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增說明文字 |
首戰即決戰的軟組織腫瘤:小心看待你身上的腫塊
★ 曾正豪/健康醫療網
★
三年前一名大學生偶然於左大腿外側摸到約5公分左右的不明腫塊,但無疼痛,經電腦斷層檢查後,發現該腫塊有骨質沈積現象,醫師依其年齡及組織細針切片判斷可能是與運動傷害有關的肌肉骨化。經一年半後腫塊長大到十五公分以上,轉至高雄長庚醫院就診,經骨科、放射科、腫瘤科等多科聯合會診後,再經病理科的分子診斷方才確診是「惡性骨化性纖維黏液樣腫瘤」,為惡性軟組織腫瘤(又稱肉瘤)中極罕見的一種。
【 軟組織腫瘤複雜多變,型態超過100種】
高雄長庚醫院解剖病理科教授黃玄贏醫師表示,軟組織肉瘤在臨床上容易被誤診,全身上下包括肌肉、血管、脂肪、纖維等及其所組成之四肢、軀幹、內臟、關節、體腔等構造,都有可能出現病灶。病理診斷之精確性更是一大挑戰: 依照2020年即將出版的世界衛生組織腫瘤分類,軟組織腫瘤的組織型態可分為11大類,涵蓋118種腫瘤型態(有些甚至還會呈現各種亞型),其中約一半屬於非良性的中間型(21種)及明顯型(36種)惡性軟組織腫瘤—「軟組織肉瘤」則是這些惡性腫瘤的通稱,可能發生於嬰兒到老人等各種年齡層,然而不同年齡層所好發的腫瘤型態也各不相同。
黃玄贏醫師進一步解釋,由於早期未必會疼痛,且腫瘤位於深處不易觸摸,不少病人拖到晚期腫瘤長大,產生壓迫症狀才被發現。然而軟組織腫瘤病程進展不一,快的如高級別(grade 3)肉瘤一個月內即成長一倍大小,並有較高的轉移能力。因此,除了進行原發部位的核磁共振檢查外,仍須確定腫瘤是否有發生轉移,再決定後續的治療方案,故需要多科團隊的共同參與。軟組織肉瘤在臨床上相對罕見,也因為組織型態多變,對於非專門治療軟組織肉瘤的醫療團隊來說,病理報告不見得精準。但重要的是—不同型態、惡性度級別、期別皆會影響後續治療方案,進而決定治療成效,故對患者而言,初次診斷的精準度對於治療結果影響相當大。
【軟組織肉瘤治療首要目標:避免復發、轉移以提高存活率】
黃玄贏醫師表示,治療軟組織腫瘤方式以手術切除為主,但切除範圍多大則牽涉腫瘤之型態、級別、期別等變數。過大、侵犯神經血管以及如位於後腹腔等深部,常難以進行保留功能但廣泛之切除,因此也伴隨復發風險。為了提升軟組織肉瘤局部控制率,會搭配放射治療,轉移性疾病則以化學治療為主要治療方式。另外,現有新型標靶治療藥物,副作用比傳統治療少,有望可成為軟組織肉瘤另外一種新的選擇,但前提是正確的病理診斷分類,有時尚需分子診斷以確認決定藥物療效的標靶基因變異。
因軟組織肉瘤在臨床上經常被誤診,故在初診時,需特別小心謹慎,民眾也應對自身異狀提高警覺,早期診斷,早期治療。黃玄贏醫師呼籲: 「若身體摸到五公分以上或持續變大的腫塊,無論深淺、是否疼痛,一定要儘速找骨科、整形外科,並且是對軟組織肉瘤有經驗的醫師就診。此外,若一開始並非由專業團隊治療或病理診斷分類不明確,也應到醫學中心的肉瘤專業團隊尋求第二意見並複閱病理切片。」
★
首戰即決戰的軟組織腫瘤:小心看待你身上的腫塊
myBook 文章/健康醫療網~2020年01月10日
有器官就有癌,泌尿系統症狀自我覺察
match 生活網/優活健康網~2020年02月09日
★
★
什麼是沾黏?
