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8月30日 星期日

運動健身10907輯

新增說明文字
☆ ☆ ☆
按手也能活腦!手部四穴道打開活腦開關
★ 艾蜜莉

活化大腦除了按摩頭部的穴道,其實按摩手也有一樣的功效,因為身體的所有穴道都與腦部的自律神經相連,所以按摩手部的穴道也可以打開活腦的開關。以下就簡單介紹4個有助活化大腦的穴道,這些穴道都不會很難找,可以隨時隨地按摩來達到提神醒腦、增強記憶力的效果哦!
① 神門穴:
位置:手腕橫紋,靠小指那側的凹陷處。
② 內關穴:
位置:手腕橫紋中點往上三橫指寬。
③ 中泉穴:
位置:於手背手腕摺痕處,將手腕寬度分為四等分,靠近大拇指的1/4處。
④ 勞宮穴:
位置:手握拳屈指時,中指指尖處。
穴道按摩方式:可用按壓、指揉、點按的方式來進行穴道按摩。按摩 3~5 分鐘,次數不限,也可固定早晚各一次。
👍🏼 按壓:用拇指在穴位上,慢慢向下按壓。
👍🏼 指揉:用拇指或食指指腹,小幅度旋轉畫圈揉動。
👍🏼 點按:用手指,來點按穴位。

按手也能活腦!手部四穴道打開活腦開關
HEHO 健康/艾蜜莉~2020年08月12日
☆ ☆ ☆
研究證實,老年人也能練得跟年輕人一樣健康
match 生活網/健康醫療網~2020年09月11日
你也報復性運動了嗎?這樣健走不傷身
match 生活網/優活健康網~2020年09月11日
☆ ☆ ☆
☆ ☆ ☆
☆ ☆ ☆
肌酸、BCAA到底要不要吃?運動營養品補充原則
★ 黃心瑩/報導記者

有運動的人,無論是想增肌或是減脂,都希望可以利用運動營養品或增補劑能夠幫助自己事半功倍,但是這些增補劑,例如:肌酸、咖啡因、丙胺酸、BCAA都不太便宜,到底要怎麼吃才能「吃在刀口上」?營養師叮噹說,要先學會運動營養金字塔,基礎營養都攝取好,並且掌握好營養品的食用時機,才不會吃了等於沒吃
想擁有好的體態、根根分明的肌肉、可以拿來洗衣服的腹肌,除了狂操猛練之外,運動營養的基本盤你做到了嗎?營養師叮噹說,最基本的飲食就是每天三餐,維持生活所需,是促進運動表現的基礎,要以天然食物為主,均衡攝取六大類食物,包含全穀類、豆魚蛋肉類、蔬菜水果類、乳品類、堅果油脂類。天然的食物提供足夠的能源、維生素礦物質,幫助我們合成肌肉、促進生長及代謝、維持良好的荷爾蒙平衡
基本營養都均衡之後,再來考慮營養品補充的時間點,訓練前、訓練中、訓練後的營養補充代表的意義不同,訓練前 2~3 小時攝取碳水化合物,主要是提供身體擁有足夠的能量來對付稍後的運動;訓練中則補充水分或是含糖運動飲料,如果是比賽中有較長一點的間隔期,則可以使用能量飲、能量棒,短時間內幫助延緩疲勞;訓練後則是碳水化合物加上蛋白質,主要來幫助運動後能源的回補、肌肉修復以及疲勞恢復
營養補充品多半以乳清、能量飲、能量棒來輔助基本飲食不足,或是短時間應急補充。營養師叮噹舉例,以想增加肌肉的健身族群來說,每天可能需要攝取到 2~3g/kg的蛋白質,若都以吃肉為來源的話,不只會吃不下,還有可能會壓縮到攝取其他營養素的空間,這時就可以考慮使用乳清來補足吃不夠的蛋白質,而且運動後使用乳清,其吸收的效果優於其他肉類蛋白質。前兩層都做到之後,最後再來補充運動增補劑才實際。
營養師叮噹說明,目前具有強烈證據證明有效果的增補劑是HMB、肌酸、咖啡因、丙胺酸及等,主要用來幫助長肌肉及促進運動表現的,但皆非必需品,若沒有前兩層的支持,平時飲食不均衡,也沒有另外補充營養素的話,吃這些增補劑是沒用的!另外BCAA證據等級相較薄弱,其實平日攝取的蛋白質中就有包含,非專項運動者不用特地另外補充。營養師叮噹提醒,想要提升運動表現前,記得先檢視飲食規劃,確認運動營養基本盤有無做到,營養補充的時間點有無補充到,最後才是再來考慮運動補給品。

肌酸、BCAA到底要不要吃?運動營養品補充原則
match 生活網/健康醫療網~2020年10月08日
☆ ☆ ☆
天氣一熱皮膚出現爆痘!中醫師:多按三個穴位也有助改善
match 生活網/HEHO 健康~2020年08月09日
體內濕氣重,按這些穴道可排濕
match 生活網/好醫師新聞網~2020年08月24日 ☆ ☆
☆ ☆ ☆
2招排毒瑜伽,促進代謝又強身
match 生活網/HEHO 健康~2020年09月13日
久坐臀肌容易萎縮!物理治療師教「膝蓋抬高」維持肌肉
match 生活網/HEHO 健康~2020年09月04日
【影片】站一整天小腿容易浮腫?一分鐘伸展操教你消除水腫問題
match 生活網/HEHO 健康~2020年09月13日
久坐族肩頸僵硬很正常!每天輕鬆堅持這5招還你健康好線條
match 生活網/HEHO 健康~2020年09月14日
9/8物理治療師節,跟著臺大物理治療師運動增強免疫力
match 生活網/健康醫療網~2020年09月08日
一招輪式有助柔軟脊椎、舒緩背部不適
match 生活網/HEHO 健康~2020年09月09日
進入秋初時令,健脾除濕有方法
match 生活網/健康醫療網~2020年08月30日(同上)
過敏性鼻炎多氣虛,三類型按穴道補氣抗過敏
match 生活網/HEHO 健康~2020年08月29日
☆ ☆ ☆
新增說明文字
☆ ☆ ☆
一招棒式有效鍛鍊核心肌肉,讓人不駝背
★ 巫俊郡

棒式看似動作簡單,但施作起來並不容易,幾乎需要用上全身的肌肉用力維持住姿式。也因為如此,棒式能有效鍛鍊核心肌群,減少脊椎負擔,使平常的體態自信大方、挺立。棒式步驟:
① 在墊子上呈現俯臥姿勢,雙腳與肩同寬,微微打開,手肘撐地。
② 用力撐起身體,除了手臂與腳尖外的部分全離地。
③ 肩膀、肩胛骨收緊,臀部、腹部、大腿出力,腰部不要往下掉,使力繃成一直線。
④ 全身出力,試著維持30秒,休息一分鐘後再做下一組,一天做五組。
若是初學者,沒辦法支持太久,建議先做5秒,隨著體能逐步增強後再延長時數,不要勉強自己的身體,對自己身體的改變耐心包容,一開始很難一步到位,慢慢來、慢慢調、慢慢變好。棒式好處:增強核心肌群、足夠的肌肉量能降低韌帶和關節受傷的風險、改善身體的平衡感、使人不駝背,體態好看。棒式看似動作簡單,但其實需要全身的力氣維持正確的姿勢,若做完棒式,只有手臂痠痛,那表示可能需要重新調整姿勢,剛才的施力可能是錯誤的。

一招棒式有效鍛鍊核心肌肉,讓人不駝背
match 生活網/HEHO 健康~2020年08月04日
想靠深蹲瘦身!訓練次數是關鍵,完整3套才能練到肌肉
match 生活網/HEHO 健康~2020年08月01日 ☆ ☆
30歲肌肉猛男突發心肌梗塞,健身後補充蛋白質有學問
match 生活網/NOW 健康~2020年08月03日
立下運動願望?這幾點遠離腳部運動傷害
match 生活網/健康醫療網~2020年08月08日
國際期刊告訴你這3個運動CP值最高,要健康還不趕緊動起來
HEHO 健康/林以璿~2018年08月30日
矯正體態又改善駝背!一招弓式瘦小腹
match 生活網/HEHO 健康~2020年08月20日
☆ ☆ ☆
新增說明文字
☆ ☆ ☆
活化大腦、預防衰弱上身!物理治療師教你這樣做運動
★ 曾正豪/報導記者

65歲以上長者應保持每天活動,任何類型的活動都比不活動好,即使是輕鬆的活動也有幫助,進而減少坐下、躺下及不動的時間。為此,衛生福利部南投醫院長照站設在南投縣名間鄉弓鞋社區,每週固定為長者安排豐富多元的課程與活動,由物理治療師為阿公阿嬤們上課,並現場帶領大家做健康操,強化長輩們的肌力與腦力,預防衰弱、健康老化。WHO建議每周至少累積150分鐘的中等費力運動,其中包含3次平衡及防跌運動、2次肌力訓練,以提高肌力、平衡感和柔軟度,降低跌倒風險。
陳怡君物理治療師指出,所謂的輕度活動要有「移動」的動作,例如起床泡杯茶、在家中移動、慢步走、清潔打掃、整理床鋪或房間、站立姿勢等;中強度有氧運動會提高心率,呼吸次數變多,身體有升溫感覺,判定方法為,運動中仍可以保持說話但無法唱歌的程度,例如快走、水中有氧運動、騎自行車、跳慢舞、雙打網球、推除草機、遠足等。
除了進行有氧運動外,陳怡君物理治療師建議要再加上肌力訓練,可以在有氧運動的同一天或不同天做肌力訓練,需依據自身健康狀況及能力選擇,而若想要達到肌力訓練的效果,應該運動到需要短暫休息才能再繼續運動的程度。其實,無論在家中還是在健身房中,都有很多方式可以訓練,如提有重量的購物袋、瑜珈、皮拉提斯、太極拳、舉重、使用阻力帶、俯臥撑和仰臥起坐、園藝活動,如挖土和鏟土等。

活化大腦、預防衰弱上身!物理治療師教你這樣做運動
match 生活網/健康醫療網~2020年07月14日
心肺復健與健身房,兩者的運動建議量有什麼不一樣?
match 生活網/健康醫療網~2020年08月13日
健走好處多,熱身操五招防運動傷害
match 生活網/優活健康網~2020年08月13日
腳抽筋怎麼辦?
match 生活網/健談網~2020年08月14日
33莊園五感按摩,客製化療癒之旅
match 生活網/中時電子報~2020年08月13日
筋膜按摩槍有用嗎?物理治療師教你用
match 生活網/健康醫療網~2020年07月11日
側睡容易傷脊椎!神經科醫師:仰睡時,頸部、腰部的脊椎肌肉最能放鬆
match 生活網/HEHO 健康~2020年08月11日
☆ ☆ ☆
新增說明文字
☆ ☆ ☆
舒緩中暑不適,簡單刮痧消暑氣
★ 艾蜜莉

炎熱的夏天,出門稍微曬個太陽就很容易中暑,而一中暑就可能會昏昏沈沈一整天,甚至感到全身無力、噁心想吐。這個時候,透過中醫的「刮痧法」可以舒筋活絡,活血祛瘀,達到改善中暑症狀的目的。《這樣刮痧消暑氣》標示紅色的範圍,就是刮痧的區域,按照數字標示1、2、3、4,依序刮痧,每個部位約刮 20 次左右,如有不適請停止刮痧。
① 標示1部位:僧帽肌。
② 標示2部位:肩膀頂端。
③ 標示3部位:肩胛骨。
④ 標示4部位:脊椎兩側,距離脊椎4指寬處。
★ 刮痧小要點:
1. 刮痧工具:建議使用專用的刮痧棒,因為質地較光滑不容易讓皮膚受傷。也可以使用「邊緣圓滑」的器具,像是瓷湯匙,但最好避免使用金屬製品的器具,以免造成過敏。
2. 搭配使用潤滑劑:刮痧時配合使用潤滑劑,如嬰兒油、萬金油、紫草膏等,可以避免皮膚太乾燥而擦傷,如果手邊都沒有這些東西,也可以使用水來潤滑、減少摩擦。
3. 刮痧時間:痧不是越黑越好,只要皮膚刮出紅斑、小瘀斑即可,不要過度刮痧造成皮膚損傷。
★ 注意事項:
① 使用刮痧棒前先用酒精擦拭、消毒。
② 採取單一方向刮,不要來回刮。
③ 刮痧完,記得要多喝溫開水。
④ 刮痧一次後間隔5~7天。
《這些人不建議刮痧》對於有皮膚症或身體過瘦、皮膚缺乏彈力的人來說,刮痧會對原本就已脆弱的皮膚組織造成更大的傷害,甚至引起感染,而有心臟疾病、血液疾病與肝功能問題的人,還有兒童與體弱老人,也切勿刮痧,以免對身體造成更大的傷害。

舒緩中暑不適,簡單刮痧消暑氣
match 生活網/HEHO 健康~2020年07月09日
簡單三步驟緩解焦慮感,其實只要動動眼球就可以
match 生活網/HEHO 健康~2020年08月10日 ☆ ☆
四種必學的眼睛伸展操,改善血液循環、消除眼睛疲勞
match 生活網/HEHO 健康~2020年08月14日 ☆ ☆
 「掐指功」人人可練,活化大腦,預防失智
健康醫療網/三采文化~2017年07月17日 ☆ ☆
讓腸胃動起來,二招動作調理腸胃、解便秘
match 生活網/HEHO 健康~2020年08月17日 ☆ ☆
☆ ☆ ☆
新增說明文字
☆ ☆ ☆
坐在椅子上也能肌肉訓練!專家:這樣練核心瘦更快
★ 關嘉慶/報導記者

