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6月20日 星期一

醫療1110輯

新增說明文字
☆ ☆ ☆
☆ ☆ ☆
☆ ☆ ☆
《週末心理話》了解冰山理論,你也能看穿對方的心思①
HEHO 健康/莊筱彤~2020年12月19日
《週末心理話》了解冰山理論,挖掘六個你沒察覺過的心理層面②
HEHO 健康/莊筱彤~2020年12月26日
☆ ☆ ☆
如何培養解決問題的能力?這七招學會變職場達人
HEHO 健康/江宏倫~2020年12月25日
年末想加薪卻不知如何開口?你該把握這五大協商原則
match 生活網/HEHO 健康~2020年12月26日
☆ ☆ ☆
新增說明文字
☆ ☆ ☆
☆ ☆ ☆
☆ ☆ ☆
☆ ☆ ☆
☆ ☆ ☆
新增說明文字
☆ ☆ ☆
☆ ☆ ☆
☆ ☆ ☆
☆ ☆ ☆
☆ ☆ ☆
新增說明文字
☆ ☆ ☆
☆ ☆ ☆
☆ ☆ ☆
混酒才容易醉?杜絕酒駕!掌握酒精攝取量是關鍵
match 生活網/健康醫療網~2020年12月29日
除刺青去標籤化,義診助迷途學子重生
match 生活網/優活健康網~2020年12月30日
☆ ☆ ☆
☆ ☆ ☆
新增說明文字
☆ ☆ ☆
☆ ☆ ☆
飲食習慣也影響認知能力!《阿茲海默》期刊:葡萄酒、起士有助保持頭腦敏捷
match 生活網/HEHO 健康~2020年12月22日
天冷是年長者殺手!神經傳導變得遲鈍易跌倒,醫師教二招解決
match 生活網/HEHO 健康~2020年12月23日
☆ ☆ ☆
渾身難受查無病因,老年憂鬱症悄上身
match 生活網/優活健康網~2020年12月29日
☆ ☆ ☆
季節變化令人憂鬱!研究告訴你好消息:曬太陽不僅心情好還能減肥
match 生活網/HEHO 健康~2020年12月24日/憂鬱
常賴床可能是有憂鬱傾向?精神科醫師:睡飽了還是不想起床就要注意
match 生活網/HEHO 健康~2020年12月25日
強迫症易共病憂鬱、焦慮,精神科醫師:陪伴者給予希望感很重要
match 生活網/HEHO 健康~2020年12月26日
焦慮是睡眠障礙的一大兇手,精神科醫師揭五種方法有效改善
match 生活網/HEHO 健康~2020年12月24日
☆ ☆ ☆
新增說明文字
☆ ☆ ☆
☆ ☆ ☆
巧虎、佩佩豬為什麼看了一百遍還要看?原來是跟孩子的想像力有關!四原則挑對卡通就不會浪費時間
match 生活網/HEHO 健康~2020年11月21日
音樂可以幫助孩子學習,不僅提升注意力同時也幫助記憶
match 生活網/NOW 健康~2020年11月25日
☆ ☆ ☆
來一趟親近大自然的親子旅遊!推薦北部五處露營地
match 生活網/HEHO 健康~2020年12月25日
小朋友最愛的巧虎樂園來啦!精選八家親子主題樂園北中南通通有
match 生活網/HEHO 健康~2020年12月25日
☆ ☆ ☆
本體覺負責孩子的感覺統合!15 種強化小孩本體覺系統的遊戲
match 生活網/HEHO 健康~2020年12月27日
前庭覺是如何影響孩子能力發展?15 種強化小孩前庭覺系統的遊戲
match 生活網/HEHO 健康~2020年12月27日
孩子太敏感或太遲鈍都可能是「觸覺失調」,15 種強化小孩觸覺系統的遊戲
match 生活網/HEHO 健康~2020年12月27日
孩子不打不成器?是兒虐、體罰還是管教?當心只會造成負面影響
match 生活網/健康醫療網~2020年11月25日
☆ ☆ ☆
新增說明文字
☆ ☆ ☆
☆ ☆ ☆
如何提升孩子解決問題的能力?認知發展專家:在遊戲中運用「鷹架理論」
match 生活網/HEHO 健康~2020年12月19日
培養孩子財富智商,跟猶太父母這樣做
match 生活網/優活健康網~2020年09月09日
爸爸失業了,全家人應轉念的三件事
match 生活網/優活健康網~2020年11月17日
最熟悉的陌生人,欺負媽媽的女兒
match 生活網/優活健康網~2020年11月21日
妳是揠苗助長的媽媽?先停止內疚吧!
match 生活網/優活健康網~2020年11月27日
你的內在小孩需要療育嗎?專家:媽媽的情緒也會影響到孩子
match 生活網/HEHO 健康~2020年11月29日 ☆ ☆
☆ ☆ ☆
☆ ☆ ☆
☆ ☆ ☆
新增說明文字
☆ ☆ ☆
☆ ☆ ☆
邀200位長者圍爐吃團圓飯,台灣費森尤斯卡比「關愛生命」做公益
match 生活網/健康醫療網~2020年12月17日
培訓學童成家庭健康長,千禧之愛健康基金攜OPEN小將到金門
match 生活網/勁報~2020年12月19日
台灣第一三共員工上門送暖,獨居長輩暖心分享心事
match 生活網/健康醫療網~2020年12月23日
高雄市立中醫醫院遷院誌喜,冬至送暖 C級巷弄長照站簽署活動
match 生活網/勁報~2020年12月16日
照顧家人您累了嗎?善用長照2.0喘息服務
match 生活網/健康醫療網~2020年12月22日
高齡化來襲!成大醫創智慧醫療新里程,籌備台灣第一間老人醫院
match 生活網/健康醫療網~2020年12月24日
☆ ☆ ☆
☆ ☆ ☆
醫療1110輯
社區營造游民 ▶ 部落格文章輯
☆ ☆ ☆
新增說明文字

