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2月29日 星期六

健康醫療10902輯~腫瘤癌症①

新增說明文字
☆ ☆ ☆
首戰即決戰的軟組織腫瘤:小心看待你身上的腫塊
★ 曾正豪/健康醫療網

三年前一名大學生偶然於左大腿外側摸到約5公分左右的不明腫塊,但無疼痛,經電腦斷層檢查後,發現該腫塊有骨質沈積現象,醫師依其年齡及組織細針切片判斷可能是與運動傷害有關的肌肉骨化。經一年半後腫塊長大到十五公分以上,轉至高雄長庚醫院就診,經骨科、放射科、腫瘤科等多科聯合會診後,再經病理科的分子診斷方才確診是「惡性骨化性纖維黏液樣腫瘤」,為惡性軟組織腫瘤(又稱肉瘤)中極罕見的一種。
【 軟組織腫瘤複雜多變,型態超過100種】
高雄長庚醫院解剖病理科教授黃玄贏醫師表示,軟組織肉瘤在臨床上容易被誤診,全身上下包括肌肉、血管、脂肪、纖維等及其所組成之四肢、軀幹、內臟、關節、體腔等構造,都有可能出現病灶。病理診斷之精確性更是一大挑戰: 依照2020年即將出版的世界衛生組織腫瘤分類,軟組織腫瘤的組織型態可分為11大類,涵蓋118種腫瘤型態(有些甚至還會呈現各種亞型),其中約一半屬於非良性的中間型(21種)及明顯型(36種)惡性軟組織腫瘤—「軟組織肉瘤」則是這些惡性腫瘤的通稱,可能發生於嬰兒到老人等各種年齡層,然而不同年齡層所好發的腫瘤型態也各不相同。
黃玄贏醫師進一步解釋,由於早期未必會疼痛,且腫瘤位於深處不易觸摸,不少病人拖到晚期腫瘤長大,產生壓迫症狀才被發現。然而軟組織腫瘤病程進展不一,快的如高級別(grade 3)肉瘤一個月內即成長一倍大小,並有較高的轉移能力。因此,除了進行原發部位的核磁共振檢查外,仍須確定腫瘤是否有發生轉移,再決定後續的治療方案,故需要多科團隊的共同參與。軟組織肉瘤在臨床上相對罕見,也因為組織型態多變,對於非專門治療軟組織肉瘤的醫療團隊來說,病理報告不見得精準。但重要的是—不同型態、惡性度級別、期別皆會影響後續治療方案,進而決定治療成效,故對患者而言,初次診斷的精準度對於治療結果影響相當大。
【軟組織肉瘤治療首要目標:避免復發、轉移以提高存活率】
黃玄贏醫師表示,治療軟組織腫瘤方式以手術切除為主,但切除範圍多大則牽涉腫瘤之型態、級別、期別等變數。過大、侵犯神經血管以及如位於後腹腔等深部,常難以進行保留功能但廣泛之切除,因此也伴隨復發風險。為了提升軟組織肉瘤局部控制率,會搭配放射治療,轉移性疾病則以化學治療為主要治療方式。另外,現有新型標靶治療藥物,副作用比傳統治療少,有望可成為軟組織肉瘤另外一種新的選擇,但前提是正確的病理診斷分類,有時尚需分子診斷以確認決定藥物療效的標靶基因變異。
因軟組織肉瘤在臨床上經常被誤診,故在初診時,需特別小心謹慎,民眾也應對自身異狀提高警覺,早期診斷,早期治療。黃玄贏醫師呼籲: 「若身體摸到五公分以上或持續變大的腫塊,無論深淺、是否疼痛,一定要儘速找骨科、整形外科,並且是對軟組織肉瘤有經驗的醫師就診。此外,若一開始並非由專業團隊治療或病理診斷分類不明確,也應到醫學中心的肉瘤專業團隊尋求第二意見並複閱病理切片。」

首戰即決戰的軟組織腫瘤:小心看待你身上的腫塊
myBook 文章/健康醫療網~2020年01月10日
有器官就有癌,泌尿系統症狀自我覺察
match 生活網/優活健康網~2020年02月09日


什麼是沾黏?
★ 照護線上 編輯部

相信很多人曾聽說,肚子開刀後的患者偶爾會肚子痛,吃什麼吐什麼,甚至要送醫院,被插上鼻胃管。原來,這可能就是發生術後腸沾黏。沾黏可以發生在身體各處,最常見是發生在腹部與骨盆腔手術之後。動過腹腔與骨盆腔手術的患者中,大多數人會有腹腔、骨盆腔沾黏,幾乎可說是人人中獎,發生率極高!那究竟「沾黏」是怎麼樣一回事呢?我們腹腔、骨盆腔內的臟器表面是相當光滑,沾黏產生時這些原本光滑、不相連的臟器表面,被條狀、成束的疤痕組織連結在一起,像是圖片裡兩段小腸被沾黏相連在一起這樣。
為什麼會造成沾黏呢?這是我們身體對組織創傷的自然反應,也就是在手術後,身體啟動了自我修復的能力,在修復的過程中若把附近的組織都連結在一起,而就產生了「沾黏」!沾黏造成的症狀可能延續幾個月到多年之後。凡是接受過腹部手術,不管是曾經經歷闌尾炎破裂、腸穿孔、腸道切除等相關手術,醫師都需要用紗布、手套、縫線等觸碰體內的器官與組織,種種因素都會促使身體誘發發炎反應,約在手術後3小時內,傷口進入修復癒合過程,可能把附近不同的組織或器官包在一起,進而形成沾黏。每個人體質狀況不同,沾黏發生程度也不相同。
接受過腹部手術的患者,腸子大多有一定程度的沾粘。部分患者即使有腹部沾黏也不曾有症狀,但有不少患者會在術後運動、伸展、呼吸時感到腹部疼痛,可能就是沾黏所引起的。而沾黏後引起的影響中,最惡名昭彰的不外乎是腸道阻塞了。想想看,原本活動自如的腸子若被沾黏掐住,就會讓腸道蠕動受阻,等於是勒住了腸子,腸子內的腸液、食糜無法往下送,僅能積存於前端腸子,尤其在進食時,患者會感到腸胃絞痛,脹痛脹氣或噁心、嘔吐。
當沾黏愈嚴重,或腸道阻塞後脹大狀況難以回復,嚴重可能會影響血流,失去血流供應的腸子逐步壞死,最後演變成腹膜炎,需要緊急開刀處理,將沾黏在一起的腸子分開,並切除壞黑腫脹的腸子!骨盆腔沾黏可能會影響女性的生殖。當骨盆腔因為曾經的婦科手術而產生沾黏後,這些不正常的纖維組織會改變器官的正常位置,可能改變生殖器官的型態,就像上圖呈現的「綁手綁腳」的狀況。如此一來,卵巢釋放卵子之後,難以順利地通過輸卵管,前進到子宮。因此,可能導致女性不孕。
「有辦法預防手術造成的沾黏問題嗎?」既然沾黏源自於身體自然的修復反應,想要「防沾黏」可以從幾個方向著手,一是減少手術對身體的侵襲性,二是採用物理性隔絕。狀況許可時,醫師會盡量減少手術時間,並在手術中保持組織濕潤度,來降低組織在術後的發炎反應。至於所謂的物理性隔絕,是指在器官與器官之間,或器官與腹膜之間以防沾黏產品隔開,減少纖維組織的形成。
防沾黏產品會存在體內數日至數周,之後漸漸被身體吸收。在手術前可以與醫師詳細討論手術範圍、術式,了解使用防沾黏產品有沒有幫助。防沾黏產品能暫時隔開器官與腹膜,減少身體在修復過程中形成纖維組織把器官黏在一塊兒的狀況。倘若能減少腹腔手術及骨盆腔手術的術後沾黏,就可能降低沾黏併發症的發生,以及因沾黏而再次開刀的機會。

什麼是沾黏?
CareOnline 照護線上~2018年07月18日
☆ ☆ ☆
新增說明文字
☆ ☆ ☆
頭痛、走不穩?這些腦瘤症狀是警訊
★ 張桂榕/綜合報導

曾在韓劇《孤單又燦爛的神~鬼怪》演出女主角看得見的女鬼之一,25歲女星高秀貞12日突傳去世消息,日前作家李敖也因腦瘤病逝。腦瘤又可稱為「顱內腫瘤」,顱內腫瘤可能發生於腦組織、腦膜或其它顱內組織。也可能是身體其它部位的腫瘤轉移到腦部,最常見的腦瘤為神經膠細胞瘤、腦膜瘤、腦下腺瘤、神經鞘瘤等。腦瘤症狀分顱內壓增高、癲癇發作、全身性障礙及局部神經機能障礙四大類腦瘤,根據世界衛生組織之定義,指顱內之腫瘤,依其細胞生長起源,可分為原發及轉移性。
再依病理分化等級,又將原發性腦瘤分為良性及惡性兩種。臨床症狀可因腫瘤位置不同及大小的不同,而有不同臨床表徵,最常見是頭痛,因為腦位於顱腔中,如果腫瘤長出或壓迫腦部組織導致水腫,就會使顱內壓增加引起頭痛。頭痛可能是持續性或漸進性的,通常容易睡醒後頭痛。腦內腫瘤的症狀可分為四大類,即顱內壓增高、癲癇發作、全身性障礙及局部神經機能障礙,如手腳無力、肌肉關節協調力變差、平衡感不好、癲癇抽搐、言語困難、健忘、感覺異常、四肢運動失調等症狀。
腦瘤的診斷方法頭部的X光檢查可以出顱骨是否有任何損傷、變形或增厚,是否有不正常鈣化點等,如有不正常病變化出現時,可進一步做電腦斷層來診斷出病變部位、大小和形狀,另外醫師可能會安排腦血管照影或核磁共振檢查,以更清楚的出腦部被腫瘤侵犯的程度及腦血管的變假情形。腦瘤的治療方法:
① 手術切除:手術切除是治療腦瘤最重要的方法。一般而言,接近運動語言神經區的腦瘤,可以藉皮質功能位法,將正常的運動,感覺及語言功能區定位出來,保護好後,將腦瘤作廣泛的切除,而不影響正常的運動及語言功能。越惡性的腦瘤越需要完全切除存活率才會高。② 放射治療:如果腦瘤無法完全切除,則可以作減壓切除術,而後追加放射治療。
③ 立體定位放射手術:有些較小(3公分以內),且手術危險性較高的腦瘤,可以考慮用直線加速器之X光刀或加瑪刀的立體定位放射手術治療。
④ 插種治療:對於某些惡性腫瘤,如果手術無法完全切除,可以考慮利用立體定位的方法,將放射性同位素直接置入病灶中,好處是精確,放射劑量少,對正常腦組織造成的傷害較少。
⑤ 化學治療:除了對某些特殊腦瘤有效之外,大部份化學治療法都是與放射治療合併,作為一種輔助性的療法。隨著醫療科技的進步,腦瘤的治療亦有長足的進步。但無論如何進步與能提供多樣化的選擇,優質的醫療必須要考慮病人的個別性。若發生以上症狀,應盡速就醫檢查,平常也可以養成定期健檢習慣。

頭痛、走不穩?這些腦瘤症狀是警訊
match 生活網/優活健康網~2020年02月12日
力行5個防癌好習慣,遠離罹癌風險
match 生活網/優活健康網~2020年02月06日
這3種致癌物千萬別碰!他40年不離身已罹2癌
match 生活網/健康醫療網~2020年02月14日


每天昏昏沉沉想睡,小心腦部惡性膠質瘤
★ 黃仲丘/台北報導

台灣癌症基金會今舉辦第7屆的「一個鼓勵•愛的希望」家庭獎助學金頒獎活動,邀請優秀90名癌症家庭子女接受頒獎,受獎人之一,就讀大同高中三年級的謝昕庭,父親罹患惡性膠質瘤第4級,連續昏沉短短幾個月就過逝,醫師表示,昏沉是腦部惡性腫瘤患者,因腦壓上升壓迫的典型症狀之一。台北榮總一般神經外科主任、神經外科醫學會理事長陳敏雄表示,膠質細胞遍布在人體的中樞神經,包含全部大腦、腦幹、脊髓都有膠質細胞,因此一旦膠質細胞癌化,這些部位都有可能受影響。
如果腫瘤發生在大腦掌管運動功能的部位,那麼就會出現肢體麻痺、無力感;如果是在語言區,會造成語言功能退化;也可能因為壓迫導致癲癇,因此發病症狀沒有一定的表現方式。陳敏雄說,這些惡性腫瘤容易使腦壓增加,很多腦癌患者到了末期都是都是如謝昕庭的父親,容易感覺昏昏沉沉,嗜睡。陳敏雄說,惡性膠質瘤在發生在成年人,大多會生長在大腦;小孩則為小腦腦幹,成人患者有8成發病後,診斷出來就是惡性細胞,日前知名媒體人陳立宏罹患的也是惡性膠質細胞瘤。
惡性膠質細胞瘤如果是第四級,陳敏雄說,已現有醫學技術,可以從1年拚2年平均存活率;如果是3級,則可從2年,來拚4年到5年左右的存活率;建議有家族史、遺傳基因是高危險群,建議可定期做電腦斷層、核磁共振檢查,可及早發現及早治療,如發現有腦瘤,建議先做切片,判定腦瘤級別後,在決定後續的治療。

每天昏昏沉沉想睡,小心腦部這病變
蘋果日報/即時新聞~2017年10月14日/膠母細胞瘤 ☆ ☆
☆ ☆ ☆
新增說明文字
☆ ☆ ☆
胃癌末期只剩半年生命,他用「熱化療」治療活到現在
★ 盧映慈

一位胃癌末期的病人,被診斷出來時,醫師判斷只有半年可活,幾乎是等於放棄。但那是他的人生,怎麼能放棄?所以在萬芳醫院謝茂志副院長的建議下,採取腹腔切開手術,將癌症腫瘤切除,再配合腹腔熱化療法,本來是抱著最後一線生機的想法,結果到現在又多活了10年,還是健健康康。謝茂志說,腹腔內癌症,像是胃癌、大腸癌等癌症,轉移到「腹膜」是很常見的,但只要一發生腹膜轉移,預後非常不好,往往被醫師判定只有幾個月的存活期。
因為傳統的化學治療藥物,經過身體的層層關卡,到了腹腔裡面只剩下非常少的濃度,根本沒辦法消滅轉移的癌症。而在30多年前,醫學界嘗試用熱水灌注在癌症病人腹腔內;隨後,又有醫師將化療藥物加在熱水裡面,灌注到病人腹腔內,結果大大延長了存活時間。而謝茂志在2000年,成為台灣首位引進這項癌症熱化療的醫師,在萬芳醫院已經完成400多個案例,病人治療成效都不錯,至少都可以延長一年到數年的存活期。在闌尾癌、大腸癌、胃癌、卵巢癌、惡性間皮瘤等癌症,經過評估之後再進行手術。
謝茂志也回憶,10多年前,一名空服員才40歲就被診斷出罹患末期胃癌,並且轉移到卵巢,當時研判活不過半年。但是,她說她剛生下女兒,拚命求任何方法來延長生命。「我想要跟孩子能多相處一些時間⋯⋯」至少讓孩子能對她留下印象。在多方考慮之下,謝茂志決定採用剛從日本學會的「腹膜剝離」和「腹腔熱化療」,花了14個小時在手術房,把所有癌症侵犯部位切除,再配合熱化療法,終於讓她存活下來,陪孩子一起成長。
雖然3年後,癌細胞轉移到心包膜,因為心臟沒有辦法加熱,最後病人死於心臟衰竭,但這位媽媽在臨終前說,她沒有遺憾,因為她看到孩子成長到3歲,也讓孩子心中有媽媽的印象。而如今,台灣許多醫院都跟進使用「熱化療」來治療末期腹腔癌症患者,造福許多本來來日無多的末期腹腔癌症病人,讓他們生命得以延續。謝茂志也希望這項技術可以再精進,拯救更多的人。

胃癌末期只剩半年生命,他用「熱化療」治療活到現在
match 生活網/HEHO 健康~2019年12月25日


從疲勞到癌症只需四步,這些警訊要注意
★ 彭幸茹

你常感覺到疲勞嗎?其實疲勞是正常的生理反應,人體在經過腦力激盪或者是劇烈運動,甚至焦慮不安後,就會有暫時性的疲勞感出現,通常只要經過適當的休息,都會在短時間內恢復。此外,醫學上也會有一些疾病會造成慢性的疲倦感,比較難藉由休息得到恢復,例如:癌症、自體免疫疾病、各種感染症、內分泌疾病等,但是這些在臨床細心診察下,多半可以發現病因,對症下藥可適當獲得緩解。如果在經過休息,你還是有疲累感或明明有充足的睡眠時間,上班時還是猛打哈欠,你就要注意,自己是否患有慢性疲勞症候群。
★ 長期慢性疲勞會破壞人體免疫力,使潛在體內的癌細胞快速增長,尤其消化器官腫瘤和慢性疲勞與便秘關係最為密切。工作忙碌、壓力大,不少的人長期處於慢性疲勞狀態中。症狀先是渾身乏力,然後接著出現失眠、頭痛、口腔潰瘍(嘴破)。若是疲勞的狀態持續,就很可能引起病變。從以下14個項目中,可檢測你的疲勞程度。😂 中1~2項:代表輕度疲勞。😂 中3~4項:代表中度疲勞。😂 中5~7項:代表重度疲勞。😂 中8項以上:可能已罹患某種疾病,建議儘快就醫。
1. 早上不想起床,即使勉強起床也是非常疲倦。2. 工作或看書時難以集中注意力。3. 說話有氣無力。4. 不願與同事交談,回到家也經常不想講話。5. 一直想伸懶腰、打哈欠、睡眼惺忪。6. 懶得爬樓梯,上樓梯也經常絆到腳。7. 公車進站時也懶得趕上去。8. 喜歡躺在沙發上,把腿翹高才舒服。9. 四肢僵硬、雙腿沈重、雙手易發抖。10. 沒有什麼食慾。11. 心悸胸悶,有種說不出的難受感覺。12. 經常腹脹、腹瀉和便秘。13. 變得健忘,尤其近期的事愈容易忘記。14. 不易入睡和早醒,即使入睡也不斷做夢。
★ 從疲勞到癌症的4步:要防止誘發癌症,必須在進展到第三步前消滅它,尤其是40歲以上的人更要注意喔!① 輕度疲勞: 一直想打哈欠、伸懶腰,代表已處在輕度疲勞狀態。如何改善:深呼吸,少吃甜食,以增加血液中氧氣濃度和提升血糖值。② 深度疲勞: 心情抑鬱、沒胃口、便秘、睡覺時磨牙。如何改善:放慢工作和生活腳步,每週至少運動三天,睡前泡熱水澡放鬆。③ 器官內部產生異變: 肩、背、腰等部位持續疼痛,長期出現頭暈、失眠、胃炎、便秘、口腔潰瘍的症狀。如何改善:建議盡早就醫,查出病因對症下藥。④ 誘發癌症。

從疲勞到癌症只需四步,這些警訊要注意
HEHO 健康~2018年11月02日
☆ ☆ ☆
新增說明文字
☆ ☆ ☆
癌症是終極發炎的結果!美國研究:想防癌,要先抗發炎
★ 盧映慈