★ 照護線上 編輯部
★
相信很多人曾聽說,肚子開刀後的患者偶爾會肚子痛,吃什麼吐什麼,甚至要送醫院,被插上鼻胃管。原來,這可能就是發生術後腸沾黏。沾黏可以發生在身體各處,最常見是發生在腹部與骨盆腔手術之後。動過腹腔與骨盆腔手術的患者中,大多數人會有腹腔、骨盆腔沾黏,幾乎可說是人人中獎,發生率極高!那究竟「沾黏」是怎麼樣一回事呢?我們腹腔、骨盆腔內的臟器表面是相當光滑,沾黏產生時這些原本光滑、不相連的臟器表面,被條狀、成束的疤痕組織連結在一起,像是圖片裡兩段小腸被沾黏相連在一起這樣。
為什麼會造成沾黏呢?這是我們身體對組織創傷的自然反應,也就是在手術後,身體啟動了自我修復的能力,在修復的過程中若把附近的組織都連結在一起,而就產生了「沾黏」!沾黏造成的症狀可能延續幾個月到多年之後。凡是接受過腹部手術,不管是曾經經歷闌尾炎破裂、腸穿孔、腸道切除等相關手術,醫師都需要用紗布、手套、縫線等觸碰體內的器官與組織,種種因素都會促使身體誘發發炎反應,約在手術後3小時內,傷口進入修復癒合過程,可能把附近不同的組織或器官包在一起,進而形成沾黏。每個人體質狀況不同,沾黏發生程度也不相同。
接受過腹部手術的患者,腸子大多有一定程度的沾粘。部分患者即使有腹部沾黏也不曾有症狀,但有不少患者會在術後運動、伸展、呼吸時感到腹部疼痛,可能就是沾黏所引起的。而沾黏後引起的影響中,最惡名昭彰的不外乎是腸道阻塞了。想想看,原本活動自如的腸子若被沾黏掐住,就會讓腸道蠕動受阻,等於是勒住了腸子,腸子內的腸液、食糜無法往下送,僅能積存於前端腸子,尤其在進食時,患者會感到腸胃絞痛,脹痛脹氣或噁心、嘔吐。
當沾黏愈嚴重,或腸道阻塞後脹大狀況難以回復,嚴重可能會影響血流,失去血流供應的腸子逐步壞死,最後演變成腹膜炎,需要緊急開刀處理,將沾黏在一起的腸子分開,並切除壞黑腫脹的腸子!骨盆腔沾黏可能會影響女性的生殖。當骨盆腔因為曾經的婦科手術而產生沾黏後,這些不正常的纖維組織會改變器官的正常位置,可能改變生殖器官的型態,就像上圖呈現的「綁手綁腳」的狀況。如此一來,卵巢釋放卵子之後,難以順利地通過輸卵管,前進到子宮。因此,可能導致女性不孕。
「有辦法預防手術造成的沾黏問題嗎?」既然沾黏源自於身體自然的修復反應,想要「防沾黏」可以從幾個方向著手,一是減少手術對身體的侵襲性,二是採用物理性隔絕。狀況許可時,醫師會盡量減少手術時間,並在手術中保持組織濕潤度,來降低組織在術後的發炎反應。至於所謂的物理性隔絕,是指在器官與器官之間,或器官與腹膜之間以防沾黏產品隔開,減少纖維組織的形成。
防沾黏產品會存在體內數日至數周,之後漸漸被身體吸收。在手術前可以與醫師詳細討論手術範圍、術式,了解使用防沾黏產品有沒有幫助。防沾黏產品能暫時隔開器官與腹膜,減少身體在修復過程中形成纖維組織把器官黏在一塊兒的狀況。倘若能減少腹腔手術及骨盆腔手術的術後沾黏,就可能降低沾黏併發症的發生,以及因沾黏而再次開刀的機會。
★
什麼是沾黏?