2022年6月15日 星期三

健康管理1111輯

新增說明文字
☆ ☆ ☆
親子生態工作假期,從環境維護到環境學習
★ 孟琬瑜

「哇!蚯蚓!」「又發現大蚯蚓了!」幾位一、二年級的小朋友不斷發出清脆如鈴的笑聲與陣陣驚呼,輪番用小鐵鏟鏟起肥沃的腐植土與幾條受到打擾的肥蚯蚓,一邊四處徵詢著正蹲在剛清理出來的步道旁,低頭掘土、栽植白花馬纓丹、繁星花、馬利筋、唐棉等蜜源與蝴蝶食草的親子志工:「還需不需要蚯蚓啊?」這是已在科園國小推動滿一年的生態區親子工作假期熱絡的工作現場實景。10月份,這學期第一次工作假期因為遇雨,在惋惜聲中取消;期待許久的親子工作假期,終於在今晨的生態區工作解說與導覽中展開。
生態池邊的穗花棋盤腳懸垂著昨夜綻放、尚未拋落的「花火」;一隻長居生態區的黑冠麻鷺,飛到圍籬上頭冷眼旁觀著我們的造訪。走近種植不到一年的蝴蝶食草,鏤滿食痕的葉片上,已有春秋兩代的青斑蝶托育過牠們的子嗣;跟隨著志工爸爸的指引,大人小孩抬頭尋找著身著條紋衣、配備著嚇人肉刺,將藤蔓啃食得衣衫襤褸的青斑蝶幼蟲。導覽完畢,開始分組進行環境維護,分頭進行著籃球場周邊的枯枝落葉雜草清理及排水溝清淤、生態區大草坪與沙坑區割草,以及在兩處土壤流失之處實施水土保持疊石手作。
幾個家庭蹲踞在生態區的角落掘溝半埋石塊為擋土駁坎;幾位大人談笑風生地帶著一、二年級小朋友清理著籃球場邊步道;而幾位三、四年級小朋友,則頗能獨當一面地拿著小鋤頭兩兩一組,主動清理著球場周邊淤塞的落葉與積土;大草坪上,戴著耳罩身揹割草機的志工爸爸則巡迴著幫忙草地「理頭髮」 …。中午收工前,各組陸續將工作收尾,十幾個家庭在重見天日的步道兩側有說有笑地種下自行培苗的蝴蝶蜜源與食草。經過了2個多小時的合作,原來不認識的大人小孩很自然地打成一片,成為朋友。參加過的家庭會主動帶領新加入的家庭,一直是生態區親子工作假期最可貴的精神和特質。
「大螳螂!快來看喔,有一隻大螳螂!」孩子們無意間的發現,也不時提醒著我們,生態區原是許多小生命長久定居、共享的家。從去年親子工作假期一開始,發起的志工家庭便不只是將工作假期視為打掃校園或環境服務而已,而將長遠的目標設定在提供更多的家庭親近自然、觸摸泥土、關懷學校生態區環境、促進參與、建立人與自然和諧關係 …等的機會;每一次工作假期的過程,也深具「在環境中學習」、「從真實情境中學習」、「經驗學習」等,有別於學校正式課堂的特點。
透過每一次生態區工作的過程,每個家庭都增進了自然觀察、體驗生態區豐富生命的機會,增進了對校園環境的情感與認同,也學習與不同的家庭一起合作、友善環境的知識與行動技能,並增進了公民參與的行動經驗。參與的家長和小朋友們也紛紛表示:很喜歡自己的學校;曾經在校園中揮汗工作,走進生態區,踏在自已參與過的手做步道、看見自己親手種下的植物,總是特別地親切與感動,甚至是充滿了驕傲、自豪。科園生態區也因為親子工作假期,成為更多家長和小朋友心中「別具意義的地方」。剛開始的參與者都是因為科園國小而相聚、產生連結的學生、家長、老師及附近社區的民眾,然而最近開始陸續有來自新竹市其他學校的家庭也認同這樣的理念,主動加入。
而這學期,一位五年級的導師也徵求自願的小朋友,利用早自習時間到生態區跟著志工爸爸一起進行簡單的植栽修剪、澆水等維護。這幾位小朋友每次在生態區學習到了新的事物,就會利用下課時間再帶著班上其他同學來生態區進行觀察與分享。五年級自然課教到蕨類葉背的孢子囊群,小朋友們來到生態區將鳥巢蕨的葉子翻來翻去一直找不著孢子囊群,就從問志工爸爸得到了解答,並且再約了同學一起觀察。在自然中向真實的生命學習的喜悅,是深具感染力的,而且讓課堂中書本上的知識得到了實證。
曾在6月底科園國小放暑假後,頂著大太陽參加大草坪植草工作假期的師大環教所同學繹如,很感性地分享了這次再回來參加工作假期的想法,她說:「這次去科園,感覺多了一份歸屬感,大概是看到之前植的草覆蓋了那片荒蕪,即使自己貢獻之力只有一丁點,但只要感受到它的改變裡有自己的痕跡,即使是那一丁點,無形中就連結了彼此...」,難怪志工爸爸每天都可以至科園幫忙幾小時了。期望這個面積只有1.6個足球場大,卻很難得保留了校園面積4/10為生態教學區的社區型小學,能夠成為更多市民容易到達,遠離螢幕、親近自然、關懷環境、進行環境學習的平台。

親子生態工作假期,從環境維護到環境學習
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環境資訊中心~2013年12月25日
☆ ☆ ☆
☆ ☆ ☆
☆ ☆ ☆
☆ ☆ ☆
新增說明文字
☆ ☆ ☆
中市2016年積極推動「青年加農」蔡英文總統肯定
◎ 王伯仁/台中報導