癌症蟬聯36年的國人十大死因榜首,而且有逐漸年輕化的趨勢,很多人在得到癌症之前,都還覺得自己很健康,「只不過是一點肚子脹痛/咳嗽,怎麼就變成肝癌/肺癌了呢?」其實癌症代表的是身體已經撐不住的狀態,在撐不住之前一定會有一些警訊,只是那些警訊很可能都被自己簡單忽略了。世界最權威期刊之一《美國醫學會雜誌》(JAMA)在2016年報告中,研究人員對13萬5000名患者進行了研究,發現在長期服用阿斯匹靈的人中,能顯著降低總體癌症的風險,尤其是胃腸道腫瘤。研究團隊認為,阿斯匹靈本來是預防心臟病發作,透過這種「抗發炎」的反應,來預防某些類型的癌症並非沒有道理。
而2019年的印度研究中,也發現不管是來自外來感染造成的「發炎」,或是身體中的「慢性發炎」,都可以讓免疫力下降,提供癌細胞在體內發展的優良環境,所以想要預防癌症,其實更需要「抗發炎」。但發炎是不是真的不好呢?其實發炎是身體正常的免疫反應,可以藉由發炎來召喚免疫細胞幫忙清理廢物、外來的病菌,而清理完畢之後,身體就會回到沒有發炎的狀態。只是如果身體中出現了免疫細胞無法清除的廢物,這個發炎反應就會一直持續,免疫細胞也會不斷嘗試清理廢物。
久而久之,免疫細胞就像是過勞的工人,變得很虛弱,而要清理的廢物也還是一直在傷害身體。這種發炎就屬於「慢性發炎」,反而對身體有危害。而癌症,其實就是這種「終極發炎」的結果,身體一直處在慢性發炎的過程中,造成免疫力下降,而且廢物會影響細胞的分裂,製造出很多「不正常增生」的細胞,最後就演變成癌症。菁英診所醫師劉博仁在《減重後,這些疾病都消失了》書中指出,大部分的人都有發炎的問題,我們可以透過參考以下的症狀,如果你符合 3 個以上,就可以確定身體已經發炎了,如果超過 5 項,就建議看醫生檢查了。
😂 各種關節痛。😂 肌肉痠痛。😂 偏頭痛。😂 下背痛。😂 經常性腹部絞痛。😂 經常性腹瀉。😂 肥胖、BMI>24。😂 異位性皮膚炎。😂 氣喘。😂 經常感冒。😂 鼻過敏或是鼻竇炎。😂 工作環境接觸化工原料、有機溶劑、二手菸。😂 嚴重打呼或是中重度睡眠呼吸中止症。😂 糖尿病。😂 肝炎。😂 腎臟炎。😂 心臟病。😂 慢性疲勞。😂 長期熬夜。😂 吸菸。😂 喝酒(1週>3次)。😂 胃食道逆流。😂 不明原因全身性水腫。😂 陰道白帶。😂 慢性泌尿系統感染。😂 久坐或是很少運動(1週<3次)。
想要防癌,必須先抗發炎!飲食、運動要「用對地方」而想要擺脫這樣的發炎狀態,可以從2個部分來解決,一個是「幫身體解決代謝不掉的廢物」,另一個則是「提升身體免疫細胞的能力」,就不會讓免疫細胞一直卡在「發炎反應」的狀態。
★ 一、飲食:清除自由基:人體在進行新陳代謝之後,會產生很多「自由基」, 如果身體中有少量自由基,可以刺激免疫細胞抵禦外來病菌,但如果自由基數量太多,反而會破壞身體內的正常細胞,造成損傷。所以如果想要讓身體不發炎,必須得先清除多餘的自由基,可以藉由多吃抗氧化食物來達到這個效果。
💗 硒:本身也是很良好的抗癌物質,能刺激白血球的生成,及引發癌細胞自殺。富含食物:堅果、海鮮、肉類等。
💗 維生素B6、B12:可以引導其他元素進行抗氧化、清除自由基,同時也是維持身體細胞正常運作的輔酶。富含食物:紅肉、雞蛋、內臟等。
💗 維生素C:本身就是很好的抗氧化劑,能幫助清除自由基。富含食物:芭樂、柑橘類、奇異果等。
💗 維生素E:本身就是很好的抗氧化劑,能幫助清除自由基。富含食物:白芝麻、黑芝麻、葵瓜子、茶油、橄欖油、亞麻仁油、菠菜、蛋黃等。
★ 二、運動:讓體溫提高1度、免疫力提升5倍:《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NAS)在2018年時,曾發表一篇「體溫與免疫力」關係的論文,結果發現,體溫越高,身體啟動對抗癌症、傷口和感染的關鍵防禦系統的速度就越快!如果以體溫是攝氏37度來計算,每提升1度體溫,免疫力就會提升5倍以上。所以如果想透過運動來增強免疫力,更要注重的是,運動完之後要「維持體溫一段時間」,讓身體慢慢適應這個溫度;而不是急著讓發熱的身體藉由喝冰水、吹冷氣而冷卻下來,反而失去效果。

癌症是終極發炎的結果!美國權威研究:想防癌,要先抗發炎
match 生活網/HEHO 健康~2020年02月26日


機會,還是命運?肺癌精準醫療為生命重新洗牌
★ 曾正豪/健康醫療網

隨著醫學進步,近年來肺癌治療已進入精準醫療, 大林慈濟醫院胸腔內科及腫瘤中心在腫瘤中心舉辦肺癌病友會,共有40多位病友、家屬特地前來參加。賴俊良副院長表示,過去因肺癌治療效果較差,很難組成病友會,但近年來肺癌治療有很大的進步,已可成立病友會,讓病友們彼此交流、分享經驗、互相鼓勵,有助治療。肺癌治療不「挑食」,醫師可以根據不同病人的不同病況提供客製化治療,包括手術、化療、標靶治療、免疫療法、放射治療等,有助提升病人存活率、改善生活品質。
賴俊良副院長分享,臨床上不少病人被查出肺癌後,原本只要開刀拿掉即可,但卻堅持不動刀,自行尋找另類療法,結果一年後再回來,腫瘤已變得很大,脊椎有一節被癌細胞侵蝕。
他提醒,癌細胞不是不動它就不會擴散出去,標靶治療不是萬靈丹,未必人人有效,不要只堅持某一種治療方式,有的病人使用化療,也能因症狀減輕,變得越來越輕鬆。隨著次世代定序技術的發展,可以找出腫瘤突變的基因,選擇合適的治療方式。
賴俊良副院長提指出,標靶療法若是針對對應的基因,治療效果很好,但一段時間後會產生抗藥性,且發生的時間不一定,但只要持續的治療,都有機會。像是一位81歲的阿嬤罹肺癌已13年,一開始就是第四期,多年來一直配合醫師的建議,接受各種治療;今年9月因癌末住院,原已陷入昏迷,因家屬不放棄,醫師再嘗試基因定序,幸運找到一個突變基因,且使用現有的藥物即可治療,治療後已恢復清醒。
另一種精準療法是免疫治療,賴俊良副院長說明,癌細胞會做一個「假護照」,偽裝身份,躲開身體免疫細胞的攻擊,免疫療法就是用藥物除去癌細胞的假護照,讓身體的免疫細胞直接攻擊、消滅癌細胞。免疫治療若有效果時,效果與標靶療法相差無幾。他鼓勵大家,罹癌就像玩大富翁,翻到罹癌的命運牌,但還有機會牌,可以用開刀、化療、放療、標靶、免疫等療法,為生命帶來希望。

機會,還是命運?精準醫療為生命重新洗牌
match 生活網/健康醫療網~2019年12月22日
英國發現新免疫細胞療法!有望「通殺」所有癌症
match 生活網/HEHO 健康~2020年02月06日
中研院發現癌症轉移關鍵,助未來新藥開發
match 生活網/健康醫療網~2020年02月06日
☆ ☆ ☆
新增說明文字
☆ ☆ ☆
癌友需要多少運動量?運動醫學醫師這樣建議
★ 蔡岳宏/外電報導記者

癌症患者該怎麼運動?癌症治療幫助殺死癌細胞,但其藥性多少也會對身體造成傷害,是一把雙面刃。不過,若在治療期間,適度運動當成輔助治療方案,有助於減少副作用的嚴重程度。對此,美國知名醫院梅約診所參考正常人的運動建議,修訂了「癌友的運動指引」,梅約診所運動醫學部聯合主任 Edward Laskowski 表示,運動對於癌友的存活率以及癌症預防都有很大的幫助。
根據梅約診所衛教網站,Edward Laskowski 針對運動對於癌友的重要性時解釋,運動對於曾經罹癌和正在接受治療的癌友有巨大的影響,「運動可以幫助減輕焦慮,減少憂鬱感,尤其許多癌症治療對心臟影響很大,運動可以對於心臟的益處非常巨大。」根據梅約診所的運動指引,對於曾經罹癌和正在接受治療的癌友而言,建議每周進行3次運動,每次30分鐘,包含阻力訓練和90分鐘的有氧運動。
正常人建議每周應中度運動150分鐘,Edward Laskowski 指出,對癌友而言,運動指引已經進行下修,建議一般人都可以遵循,「無論什麼運動,只要有運動就是好的,在日常間累積運動量非常重要,益處也多多。」醫師補充,運動有助於提升癌友的存活率,更可以預防七種最常見的癌症,包括大腸癌和乳癌。他強調,無論是正常人還是癌友,都要注意運動量,運動越多,對身體的幫助越大。

癌友需要多少運動量?運動醫學醫師這樣建議
match 生活網/健康醫療網~2020年02月06日


沒時間運動?美國癌症協會提供10技巧
★ 蔡岳宏/外電報導記者

過完年為了健康動起來!維持良好的運動習慣,有助於身體健康,然而現代人生活忙碌,總有許多藉口不運動,美國癌症協會(American Cancer Society)建議,把運動融入日常活動中,找到空檔運動來累積運動時間,是一個大忙人最適合的運動方法,快來看看如何規劃運動時間。美國癌症協會建議,成人每周至少應進行150分鐘的中等強度運動或75分鐘的劇烈運動(或混合兩種)。適度規劃運動時間很重要,尤其利用日常生活的活動,可以不需規劃額外時間運動,是一個非常好的運動方式。
① 工作或下班後,多走樓梯,少搭電梯,有助累積運動量。
② 如果您開車,請將車停在離目的地較遠的地方,再步行前往,多動動雙腳。
③ 如果您乘坐公共交通工具,也可以提早一站下車,再步行至目的地。
④ 走路或騎自行車去上班,平常外出購物或拜訪朋友也可以考慮。或將您代辦事項集中在一個區域中,這樣您就可以停好車,然後一一步行到每個目的地。
⑤ 在午餐時間、晚餐後,甚至下午喝咖啡休息時候,多走一小段路、散散步。
⑥ 晚上回家看電視放鬆時,不如邊看邊做一下簡單的伸展操或運動,或者訂下新規則:不得在廣告期間坐著,起來動一動,或者家裡走走。
⑦ 打電話時站起來或四促走走。與其坐下來開會,不如和同事一起散步,一起腦力激盪,增加工作時的運動量。
⑧ 多做家事,不要堆積家務,園藝或草坪維護都是運動的好機會,或者清理車庫、閣樓、掃地、拖地等大掃除,更有助於提升運動量。
⑨ 尋找方法從目前的興趣、愛好和活動中獲得更多運動量。例如,如果您打高爾夫球,別做球車了,下來走去下一洞。如果您的孩子有體育活動,不如就在孩子練習的球場附近走走。
⑩ 安排必須運動的家庭旅遊,例如游泳、運動、家庭郊遊等,將戶外活動納入家庭旅遊中,更是嘗試新事物的機會。

沒時間運動?美國癌症協會提供10技巧
match 生活網/健康醫療網~2020年02月05日
☆ ☆ ☆
新增說明文字
☆ ☆ ☆
癌症是身體慢性發炎!研究:10分鐘運動就能消炎防癌
★ 盧映慈

癌症是一種身體的慢性發炎,而很多人想要透過吃抗發炎、抗氧化食物來預防癌症,卻有些人有效、有些人沒效。其實最天然健康的消炎方式,是「運動」,運動不只可以消除已經發炎的問題,還可以增加身體的抗發炎能力,從根本開始遠離發炎體質。「運動」的好處很多,從減肥、增加心肺功能、預防骨質疏鬆等,好處說也說不完。但很多人不知道,其實運動帶來的好處不只這些,它還能改善全身的循環系統,把身體中造成發炎的廢物排出去。
加拿大薩省大學(University of Saskatchewan)物理治療系副教授 Scotty Butcher 在一項女性研究中發現,年齡在50~75歲的女性,如果運動能力差,死於癌症的機率是運動能力好的人的2倍,死於其他慢性病等原因的機率則增高到4倍。為了確認真的是運動造成的差異,研究團隊針對受訪者進行運動心電圖檢查,發現運動能力好的人,可以很容易進行10個代謝當量(METs)的運動,像是以10公里/小時的速度慢跑,或是以30公里/小時的速度騎腳踏車;但運動能力差的人,即使以6公里/小時的速度快走都會覺得累。
研究團隊說:運動對身體來說是一個挑戰,而劇烈運動的挑戰很大,所以身體會有更快、更全面的反應,以便應對下一次的挑戰;所以在運動結束之後,會有更多的血液流向肌肉,血液會攜帶氧氣、養分,不只增加肌肉的質量,也讓廢物減少,同時修復發炎的地方。而到底要進行什麼樣的運動,研究團隊說,只要有達到6以上的代謝當量、持續10分鐘,其實就有一定程度的效果。
研究團隊說:跑步、游泳,或是去做一些拳擊、有氧舞蹈的運動,都是不錯的選擇。代謝當量(METs)是用運動的耗氧量來計算熱量的消耗,6METs的運動大約是以6公里/小時的速度快走,只要超過這個速度、強度的運動,感覺自己心跳增加、呼吸有點喘,都算是中高強度的運動。台北市立大學運動科學研究所特聘教授郭家驊說:很多人覺得老了,就不能做這種高強度運動,其實年齡真的不是問題,身體素質才是問題。
一個70歲的人,如果沒有保養,肌肉跟25歲的人比起來少了37%,但脂肪卻多了114%,好像體重沒有增加太多,但體內早就力量不足。而研究團隊也認為,當然有些激烈運動可能會傷到膝蓋等關節,但「真正的鍛鍊,應該是對骨骼有很好的保護,反而可以強健骨骼。」所以他們建議可以先尋求專業教練的建議,確認什麼樣的運動適合自己,然後慢慢鍛鍊,每天只要10分鐘也可以有很好的效果。

癌症是身體慢性發炎!研究:10分鐘運動就能消炎防癌
match 生活網/HEHO 健康~2020年01月16日
癌症患者可以吃菇嗎?
match 生活網/健談網~2020年02月09日
☆ ☆ ☆
新增說明文字
☆ ☆ ☆
血癌是絕症嗎?
★ 王志成/好醫師新聞網

一名40歲的陳姓男患者,今年2月初發燒、疲倦持續兩週,就醫後才發現已罹患俗稱血癌的「急性骨髓性白血病」。第一輪化療1個月多月宣告失敗,開啟第二輪化療治療2個多月才成功,中間一度引發敗血性休克,所幸後續接受造血幹細胞移植,已成功緩解超過半年。白血病俗稱血癌,以病程進展速度與型態可分為四種,急性骨髓性白血病(AML)、慢性骨髓性白血病(CML)、急性淋巴性白血病(ALL)、慢性淋巴性白血病(CLL)。其中,又以急性骨髓性白血病發展最快,死亡率高且癒後也差,患者確診後多半以為是絕症而不願治療。
收治該個案的臺中榮總血液腫瘤科滕傑林主任表示,「血癌患者不需太過沮喪,應好好配合醫師治療,一旦化療有效,接下來的問題就在於如何降低復發機率,而對一些病患而言,骨髓移植就是降低復發風險的最好方法。」根據臺中榮總近5年統計,已進行約100例的異體周邊血幹細胞移植,其中49例為急性骨髓性白血病患者,目前整體存活率接近6成。
滕傑林說,血癌的第一階段治療目標是清除癌細胞,恢復正常造血細胞,不讓疾病復發;第二階段則是降低復發機率,並進一步評估接受造血幹細胞移植的必要性。移植後則需嚴格遵照醫囑適當服用藥物,避免後續發生排斥、感染以及巨細胞病毒活化而引發嚴重病症。陳姓患者今年6月接受造血幹細胞移植後,癒後良好已恢復先前生活,並於11月時回到職場工作。
臺中榮總許惠恒院長強調,不只是血癌,許多癌症早期皆無明顯症狀,待問題出現而求診時,多半已至晚期。根據院內統計,光是今年1月至8月底,就已經有40,949位民眾接受四癌篩檢,其中有1,911位癌前病變或確診癌症個案。換句話說,平均每100位接受篩檢個案,就有3位是癌前病變或確診癌症個案,比例驚人,可見篩檢重要性。許惠恒院長提醒,最好的治療就是早期發現、切除,癒後越好。
篩檢可以早期發現癌症或其癌前病變,經治療後可以降低死亡率外,還可以阻斷癌前病變,尤其現今癌症已蟬聯37年國人十大死因之首,呼籲民眾定期健檢千萬不可少!臺中榮總鼓勵民眾主動進行四癌(大腸癌、口腔癌、乳癌、子宮頸癌)篩檢,「我們簡化篩檢流程,診間醫師若發現民眾符合篩檢條件,就會請他們在領藥時順道做篩檢,流程前後不超過5分鐘。」院內的篩檢窗口多、流程簡便,讓接受篩檢人數大幅增加。

血癌是絕症嗎?
match 生活網~2019年12月20日
認識子宮體癌
match 生活網/健談網~2020年02月16日
☆ ☆ ☆
《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高齡者健康操
《照護線上合輯 1/24》四分鐘運動~跑步後瑜珈伸展
☆ ☆ ☆
新增說明文字
☆ ☆ ☆
標靶治療副作用多,中醫助攻減少痛楚
★ 林怡亭/健康醫療網

50歲的王小姐是一位大腸癌患者,因癌症復發,服用標靶藥物,造成手腳指甲周圍出現紅腫疼痛、化膿、指甲斷裂的情形,斷裂處還長出紅色的肉芽組織,使她焦慮的尋求皮膚科醫師治療;在使用消炎藥和抗生素,以及電燒治療,王小姐的甲溝炎還是很嚴重,後來配合台南市立醫院中醫部郭祐睿醫師的治療,在內服外用雙管齊下,1週後指甲紅腫減輕,化膿反應改善,疼痛感也大幅降低。癌症治療發展越來越多元化,很多患者會使用副作用較低的標靶治療。
但會使神經末端的(Substance-P)物質P產生增加,抑制皮膚代謝,導致出現皮膚乾燥、皮膚紅疹、甲溝炎,嚴重影響到生活品質。郭祐睿醫師提到,標靶藥物引起的副作用,皮膚科醫師會採含鋰元素的乳液跟噴劑等外用藥,因為鋰可以抑制癌症治療時產生的物質P,降低發炎反應,若能搭配具有清熱解毒功用的中藥,例如:大青葉、金銀花、馬齒莧,也能降低發炎反應減少物質P。不僅如此,中醫也會從另外的角度出發,針對各種西醫治療後的體質改變進行調整,這樣既能改善副作用,又不影響西醫治療,中西藥配合使用,療效加倍。
像是加上具有活血行血的丹參、川七、桃仁,使得局部循環加快、降低過敏反應;另外,還有具殺菌排膿功能的牛蒡子跟天花粉,中醫獨有「三效合一」的功能,甲溝炎很快就能獲得改善。郭祐睿醫師提醒,甲溝炎的患者平常要注意避免手足摩擦,在標靶治療前,要先用護手霜保護指甲跟皮膚,治療後要避免浸泡熱水、避免高溫、減少食用燥熱的食品,最好平時能戴上棉質的手套跟襪子,就能減少甲溝炎的困擾。

標靶治療副作用多,中醫助攻減少痛楚
match 生活網/好醫師新聞網~2020年02月05日
聽音樂也能防治腫瘤
match 生活網/中時電子報~2020年02月01日


人體自癒力超強,五招教你喚醒體內的自癒力
★ 陳亦云

日本外科名醫岡本裕在他的《90%的病自己會好》一書中說,自癒力可以處理90%人體內的病痛,只要自癒力的功能正常。而美國著名的 Andrew Weil 醫師也在他的著作《自癒力》(Spontaneous Healing)一書中表示,「自癒力就是人體內醫術高明的醫生。」岡本裕與 Andrew Weil 兩人的主張,跟2006年德國《生機》雜誌上刊載的一篇文章論點完全相同,該篇文章指出,只要注意調養與改善不良的生活習慣,人體60%到70%的疾病,都可以不用看醫生,單靠自己的調養與自癒力就可以好起來。
「自癒力」這個論點最近幾年在國內外非常熱門,美國神經專科醫師黃如玉在一篇《身體也有自癒力!每7年會被大改造一次》的專文中就提到,我們的身體每過7年,就會將全身上下的細胞「重新更換」一次,而代謝會發生在身體的每個部位,不斷的修復、淘汰與再造。而一個人的自癒能力愈好,身體的修復和淘汰能力就愈好,而自癒力要好,就需要仰賴脊椎、骨骼、關節、肌肉和神經傳導的完整運作,讓身體上下各部位的組織能夠得到充足的養分與訊息交換。
而要談人體的自癒力,就不能不說說,其實,人體內就是個天然的大藥店,其中包含各式各樣的激素,這些激素就是大藥店裡的珍貴藥品,是將它們排列組合,就可以配出超過30種治病的藥方。而更重要的是,人體裡還有一位優秀的醫生,就正是「自癒系統」,可以快速地捕捉到人體一切異常的信號,馬上調整人體的各種功能,並及時啟動在藥店中的各種激素,來進調製藥方的功能,進而對人體疾病進行醫療。而所謂的自癒系統,則是包括了免疫力、修復能力(癒合與再生能力)、代償能力、排異能力與分泌調節能力和應激能力等。
像是包括感冒、失眠、發燒、小傷口、腹瀉、輕微的「三高」(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脂肪肝、痛風、腸譟症、口腔潰瘍等疾病症狀,都可以透過人體內的自癒系統加以治療,根本不需要看醫生吃藥。而既然我們人體內擁有這麼好的藥店,就應該好好的儲備充足的藥品,以備身體出現問題時的不時之需,而專家提供了5招來強化體內的自癒力。
① 不要濫用藥物:千萬不要身體一出現發炎的症狀,就想到抗生素與消炎藥,否則即使能夠緩解一時的症狀,也可能讓病毒生產耐藥性,而且,藥效愈強的藥物往往毒性或副作用就愈強。
② 充足的睡眠:睡眠不佳的人體內的免疫系統功能也會變差,而抵抗病菌的殺手細胞也會減少,美國芝加哥大學的研究人員發現,每天只睡4個小時的人,血液中抵禦流感的抗體比睡眠時間7到8小時的人減少了50%。
③ 愉快的心情:具有積極樂觀精神的人身心更加健康,死於心血管疾病或罹患憂鬱症與焦慮症的機率更低。同時也要進行適當的社交活動,有一個研究結果顯示,有6個朋友以上的人要比更少朋友的人對抗感冒的能力增加4倍。
④ 定期適度的運動:多運動與走路對於提升人體免疫力有很大的幫助,而一週至少3次30分鐘的有氧動,可以讓你的免疫系統運作能力更強。
⑤ 均衡的飲食:均衡的飲食是建立強而有力自癒力的重要方法,特別是攝取足夠的維生素與多種有益健康的微量元素,可以強化人體的免疫系統功能。