CareOnline 照護線上~2018年07月18日
☆ ☆ ☆
新增說明文字 |
頭痛、走不穩?這些腦瘤症狀是警訊
★ 張桂榕/綜合報導
★
曾在韓劇《孤單又燦爛的神~鬼怪》演出女主角看得見的女鬼之一,25歲女星高秀貞12日突傳去世消息,日前作家李敖也因腦瘤病逝。腦瘤又可稱為「顱內腫瘤」,顱內腫瘤可能發生於腦組織、腦膜或其它顱內組織。也可能是身體其它部位的腫瘤轉移到腦部,最常見的腦瘤為神經膠細胞瘤、腦膜瘤、腦下腺瘤、神經鞘瘤等。腦瘤症狀分顱內壓增高、癲癇發作、全身性障礙及局部神經機能障礙四大類腦瘤,根據世界衛生組織之定義,指顱內之腫瘤,依其細胞生長起源,可分為原發及轉移性。
再依病理分化等級,又將原發性腦瘤分為良性及惡性兩種。臨床症狀可因腫瘤位置不同及大小的不同,而有不同臨床表徵,最常見是頭痛,因為腦位於顱腔中,如果腫瘤長出或壓迫腦部組織導致水腫,就會使顱內壓增加引起頭痛。頭痛可能是持續性或漸進性的,通常容易睡醒後頭痛。腦內腫瘤的症狀可分為四大類,即顱內壓增高、癲癇發作、全身性障礙及局部神經機能障礙,如手腳無力、肌肉關節協調力變差、平衡感不好、癲癇抽搐、言語困難、健忘、感覺異常、四肢運動失調等症狀。
腦瘤的診斷方法頭部的X光檢查可以出顱骨是否有任何損傷、變形或增厚,是否有不正常鈣化點等,如有不正常病變化出現時,可進一步做電腦斷層來診斷出病變部位、大小和形狀,另外醫師可能會安排腦血管照影或核磁共振檢查,以更清楚的出腦部被腫瘤侵犯的程度及腦血管的變假情形。腦瘤的治療方法:
① 手術切除:手術切除是治療腦瘤最重要的方法。一般而言,接近運動語言神經區的腦瘤,可以藉皮質功能位法,將正常的運動,感覺及語言功能區定位出來,保護好後,將腦瘤作廣泛的切除,而不影響正常的運動及語言功能。越惡性的腦瘤越需要完全切除存活率才會高。② 放射治療:如果腦瘤無法完全切除,則可以作減壓切除術,而後追加放射治療。
③ 立體定位放射手術:有些較小(3公分以內),且手術危險性較高的腦瘤,可以考慮用直線加速器之X光刀或加瑪刀的立體定位放射手術治療。
④ 插種治療:對於某些惡性腫瘤,如果手術無法完全切除,可以考慮利用立體定位的方法,將放射性同位素直接置入病灶中,好處是精確,放射劑量少,對正常腦組織造成的傷害較少。
⑤ 化學治療:除了對某些特殊腦瘤有效之外,大部份化學治療法都是與放射治療合併,作為一種輔助性的療法。隨著醫療科技的進步,腦瘤的治療亦有長足的進步。但無論如何進步與能提供多樣化的選擇,優質的醫療必須要考慮病人的個別性。若發生以上症狀,應盡速就醫檢查,平常也可以養成定期健檢習慣。
★
頭痛、走不穩?這些腦瘤症狀是警訊
match 生活網/優活健康網~2020年02月12日
力行5個防癌好習慣,遠離罹癌風險
match 生活網/優活健康網~2020年02月06日
這3種致癌物千萬別碰!他40年不離身已罹2癌
match 生活網/健康醫療網~2020年02月14日
★
★
每天昏昏沉沉想睡,小心腦部惡性膠質瘤
★ 黃仲丘/台北報導
★