越來越多人有上健身房的習慣,但部分的民眾因為忙碌選擇在家自我運動,只是在家運動少了槓片、壺鈴等器材,要如何達到訓練的程度?日本身材探索株式會社董事長森俊憲分享,其實平時自己也很忙,但在零碎的時間內,用一張椅子也能達到練習肌力的效果。為什麼人的肌力與核心如此重要?屢屢被教練、專家提到,因為核心不只是腹部的肌肉,而是用來控制人體軀幹,給予支撐力的肌肉群,大多包括:腹橫肌、骨盆底肌、多裂肌以及橫膈膜。
良好的核心可以幫助人體更精準完成動作之外,也可以減少腰椎受傷的風險,尤其一些高難度的動作需要強大的肌力外,也要穩定的核心力量才能達到。日本身材探索株式會社董事長森俊憲在其著作中《在家練肌力,體脂少10%:2天練1次,效果最好!》提到:「先做肌力訓練再做有氧運動,燃脂效果更好。」
他強調:「透過肌力訓練長出肌肉的人,肌肉在不斷增加下,基礎代謝率就會提高,自然而然熱量的消耗也會增加,不需要做許多消耗熱量的運動。」森俊憲依據個人親身經驗,開發出獨創的「身材設計課程」健身方法,其中利用椅子就是可以強化核心的方式,其中有兩組運動是森俊憲平時也常用於肌力訓練。也許上班族累了,休息時間做個1~2組。
【腹部力量延伸至腿部!增強直腹肌、股四頭肌】森俊憲說:「利用椅子訓練腹肌和大腿,尤其增強直腹肌且延伸到股四頭肌來收緊下腹部,儘管看起來沒有動作很大,但實際上具有很好的運動效果。」
① 坐在椅子上,雙手抓住椅子的邊緣,將雙腳抬起慢慢彎曲膝蓋。
② 將膝蓋向前延伸,請保持雙腿浮起,並注意不要讓雙腿接觸地板,來回連續十次。
【髖關節漂浮運動!強化腹肌及臂力】森俊憲說:「這是平時在辦公室時可以嘗試的核心訓練,且至少每天練習1-2套,腹部將會非常有感。」只是如果男性做這動作時,容易用手臂的力量來舉起身體,但森俊憲說:「應使用腹部的力量,才能感覺到比較多核心的刺激。」
① 坐在椅子上,雙手放在椅子兩邊。
② 將自己的臀部抬離椅子,背部也可為向前傾延伸,可平衡身體的重心。

坐在椅子上也能肌肉訓練!專家:這樣練核心瘦更快
match 生活網/HEHO 健康~2020年07月15日
15天抖掉內臟脂肪!超火紅「殭屍體操」做5分鐘讓血管更年輕
match 生活網/HEHO 健康~2020年08月05日 ☆ ☆
每天多動15分鐘、可以多活三年!哈佛大學教三種運動維持身體習慣
match 生活網/HEHO 健康~2020年07月31日
☆ ☆ ☆
期中段考來了!10分鐘居家超慢跑,教練教你提升讀書效率
match 生活網/健康醫療網~2020年10月08日
一分鐘伸展操教學,早晨清醒就做讓身體一整天輕盈
match 生活網/HEHO 健康~2020年09月25日
一分鐘伸展操教學,舒緩肌肉僵硬!工作空檔也能簡單做
match 生活網/HEHO 健康~2020年09月24日
寒露鍛鍊身體增加肌肉量,冬天不怕冷
match 生活網/優活健康網~2020年10月08日
一分鐘伸展操教學,睡前伸展消除一天的疲勞
match 生活網/HEHO 健康~2020年09月26日
別因慢性疼痛就不動!研究:瑜伽和冥想有助減輕疼痛感
match 生活網/HEHO 健康~2020年10月08日
☆ ☆ ☆
暈車按摩5穴道,放假出遊不掃興
match 生活網/HEHO 健康~2020年10月02日
【影片】一分鐘伸展操教學,日本專家教你極速瘦臉法
match 生活網/HEHO 健康~2020年09月15日
長時間低頭滑手機恐致頸因性頭痛,6招遠離頸椎症候群
match 生活網/NOW 健康~2020年09月25日
護心這樣動!3式瑜伽讓身體靈活、血管有彈性
match 生活網/HEHO 健康~2020年09月24日 ☆ ☆
秋季易傷呼吸道,3穴道滋陰防秋燥
match 生活網/HEHO 健康~2020年10月02日
☆ ☆ ☆
蜜大腿才是王道!三招擺脫弱肌筷子腿
match 生活網/優活健康網~2020年09月25日
雕塑臀部好曲線!一招椅子式塑美腿
match 生活網/HEHO 健康~2020年09月29日
膝蓋痛也可能是肌肉發炎,一招瑜珈伸展操緩解不適
match 生活網/HEHO 健康~2020年10月01日
膝蓋病症大解析,原來這些 … 都可以透過瑜珈放鬆筋膜
match 生活網/HEHO 健康~2020年10月02日
中秋烤肉姿勢很重要,這樣烤不會腰痠背痛
match 生活網/好醫師新聞網~2020年09月29日
上班久坐腰痛好痠痛?2招拉伸運動立即改善
match 生活網/HEHO 健康~2020年09月29日
腰、臀、腿不適!醫學瑜珈訓練一招達到全面伸展
match 生活網/HEHO 健康~2020年10月04日
☆ ☆ ☆
媽媽手痛到想哭?醫學瑜珈!一個簡單動作舒緩疼痛,修復肌筋膜
match 生活網/HEHO 健康~2020年10月01日
醫學瑜伽「燃脂肌力」教學,每天一分鐘可改善肥胖、便秘
match 生活網/HEHO 健康~2020年10月02日
二招擺脫腰間肉,躺著也能瘦腰減腹
match 生活網/HEHO 健康~2020年10月08日
☆ ☆ ☆
肌肉發炎是頭痛主因!醫學瑜珈伸展一招有效預防頭痛
match 生活網/HEHO 健康~2020年10月04日
塞車時專用的三招緩解肩頸腰痠痛
match 生活網/HEHO 健康~2020年10月04日
扭脖子發出咔咔聲是退化訊號!4個小動作讓頸椎變輕鬆
match 生活網/HEHO 健康~2020年10月06日
空腹運動瘦比較快?運動營養師:長期減脂效果沒差
match 生活網/健康醫療網~2020年10月05日
中秋烤肉吃太多,3招燃脂運動救身材
match 生活網/優活健康網~2020年10月05日
☆ ☆ ☆
重訓容易受傷?說真的受傷機率比打球還低
match 生活網/健康醫療網~2020年09月21日
☆ ☆ ☆
☆ ☆ ☆
新增說明文字
☆ ☆ ☆
久坐真的會減壽!5居家運動能瘦又延命
★ 曾正豪/報導記者

依據我國「國民健康訪問調查」,我國國人每日平均久坐5.9小時,每週身體活動量未達WHO建議標準占47.3%,而根據澳大利亞2011年研究結果,久坐1小時會減少約22分鐘的平均餘命。為鼓勵民眾隨時隨地找時間運動,國民健康署邀請宋語涵韻律體操國手及林正籃球國手一同分享運動的好處,並教以下5招式,無需特殊裝備,不受場地的限制,只需換上輕便運動裝束與準備兩瓶礦泉水,運用隨手可得的毛巾、彈力帶等物品,就能隨時隨地健身,增加身體活動量,運動程度不亞於上健身房。
① 居家協調訓練~推推球運動:爸爸和小朋友一起推著彈力球走,訓練小朋友的大肌肉群及手部肌肉與身體協調。
② 居家爆發力與協調訓練~反向跳運動:親子一起玩雙人反向跳,可以訓練雙腳爆發力和身體協調性,還可以互相挑戰,看誰的耐力比較好,提升運動的樂趣。
③ 居家肌力訓練~深蹲運動:手握彈力帶兩側末端,兩腳分開與肩同寬,踩住彈力帶往下蹲,可以強化下肢肌力,也可以親子面對面一起做,增加默契。
④ 居家心肺及肌耐力訓練~跑步機:手扶穩桌子或家具,穿運動鞋各踩一條抹布來回移動,以訓練下肢肌群為主,核心為輔,過程中手部不能離開扶手,以保持安全。
⑤ 居家下肢肌耐力訓練~坐式健身車:左右手維持不動,雙膝輪流輕頂礦泉水,可以訓練上肢、核心及下肢肌力,只要2瓶礦泉水,運動6分鐘,消耗約32卡熱量。
此外,運動建議可選擇中等費力以上的身體活動(運動強度為活動時仍可交談,但無法唱歌),時間每次10分鐘,可以分段累計至每天30分鐘,每週能累積150分鐘以上更佳。國民健康署強調,多運動可以有效延長壽命,還可以達到減碳與消耗熱量的效益,包括:
1、 只要多走路,以6公里計算(約步行1萬步),單趟可減少1.42公斤排碳量。
2、 每人每日減碳1公斤,等於62座大安森林公園一整年所吸收的二氧化碳。
3、 健走30分鐘60公斤者,可以消耗約165大卡。

久坐真的會減壽!5居家運動能瘦又延命
健康醫療網/曾正豪~2020年07月01日
☆ ☆ ☆
新增說明文字
☆ ☆ ☆
用呼吸改善失眠、消除疲勞!腹式呼吸的好處
★ 艾蜜莉

經常失眠、疲勞卻難以獲得改善嗎?不妨試試呼吸來調節身體吧!呼吸可以分為胸式呼吸與腹式呼吸兩種,大部分的人若沒有經過練習,都是使用胸式呼吸法或是混合呼吸。使用胸式呼吸法,較不利於肺部的健康,因為胸式呼吸時只有肺的上半部在工作,長期下來會造成中下部肺葉退化、肺部彈性變差,導致呼吸功能下降,就容易罹患呼吸道疾病。而腹式呼吸會特別著重在橫膈膜的運動上,使胸腔的範圍變大,所以空氣就能進到肺部更深處的地方,給身體充足的氧氣。
★ 使用腹式呼吸的五大好處:
① 改善失眠:
因緩慢地吸吐空氣,來達到放鬆肌肉、消除疲勞的效果,也就是平常我們常用的深呼吸緩解情緒的原理。現代人常有壓力過大的問題,導致肌肉無法放鬆,進而引發失眠,所以可以在睡前做幾分鐘的腹式呼吸,可幫助提升睡眠品質。
② 增加肺活量:
腹式呼吸會增加體內呼吸空氣的容量,所以會幫助增強肺活量。當肺活量提升,運動果效也會跟著增加,像是跑步時會比較不容易喘,就可以將運動時間拉長,並進行強度更大的運動項目。
③ 促進消化、吸收功能:
因腹式呼吸法可有效進行氣體交換,讓身體含氧量提升,也會幫助促進血液循環與新陳代謝,達到改善或保養身體之效果,例如腹腔壓力規律性的增減,使得腹腔臟器活動增強,加速了消化道的血液循環,進而促進消化和吸收功能,同時也能預防便秘的效果。
④ 充分氣體交換:
腹式呼吸法會讓橫膈膜向腹腔伸展,使得呼吸的空間變大,所以可以吸入更多新鮮空氣及氧氣,再藉由深層吐氣讓身體內廢氣排出,幫助身體進行充分的氣體交換。
⑤ 減少焦慮、紓緩壓力:
因為採用腹式呼吸時,會把注意力集中在深吸氣和深吐氣之間,以至於可把注意力從緊張或壓力中轉移,有益助於減輕緊張和焦慮不安的情緒。
★ 腹式呼吸怎麼做?
★ 步驟1:先充分呼氣。
先做 1~2 次的充分呼氣,來將空氣從肺部的底層徹底排出,使肺部呈現真空狀,就會讓下一次的吸氣是一個深呼吸,也容易會是腹式呼吸。
★ 步驟2:鼻子吸氣 嘴巴吐氣。
從用嘴巴來呼氣開始,再用鼻子慢慢的吸氣,這樣「鼻吸嘴吐」的方式比較容易上手腹式呼吸;若熟練後,就可以換成「鼻吸鼻吐」的方式。
★ 步驟3:把肚子想成無形氣球。
可用放在腹部上的雙手去感覺,吸氣時用鼻子緩慢的吸氣5秒,感受氣體慢慢進入肚子,感到腹部鼓起。吐氣時,用嘴巴緩慢的吐氣,要把肚子的空氣都吐光般,感受到腹部凹下。
★ 步驟4:按壓腹部。
若是覺得把空氣吸入腹部是有困難的,可以用雙手在呼氣時輕壓在腹部上,幫助讓空氣可以吐出更多,並在緩慢深吸氣時,用充滿空氣的腹部將雙手往上推。

用呼吸改善失眠、消除疲勞!腹式呼吸的好處
match 生活網/HEHO 健康~2020年05月26日
☆ ☆ ☆
新增說明文字
☆ ☆ ☆
☆ ☆ ☆
【影片】一分鐘伸展操教學,日本專家教你改善「肩膀內翻」問題
match 生活網/HEHO 健康~2020年09月10日
常按神奇2穴道,讓孩子長高、變聰明
match 生活網/HEHO 健康~2020年09月10日
☆ ☆ ☆
《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高齡者健康操
《照護線上合輯 1/24》四分鐘運動~跑步後瑜珈伸展
☆ ☆ ☆
運動健身10907輯
運動健身10906輯~深蹲
運動健身10905輯~肌少症
運動健身10904輯
運動健身10903輯
運動健身10902輯
運動健身10901輯
社區營造游民 ▶ 部落格文章輯
☆ ☆ ☆
新增說明文字
※ ※ ※
※ ※ ※