人體自癒力超強,五招教你喚醒體內的自癒力
HEHO 健康~2018年09月19日
☆ ☆ ☆
健康醫療10910輯~腸胃道
健康醫療10909輯~心肺
健康醫療10908輯~其他
健康醫療10907輯~腫瘤癌症②
健康醫療10906輯~眼睛
健康醫療10905輯~筋骨肌肉
健康醫療10904輯~防疫
健康醫療10903輯~血糖①
健康醫療10902輯~腫瘤癌症①
健康醫療10901輯~腎泌尿
社區營造游民 ▶ 部落格文章輯
☆ ☆ ☆
新增說明文字
※ ※ ※
※ ※ ※

2020年2月25日 星期二

運動健身10902輯

新增說明文字
☆ ☆ ☆
要活就要動!運動強度該如何拿捏?
★ 張桂榕/綜合報導

急診每天面對各式意外狀況,又以心血管疾病最為緊急,因為其他器官發生問題,都有一段時間可緩衝,心臟卻會在幾分鐘內出現戲劇性變化,與大部分猝死事件最為相關。雖然運動可促進健康,但須衡量個人狀況及環境,當身體有一些狀況,像是疲累、感冒、休息不夠、中年以上,或是天氣急劇變化,對自己的評估要愈保守愈好,不適合運動的時候,有權利說不。運動時出現喘不過氣、暈眩、失溫、中暑等警訊,就是身體告訴你應該停下來了。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和平婦幼院區災難醫學科主任郭鐘太指出,心跳驟停在10分鐘內搶救回來的機率較高,若第一張骨牌倒下,便會引發一連串無法挽回的遺憾。運動強度詃如何拿捏?國民健康署建議,國人每天運動至少30分鐘,分段累積的效果和一次做完相同,但每次至少要連續10分鐘。運動強度方面,持續從事10分鐘以上,無法邊活動,邊跟人輕鬆談話,屬費力運動;若還能順暢對話,但無法唱歌,屬中度運動。不太費力的輕度活動,則不能列入每週150分鐘的運動累積量。
郭鐘太主任說,要活就要動,近年有些研究顯示,身體的軟組織和骨骼等,與免疫系統息息相關。他了解有些人喜歡挑戰運動極限,但健康不只為自己負責,也要為家人負責,如果運動時出現喘不過氣、暈眩、失溫、中暑等警訊,就是身體告訴你應該停下來了。根據統計,急性心肌梗塞來不及送醫而不治的病人,男多於女,郭鐘太分析可能與社會文化要求男性要堅強有關,雖然教育鼓勵大家堅持到底,不過也應有踩煞車機制,運動應回歸個人狀態,自覺到達臨界點,不強迫過度身體負荷也是一種合理選擇。
郭鐘太主任強調,身體素質的訓練相當重要,也能透過運動累積年老後的生理儲備性,但並非每個人都一樣,超過臨界線,可能造成身體機能受損,有些受損可復原,但萬一不能復原,往往都是人生遺憾。除了自身的煞車板以外,更應建立社會文化的煞車板,避免因群體壓力,造成個體對自身的錯誤身體使用。一旦進入急救或醫療流程,往往都是超過臨界線的第二道關卡。
而第二道關卡的不確定性更大,例如不見得現場有急救設備或是某些醫療或場域限制,這些問題都可能面對更大的身體風險。民眾可參考國民健康署根據加拿大運動生理協會的身體活動準備度問卷,翻譯為中文的簡易自我評量方法,來掌握自身狀態及規畫適合的運動。超過69歲且不常活動,增加活動量前應先詢問醫師意見。身體活動簡易自我評量表(適用於15~69歲)
① 醫師是否告訴過您,您的心臟有些問題,您只能做醫師建議的運動?② 當您活動時是否會有胸悶的感覺?③ 過去幾個月以來,您是否有在未活動的情況下出現胸悶的情況?④ 您是否曾因暈眩而失去平衡或意識的情況?⑤ 您是否有骨骼或關節問題,且可能因活動而更惡化?⑥ 您是否有因高血壓或心臟疾病而需服藥(醫師處方)?⑦ 您是否知道您有任何不適合活動的原因?勾選1個「是」以上,增加活動量或做體能測定前,應先詢問醫師意見。所有問題都答否,先做體能測定評估,繼而規畫增加活動量的方法。有下列狀況請暫緩增加活動量:感冒、發燒、懷孕。

要活就要動!運動強度該如何拿捏?
match 生活網/優活健康網~2020年02月03日
日走萬步一定瘦?先練肌肉效果更加乘
match 生活網/健康醫療網~2020年01月29日


眼睛疲勞了嗎?這時你需要「眼睛操」
★ 健康生活

電腦和手機螢幕看太專心,讓你眼睛花花了嗎?快點跟著小HO動一動眼睛,做個簡易眼睛操!只要6個動作,讓眼睛充分放鬆擺脫花花,再忙也要記得動動眼喔!
① 往上看,停3秒。往下看,停3秒。重複3次。
② 往右看,停3秒。往左看,停3秒。重複3次。
③ 往右上看,停3秒。往左上看,停3秒。重複3次。
④ 順時針轉動眼睛3次,逆時針轉動眼睛3次,眨眼幾次放鬆。
⑤ 緊閉眼睛10秒鐘,放鬆。
⑥ 張大眼睛10秒鐘,放鬆。
如果長久坐,可以每小時提醒自己起身活動筋骨時,搭配動上述的眼睛操,一邊動動身體一邊動動眼睛,同時消除身體和眼睛的疲勞,不到五分鐘又生龍活虎,繼續坐下奮鬥!做完是不是有放鬆點呢?還沒有感覺也沒關係,讓眼部肌肉放鬆小運動,天天做就會有感。

眼睛疲勞了嗎?這時你需要「眼睛操」
HEHO 健康~2017年10月19日
☆ ☆ ☆
新增說明文字
☆ ☆ ☆
累到只想躺著!這樣做為身體充電
★ 優活健康網 編輯部

以職業婦女的身分過日子,是相當艱辛的事。我也是一邊養育八歲、兩歲的兩個孩子,一邊工作,所以總是忙得不可開交。趕在時間內將老大送去學校,再將老二托付給保母,然後才急急忙忙地趕去上班。每逢週末,總要忙著整理一週以來顧不到的廚房、擦掉殘留在水槽和地板的汙垢,還要清理冰箱,可說是一人扮演醫師、媽媽、主婦三種角色。但對於生活過得比我更忙碌的職業婦女來說,只不過是小巫見大巫。某某女士是補習班講師,又身兼主婦和三兄妹的媽媽,她委屈地說,自己總是覺得身體沉重,每天下班回家後就覺得精疲力盡,根本沒有力氣再處理家務事。
檢查結果出爐,果然不出我所料,三十七歲的她有嚴重的退化性脊椎狹窄症,皮膚也很粗糙,看起來比實際年齡老了五、六歲,而且臉色暗沉,總是眉頭深鎖,臉上彷彿寫著「我好累」一樣。會這樣也是情有可原,她不但睡眠不足,飲食習慣更是亂七八糟。她說,孩子們飽餐一頓後,她會一邊收拾善後,一邊站在水槽旁,用一碗湯隨便打發一餐,連水也幾乎不怎麼喝。她的血糖值在空腹狀態下介於100 ∼ 140之間,有點偏高,雖然有拿糖尿病的藥物,卻經常忘記服用。
通常檢視病患們的X 光片時,腹部會在X 光片的畫面範圍內,可是她的腹部卻超出X 光片,幾乎要跑到外面去了。明明才三十幾歲,腹部的脂肪層卻厚到僅次於五十多歲正值更年期的女性。原因在於,以碳水化合物為主的不規律飲食習慣所致。由於蛋白質攝取不足,導致肌力明顯下降,相較於同齡女性,女性荷爾蒙數值也偏低。為了活化身體的功能,有必要改善飲食習慣和進行肌力運動。
「三餐要規律地進食,脂肪才不會囤積。人類的身體不是笨蛋,一旦用餐間隔變長,下一次用餐時,身體便會將大部分的卡路里累積起來,不當作能量使用。吃早餐時,請務必要吃蛋白質。」我請她購買分別包裝成一餐分量的減肥專用雞胸肉,並建議她每天早上都要吃。最重要的是,開立能強健深層肌肉的運動處方箋給她。一個月後,不僅血糖和血壓回到正常值,荷爾蒙數值也達到平均值。這也如實反映出「為使女性荷爾蒙數值維持正常,運動是必須的」這一點。腰圍也減少了十五公分,令她開心不已。
《Doctor's talk》睡眠品質比睡眠時間重要,疲勞不是睡得多就會消失,如果睡眠品質不佳,再怎麼睡也覺得累。一旦到了更年期,女性荷爾蒙就會急速減少。然而,分散與分解脂肪細胞是女性荷爾蒙的功能之一,這就是為什麼二十多歲時全身上下發胖長肉,但是四十多歲起只有腹部發胖的原因。因此,到了女性荷爾蒙開始減少的三十多歲時期,肌肉運動是不可或缺的。只要肌肉細胞發達,吃再多都會被當作能量使用,不會發胖。
★ 【瑜伽棒抬上半身:每次10秒,反覆15次】
大量使用腹肌和臀部肌肉,能刺激並鍛鍊深層肌群。對於固定脊椎有一定效果,同時也能讓身體充滿彈性。更能鍛鍊強化脊椎和包覆脊椎的肌肉,舒緩腰部疼痛。① 趴姿,雙手打開至與肩同寬,並放在瑜伽棒上。② 一邊吐氣,一邊繃緊臀部和背部肌肉,將瑜伽棒往身體方向拉過來,並挺起上半身。(Point 這時應避免腰部過度彎曲。)
★ 【跪姿腰部伸展:每次5秒,反覆10次】
放鬆腰部肌肉及鍛鍊柔軟度,同時也能有效舒緩腰部疼痛。① 呈四足跪姿,雙手打開至與肩同寬,雙膝打開到與骨盆同寬。② 眼睛直視腹部,將背部往上捲起,腳背壓地。(Point 這時應避免將臀部往後移。)(本文摘自/鬆筋膜‧除痠痛‧雕曲線的強肌伸展解痛聖經:不吃藥、免手術,有效改善激痛點的114個修復運動/聯經出版公司)

累到只想躺著!這樣做為身體充電
match 生活網/優活健康網~2020年01月25日


容易腰痛、腿麻是坐骨神經痛惹的禍!五動作伸展拉筋
★ 歐峻邑/主任物理治療師

扣八控控,關心你的坐骨神經,這句經典廣告台詞,你一定不陌生吧!腰痛、腳麻是坐骨神經引起的嗎?坐骨神經痛到底是怎麼一回事,讓我們看下去。坐骨神經從腰椎第四節到薦椎第三節神經所組成,會經過臀部沿著大腿後側往下,在膝蓋後側分支一路向下到腳底,並供小腿外側前、後,小腿後側和足底、足背的感覺。因此當坐骨神經受壓迫,產生的症狀會出現在小腿外側前、後,小腿後側和足底、足背刺痛、麻木。你可能會問,可是我的臀部和大腿後側有刺痛、麻木感,醫生說這是坐骨神經壓迫造成。
大腿後側刺痛、麻木的原因其實是腰部脊椎神經根病變,是脊椎神經在下背區域受到壓迫而導致症狀出現在大腿後側。當坐骨神經出問題時,症狀從腰部、臀部、小腿到足底。經歷過坐骨神經痛的病人,所描述的症狀都不太一樣,有的人輕微痛,有的人刺痛、灼熱感,甚至難以形容的痛,坐骨神經症狀可能有下列幾種:😂 下背痛。😂 坐下時,腰、屁股和腿感到疼痛。😂 有針刺般、燒灼感延伸到整條腿。😂 覺得腳底麻麻的,行動受到限制。😂 嚴重者,會有間歇性跛行(行走距離無法太遠)。
哪些原因會導致坐骨神經痛呢?由腰椎構造、坐骨神經走向可以略知一二,當腰椎、薦椎出了問題,例如:長骨刺、椎間盤突出、脊椎滑脫、腫瘤,可能會造成神經壓迫,另外坐骨神經所經過的路徑被堵住,例如:神經孔狹窄、肌肉緊繃,也會讓坐骨神經受到壓迫。一般我們所形容的刺痛、麻木、緊繃,稱為「症狀」,並非原因,治療坐骨神經痛,除了緩解症狀,找到病因才是解決之道。坐骨神經痛發作時,拉筋、伸展、運動很重要!
① 平躺在床上,雙手抱住右大腿後側,讓膝蓋伸直,停留3秒,一回做5下,每天做5回。② 平躺在床上,雙手抱住右大腿後側,讓膝蓋打直並讓腳踝勾起,停留3秒,一回做5下,每天做5回。③ 坐在椅子上,右腳打直、身體前傾,讓腳踝往上勾起,停留3秒,一回做5下,每天做5回。④ 坐在椅子上,右腳打直、身體前傾、頸部微彎,讓腳踝往上勾起,停留3秒,一回做5下,每天做5回。⑤ 四足跪在瑜珈墊上,手握彈力帶並讓彈力帶繞過腰部,做出骨盆前、後傾,一回做5下,每天做5回。

容易腰痛、腿麻是坐骨神經痛惹的禍!5 動作伸展拉筋不能少
match 生活網/HEHO 健康~2020年02月03日
坐骨神經伸展動作~歐峻邑物理治療師
YouTube~2020年01月13日
☆ ☆ ☆
新增說明文字
☆ ☆ ☆
每週二次肌肉訓練健康滿分,推牆壁就可以長肌肉
★ HEHO 健康

大家都知道運動的重要性,但不少人把運動侷限在「爬山、走路」,而忽略了訓練肌肉的重要性。醫師建議,每週最好要有 5 天進行有氧訓練, 2 天進行肌肉訓練,才能維持最好的健康狀態。如果不想上健身房,在家中也能做肌肉訓練。臺大醫院竹東分院詹鼎正院長表示,許多人喜歡運動,運動的方式卻錯誤了,尤其是很多人會把錯誤的運動方式貫徹終身。
體育署108年運動現況調查,超過8成5銀髮族雖有規律運動習慣,但多選擇有氧運動而忽略肌力運動。許多人也會因為「較高強度運動好像會對心臟、對關節不好」,所以常只進行散步、爬山等有氧運動,卻忽略肌肉力量的訓練。另外根據2017年刊登在《英國運動醫學期刊》的研究,運動的介入甚至還具有改善50歲以上中、老年人的記憶力、判斷力、表達和理解等認知功能。
★ 天天運動半小時:5天有氧 + 2天肌力
根據2019年刊登在《JAMA Internal Medicine》期刊一項美國婦女健康研究計畫,針對62歲以上婦女的研究顯示,每日步行步數達7500步時其死亡率最低,之後便趨於穩定,即使不是一口氣走完,分次進行也有效。因此,董氏基金會食品營養中心主任許惠玉建議,運動強度應該視身體情況循序漸進、量力而為,有氧與肌力運動的搭配為:每週5天以上有氧運動、每週2天肌力運動,每次運動建議至少30分鐘。
★ 在家二招式就能做肌肉訓練
大家對於肌肉訓練,都有一個既定的印象,就是一定要在健身房才能夠進行。但是詹鼎正表示,其實在家裡也可以做肌肉訓練,包括在椅子上進行抬舉,以及面對牆壁做伏地挺身,都可以達到長肌肉的效果。
【對牆伏地挺身】這個動作很簡單,只要有一面牆就可以進行,也不會給手臂太大負擔。以 10 ~ 20 下為一組,做完一組休息一分鐘,大概做三至五組。
【坐姿抬舉練習】腿部肌肉佔了人體肌肉的 60 %,如果不常練習抬舉,也是肌肉消失最快的肌群。因此,每天練習上下抬舉1000次動作即可。1000次乍看之下很多,其實如果專注的話,5到10分鐘即可完成,想要訓練股四頭肌的人,都可以使用這個方式。同時搭配上肢的抬舉,運動效果更好。

每週二次肌肉訓練健康滿分!懶出門「推牆壁」就可以長肌肉
match 生活網~2020年01月14日
☆ ☆ ☆
新增說明文字
☆ ☆ ☆
久坐一族老是胖下半身?床上3招就能有翹臀瘦腿
★ 林以璿/HEHO 健康

(身為辦公室上班族,因為整天長時間久坐電腦前,都會覺得自己的屁股好像越坐越大了,這是因為「久坐」讓下半身血液循環差,會導致水腫、肥胖的問題。好在,其實每天只要花個 3 分鐘時間,在你睡覺滑手機的時候,就可以靠 3 招拉伸,把坐了一整天累積的肉肉消除喔!)你也有下半身肥胖的困擾嗎?下半身肥胖是不少人的困擾,主要可分為先天還有後天因素所造成的。
《先天因素》這與人體先天結構有關,身體會習慣將熱量轉化為脂肪儲存,而脂肪又特別容易囤積在人體內臟、下半身。《後天因素》這與長期久坐、缺乏運動有關,久坐、不運動導致下半身的氣血循環不好,而下肢血液循環不好,身體多餘的脂肪、水分也不容易排出。現在大家睡前都想要滑一下手機再睡覺,不妨就趁這個時候,一邊滑一邊按照下面 3 個方式拉伸,就有機會改善體態喔!
①【貼地伸展】首先,左腿彎曲、右腿往後伸直,身體往正面轉,這時要注意屁股要穩穩坐在地上,盡量不要一高一低。如果可以的話,右大腿要盡可能貼在地上,這時你會覺得往後伸直的右大腿很緊很痠。再來,將上半身往下,手肘貼地,右大腿痠緊的感覺又會更明顯了,動作維持30秒後再換腳。
②【縮腹、伸展一次到位】右腿放在左腳的大腿上,上半身坐直不要駝背,記得要縮小腹用力。兩隻手往前碰到前腳的腳趾頭,動作維持30秒後再換腳。記得腿要伸直不要彎曲,如果筋骨太硬壓不下去碰不到腳的話,可以藉由毛巾輔助。
③【彎曲伸展】平躺在地上,首先將右腿像上伸直,接著藉由手的幫助,抱住右大腿往身體的方向拉近,記得腳要盡量打直不彎曲,這個動作雖然看起來很簡單,可是每天做的話,慢慢的會讓腿部線條筆直,這樣穿緊身褲的時候就不會顯腿粗了。一隻腿反覆下壓30秒,接著換腳。

久坐一族老是胖下半身?床上3招就能有翹臀瘦腿
HEHO 健康~2020年01月16日
☆ ☆ ☆
新增說明文字
☆ ☆ ☆
生理回饋骨盆底肌訓練,改善尿失禁
★ 張桂榕/優活健康網

婦女先天背負孕育下一代的天職,但是在生育的喜悅同時也帶來了一些擾人的併發症:尿失禁、骨盆鬆弛(子宮、膀胱及直腸膨出)、及產後性功能障礙等等。特別是尿失禁,常常羞於啟齒或認為這些是必然的自然老化現象,而不願求診。許多剛生產後的較年輕婦女也常常有尿失禁、頻尿、急尿、及陰道鬆弛等困擾。對於懷孕及產後婦女中約有54%的婦女會受到生活品質上的影響,譬如:身體活動、旅行、社交生活、及情緒上還有性生活的影響等,的確很傷腦筋。
36歲林小姐,3年前106年經剖腹產方式產下3,600公克的寶寶。喜悅之餘,卻開始有尿失禁的困擾。本想才第一胎、又是剖腹產方式生產應該不會發生尿失禁的情況吧?林小姐嘗試自行練習骨盆底肌運動(即凱格爾運動)試著努力來改善或治療尿失禁,結果漏尿情況不但沒有改善,甚至還發生陰道有突出物(膀胱膨出)的狀況,原來是因為不正常的用力腹壓把膀胱給硬擠出來了。
於是林小姐至醫院就診,藉由詳細病史詢問及尿動力相關檢查後,確診為「應力性尿失禁」。其實林小姐雖然是接受剖腹產,但是因為產程過長,產道及骨盆底肌已經造成傷害了。而骨盆底肌傷害一旦造成,就不是隨著時間可以自然改善的了。奇美醫學中心婦產部婦女泌尿科主任吳銘斌教授建議可利用「生理回饋骨盆底肌訓練」來治療目前的狀況。目前林小姐不僅尿失禁的問題漸漸改善,也提高了生活品質。
★ 隨年齡增加尿失禁情況會越來越明顯
吳銘斌教授說明,依文獻上報告,婦女孕中及產後發生尿失禁平均約為41%,且隨著週數增加而增加。造成的原因是因為懷孕期間子宮肌肉肥厚增大、再加上胎兒體重增加、以及荷爾蒙大量改變而對骨盆底肌造成傷害的影響而產生。一般而言,尿失禁隨孕期週數增加發生比例也越高。懷孕36週是尿失禁最高峰,一直會持續到產後一個月。尤其高齡產婦及懷孕前期(小於12周)就發生尿失禁症狀的婦女,就容易發生產後發生尿失禁,所以可以用來預測是否發生產後尿失禁。根據資料統計,許多產後尿失禁婦女從開始出現漏尿的困擾之後,隨年齡增加,尿失禁的情況會越來越明顯,所以積極治療是必要的。
★ 骨盆底肌運動較難正確做好
吳銘斌教授指出,如果在懷孕中或產後加以訓練骨盆底肌運動(或稱為凱格爾運動)來改善尿失禁。會從48%調到32%也就是的改善了約三成。但是如果婦女未經教導自行練習骨盆底肌運動的話,如果沒有做正確的話,不但沒有效果,反而可能造成更多運動傷害。骨盆底肌運動需使用到提肛肌中的「恥骨尾肌」收縮,不容易有明顯的動作或感覺,所以一般婦女較難正確地做好。
★ 利用「生理回饋」協助正確執行骨盆底肌訓練
所謂生理回饋骨盆底肌訓練是利用電腦螢幕影像來讓婦女知道並感覺自己的骨盆底肌位置及功能,在訓練婦女做骨盆底肌肉運動時,護理技術員將使用特殊設計的感應器偵測婦女骨盆底肌收縮:其中一組感應貼片貼在外陰部皮膚,偵測骨盆底肌肉收縮情況;另一組感應貼片貼在下腹皮膚,偵測腹肌有無不當用力。婦女的骨盆底肌運動情況會藉由電波反應圖傳至電腦螢幕上。讓醫師、護理技術員及婦女本身皆可清楚骨盆底肌運動是否做得正確,並評估是否進步。成效部分依考科藍綜合文獻分析報告,「生理回饋骨盆底肌訓練」比單獨骨盆底肌運動的療效相比,對於尿失禁發生次數及下泌尿道症狀生活品質提高等,治療效果可再向上提升25%的進步。
除了生理回饋骨盆底肌訓練療法,還有雌激素賀爾蒙補充療法、三環抗憂鬱劑等藥物治療,或藉由不同頻率電刺激或磁波椅等都是改善尿失禁值得考慮的治療方式。如果前述各種療法都效果不彰,就需接受手術治療(尿道中段超迷你吊帶手術),可提供第二線治療方式成效良好。吳銘斌教授提醒,有產後尿失禁的婦女不要諱疾忌醫,勇敢的向醫師說出病症,即可得到有效的幫忙!