台灣癌症基金會今舉辦第7屆的「一個鼓勵•愛的希望」家庭獎助學金頒獎活動,邀請優秀90名癌症家庭子女接受頒獎,受獎人之一,就讀大同高中三年級的謝昕庭,父親罹患惡性膠質瘤第4級,連續昏沉短短幾個月就過逝,醫師表示,昏沉是腦部惡性腫瘤患者,因腦壓上升壓迫的典型症狀之一。台北榮總一般神經外科主任、神經外科醫學會理事長陳敏雄表示,膠質細胞遍布在人體的中樞神經,包含全部大腦、腦幹、脊髓都有膠質細胞,因此一旦膠質細胞癌化,這些部位都有可能受影響。
如果腫瘤發生在大腦掌管運動功能的部位,那麼就會出現肢體麻痺、無力感;如果是在語言區,會造成語言功能退化;也可能因為壓迫導致癲癇,因此發病症狀沒有一定的表現方式。陳敏雄說,這些惡性腫瘤容易使腦壓增加,很多腦癌患者到了末期都是都是如謝昕庭的父親,容易感覺昏昏沉沉,嗜睡。陳敏雄說,惡性膠質瘤在發生在成年人,大多會生長在大腦;小孩則為小腦腦幹,成人患者有8成發病後,診斷出來就是惡性細胞,日前知名媒體人陳立宏罹患的也是惡性膠質細胞瘤。
惡性膠質細胞瘤如果是第四級,陳敏雄說,已現有醫學技術,可以從1年拚2年平均存活率;如果是3級,則可從2年,來拚4年到5年左右的存活率;建議有家族史、遺傳基因是高危險群,建議可定期做電腦斷層、核磁共振檢查,可及早發現及早治療,如發現有腦瘤,建議先做切片,判定腦瘤級別後,在決定後續的治療。
★
每天昏昏沉沉想睡,小心腦部這病變
蘋果日報/即時新聞~2017年10月14日/膠母細胞瘤 ☆ ☆
☆ ☆ ☆
新增說明文字 |
胃癌末期只剩半年生命,他用「熱化療」治療活到現在
★ 盧映慈
★
一位胃癌末期的病人,被診斷出來時,醫師判斷只有半年可活,幾乎是等於放棄。但那是他的人生,怎麼能放棄?所以在萬芳醫院謝茂志副院長的建議下,採取腹腔切開手術,將癌症腫瘤切除,再配合腹腔熱化療法,本來是抱著最後一線生機的想法,結果到現在又多活了10年,還是健健康康。謝茂志說,腹腔內癌症,像是胃癌、大腸癌等癌症,轉移到「腹膜」是很常見的,但只要一發生腹膜轉移,預後非常不好,往往被醫師判定只有幾個月的存活期。
因為傳統的化學治療藥物,經過身體的層層關卡,到了腹腔裡面只剩下非常少的濃度,根本沒辦法消滅轉移的癌症。而在30多年前,醫學界嘗試用熱水灌注在癌症病人腹腔內;隨後,又有醫師將化療藥物加在熱水裡面,灌注到病人腹腔內,結果大大延長了存活時間。而謝茂志在2000年,成為台灣首位引進這項癌症熱化療的醫師,在萬芳醫院已經完成400多個案例,病人治療成效都不錯,至少都可以延長一年到數年的存活期。在闌尾癌、大腸癌、胃癌、卵巢癌、惡性間皮瘤等癌症,經過評估之後再進行手術。
謝茂志也回憶,10多年前,一名空服員才40歲就被診斷出罹患末期胃癌,並且轉移到卵巢,當時研判活不過半年。但是,她說她剛生下女兒,拚命求任何方法來延長生命。「我想要跟孩子能多相處一些時間⋯⋯」至少讓孩子能對她留下印象。在多方考慮之下,謝茂志決定採用剛從日本學會的「腹膜剝離」和「腹腔熱化療」,花了14個小時在手術房,把所有癌症侵犯部位切除,再配合熱化療法,終於讓她存活下來,陪孩子一起成長。
雖然3年後,癌細胞轉移到心包膜,因為心臟沒有辦法加熱,最後病人死於心臟衰竭,但這位媽媽在臨終前說,她沒有遺憾,因為她看到孩子成長到3歲,也讓孩子心中有媽媽的印象。而如今,台灣許多醫院都跟進使用「熱化療」來治療末期腹腔癌症患者,造福許多本來來日無多的末期腹腔癌症病人,讓他們生命得以延續。謝茂志也希望這項技術可以再精進,拯救更多的人。