2020年8月25日 星期二

健康醫療1098輯~人物機構

新增說明文字
☆ ☆ ☆
暖心名醫阮郁修,後山拆彈造福花東民眾
★ 陳佳慧/報導記者

在花蓮慈濟醫院白色的走道上,一個個病患守在診間外等待醫師的到來,尤其放射科介入治療門診外,一群患者正等待著是他們的救星,被稱為「後山拆彈專家」的阮郁修醫師到來。阮醫師視病猶親,解釋病情時有條不紊,讓病患感到既親切又安心。病友陳媽媽說:阮郁修醫師很細心也很有耐心,不懂的都會跟我解釋清楚,我偏頭痛了好幾年就是找他治好的!台灣每100人內就有三人罹患腦動脈瘤,猶如活在不定時炸彈的威脅之下,每天都擔心腦動脈瘤破裂造成的顱內大出血。
其中病患又以女性居多,長期的高血壓、抽菸、腦血管發炎以及停經後賀爾蒙的不穩都會增加腦動脈瘤發生的可能性。早期腦動脈瘤的治療方式以開顱夾除手術為主,如今的技術已進步到血管內介入治療的微創手術,病患當天開完刀,平躺兩個小時就能下床走路。阮郁修醫師說,其實腦動脈瘤平時很少有徵兆,但有時會壓迫到腦內的神經,這時患者會出現頭痛、眩暈或是視力模糊的情形。
醫師回憶,他曾經碰過一位年僅23歲的患者,住院時本來以為是中風,但經過檢查後才發現原來是腦內有個直徑五公分大的腦動脈瘤,因為動脈瘤內的血栓,才造成缺血性中風,經過置放血流導向器後,這顆巨大的腦動脈瘤被「成功拆彈」,患者也回復了正常的意識,沒了偏頭痛,生活品質也大幅改善,術前術後彷彿活在不同世界。阮郁修從小就對於圖像記憶特別拿手,念醫學系時在影像檢查的課程總是名列前茅,讓當時授課的教授印象深刻,對他圖像記憶的能力讚許有加,還送了他最新的影像醫學原文書。
阮郁修笑說:「那時的同學都說我應該去當警探破案,因為我對圖片跟影像很敏感,常常一看就發現問題在哪裡。」除了對影像檢查十分拿手,阮郁修還是實習醫師時,學長姐就常誇他的手很巧,非常適合走外科。阮郁修說:「最後我選擇神經介入診療的領域,剛好結合兩個我最擅長的部份。」也是這樣的機緣,讓阮郁修在治療與診斷腦動脈瘤這個領域成為佼佼者。
花東的醫療資源比起北部或西部,來得更少也更不方便,若是稍微專門的治療領域,往往都要舟車勞頓到其他縣市治療,阮郁修醫師在花蓮服務超過十年,這十年內成功治癒了超過500名,每天都要擔心破裂的腦動脈瘤患者。「能讓患者不再提心吊膽,就是我最大的成就感與動力。」阮郁修說,雖然要在台北與花蓮的門診兩地跑,但能夠給予花東居民更好的醫療品質,他仍會繼續服務下去。

暖心名醫阮郁修,後山拆彈造福花東民眾
match 生活網/健康醫療網~2020年07月13日
☆ ☆ ☆
深耕彰化,彰基心臟外科主任陳映澄,10年用心管好您的健康
match 生活網/健康醫療網~2020年07月29日
白袍初衷,林欣榮分享25個救命故事
match 生活網/優活健康網~2020年10月27日
行醫70年,賴啟河盼做到101歲
match 生活網/優活健康網~2020年11月12日/內科
☆ ☆ ☆
擁抱暗黑,清大教授周卓煇新書透露長壽密訣
match 生活網/台灣好新聞~2020年11月26日
「醫師其實沒有比一般人健康」,健檢名醫抗癌14年的領悟
match 生活網/HEHO 健康~2020年11月26日
☆ ☆ ☆
SARS奪走同學生命,發奮研發全球首台鼻咽採檢機器人
match 生活網/好醫師新聞網~2020年11月13日
☆ ☆ ☆
☆ ☆ ☆
新增說明文字
☆ ☆ ☆
☆ ☆ ☆
☆ ☆ ☆
☆ ☆ ☆
☆ ☆ ☆
國際情勢因疫情詭譎多變,台灣整合數位醫療讓世界看見
match 生活網/NOW 健康~2020年07月08日
陣容再升級!國家生技研究園區啟動,全臺最大生醫新創加速基地
match 生活網/健康醫療網~2020年07月23日
☆ ☆ ☆
☆ ☆ ☆
新增說明文字
☆ ☆ ☆
什麼是沾黏?
★ 照護線上 編輯部

相信很多人曾聽說,肚子開刀後的患者偶爾會肚子痛,吃什麼吐什麼,甚至要送醫院,被插上鼻胃管。原來,這可能就是發生術後腸沾黏。沾黏可以發生在身體各處,最常見是發生在腹部與骨盆腔手術之後。動過腹腔與骨盆腔手術的患者中,大多數人會有腹腔、骨盆腔沾黏,幾乎可說是人人中獎,發生率極高!那究竟「沾黏」是怎麼樣一回事呢?我們腹腔、骨盆腔內的臟器表面是相當光滑,沾黏產生時這些原本光滑、不相連的臟器表面,被條狀、成束的疤痕組織連結在一起,像是圖片裡兩段小腸被沾黏相連在一起這樣。
為什麼會造成沾黏呢?這是我們身體對組織創傷的自然反應,也就是在手術後,身體啟動了自我修復的能力,在修復的過程中若把附近的組織都連結在一起,而就產生了「沾黏」!沾黏造成的症狀可能延續幾個月到多年之後。凡是接受過腹部手術,不管是曾經經歷闌尾炎破裂、腸穿孔、腸道切除等相關手術,醫師都需要用紗布、手套、縫線等觸碰體內的器官與組織,種種因素都會促使身體誘發發炎反應,約在手術後3小時內,傷口進入修復癒合過程,可能把附近不同的組織或器官包在一起,進而形成沾黏。每個人體質狀況不同,沾黏發生程度也不相同。
接受過腹部手術的患者,腸子大多有一定程度的沾粘。部分患者即使有腹部沾黏也不曾有症狀,但有不少患者會在術後運動、伸展、呼吸時感到腹部疼痛,可能就是沾黏所引起的。而沾黏後引起的影響中,最惡名昭彰的不外乎是腸道阻塞了。想想看,原本活動自如的腸子若被沾黏掐住,就會讓腸道蠕動受阻,等於是勒住了腸子,腸子內的腸液、食糜無法往下送,僅能積存於前端腸子,尤其在進食時,患者會感到腸胃絞痛,脹痛脹氣或噁心、嘔吐。
當沾黏愈嚴重,或腸道阻塞後脹大狀況難以回復,嚴重可能會影響血流,失去血流供應的腸子逐步壞死,最後演變成腹膜炎,需要緊急開刀處理,將沾黏在一起的腸子分開,並切除壞黑腫脹的腸子!骨盆腔沾黏可能會影響女性的生殖。當骨盆腔因為曾經的婦科手術而產生沾黏後,這些不正常的纖維組織會改變器官的正常位置,可能改變生殖器官的型態,就像上圖呈現的「綁手綁腳」的狀況。如此一來,卵巢釋放卵子之後,難以順利地通過輸卵管,前進到子宮。因此,可能導致女性不孕。
「有辦法預防手術造成的沾黏問題嗎?」既然沾黏源自於身體自然的修復反應,想要「防沾黏」可以從幾個方向著手,一是減少手術對身體的侵襲性,二是採用物理性隔絕。狀況許可時,醫師會盡量減少手術時間,並在手術中保持組織濕潤度,來降低組織在術後的發炎反應。至於所謂的物理性隔絕,是指在器官與器官之間,或器官與腹膜之間以防沾黏產品隔開,減少纖維組織的形成。
防沾黏產品會存在體內數日至數周,之後漸漸被身體吸收。在手術前可以與醫師詳細討論手術範圍、術式,了解使用防沾黏產品有沒有幫助。防沾黏產品能暫時隔開器官與腹膜,減少身體在修復過程中形成纖維組織把器官黏在一塊兒的狀況。倘若能減少腹腔手術及骨盆腔手術的術後沾黏,就可能降低沾黏併發症的發生,以及因沾黏而再次開刀的機會。

什麼是沾黏?
CareOnline 照護線上~2018年07月18日
☆ ☆ ☆
☆ ☆ ☆
☆ ☆ ☆
國泰醫院心、腦、腎疾病照護品質獲殊榮
match 生活網/好醫師新聞網~2020年08月28日
站在巨人的肩膀,帶領北榮腦神經外科翱翔國際
match 生活網/健康醫療網~2020年11月16日
「醫養心動」新北醫療資源再升級!輔大醫院數位化轉型,擴大服務量能
match 生活網/HEHO 健康~2020年11月26日
☆ ☆ ☆
☆ ☆ ☆
新增說明文字
☆ ☆ ☆
☆ ☆ ☆
☆ ☆ ☆
謬誤!別再搶當第一個成功研發疫苗的國家!合作才是加速疫苗往前關鍵
match 生活網/HEHO 健康~2020年07月27日
☆ ☆ ☆
☆ ☆ ☆
新增說明文字
☆ ☆ ☆
☆ ☆ ☆
☆ ☆ ☆
☆ ☆ ☆
☆ ☆ ☆
新增說明文字
☆ ☆ ☆
☆ ☆ ☆
☆ ☆ ☆
唐鳳挑戰一日諮商心理師,曝諮商契機:全是求知慾
match 生活網/健康醫療網~2020年11月21日/諮商心理師節
☆ ☆ ☆
☆ ☆ ☆
☆ ☆ ☆
新增說明文字
☆ ☆ ☆
人體自癒力超強,五招教你喚醒體內的自癒力
★ 陳亦云

日本外科名醫岡本裕在他的《90%的病自己會好》一書中說,自癒力可以處理90%人體內的病痛,只要自癒力的功能正常。而美國著名的 Andrew Weil 醫師也在他的著作《自癒力》(Spontaneous Healing)一書中表示,「自癒力就是人體內醫術高明的醫生。」岡本裕與 Andrew Weil 兩人的主張,跟2006年德國《生機》雜誌上刊載的一篇文章論點完全相同,該篇文章指出,只要注意調養與改善不良的生活習慣,人體60%到70%的疾病,都可以不用看醫生,單靠自己的調養與自癒力就可以好起來。
「自癒力」這個論點最近幾年在國內外非常熱門,美國神經專科醫師黃如玉在一篇《身體也有自癒力!每7年會被大改造一次》的專文中就提到,我們的身體每過7年,就會將全身上下的細胞「重新更換」一次,而代謝會發生在身體的每個部位,不斷的修復、淘汰與再造。而一個人的自癒能力愈好,身體的修復和淘汰能力就愈好,而自癒力要好,就需要仰賴脊椎、骨骼、關節、肌肉和神經傳導的完整運作,讓身體上下各部位的組織能夠得到充足的養分與訊息交換。
而要談人體的自癒力,就不能不說說,其實,人體內就是個天然的大藥店,其中包含各式各樣的激素,這些激素就是大藥店裡的珍貴藥品,是將它們排列組合,就可以配出超過30種治病的藥方。而更重要的是,人體裡還有一位優秀的醫生,就正是「自癒系統」,可以快速地捕捉到人體一切異常的信號,馬上調整人體的各種功能,並及時啟動在藥店中的各種激素,來進調製藥方的功能,進而對人體疾病進行醫療。而所謂的自癒系統,則是包括了免疫力、修復能力(癒合與再生能力)、代償能力、排異能力與分泌調節能力和應激能力等。
像是包括感冒、失眠、發燒、小傷口、腹瀉、輕微的「三高」(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脂肪肝、痛風、腸譟症、口腔潰瘍等疾病症狀,都可以透過人體內的自癒系統加以治療,根本不需要看醫生吃藥。而既然我們人體內擁有這麼好的藥店,就應該好好的儲備充足的藥品,以備身體出現問題時的不時之需,而專家提供了5招來強化體內的自癒力。
① 不要濫用藥物:千萬不要身體一出現發炎的症狀,就想到抗生素與消炎藥,否則即使能夠緩解一時的症狀,也可能讓病毒生產耐藥性,而且,藥效愈強的藥物往往毒性或副作用就愈強。
② 充足的睡眠:睡眠不佳的人體內的免疫系統功能也會變差,而抵抗病菌的殺手細胞也會減少,美國芝加哥大學的研究人員發現,每天只睡4個小時的人,血液中抵禦流感的抗體比睡眠時間7到8小時的人減少了50%。
③ 愉快的心情:具有積極樂觀精神的人身心更加健康,死於心血管疾病或罹患憂鬱症與焦慮症的機率更低。同時也要進行適當的社交活動,有一個研究結果顯示,有6個朋友以上的人要比更少朋友的人對抗感冒的能力增加4倍。
④ 定期適度的運動:多運動與走路對於提升人體免疫力有很大的幫助,而一週至少3次30分鐘的有氧動,可以讓你的免疫系統運作能力更強。
⑤ 均衡的飲食:均衡的飲食是建立強而有力自癒力的重要方法,特別是攝取足夠的維生素與多種有益健康的微量元素,可以強化人體的免疫系統功能。