生理回饋骨盆底肌訓練,改善尿失禁
myBook 文章~2020年01月09日


做凱格爾運動防尿失禁?婦科醫師說這樣做效果更棒
★ 林怡亭/健康醫療網

隨著2020總統與立委選戰正打得火熱,婦女生育的議題也被拿來當作炒作的議題,引起許多的爭議。婦女先天背負孕育下一代的天職,但是在生育的喜悅同時也帶來了一些擾人的併發症:尿失禁、骨盆鬆弛、及產後性功能障礙等。以往婦女遇到這些問題,特別是尿失禁,常羞於啟齒或認為這些是必然的自然老化現象,而不願求診。
★ 尿失禁隨孕期週數增加,二狀況產後也易發生
依文獻上報告,婦女孕中及產後發生尿失禁平均約為41%(約在18%與60%之間)。奇美醫學中心婦產部婦女泌尿科主任吳銘斌教授說明,造成的原因是懷孕期間子宮肌肉肥厚增大,再加上胎兒體重增加以及荷爾蒙大量改變,進而對骨盆底肌造成影響。一般而言,尿失禁隨孕期週數增加發生比例也越高,懷孕36週是尿失禁最高峰,會持續到產後一個月;其中,高齡產婦及懷孕前期(小於12周)就發生尿失禁症狀的婦女,也容易發生產後尿失禁。
★ 生理回饋骨盆底肌訓練,協助婦女改善泌尿問題
吳銘斌教授指出,如果在懷孕中或產後加以訓練骨盆底肌運動,尿失禁會從48%掉到32%,約改善三成;但是若婦女未經教導自行練習骨盆底肌運動的話,動作未確實,不僅沒有效果,反而可能造成更多運動傷害。為協助產婦正確執行骨盆底肌訓練,吳銘斌教授分享,比單獨骨盆底肌運動的療效,利用生理回饋比單獨骨盆底肌運動的療效,治療效果可提升25%。其是利用電腦螢幕影像讓婦女知道並感覺自己的骨盆底肌位置及功能,在做骨盆底肌肉運動時,護理技術員會將特殊設計的感應器偵測婦女骨盆底肌收縮情況,再藉由電波反應圖傳至電腦螢幕上,讓醫師、護理技術員及婦女本身皆可清楚動作是否做得正確,並評估是否進步。
★ 尿失禁治療方法多,不羞於求診才有助改善
除了生理回饋骨盆底肌訓練療法,還有雌激素賀爾蒙補充療法、三環抗憂鬱劑等藥物治療,或藉由不同頻率電刺激或磁波椅等都是改善尿失禁值得考慮的治療方式。最後,吳銘斌教授提醒,有產後尿失禁的婦女不要諱疾忌醫,勇敢的向醫師說出病症,即可得到有效的幫忙(骨盆底肌運動或稱為凱格爾運動)!

做凱格爾運動防尿失禁?婦科醫師說這樣做效果更棒
myBook 文章~2020年01月09日
☆ ☆ ☆
新增說明文字
☆ ☆ ☆
腳掌不平全身歪斜,三分鐘測腳掌健康
★ 優活健康網

檢討日常生活,確認過臥床不起危險度後,現在要請大家活動一下身體,檢測自己的腳掌健康度。檢測方式分成蹲姿檢測、腳跟平衡檢測、單腳腳跟抬高檢測這三個檢測法,請務必依序進行,譬如當檢測法完成後,再進入檢測法。當你無法完成蹲姿檢測,你的腳掌健康度即為零級;如果你能完成蹲姿檢測,卻無法完成腳跟平衡檢測的話,你的腳掌健康度則為一級;假使你能完成腳跟平衡檢測,卻無法完成單腳腳跟抬高檢測的話,你的腳掌健康度屬於二級;所有檢測法皆能完成的人,則是三級。這部分要確認大家的腳掌力(腳掌的柔軟度與肌力)。腳掌健康度為零級或一級的人,格外需要留意。當你的腳掌機能衰退,步行時恐怕會出現障礙。
〈腳掌健康度檢測法 1〉蹲姿檢測
〈腳掌健康度檢測法 2〉腳跟平衡檢測
〈腳掌健康度檢測法 3〉單腳腳跟抬高檢測
★ 結果分析,零級或一級
零級/無法完成「1 蹲姿檢測」一級/可以完成「1 蹲姿檢測」,但是無法完成「2腳跟平衡檢測」腳掌力已經衰退了。由於雙腳步幅小所以走路速度變慢,而且平衡感變差,以致於跌倒的風險升高,對於其他關節的負擔也會變得相當大。
★ 結果分析,二級
雖然可以完成「1 蹲姿檢測」和「2 腳跟平衡檢測」,卻無法完成「3 單腳腳跟抬高檢測」腳掌力開始衰退了。這種狀態如再持續下去,不僅跌倒風險會變大,走路速度還會變慢,帶給關節的負擔也將進一步變大。
★ 結果分析,三級
「1 蹲姿檢測」、「2 腳跟平衡檢測」和「3 單腳腳跟抬高檢測」全都完成了現在的腳掌力十分理想,但是腳掌力很容易因為一些原因便衰退,因此請隨時留意維持現狀並強化腳掌力。
拇趾外翻與扁平足的步行問題「拇趾外翻」屬於足部變形的一種病變,另外「扁平足」以及「橫弓塌陷」等病症,也是屬於足部變形,接著來看看具體的案例。拇趾外翻是大拇趾前端部位彎向小趾(彎向身體外側),大拇趾根部關節突出的病症。同時也有小趾前端部位彎向大拇趾(彎向身體內側)的小趾內翻。扁平足的問題則是內側縱足塌陷,將腳離地時腳心也不會往內凹,腳掌接近平坦的狀態。另外,橫弓塌陷則是足弓下陷,足部前側寬度會變寬。
這些病症都會影響腳掌機能,連帶衍生出各式各樣的步行問題。扁平足的人走路時無法吸收衝擊力,將引發膝蓋痛;拇趾外翻及橫弓塌陷的人不容易取得平衡,因此大多會走路不穩。基本上這些病症都會不斷惡化,就算現在沒什麼問題,日子一久,可能終將影響到步行。所以在步行還不成問題之前,請大家認真做腳掌運動,好好保養足部。(本文摘自/練腳掌是最好的復健!:三萬人親身實證,鍛鍊腳掌有助運動傷害回復、舒緩關節痛、擺脫足底筋膜炎/采實文化)

腳掌不平全身歪斜,三分鐘測腳掌健康
myBook 文章~2020年01月12日
☆ ☆ ☆
每天十分鐘練腳掌,強膝健腿、釋放痛症
match 生活網/優活健康網~2020年01月27日
看懂骨鬆T值,2動作預防骨質疏鬆
match 生活網/優活健康網~2020年01月26日
早期加護病房運動訓練,有效增存活率
match 生活網/優活健康網~2020年01月22日
年齡到這時「拉筋」比重訓重要!專家兩招動作對抗老化
HEHO 健康~2020年01月18日
☆ ☆ ☆
新增說明文字
☆ ☆ ☆
坐按摩椅放鬆筋骨?這2個時段特別危險
★ 常春月刊

按摩紓壓大家都喜歡!人老了,老是覺得腰酸背痛,許多家庭都有電動按摩椅,方便老人家們舒緩筋骨痠痛,但按摩椅使用不當,小心會有健康上的隱憂,除了可能會讓酸痛更嚴重外,還可能讓骨鬆的人有骨折風險,甚至有中風危機。振興醫院復健醫學部物理治療師陳子敬表示,按摩椅畢竟是機器,不像人手按摩可以多變化、針對不同部位或輕或重的按摩。有時坐按摩椅會感覺不適,是因為痛的刺激造成血壓升高、中風或心臟病風險,且老人末稍循環差,當感覺到痛時可能已經破皮,骨質疏鬆者更可能因為滾輪滾到腰椎或髖關節而骨折。
使用按摩椅正確的按摩位置應以肌肉為主,陳子敬說,如果沒擺好姿勢的話,可能按到骨凸,例如脊凸、薦椎、手肘、手腕、骨盆等處,因這些地方附近都有韌帶,很容易按壓就挫傷,尤其屁股附近還有坐骨神經、手部也有尺神經,建議按摩力道應該是按到有點酸痛,這樣才是剛好的力道,千萬別以為痛才有效、才有按到穴道。一般按摩椅的手法可以分成揉捏、滾輪或拍打,揉捏的手法較輕,拍打的手法較重,雖然拍打較有感覺,可以按到深層肌肉,但淺層肌肉可能因此受傷,所以應該由輕到重慢慢適應。
陳子敬建議,可以洗完澡或是做完體操伸展後,熱身後再按摩比較不會受傷,使用時間以15~20分鐘1個回合即可。值得注意的是,飯後1小時和飯前半小時可別按摩。如果飯前很餓、血糖較低,一按摩血液會跑到四肢末稍,臟腑的血液因此變少,就可能因血糖過低而眩暈,甚至暈倒;飯後則是血液集中胃部進行消化,如果按摩會刺激末稍血液循環,可能造成循環不良而影響消化。此外,剛按摩結束時,肌肉、神經的反應會較慢,不要做激烈運動,以免受傷。
至於應躺著按或坐著按?陳子敬認為,並不一定,腰部有問題的人,躺著按壓力比較小,但臀部肌肉在躺的時候張力較低,較沒感覺;坐的時候臀部肌肉張力高、較繃緊,所以按摩到的肌肉不同,各有優點。從坐姿到躺姿,可以的話,盡量在15~30分鐘內完成,如果按摩到酸帶點痛就是有刺激到,但要避免按太久刺激太過,以免微發炎、微破壞。

坐按摩椅放鬆筋骨?這2個時段特別危險
match 生活網/健康醫療網~2019年12月22日


怎麼都睡不飽?瑜珈「大休息」躺10分鐘等於休息三小時
★ 王芊淩

現代人工作壓力大,唯有睡眠的時候才能休息,但明明睡了6-8小時,起床時卻覺得還是很疲累,沒有睡飽。日本瑜珈老師森初世指出,不妨試試瑜珈姿勢的「大休息」放鬆平躺10分鐘,就能達到平時休息的2-3小時。「怎麼樣都睡不飽」可能和睡眠品質有關,許多研究都證實,長期下來睡得不好,會導致生長賀爾蒙無法修復細胞,甚至影響到人的壽命。日本知名瑜珈老師森初世常分享自身經驗,指出現代人太忙碌,要把握晚上的睡眠時間,想達到放鬆和休息,就能擺脫睡眠不足的困擾。
想要在短時間內完全放鬆,可以嘗試瑜珈姿勢的「大休息」,所謂的「攤屍式」,日本瑜珈老師森初世表示,只要維持平躺大約10分鐘,就能達到平日休息2-3小時的成效,短時間內迅速恢復體力的好方法,同時也蘊含的心靈層面練習是舒壓的好方法。進行的過程中,盡量要讓頭部、眼睛、手、腳,身體各部位都放鬆,想信自己「不斷向下沉」。此外,要躺在舒適的環境,並且將室內燈光調暗,讓身心靈更放鬆。
① 躺在瑜珈墊上,或是薄軟墊上。② 先讓身體呈現「大字型」的仰躺。③ 雙手稍微靠近身體,自然的放在舒服的位置,讓雙肩往後轉,感覺肩胛骨貼在的上,感覺脊椎、胸口都撐開,手掌攤開向上。④ 雙腳放輕鬆打開與骨盆同寬。⑤ 閉上雙眼,將注意力放在呼吸上,吐氣吸氣的速度變慢,進行至少10分鐘。森出世強調進行的過程中,可能會進入「迷茫狀態」,快要睡著卻還有一點意識。或是真的太舒服而睡著,因為瑜珈中的大休息就是為了要修復身體,不僅消除一整天的勞累,也幫助晚上更容易進入睡眠睡態。無論是睡前助眠,或是下午想要恢復精神,用最簡單的方式,達到最好的休息狀態。

怎麼都睡不飽?瑜珈「大休息」躺10分鐘等於休息3小時
HEHO 健康~2020年01月11日
☆ ☆ ☆
新增說明文字
☆ ☆ ☆
年節追劇熱敷墊暖身,正確使用確保安全
★ 林怡亭/健康醫療網

珍妮佛是個追劇者,尤其對於喜愛的歐巴作品,總能看到欲罷不能,無論是通勤、午休時或就寢前,都不忘追趕進度。「這部劇情真是讓人感動!唉呦~脖子卡卡好痛呀!」原來長時間的低頭姿勢,增加頸部與上背部肌肉負擔,造成血液循環不佳,肌肉僵硬疲勞。這時,使用恆溫乾爽的熱敷墊,再搭配緩和伸展運動來舒解痠痛,是個不錯的選擇。但是,使用不當反而可能造成燙傷或皮膚傷害,不可輕忽大意!動力式熱敷墊在我國屬於第一等級醫療器材,能提供體表恆溫乾熱治療,促進血液循環、軟組織放鬆伸展,舒緩疼痛。
由於熱敷墊產熱特性且為電力產品,使用時應注意「三要四不」,才能確保安全。首先要注意溫度,熱敷墊直接接觸到皮膚表面時,溫度應低於45℃;二要控制時間,進行熱敷的時間不能超過約15至20分鐘;三要小心位置,某些皮膚較薄部位,對熱的耐受度較低,使用時應更加留意,避免燙傷。另外,熱敷墊不能使用於嬰兒及對溫度感覺遲鈍者(例如孕婦、糖尿病患者等);勿在易燃環境或氧氣儲存設備旁使用;收納時不強力壓折及扭曲產品或其線路;不以別針或其他金屬物品固定熱敷墊,以避免觸電。
食品藥物管理署(以下稱食藥署)提醒,在使用動力式熱敷墊前,請遵循「醫材安心三步驟,一認、二看、三會用」,首先要先認識哪些產品是醫療器材,第二步驟是在購買產品時看清楚包裝上載明的醫療器材許可證字號,並進一步確認醫療器材的標籤、仿單及包裝等標示內容,是否清楚標示出廠商名稱、地址、品名、許可證字號、批號、製造日期及有效期間等資訊。最後則是在使用醫療器材前要詳閱說明書,並遵守產品仿單所載警告及注意事項,才能確保挑選正確適用的醫療器材,且能妥善使用並發揮其應有之效能。

年節追劇熱敷墊暖身,正確使用確保安全
match 生活網/健康醫療網~2020年01月29日
過年吃飽就躺!減輕身體負擔4運動在家就能做
match 生活網/健康醫療網~2020年01月28日
一張靠背椅,在家也能練肌力OK操
match 生活網/優活健康網~2020年01月27日
居家減脂運動
match 生活網/健談網~2020年01月27日


幾歲運動都不嫌晚!輕度運動就能降低心血管退化
★ 林以璿

「我年紀一大把了,還適合運動嗎?」無論是真的擔心、還是不運動的藉口,大家都會擔心是否自己開始運動的時機已經太慢了。不過研究指出,就算是70歲才開始做一些輕微的運動,都還是對心血管有改善效果的。運動的好處說不完,小至讓人精神好,大至降低心臟病、中風、糖尿病、骨質疏鬆甚至失智症的風險。「不過,我現在運動還來得及嗎?」不少民眾會質疑,自己說不定太晚開始運動了。
對於平時不做任何運動的老年人而言,現在也許只能做一些輕度的活動了,哈能夠降低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嗎?最近的一些研究可以解釋這些疑惑!美國國家癌症研究中心的研究團隊,針對315,059位年齡介於50~71歲的人,分析他們每星期運動時間與死亡率的相關性。研究發現,那些從40~61歲之間才開始運動的人,即使在這之前的大半輩子他們都沒有運動,但是一開始運動後,心血管疾病和全因性死亡率都降低了 30 %~ 40 %,下降的幅度跟一輩子都在運動的人差不多,證明中年運動,為時不晚。
另一個來自《美國心臟病學會雜誌-心臟衰竭》期刊的研究,美國多個醫學中心的聯合研究團隊,針對137,303位年齡介於50~79歲的婦女,平均追蹤了14年,分析運動與罹患心臟衰竭的關係,結果發現即使是休閒式的身體活動(如走路、或輕度的運動),就可以降低30%罹患心臟衰竭的機率。從剛剛的這些研究,就能夠歸納出,稍微動一動都比久坐來得好。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研究者在《PLOS ONE》上發表了一項研究,就發現久坐與認知功能退化有直接的關聯性。這些久坐不動的人,心臟病、代謝性疾病的風險都是最高的。
一項刊登在《JAMA Network Open》的研究,追蹤了5,861位平均78.5歲的婦女,發現與久坐不動的婦女相較,每天只要多1個小時的輕度活動,就可以降低14%罹患冠狀動脈心臟病的機率,也可以減少8%罹患所有心血管疾病的機率。因此,建議一般人,千萬不要攤在椅子上就一直動也不動,每隔 30 分鐘就起來上個廁所、喝個水,對健康是加分的。也可以把做家事的時間,和玩手機、追劇、工作的時間穿插起來,比如工作半小時就起來去洗衣服,拖拖地什麼的,避免長時間坐著。

幾歲運動都不嫌晚!研究證實:輕度運動就能降低心血管退化
match 生活網/HEHO 健康~2020年02月13日
爬樓梯好運動!借助手力訓練更全面
Hello 醫師~2020年01月13日
☆ ☆ ☆
運動健身10905輯
運動健身10904輯
運動健身10903輯
運動健身10902輯
運動健身10901輯
社區營造游民 ▶ 部落格文章輯
☆ ☆ ☆
新增說明文字
※ ※ ※
※ ※ ※