★
胃癌末期只剩半年生命,他用「熱化療」治療活到現在
match 生活網/HEHO 健康~2019年12月25日
★
★
從疲勞到癌症只需四步,這些警訊要注意
★ 彭幸茹
★
你常感覺到疲勞嗎?其實疲勞是正常的生理反應,人體在經過腦力激盪或者是劇烈運動,甚至焦慮不安後,就會有暫時性的疲勞感出現,通常只要經過適當的休息,都會在短時間內恢復。此外,醫學上也會有一些疾病會造成慢性的疲倦感,比較難藉由休息得到恢復,例如:癌症、自體免疫疾病、各種感染症、內分泌疾病等,但是這些在臨床細心診察下,多半可以發現病因,對症下藥可適當獲得緩解。如果在經過休息,你還是有疲累感或明明有充足的睡眠時間,上班時還是猛打哈欠,你就要注意,自己是否患有慢性疲勞症候群。
★ 長期慢性疲勞會破壞人體免疫力,使潛在體內的癌細胞快速增長,尤其消化器官腫瘤和慢性疲勞與便秘關係最為密切。工作忙碌、壓力大,不少的人長期處於慢性疲勞狀態中。症狀先是渾身乏力,然後接著出現失眠、頭痛、口腔潰瘍(嘴破)。若是疲勞的狀態持續,就很可能引起病變。從以下14個項目中,可檢測你的疲勞程度。😂 中1~2項:代表輕度疲勞。😂 中3~4項:代表中度疲勞。😂 中5~7項:代表重度疲勞。😂 中8項以上:可能已罹患某種疾病,建議儘快就醫。
1. 早上不想起床,即使勉強起床也是非常疲倦。2. 工作或看書時難以集中注意力。3. 說話有氣無力。4. 不願與同事交談,回到家也經常不想講話。5. 一直想伸懶腰、打哈欠、睡眼惺忪。6. 懶得爬樓梯,上樓梯也經常絆到腳。7. 公車進站時也懶得趕上去。8. 喜歡躺在沙發上,把腿翹高才舒服。9. 四肢僵硬、雙腿沈重、雙手易發抖。10. 沒有什麼食慾。11. 心悸胸悶,有種說不出的難受感覺。12. 經常腹脹、腹瀉和便秘。13. 變得健忘,尤其近期的事愈容易忘記。14. 不易入睡和早醒,即使入睡也不斷做夢。
★ 從疲勞到癌症的4步:要防止誘發癌症,必須在進展到第三步前消滅它,尤其是40歲以上的人更要注意喔!① 輕度疲勞: 一直想打哈欠、伸懶腰,代表已處在輕度疲勞狀態。如何改善:深呼吸,少吃甜食,以增加血液中氧氣濃度和提升血糖值。② 深度疲勞: 心情抑鬱、沒胃口、便秘、睡覺時磨牙。如何改善:放慢工作和生活腳步,每週至少運動三天,睡前泡熱水澡放鬆。③ 器官內部產生異變: 肩、背、腰等部位持續疼痛,長期出現頭暈、失眠、胃炎、便秘、口腔潰瘍的症狀。如何改善:建議盡早就醫,查出病因對症下藥。④ 誘發癌症。
★
從疲勞到癌症只需四步,這些警訊要注意
HEHO 健康~2018年11月02日
☆ ☆ ☆
新增說明文字 |
癌症是終極發炎的結果!美國研究:想防癌,要先抗發炎
★ 盧映慈
★
癌症蟬聯36年的國人十大死因榜首,而且有逐漸年輕化的趨勢,很多人在得到癌症之前,都還覺得自己很健康,「只不過是一點肚子脹痛/咳嗽,怎麼就變成肝癌/肺癌了呢?」其實癌症代表的是身體已經撐不住的狀態,在撐不住之前一定會有一些警訊,只是那些警訊很可能都被自己簡單忽略了。世界最權威期刊之一《美國醫學會雜誌》(JAMA)在2016年報告中,研究人員對13萬5000名患者進行了研究,發現在長期服用阿斯匹靈的人中,能顯著降低總體癌症的風險,尤其是胃腸道腫瘤。研究團隊認為,阿斯匹靈本來是預防心臟病發作,透過這種「抗發炎」的反應,來預防某些類型的癌症並非沒有道理。