人體自癒力超強,五招教你喚醒體內的自癒力
HEHO 健康~2018年09月19日
☆ ☆ ☆
☆ ☆ ☆
☆ ☆ ☆
☆ ☆ ☆
新增說明文字
☆ ☆ ☆
人體有「細胞更新」週期表,趁換新的週期好好保養
★ 黃聖筑

人體具有神奇的自我修復功能,一些器官和細胞會持續不斷地更新,美國科學家與醫學專家稱之為「維護性再生」。因此,只要營養充足,受損的器官通過細胞受損的組織和器官,就會被“軟性置換”,產生出“新”的組織與器官。以下就讓你一次稿懂各細胞和器官的更新時間。
01、 【人體最快更新的細胞是?腸細胞】
腸道細胞的更新周期是2~3天;它們是分布在腸上的腸絨毛,長得像手指狀的觸角,功能是增加表面積幫助腸吸收營養,因為常常暴露在高腐蝕的胃酸中,所以更新的速度極快!此外,腸的其他部分會分泌一層黏液保護細胞,但也沒辦法對抗胃酸腐蝕太久,這些位置的細胞更新時間稍微久一點,約3~5天。
02、 【平均7天,胃細胞會更新】
胃粘膜的上皮細胞更新速度很快,每分鐘約有50萬個細胞會脫落,被新生的胃黏膜細胞取代,整個胃黏膜更新的時間約為3天;而胃部其他的特殊細胞則負責分泌胃酸及保護性的黏液,讓胃部保持酸性,也同時防止酸性造成的傷害。所有的胃部細胞,更新一次的時間約為7天。
03、 【平均10天,大腦的嗅覺及記憶區域細胞更新】
人體約有1000億個腦細胞,出生時數量已固定,傳統科學對大腦認知為:腦細胞不斷地死亡且永不復生!但後來科學家發現,大腦中負責嗅覺和記憶的嗅球和海馬迴這兩個區域是例外,它們可經由神經幹細胞再生而進行細胞更新。因此,直到人邁入中老年,這兩個腦區域退化前,人類都有維持嗅覺和學習的能力。
04、 平均10~14天,味蕾會更新】
味蕾是舌頭表面細胞的集合,每個味蕾有大約50個味覺細胞,整個舌頭則約有9000個味蕾,幫助人們感受食物的酸甜苦鹹等味道。通常味覺細胞大概10~14會更新一次,但是感染、發炎或吃重辣及吸菸都會傷害味蕾,降低味覺的敏感性及讓細胞更新的速度變慢。
05、 【平均13~20天,白血球細胞會更新】
骨髓幹細胞平均13~20天,會分裂生長出白血球細胞。當細菌或病毒侵犯人體或體內有發炎反應時,產生白血球的速度就會增加,所以當血液檢查報告中,白血球增高時,就是體內有發炎反應;而血癌是骨隨幹細胞不斷地分裂生長出白血球細胞,讓人體各器官系統失衡。
06、 【平均14~21天,肺表面細胞會更新】
肺部表面細胞約每隔14~21天會進行自我更新。它們是肺的第一道防線,因此必須快速更新。而肺部深處的用來交換氧氣和氣體的氣泡或者氣囊細胞,則需要約1年的更新時間。
07、 平均28天,皮膚表皮更新一次】
皮膚表面的上皮細胞,約28天會自我更新一次,因為皮膚暴露在污染和負責保護身體外層,因時常損傷,所以要時常更新。當洗澡時,身體偶爾會搓出一層「泥」,其實是上皮細胞凋亡的「屍體」。為什麼皮膚更新,隨著年紀增長,皮膚還是會長皺紋呢?因為皺紋是皮膚老化失去膠原蛋白和彈性造成的。
08、 【平均6~8周,睫毛和眉毛會更新】
一般健康正常人的睫毛和眉毛的更新週期約6~8周,但是經常拔眉毛會破壞6~8周的生長循環週期,導致眉毛停止生長。
09、 【平均4個月,紅血球會更新】
身體每天有300萬個紅血球凋亡,也同時有這麼多的紅血球生長,當身體受傷或女性月經時,造血機制會合成更多紅血球。它的生命週期為80~120天,而更新頻率為4個月,而衰老的紅血球會被脾臟、肝臟等處破壞。
10、 【平均5個月,肝臟更新一次】
在血液供應充足的條件下,肝擁有驚人的自我恢復和再生的能力!專家解釋:「若在一次手術中切除患者肝臟的70%,只要2個月的時間,大約90%的肝就會長出來。」因為,肝只要150天就能更新一次,也就是有些酒鬼的肝功能也可提高的原因!
11、 【平均6~10個月為指甲的更新週期】
手指甲每個月大約會長3.4毫米,完整生長的時間約為6個月;而腳趾甲生長則需要10個月。這是由於手部循環較腳部循環好的緣故。而指甲的生長速度也會受年齡與疾病影響,例如:牛皮癬會讓指甲變慢。
12、 【平均3~6年是頭髮的更新周期】
頭髮的壽命取決於它的長度,通常每個月頭髮會生長1厘米。女人每根頭髮的生長時間可達6年,男人的頭髮會長3年。
13、 【平均10年骨骼更新一次】
骨骼中的破骨細胞將老舊的骨頭分解,而造骨細胞負責製造新的骨組織,完成一次骨骼的更新需要10年。當中年後,骨骼更新的速度會變慢,這是導致骨骼疏鬆的原因。
14、 【平均20年心臟幹細胞會更新】
過去一直以為心臟細胞無法自我更新。但科學研究發現,心臟上其實有許多可以自我更新的心臟幹細胞,約20年會更新一次。
15、 【你活多久都不會改變的器官:眼睛】
眼睛是人體少數不會更新的器官。眼睛中唯一會更新的部位是角膜,若角膜受損,能在24小時內復原。但其餘的眼睛部位,例如:水晶體並不會更新,而是會失去彈性,因此視力也只能隨著老化變差。

人體有「細胞更新」週期表,趁肝和皮膚換新的週期好好保養
HEHO 健康/黃聖筑~2018年03月26日
☆ ☆ ☆
☆ ☆ ☆
健康醫療10910輯~腸胃道
健康醫療1099輯~皮膚指甲
健康醫療1098輯~人物機構
健康醫療1097輯~口舌牙
健康醫療1096輯~眼睛
健康醫療1095輯~筋骨
健康醫療1094輯~防疫
健康醫療1093輯~血糖①
健康醫療1092輯~腫瘤癌症①
健康醫療1091輯~藥品①
社區營造游民 ▶ 部落格文章輯
☆ ☆ ☆
新增說明文字
※ ※ ※
※ ※ ※

2020年8月20日 星期四

腦神經1095輯~醫技

新增說明文字
☆ ☆ ☆
腦中風後手腳僵硬是因為痙攣!肉毒桿菌治療幫助肢體復健
★ 盧映慈

腦中風是國人十大死因的第四名,根據2019年統計資料,有1萬2176人死於腦中風相關的疾病,而每年會新增 3~5 萬多名腦中風的患者,每個人終生發生腦中風的機率是  1/6。在今年4月,玉山金控科技長、也是 AI 專家的陳昇瑋,就是因為撞到頭而引發腦部出血性中風而死亡。但即使有 2/3 的人可以度過這段死亡關卡,這些人在之後也會有「失能」的問題,導致行動不便、無法自行穿脫衣服,甚至生活無法治療。
根據台灣中風登錄資料庫顯示,中風半年之後,還有超過一半的患者會有失能的狀況,而有大約4成的患者會有「肢體痙攣」的狀況。「肢體痙攣是因為腦傷,腦部神經受損而產生的問題。在腦中風一開始,很可能只是輕微的無力、肌肉緊繃,但在經過幾個月之後,可能就會出現肢體痙攣的狀況。」台灣神經學學會理事長陳柔賢說。肢體痙攣是指肌肉過度緊繃、無法放鬆的狀況,比如手肘無法伸直,讓手臂一直呈現彎曲的狀況,或是手指無法攤平;走路的時候無法彎曲膝蓋、小腿過度緊繃而讓腳掌無法維持平衡等。
陳柔賢說,「基本上小關節、中關節、大關節都有可能無法正常運作,所以肩膀、手肘、手指、膝蓋、髖關節都可能失調。」而之所以會產生痙攣的狀況,是因為在復健的時候,會透過復健的動作讓周邊的肌肉繼續使用,來刺激大腦神經的「重整」,讓還沒壞死的腦細胞重新接受訓練,使得腦細胞的神經維持需要的可塑性;但大腦的腦細胞在重整的過程中,可能會出現問題,就會傳遞一個「過度緊繃」的訊號,導致痙攣
「急性期度過了之後,才是很大的難關。」台灣腦中風學會理事長鄭建興就說,因為肢體痙攣通常不會在中風當下就出現,所以仔細注意中風後的復健、症狀,就是很重要的關鍵。中風後肢體痙攣的症狀:① 手指往掌心彎曲。② 手腕內彎。③ 手臂蜷縮。④ 腿部僵直。⑤ 腳趾向下彎曲等。⑥ 無法自行吃飯喝水。⑦ 無法自行沐浴更衣。⑧ 無法自行如廁等。⑨ 甚至無法自行搔癢。
台大醫院神經部主治醫師陳志昊則表示,其實現在健保已經通過使用「肉毒桿菌」來治療中風造成的肢體痙攣,「雖然肉毒桿菌可能會跟醫美聯想在一起,但肉毒桿菌是可以幫助放鬆肌肉的。」陳柔賢就說,肉毒桿菌的功能有2種,一種是放鬆肌肉,另一種是阻斷肌肉傳遞給大腦的訊號。「比如斜頸症,脖子太緊繃,肉毒桿菌可以放鬆肌肉,打下去就慢慢恢復;而另一種,就像中風造成的痙攣,其實是腦部給訊號讓肌肉僵硬,阻斷訊號可以幫助大腦不要有錯誤訊號。」
陳志昊說,無論是腦血管阻塞、或是出血造成的中風,甚至是腦部的受傷,只要是腦傷造成的痙攣,基本上都可以使用肉毒桿菌來治療。讓神經科醫師來評估時間點,可以更清楚的抓到需要使用的劑量、部位,效果可能更好。過去在中風後的治療,大宗還是復健運動等非藥物治療,但鄭建興說,復健治療對於中重度痙攣的效果不那麼好,但用口服藥物,又會有嗜睡等副作用,所以局部的肉毒桿菌注射,其實可以幫助不少。「我們讓痙攣下降到一定程度,再開始進行復健,雙管齊下會更好。」健保給付肢體痙攣肉毒桿菌注射的條件:
① 20歲以上成人中風後之手臂或下肢痙攣。
② 中風發生後,經復健、輔具或藥物治療上肢至少6個月以上,下肢至少3個月以上仍有痙攣。
③ 痙攣程度符合中度到中重度,排除臥床及關節不可逆攣縮者。
④ 現地區醫院以上醫療機構提出申請
⑤ 須經事前審查核准後使用,申請時須檢附病歷資料、治療計畫及照片或影片。
⑥ 每年最多3次,列出每條肌肉要注射的劑量。
曾是美髮設計師的劉先生在2018年中風,一開始很灰心,後來在朋友的鼓勵下決心復健,坐輪椅只坐2個月,拐杖走路1個半月,但後來因為肢體痙攣張力過大,讓他的左手緊緊握拳、完全不能鬆開,後來決定接受肉毒桿菌素治療,注射一個月後,感覺手腳肌肉比較放鬆,不會那麼緊繃,「下一步我要進步到手可以自由的握、放。」陳柔賢則提醒,現在健保資格放寬,所以患者、照護者也可積極與神經內科或復健科醫師討論最合適的治療計畫,依照自己的需求,不需要再忍耐痛苦,可以用更好的方式幫助自己恢復。

腦中風後手腳僵硬是因為「痙攣」!肉毒桿菌治療幫助肢體復健
match 生活網/HEHO 健康~2020年09月11日/腦傷
☆ ☆ ☆
腦中風後復健遇瓶頸…肢體痙攣復健效果差!健保開放肉毒治療
match 生活網/健康醫療網~2020年09月11日/腦傷
肉毒桿菌幫助腦傷患者輕鬆復健
match 生活網/好醫師新聞網~2020年08月20日
☆ ☆ ☆
新增說明文字
☆ ☆ ☆
癱瘓可望變成可治之症!細胞療法見曙光
★ 林怡亭/報導記者

神經損傷導致的肢體癱瘓,患者大多無法痊癒,不僅得面臨病痛,也得接受無法站起來的殘酷事實,為了幫助更多肢體癱瘓患者,義大醫院院長、臺北醫學大學校友總會杜元坤總會長從鼻腔幹細胞、許旺細胞到間質幹細胞的一系列研究,找到將神經細胞產品化的機制,不僅有機會將斷裂的神經再度接起來,也使治療上變得更簡單普及。醫療技術逐漸提升,未來若能將神經系產品化,癱瘓就不再是不可治之症。
過去就以脊椎神經及臂叢神經重建手術「杜氏刀法」享譽國際的總會長杜元坤表示,雖能藉由神經繞道顯微手術治療癱瘓病人,但臨床上仍有三成至今全球醫界仍束手無策,也因此讓他投入基礎及臨床研究,可望為病患找到新出路。杜元坤總會長解釋,若能將鼻腔幹細胞、許旺細胞或間質幹細胞,經過萃取及培養之後,製成醫療產品,就能幫助大部分醫師輕易投放到癱瘓患者的神經損傷處,接起斷裂的神經。但神經細胞各有優缺點,像是鼻竇炎、慢性鼻炎等患者的鼻腔幹細胞不易培養,成功率不高。
若為間質幹細胞雖不容易感染,但缺點卻得動刀才能取得,相對風險較高。在實驗中,杜元坤先透過鼻腔幹細胞取得的外泌體,協助身體內的細胞轉化為對神經生長有利的環境再將許旺細胞或間質幹細胞加上纖維後做成條狀,修補在神經受損部位上,或做成膜狀,包覆在神經受損部位外面,反應在動物實驗上,可讓斷裂的神經順利長過去,恢復功能。杜元坤理事長強調,目前仍在動物實驗階段的神經細胞產品的治療方式,可望能帶給患者們一點希望,未來重拾生活的日子。