2020年2月15日 星期六

飲食營養10902輯

新增說明文字
☆ ☆ ☆
看懂關鍵營養,才能吃出健康!
◎ 廣編特輯

平時醫師在門診最常被詢問的一句話就是:「醫生啊!我要怎麼吃才對啊?是要多吃什麼才好,又要少吃哪些東西呢?」沒錯!大家每天都要吃東西,最關心的也是吃,究竟怎麼吃才健康,讓我們看下去。人體關鍵營養素包括碳水化合物、蛋白質、脂肪、礦物質、與維生素。首先談到碳水化合物,富含澱粉的食物,像是米飯、麵條、麵包、馬鈴薯、番薯等,是我們最熟悉的碳水化合物。
幾乎世界各地都會找幾種當地產的米、麥、或馬鈴薯等作為主食,因為這些澱粉類食物在人體消化後,會轉化成葡萄糖,成為身體的主要能量來源,所以很多人只要沒吃到米飯,就會感覺好像沒吃飽。另一類碳水化合物是膳食纖維,例如蔬菜、水果。膳食纖維能夠促進腸道蠕動,增加胃和腸道裡的食物體積,因此能有飽足感,還能幫助排便。
蛋白質的來源包括奶、蛋、豆、魚、肉,我們需要從食物中攝取蛋白質,才能獲取各種必需胺基酸,維持身體組成所需。要讓組織生長、修復,健全免疫功能,都需要蛋白質的幫助。當攝取的熱量不足時,人體會分解部分蛋白質來獲取能量。第三個不可或缺的營養素就是脂肪。脂肪的來源可以是動物性或植物性,除了可以產生能量之外,脂肪對於維持細胞的結構與功能扮演重要的功能,千萬不要為了減重而「滴油不沾」。
礦物質和維生素這兩樣營養素是相互依賴的,礦物質包括了鈣、鎂、鐵、鋅等元素;維生素則分成水溶性與脂溶性兩類,維生素A、D、E、K屬於脂溶性維生素,要隨著脂肪才能為人體吸收;維生素B群與維生素C屬於水溶性維生素。人體中有眾多生理功能需要礦物質與維生素參與才能正常運作。年輕時大家胃口都很不錯,一群人聚餐總是用秋風掃落葉之姿吃掉一堆食物。然而年紀漸長之後,大家會漸漸發現胃口似乎大不如前。隨著咀嚼功能變差、唾腺分泌下降、味蕾數目減少、消化吸收功能退化,營養失衡的狀況愈來愈顯著。
據國民健康署的資料,營養失衡的狀況其實相當常見。六十五歲以上的民眾整體熱量的攝取上常常不足,至於各種重要營養素,像是維生素與礦物質,也是不太夠。從圖表上我們可以發現,超過七十歲的女性,有八成以上的人其維生素D、鈣、鎂、鋅攝取不足,維生素E更是普遍缺乏。營養攝取不足,對生理、心理都有負面影響,肌肉流失、虛弱體質、骨質等問題皆會愈來愈嚴重。倘若經常感到累、不容易專心、手腳無力、情緒低落,或發現自己體重減輕、皮膚乾燥等,務必提高警覺,除了可能有潛在問題外,也要檢查看看是不是營養失衡。
我們到底該怎麼吃呢?均衡攝取是最重要的原則,目前醫學建議每個人每天的飲食以碳水化合物為主,佔50%到60%;脂肪佔20%到30%;蛋白質佔10%到20%。以下提供幾個重點:碳水化合物的部分,可以多選擇未精製的全榖雜糧。精緻的穀類或加工後的製品往往會添加過多的油和糖,比較不建議。未精製的全榖雜糧,像是糙米、麥片,不僅含有膳食纖維素可以幫助消化,還有含有豐富的維生素B群、維生素E、和礦物質,都是大家容易缺乏的營養素。
脂肪方面,我們可以盡量選擇屬於不飽和脂肪酸的植物油,像是橄欖油、花生油、芥花油、苦茶油等,也可從堅果種子等補充脂肪。蛋白質品質最佳的來源是蛋,而且蛋裡面還含有豐富的維生素A、維生素B1、和維生素B2,還含有鐵與磷等礦物質,所以吃蛋的CP值很高。海鮮等水產提供的是動物性蛋白質,脂肪量平均來說比肉類來得低,比紅肉來的理想。至於吃素的人就得多靠黃豆和黃豆製品來提供植物性蛋白質了。提醒一下,如果有腎臟病要與醫師或營養師了解適當的蛋白質攝取量,避免造成腎臟的負擔。
想要補充維生素,水果與蔬菜就不能少。水果可以提供較多的維生素,尤其以維生素C為主。深色蔬菜可以提供維生素A、維生素C、鈣、鐵等礦物質,一定要吃足。大家都知道要補充鈣質,幫助骨骼健康。補充鈣質最好的來源就是從乳品攝取,不管是鮮奶、起司、保久乳、優格、或優酪乳等都可以。乳品裡面含的鈣質最容易被人體吸收,一天喝兩杯牛奶(一杯牛奶為240毫升)即可達到每日1000毫克的鈣質需求量。乳品不僅提供鈣質,還富含優良蛋白質、其他礦物質、與多種維生素。不習慣飲用奶類的人可以多吃深色蔬菜補充鈣質,或吃豆腐、豆干等高鈣豆製品。
能吃是很幸福的,若發現自己或家人的食慾變差時,我們可以做些生活調整。例如盡量少量多餐,如果主餐一次吃不多,就在空檔補充一些點心。盡量選擇質地軟、容易消化的食物,或烹調時把食物切細一點,煮爛一點,都能增進消化吸收。平時多運動也很有幫助,有動比較會想吃東西,食慾變好後熱量才能攝取足夠。如果怕麻煩,可以一次煮多一點,再分成小包裝一份份的放進冰箱冷藏或冷凍,需要時再加熱。購買外食要避免味道太重、太油、太鹹,瀝掉菜汁會比較健康。
當然,很多人都認為每天有吃三餐就足夠了,但其實並不是這麼簡單!若不費點心思,其實很難顧及各種營養素。營養失衡在短時間內往往沒什麼感覺,但是日積月累便會演變成難以收拾的大問題。假使因為過於忙碌而飲食失衡時,可以使用配方均衡的口飲營養品來補充,選擇時也要留意是否具有醫學實證。平日大家就要好好保養,均衡攝取完整營養,才能健健康康,活力滿滿!(美商亞培股份有限公司台灣分公司 贊助)

看懂關鍵營養,才能吃出健康!
CareOnline 照護線上~2019年01月25日


每天吃肌醇輕鬆防脂肪肝!愛喝咖啡的人更要做到
★ 林以璿

你的肝臟很可能已經被一層油包住了!根據肝病防治基金會曾針對9,000名上班族做調查,發現有脂肪肝的比例為43%,而且,約有8成以上的脂肪肝患者毫無症狀。不過,研究指出,適度補充許多水果中都有的「肌醇」,就有機會改善脂肪肝的情形。脂肪肝就是肝臟被一層油包住了,它的可怕之處在於,一旦脂肪肝開始導致肝臟發炎,就有機會步入「肝病三部曲」,也就是肝炎、肝硬化、肝癌。
所以面對脂肪肝,要有一個正確的觀念,就是要把脂肪肝當成「身體狀況亮紅燈」的警訊,要趕緊在沒有進一步惡化之前,把脂肪肝控制下來,否則接下來就可能不只是肝癌威脅,甚至像是心血管、糖尿病、高血脂、中風等等慢性疾病,也都會一一上身。目前,大家最熟悉的控制方式就是減肥,只要能減少現有體重的5%~10%,脂肪肝的嚴重程度都有機會被改善。臨床上就有病友花1~2年健康減重20公斤,其脂肪肝從重度消失得無影無蹤。
除了減肥以外,目前,已經有研究證實,輕度脂肪肝患者連續3個月攝取「肌醇」,結果完全康復的例子,而且目前已知的是,與其他治療脂肪肝的成分相較之下,服用肌醇更不需要擔心副作用。肌醇是一種可預防脂肪肝的特殊成分,肌醇是一種水溶性類維生素物質,與維生素B群算是同類,因為具有抗脂肪肝的神奇效果,所以又被稱為「抗脂肪肝維生素」。肌醇也具有讓體內脂肪更容易流動的效果,所以能預防多餘的脂肪囤積在肝臟,進而達到改善脂肪肝的效果;另外,肌醇也有讓血脂恢復正常,擴張末梢血管的效果。
人體雖然也能合成這種肌醇,但是要想改善脂肪肝,也必須另外從飲食攝取。三軍總醫院營養部主任王秀媛就曾表示,因為咖啡因會大量消耗體內的肌醇,所以平時若是常喝咖啡的人,更要注意肌醇的補充。像是常喝酒、喝咖啡的人,就可以多吃富含肌醇的食物,避免肌醇流失過多。肌醇還廣泛存在於各式肉類,動物內臟含量多,如肝臟、腦、心;還有奶類、全榖類,啤酒酵母,小麥胚芽;蔬果部分,如有葡萄乾、花生、甘藍菜、地瓜、番茄。
水果中,含有大量肌醇的食物包括了:西瓜、哈密瓜、水蜜桃這類水果。不過,含量最豐富的莫過於橘子。一般認為,肌醇的建議攝取量介於500∼2000㎎ 之間,而一顆橘子的含量就約250㎎,只要2顆就可以輕鬆達標。王秀媛建議,只要均衡飲食,每天都有吃到以上的食物,就可以獲取足夠的肌醇。不太需要非得一天吃「2顆橘子」,而是要提醒,如果你是喜歡喝咖啡的人,要考慮自己今天有沒有吃到一些蔬菜、水果,避免肌醇只出不進,漸漸就會有缺乏的問題了。

每天吃肌醇輕鬆防脂肪肝!愛喝咖啡的人更要做到
match 生活網/HEHO 健康~2020年02月15日
☆ ☆ ☆
新增說明文字
☆ ☆ ☆
食物就是最好的藥!5色蔬果防病不可少
★ HEHO 健康

維持健康、預防疾病最好的方法之一,就是從食物中去獲得營養素。西方醫學之父希波克拉底說過一句話:「你的食物就是你的藥物。」這句話也許不是百分百正確,不過食物確實與健康息息相關。天然蔬果除了有豐富的維生素、礦物質、纖維素之外,還含有豐富的植物生化素(phytochemicals),簡稱植化素。植化素提供了植物自我保護的功能,還有五顏六色的外觀。這些特殊成分能夠幫助提升生理的機能或預防、改善特定的疾病。以下要來告訴你5種顏色的蔬果裡含有什麼植化素以及功效。5色蔬果含有的植化素及功效。
① 【紅色蔬果】主要植化素:茄紅素、檞皮素、花青素。
《功效》保護心血管、 強化黏膜組織、防泌尿道感染、降低罹癌風險。《代表蔬果》番茄、紅甜椒、紅鳳菜、胡蘿蔔、甜菜根、洛神花、蘋果、草莓、蔓越莓、火龍果、櫻桃、桑椹等。
② 【黃、橘色蔬果】主要植化素:胡蘿蔔素、玉米黃素、類黃酮素。
《功效》維持視力健康、提高免疫力、降低罹癌風險、強化心血管。《代表蔬果》胡蘿蔔、南瓜、地瓜、黃玉米、芒果、橘子、柳橙、木瓜、鳳梨、哈密瓜、葡萄柚等。
③ 【綠色蔬果】主要植化素:吲哚、麩胱甘肽、類胡蘿蔔素。
《功效》強化骨骼與牙齒、維持視力健康、降低罹癌風險。《代表蔬果》地瓜葉、菠菜、芥菜、韭菜、莧菜、花椰菜、青江菜、四季豆、黃瓜、青椒、蘆筍、酪梨、奇異果、芭樂等。
④ 【紫色蔬果】主要植化素:類黃酮素、花青素。
《功效》維持記憶力、抗老化、降低罹癌風險、強化泌尿系統。《代表蔬果》藍莓、葡萄、黑莓、黑棗、茄子、梅子、黑豆、黑木耳、紫甘藍、香菇等。
⑤ 【白色蔬果】主要植化素:硒、蒜素、花青素、植物性雌激素。
《功效》強化心血管、降低膽固醇、降低罹癌風險、提高新陳代謝。《代表蔬果》白花椰菜、白蘿蔔、包心菜、洋蔥、山藥、杏仁、香蕉、水梨、柚子等。

食物就是最好的藥!5色蔬果防病不可少
match 生活網/HEHO 健康~2019年12月18日
蝦熟轉紅好神奇!天然色素來解密
match 生活網/健康醫療網~2020年01月29日


七種「天然」降血糖食材!不能不收藏
★ 嘎丁

現代人吃得太精緻、攝取過多營養,卻沒有相對的消耗,這樣下去,糖尿病很快就會找上門。但糖尿病是可以提前發現和控制的。七個能幫忙控制血糖的食物,幫你輕鬆預防或者控制糖尿病!
一、 秋葵:
秋葵富含水溶性果膠與黏液蛋白,可減緩人體對糖分的吸收速率,降低人體對胰島素的需求並抑制膽固醇吸收。另外,秋葵中含有的類胡蘿蔔素能維持體胰島素的正常分泌與作用,故能穩定血糖值。
二、 洋蔥:
1、 洋蔥的藥用功能有很多,洋蔥中含有類似降糖物質~甲苯磺丁脲,具有較好的降血糖作用。
2、 洋蔥中還含有一種可降膽固醇的物質,也是目前所知的唯一含攝護腺素的植物,它同時還有一定的促纖溶作用,這些物質均為較強的血管舒張劑,能使血壓下降。
3、 洋蔥有溫中、下氣、消積等功效,能提高血中胰島素水平,可以降低血糖,還能抑制高脂肪飲食引起的膽固醇升高,適用於糖尿病伴有動脈硬化患者食用。
4、 洋蔥里有一種抗糖尿病的化合物,具有刺激胰島素合成及釋放的作用。因此具有較好的降血糖作用。
5、 洋蔥能降血脂、降血壓、降血糖,對血脂紊亂、脂肪肝、冠心病、高血壓、糖尿病有良好的防治作用。
6、 洋蔥中還含有微量元素硒,而硒是具有抗癌作用的。
所以糖尿病人是可以吃洋蔥的,洋蔥能輔助治療糖尿病及糖尿病併發症,吃洋蔥對糖尿病人好處多。但洋蔥具有很好的降血糖和提高血中胰島素水平作用,但洋蔥中的磺脲丁酸屬油脂性揮發液體,長時間烹調易揮發,從而失去降血糖功效。在烹飪的時候時間不宜長。另外,在選擇洋蔥時,應以球體完整,沒有裂開或損傷,表皮完整光滑、沒有腐爛情形者為佳。
三、 芹菜:
專家表示,芹菜是高纖維食物,高纖飲食能改善細胞的糖代謝、增加胰島素的敏感性,使血糖降低,可有效減少糖尿病患對胰島素的依賴。
四、 木耳:
黑木耳含木耳多糖、維生素、蛋白質、胡蘿蔔素和鉀、鈉、鈣、鐵等礦物質,其中木耳多糖有降糖效果。實驗表明,木耳多糖可以降低糖尿病小鼠的血糖。黑木耳可炒菜或燉湯,也可作配料。
五、 苦瓜:
苦瓜雖然口感較苦,但它卻富含多種營養成分,尤其維生素C。藥理研究發現,苦瓜中所含的苦瓜皂苷(又稱「植物胰島素」),非常有利於降血糖作用,它不僅與胰島素作用相似,還可以刺激胰島素釋放。試驗證明,食用苦瓜皂苷對2型糖尿定的效率可達到78.3%。
六、 山藥:
現代醫學研究中發現,山藥中的黏滑成分是由黏蛋白形成的,而黏蛋白能包裹腸內的其他食物,使糖分被緩慢地吸收,抑制飯後血糖急劇上升,同時可以避免胰島素分泌過剩,使血糖得到良好調控;山藥還含有胰島素分泌必不可少的鎂、鋅等有效成分,以及維生素B1、維生素B2,能促進血液中葡萄糖的代謝。(糖尿病人是可以吃山藥的,但不宜作主食,最好佐餐食用,在烹飪的時候注意口味要清淡,不要加糖尿病人的腎臟負擔。)
七、 海帶:
海帶含有大量的碘元素,能促進胰島素與腎上腺皮質激素分泌,並調節葡萄糖在肝臟和肌肉組織中的代謝及利用,進而降低血糖。

七種「天然」降血糖食材!不能不收藏
HEHO 健康/嘎丁~2018年11月10日
別養大子宮肌瘤,調整飲食習慣是關鍵
match 生活網/健康醫療網~2020年02月08日
☆ ☆ ☆
新增說明文字
☆ ☆ ☆
易瘦體質可遇不可求?是因為會燃燒熱量的棕色脂肪太少了
★ 彭幸茹

為了控制體重,讓身材維持在穠纖合度,不只是因為愛美,合宜的體重更是為了維持健康的重要關鍵之一,根據許多數據顯示,多數的慢性疾病及癌症,都跟「肥胖」有關!各式各樣的減肥法出現,其存在的目的就只有一個,就是要維持好看的身材,穠纖合度的身材,幾乎是每一位女性的夢想。身為細胞專家的張薏雯博士也不例外,她在節目《Heho Topic》上也分享 3 個她曾嘗試過的誇張減肥法。
例如在手指纏上膠帶、耳針穴位減肥,更扯的是搭配月圓時的斷食法,她笑笑的表示,現在聽起來雖然很不可置信,但小時候的她就相信了,不過在實際效果上,並沒有看到明顯的效果,因為一邊執行這些看似簡單又有作用的減肥方法,一轉頭還是吃下了會增加體重的高油脂食物,根本就是無用的減肥法!減少高脂食物的攝取,是維持身材的飲食限制,但講到脂肪,大家別以為它只有變胖的作用。其實人體內的脂肪分為二種,一種就是大家熟知的白色脂肪,俗稱「肥油」,它的主要作用是儲存熱量,好讓人體需要時使用。
健眾細胞生醫執行長張薏雯博士表示,在成年人體內,存在一種不到 5%含量的「棕色脂肪」,通常存在於頸部跟胸腺的部位,科學家發現,這類的脂肪含有大量的粒線體,它的存在帶來了燃燒熱量的好處,也就是說,棕色脂肪是可以讓身體變瘦的脂肪!所以讓棕色脂肪變多,就可以達到「躺著就能瘦」的願望?張薏雯博士表示「未來確實是有機會的!」科學家已經發現白色脂肪跟棕色脂肪之間,是有訊號可以被轉換的,也就是說,造成肥胖的討人厭白色脂肪,可以搖身一變成為瘦身的棕色脂肪。

易瘦體質可遇不可求?是因為會燃燒熱量的棕色脂肪太少了
match 生活網/HEHO 健康~2020年02月08日
冬天減重別錯過8種瘦身食物,趕在夏天前跟肥胖掰掰
match 生活網/NOW 健康~2020年01月31日
眼睛比胃還餓!「眼飢餓」讓你吃太多,「少吃一點」可以這麼做
match 生活網/女人幫滔客誌~2020年01月16日


愛吃這三食物紓壓?研究說再不改只會心情更差
★ 編輯部整理

寒冷的天氣,朋友相約吃熱呼呼的火鍋、公司聚餐、大小聚餐不斷?千萬別仗勢年輕而「百無禁忌」的吃!過量加工或高糖、高脂肪除了會增加肥胖、心臟病及糖尿病的風險,也和憂鬱情緒有關連!根據2019年10月發表於線上《PLOS ONE》研究指出,減少攝取加工食品,增加水果、蔬菜、魚和橄欖油的攝取量可以改善年輕人的憂鬱症狀。澳洲麥覺理大學(Macquarie University)學者,研究76名17歲至35歲具中度至重度憂鬱患者,且飲食習慣中攝取過量的糖、飽和脂肪或加工食品者。
隨機分配至兩組:「飲食改變組」及「常規飲食組」,針對飲食改變者,研究者提供其一支13分鐘的營養建議影片,一份飲食計畫,及食物包括橄欖油、天然堅果黃油、堅果、香料等。結果顯示,三週後飲食改變組的受試者,憂鬱症狀減輕,分數有顯著改善,焦慮及壓力分數也降低;而常規飲食組在憂鬱分數上沒有明顯改變。三個月後,研究者電訪飲食改變組的受試者,發現有7名仍保持健康的飲食習慣,且情緒也持續獲得改善。
臺北醫學大學公共衛生學系教授邱弘毅說明,此份研究再次驗證,正確的飲食習慣確實能有效紓緩憂鬱症狀,但飲食的改變需要從「認知」著手才是最有效的方式,建議可透過群體效益、社群媒體、同儕等來進行,當對方有進步的地方,便不吝嗇給予稱讚、激勵他,讓受試者感到有成就感;即使遇到挫折,仍一旁陪伴支持他。
董氏基金會心理衛生中心主任葉雅馨說明,常有人會心情不好就大吃大喝來紓壓,雖然曾有研究發現適當食用甜食會讓心情變好,其實糖份的效果是藉由胰島素濃度的上升,幫助體內色氨酸優先轉化成血清素,而血清素正是神經傳導物質,抗憂鬱的物質之一,因此飲食上攝取產生多一點血清素、多巴胺、腎上腺素等,例如含有維生素B6或B12的牛奶、魚、肝臟或各式綠色蔬菜水果等自然食物,都能有效降低憂鬱症狀,使心情愉悅。

愛吃這3食物紓壓?研究說再不改只會心情更差
match 生活網/健康醫療網~2020年02月14日
擺脫集體焦慮,專家解讀如何吃出更好的未來
match 生活網/健康醫療網~2020年02月12日
熬夜好累更昏沉?補充這5種營養素更給力
match 生活網/健康醫療網~2020年02月12日
☆ ☆ ☆
新增說明文字
☆ ☆ ☆
地表最強8種排毒食物,幫助排除體內重金屬
★ 陳亦云