為鼓勵青年從農,台中市政府自去年起推動「青年加農‧賢拜傳承」計畫,第一屆共培訓46位學員,結訓後高達9成留在農業領域工作,成果豐碩。總統蔡英文3日在台中市長林佳龍陪同下,與青年農民座談。蔡英文總統表示,台中推動青年加農計畫,由地方政府整合資源,並透過賢拜與青農的互動傳承經驗,有助於讓農業走向下個世代,期許計畫進一步推廣到其他縣市,吸引更多青年加入農業;林佳龍市長也期盼透過青年的創意、行銷,帶動台灣農村再造。
總統蔡英文今日由台中市長林佳龍陪同,先至東勢區石圍牆酒莊參訪,由農業賢拜巫建旺向蔡總統及林市長說明酒的發酵過程,隨後聽取中市府農業局長王俊雄說明「青年加農‧賢拜傳承」計畫,並與青年農民座談。包括台中市副市長林陵三、市府客委會主委劉宏基、行政院農委會副主委陳吉仲、市議員蔡成圭等人均到場參加。蔡英文總統表示,今日是中部農業之旅的首站,中部經驗將來會在行政院農委會推動政策上,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新舊政府在農業政策上最大的不同,就是新政府十分仰賴地方政府的力量,直接接觸在地需求,並與農民們一起集思廣益,讓整體農業有創新機會;過去農業太講究全國一體通行,反而造成中央政策與地方需求產生落差,實際執行上也有困難。
蔡總統肯定台中市「青年加農‧賢拜傳承」是一項好政策,她說,年輕人需要經驗的傳承、土地、資金,更需要賢拜們的人際網絡,很高興看到賢拜願意將青農帶入他們已經建立好的人際網絡,這種互動、學習、傳承的經驗,是農業走向下一個世代最重要的過程;現在政府與農民之間有地方首長整合地方資源,加上賢拜們一起努力,「這一次我們一定做得成!」蔡總統也說,台中已經有一個好的農業團隊,做出「青年加農‧賢拜傳承」計畫,這是一個可行且可被複製的計畫,中央政府會持續至全國各縣市視察農業計畫,讓好的計畫可以分享並複製,在最短時間吸引青年加入農業,傳承經驗,讓整個農業產生不同世代的樣貌。林佳龍市長表示,如果可以號召更多青年投入農業,透過他們的創意、行銷,甚至建立品牌,台灣的農業就有希望,而農村若有青年返鄉務農,也可以帶動農村再造。
林佳龍也說,台中市有一、二千公頃的二期稻作,透過青年承接休耕及二期稻作的土地,可以創造多贏;台中市也在協助農民的土地取得,並協助建立他們自己的品牌,市府也希望藉由青年加農計畫中,賢拜們的付出與不藏私授業,加上青農們的成功創業經驗,號召更多年輕人投入農業。在場多位青年農民,包括古明弘、賴志同及張薰,均肯定市府推動青年加農計畫,不僅可以幫助他們學習農業技術,最重要的是能夠透過賢拜,快速拓展人際網絡,對將來創業很有幫助。農業局王俊雄局長表示,市府積極推動「新五農政策」,包括農民、農業、農村、農產品、農產加工品五大方向,從生產端的農民學堂、青農傳承教育,到消費端的產銷認證、食品安全把關,希望給農民更安穩的生活保障,給市民更安心的食安品質。
王俊雄指出,近年來因農業人口老化,各界開始注意到農業人才的斷層問題,儘管農校與大學農學院,每年訓練出許多具備一定程度專業知識的畢業生,但他們畢業後,投入農業領域的人數比例卻不多,因此政府一直在思考,如何鼓勵青年返鄉務農。台中市長林佳龍上任後推動「青年加農‧賢拜傳承」計畫,除提供一年每月3萬元的生活津貼,讓學員安心學習農業相關知能,也商請各農業團體、農學院校協助推薦各區農業產業達人,建立農業賢拜傳承輔導團隊,讓學員能依學習意願跟賢拜學習,傳承專業栽培技能。王俊雄局長說,第一屆青年加農共培訓46位學員,已於今年7月1日結訓,留在農業領域工作的學員高達9成,成果豐碩。
其中,學員蔡妙娟婚前是銀行專員,婚後成為全職媽媽,由於夫家務農,她希望可以投入幫忙,即先申請市府社會局托育一條龍專案,獲得每月六千元的保母津貼,將孩子托育,並參加青年加農計畫受訓成為專業農民;而學員吳峻毓、林筠軒,更因參加計畫,同於郭榮華賢拜場所學習農業技術,進而相戀、步入婚姻。王俊雄表示,今年第二屆青年加農共遴選出37人,將依循著第一屆學長姐的足跡,習得農業賢拜優良農業栽培技術,並將知能繼續傳承;市府也將做學員們的後盾,持續提供資源協助,使農業永續經營。

中市積極推動「青年加農」蔡英文總統肯定,盼經驗複製分享各縣市
民報 新聞 ~ 2016年09月04日
☆ ☆ ☆
☆ ☆ ☆
☆ ☆ ☆
☆ ☆ ☆
新增說明文字
☆ ☆ ☆
國家公園推有機,在西寶實踐里山倡議
◎ 廖靜蕙/台北報導

一向被視為保護等級嚴格的國家公園,現在有更親民的保育選項!國內首度由太魯閣國家公園結合慈心基金會,與當地農民合作,嘗試從慣行農法改做有機;歷經5年不懈努力,讓當地原本令人卻步、濃濃的農藥味,轉變為「連呼吸都甜!」國際間提到在生活、生產過程兼顧生態保育的里山倡議,一開始是朝向保護區外的保護,直到去(2013)年在日本召開的亞洲保護區大會,首度將保護區內的里山倡議列入重要議題;不過,台灣早在5年前即開始化理念為行動。慈心執行長蘇慕容指出,農田生態系的保育實踐,是台灣之光!位於太魯閣國家公園的西寶聚落,依法必須嚴格限制開發,太管處與當地居民長期存在土地利用的歧見。太魯閣國家公園基於土地永續與生態保育理念,2010年起,委託慈心有機農業發展基金會,輔導在地居民友善利用土地,引導園區聚落永續發展,以達經濟與生態雙贏的目標。
◆ 以綠保標章約定,黃嘴角鴞來作客
三方合作至今歷時5年,已有初步成效。西寶、洛韶、華祿溪及新白楊地區14戶居民中,已輔導13戶農民實際參與轉作、9戶通過有機驗證,約近10公頃農地通過有機驗證,同時也申請加入綠色保育標章驗證,是台灣國家公園結合有機輔導與生態保育的首例。綠色保育標章驗證,將以黃嘴角鴞為保育標的。慈心基金會執行長蘇慕容表示,過程中投注了大量人力及志工,與居民不斷溝通、協調。而簽訂合作協議、舉辦生產教育訓練課程、引介有機生產相關的技術與資源,及保證銷路,是農民願意改變農法的關鍵。蘇慕容說,在慈心基金會的志工心目中,最開心的是,農友們從改變耕作習慣,進而跟著轉變心態;當地農民則表示,「透過轉作有機,我可以把最愛的土地留給最親愛的家人、以及後代子孫 …」目前玉山國家公園也將複製「西寶模式」,委託慈心基金會在南安以及東埔一鄰部落,打造有機新天地。
◆ 實踐農田生態系,台灣之光
去(2013)年於日本召開的亞洲保護區大會,將里山倡議納入議題討論,在地狹人稠的亞洲,關注保護區內保育的同時,更須兼顧生產與民生層面,讓人與自然共存成為可能。而西寶或可成為台灣的第一個案例。慈心有機農業發展基金會執行長蘇慕容表示,全世界在談農田生態系時,多數針對研究、論述和出版,真正在農田執行、實踐生態系保育的案例卻不常見;而台灣正慢慢朝這個方向前進,十分可貴,是足讓國人引以為榮的「台灣之光」。
有感於農地雖位於國家公園內,仍不脫生產本質,累積的生態資料不夠豐富;蘇慕容說:「如果能進行生產區的生態調查,將做了幾年有機農業的農田,建立生物多樣性基本資料,將來無論是生態農業或保護區內的農業,都可提供基礎資料與數據,了解生物多樣性在有機農田的表現。」因此,今年慈心也委託顧問公司進行相關調查。當農民為生物多樣性盡了這麼多心力,生產出健康、友善土地的作物,應適度反映於產品價格上。國內已有花蓮農改場致力於相關研究,消費者的認知也需跟進,蘇慕容認為,這必須靠學校教育、環境教育不斷推廣,才能「以綠色消費形成支持力量」。
◆ 邁向有機村,體驗旅遊再加碼
下一步,西寶將朝向「有機村」的理想邁進,也為國家公園的環境永續與當地居民的生活型態,尋求共榮共存的互利模式。太管處企劃經理課課長聶士詔說,這項委辦的行動計劃,藉由課程、技術、有機資材以及人員培力,讓居民從改變農法開始友善土地、保育生態,進而邁向有機村的理想。不過,西寶居民人數少,無法支撐起社區發展繁複的體系,外部單位協助不可缺,這幾年太管處持續舉辦體驗活動,讓居民和消費者都看得到保育的好處。
蘇慕容指出,西寶的經濟力來自於生產,在其他面向的力度仍嫌不夠,如果要朝向有機村,除了以生產為基礎,還要有體驗、解說、在地產品以及生態旅遊導覽等。這幾年推動西寶有機農業,大致上軌道,過程中也看到年輕的一輩接手。蘇慕容說,國家公園明年是否繼續支應這項計畫仍未知,但只要這塊土地、這些農民還需要幫忙,慈心就會繼續協助、陪伴。

