其實,國際間已經於相關研究指出,用幹細胞治療糖尿病,能夠有超越當前醫療水平的治療效果。醫學界多年來試圖治療糖尿病,科學家嘗試過完整胰臟移植,也嘗試過將具有調控血糖功能的部分胰臟進行移植。不論何種方式,都受限於捐贈人數過少,但患病人數過多此種供不應求的情形。
其實,或許不拘泥於胰臟移植,還有更遼闊的治療思路。早在1930年代,諾貝爾生醫獎得主 Alexis Carrel 就已表示胰島素,並不能醫治癒糖尿病,只有用幹細胞才能有機會治癒糖尿病。幹細胞究竟是怎麼治療糖尿病的呢?研究發現,當身體某處出現問題,80%的幹細胞都會向該處聚集,完成修復功能。也就是說,把幹細胞注射到糖尿病病人體內後,80%的幹細胞會集中修復胰島損傷,餘下20%會對其他部位的問題進行修復。舉個例子,假設人體對胰島素的需求,就像有100個人的工作要完成。
健康的人原來有100個人,但是得了糖尿病之後,就像是體內的工廠大亂,20個人離職、30個人請病假、20個人在睡覺不工作,只有30個人在做100個人該做的事。如果再硬撐下去,這30個人很快就會累垮。而幹細胞治療有四個作用:像是分化成新的胰島細胞,像是給你再生了60個人;修復受損的胰島細胞,也就是治好了生病的30個人;活化不工作的胰島細胞,也就是叫醒睡覺的20個人起來工作;調節免疫平衡,也就是加強了其中10個工人的管理能力,提升了整體工作效率。
2012年,台北榮總與陽明大學共同進行一項研究,發現在低氧技術中培養的「間葉幹細胞」注入有糖尿病需要截肢的實驗鼠體內,結果實驗鼠不但不用截肢,還能恢復皮膚肌肉。隨後在2014年,美國哈佛大學幹細胞研究所與麻州大學糖尿病卓越研究中心合作,首次在體外使用幹細胞生成大量、能夠產生足夠胰島素的胰島β細胞,動物實驗證明,該細胞能被植入活體後,能和正常的胰島β細胞一樣,分泌足夠的胰島素,改善糖尿病實驗鼠的高血糖狀況。
接著在2017年,美國波士頓兒童研究所的研究團隊,透過注入預先處理過的幹細胞,成功的治療了罹患1型糖尿病的實驗鼠,還有1/3的實驗鼠在死亡前的血糖都維持在正常水平。眾多的實驗結果,都顯示幹細胞是一條行得通的糖尿病治療思路。日前,更有消息指出,台灣已進有科研團隊開始了「羊水幹細胞」的治療糖尿病的研究,未來糖尿病很有可能不再是不治之症。

糖尿病不再是不治之症!研究證實幹細胞能喚醒胰島細胞
match 生活網/HEHO 健康~2019年12月09日
☆ ☆ ☆
腦心血管10907輯~血壓
腦心血管10906輯~中風
腦心血管10905輯~腦神經
腦心血管10904輯~中風
腦心血管10903輯~心梗
腦心血管10902輯~血管
腦心血管10901輯
社區營造游民 ▶ 部落格文章輯
☆ ☆ ☆
新增說明文字
※ ※ ※
※ ※ ※

2020年5月10日 星期日

血脂1093輯

新增說明文字
☆ ☆ ☆
心血管保健關鍵要項
★ 聯安醫周刊

冬天是心血管疾病的好發季節,尤其春節飲食油膩,再加上氣溫忽冷忽熱,更容易誘發不適症狀!為了降低心血管風險,不少人會積極控制膽固醇數值;然而,聯安預防醫學機構顏佐樺醫師提醒,只看膽固醇是不夠的,「高血壓、血管斑塊、動脈阻塞」等也都是令人擔心的問題,常常症狀無聲無息,都更需要精密的檢查才能做好評估與預防!
近年來民眾健康意識抬頭,越來越多人會利用定期健康檢查來瞭解身體健康狀況,以期能即早察覺潛在的疾病風險,尤其在秋冬時節更要留心慢性病況,以免誘發心血管疾病。然而,擔憂心血管風險,單看血壓、膽固醇數值就足夠了嗎?顏佐樺醫師表示,建議可進一步分析脂肪酸比例、膽固醇顆粒大小、血管彈性等指數,綜合評估找出影響健康的癥結,更有助於維繫個人健康狀態!顏醫師進一步說明以下各項心血管進階檢查建議:
脂肪酸分析,瞭解體內好壞脂肪酸的比例:抽血檢驗血液中的18種脂肪酸濃度比例,包括反式脂肪酸數值應該越低越好,以免增加動脈硬化風險;不飽和脂肪酸 Omega-6 數值不宜過高,以免容易造成身體發炎、血管斑塊凝結等可能;而不飽和脂肪酸 Omega-3 則是有益健康,能調解血壓、預防動脈硬化,有助於保護心血管。針對上述各項指標數據判讀,醫護團隊可提供飲食調整建議,以達到健康促進、疾病預防的目的。
脂質代謝評估,以評估心血管阻塞風險:膽固醇指數僅為參考指標之一,但近來年有更多研究指出,膽固醇數值除了應細分為高密度脂蛋白(好的膽固醇 HDL)與低密度脂蛋白(壞的膽固醇 LDL)外,還可以進一步分析脂蛋白的顆粒大小。顏佐樺醫師說明,小顆緊密型的低密度脂蛋白較容易沈積在血管中導致血管動脈硬化。因此,藉由此項檢查瞭解自己的膽固醇數值、濃度與顆粒大小,將有助於醫療團隊更清楚評估罹患冠狀動脈硬化或中風的風險。
血管內皮功能評估,瞭解影響血管彈性、造成動脈硬化的風險數值:血管內皮細胞異常是動脈粥狀硬化的早期指標,透過分析一氧化氮 (NO) 生成的相關物質,來評估血管彈性功能。藉由深度檢測可進一步瞭解血管的健康狀況並加以調整,延緩動脈硬化的發生。
顏佐樺醫師表示,冬天氣溫忽冷忽熱,是心血管疾病的好發季節;尤其若有家族心血管病史、肥胖、三高或糖尿病患者、中風或心肌梗塞患者、外食族等四大族群更應留心身體異狀,建議除定期接受健康檢查外,可與專家討論是否需採用進階的心血管檢測,及早發現異狀便能及早從飲食、作息等方面調整,才能真正為個人的健康做好把關。