會常常覺得疲勞倦怠,或是動不動就感冒、拉肚子,關節與肌肉疼痛,但去醫院檢查卻又查不出正確原因?你可能就是中了「慢性重金屬中毒」。當人類在享受現代化便利生活的同時,也正曝露在許多有害物質之中,經由水、空氣、食物或是自皮膚吸收,例如食品用鋁箔裝盛或烹飪,使用烘焙膨鬆劑、殺菌劑和化妝品,在不知不覺中就會讓重金屬囤積在我們體內,輕則有頭疼、拉肚子、疲倦的症狀及加速老化,重則出現言語障礙、失智甚至致癌等病症。
這些堆積在體內會為害健康與生命的重金屬分別有會導致肌肉痛、貧血與動脈硬化的鉛,會造成疲勞、暈眩、掉髮與語言障礙的汞,會出現貧血、肝腎功功能變差與失智症狀的鋁,以及會引發嘔吐、下痢、皮膚色素沈澱與致癌的砷。面對這些潛藏在身邊而又避不掉的重金屬汙染威脅,如何排毒就成了每個人必須思考與解決的重要問題。現在非常流行採用「蔬食排毒法」,既簡單又無副作用。其實,在我們平日常吃的蔬菜中,就有8種具有強大的排毒功效。
① 海帶: 海帶中的褐藻膠因含水率高,在腸內能形成凝膠狀物質,有助於排除毒素物質,阻止人體吸收鉛、鎘等重金屬,排除體內放射性元素。
② 番茄: 番茄含有豐富的維它命C,而維它命C能排解各種重金屬毒,像是鉻、鋁、鉛等,而番茄有很好的抗氧化還能原能力,可與有毒物質結合,降低體內的重金屬含量。
③ 胡蘿蔔: 胡蘿蔔是有效的解毒食物,與體內的汞離子結合之後,能有效降低血液中汞離子的濃度,加速體內汞離子的排出。
④ 大蒜: 大蒜中所含的大蒜素,可與鉛結合成為無毒的化合物,能有效防治鉛中毒。此外,大蒜還能提高肝臟的解毒功能,阻斷亞硝胺致癌物質的合成。
⑤ 綠豆: 綠豆性寒味甘,可解酒毒、野菌毒、砒霜毒、有機磷農藥毒、鉛毒、丹石毒、草木諸毒、鼠藥毒等毒,促進機體的正常代謝。
⑥ 地瓜: 地瓜含有豐富的膳食纖維,可以吸附食物中的有毒物質,並迅速將毒物帶離腸道,能減緩體內對有毒物質的吸收,是體內環保的好食材。
⑦ 南瓜: 南瓜中富含的果膠,可以清除體內重金屬和部分農藥,故有防癌防毒的作用;南瓜中富含的鈷是合成胰島素必需的微量元素。南瓜還能消除致癌物質亞硝酸胺的突變作用。
⑧ 黑木耳: 黑木耳中的植物膠質有較強的吸附力,可將殘留在人體消化系統內的雜質排出體外,起到清胃滌腸的作用。黑木耳對體內難以消化的穀殼、金屬屑等具有溶解作用。

地表最強8種排毒食物,幫助排除體內重金屬
HEHO 健康~2018年03月30日
紅麴入菜慢性病友可吃嗎?
match 生活網/健談網~2020年01月29日
紅麴保健品的食用須知
match 生活網/健談網~2020年01月22日
☆ ☆ ☆
新增說明文字
☆ ☆ ☆
好累、常便秘竟是身體發炎!無麩質飲食一個月就改善
★ 林以璿

你是不是也常常覺得疲憊,或是動不動就拉肚子或是便秘,這些徵兆都在暗示著,你的身體處於慢性發炎的狀態。「飲食」常常就是導致身體發炎的元兇,營養師建議,如果腹瀉、便秘、腸躁症、濕疹、汗皰疹、酒糟鼻、頭痛、肌肉關節痠痛等問題,可以嘗試一個月的「無麩質飲食」來改善。近期無麩質飲食相當流行,無麩質飲食似乎也與健康劃上等號,但許多民眾其實對於什麼是麩質一知半解,營養師張丁允表示,麩質是麥類當中的一種蛋白質。
包含大麥、小麥、黑麥、糯麥等,都含有麩質。麩質具有黏性與筋性,可將麵糰黏在一起,如骨架般構成麵包、饅頭、包子的形狀。近年來科學家才發現,麩質可能對身體造成負面影響。乳糜瀉(Celiac Disease)即是一種由麩質引起的自體免疫疾病,麩質會啟動免疫系統攻擊小腸壁細胞,導致小腸絨毛慢性發炎,長期可能造成小腸絨毛萎縮、功能損毀。張丁允指出,乳糜瀉較常見於西方人,亞洲人較少發生,但由麩質引起的過敏就不是如此了。
麩質過敏越來越常見於亞洲人,麩質引起的抗原抗體覆合物堆積在組織器官上,可能會造成全身性的傷害,引起一些常見的症狀,例如腹瀉、便秘、腸躁症、濕疹、汗皰疹、酒糟鼻、頭痛、肌肉關節痠痛等。麩質過敏可經由抽血檢驗麩質抗體(anti glaidin IgG)進行初步篩檢,但仍有超過40%的患者是無法經由血液抗體篩檢檢出的,所以如果長期受腸胃道症狀、濕疹、慢性疲勞等症狀困擾,使用藥物也無法有效控制、反覆發作的人。
張丁允建議可嘗試執行無麩質飲食一個月,如果症狀有改善,代表麩質對身體是個刺激,無麩質飲食便是可能治本的有效方針。既然麩質對身體有危害,為何現在才被發現提出呢?張丁允指出,古老的小麥麩質含量極少,但是小麥經雜交後產生新品種,麩質含量增加,讓小麥製品愈來愈蓬鬆好吃,卻也導致麥類的麩質比古老小麥多上好幾十倍。
張丁允提醒,民眾希望藉由無麩質飲食促進身體健康時,應以「非加工的主食類」取代麥類製品,才是正確之道。無麩質餅乾、無麩質冷凍比薩等加工品,為達到美味,需另外添加增稠劑等食品添加物,吃多了依然增加身體負擔。張丁允建議,想要避免吃下太多的麩質食品,平時的點心可以改成水果、堅果取代含麩質的糕餅類,或以中式點心(紅豆紫米粥、銀耳蓮子湯、涼糕、爆米香)、日式點心(羊羹、蕨餅、米果、麻糬)為主,透過無麩質飲食,也許就能將困擾許久的腸胃、皮膚症狀慢慢改善。

好累、常便秘竟是身體發炎!營養師:無麩質飲食一個月就改善
match 生活網/HEHO 健康~2020年02月10日
豆豉下得了廚房,進得了藥房
match 生活網/中時電子報~2020年02月09日
蓮蓬味澀性苦,渾身是寶
match 生活網/中時電子報~2020年02月15日
美栗飄香,養胃健脾
match 生活網/中時電子報~2020年02月02日
☆ ☆ ☆
飲食運動1082輯
飲食運動1081輯
社區營造游民 ▶ 部落格文章輯
☆ ☆ ☆
新增說明文字
☆ ☆ ☆
杏仁分二種!一種防癌、一種吃了會通腸
★ 盧映慈 /HEHO 健康

杏仁可以說是台灣最常見的堅果之一,無論是杏仁茶配油條,或是抓一把綜合堅果來吃,杏仁對某些人來說都是美味。但對另一群人來說,杏仁的味道可以說是最可怕的夢魘,只要聞到就讓人覺得噁心反胃,雖然杏仁的味道有人愛有人恨,但只要吃對了,其實對身體是非常好的。我們常見的杏仁其實有2種,拿來泡杏仁茶的是「北杏」,外觀扁扁的,像愛心的形狀,味道比較苦,所以又叫「苦杏仁」;另一種常在綜合堅果裡出現的則是「南杏」,又稱「甜杏仁」,比較大,像一顆圓錐。
而苦杏仁就是常拿來做杏仁茶、杏仁豆腐的杏仁,那股怪異的味道其實是裡面含有的苦杏仁甙(amygdalin),又稱扁桃苷。苦杏仁曾經被認為是可以抑制癌症的好食物,因為苦杏仁甙在體內分解後會成為帶有毒性的氰化物,可以抑制癌症腫瘤,但因為毒性太強,加上後來科學證實抑制癌症的效果不大,一瞬間從天堂掉到地獄。不過,在杏仁經過烘烤、完全煮熟之後,苦杏仁甙就會被分解掉,只剩下裡面豐富的優質油脂,還有脂溶性維生素E,所以大家不用擔心吃杏仁茶、杏仁豆腐會中毒,但還是要小心別吃太多。
不過,杏仁可以防癌這件事並不是假的,只是主角不是苦杏仁,而是甜杏仁。墨西哥國家癌症研究所研究發現,大量食用花生、核桃、甜杏仁等堅果,可將罹患乳腺癌的風險降低2~3倍。研究顯示,杏仁中富含維生素E,維生素B2,礦物質鎂、銅、鉻、錳、磷,還含有可溶性纖維、不飽和脂肪,這些成分都被證明有高抗氧化、抗發炎的特性,間接協助預防了癌症,尤其是大腸癌跟乳腺癌。
雖然有人擔心,吃太多的堅果類會變胖、膽固醇會過高,但杏仁剛好相法,吃杏仁不但不會膽固醇過高,還可以幫忙降低膽固醇、降低血糖,同時清理血管,降低心血管疾病的風險;而且在追蹤觀察後,發現每天吃杏仁的人,體重並沒有增加。不過任何食物吃太多,當然還是會增加身體的負擔,所以美國心臟協會認為,每個人每天不要超過50公克(大約半個拳頭的份量)。而杏仁茶雖然沒辦法幫忙抗癌,卻可以透過纖維素來潤腸,所以如果想要暢通消化道的話,可以每天喝一杯杏仁茶,但也不要喝超量,「適量」的食用,對身體來說都會是負擔最輕的。

杏仁分二種!一種防癌、一種吃了會通腸
match 生活網/HEHO 健康~2020年01月15日
冬燥乾咳,先重滋潤
match 生活網/中時電子報~2020年02月09日
氣溫下降手腳冰冷嗎?專家:問題可能出在選錯熱飲
match 生活網/NOW 健康~2020年02月07日
蔬食者要注意什麼?才能讓營養滿分?
match 生活網/優活健康網~2020年01月22日
人老珠黃,這句話是真的
match 生活網/中時電子報~2020年02月02日
☆ ☆ ☆
飲食營養10906輯
飲食營養10905輯
飲食營養10904輯
飲食營養10903輯
飲食營養10902輯
飲食營養10901輯
社區營造游民 ▶ 部落格文章輯
☆ ☆ ☆
新增說明文字
※ ※ ※
※ ※ ※

2020年2月10日 星期一

腦心血管10902輯~血管

新增說明文字
☆ ☆ ☆
心血管疾病的成因,您知道嗎?
★ 黃聖筑、許嘉真/綜合報導

最近又進入了心血管疾病好發的秋冬季節!全球每年死亡人口中,有三分之一是心血管相關疾病者;從您看到這篇文章開始倒數計時24小時,將會有3000名美國人心臟病發;在台灣,心血管疾病也威脅著許多中老年人。就讓我們關心一下導致心血管疾病的成因是什麼吧?心血管疾病包括所有心臟和血管的病變,其主要的原因為:
★ 動脈硬化:包含動脈血管彈性降低和動脈血管孔徑變小。① 動脈血管彈性降低:老年人的動脈血管,因老化現象導致其失去年輕時的彈性;或人們因職業、缺乏運動、飲食和睡眠習慣等不良生活型態及遺傳和壓力,使得動脈的血管彈性變差,動脈收縮時血液量降低。② 動脈血管孔徑變小:動脈中血管壁的彈性纖維變小,加上鈣化的血管壁,讓血管變硬、變厚及小動脈外膜發生纖維膠原化,孔徑變小。動脈硬化使心臟運送血液時要增加收縮強度,才能運輸足夠流量的血液至周邊組織,維持人體養分供應及新陳代謝的生理機能。
★ 動脈粥樣硬化:血液中膽固醇、脂肪、鈣和其他物質的堆積,形成粥狀的斑塊,沉積在血管及冠狀動脈的內壁,讓血管壁增厚、血流阻力增加,導致血流不順,導致組織發生缺氧缺血的現象。嚴重時,粥狀斑塊脫落會成血管阻塞或形成血栓。上述的「動脈病變」導致血管阻塞和血管硬化;前者造成百分之七十的器官缺血,後者致使百分之三十的心臟衰竭。造成常見的心血管疾病:高血壓、腦中風、缺血性心臟病和周圍動脈阻塞性疾病等。

心血管疾病的成因,您知道嗎?
HEHO 健康~2017年11月20日


心血管保健關鍵要項
★ 聯安醫周刊

冬天是心血管疾病的好發季節,尤其春節飲食油膩,再加上氣溫忽冷忽熱,更容易誘發不適症狀!為了降低心血管風險,不少人會積極控制膽固醇數值;然而,聯安預防醫學機構顏佐樺醫師提醒,只看膽固醇是不夠的,「高血壓、血管斑塊、動脈阻塞」等也都是令人擔心的問題,常常症狀無聲無息,都更需要精密的檢查才能做好評估與預防!
近年來民眾健康意識抬頭,越來越多人會利用定期健康檢查來瞭解身體健康狀況,以期能即早察覺潛在的疾病風險,尤其在秋冬時節更要留心慢性病況,以免誘發心血管疾病。然而,擔憂心血管風險,單看血壓、膽固醇數值就足夠了嗎?顏佐樺醫師表示,建議可進一步分析脂肪酸比例、膽固醇顆粒大小、血管彈性等指數,綜合評估找出影響健康的癥結,更有助於維繫個人健康狀態!顏醫師進一步說明以下各項心血管進階檢查建議:
① 脂肪酸分析,瞭解體內好壞脂肪酸的比例:抽血檢驗血液中的18種脂肪酸濃度比例,包括反式脂肪酸數值應該越低越好,以免增加動脈硬化風險;不飽和脂肪酸Omega-6數值不宜過高,以免容易造成身體發炎、血管斑塊凝結等可能;而不飽和脂肪酸Omega-3則是有益健康,能調解血壓、預防動脈硬化,有助於保護心血管。針對上述各項指標數據判讀,醫護團隊可提供飲食調整建議,以達到健康促進、疾病預防的目的。
② 脂質代謝評估,以評估心血管阻塞風險:膽固醇指數僅為參考指標之一,但近來年有更多研究指出,膽固醇數值除了應細分為高密度脂蛋白(好的膽固醇 HDL)與低密度脂蛋白(壞的膽固醇 LDL)外,還可以進一步分析脂蛋白的顆粒大小。顏佐樺醫師說明,小顆緊密型的低密度脂蛋白較容易沈積在血管中導致血管動脈硬化。因此,藉由此項檢查瞭解自己的膽固醇數值、濃度與顆粒大小,將有助於醫療團隊更清楚評估罹患冠狀動脈硬化或中風的風險。
③ 血管內皮功能評估,瞭解影響血管彈性、造成動脈硬化的風險數值:血管內皮細胞異常是動脈粥狀硬化的早期指標,透過分析一氧化氮 (NO) 生成的相關物質,來評估血管彈性功能。藉由深度檢測可進一步瞭解血管的健康狀況並加以調整,延緩動脈硬化的發生。
顏佐樺醫師表示,冬天氣溫忽冷忽熱,是心血管疾病的好發季節;尤其若有家族心血管病史、肥胖、三高或糖尿病患者、中風或心肌梗塞患者、外食族等四大族群更應留心身體異狀,建議除定期接受健康檢查外,可與專家討論是否需採用進階的心血管檢測,及早發現異狀便能及早從飲食、作息等方面調整,才能真正為個人的健康做好把關。

心血管保健關鍵要項
match 生活網/健談網~2020年02月17日


這3類食物吃多了,小心血管易黏成粥

★ 新聞部/綜合報導

「病從口入」雖然是句老生常談的話,對於心血管疾病而言,卻存在一定的道理。心血管疾病包括冠狀動脈心臟病、中風、心肌梗塞等,這類疾病好發於中高齡族群,處於中高齡本身血管就已經逐漸老化、彈性降低,如果再加上飲食的雙重影響,更會增加罹患心血管疾病的機率。長期攝取以下三類食物 恐罹心血管疾病營養師表示,心血管疾病出現的根本因素為動脈粥樣硬化、血栓,而心血管疾病往往又和飲食習慣密不可分,如果長期攝取以下三類食物,那疾病就可能找上你:
① 高鹽分食物:許多中高齡族群對高鹽分食物比較青睞,這和味覺減弱、常年飲食習慣等有關。雖說「鹽」是百味之首,但如果攝取過多,會對血管造成傷害。因為鹽的主要成分為鈉離子,大量鈉離子進入人體後,超過腎臟的代謝負擔,就會引發水鈉滯留、血液滲透壓增加、血容量增加,從而引發高血壓、動脈粥樣硬化等問題。
② 高糖分食物:攝取大量含糖量高的食物,會導致人體內血糖及甘油三酯異常升高,同時還會降低脂蛋白水平,增加血液黏稠度。特別是糖尿病患者若不忌口,更會對血管長期造成破壞,導致動脈粥樣硬化、血栓等問題出現,引發各類心腦血管疾病。
③ 富含反式脂肪酸食物:蛋黃派、奶油蛋糕、油炸、燒烤類食物都有反式脂肪酸的存在。反式脂肪酸主要產生於植物油的氫化過程中,它能升高體內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同時還會降低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導致血壓升高、動脈粥樣硬化等問題出現。

這3類食物吃多了,小心血管易黏成粥
match 生活網/優活健康網~2020年02月25日
☆ ☆ ☆
新增說明文字
☆ ☆ ☆
有關血管的二三事
★ 黃聖筑、許嘉真/綜合報導

我們都知道血管是運送血液的管路,通達全身各處,以維持人體循環的運作,生命的維持就是跟這循環息息相關,成員包括有心臟、動脈、微血管、靜脈所組成,看似好像很簡單,但血管的分佈是密密麻麻的,數量也是超過我們所認知的龐大,換算後成人的血管總長度約為96,000公里,這個長度以地球一圈是40,000公里來對比,人體血管總長可以繞行地球2周半,而在這麼長的血管中我們的血液循環卻只需要20秒鐘。
這一整個龐大的循環圖,可以想像是高速公路,有南下跟北上,國道就像是動脈一樣,車輛沿著高速公路開,到了交流道接往各縣市的道路,就像是分流到各器官的小動脈,各市區的路就像是微血管一樣。而一條健康的動脈血管,血管壁非常平滑,表示管路是通暢的,但年齡的增加,血管會逐漸開始老化,這是一件正常的事,東西只要使用後就會產生損害。而血管的老化其實從小就開始了,血液中的膽固醇就開始沉積到血管壁上,這是一個正常的緩慢的退化過程,但隨著生活品質的增加,食物的多樣化,吃得也越來越好,就加速了這個過程。
當高速公路上發生車禍或是大量車輛同時出現,就會影響車輛的流動速度,會視現場情況來看塞車的嚴重程度。血管也是如此,當我們吃進多少的不良食物,或是累積多少高危險因子(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肥胖、吸菸、酗酒者),也視情況造成我們體內血管硬化的程度,最常見也有影響最大的血管硬化,就是動脈粥狀硬化,就是在血管壁上產生斑塊(就是俗稱的血栓),當這個它出現在心血管,也就是會引發起大家熟知的心肌梗塞;發生在腦血管,就是所謂的腦梗塞,也就是腦中風。
這種斑塊分為兩種:😂 早期的脆性斑塊,這類的斑塊易受損造成破裂,而破裂後的斑塊會隨血液流動,遇到跟它體積差不多大的地方便會堵塞血管,而血流減緩,造成該血管血液停止流動、凝固。😂 穩定性斑塊,它不易脫落,但是會讓血管壁加厚,同樣造成血管變得狹窄,流回心臟的血液減少,最嚴重程度就是血管閉塞,血流完全過不去。
五秘訣保護血管:① 拒菸:尼古丁是種興奮劑,會使血壓上升,因為它會使血管收縮,讓心臟將血液打進動脈的難度變高,尼古丁也會使身體將儲存的脂肪和膽固醇釋放至血液中。② 挑食:挑選低鈉飲食、選好油(拒反式脂肪酸、多蔬果、堅果、糙米類食物。③ 多動:可以從每天運動 15 分鐘開始,再逐漸延長運動時間,多動多流汗,對身體健康益處多多,養成習慣後維持每週五次、每次 30 分鐘的中度身體活動,包括走路、使用大眾運輸、做健康操、跳韻律舞、慢跑、騎自行車等,所有運動不嫌晚。
④ 控三高:有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者,需要更積極採行健康的生活,需要用藥幫助控制的,應遵照醫師處方正確用藥及定期回診追蹤。⑤ 關心自己:除了定期健康檢查可以及早發現危險因子,多多關心自己身體狀態,及早發現身體有無異常,提前調整不良生活習慣及控制三高等危險因子,遠離心、腦血管疾病發生。