而2019年的印度研究中,也發現不管是來自外來感染造成的「發炎」,或是身體中的「慢性發炎」,都可以讓免疫力下降,提供癌細胞在體內發展的優良環境,所以想要預防癌症,其實更需要「抗發炎」。但發炎是不是真的不好呢?其實發炎是身體正常的免疫反應,可以藉由發炎來召喚免疫細胞幫忙清理廢物、外來的病菌,而清理完畢之後,身體就會回到沒有發炎的狀態。只是如果身體中出現了免疫細胞無法清除的廢物,這個發炎反應就會一直持續,免疫細胞也會不斷嘗試清理廢物。
久而久之,免疫細胞就像是過勞的工人,變得很虛弱,而要清理的廢物也還是一直在傷害身體。這種發炎就屬於「慢性發炎」,反而對身體有危害。而癌症,其實就是這種「終極發炎」的結果,身體一直處在慢性發炎的過程中,造成免疫力下降,而且廢物會影響細胞的分裂,製造出很多「不正常增生」的細胞,最後就演變成癌症。菁英診所醫師劉博仁在《減重後,這些疾病都消失了》書中指出,大部分的人都有發炎的問題,我們可以透過參考以下的症狀,如果你符合 3 個以上,就可以確定身體已經發炎了,如果超過 5 項,就建議看醫生檢查了。
😂 各種關節痛。😂 肌肉痠痛。😂 偏頭痛。😂 下背痛。😂 經常性腹部絞痛。😂 經常性腹瀉。😂 肥胖、BMI>24。😂 異位性皮膚炎。😂 氣喘。😂 經常感冒。😂 鼻過敏或是鼻竇炎。😂 工作環境接觸化工原料、有機溶劑、二手菸。😂 嚴重打呼或是中重度睡眠呼吸中止症。😂 糖尿病。😂 肝炎。😂 腎臟炎。😂 心臟病。😂 慢性疲勞。😂 長期熬夜。😂 吸菸。😂 喝酒(1週>3次)。😂 胃食道逆流。😂 不明原因全身性水腫。😂 陰道白帶。😂 慢性泌尿系統感染。😂 久坐或是很少運動(1週<3次)。
想要防癌,必須先抗發炎!飲食、運動要「用對地方」而想要擺脫這樣的發炎狀態,可以從2個部分來解決,一個是「幫身體解決代謝不掉的廢物」,另一個則是「提升身體免疫細胞的能力」,就不會讓免疫細胞一直卡在「發炎反應」的狀態。
★ 一、飲食:清除自由基:人體在進行新陳代謝之後,會產生很多「自由基」, 如果身體中有少量自由基,可以刺激免疫細胞抵禦外來病菌,但如果自由基數量太多,反而會破壞身體內的正常細胞,造成損傷。所以如果想要讓身體不發炎,必須得先清除多餘的自由基,可以藉由多吃抗氧化食物來達到這個效果。
💗 硒:本身也是很良好的抗癌物質,能刺激白血球的生成,及引發癌細胞自殺。富含食物:堅果、海鮮、肉類等。
💗 維生素B6、B12:可以引導其他元素進行抗氧化、清除自由基,同時也是維持身體細胞正常運作的輔酶。富含食物:紅肉、雞蛋、內臟等。
💗 維生素C:本身就是很好的抗氧化劑,能幫助清除自由基。富含食物:芭樂、柑橘類、奇異果等。
💗 維生素E:本身就是很好的抗氧化劑,能幫助清除自由基。富含食物:白芝麻、黑芝麻、葵瓜子、茶油、橄欖油、亞麻仁油、菠菜、蛋黃等。