台灣首例!國家公園推有機,在西寶實踐里山倡議
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環境資訊中心~2014年06月09日
☆ ☆ ☆
☆ ☆ ☆
☆ ☆ ☆
☆ ☆ ☆
新增說明文字
☆ ☆ ☆
投筆從農!博士生讓廚餘變黃金
◎ 蘋果日報 即時新聞中心

清華大學奈米工程與微系統博士生許又仁,在念研究所的過程中,遇到了很多環保、生物等國際性議題,過程中,他不斷的想著未來自己要走的目標與方向,在因緣際會下,認識到許多志同道合的朋友,大家因著各自擅長的領域,想把本身所學的生物科技應用到農業上,運用科技改造農業生態,進而成立了「元沛農坊」。「元沛農坊」是以愛護土地、友善環境為目的所成立的,許又仁說,公司成立的目標在建立台灣第一個以「搖籃到搖籃理論」構築食物循環與農業循環永續的廣義社會企業,讓農業廢棄物與食物廢棄物成為台灣永續農業的搖籃。
許又仁團隊從最基本的生物多樣性堆肥做起,許又仁表示,他們的廚餘堆肥技術,可以將有機的廢棄物轉為具有森林泥土香的堆肥,讓土壤的微生物相豐富,提供植物多元的養分,降低蔬果的病害。農田的泥土可以得到活化,也能因為有機質的注入提高水土保持特性,幫助農田有更佳的氣候應變能力,而且增加適度的孔隙率讓植物長得更好。「元沛農坊」曾與劉力學的「臨海農場」技術合作。臨海農場距離海岸僅 200 公尺,最貧脊的土地經過廚餘堆肥的改質後,透過肥料當中豐富的微生物相,可以不用化肥,不需要農藥就生產出最優質的有機蔬菜。許又仁說,這項合作為台灣缺乏有機質的農地帶來耕種的希望,廚餘做成堆肥,不僅解決空氣污染,同時提升農地的健康與產值。未來,「元沛農坊」將以新竹市市郊的「千甲 CSA農場」作為土壤改質的示範農場,改良土壤來提高生產力,預計一年將可處理一百多公噸的廚餘。目前,「廚餘堆肥募資計畫」正在 flying V 募資,期盼能為台灣實現一個綠色永續的夢想。

【央廣RTI】投筆從農!博士生讓廚餘變黃金
蘋果日報 即時新聞~2016年02月27日
☆ ☆ ☆
☆ ☆ ☆
☆ ☆ ☆
5
新增說明文字
☆ ☆ ☆
台東風災後132日,這一幕讓人心沉痛
◎ 隋昊志/綜合報導

今年7月8日尼伯特颱風重創台東,造成當地災情慘重、居民生活失序。但在經過長達132天的重建後,仍然有災民住在鐵皮屋頂被掀起,僅靠破裂帆布遮掩廁所的房舍之中。這也讓7月以來不斷投入重建工作的紀錄片導演周世倫,感嘆地在臉書發文,希望外界能像對國外天災所伸出的援手,同樣對台灣最美麗的後花園、自己可愛的同胞同樣捐助物資。周世倫提到,從7月9日隨著教會的救災團隊南下台東展開救援活動,也與兩支義工團體「愛在後花園」、「台灣心義工團」合作投入受災戶重建工作,但台東受災嚴重的情形,卻根本不是教會能獨力負擔的。但長老教會所發起的「尼伯特風災救援募款計畫」從7月至今,募款金額卻只有30幾萬,而教會已經自掏腰包代墊近4百萬,動員超過3千人次志工投入救援,迄今修繕、重建超過70戶人家。
周世倫PO出一間受災嚴重的房屋照,表示在風災後第128日,一名獨自撫養女兒的單親媽媽從山上騎車下山,抓著救援人員的手臂,希望能夠幫忙協助重建家園,而她口中喃喃自語的請求,僅僅是「只要可以住就好了」。這也讓不忍母女倆住在這種房子裡忍受風吹雨打,期間還度過2個強颱的周世倫,感嘆地說「募款金額只有三十萬,坦白說,我自己都覺得可笑,我很難忘記,四川大地震我們捐了多少錢,我很難忘記,福島核災我們捐了多少錢,如今,台東是我們最美麗的後花園,擁有最多元的族群,擁有最美麗的山與海,可是,你們全都忘記了台東這一片淨土,以及這片淨土上最可愛的我們的同胞!」
周世倫也表示,台東跟都會區真的不一樣,在台東,最需要幫助的是連中低收入戶都申請不到的人們,也許連住進部落都沒辦法,只能離群索居在山上簡單搭著鐵皮屋居住,也許租賃別人的雞寮豬舍,也許在防火巷搭遮雨鐵皮生活著。台東政府宣稱發了巨額的補助金,但錢被房東領走後卻不願意修建這些房子。基於眾多原因,讓他們彷彿是遺世的孤兒,在這片稱之為國家的土地上,連爭取微薄的生命意志都不可得。而我們的政府與企業及宗教團體,高舉著救世的大旗,搭著飛機往全世界去救援,這真的何其荒謬?周世倫也呼籲,哪怕只是100或是50的捐款協助,自己都會衷心感謝,因為台東還有數百戶人家等待修繕與重建,仍然需要龐大的經費。只要有捐獻,自己與志工們就願意付出時間與體力,協助後花園的受災戶重建,一直到每個人家抬頭都能看見他們自己的屋頂這最基本的人權,也希望大家能看見他們的困境。