有關血管的二三事
HEHO 健康~2017年10月31日


超簡單自測法,只要用一隻手指頭,就能知道血管阻塞了沒
★ 陳亦云

時序正值冬季,全台陸續出現低溫天氣,正是腦中風、心肌梗塞等腦心血管疾病的好發季節,而這些疾病主要都是導因於包括血栓在內的血管阻塞問題,而血管阻塞又是一種漸進式的慢性疾病,在初期是毫無症狀,往往查覺嚴重阻塞時都是已經發生臨床症狀,甚至可能危及生命。一般而言,人類在30歲之後,血管斑塊變大的速度就加快了。再加上現代人工作越來越勞累、吃得越來越不健康、運動得也越來越少,不知不覺中加速了血管的衰老和損壞。
換句話說,年過30歲之後不少人的血管,就像家中廚房水槽裡用久了的排水管一樣,管道內壁就要結垢、生鏽,逐漸導致管道阻塞而無法通暢排水。而血液中的「水垢」指的就是膽固醇、三酸甘油酯與高密度蛋白質等,它們在血管壁上越積越多,形成如同黃色小米粥樣的斑塊,久而久之,使血管壁彈力下降,血液流動受阻,最終會因為缺血而引發各種心、腦血管疾病。
正如前面所說,人體血管的損壞與阻塞是一個緩慢而漸進的過程,醫界普遍的說法,血管在阻塞比率低於70%前是沒有症狀的,所以除了定期測量血壓,抽血進行總膽固醇與三酸甘油酯等數值的檢測,或是進行例如電腦斷層掃瞄等影像醫學檢測之外,一般人幾乎很難查覺自己血管的健康狀況。現在,專科醫師提供了4種簡易的方式,可以讓大家自我檢測血管是否真的阻塞了,而且,其中一種只需要動到一根手指頭,就可以直接測出血管是否阻塞。
① 用手指輕按腳掌正上方中間的血管:一般人都知道在手腕部份可以摸到脈搏,其實,人的腳部也有一個部位可以明顯感受到脈搏。位置就在腳背正中最高點的動脈血管,正常的人只要輕輕觸摸就能感受到脈搏跳動。對於下肢動脈沒有阻塞或是輕度堵塞的人來說,如果平時能清楚摸到這個腳部位置的脈搏,就代表動脈的血可以一直通到了腳背部,但如果連續幾次在走了一段路之後再觸摸腳背正上方的這條血管,卻感受不到脈搏跳動或是跳動極其微弱,就代表可能發生了動脈血管堵塞的問題。
② 檢查手背與腿部、腳背是否青筋暴露:一般人常說的「青筋暴露」的青筋其實不是筋,是人體皮下可以看見的靜脈血管,當靜脈血液回流受阻、壓力升高時,青筋就會凸起,包括手部、腿部與腳背的青筋暴露,通常會比較容易出現在體形較瘦的人。不過,這樣的現象並不適用於經常運動者在運動時所造成的血管凸起,而是指平時並無運動的人。而我們常見的下肢靜脈曲張,不只是腿冒青筋的外觀問題,根據臨床研究,靜脈曲張患者罹患深層靜脈栓塞的機率是一般人的5.3倍,而罹患肺栓塞、周邊動脈疾病的機率則分別是一般人的1.73倍與1.72倍。
③ 緊握拳頭30秒,然後張開手,看手掌顏色:握緊拳頭30秒之後手掌皮膚顏色泛白,一旦鬆開拳頭後如果在3秒內手掌馬上恢復為正常的膚色,就代表心臟血管彈性很好,沒有嚴重阻塞的問題。如果連指尖也很快變回紅色,就代表血壓的狀況也很正常。如果要花5秒以上才能恢復原來的膚色的話,就代表血管彈性可能不好,就要當心是不是有動脈阻塞或硬化的情況。
④ 經常性的頭暈或頭痛:血管很容易在腦部阻塞,因為大腦中的血管較細,當大腦中的血管阻塞時,很容易導致血流不暢、腦部供血不足與缺氧等症狀,嚴重時還會引起腦出血、腦梗塞等重大疾病。其中,大腦缺氧非常容易出現頭暈和頭痛、注意力不集中等症狀。有時還會伴隨抽搐、昏迷等症狀。

超簡單自測法,只要用一隻手指頭,就能知道血管阻塞了沒
HEHO 健康~2019年02月18日


半年就讓血管年輕10歲!日本研究:只要每天坐著前彎30秒
★ 林以璿

血管隨著我們年紀增長,會開始形成脂肪痕,造成血管內皮增生及肥厚,最後造成心肌梗塞,中風、末梢循環不良等臨床症狀。不過只要懂得保養的方法,其實血管還是可以慢慢更新的。日本的研究更顯示,只要每天做坐姿體前彎,就能讓血管逆齡。宮地元彥是日本國立健康營養研究所健康增進研究部部長,他表示,身體柔軟與否與血管硬化程度息息相關,肌肉伸縮困難,血管也不易伸展,再加上血管壁中的膠原蛋白與糖結合,便產生糖化現象,加速動脈變硬變厚,血流不易通過,引發各種心血管疾病。
宮地元彥在出版物中表示,其實只要做「坐姿體前彎」,便能喚起身體的修復師「纖維芽細胞」,促進代謝老化的膠原蛋白,並生成新的膠原蛋白,讓血管返老回春,經實驗證明,連續做半年,血管年齡平均少了10歲。此外,坐姿體前彎還能伸展到大腿的大動脈,改善血液循環,腰部的肌肉也獲得舒展,有效預防腰痛。而且活動大塊肌肉後,副交感神經變得活躍,有益心靈健康。
坐姿體前彎怎麼做:① 坐在地板上,雙腳伸直併攏,背打直吸氣。② 一邊吐氣,背部保持伸直,膝蓋勿彎曲,上半身慢慢向前倒,手握住腳趾。途中可換氣,共30秒。最後將氣吐乾淨,維持姿勢,此時腰到臀部部位,以及腿部內側都可伸展到。身體僵硬的人則可稍稍彎曲背部及膝蓋,或者將毛巾掛在腳掌上,雙手抓住毛巾兩端輔助動作。只要腰、臀部及腿部內側感到有伸展,就能確實軟化血管!

半年就讓血管年輕10歲!日本研究:只要每天坐著前彎30秒
match 生活網/HEHO 健康~2020年03月05日
☆ ☆ ☆
新增說明文字
☆ ☆ ☆
心血管病患者,運動三錦囊
★ 中時電子報

很多人誤以為得了冠心病就只需靜養,其實不然。日常適度運動可改善血管內皮功能,穩定冠狀動脈斑塊,改善心肺功能,還可降低再住院率和死亡率。不過運動對冠心病患者來說,確實有講究。【切忌憋氣】心血管病患者可以日常進行低強度、較長時間的運動,但要避免憋氣。因為心血管病患者憋氣會導致外周供血不足,很容易造成腦缺血和心絞痛。
【選擇合適運動】只要不超過體力範圍,散步、慢走、快走、爬樓梯或緩坡都適合心血管病患者。運動過程需達到一定強度才能起到效果,但強度過大會適得其反。【延長熱身時間】健康的人一般需要5至10分鐘的熱身運動即可,心血管病患者可延長至15至20分鐘。最後提醒,冠心病患者一旦開始運動後,應密切關注身體反應,如果運動後次日早晨感覺疲勞,運動中心率加快或減慢、血壓異常、運動能力下降、因呼吸急促而不能自由交談、面色蒼白等現象,應馬上停止並在醫生指導下調整運動計畫。

心血管病患者,運動三錦囊
match 生活網/中時電子報~2019年12月28日


血紅素下降原因不單純,貧血患者當心免疫力低落
★ 陳盈臻/台北報導

一名36歲女性曾被診斷為輕度海洋性貧血,之前血液檢查血紅素濃度在11.8至12.5 g/dl之間(正常值12至16 g/dl),5個月前在某次健檢中發現血紅素濃度降至11.3,自認為是海洋性貧血所造成不以為意,直到近期追蹤時血紅素濃度竟又降至9.8 g/dl,才前來就診。書田診所家醫科主任醫師何一成表示,詳細問診之下得知,該名患者曾聽說罹患海洋性貧血容易造成體內鐵質聚積,會增加心血管疾病風險,又想到有人說肉類能補鐵,因此便自行減少吃肉,降低對鐵的攝取,但最近幾個月卻常感到頭暈虛弱,感冒頻率似乎也有增加。
理學檢查顯示皮膚、手指、眼結膜皆有蒼白的現象。檢驗發現血紅素濃度9.6 g/dl,身體鐵質指標鐵蛋白(ferritin)只有3.6 ng/ml(正常值10至200 ng/ml),顯示有缺鐵性貧血,糞便潛血檢查呈陰性並無腸胃道或其他器官慢性出血問題。治療上給予鐵劑服用,血紅素濃度與身體症狀終於逐漸改善。何一成提到,貧血會引起如頭昏、虛弱、皮膚蒼白等症狀,長期可能對心臟功能、免疫力、學習能力等造成影響,免疫力下降也可能增加各種病毒侵襲的機會。貧血可分為:缺鐵性貧血、海洋性貧血、溶血性貧血、再生不良性貧血、惡性貧血等。
缺鐵性貧血是因缺鐵所引起;海洋性貧血在過去稱作地中海貧血,台灣帶因者約占人口的5至6%。醫學研究指出,海洋性貧血為遺傳所致,重症者需定期接受輸血等治療;輕度者血紅素正常或輕微下降不需特殊治療,只要均衡飲食勿攝取過多鐵質,如有計劃生育則應注意優生保健事前先做相關檢查。值得提醒的是,輕度海洋性貧血患者也可能合併缺鐵性貧血,近期一年門診有許多同時合併2種貧血者,缺鐵性貧血若未及早治療,會導致血紅素持續下降。
最後何一成提醒,貧血種類很多,治療方式不同。海洋性貧血的血紅素偏低是持續維持偏低的數值,不會一直往下降,倘出現持續下降時,應留意可能合併其他類別貧血,一定要妥善診斷治療,不可隨意自行服用鐵劑,體內含鐵過多會增加心血管疾病的發生率,也會對肝臟、心臟、胰臟等造成傷害,不可不慎。同時,近期武漢肺炎(新冠肺炎)疫情持續擴大,應注重個人衛生清潔,加強自身免疫力都是預防方法之一,長期貧血可能會對免疫力造成影響,因此發現有貧血問題,最好儘早治療。

血紅素下降原因不單純,貧血患者當心免疫力低落
match 生活網/NOW 健康~2020年03月10日
血液循環差腳麻不好走?不妨試著來杯含黃烷醇可可
match 生活網/NOW 健康~2020年02月27日
☆ ☆ ☆
新增說明文字
☆ ☆ ☆
幾歲運動都不嫌晚!輕度運動就能降低心血管退化
★ 林以璿

「我年紀一大把了,還適合運動嗎?」無論是真的擔心、還是不運動的藉口,大家都會擔心是否自己開始運動的時機已經太慢了。不過研究指出,就算是70歲才開始做一些輕微的運動,都還是對心血管有改善效果的。運動的好處說不完,小至讓人精神好,大至降低心臟病、中風、糖尿病、骨質疏鬆甚至失智症的風險。「不過,我現在運動還來得及嗎?」不少民眾會質疑,自己說不定太晚開始運動了。
對於平時不做任何運動的老年人而言,現在也許只能做一些輕度的活動了,哈能夠降低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嗎?最近的一些研究可以解釋這些疑惑!美國國家癌症研究中心的研究團隊,針對315,059位年齡介於50~71歲的人,分析他們每星期運動時間與死亡率的相關性。研究發現,那些從40~61歲之間才開始運動的人,即使在這之前的大半輩子他們都沒有運動,但是一開始運動後,心血管疾病和全因性死亡率都降低了 30 %~ 40 %,下降的幅度跟一輩子都在運動的人差不多,證明中年運動,為時不晚。
另一個來自《美國心臟病學會雜誌-心臟衰竭》期刊的研究,美國多個醫學中心的聯合研究團隊,針對137,303位年齡介於50~79歲的婦女,平均追蹤了14年,分析運動與罹患心臟衰竭的關係,結果發現即使是休閒式的身體活動(如走路、或輕度的運動),就可以降低30%罹患心臟衰竭的機率。從剛剛的這些研究,就能夠歸納出,稍微動一動都比久坐來得好。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研究者在《PLOS ONE》上發表了一項研究,就發現久坐與認知功能退化有直接的關聯性。這些久坐不動的人,心臟病、代謝性疾病的風險都是最高的。
一項刊登在《JAMA Network Open》的研究,追蹤了5,861位平均78.5歲的婦女,發現與久坐不動的婦女相較,每天只要多1個小時的輕度活動,就可以降低14%罹患冠狀動脈心臟病的機率,也可以減少8%罹患所有心血管疾病的機率。因此,建議一般人,千萬不要攤在椅子上就一直動也不動,每隔 30 分鐘就起來上個廁所、喝個水,對健康是加分的。也可以把做家事的時間,和玩手機、追劇、工作的時間穿插起來,比如工作半小時就起來去洗衣服,拖拖地什麼的,避免長時間坐著。

幾歲運動都不嫌晚!研究證實:輕度運動就能降低心血管退化
match 生活網/HEHO 健康~2020年02月13日


動脈粥樣硬化有四個明顯的特徵,出現一種就有生命危險
★ 陳亦云

大家大概都聽過冠心病(冠狀動脈心臟病),這是心臟病中最常見的一種。冠心病主要是因供應心臟血流的冠狀動脈,因為脂肪逐漸堆積而導致血管變窄或阻塞,這種情況稱為動脈粥樣硬化。動脈粥樣硬化的早期通常沒有症狀,一般而言,相關症狀往往在中年之後才會出現,嚴重時視其影響的動脈所在,可能造成冠狀動脈疾病、中風、周邊動脈疾病以及腎功能衰竭。
其中如果惡化成心肌梗塞,有很高的生命危險,極易造成猝死,而動脈粥樣硬化是已開發國家排名第一名的致死與致殘疾病。除了定期進行心臟與血管的健康檢查之外,其實罹患動脈粥樣硬化的病患,身體會出現4個明顯的特徵與症狀,可以定期自我檢視,以適時進行檢查與瑿治。
① 角膜白色老年環:
角膜老年環就是一圈包裹在黑色眼球外側的白色環狀物,通常都是從眼角膜下方或上方開始出現,逐漸發展成一個完整的環,出現這種狀況主要是因為血液中的膽固醇和脂質等物質過多而沉積在眼角膜邊緣,一般是在黑眼球的正上方或下方最早出現,慢慢的逐漸擴散到角膜的整個邊緣。臨床研究發現,角膜白環的發生跟年齡、高血壓、抽煙和總膽固醇升高有關,同時也有可能跟心血管疾病有關,代表著可能出現了冠狀動脈硬化。一般人通常30歲以上就出現這種環,發生的比例在10.7%,而40到80歲的人有50%會有這種白環。
② 眼瞼黃斑瘤:
眼瞼黃斑瘤多發生在中年人及老年人,最典型的是在單側或雙側眼皮上,有一個或多個黃色斑塊,這些黃色斑塊是因為人體巨噬細胞吞進大量脂肪,並沉積在皮膚的淺真皮層所致,而這些脂肪,大多是膽固醇,時間久了就容易形成動脈粥樣硬化。一項丹麥的臨床研究結果指出,眼瞼黃斑瘤患者罹缺血性心臟病風險是一般人的1.39倍,心肌梗塞、嚴重動脈粥狀硬化的風險更高出1.48到1.69倍,而死亡率也高出1.14倍。
③ 四肢麻木:
如果平時經常出現一側肢體活動失靈麻木的狀況,很有可能是動脈粥樣硬化造成的,因為動脈粥樣硬化時常會導致短暫性腦缺血,而引發單側肢體麻木。當動脈內斑塊剝落後,如果隨著血管當跑到到手臂,可以導致上肢與手指急性的缺血,引發突然的涼、麻、疼感覺,甚至皮膚顏色發紫。而如果斑塊跑到下肢血管中,就有可能出現間歇性跛行的狀況,而且隨著血管阻塞情況的嚴重程度惡化,步行後感到疼痛的距離會愈來愈短,往往走到2、300公尺就會疼痛。
④ 頭暈耳鳴:
如果不明原因出現耳鳴、眩暈等症狀,代表可能患有早期的動脈粥樣硬化。耳朵的聽覺受位於內耳,內耳感受器的微細結構與大腦組織一樣,對缺血和缺氧的耐受度極低,而且其缺氧的耐受度比心肌更為敏感。所以,一旦動脈硬化發生,內耳血液供應因動脈硬化導致血管狹窄而缺血,耳鳴、眩暈等症狀必然會在循環系統未有症狀表現之前發生。所以,除了人體血管的自然老化因素外,HEHO提醒大家平時一定要保持正常的作息,避免接觸菸酒,確保營養的均衡,遠離會造成三高的食物,並維持固定的運動習慣,同時保持愉悅的心情,這樣才能延緩動脈血管粥樣硬化的時間與程度。

動脈粥樣硬化有4個明顯的特徵,小心出現一種就有生命危險
HEHO 健康~2019年05月15日
☆ ☆ ☆
新增說明文字
☆ ☆ ☆
當心你的額頭與耳垂上的皺紋,可能都是心血管疾病的徵兆
★ 陳亦云

皺紋是相當讓人討厭的皮膚狀態,通常反應出一個人的年齡,但如果在頭部有兩個地方出現皺紋,那可能不僅要小心自己的年紀曝光,更要擔心自己的心血管可能出狀況了。第一個要注意出現皺紋的地方是額頭,也就是所謂的抬頭紋,這種皺紋與年齡未必有明確的關聯,倒是與人類的喜怒哀樂表情有密切的關係。而來自法國《歐洲心臟學會》在2018年的年度會議中所發表的一項研究報告結果顯示,額頭皺紋如果愈多而且愈深的人,罹患心血管疾病死亡的風險是沒有皺紋者的10倍。
這項研究是由法國土魯斯大學中心醫院的研究團隊所進行,他們找了3200位受測者,追縱了長達20年,將這些受測者依額頭皺紋的深度分成0到3分(0分是沒有皺紋,3分是皺紋既多且深),結果20年間總共有233位受測者死亡,研究結果顯示,那些額頭皺紋得到2到3分的受測者,死於心血管疾病的風險是0分者的10倍。研究團隊表示,膠原蛋白可以維持皮膚的健康,但一旦它產生變化,再加上氧氣壓力,似乎就會導致動脈粥樣硬化與皺紋,而額頭的微小血管可能對斑塊的堆積較為敏感,額頭的皺紋可能象微血管已經老化,而動脈粥樣硬化則是造成心臟病與其他心血管疾病的主要原因。
除了額頭皺紋之外,耳垂上如果有皺紋的人也要當心。耳垂上的皺紋被稱為「耳垂斜線皺紋」,這是冠心病病人的主要外在特徵之一,而且科學家透過心血管造影技術證明,耳垂斜線皺紋的深淺與冠狀動脈的損害程度呈正相關。因為耳垂是由脂肪與結締組織所組成,位於身體的末端位置,對於缺血相當敏感,當人體心臟或是血管出現問題時,耳垂因為得不到足夠的血量而會出現皺紋。
但也有醫界人士持不同的看法,認為耳垂出現皺紋可能是因為身部毛細血管阻塞,或是耳垂長時間受到外力壓迫,未必與冠心病有100%的因果關係。而美國芝加哥大學的研究團隊也有進行統計,顯示耳垂上有皺紋的人患心臟病的機率是沒有皺紋者的8倍,耳垂有皺紋的人中有74%的人有冠狀動脈疾病。此外,《美國醫學會雜誌》(JAMA)也有刊載研究報告顯示,單個耳垂上有皺紋的人,罹患冠心病的機率較沒有皺紋的人增加33%,但如果雙耳耳垂都有皺紋的人,患病的風險就會增加到77%。

當心你的額頭與耳垂上的皺紋,可能都是心血管疾病的徵兆
HEHO 健康~2018年08月28日


血管疾病不容忽視,主動脈、周邊血管新科技治療再升級
★ 蔡岳宏/報導記者

血管疾病為全身系統性疾病,在主動脈這樣的大血管可能發生如「不定時炸彈」的主動脈瘤,一旦破裂致死率極高;而在周邊血管這樣的小血管,則會狹窄、阻塞,不及早治療恐致組織壞死、截肢!所幸,台灣微創介入手術進步,治療成功率高,在此基礎下,臺北榮總心臟血管外科更引進「血管內固定錨釘術」和「斑塊旋切術」等新技術,使治療再升級。臺北榮總心臟血管外科主治醫師陳沂名表示,主動脈瘤和周邊血管阻塞都是動脈疾病,皆因動脈老化使血管病變或阻塞,共同的風險因子包括高血脂、高血糖、高血壓、抽菸、年老(50歲以上)等。
「主動脈瘤並不是『腫瘤』,而是指主動脈壁的彈性變差,異常膨大如氣球的一種疾病,一旦破裂致死率極高。」陳醫師強調,主動脈瘤破裂之前會伴有胸、背、肩、腹無法忍受的劇痛!當主動脈瘤直徑超過5公分,一年內破裂風險逾20%;可怕的是,主動脈瘤在逐漸惡化、變大的過程中往往沒有任何症狀及感覺,因此呼籲民眾應每年健檢或是積極到醫院進行篩檢。
現今主動脈瘤治療90%皆以微創支架介入術為主,做法是從鼠蹊部進入血管病灶處放置支架,避免動脈瘤持續受到血流衝擊而破裂。這類手術傷口小、復原快;然而,少數案例因主動脈瘤的走勢較特殊,仍可能需要採傳統開放手術以人工血管來修補,傷口大、復原較慢。微創支架介入術的原理是使用比血管徑較大的支架,透過張力讓支架能貼合於血管壁,但仍有支架滑脫、內漏的風險。
陳沂名醫師提到,「目前有血管內固定錨釘術,利用小螺絲釘將支架與血管壁鎖在一起,加強穩固性,有助降低30%的支架脫落、內漏等風險。」此外,發生內漏時,也可將血管內固定錨釘鎖於內漏處,使支架與血管壁密合,排除內漏;例如臺北榮總先前治療了一名88歲老伯伯,考量因年紀大不適合傳統開放手術,後以「血管內固定錨釘術」輔助微創支架介入術,順利完成手術。
另外,周邊動脈的血管管徑較小,一旦血管阻塞將造成組織缺血。陳沂名醫師說,其好發於腳部,俗稱腳中風,患者會跛行、傷口不易癒合。民眾若不了解可能誤以為是一般的腳傷疼痛、扭傷,延誤就醫,最後延誤治療只好截肢!周邊動脈血管阻塞目前有95%以微創手術治療,包含金屬支架和氣球擴張術,恢復血管的管徑避免阻塞。陳醫師提到:有些血管不適合置放支架,例如關節處,可利用斑塊旋切術,刮除血管內的鈣化沉積物,打通血路。
曾有一名患者因戒不掉抽菸習慣,使得血管加速老化,加上平日喜歡盤腿打坐讓血液更加不易流通,發現腳趾頭竟然黑掉,才知道是血管堵塞造成的!而膝關節和髖關節這類關節處因會時常彎曲及動作,不適合放置支架,故以「斑塊旋切術」完成治療;而「斑塊旋切術」已發展成可控制刮除方向,未來應會成趨勢,避免置放太多支架在患者體內。目前,台灣每年檢查的下肢阻塞病例達8萬例,主動脈瘤約2千名,陳沂名醫師提醒,做好支架不代表無後顧之憂,仍要控制三高、戒菸,並多運動,以免動脈疾病再找上門。