心血管保健關鍵要項
match 生活網/健談網~2020年02月17日/脂肪酸
☆ ☆ ☆
☆ ☆ ☆
☆ ☆ ☆
☆ ☆ ☆
☆ ☆ ☆
新增說明文字
☆ ☆ ☆
每天吃肌醇輕鬆防脂肪肝!愛喝咖啡的人更要做到
★ 林以璿

你的肝臟很可能已經被一層油包住了!根據肝病防治基金會曾針對9,000名上班族做調查,發現有脂肪肝的比例為43%,而且,約有8成以上的脂肪肝患者毫無症狀。不過,研究指出,適度補充許多水果中都有的「肌醇」,就有機會改善脂肪肝的情形。脂肪肝就是肝臟被一層油包住了,它的可怕之處在於,一旦脂肪肝開始導致肝臟發炎,就有機會步入「肝病三部曲」,也就是肝炎、肝硬化、肝癌。
所以面對脂肪肝,要有一個正確的觀念,就是要把脂肪肝當成「身體狀況亮紅燈」的警訊,要趕緊在沒有進一步惡化之前,把脂肪肝控制下來,否則接下來就可能不只是肝癌威脅,甚至像是心血管、糖尿病、高血脂、中風等等慢性疾病,也都會一一上身。目前,大家最熟悉的控制方式就是減肥,只要能減少現有體重的5%~10%,脂肪肝的嚴重程度都有機會被改善。臨床上就有病友花1~2年健康減重20公斤,其脂肪肝從重度消失得無影無蹤。
除了減肥以外,目前,已經有研究證實,輕度脂肪肝患者連續3個月攝取「肌醇」,結果完全康復的例子,而且目前已知的是,與其他治療脂肪肝的成分相較之下,服用肌醇更不需要擔心副作用。肌醇是一種可預防脂肪肝的特殊成分,肌醇是一種水溶性類維生素物質,與維生素B群算是同類,因為具有抗脂肪肝的神奇效果,所以又被稱為「抗脂肪肝維生素」。肌醇也具有讓體內脂肪更容易流動的效果,所以能預防多餘的脂肪囤積在肝臟,進而達到改善脂肪肝的效果;另外,肌醇也有讓血脂恢復正常,擴張末梢血管的效果
人體雖然也能合成這種肌醇,但是要想改善脂肪肝,也必須另外從飲食攝取。三軍總醫院營養部主任王秀媛就曾表示,因為咖啡因會大量消耗體內的肌醇,所以平時若是常喝咖啡的人,更要注意肌醇的補充。像是常喝酒、喝咖啡的人,就可以多吃富含肌醇的食物,避免肌醇流失過多。肌醇還廣泛存在於各式肉類,動物內臟含量多,如肝臟、腦、心;還有奶類全榖類,啤酒酵母,小麥胚芽;蔬果部分,有葡萄乾花生甘藍菜地瓜番茄
水果中,含有大量肌醇的食物包括了:西瓜哈密瓜水蜜桃這類水果。不過,含量最豐富的莫過於橘子。一般認為,肌醇的建議攝取量介於500∼2000㎎ 之間,而一顆橘子的含量就約250㎎,只要2顆就可以輕鬆達標。王秀媛建議,只要均衡飲食,每天都有吃到以上的食物,就可以獲取足夠的肌醇。不太需要非得一天吃「2顆橘子」,而是要提醒,如果你是喜歡喝咖啡的人,要考慮自己今天有沒有吃到一些蔬菜、水果,避免肌醇只出不進,漸漸就會有缺乏的問題了。

每天吃肌醇輕鬆防脂肪肝!愛喝咖啡的人更要做到
match 生活網/HEHO 健康~2020年02月15日/血脂
☆ ☆ ☆
☆ ☆ ☆
☆ ☆ ☆
新增說明文字
☆ ☆ ☆
☆ ☆ ☆
☆ ☆ ☆
☆ ☆ ☆
新增說明文字
☆ ☆ ☆
☆ ☆ ☆
☆ ☆ ☆
☆ ☆ ☆
新增說明文字
☆ ☆ ☆
☆ ☆ ☆
☆ ☆ ☆
☆ ☆ ☆
新增說明文字
☆ ☆ ☆
☆ ☆ ☆
☆ ☆ ☆
☆ ☆ ☆
☆ ☆ ☆
新增說明文字
☆ ☆ ☆
☆ ☆ ☆
☆ ☆ ☆
☆ ☆ ☆
新增說明文字
☆ ☆ ☆
☆ ☆ ☆
☆ ☆ ☆
☆ ☆ ☆
血脂1098輯~血脂服藥
血脂1097輯~三酸甘油脂
血脂1095輯~膽固醇
血脂1093輯
社區營造游民 ▶ 部落格文章輯
☆ ☆ ☆
新增說明文字9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