台東風災後132日,這一幕讓人心沉痛
蘋果日報 即時新聞~2016年11月16日
☆ ☆ ☆
☆ ☆ ☆
☆ ☆ ☆
新增說明文字
☆ ☆ ☆
☆ ☆ ☆
☆ ☆ ☆
☆ ☆ ☆
☆ ☆ ☆
新增說明文字
☆ ☆ ☆
☆ ☆ ☆
☆ ☆ ☆
☆ ☆ ☆
☆ ☆ ☆
新增說明文字
☆ ☆ ☆
☆ ☆ ☆
☆ ☆ ☆
☆ ☆ ☆
健康管理1112輯
健康管理1111輯
☆ ☆ ☆
新增說明文字

2022年6月10日 星期五

腦神經1098輯

新增說明文字
☆ ☆ ☆
身體莫名疼痛,找不到原因?當心是壓力惹禍
★ 林怡亭/報導記者

阿明有一些莫名不舒服的症狀很久了,他持續有胸悶、心悸、喉嚨梗塞的感覺,擔心自己是得了什麼疾病,跑遍各專科門診檢查,卻發現一切都正常,求助無門。柳營奇美醫院林紀宇臨床心理師表示,人體的自律神經系統,遍布於身體各個器官,調控著心率、呼吸、汗腺和肌肉收縮程度等各種生理反應,影響著我們身心的狀態,有時這些反應很細微,難以讓我們當下覺察並立即調整,久而久之就會衍生成長期不舒服的症狀。上述案例的症狀,屬於慢性壓力引起身心不舒服,可能源自於自律神經系統的不平衡,致使身體無法調整好內在情緒或生理上的緊繃。
初期雖然不舒服,但還不到疾病診斷的程度,若長期置之不理,就有發展成身心疾患的可能。除了使用藥物治療之外,還有許多紓解情緒與因情緒衍生而來的身體不適﹙如頭痛、腰酸背痛、心悸、手腳冰冷等﹚的治療方法,其中臨床精神科最常採用的就是生理回饋治療。林紀宇臨床心理師說明,所謂生理回饋治療,是透過生理回饋儀即時回饋的特性,可以立即看到自己的心率、呼吸頻率、肌肉緊繃度、汗腺分泌等生理狀態。
臨床心理師在生理回饋治療中,會協助病人先能夠體會到細微的壓力反應,幫助提升覺察力,接著再依每個人症狀的不同,協助建立肌肉放鬆、腹式呼吸、正念冥想等放鬆策略,並幫助病人在生活上有適當的壓力管理能力。林紀宇臨床心理師提醒,通常生理回饋治療在進行兩至三個月後,即可學習到適當的自我調節與放鬆策略,但是療效產生的關鍵,除了在治療室內的學習,還務必要搭配回家持續不間斷的練習,才能夠修正原有身心與大腦的慣性產生「有感」的效果,讓生活品質得以提升,進而回到身心平衡的狀態。

身體莫名疼痛,找不到原因?當心是壓力惹禍
match 生活網/健康醫療網~2020年11月01日/自律神經
☆ ☆ ☆
為什麼頭痛會想吐?
match 生活網/健談網~2020年10月18日
為什麼頭痛吐完會好一點?
match 生活網/健談網~2020年11月02日
☆ ☆ ☆
☆ ☆ ☆
少年頭痛當心是腦腫瘤惹禍!伴隨這些症狀快就醫治療
match 生活網/健康醫療網~2020年10月13日
小孩抱怨「頭痛」到底要不要馬上就醫?醫:觀察「對稱症狀」判斷嚴重性
match 生活網/HEHO 健康~2020年09月27日
☆ ☆ ☆
每月有20天以上都會頭痛!靠肉毒桿菌治療重返職場
match 生活網/健康醫療網~2020年11月23日
☆ ☆ ☆
☆ ☆ ☆
美6歲男童染福氏內格里蟲,食腦蟲侵襲快7天內恐死亡
match 生活網/NOW 健康~2020年09月28日
☆ ☆ ☆
新增說明文字
☆ ☆ ☆
老是莫名感到焦慮?小心是大腦發炎惹禍
★ 曾正豪/報導記者

武漢肺炎疫情期間,因加強防護下,使得國內流行性感冒也跟著減少,但臨床上,因疲倦、焦慮、失眠、食慾差、莫名不適等症狀就診的個案卻有明顯增加趨勢。成大醫院斗六分院精神暨長期照護部主治醫師黃智群在《發炎世代》一書中指出,這種現象可能就是因大腦發炎導致,若想恢復健康身心狀態,不妨可以學習如何正確對抗發炎的方法,甚至有效預防發炎。
究竟為何有大腦發炎的現象出現呢?黃智群醫師在書中指出,根據疫情期間求診的病患而言,因疫情影響減少外出與人群互動,日間的活動量下降,導致日夜作息混亂,影響睡眠品質,進而造成神經性發炎、大腦發炎,而這些發炎就會促使情緒難穩定,甚至使得身體其他系統的問題,引發疾病。過去發炎多認為是紅、腫、熱等特徵,但近年來,醫學研究發現「腦部發炎」會引發精神疾病的證據,改變了對發炎的認知。
黃智群醫師解釋,其實發炎是人體正常的防禦機制,當身體遭受到病菌、異物入侵時,免疫系統會啟動一連串反應將它移除,根據相關研究指出,包過PM2.5細懸浮微粒、不健康的飲食等,都可能埋下慢性發炎的危險因子。因此,若發現自己出現疲倦、心情莫名低落、焦慮、不耐煩,或消化道、皮膚與呼吸道症狀,卻無法解釋的疼痛,甚至經常感冒,就可能處於慢性發炎狀態。黃智群醫師也在書中強調,想要遠離慢性發炎困擾,可透過減壓、良好飲食以及正常作息幫助改善,其中更應調整讓自己心情,學習正念呼吸,養成一種習慣後,自然而然就能控制發炎狀態。

老是莫名感到焦慮?小心是大腦發炎惹禍
match 生活網/健康醫療網~2020年07月20日
☆ ☆ ☆
遠離腦中風危險因子,專家建議從預防三高開始做起
match 生活網/NOW 健康~2020年11月03日
半數腦出血到院前死亡,三症狀是存活關鍵
match 生活網/好醫師新聞網~2020年10月16日
腦外傷急重症!顱內壓監測器及時搶救腦損傷
match 生活網/NOW 健康~2020年11月09日
中年男腦出血,醫師浴血奮戰,全靠它鬼門關前救一命
match 生活網/健康醫療網~2020年11月12日
☆ ☆ ☆
☆ ☆ ☆
熱昏頭天旋地轉是中暑?醫師提醒有可能犯眩暈別大意
match 生活網/NOW 健康~2020年10月30日
☆ ☆ ☆
中樞性眩暈vs末梢性眩暈,平平都是眩暈有何不同?
match 生活網/NOW 健康~2020年11月05日
☆ ☆ ☆
☆ ☆ ☆
新增說明文字
☆ ☆ ☆
神經迴路掌管生活習慣,台研究團隊破解關鍵分化基因
★ 陳盈臻/台北報導