★ 二、運動:讓體溫提高1度、免疫力提升5倍:《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NAS)在2018年時,曾發表一篇「體溫與免疫力」關係的論文,結果發現,體溫越高,身體啟動對抗癌症、傷口和感染的關鍵防禦系統的速度就越快!如果以體溫是攝氏37度來計算,每提升1度體溫,免疫力就會提升5倍以上。所以如果想透過運動來增強免疫力,更要注重的是,運動完之後要「維持體溫一段時間」,讓身體慢慢適應這個溫度;而不是急著讓發熱的身體藉由喝冰水、吹冷氣而冷卻下來,反而失去效果。
★
癌症是終極發炎的結果!美國權威研究:想防癌,要先抗發炎
match 生活網/HEHO 健康~2020年02月26日
★
★
機會,還是命運?肺癌精準醫療為生命重新洗牌
★ 曾正豪/健康醫療網
★
隨著醫學進步,近年來肺癌治療已進入精準醫療, 大林慈濟醫院胸腔內科及腫瘤中心在腫瘤中心舉辦肺癌病友會,共有40多位病友、家屬特地前來參加。賴俊良副院長表示,過去因肺癌治療效果較差,很難組成病友會,但近年來肺癌治療有很大的進步,已可成立病友會,讓病友們彼此交流、分享經驗、互相鼓勵,有助治療。肺癌治療不「挑食」,醫師可以根據不同病人的不同病況提供客製化治療,包括手術、化療、標靶治療、免疫療法、放射治療等,有助提升病人存活率、改善生活品質。
賴俊良副院長分享,臨床上不少病人被查出肺癌後,原本只要開刀拿掉即可,但卻堅持不動刀,自行尋找另類療法,結果一年後再回來,腫瘤已變得很大,脊椎有一節被癌細胞侵蝕。
他提醒,癌細胞不是不動它就不會擴散出去,標靶治療不是萬靈丹,未必人人有效,不要只堅持某一種治療方式,有的病人使用化療,也能因症狀減輕,變得越來越輕鬆。隨著次世代定序技術的發展,可以找出腫瘤突變的基因,選擇合適的治療方式。
賴俊良副院長提指出,標靶療法若是針對對應的基因,治療效果很好,但一段時間後會產生抗藥性,且發生的時間不一定,但只要持續的治療,都有機會。像是一位81歲的阿嬤罹肺癌已13年,一開始就是第四期,多年來一直配合醫師的建議,接受各種治療;今年9月因癌末住院,原已陷入昏迷,因家屬不放棄,醫師再嘗試基因定序,幸運找到一個突變基因,且使用現有的藥物即可治療,治療後已恢復清醒。
另一種精準療法是免疫治療,賴俊良副院長說明,癌細胞會做一個「假護照」,偽裝身份,躲開身體免疫細胞的攻擊,免疫療法就是用藥物除去癌細胞的假護照,讓身體的免疫細胞直接攻擊、消滅癌細胞。免疫治療若有效果時,效果與標靶療法相差無幾。他鼓勵大家,罹癌就像玩大富翁,翻到罹癌的命運牌,但還有機會牌,可以用開刀、化療、放療、標靶、免疫等療法,為生命帶來希望。
★
機會,還是命運?精準醫療為生命重新洗牌
match 生活網/健康醫療網~2019年12月22日
英國發現新免疫細胞療法!有望「通殺」所有癌症
match 生活網/HEHO 健康~2020年02月06日
中研院發現癌症轉移關鍵,助未來新藥開發
match 生活網/健康醫療網~2020年02月06日
☆ ☆ ☆
新增說明文字 |
癌友需要多少運動量?運動醫學醫師這樣建議
★ 蔡岳宏/外電報導記者
★