癱瘓可望變成可治之症!細胞療法見曙光
match 生活網/健康醫療網~2020年09月13日/神經
☆ ☆ ☆
☆ ☆ ☆
國衛院:外泌體有助修復腦損、促進腦神經再生
★ 彭幸茹

今年七月國衛院發佈一個研究報告,他們發現在對腦部有受損的小鼠注射幹細胞的「外泌體」時,觀察到受損的神經細胞竟長出突觸,神經細胞的數量也能恢復到原本的六成,此項研究發現也受到國際幹細胞學家 Dr. Anthony Atala 的重視,期許未來在治療腦損傷和神經退化疾病上能有突破性的發展!
陽明大學生化所博士張薏雯解釋,科學家在實驗室養細胞的整個過程,都需要時時刻刻的關注細胞的變化,而就在這個過程中,他們發現細胞在培養的過程中,會吐出許多的小泡泡,這樣的現象,科學家原以為是細胞倒垃圾的過程。但因為太好奇這些被吐出來的東西是什麼,所以就有科學家把這些小泡泡收集起來,結果才發現,裡面居然存有好多的物質,後來科學家稱呼這群小泡泡為外泌體(Exosome),而它具備的功能有下列三點:
分子夠小:外泌體的平均大小,大約是在 30 ~ 100nm,屬於柰米等級,因為分子小,所以有容易被吸收的特性。
脂質雙層
因具有脂質雙層的構造,所以和其他細胞易相容,可對身體帶來一些再生修復的作用
傳遞細胞間的訊息:外泌體存在的最大功能,就是傳遞細胞與細胞之間的傳令者,舉例來說,像是當皮膚細胞出現異常情形時,就會釋出外泌體,去跟其他的細胞傳達需要救援的訊息,讓健康的細胞到有問題的地方,進行再生修復的作業
在《Heho Topics》的影片中,就舉國衛院運用外泌體來研究腦部受損的研究為例,研究人員將幹細胞所吐出的這些外泌體,經過純化、萃取後,再打入有腦部受損的小鼠上,被發現能夠修復神經及腦細胞的突破發現,張薏雯博士對此表示「外泌體的應用價值,或許會比我們想像的更大」。由此可看出,生物醫學的發展,不僅是各項幹細胞的治療應用外,外泌體也是另一個重要的項目!

曾被當作垃圾的外泌體原來具有維修功能!國衛院研究發現:有助修復腦損、促進腦神經再生
match 生活網/HEHO 健康~2020年09月28日
☆ ☆ ☆
失智、腦損治療大突破!國衛院:外泌體應用比幹細胞還好
match 生活網/HEHO 健康~2020年07月13日
幹細胞外泌體,神經再生新突破
match 生活網/好醫師新聞網~2020年07月13日
☆ ☆ ☆
新增說明文字
☆ ☆ ☆
中風偏癱竟能彈鋼琴,經顱磁刺激可用於多項腦部疾病治療
★ 王志成/報導記者

台灣約每18分鐘就有一人中風,即每年約3萬人腦中風;一旦家中有人中風,整個家庭影響甚鉅,主因就在於中風後遺症。50歲的李小姐半年前發生右側肢體無力偏癱,至醫院檢查治療發現左側中大腦動脈區域梗塞及高血脂症,後續接受了復健,但是出院後其上肢動作仍不佳,對於無法回到工作崗位,無法正常自理生活,情緒難免低落,經以重覆經顱磁刺激治療,已經可以流暢的彈奏一首李老師喜愛的鋼琴曲目、戴喜愛的耳環吊飾。
中山附醫復健醫學部曾聖維醫師表示,腦中風疾病會造成社會、家庭、患者各方面的沉重負擔,根據2017年衛福部的統計,台灣約每18分鐘就有一人中風,即每年約3萬人腦中風;而每10位腦中風患者中,有兩位長期癱瘓臥床,五位需家屬照護,七位無法從事原先的工作。
【重覆經顱磁刺激的原理】
曾聖維說,由於大腦兩側會透過胼胝體互相競爭,使得若一側腦細胞中風後死亡,對側腦細胞就會相對地過度活躍進而阻礙患側腦部功能的恢復;此外受損區域雖然部分神經細胞已經死亡,但周圍存活組織可能因神經可塑性替代原本喪失的功能磁刺激就是調整腦部的活性,開啟新的鍵結,以增進功能的恢復。透過精準的腦部定位,給予連續短暫重複磁脈衝穿過顱骨,誘發出感應電流刺激,若能抑制健側腦部活性或促進患側腦部活性,使腦部迴路重建,應可進而有效改善患者的症狀。
【重覆經顱磁刺激的療程】
曾聖維表示,一般患者第一次接受治療時會先測定動作閾值來決定治療強度,一般療程為星期一至五,連續兩周共十次的經顱磁刺激搭配復健,目前研究顯示可改善中風後遺症,而在中風越早期其神經可塑性越高,接受經顱磁刺激的效果越顯著。
【重覆經顱磁刺激的應用】
曾聖維強調,目前美國使用於憂鬱症及強迫症的治療;歐盟則用於中風、嚴重憂鬱症及慢性疼痛;台灣則於2018年通過使用於藥物反應不佳的嚴重憂鬱症。目前廣泛研究可用於憂鬱症、焦慮症、腦中風後的運動、吞嚥、語言及認知後遺症、帕金森氏症或阿茲海默症等神經元退化性疾病、偏頭痛、慢性疼痛、睡眠障礙以及耳鳴患者。不過,若患者被告知不能接受核磁共振檢查(如有心臟節律器)、顱內有金屬植入物(如血管夾、人工電子耳)或曾經有癲癇病史則為禁忌症。少數患者在治療過程中可能誘發癲癇發作或血管張力失調性昏厥。

中風偏癱竟能彈鋼琴,經顱磁刺激可用於多項腦部疾病治療
match 生活網/好醫師新聞網~2020年08月28日/腦神經
☆ ☆ ☆
多年疼痛好不了,神經阻斷找回人生
match 生活網/好醫師新聞網~2020年07月10日
☆ ☆ ☆
新增說明文字
☆ ☆ ☆
車禍下身癱,她靠神經再生救下半生
★ 黃仲丘/台北報導

現年30歲的鄧小姐在7年前在美國發生車禍不幸脊椎發生嚴重脫位,雖然立即在當地醫院做脊椎減壓及復位手術,仍然因為神經嚴重挫傷,導致下半身癱瘓,大小便都無法自理,事發5個月後回台,幸運接受北榮神經再生醫學療法,促進神經再生搭配積極復健,半年後已可大小便,一年後大腿可以開始動,5年後已可靠輔具自行走路,原本全癱的她也即將在8月步入禮堂挽救了下半生。 
神經再生醫學專家、北榮神經修復科教授鄭宏志表示,鄧小姐7年前在美國華盛頓州發生車禍,造成當時23歲的她腰椎第1節第2節脫位,雖然緊急送往當地醫學中心進行急性脊椎損傷的減壓手術及復位手術,但仍因為神經嚴重挫傷,導致下半身神經傳導失效,完全癱瘓。鄧小姐表示,發生意外後下半身完全沒有感覺,直到回台將近一個月才覺得不妙,幸好加入鄭宏志醫師的神經修復專案治療計畫,於2011年9月施打「酸性成纖維細胞生長因子」搭配物理治療復健來幫助神經修復,接受療法半年後,她原本失去的尿意感,竟然回復了。
一年後大腿開始可以動,並可稍作站立,經過5年後已經可以靠輔具走路。鄧小姐說,因為這項療法,讓她可以再度站起來,雖然現在到戶外仍然需要靠輪椅,感覺神經仍未回復,但許多短距離的站立移動,她已經可以自理,8月即將步入禮堂的她也希望婚禮當天,能夠儘量靠自己的雙腳走在紅毯上。鄭宏志表示,台北榮總團隊自11年前起研發一種神經細胞生長因子藥物「酸性成纖維細胞生長因子」,能夠促進神經細胞代謝再生、神經微血管生長,並幫助神經修復,鄧小姐當時是申請專案免費治療而受益。
鄭宏志表示,一般脊髓損傷,需在48小時內完成減壓手術復位手術等緊急處置,而像是注射「酸性成纖維細胞生長因子」則建議在事發後2個月內的黃金期接受治療會有較好效果,但提醒酸性成纖維細胞生長因子適合神經尚未斷裂者注射,如果神經斷裂者要進行此療法,則須經手術接合神經後才合適,嚴重損傷者也可能僅能回復像是握滑鼠等局部功能,沒有辦法像鄧小姐有如此良好的回復成果。目前這項藥物國內已進入人體實驗第三期,預計3年到5年會有新藥問世。

車禍下身癱,她靠神經再生救下半生
蘋果日報 醫療創新~2018年07月19日
☆ ☆ ☆
閃到腰變壓迫神經,微創脊椎內視鏡手術拯救他
蘋果日報/即時新聞~2018年08月23日


脊椎電子貼片刺激,下身癱瘓者能走了
★ 蔡文英/綜合外電報導

美國3名腰部以下全癱瘓的患者,拜植入脊髓的電子貼片之賜,終於能重新走路。專家稱,這種刺激裝置裝在脊椎受傷部位下方,協助原本從大腦無法傳出的訊號抵達腿部肌肉,讓患者可以行走。根據英國廣播公司報導,這項由路易斯安那大學與梅約診所(Mayo Clinic)合作的研究結果,昨天同時刊登在《自然醫學》和《新英格蘭醫學期刊》。其中兩名患者為完全性脊髓損傷,即受傷部位以下完全喪失運動與感覺之功能,如今靠助行器可以走路。
23歲患者湯瑪斯(Kelly Thomas)是接受路易斯安那大學治療的兩名患者之一,裝貼片後進行數個月密集復健。她說:「參與這項研究,真的改變了我的人生,給了我一個在車禍受傷後不敢想的希望。」湯瑪斯說第一天自己跨出第一步時,是復健過程很令人激動的里程碑,「我將永生難忘」。因騎登山單車出意外癱瘓的35歲男子瑪奎斯(Jeff Marquis)也是受惠者,如今他靠助行器或旁人扶手,也能走路。
第3名受惠者是29歲的奇諾克(Jered Chinnock),他是騎雪地摩托車出意外,他在梅約診所接受治療,能靠助行器走逾100公尺。電子貼片無法修復損傷,但能刺激脊髓下方神經,包圍受損脊椎,讓大腦的訊號傳到目標肌肉上,讓患者可控制自己的行動。當刺激關閉,患者有意識的動作也會停止。領導梅約診所團隊的神經外科醫師坎道爾李形容這項成果:「十分令人興奮,不過它還在初步階段。」包括治療的精確作用機制,以及適用哪些患者等都需進一步研究。

脊椎電子貼片刺激,下身癱瘓者能走了
蘋果日報/即時新聞~2018年09月25日/腦波
☆ ☆ ☆
癱瘓病人植入脈衝產生器,大腦下肢不再失聯
蘋果日報/即時新聞~2018年11月29日/腦波
☆ ☆ ☆
新增說明文字
☆ ☆ ☆
清大用晶體結構解開腦部鈣化之謎,治療失智露曙光
★ 王駿杰/新竹報導

類帕金森氏症、阿茲海默症等神經退化病症起因之一是腦部基底核出現鈣化,腦細胞表面的膜蛋白通道阻塞,無法傳送信號分子及營養到細胞內。清華大學生物資訊與結構生物研究所教授孫玉珠研究團隊利用國家同步輻射中心光源,進行X光繞射磷酸鹽轉運膜蛋白晶體,得出繞射圖後進行運算,成功解析出膜蛋白的立體結構,並透過基因序列找到膜蛋白突變的確切位置,讓人類得以首次「看到」失智症的病因。
孫玉珠研究團隊與中央研究院分子生物所研究員蕭傳鐙實驗室合作,解開「磷酸鹽轉運膜蛋白」分子結構之謎,使失智症的治療露出一線曙光。這項由科技部尖端計畫支持的研究成果登上今年8月國際頂尖期刊「科學前緣」(Science Advances),成為台灣膜蛋白研究領域的重要里程碑。孫玉珠表示,膜蛋白是鑲嵌在細胞膜上的蛋白質,負責傳遞信號並供應能量到細胞內,在藥物開發上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
磷酸鹽轉運膜蛋白則是將磷酸鹽及鈉離子運送到腦細胞內的重要通道,一旦發生病變,通道阻塞,磷酸鈣就會沈澱在細胞膜表面,最終導致腦部基底核鈣化,產生類帕金森氏症的動作障礙或阿茲海默症等神經退化性病變。孫玉珠指出,解析磷酸鹽轉運膜蛋白並找到突變位置已為治療腦部鈣化踏出了第一、第二步,接下來將與醫師合作,以此結構為基礎來設計藥物,利用電腦計算及模擬,實驗篩選出有效的化學小分子,讓膜蛋白恢復正常,「重新打通阻塞的傳遞通道,撥開失智症患者腦中的迷霧。」
要解析膜蛋白分子結構,首先要培養出膜蛋白晶體,才能用X光繞射的方法看到其中的結構。孫玉珠展示顯微鏡下只有芝麻粒十分之一大小的膜蛋白晶體,「它有稜有角、晶瑩剔透,且蘊藏著重要的分子結構資訊,對我來說比鑽石還珍貴美麗。」主要負責培養膜蛋白晶體的是研究團隊中的清華大學生資所博士後研究員蔡佳吟。她說,培養第一顆的磷酸鹽轉運膜蛋白晶體就花了一年的時間,之後又耗時一年才得出優化穩定的晶體。