習慣養成與行為成癮也和基因有關。陽明大學研究團隊找到調控大腦基底核紋狀體神經元分化與遷移的關鍵基因,不僅解答掌管動作習慣與動機情緒的神經元是如何形成,也破解其建構神經迴路的基因分子機制。位於大腦深部一群神經核組成的基底核,是掌管動作學習、獎勵、動機、情感以及自主運動的中樞,發揮這些神經功能的關鍵,仰賴於基底核中的紋狀體背側與腹側核區的神經迴路。背側核區調控動作與認知功能,是養成習慣行為的關鍵區域;腹側核區則參與獎賞與成癮機制,是影響動機情緒的關鍵區域。但紋狀體核區如何建構,並劃分成2兩個區域的神經迴路仍然未知。
16年前,陽明大學神經科學研究所教授劉福清,以及他的指導學生張瓈云(現中國醫藥大學副教授),在哺乳類類動物的大腦中發現1種名為Nolz-1的基因,可能參與控制紋狀體發育的遺傳程序,但當時並不瞭解其背後的機轉。16年後,在經歷指導張瓈云、柯信安、盧冠名、陳仕昀4名博士之後,研究團隊終於發現經過有絲分裂後,Nolz-1藉由抑制Dlx1與Dlx2基因,促進神經元細胞分化並決定細胞遷移方向,從而建構成背側或腹側紋狀體,證實了Nolz-1與Dlx1與Dlx2基因的交互作用,調控不同種類神經元命運與分化過程。
研究團隊在動物模型中觀察到,Nolz-1在胚胎神經發育階段,透過抑制Dlx1與Dlx2基因所表達的功能蛋白,讓神經元可以順利分化並遷移成紋狀體的2個區域,形成背側紋狀體與腹側紋狀體。一旦動物剔除Nolz-1基因後,Dlx1與Dlx2大量表現,會造成神經元細胞分化遷移錯誤,導致背側核區萎縮,腹側核區擴大,確立了Nolz-1是直接調控Dlx1與Dlx2的基因。這項研究解開大腦的基底核區域,如何劃分為不同的次級區域,從而建構出不同的次級神經迴路,讓大腦能執行精確與複雜的神經功能。
劉福清表示,無論是背側還是腹側紋狀體,神經發育皆源自同一區神經幹細胞分化而來,這項研究想解答的是為什麼來自同一區的神經細胞,最後會分化遷移到不同的區域,建構成不同的神經功能迴路。由於基底核除了控管不同的神經功能外,神經迴路的正常與否也與許多神經疾病的病理機制有關,例如巴金森氏症、亨廷頓舞蹈症、思覺失調症等,瞭解不同神經迴路的建構與功能,有助於發展治療神經與精神疾病的策略。劉福清研究團隊長期致力於研究大腦基底核神經迴路的神經發育與功能,過去曾揭開原始說話語言能力的神經迴路,如今再發現劃分紋狀體核區的神經迴路建構機制。這項研究已刊登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

神經迴路掌管生活習慣,台研究團隊破解關鍵分化基因
match 生活網/NOW 健康~2020年10月05日
☆ ☆ ☆
☆ ☆ ☆
☆ ☆ ☆
動作習慣、動機情緒與基因有關?陽明神研所解密
match 生活網/健康醫療網~2020年10月24日
☆ ☆ ☆
☆ ☆ ☆
上癮科學展,揭開成癮者大腦的秘密
match 生活網/優活健康網~2020年11月11日
☆ ☆ ☆
☆ ☆ ☆
新增說明文字
☆ ☆ ☆
手腳疼痛如被針刺,小心罹遺傳性類澱粉神經病變
★ 沈能元/台北報導

手腳麻木、無力,甚至感到如針扎刺痛,無法爬上樓梯,當心罹患遺傳性疾病。60歲賴先生3年前出現手腳麻木,伴隨便祕、拉肚子等症狀,求診半年始終找不出病因,因他的堂叔也有類似症狀,診斷為類澱粉神經病變,最後賴先生經確診為家族型類澱粉神經病變。醫師表示,如果有手腳麻木、無力,合併腸胃不適等症狀,應須提高警覺。
收治病例的台北榮總神經醫學中心神經內科主治醫師林恭平解釋,家族型類澱粉神經病變是種體染色體遺傳性疾病,致病原因是代謝的甲狀腺素的轉甲狀素基因突變,成為類澱粉纖維蛋白,並沉積在心臟、眼睛、肺、腦膜、腸道黏膜、周經系統等,而出現手腳痲木、腹瀉、便祕等神經病變症狀。林恭平說,在台灣家族型類澱粉神經病變推估約有100至150個家族患有此病,男性發病年齡約為55歲、女性為65歲,且只要一人罹病,他或她的後代每一位無論男女均有50%的遺傳機率。
轉甲狀素大多為肝臟製造,因此50歲以下患者可以透過換肝方式治療,避免體內類澱粉纖維蛋白沉積。林恭平指出,賴先生發病時年齡已為57歲,無法經換肝治療,只好透過新藥臨床試驗,利用小分子干擾核糖核酸的機轉,每3周注射一次藥物,將體內突變的轉甲狀腺素降至原有的20%以下,終於緩解病情,賴先生如今可以自行走路、血壓穩定、腸胃功能也恢復正常,此研究已於今年7月刊登在《新英格蘭醫學雜誌》期刊、為治療家族型類澱粉神經病變帶來一線曙光。(健康關鍵