血管疾病不容忽視,主動脈、周邊血管新科技治療再升級
match 生活網/健康醫療網~2019年12月10日
☆ ☆ ☆
新增說明文字
☆ ☆ ☆
單腳站一分鐘勝過走路50分!能顧膝蓋、護血管又防失智
★ 彭幸茹/凃醫師的運動保健室

維持運動習慣,讓身體動一動,是維持健康的不二法門!但就是懶得動怎麼辦?日本研究發現,其實「單腳站立」就有助身體保健的作用。由於現代人常有久坐、活動力不足的情形,會讓內臟脂肪一直堆積體內,加速了血管老化,甚至動脈硬化等心血管疾病問題。運動醫學醫師凃俐雯,也曾在自己的部落格中提到,日本學者 Yasuharu Tabara 運用「單腳站立」測試就能知道目前腦部的健康狀態。
透過這個研究發現,如果無法單腳站立超過 20 秒,就表示腦部已經出現的問題,雖然尚未出現任何明顯症狀,但發生中風及失智症的機率都會比較高。日本也有研究發現,單腳站立能帶給骨頭適當的刺激,讓體內鈣質更加穩固、增加血流量,讓造骨細胞被活化。這個實驗讓40名有骨質疏鬆的人,進行雙腳各單腳站立一分鐘,每天進行三回,發現七成以上的受試者的骨質密度有上升的情形。而「單腳站」還能帶來下列三好處:① 提升下半身的肌力。② 鍛鍊軀幹。③ 培養平衡感。
★ 基礎版:① 先背對牆壁,並距離牆壁大約 50 公分。② 抬高左腳,距離地面約 5~10 公分,使用右腳站立,靜止一分鐘。③ 一分鐘後再換邊做。④ 左右腳各做一分鐘為一次,早、中、晚各做一次。
★ 進階版:① 身體保持挺直,先右腳站立,左腳向後抬,並用毛巾撐住。② 身體平穩後,雙手將毛巾往上抬,同時腳往下壓,持續 7 秒鐘後換邊進行。③ 左右腳各做一次為一組,每天進行 5 組即可。
★ 年長者版:① 預備一張有椅背的椅子,單手抓著椅背站立,眼睛直視前方。② 抬起單腳距離地面 5 公分,靜止一分鐘後再慢慢放下,左右腳交替做即可。③ 左右腳各做一分鐘為一組,每天進行 3 組。進行的過程若無法維持一分鐘也沒關係,以自己能夠承受的秒數進行,無法維持平衡的人也可以用手扶著牆壁做喔!

單腳站1分鐘勝過走路50分!能顧膝蓋、護血管又防失智
match 生活網/HEHO 健康~2019年12月26日


怎麼都睡不飽?瑜珈「大休息」躺10分鐘等於休息三小時
★ 王芊淩

現代人工作壓力大,唯有睡眠的時候才能休息,但明明睡了6-8小時,起床時卻覺得還是很疲累,沒有睡飽。日本瑜珈老師森初世指出,不妨試試瑜珈姿勢的「大休息」放鬆平躺10分鐘,就能達到平時休息的2-3小時。「怎麼樣都睡不飽」可能和睡眠品質有關,許多研究都證實,長期下來睡得不好,會導致生長賀爾蒙無法修復細胞,甚至影響到人的壽命。日本知名瑜珈老師森初世常分享自身經驗,指出現代人太忙碌,要把握晚上的睡眠時間,想達到放鬆和休息,就能擺脫睡眠不足的困擾。
想要在短時間內完全放鬆,可以嘗試瑜珈姿勢的「大休息」,所謂的「攤屍式」,日本瑜珈老師森初世表示,只要維持平躺大約10分鐘,就能達到平日休息2-3小時的成效,短時間內迅速恢復體力的好方法,同時也蘊含的心靈層面練習是舒壓的好方法。進行的過程中,盡量要讓頭部、眼睛、手、腳,身體各部位都放鬆,想信自己「不斷向下沉」。此外,要躺在舒適的環境,並且將室內燈光調暗,讓身心靈更放鬆。
① 躺在瑜珈墊上,或是薄軟墊上。② 先讓身體呈現「大字型」的仰躺。③ 雙手稍微靠近身體,自然的放在舒服的位置,讓雙肩往後轉,感覺肩胛骨貼在的上,感覺脊椎、胸口都撐開,手掌攤開向上。④ 雙腳放輕鬆打開與骨盆同寬。⑤ 閉上雙眼,將注意力放在呼吸上,吐氣吸氣的速度變慢,進行至少10分鐘。森出世強調進行的過程中,可能會進入「迷茫狀態」,快要睡著卻還有一點意識。或是真的太舒服而睡著,因為瑜珈中的大休息就是為了要修復身體,不僅消除一整天的勞累,也幫助晚上更容易進入睡眠睡態。無論是睡前助眠,或是下午想要恢復精神,用最簡單的方式,達到最好的休息狀態。

怎麼都睡不飽?瑜珈「大休息」躺10分鐘等於休息3小時
HEHO 健康~2020年01月11日
☆ ☆ ☆
新增說明文字
☆ ☆ ☆
四個「血液濃稠」的訊號,是身體在警告你快形成血栓了

★ 林以璿

很多人等到出現血栓了,才知道自己血液黏稠。血液黏稠往往是血栓的第一步,如果出現這個問題,就要及早改善身體狀況,以免造成血栓。其實出現以下四個訊號,就說明體內血液黏稠度可能偏高了,尤其是中老年人,更是要特別小心,疏忽不得。
① 早上起床頭暈,越晚越清醒:
血液黏稠度高的人,在經過長達幾個小時的睡眠,沒有喝水的情況下,早上起床後會感到頭暈、沒有力氣,沒有睡醒後神清氣爽、精力充沛的感覺。而吃過早飯後,大腦才逐漸變得清醒起來。等到晚上,精神狀態反而最好,有的人甚至到了半夜都沒有睡意。
② 午餐後超級睏,不睡不行:
正常人吃過午飯後都會有困倦感覺,但可以忍受,而血液黏稠度高的人,在午飯後馬上就感覺睏、睜不開眼,要立即睡覺,否則全身不適、整個下午都無精打采。這是因為午飯後,腸道血液循環加速,血液黏稠度高的人,大腦血液供應不足,會導致症狀特別明顯。
③ 下蹲時氣短,肥胖者居多:
血液黏稠度高的人群中,肥胖者居多,這些人下蹲比較困難,甚至因為過度肥胖而無法蹲著做事,一蹲下就感到胸悶氣短、呼吸不暢。會出現這些症狀是因為,人體下蹲時,回到心臟的血液減少,加之血液過於黏稠,導致血液循環不足,氧氣與二氧化碳不能完成交換,從而引起呼吸困難、憋氣等機體缺氧現象。
④ 視力突然模糊,一下看不清東西:
有些人平時視力還可以,但常出現短暫性模糊,嚴重時甚至突然看不清東西,這個情況容易發生在65歲以上老年人身上。隨著年齡增長,大多數老年人血液黏稠度偏高,血液流通不順暢,營養物質和氧氣不能及時供給視神經,導致視神經和視網膜暫時性缺血缺氧。如果血流供應持續不足,會使細胞缺氧而壞死,就造成了俗稱的「眼睛中風」像是《一起床眼睛看不見啦! 認識視力殺手「急性視神經中風」 》中的劉先生,就是忽然看不到,才發現身體出狀況了。五招改善血液濃稠:
❶ 多喝水:
夜間人體消化食物需要消耗大量的水,早上醒來時體內水分就會很匱乏。早上飲水,能快速稀釋血液,沖刷血管。不過喝水也要把握正確時機,早上起床後、三餐前、飯後半小時,睡前都是最佳的喝水時間。
❷ 多吃阻止膽固醇的食物:
蔬菜、瓜果等,除了含有大量水分外,還含有豐富的維生素C及粗纖維,維生素C能降血脂,粗纖維能有效阻止膽固醇的吸收,利於降低血液粘稠度。
❸ 少吃動物內臟:
動物內臟含有大量的膽固醇和飽和脂肪酸,會加重血液黏稠度。因此,少吃這些高脂類食物及甜食,多吃蔬菜、水果、雜糧,才是正確的健康飲食方式。
❹ 運動促進代謝:
不管是爬山還是散步、慢跑、游泳等有氧運動,都可以使血液的流動速度變快,加快身體代謝,防止血液黏稠。相關的運動方式,可以參考《國際期刊告訴你這3個運動CP值最高,要健康還不趕緊動起來!
❺ 戒菸戒酒:
香煙中的各種毒性物質,能破壞血管內皮功能,增加血小板聚集,加速紅血球凋亡;大量飲酒也會加重心臟、腦血管缺血缺氧症狀,百害而無一利,還是少碰為妙。

四個「血液濃稠」的訊號,是身體在警告你快形成血栓了
HEHO 健康/林以璿~2018年10月02日


睡到半夜腿抽筋,除了缺鈣,你可能還得了動脈粥樣硬化
★ 陳亦云

一般人都知道,懷孕的準媽媽會有半夜腿抽筋的狀況,那是因為懷了胎兒造成體重增加,加重腿部的負擔,由於腿部肌肉長期處於疲勞的狀態,導致腿部堆積了大量的乳酸,因而造成半夜經常會因小腿抽筋而痛醒的狀況。不僅孕婦會有半夜腿抽筋的困擾,其實在很多場合與情境下都會發生腿抽筋的狀況,例如在夏天游泳時水溫過低、秋冬季節氣溫降低時夜間睡覺,或者在過分劇烈運動時都會出現腿抽筋的問題。
腿抽筋的學名是「腿部肌肉痙攣」,是指腿部肌肉受到外界的刺激或是身體的自主神經調節,肌肉束出現突然、不自主的強直收縮的現象,會造成肌肉僵硬、疼痛難忍。表現為肌肉突然變得很硬,疼痛難忍,可持續幾秒到數十秒鐘,大多發生於小腿,有時也會發生在腳指。腿抽筋的發生率非常高,有人非正式統計至少有80%的人一輩子裡會碰上這種狀況,而醫學臨床研究發現,60歲以上的長者發生腿抽筋的比率達到30%,顯示腿抽筋是一種標準的「國民生理症狀」。腿抽筋的可能原因:
① 體內缺鈣:腿抽筋的發生與身體缺鈣有很密切的關係,肌肉的正常收縮需要微量元素鈣、鉀、鎂等物質,當血液細胞當中的鈣離子濃度越來越低時,肌肉非常容易產生興奮收縮,這時就會出現痙攣的情況。這種低血鈣的腿抽筋情況發生於缺鈣的兒童與維生素D3(抗佝僂病維生素)的缺乏者、或是罹患較嚴重的肝腎疾病以及長期服用利尿藥物者。
② 長時間疲勞或劇烈運動:當長程健行、爬山或跑步時,小腿肌肉最容易發生疲勞。因為每一次移步伐.都是靠一隻腳來支持全身重量,這條腿的肌肉提起腳所需支撐的力量是人體重的6倍,所以當它疲勞到一定程度時,肌肉會出現持續收縮的狀況,或是在劇烈運動時,一方面體內鉀、鈉等電解質物質會隨同汗液排出而被代謝掉,再加上腿部肌肉收縮過快,無氧運動會產生大量的酸性代謝物質「乳酸」,進而發生痙攣。此外,如果晚間睡覺時長時間保持一種睡姿,或是被厚重的被褥所壓迫,也會造成下肢血液回流受阻,乳酸代謝物質的堆積,進而發生腿部抽筋。
③ 寒冷刺激:例如冬天在寒冷的環境中運動.準備暖身不夠;或是夏天游泳時水溫較低,都容易引起腿抽筋。此外,如果晚上睡覺沒蓋好被子,小腿肌肉受寒冷刺激,興奮性會異常增加,所以造成痙攣的現象。
④ 動脈粥樣硬化或血栓:腿部抽筋和動脈硬化也存在著相關性,當下半身動脈出現粥樣硬化或者是血栓的時候,就很可能導致兩腿的血流出現不順暢的問題,這時最初的表現就是腿腳抽筋。有時,服用某些降血脂或降血壓的藥,也可能會導致腿部抽筋。
⑤ 骨骼病變:腰椎間盤突出和脊椎退化性關節炎都可能引發小腿抽筋的狀況。臨床研究顯示,在腰椎間盤突出症的患者中,小腿抽筋的發生率可高達70%;因腰神經根受壓導致血流量下降,進而發生小腿抽筋的狀況。
★ 如果想要預防腿部抽筋,最好要做到下面三件事:
① 充分補充鈣質: 每日要透過飲食充分攝入鈣元素,適當補充鈣質和維生素D,例如飲用奶製品、多吃堅果以及新鮮果蔬。② 維持適度運動,確實做好暖身:建議每周要固定運動三天以上,每次運動不得少於30分鐘,最好能結合有氧運動和無氧運動,切記在運動之前要充分熱身,避免肌肉出現缺氧的情況。③ 調整生活習慣: 穩定控制自己的睡眠時間,保證睡眠充足,避免過度疲勞,此外也要調整生活習慣,戒菸限酒。還要記住隨時注意下肢的保暖,因為保暖是確保血液循環通暢的重要措施。

睡到半夜腿抽筋,除了缺鈣,你可能還得了動脈粥樣硬化
HEHO 健康~2018年11月15日
☆ ☆ ☆
新增說明文字
☆ ☆ ☆
血管每天都在老化!研究:只有三種營養品保護心臟健康
★ 盧映慈

健康的血管是富有彈性、能順暢運送血液跟營養到我們全身的;而老化的血管是很硬、很容易脆化的血管,可能稍微碰撞一下就會破裂或是形成血栓。不過只要懂得保養的方法,其實血管還是可以慢慢更新的。我們每天都會吃飯,而食物在消化的過程中,會有很多營養、同時也會產生很多廢物。而不管是營養還是廢物,都要藉由血管來運送,等於血管每天都要負擔很大量的工作、也會漸漸步入老化。
但全球心血管外科最權威的美國休斯頓衛理公會醫院研究發現,只要吃3種營養成分,還是可以保護血管。休斯頓衛理公會醫院(Houston Methodist Hospital)是美國最權威的前20名醫院,也是全球最權威的心血管外科醫院之一。他們針對市面上號稱可以保養心血管的營養品進行研究,發現營養品分成2類,一類是「真的有效」,一類則是「不但沒效還有害」。
① 長鏈 omega-3 脂肪酸:
omega-3 是很常見的營養補充品,而它在研究中顯示,可以幫忙降低體內的三酸甘油脂。而三酸甘油脂是造成血管硬化、堵塞的最大兇手,所以對於補充高劑量的 omega-3(例如美國處方藥O3AEE),降低了28%心臟病發作的風險,同時讓心臟病發作死亡的風險降低了50% 而且即使在使用降血脂藥物,還是可以服用 omega-3,只是要斟酌食用劑量。針對還沒有發作心臟病的人來說,研究團隊認為,每週至少吃1~2份的深海魚,就可以補充到最低標準的 omega-3。不過深海魚可能會有污染的問題,所以建議要看清楚來源,或是用魚油來替代。對於素食者來說,也可以用亞麻籽油、堅果類來替代,不過需要每天食用才能達到標準。
② Q10:
輔酶Q10是更有名的營養補充品,一開始被當作美容保養品,但很快就發現它對於心血管疾病的好處。休斯頓衛理公會醫院研究發現,Q10是維持細胞粒線體功能、讓細胞產生足夠能量的重要因素,雖然人體可以自行合成Q10,但隨著年齡增長,Q10會慢慢變少,導致細胞衰老,心血管自然也不例外。而且,心衰竭患者體內的Q10含量明顯不足,所以服用他汀類等降血脂藥物的人,很容易出現肌肉疼痛、抽筋、疲勞、虛弱,甚至是橫紋肌溶解症等副作用,但服用Q10之後都可以改善。
所以建議如果有心衰竭、或是長期服用汀類等降血脂藥物,可以諮詢醫師是否可以服用Q10來改善生活品質。不過Q10不適合給15歲以下、懷孕或哺乳期間婦女、正服用抗凝血劑 warfarin 類藥物的人,可能會造成身體其他的副作用跟負擔;即使是患者,也要諮詢醫師才能使用,免得身體承受不了效果。如果想藉由飲食補充Q10,也可以從內臟、肉類、黃豆、橄欖油、椰子油中攝取。
③ 紅麴米:
而除了上述2類常見的營養品之外,最讓研究團隊意外、效果最好的,竟然是來自東方的「紅麴米」。研究團隊發現,紅麴米含有許多抑制膽固醇合成的成分,甚至就像可有效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俗稱壞膽固醇)的他汀類藥物一樣,能抑制低密度膽固醇的合成。紅麴米還可以改善人體的內皮功能,服用其他降血脂藥物效果不好的人,紅麴米反而可以當成降血脂的方法之一。
不過要小心的是,紅麴米有可能在發酵的製造過程中「發黴」,如果吃下黴菌會傷到肝腎功能,所以在選擇的時候一定要選擇有信譽的大廠牌,而且吃了之後身體有任何不舒服、肝腎功能有下降,一定要停藥並告訴醫師。不過紅麴米也可以直接吃紅麴製品,這些食物也比營養品更容易代謝掉。

血管每天都在老化!研究:只有3種食物保護心臟健康
match 生活網/HEHO 健康~2019年12月30日
天冷泡腳促進體內血液循環,水位怎麼放才正確?
match 生活網/NOW 健康~2020年02月25日


反應遲鈍又記性差可能是B12不足?5種食物補回大腦營養
★ 彭幸茹

最近常出現頭暈、反應遲鈍、忘東忘西、易焦慮的情形嗎?很有可能是身體缺少了維生素B12啦!目前已知,人體需要 13 種維生素來幫助身體正常生長及維持健康,這其中有一半以上,都屬於維生素B群的一員!例如像是核黃素(維生素B2)、葉酸(維生素B9)和菸酸(維生素B3),這些水溶性維生素都會幫助人體將食物轉變為燃料,是人體產生能量時不可或缺的存在。營養師 Sonya Angelone 表示,維生素B12對紅血球的生成及提供能量是很關鍵的角色,並有助於神經系統的發展與維持,在維持認知功能和其他身體機能,都是有益處的!
如果身體缺乏維生素B12的話,會出現有虛弱、神經性疼痛、貧血、麻刺或麻痺等症狀。而一般成年人,不管是男性還女性每天都需要 2.4 微克的維生素B12。除非是懷孕或哺乳期間的女性,會需要較高的需求量(增加 2.6 ~ 2.8 微克)。Sonya Angelone 建議維生素B12的攝取,從有高含量的維生素B12的天然食物中獲取較佳,以下共有 5 種食物,讓我們日常生活中容易獲取的維生素B12:
① 鮭魚(4.8微克):除含有 omega-3 脂肪酸外,每 3 盎司(約 83 克)的鮭魚含有 5.4 微克,所含的維生素B12是成人一天中需要量的 2 倍。
② 肝臟類(60微克):是維生素B12的最佳來源之一。每 3 盎司的牛肝含有 60微克的B12,是含量最多的動物肝,同等重量雞肝大概是 18 微克。
③ 蛤蜊(84微克):海鮮的維生素B12含量一般來說都很滿高,而蛤蜊是其中最好的選擇。而且還含有豐富的瘦肉蛋白(lean protein )和鐵質(iron),可以改善貧血。
④ 乳製品(約1微克):一杯用 35 公克的全脂奶粉沖泡的牛奶中含有 1.06 微克的維生素B12,若是用 25 公克的脫脂奶粉沖泡的牛奶約含有 1 微克。建議每天喝一杯沖泡的脫脂牛奶,加上 1 顆雞蛋,就可以攝取到2微克的維生素B12。
⑤ 穀類(約6微克):大多數穀物都含有不同的維生素B群。是素食者最主要的攝取來源,額外加上杏仁、大豆、燕麥,或是米漿一起吃,有助攝取更多的量。

反應遲鈍又記性差可能是B12不足?5種天然食物補回大腦營養
match 生活網/HEHO 健康~2020年01月16日
☆ ☆ ☆
腦心血管10907輯~血壓
腦心血管10906輯~中風
腦心血管10905輯~腦神經
腦心血管10904輯~中風
腦心血管10903輯~心梗
腦心血管10902輯~血管
腦心血管10901輯
社區營造游民 ▶ 部落格文章輯
☆ ☆ ☆
新增說明文字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