清大用晶體結構解開腦部鈣化之謎,治療失智露曙光
udn 元氣網/科別~2020年08月31日/腦細胞
☆ ☆ ☆
大腦表面光滑是罕病「平腦症」!研究找出致病新基因產前預防
match 生活網/HEHO 健康~2020年09月22日/生物基因
長庚陽明團隊發現 「平腦症」致病新基因
match 生活網/好醫師新聞網~2020年09月22日/生物基因
大腦平滑無皺摺併發展遲緩癲癇,平腦症異常基因找到了
match 生活網/NOW 健康~2020年09月22日/生物基因
☆ ☆ ☆
新增說明文字
☆ ☆ ☆
神經再生新藥威,有脊損患者用過後甚至重新站起
★ 黃仲丘/台北報導

脊損患者透過再生醫學技術將有好用新藥。台北榮總團隊自11年前起研發一種神經細胞生長因子藥物,經近300位脊損患者的人體臨床實驗,證明能有效幫助脊椎損傷患者復原,沒有副作用,即使患者病情已無法再站起,也能回復如握滑鼠能力、皮膚痛覺等,生活至少可自理,不致生褥瘡。此新藥今年3月已進入臨床試驗第3階段,預計最快約5年問世。神經再生醫學專家、北榮神經修復科教授鄭宏志,在過去的研究中找到能啟動神經細胞再生的關鍵蛋白質「酸性成纖維細胞生長因子」。
對此他表示,神經細胞會微量產出此生長因子,其扮演著促進神經細胞代謝再生、神經微血管生長的角色,還能幫助神經修復,但脊隨損傷後,會造成大量神經細胞死亡,導致患者身體已無法分泌足夠的再生因子。鄭宏志表示,透過分子生物基因工程,現已可人工製造「酸性成纖維細胞生長因子」,北榮團隊看好該蛋白質對神經再生的效果,希望能使其成為藥物,應用在脊損患者的臨床治療,因此自11年前起,便針對300位脊椎損傷患者進行2階段人體試驗,結果發現,接受神經減壓手術的患者再搭配該藥物,癱瘓都有改善。
研究團隊成員、北榮神經外科主治醫師吳昭慶表示,這項藥物的好處是,目前還沒有看到脊損患者出現副作用,且都有進步,雖不能保證患者一定能從癱瘓再站起來,但有些人從原本手完全不能動,回復到可以自己握滑鼠,也有患者下肢皮膚原本無感,後找回感覺,這些小小的進步,對患者生活就有很大改善,也可望避免褥瘡,還有用藥效果特別好的患者,搭配復健6個月後,已重新站起。鄭宏志表示,這項新藥即將進入第三階段的雙盲測試,亞東醫院、高雄榮總也將一起加入,預計最快5年能問世。

神經再生新藥威,有脊損患者用過後甚至重新站起
蘋果日報/即時新聞~2018年06月09日/生物基因


中研院模擬漸凍人發病進程,盼找到致病機制
★ 記者吳柏緯/台北報導

漸凍症的致病機制可望被找到!中研院化學研究所副研究員黃人則的研究團隊,利用化學生物學與光學技術,設計出光控探針,可以誘發致病蛋白在細胞中異常堆積造成病變,藉此模擬漸凍人致病的進程,並提供醫學研究人員探討致病機制。未來盼能擴及至亨丁頓氏舞蹈症、阿茲海默症等退化性疾病的研究、治療。運動神經元疾病(ALS)俗稱【漸凍症】,由於無法早期診斷且病發後無法治癒,僅能透過治療延緩病情,因此找出致病原因與治療方式一直是研究者積極研究的項目。
黃人則說明,過去進行致病研究時是利用分子化學技術誘發神經細胞病變,但這項技術往往不能鎖定單一對象與位置,因此較難模擬出理想的研究樣本。透過精密的光學技術,則可以針對特定的神經細胞,使其病變,以達到研究罕見疾病的目的。近年 TDP-43 蛋白已被證實於漸凍症病友的細胞包涵體中堆積,但這個蛋白在致病機轉中所扮演的角色卻仍然不明,因此目前研究與醫療人員對於漸凍症的早期診斷及治療依舊束手無策。
黃人則表示,光控探針的技術不需使用複雜的顯微注射,利用光學照射的方式,即可讓 TDP-43 蛋白在特定細胞中聚集,進而引發神經細胞病變或死亡,藉此模擬神經細胞在退化疾病中的狀態。由於漸凍症屬於罕見疾病,因此病例收集並不容易。黃人則表示,這項研究已經進行了將近十年,目前團隊與台北榮總共同合作,透過檢測檢體,希望能找出致病的機制。
除了模擬致病環境外,未來這項技術可望投入第一線的醫療補助。黃人則說明,對於已經發病的病友,醫生可以透過這項技術檢測其活體細胞對於藥物的反應,藉此提供更為精準的醫療與投藥方針,減輕病患的痛苦。目前這項技術以漸凍症作為研究標的,黃人則表示,希望未來能逐步用於亨丁頓舞蹈症、阿茲海默症等神經退化疾病的檢測與治療,造福更多病友與家屬。

罕病》中研院模擬漸凍人發病進程,盼找到致病機制
自由電子報/健康醫療~2017年08月10日/神經退化
☆ ☆ ☆
新增說明文字
☆ ☆ ☆
研究細胞自噬,日學者獲諾獎
★ 諾貝爾獎網站、東京工業大學網站

2016年諾貝爾獎昨揭開序幕,71歲日本生物學家大隅良典以「發現及闡述細胞自噬機制」研究,獲諾貝爾生醫獎殊榮。細胞自噬有如細胞資源回收過程,大隅以突破性研究,確認與細胞自噬有關的15種基因,解開細胞自噬之謎,有助於研究抗壓、抗老化、癌症、糖尿病和巴金森氏症等神經退化疾病。他得知獲獎時略感驚訝,表示「倍感殊榮」。負責評選的瑞典卡羅林斯卡學院肯定大隅在1990年代針對細胞自噬的出色研究。
細胞自噬(autophagy)是細胞自行瓦解和回收的過程。當人體接收到飢餓或壓力等訊號時,細胞會先將多種蛋白質和脂質形成吞噬泡,吞噬泡會將受損的胞器或蛋白質包圍,形成「自噬體」。自噬體有如裝滿垃圾的垃圾車,會與扮演垃圾處理場角色的「溶小體」結合,受損的胞器或蛋白質最後會在溶小體內分解或代謝,完成自噬作用。大隅昨稍晚在擔任榮譽教授的東京工業大學開記者會,面對媒體大陣仗,他表示得獎是至高榮譽,也稱「感受到諾貝爾獎特別的份量」。
據諾貝爾官網,透過大隅的研究,人們發現細胞自噬作用可快速提供細胞能量,有助於人體應付飢餓或各種壓力。當細胞感染時,該作用可消滅入侵的細菌和病毒。細胞自噬也與胚胎發展和細胞分化有關。細胞更可透過自噬作用,消滅受損的蛋白質和細胞器,有助於對抗老化的負面結果。細胞自噬作用出現問題時,將導致巴金森氏症、第二型糖尿病和癌症等疾病。這是連續3年有日本科學家獲得諾獎肯定,大隅是第4名獲生醫獎的日本學者。他曾在2012年9月應邀來台演講。
中研院生化所副研究員陳光超昨說,大隅是細胞自噬調控基因的研究先驅,該機轉對目前只能延緩惡化的失智症、巴金森氏症等神經退化疾病,可望藉細胞自噬扮演「清道夫」角色,清除細胞內不正常的蛋白質堆積,有治癒機會。 陳光超說,細胞自噬現象約在1960年代就被發現,但對其調控基因一直都是謎,直到大隅1990年投入研究後,經過近50年才揭開細胞自噬調控基因的神秘面紗,且自2000年起,細胞自噬研究領域蓬勃發展,目前已和神經退化疾病、癌症和感染醫學等連結,可望用於臨床治療。
專長癌症治療的陽明大學免疫學研究中心主任楊慕華表示,大隅的偉大發現讓細胞自噬可望用於臨床治療,目前已知癌細胞為抵抗化療,會透過細胞自噬求生,如口腔癌患者化療後,會有少部分的癌細胞無法被清除、出現抗藥性,推測與細胞自噬有關,將來若針對癌症開發抑制細胞自噬藥物搭配化療,有機會進一步清除頑強的癌細胞。
在東京工業大學擔任教授的大隅獲獎後受訪時提到為何投入細胞自噬研究,「我想要一些與他人不同的研究。我認為(細胞)自行分解是有趣的主題。」他說:「人體不斷在重複自行分解或自噬的過程,會在形成和分解之間達成微妙的平衡,這就是所謂的生命。」諾貝爾獎12月10日舉行頒獎典禮,大隅可獲800萬瑞典幣(約2940萬元台幣)獎金。細胞自噬(autophagy)是從植物到人類,所有動植物共通、細胞最基本的功能。如今科學界逐步證明,它和下列各種生理機能有關。

研究細胞自噬,日學者獲諾獎
蘋果日報/即時新聞~2016年10月04日/神經退化
☆ ☆ ☆
新增說明文字
☆ ☆ ☆
腦癌有新解了,中研院讓大腦血腦障壁「芝麻開門」
★ 黃仲丘/台北報導

大腦的血腦障壁可稱為大腦的防護罩,但這層防護罩,卻成為治療腦腫瘤時,阻絕化療藥物的障礙,中研院生醫所最近發現,在靜脈注射極低劑量的血管生長因子,能夠順利讓藥物進入腦部,從罹患膠質母腫瘤細胞的小鼠身上發現,注射血管生長因子可讓化療藥物進入腫瘤的劑量增加13.6倍,讓老鼠壽命從原先的40天延長至80天,這項發現在不久將來,也可應用治療最難纏的腦癌膠質母細胞瘤。大腦的「血腦障壁」在維持大腦生理平衡與神經系統保護上扮演關鍵角色,但這層防護罩對於腦癌患者卻是一大阻礙。
臨床上約有90%的化療藥物在靜脈注射後會被血腦障壁阻隔,現今能夠穿透血腦障壁的小分子藥物,也有多達70%的患者會出現抗藥性,中研院生物醫學研究所研究員謝清河的研究團隊今表示,已經找到打開「血腦障壁」成功輸送奈米藥物的腦癌治療之鑰。中研院生醫所研究員謝清河表示,膠質母細胞瘤是一種常見也是最致命的腦癌,此種腦瘤生長快速且極具侵犯性,無法單靠開刀清除,即使合併化療或電療,仍只有不到5%的患者可以活超過5年,在確診後患者僅剩下12個月到15個月左右的壽命。
此外,目前臨床上一般常用的化療藥物,因為90%以上都會被腦部特有的「血腦障壁」阻隔,無法穿透部位產生療效。謝清河表示,過去研究團隊在2012年發表於《轉譯醫學雜誌》的研究中,意外發現在心臟注射「血管生長因子」,可短暫卻很明顯的增加奈米粒子通過血腦障壁的程度,因此突發奇想,或許這樣的機轉可用在促進腦部的核磁共振顯影與化療藥物的傳送。
過去「血管生長因子」稱為血管滲漏因子,可大幅增加血管的通透性,增加相關組織液的滲漏,過去發現此滲漏因子也可增加血管增生,因此改名為「血管生長因子」。研究團隊在透過顯微手術將人類膠質母腫瘤細胞植入基因轉殖小鼠的大腦中,結果發現癌細胞會造成老鼠快速死亡,老鼠在40天內就會死亡。「血管生長因子」就像芝麻開門,打入身體中45分鐘,血腦障壁會短暫打開2小時,結合奈米化療藥物「微脂體小紅莓」注入靜脈後,結果發現可以提高這類化療藥物進入腦內的劑量達13.6倍。
之後發現每3小時芝麻開門一次的多段式治療,不僅沒有產生明顯副作用,不用增加化療藥物用量、腫瘤迅速縮小,老鼠平均壽命延長了2倍以上,可達80天。「血管生長因子」芝麻開門,也可增加腦部核磁共振造影的效果,研究團隊從豬隻研究發現,同樣劑量的顯影劑的顯影效果,可達2.5倍,也可在腦瘤還不明顯的階段,提早發現腦瘤。這項技術已在台灣、全球拿到專利,現正向衛福部申請藥物適應正審查,希望一年後可通過,將來除了化療、顯影、也有機會應用於細胞療法、抗體等治療。

腦癌有新解了,中研院讓大腦血腦障壁「芝麻開門」
蘋果日報/即時新聞~2019年01月15日
☆ ☆ ☆
不性福竟是腦瘤惹禍,3D定位免開腦
match 生活網/優活健康網~2020年09月02日
「逆齡再生」靠輸血?美研究人血或可治腦退化症
蘋果日報/即時新聞~2018年11月01日