手腳疼痛如被針刺,小心罹遺傳性類澱粉神經病變
蘋果日報新聞/健康關鍵~2018年10月08日/神經病變
☆ ☆ ☆
☆ ☆ ☆
熬夜隔天頭暈想吐,醫師用二招幫你恢復精神
match 生活網/HEHO 健康~2020年10月04日
☆ ☆ ☆
☆ ☆ ☆
全腦放射治療傷記憶力?醫師解析腦轉移保存記憶治療方式
match 生活網/健康醫療網~2020年10月13日
☆ ☆ ☆
新增說明文字
☆ ☆ ☆
☆ ☆ ☆
☆ ☆ ☆
雙腿無力跟胸椎脊髓有關?神經外科醫師解析原因
match 生活網/健康醫療網~2020年11月09日
腳麻到不知鞋掉了,婦神經受壓迫失禁
match 生活網/優活健康網~2020年11月13日
☆ ☆ ☆
坐骨神經痛原因多,嚴重會釀憂鬱!「梨狀肌症候群」最難診斷
match 生活網/健康醫療網~2020年11月16日
腳麻、下背痛,坐骨神經痛有這些常見症狀
match 生活網/HEHO 健康~2020年11月21日
☆ ☆ ☆
ROSA勵羅莎手術機器人,癲癇手術精準定位新選擇
match 生活網/健康醫療網~2020年10月12日
找回知覺!CIDP慢性脫髓鞘多發性神經炎復健運動助復原
match 生活網/健康醫療網~2020年10月06日/免疫系統攻擊
☆ ☆ ☆
半夜常被左手痛醒,此療法助一夜好眠
match 生活網/優活健康網~2020年10月08日/脊髓空洞症
☆ ☆ ☆
新增說明文字
☆ ☆ ☆
原來無法解決的疼痛答案是:神經纏套
★ 蔣仁人/撰文

如果你有一直無法解決的疼痛問題,那你必須要思考,自己是不是「神經纏套」了!這是一種神經被周邊組織所纏套住的疾病,即使接受核磁共振也找不出來,疼痛會出現「拉扯」般的疼痛,而且也較易出現在呈「環繞狀」分布的神經上,例如肩膀、手腕、膝蓋。中山醫院復健科醫師潘健理解釋,人體的神經就像是一條高速公路,主線道又寬又大,但周邊還有許多交流道或聯絡道分支出去,這些比較小條的分支神經,會穿越許多組織,例如筋膜、血管、肌腱等,一但這些組織因為受傷或過度緊繃,就可能會壓迫或束緊這些神經,形成了所謂纏套現象。
潘健理用「鈕扣」來比喻神經纏套。「扣鈕扣時,鈕扣就代表是穿越的神經,鈕扣洞就是纏套發生的位置。」潘健理說,發生纏套現象的原因中,又以筋膜緊繃最為常見。現代人常因為姿勢不正確或重複同樣動作過久時,筋膜系統會無法負擔開始出現緊繃,如果緊繃範圍剛好有神經穿過,就會被筋膜纏套住。神經纏套必須靠有經驗的醫師透過高階筋骨超音波找出來,還好現在可以透過解套注射解決纏套問題。潘健理解釋,可以在高階筋骨超音波引導下,將含有 5% 的葡萄糖液或是 PRP(高濃度血小板血漿)注射在纏套部位,把纏套沾黏的組織剝離,讓神經重新獲得空間並修復。

【壹週刊】原來無法解決的疼痛答案是:神經纏套
壹週刊 生活/蔣仁人~2017年02月04日
無解疼痛原因,神經纏套
壹週刊 生活/蔣仁人~2015年02月25日(同上)
☆ ☆ ☆
以為卡到陰,車禍腦傷溫柔男變暴躁
match 生活網/優活健康網~2020年11月11日
☆ ☆ ☆
花樣少女覺得「鬼附身」?原來大腦訊號異常虛驚一場
match 生活網/NOW 健康~2020年11月19日
☆ ☆ ☆
☆ ☆ ☆
新增說明文字
☆ ☆ ☆
恐慌、憂鬱未來有望食療!《BMJ》益生菌可緩解症狀
★ 林以璿

過去的研究指出,心理健康的問題與腸道息息相關,而且這個影響是雙向的,也就是說情緒可以透過神經途徑影響胃腸道健康,而反過來腸道微生物群也可能會影響行為和情緒。通過特定的飲食改變腸道細菌,可能有助於治療與壓力有關的神經發育障礙。近日,來自英國布萊頓大學和薩塞克斯醫學院的研究團隊證實,攝入改善腸道有益細菌(統稱為益生菌)分佈的食物,確實可以幫助緩解恐慌和憂鬱。研究發表在《英國醫學期刊》BMJ上。
全球最常見的精神障礙有兩大類型,分別是憂鬱症以及恐慌症。憂鬱症是世界上最常見的心理健康疾病之一,據世界衛生組織(WHO)估計,2015年全球抑鬱症患者人數超過3億,許多人通常還會同時出現恐慌症。這些精神障礙,不止造成個人與家庭困擾,甚至還會造成社會損失。研究團隊查看了2003年至2019年間發表的71項研究,這些研究探討了益生菌如何幫助患有恐慌和憂鬱症的成年人。最終入選的7項研究顯示,與未進行治療或安慰劑相比,服用益生菌的憂鬱症、恐慌症患者的病情,都有所改善。
也就是說,益生菌可能是緩解恐慌和憂鬱症症狀的輔助治療方法。此外,研究小組還發現,同時患有腸躁症等疾病的患者,還能夠同時改善自身症狀。而益生菌要如何在這之中起到作用呢?首先我們要認識到,消化道中存在至少有400種細菌。這些微生物對於消化食物、抵禦潛在的病原體或有害微生物以及合成維生素至關重要。益生菌能幫助人體維持腸道內健康細菌和其他微生物群落,因此,補充益生菌能夠讓腸道的好菌成為優勢微生物群落,腸道微生物群能進一步影響大腦的行為和情緒。
「腸道是人體免疫相當重要的一環,促進腸道健康,對人體的健康狀態都是有益處的,」營養師呂孟凡曾表示,若是要補充益生菌,建議採用粉狀或是錠劑形式的益生菌,純度較高。「優酪乳、多多類的飲料雖然也可以補充益生菌,但因為加了非常多的糖,像是100c.c.的多多就有15公克的糖,因此,飲用時要控制量,以免造成肥胖問題。」另外,也可以選擇多補充膳食纖維,同樣有助於穩固腸道微生物聚落。

恐慌、憂鬱未來有望「食療」!《BMJ》:益生菌可緩解症狀
match 生活網/HEHO 健康~2020年08月11日
☆ ☆ ☆
吃腦補腦?錯!大腦最愛食物竟是益生菌
match 生活網/健康醫療網~2020年11月13日
吃腦補腦?錯!大腦最愛食物竟是它
match 生活網/優活健康網~2020年11月18日/健康醫療網授權
☆ ☆ ☆
☆ ☆ ☆
從椅子上站起感到一陣暈眩?這類人罹患失智症機率高
★ 陳盈臻/編輯

如果從椅子上站起來的時候感到一陣頭昏眼花,小心!這很可能表示罹患失智症的機率變高了,研究刊登在《神經學期刊》(Neurology)。美國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的研究人員解釋,當站立時血壓突然下降,就會產生暈眩感,醫師稱這種情況為姿式性低血壓。研究人員進一步發現姿式性低血壓與失智症之間居然存在著關聯,尤其是收縮壓降低 15 mm Hg 時,但舒張壓或整體血壓並沒有這樣的關聯性。
研究團隊追蹤了2,100名平均年齡為73歲、且在研究開始時沒有失智症的受試者,在追蹤的12年中,有22%的人罹患失智症;其中,有姿式性低血壓的人罹患失智症的比例占26%,而沒有姿式性低血壓的人占21%。將健康因素(例如糖尿病,吸菸和飲酒)納入考量之後,姿式性低血壓的患者將來罹患失智症的機率仍然高出37%。
研究人員還發現,如果受試者收縮壓有變化,波動落差越大的人罹患失智症機率占24%,而落差較小的人罹病率只占19%;收縮壓有明顯變化的人罹病率比血壓穩定的人多出35%。研究員 Laure Rouch 博士在美國神經學會的新聞稿中表示,應該要去監測人們從坐著到站著時的血壓變化,藉由控制血壓下降,也許是種可以幫助人們保持思維和記憶能力的方法。不過,這項研究只是找出兩者的關聯性,並不能保證患有姿勢性高血壓的人就一定會失智。

從椅子上站起感到一陣暈眩?這類人罹患失智症機率高
match 生活網/NOW 健康~2020年08月25日/姿式性低血壓
☆ ☆ ☆
☆ ☆ ☆
新增說明文字
☆ ☆ ☆
老人家出現譫妄症狀!可能是重大疾病前兆
★ 盧映慈

高齡社會是現代台灣必須長期注意的問題之一,除了失智症之外,長輩常有的一些慢性疾病、感染、免疫力下降、心臟病等,其實也可能會引起一些精神錯亂的症狀,而這樣的症狀稱為譫妄。根據台灣本土研究統計,如果在住院期間出現譫妄症狀,死亡率可以高達 22~76%,主要是因為大腦神經急速退化,所以如何快速發現長輩的不對勁,是非常重要的。台灣老年醫學暨老年學雜誌在2011年曾做過統計,表示要發生譫妄,需要同時符合「危險因子」跟「誘發因子」。因為譫妄必須要在腦部發生廣泛、瀰漫性的代謝障礙,所以必須要先有身體不是很好的「危險因子」,再加上造成問題的直接「誘發因子」,才會形成。
【危險因子】① 年齡大於65歲。② 男性。③ 本身認知功能失調、有失智症或是譫妄病史。④ 有憂鬱症或其他精神疾病病史。⑤ 身體失能,曾跌倒或是無法自理生活。⑥ 聽覺、視覺、感覺有缺損。⑦ 營養不良、脫水。⑧ 慢性疾病多,如慢性腎臟病、糖尿病、癌症、中風等。⑨ 嚴重感染。⑩ 藥物使用多。
【誘發因子】① 中風前兆。② 心臟病發作。③ 中毒。④ 藥物使用多。⑤ 嚴重感染。⑥ 休克缺氧。⑦ 長期睡眠不足。
所以如果長輩突然出現譫妄的症狀,代表身體可能有些地方突然疾病發作,可能是急性的中風、心臟病,或是發生愛滋、梅毒、敗血症等嚴重感染而產生;也有可能是服用過多藥物而產生的藥物中毒反應,或是吃到有毒食物而中毒等,必須要趕快送醫。而譫妄最可怕的是,它的症狀很不明顯,也很容易跟失智症搞混,但譫妄最重要的一點是會有「意識混亂」,昏昏沈沈、講話會顛三倒四、沒有邏輯沒有組織,像是喃喃自語;但失智症患者通常意識是清醒的,只是會有幻覺、妄想,講出來的話比較不是真實的,會有編故事的感覺。
【譫妄症狀】在幾小時內突然發生,而且很快就變得很嚴重,一天之內會有明顯差異。① 注意力不集中,無法集中注意力進行對話。② 無結構性的思考,對人、時、地搞不清楚。③ 講話沒有組織、無相關性、漫談或無邏輯思考。④ 意識不清、失去警覺性或是昏昏沈沈,看起來迷迷糊糊的。⑤ 有些人會焦躁不安與容易驚醒;另一些人會嗜睡與大量減少活動,但也有人活動力正常。⑥ 出現妄想、情緒波動很大,會恐懼焦躁。⑦ 出現認知功能缺損,失去方向感、記憶力、無法說出完整的話。⑧ 白天嗜睡和夜晚失眠。
台灣老年醫學暨老年學雜誌針對譫妄的研究顯示,譫妄跟失智症最大的不同,就是會有精神動力低落的狀況,比較像是憂鬱症等其他的精神疾病才會有的狀況;會變得沒有動力去做事、心情很憂鬱很低落,跟失智症非常不一樣。但譫妄跟憂鬱症不同的是,憂鬱症不會失去方向感,也不會有意識不清、昏沉的狀況,這一些症狀就跟失智症比較接近;所以在判斷的時候,要仔細觀察、記錄所有的症狀才能完全了解是什麼狀況。通常如果是譫妄的話,經過治療大部分還是可以恢復,所以第一時間一定要送到神經科門診進行更詳細的檢查並治療
如果是疾病引起,就要儘早處理疾病,如果是中毒、藥物引起,就要調整飲食跟藥物的習慣。而日常生活的陪伴,也可以幫助譫妄早日恢復,持續的跟長輩對話、強調現在的人事時地物,給他正確的資訊,同時也要讓長輩有良好的睡眠品質,但白天時要曬太陽、運動,並多喝水來幫助身體循環變好,都可以改善譫妄的情況;基本上,如果有找到病因,幾個月之後譫妄就會慢慢恢復,並不需要太擔心。《參考資料:劉建良、陳亮恭~老年譫妄症~2011年台灣老年醫學暨老年學雜誌》

老人家出現幻覺可能是重大疾病前兆!這幾種譫妄症狀可能代表心肌梗塞
match 生活網/HEHO 健康~2020年07月28日/腦部代謝障礙
☆ ☆ ☆
兒童神經罕病《求醫旅程》不孤單!高雄長庚成立「兒童神經罕病中心」
民報 新聞~2018年07月25日
☆ ☆ ☆
「平腦症」患者多活不過二歲,高雄長庚發現新致病基因
match 生活網/健康醫療網~2020年10月11日
☆ ☆ ☆
減肥對腦損傷患者康復特別重要?《行為與腦科學》:肥胖的人腦中風後恢復特別慢
match 生活網/HEHO 健康~2020年10月10日
☆ ☆ ☆
腦神經1099輯
腦神經1098輯
腦神經1097輯~腦損傷
腦神經1096輯~情緒
腦神經1095輯~醫技
腦神經1094輯~病變
腦神經1093輯~調養
腦神經1092輯~衰弱
腦神經1091輯~失智
社區營造游民 ▶ 部落格文章輯
☆ ☆ ☆
新增說明文字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