暖心名醫阮郁修,後山拆彈造福花東民眾
★ 陳佳慧/報導記者

在花蓮慈濟醫院白色的走道上,一個個病患守在診間外等待醫師的到來,尤其放射科介入治療門診外,一群患者正等待著是他們的救星,被稱為「後山拆彈專家」的阮郁修醫師到來。阮醫師視病猶親,解釋病情時有條不紊,讓病患感到既親切又安心。病友陳媽媽說:阮郁修醫師很細心也很有耐心,不懂的都會跟我解釋清楚,我偏頭痛了好幾年就是找他治好的!台灣每100人內就有三人罹患腦動脈瘤,猶如活在不定時炸彈的威脅之下,每天都擔心腦動脈瘤破裂造成的顱內大出血。
其中病患又以女性居多,長期的高血壓、抽菸、腦血管發炎以及停經後賀爾蒙的不穩都會增加腦動脈瘤發生的可能性。早期腦動脈瘤的治療方式以開顱夾除手術為主,如今的技術已進步到血管內介入治療的微創手術,病患當天開完刀,平躺兩個小時就能下床走路。阮郁修醫師說,其實腦動脈瘤平時很少有徵兆,但有時會壓迫到腦內的神經,這時患者會出現頭痛、眩暈或是視力模糊的情形。
醫師回憶,他曾經碰過一位年僅23歲的患者,住院時本來以為是中風,但經過檢查後才發現原來是腦內有個直徑五公分大的腦動脈瘤,因為動脈瘤內的血栓,才造成缺血性中風,經過置放血流導向器後,這顆巨大的腦動脈瘤被「成功拆彈」,患者也回復了正常的意識,沒了偏頭痛,生活品質也大幅改善,術前術後彷彿活在不同世界。阮郁修從小就對於圖像記憶特別拿手,念醫學系時在影像檢查的課程總是名列前茅,讓當時授課的教授印象深刻,對他圖像記憶的能力讚許有加,還送了他最新的影像醫學原文書。
阮郁修笑說:「那時的同學都說我應該去當警探破案,因為我對圖片跟影像很敏感,常常一看就發現問題在哪裡。」除了對影像檢查十分拿手,阮郁修還是實習醫師時,學長姐就常誇他的手很巧,非常適合走外科。阮郁修說:「最後我選擇神經介入診療的領域,剛好結合兩個我最擅長的部份。」也是這樣的機緣,讓阮郁修在治療與診斷腦動脈瘤這個領域成為佼佼者。
花東的醫療資源比起北部或西部,來得更少也更不方便,若是稍微專門的治療領域,往往都要舟車勞頓到其他縣市治療,阮郁修醫師在花蓮服務超過十年,這十年內成功治癒了超過500名,每天都要擔心破裂的腦動脈瘤患者。「能讓患者不再提心吊膽,就是我最大的成就感與動力。」阮郁修說,雖然要在台北與花蓮的門診兩地跑,但能夠給予花東居民更好的醫療品質,他仍會繼續服務下去。

暖心名醫阮郁修,後山拆彈造福花東民眾
match 生活網/健康醫療網~2020年07月13日/腦外科
☆ ☆ ☆
橘世代銀未來產業高峰會,為台灣超高齡化社會做好準備
match 生活網/NOW 健康~2020年09月11日
☆ ☆ ☆
腦神經1097輯~失智
腦神經1096輯~情緒
腦神經1095輯~醫技
腦神經1094輯~病變
腦神經1093輯~調養
腦神經1092輯~衰弱
腦神經1091輯~失智
社區營造游民 ▶ 部落格文章輯
☆ ☆ ☆
新增說明文字
※ ※ ※
※ ※ ※

2020年8月15日 星期六

心臟1096輯

新增說明文字
☆ ☆ ☆
☆ ☆ ☆
☆ ☆ ☆
☆ ☆ ☆
☆ ☆ ☆
新增說明文字
☆ ☆ ☆
☆ ☆ ☆
☆ ☆ ☆
☆ ☆ ☆
☆ ☆ ☆
新增說明文字
☆ ☆ ☆
☆ ☆ ☆
☆ ☆ ☆
☆ ☆ ☆
☆ ☆ ☆
新增說明文字
☆ ☆ ☆
☆ ☆ ☆
☆ ☆ ☆
☆ ☆ ☆
☆ ☆ ☆
新增說明文字
☆ ☆ ☆
☆ ☆ ☆
☆ ☆ ☆
☆ ☆ ☆
☆ ☆ ☆
新增說明文字
☆ ☆ ☆
☆ ☆ ☆
☆ ☆ ☆
☆ ☆ ☆
☆ ☆ ☆
☆ ☆ ☆
新增說明文字
☆ ☆ ☆
☆ ☆ ☆
☆ ☆ ☆
☆ ☆ ☆
☆ ☆ ☆
新增說明文字
☆ ☆ ☆
☆ ☆ ☆
☆ ☆ ☆
☆ ☆ ☆
心臟1099輯
心臟1098輯~心肌
心臟1097輯~心律
心臟1096輯
社區營造游民 ▶ 部落格文章輯
☆ ☆ ☆
新增說明文字
※ ※ ※
※ ※ ※

2020年8月10日 星期一

免疫生醫1092輯~腫瘤癌症②

新增說明文字
☆ ☆ ☆
首戰即決戰的軟組織腫瘤:小心看待你身上的腫塊
★ 曾正豪/報導記者

三年前一名大學生偶然於左大腿外側摸到約5公分左右的不明腫塊,但無疼痛,經電腦斷層檢查後,發現該腫塊有骨質沈積現象,醫師依其年齡及組織細針切片判斷可能是與運動傷害有關的肌肉骨化。經一年半後腫塊長大到十五公分以上,轉至高雄長庚醫院就診,經骨科、放射科、腫瘤科等多科聯合會診後,再經病理科的分子診斷方才確診是「惡性骨化性纖維黏液樣腫瘤」,為惡性軟組織腫瘤(又稱肉瘤)中極罕見的一種。
★ 軟組織腫瘤複雜多變,型態超過100種:
高雄長庚醫院解剖病理科教授黃玄贏醫師表示,軟組織肉瘤在臨床上容易被誤診,全身上下包括肌肉、血管、脂肪、纖維等及其所組成之四肢、軀幹、內臟、關節、體腔等構造,都有可能出現病灶。病理診斷之精確性更是一大挑戰: 依照2020年即將出版的世界衛生組織腫瘤分類,軟組織腫瘤的組織型態可分為11大類,涵蓋118種腫瘤型態(有些甚至還會呈現各種亞型),其中約一半屬於非良性的中間型(21種)及明顯型(36種)惡性軟組織腫瘤。「軟組織肉瘤」則是這些惡性腫瘤的通稱,可能發生於嬰兒到老人等各種年齡層,然而不同年齡層所好發的腫瘤型態也各不相同。
黃玄贏醫師進一步解釋,由於早期未必會疼痛,且腫瘤位於深處不易觸摸,不少病人拖到晚期腫瘤長大,產生壓迫症狀才被發現。然而軟組織腫瘤病程進展不一,快的如高級別(grade 3)肉瘤一個月內即成長一倍大小,並有較高的轉移能力。因此,除了進行原發部位的核磁共振檢查外,仍須確定腫瘤是否有發生轉移,再決定後續的治療方案,故需要多科團隊的共同參與。軟組織肉瘤在臨床上相對罕見,也因為組織型態多變,對於非專門治療軟組織肉瘤的醫療團隊來說,病理報告不見得精準。但重要的是—不同型態、惡性度級別、期別皆會影響後續治療方案,進而決定治療成效,故對患者而言,初次診斷的精準度對於治療結果影響相當大。
★ 軟組織肉瘤治療首要目標:避免復發、轉移以提高存活率:
黃玄贏醫師表示,治療軟組織腫瘤方式以手術切除為主,但切除範圍多大則牽涉腫瘤之型態、級別、期別等變數。過大、侵犯神經血管以及如位於後腹腔等深部,常難以進行保留功能但廣泛之切除,因此也伴隨復發風險。為了提升軟組織肉瘤局部控制率,會搭配放射治療,轉移性疾病則以化學治療為主要治療方式。另外,現有新型標靶治療藥物,副作用比傳統治療少,有望可成為軟組織肉瘤另外一種新的選擇,但前提是正確的病理診斷分類,有時尚需分子診斷以確認決定藥物療效的標靶基因變異。
因軟組織肉瘤在臨床上經常被誤診,故在初診時,需特別小心謹慎,民眾也應對自身異狀提高警覺,早期診斷,早期治療。黃玄贏醫師呼籲: 「若身體摸到五公分以上或持續變大的腫塊,無論深淺、是否疼痛,一定要儘速找骨科、整形外科,並且是對軟組織肉瘤有經驗的醫師就診。此外,若一開始並非由專業團隊治療或病理診斷分類不明確,也應到醫學中心的肉瘤專業團隊尋求第二意見並複閱病理切片。」

首戰即決戰的軟組織腫瘤:小心看待你身上的腫塊
健康醫療網/曾正豪~2020年01月10日
☆ ☆ ☆
肝癌術後3年復發多次,免疫組合療法救命
match 生活網/健康醫療網~2020年09月04日
體重驟減面色枯黃!肝癌每小時殺一人7成患者有B肝
match 生活網/NOW 健康~2020年09月07日
降低40%肝癌風險!17萬人研究:豆類等二種食物天天都要吃
match 生活網/HEHO 健康~2020年09月12日
骨腫瘤痛跟生長痛超像!骨科醫師點出不同之處
match 生活網/健康醫療網~2020年09月07日
☆ ☆ ☆
新增說明文字
☆ ☆ ☆
免疫治療到底是怎麼抗癌?
★ 蔣仁人

說起癌症治療,大家一定都聽說過免疫療法,其實它就是喚起免疫系統重新消滅癌細胞的能力;但醫師提醒,免疫療法雖然產生抗藥性機率比標靶治療低,但還是會有副作用,例如像是身體組織的發炎,因此,接受免疫療法一定要按照醫師指示追蹤檢測,這樣才能及時讓副作用受到控制。台北榮總腫瘤醫學部藥物治療科主任楊慕華解釋,癌細胞是非常狡猾的細胞,會遮蓋住細胞生物標記,躲過免疫系統的摧毀,例如如果癌細胞有 PD-L1 這個分子就會躲過免疫系統攻擊,繼續在體內作怪。
而免疫療法就是利用這個機轉,讓免疫系統不被癌細胞騙過去,正確地去阻殺癌細胞生長。現在很多人在討論到底免疫療法與標靶治療有何不同,楊慕華指出,標靶治療因為可以縮小腫瘤所以病人在前兩年會有比較好的存活率,但三五年後會產生抗藥性,最後治療可能還是沒有效果;但免疫療法最大的不同就在這裡,如果以比較長期的治療效果來看,免疫療法在這方面的表現是比較好的。
不過,免疫療法還是會產生副作用;馬偕醫院癌症中心主任張義芳就說,免疫治療副作用可能是在身體各器官組織發生發炎反應,他就曾有個病患用藥後原本病情控制得不錯,沒想到發生肺炎,經過研判認為是免疫治療所引起,因此由抗生素治療改為類固醇治療,肺部積水狀況馬上改善。張義芳強調,匯集各科別的醫療團隊合作,是未來新型免疫治療之副作用監測與控制的必要組合,除此之外,更需要提醒患者注意各種發炎的前兆,讓自己握有監測副作用的主控權。

【壹週刊】免疫治療到底是怎麼抗癌?
蘋果日報/即時新聞~2017年09月16日
☆ ☆ ☆
有些癌症是吃出來的!這七種錯誤飲食法會導致七種癌症
match 生活網/HEHO 健康~2020年03月19日
6種蔬菜需注意烹調方式!煮對減少52%致癌物
match 生活網/HEHO 健康~2020年03月18日
蔬菜中也有致癌物丙烯醯胺!選對烹調方式、減少52%致癌物
match 生活網/HEHO 健康~2020年03月13日
☆ ☆ ☆
新增說明文字
☆ ☆ ☆
突被告知罹癌,身心如何消除不安?
★ 日本醫學博士打造的全面抗癌計畫/時報出版

每個人身上都有癌細胞,你我都是癌症候選人!人體每天都會形成五千至六千個癌細胞,體內的免疫細胞也會將之擊退。然而,那些沒被消滅的癌細胞,會花長達數十年的時間慢慢變大成腫瘤。因此,如果人類的壽命長達一百五十年,應該所有的人都會罹患癌症。在癌症已從「絕症」變成「慢性病的時代,我們需要:積極防癌 → 罹癌後做好心理調適 → 與醫師討論治療計畫 → 安心接受治療 → 維持健康,持續追蹤。
癌症與飲食生活、環境、基因和生活習慣 息息相關醫師在問診時會詢問患者諸多事項。其中,一定會問及家族病史,詳細詢問與病患有血緣關係者所罹患的疾病和死亡原因。這是因為疾病有時會和遺傳與生活習慣密切相關,若家族中有人罹患癌症,大致來說,會和以下兩件事有關:第一是基因問題。也就是說,這些人體內引發癌症的基因與讓癌症加速發展的基因非常活躍,或者缺少可以抑制癌症的基因。擁有這些基因的人,就比較容易罹患癌症。但不只是癌症,其他疾病也一樣,生病不單只有基因的問題。
除了基因之外,另一個和癌症有關的代表性因素就是環境因子,換句話說,就是因「生活習慣不良」而引發癌症。一般認為,環境因子和罹癌的關係更加密切。若是在同一個家庭生活,飲食、運動、抽菸、飲酒等各種生活習慣,會從祖父、祖母、父親、母親,一直到孩子,代代相傳,這種生活環境或許會形成容易罹癌的體質。大家只要思考一下食物就可以了解。「口味較重」、「口味較淡」、「甜的」、「辣的」等,每個家庭偏好的調味方式都不一樣,這就是代代相傳的家鄉味。
若是住在海邊、以捕魚為業的家庭,每天吃的菜色應該多半是魚類料理;以務農為業的家庭,飯桌上應該會經常出現當季蔬菜。至於料理的烹調方式,也一樣會代代相傳。我們知道,口腔內的牙周病菌、胃壁上的幽門螺旋桿菌與長住在腸內的數兆個腸內細菌,或是皮膚上的常見細菌等,都和疾病有密切的關係。這些和我們人類共生的細菌,主要是遺傳自父母親,因此和家人罹患相同疾病的機率也會比較高。所以,如果家人和親戚中有很多人都罹患癌症,就必須多加注意飲食內容和生活習慣。癌症不只是基因的問題,也與飲食生活和環境脫不了關係。
被告知罹癌 如何活得滿足?不管罹患什麼樣的疾病,很重要的一件事就是要消除患者的不安。為了幫助患者消除正在與癌症搏鬥的不安,在安寧病房與緩和醫療病房裡,除了醫療之外,還會進行各種措施。在基督教系的安寧病房設有禮拜堂,神父或牧師可以來跟患者談話,此外也有佛教系的安寧病房,而這些具備宗教功能的設施,就是為了緩和患者在精神上的痛苦和不安而設立的。若是國立或公立醫院,雖然無法將宗教融入醫療活動,但並不會阻止患者本身的信仰和信心。
即使是國、公立醫院,若患者或家屬有需要,還是可以請神父、牧師或法師到醫院來探望。生命終有一天會走到終點。直到最後一刻,醫護人員都會竭盡全力「讓患者活得滿足」。當然,不管在什麼狀況下,離別都是痛苦而悲傷的,但患者若能和醫師、護理師,以及家人和重要的人建立起信賴關係,一定可以心懷滿足、感謝,帶著笑容離開人世。當生命步入終點時,「讓患者活得滿足」便是第一要事。因此,病患若能信賴醫療團隊,家人與重要的人,一定能了無遺憾、心無畏懼地離開。

突被告知罹癌,身心如何消除不安?
match 生活網/優活健康網~2020年02月15日
☆ ☆ ☆
走過抗癌之路,學會向女兒、太太道歉,教授韓柏檉:主動「認輸」,才是愛
幸福熟齡/林芷揚~2020年07月22日
☆ ☆ ☆
新增說明文字
☆ ☆ ☆
對抗癌症怎麼做?了解疾病、營養支持很重要
★ 陳佳慧/報導記者

台灣罹癌人數屢創新高,每年更有約17萬人死於癌症,而體重和營養是影響癌症整體治療成效很重要的因素,醫師指出,20%的癌症病患是死於營養不良,而非本身的腫瘤疾病,因此,維持營養,避免體重減輕造成的惡病質,才是抗癌的致勝關鍵。高雄長庚紀念醫院大腸直腸肛門外科胡萬祥主任指出,根據臨床顯示,每5人就有1位癌症患者是死於營養不良非癌症本身。在癌症營養諮詢的過程中,有很多病友以為不要吃或是營養的食物,就可減緩癌細胞的生長速度,殊不知適得其反導致營養不良,造成免疫力下降,而增加感染機會。
甚至讓正常細胞無法對抗癌細胞,而加速癌細胞不正常分裂及生長,反而加重病情,正確營養是戰勝疾病的良藥,有體力才能長期與癌細胞共處。胡萬祥主任建議,許多癌友在抗癌的路上往往因營養不良、身體虛弱導致減低化、放療治療的效果,甚至會降低患者的存活率,若要避免因營養不良產生惡病質的情況,建議化療期間適時補充癌症專用營養品,能使療程更順利,降低治療時的副作用並提升成效,成為患者在漫長治療路上強而有力的後盾,加上養成三多一少的好習慣:多運動、多蔬果、多魚蝦以及少肉類,就能遠離癌症的威脅。
為傳達正確的癌症營養與衛教知識,台灣腸癌病友協會將於7月25日下午,於高雄集思亞灣會議中心舉辦免費《癌症營養》衛教講座,邀請權威腸癌與乳癌專科醫師、營養師及護理師分享癌症治療方程式、營養相關訊息以及如何克服抗癌期間的副作用,邀請民眾一起共襄盛舉!報名請洽 02- 2541-0969,或上網搜尋台灣腸癌病友協會官網及臉書專業報名。

對抗癌症怎麼做?了解疾病、營養支持很重要
match 生活網/健康醫療網~2020年07月13日
☆ ☆ ☆
個人化的精準醫療,成為癌症治療新利器
match 生活網/HEHO 健康~2020年07月20日
你的免疫細胞也會精疲力盡!權威期刊:回輸細胞能抗病毒、治癌症
match 生活網/HEHO 健康~2020年03月12日
用細針燙死癌細胞!在早期治療食道癌,有9成能痊癒
HEHO 健康~2020年03月11日
胰臟癌癌末病患,延長生命新希望
match 生活網/優活健康網~2020年03月04日
白血病和淋巴癌差在那?如何運用造血幹細胞治療
match 生活網/健康醫療網~2020年03月01日
治雄性禿、攝護腺癌、乳癌,可望從腸道厭氧菌找答案
match 生活網/NOW 健康~2020年03月04日
讓人快速衰老的荷爾蒙失調!這9種症狀可能代表副甲狀腺長了腫瘤
match 生活網/HEHO 健康~2020年03月08日
☆ ☆ ☆
新增說明文字
☆ ☆ ☆
爸媽罹癌怎麼辦?營隊帶子女翻轉困境
★ 新聞部/綜合報導

父親節甫過,10歲的漢漢因為爸爸罹癌,開始懂得在聚餐時提醒爸爸哪些是紅燈食物須避免食用,哪些是健康的食物需多加攝取,父親楊爸今年45歲,在2年前罹患肺癌,確診時年僅8歲的兒子,不僅很少表現出其他的情緒,更早熟的擔心癌症是否會讓爸爸疼痛不舒服。癌症帶來的不確定,是病友家庭最大挑戰,尤其家裡有處於仰賴父母為生的成長期孩子,親子溝通與子女癌症教育將是家庭生命周期正向發展的關鍵。但生病從來不是一個人的事,因為從確診、治療到追蹤,對病友與家屬都是身心靈煎熬。
因此,為翻轉病友及家屬的抗癌人生,癌症希望基金會特針對家庭成員舉辦親子、兒童等不同主題性營隊,盼透由專業人員引導與同儕交流,培養家庭共同適應與面對癌症的正向能力。隨著中年罹癌人口逐年增加,有越來越多育有未成年子女的家庭正因面對癌症而經歷家庭衝突與角色重新配置問題,特別是癌症病友的未成年子女,不管是癌症的診斷、目睹父母的治療與副作用,甚至可能失去父母的死亡威脅,都易導致子女可能會有行為退化、過度早熟、人際困擾等變化,不僅不能完成應有的發展任務,更可能成為憂鬱或壓力症候群的高危險群。
根據癌症希望基金會癌友家庭服務顯示,逾6成孩子害怕與父母分離,甚至對死亡感到焦慮,有3成子女因不知該怎麼辦、擔心未來而感到無助,更有5成病友認為自己的孩子因癌症而有不同於其他孩子的改變,因有感多數孩子常壓抑自我情緒,並以聽話懂事的表現盼父母能在愉悅情緒下遠離癌症威脅,因此癌症希望基金會以「助孩子認識自我並學習表達與抒發情緒」為內容的第16屆癌友家庭子女夏令營,在公益夥伴支持下順利舉辦。
癌症希望基金會執行長蘇連瓔坦言:「在父母罹癌的同時,孩子也因共同經歷治療與復發轉移過程的起伏波折,而處在恐懼、悲傷或憤怒中,除了必須疏通這些長期積累的情緒壓力,更應該將其轉成正面力量,因為成長只有一次,因此,不僅透過情境遊戲、藝術創作方式引導孩子學習表達與面對內在情緒,藉由同儕團體的分享與相互支持,找到自己在父母罹癌過程中的價值和角色,能更健全的成長,更重要的,讓這群孩子不再孤單面對癌症!」罹癌非終點,但孩子要一起向前並不容易,為助更多家庭都能正向面對癌症,除夏令營外,九月起將舉辦2天一夜親子營以及一日兒童工作坊,全程免費,歡迎正面對癌症挑戰的家庭洽詢 02-33226286。

爸媽罹癌怎麼辦?營隊帶子女翻轉困境
match 生活網/優活健康網~2020年08月18日
☆ ☆ ☆
老是吃隔夜菜當心罹患大腸癌,營養師教你這三點抗癌
match 生活網/健康醫療網~2020年08月09日
這項食材抗發炎也抗癌!《分子與細胞腫瘤學》:一小時內讓癌細胞凋亡
match 生活網/HEHO 健康~2020年08月10日 ☆ ☆
多吃蔬菜真的能抗癌嗎?日醫建議:每日吃足一手掌大小
match 生活網/HEHO 健康~2020年08月24日
☆ ☆ ☆
新增說明文字
☆ ☆ ☆
四個簡易方法,教你辨別好痣壞痣
★ 新聞部/綜合報導

每個人身上或多或少有顏色深淺、大小不一的痣,哪些必須立即「除痣」?皮膚科醫師表示,從醫學角度來看,應先考量是否有異常變化,會不會有皮膚癌等風險,目前有所謂的簡易ABCD自我檢查法,可初步篩檢,如果發現痣長得不對稱、邊緣不規則、顏色深淺不一、痣大於0.6公分等,都要特別小心,而在四個標準檢查外,也有人提出E,也就是痣如果快速隆起,也應立即就醫檢查。皮膚癌為國人常見癌症之一,每年約有3000人確診為皮膚癌,皮膚是看得見的器官,定期自我檢查相當重要,自我檢查時,可用手機照相紀錄身上的痣,並記下大小、形狀、顏色及日期。
A、 對稱性:從痣的中間線分隔來看,若兩邊大小對稱、形狀差不多,多屬良性痣;若偏向惡性痣通常會較不對稱、形狀長得較為奇形怪狀。
B、 邊緣:若痣的邊緣較為平滑、圓滑,多屬良性;若邊緣呈不規則生長,就要當心。
C、 顏色:良性痣通常顏色較為均勻,如純黑、棕色或藍黑色,此外膚色的痣、長毛的痣,通常也是良性居多;如果痣的顏色非常不均勻,惡性腫瘤的機率較高。
D、 大小:一般而言,良性的痣多小於0.6公分,如果長太大就要小心。有些民眾痣特別多,擔心罹患皮膚癌機率高,痣多雖然代表體質易有黑色素細胞增生等狀況,但不一定痣多者罹癌機率就高,仍應觀察痣的變化。
除了自我檢測外,還有兩項輔助判斷好壞痣的方法,包括痣是否快速生長及位置,來做為辨別的標準。如果痣在短時間內範圍擴大、長得快,應提高警覺;通常身體上的痣多屬良性,若長在手掌或腳掌且有異常變化,應檢查是否為黑色素細胞癌,而常曬太陽的臉頰、鼻子上的痣也應注意是否為基底細胞癌。不少人會為了省錢,跑到夜市、美容院點痣,要留意的是,有些業者以強酸或強鹼等化學藥水點痣,腐蝕性相當強,不但無法讓臉部看起來更清爽、好看,還可能造成皮膚凹洞、留疤,因此,點痣還是要找專業合格皮膚科醫師較安全。

四個簡易方法,教你辨別好痣壞痣
match 生活網/優活健康網~2020年03月11日
☆ ☆ ☆
痣跟健康運有關?4招辨別痣好壞,還有一點須警覺
match 生活網/健康醫療網~2020年03月14日(同上)
痣有可能變成癌!這5種情況要小心
match 生活網/HEHO 健康~2019年12月26日
☆ ☆ ☆
新增說明文字
☆ ☆ ☆
癌患心事誰人知,罹癌後的心情分這三階段
★ 蔡明樺/台北報導

癌症連續34年居國人十大死因之首,民眾聞癌色變,醫師指,癌症確診患者會歷經三階段的情緒轉變,① 剛得知罹癌時會恐懼、害怕,② 接著會因難過與家人、親友的相處時間有限等,導致失落和憂鬱;③ 最後可能出現生氣反應,不能理解平時勸人向善、注重養生,憤怒為何老天爺仍要奪走其生命。癌患需家屬親情陪伴、醫療協助雙管齊下,才能轉念、勇敢抗癌。
和信醫院身心科主治醫師林帛賢表示,癌患確診後因對生命產生不確定性,擔心可能失去一切,這些不確定性帶來極大的心理壓力,因而恐懼、害怕,度過此階段後,會開始因擔心能否治癒,或因工作或生活上可能失去一切而難過,最後會忿忿不平,埋怨為何老天爺要奪其生命,而產生憤怒情緒,這都是臨床上常見的癌患情緒問題,除醫療團隊介入外,親友家人的陪伴也是抗癌的重要支持。

癌患心事誰人知,罹癌後的心情分這三階段
蘋果日報/即時新聞~2017年05月01日
☆ ☆ ☆
實施斷食排掉老廢細胞!日研究獲諾貝爾認證:抗腫瘤、提高免疫力
爆新聞~2019年03月21日
☆ ☆ ☆
新增說明文字
☆ ☆ ☆
☆ ☆ ☆
☆ ☆ ☆
☆ ☆ ☆
免疫生醫1092輯~腫瘤癌症②
免疫生醫1091輯~腫瘤癌症①
社區營造游民 ▶ 部落格文章輯
☆ ☆ ☆
新增說明文字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