癌症患者該怎麼運動?癌症治療幫助殺死癌細胞,但其藥性多少也會對身體造成傷害,是一把雙面刃。不過,若在治療期間,適度運動當成輔助治療方案,有助於減少副作用的嚴重程度。對此,美國知名醫院梅約診所參考正常人的運動建議,修訂了「癌友的運動指引」,梅約診所運動醫學部聯合主任 Edward Laskowski 表示,運動對於癌友的存活率以及癌症預防都有很大的幫助。
根據梅約診所衛教網站,Edward Laskowski 針對運動對於癌友的重要性時解釋,運動對於曾經罹癌和正在接受治療的癌友有巨大的影響,「運動可以幫助減輕焦慮,減少憂鬱感,尤其許多癌症治療對心臟影響很大,運動可以對於心臟的益處非常巨大。」根據梅約診所的運動指引,對於曾經罹癌和正在接受治療的癌友而言,建議每周進行3次運動,每次30分鐘,包含阻力訓練和90分鐘的有氧運動。
正常人建議每周應中度運動150分鐘,Edward Laskowski 指出,對癌友而言,運動指引已經進行下修,建議一般人都可以遵循,「無論什麼運動,只要有運動就是好的,在日常間累積運動量非常重要,益處也多多。」醫師補充,運動有助於提升癌友的存活率,更可以預防七種最常見的癌症,包括大腸癌和乳癌。他強調,無論是正常人還是癌友,都要注意運動量,運動越多,對身體的幫助越大。
★
癌友需要多少運動量?運動醫學醫師這樣建議
match 生活網/健康醫療網~2020年02月06日
★
★
沒時間運動?美國癌症協會提供10技巧
★ 蔡岳宏/外電報導記者
★
過完年為了健康動起來!維持良好的運動習慣,有助於身體健康,然而現代人生活忙碌,總有許多藉口不運動,美國癌症協會(American Cancer Society)建議,把運動融入日常活動中,找到空檔運動來累積運動時間,是一個大忙人最適合的運動方法,快來看看如何規劃運動時間。美國癌症協會建議,成人每周至少應進行150分鐘的中等強度運動或75分鐘的劇烈運動(或混合兩種)。適度規劃運動時間很重要,尤其利用日常生活的活動,可以不需規劃額外時間運動,是一個非常好的運動方式。
① 工作或下班後,多走樓梯,少搭電梯,有助累積運動量。
② 如果您開車,請將車停在離目的地較遠的地方,再步行前往,多動動雙腳。
③ 如果您乘坐公共交通工具,也可以提早一站下車,再步行至目的地。
④ 走路或騎自行車去上班,平常外出購物或拜訪朋友也可以考慮。或將您代辦事項集中在一個區域中,這樣您就可以停好車,然後一一步行到每個目的地。
⑤ 在午餐時間、晚餐後,甚至下午喝咖啡休息時候,多走一小段路、散散步。
⑥ 晚上回家看電視放鬆時,不如邊看邊做一下簡單的伸展操或運動,或者訂下新規則:不得在廣告期間坐著,起來動一動,或者家裡走走。
⑦ 打電話時站起來或四促走走。與其坐下來開會,不如和同事一起散步,一起腦力激盪,增加工作時的運動量。
⑧ 多做家事,不要堆積家務,園藝或草坪維護都是運動的好機會,或者清理車庫、閣樓、掃地、拖地等大掃除,更有助於提升運動量。
⑨ 尋找方法從目前的興趣、愛好和活動中獲得更多運動量。例如,如果您打高爾夫球,別做球車了,下來走去下一洞。如果您的孩子有體育活動,不如就在孩子練習的球場附近走走。
⑩ 安排必須運動的家庭旅遊,例如游泳、運動、家庭郊遊等,將戶外活動納入家庭旅遊中,更是嘗試新事物的機會。
★
沒時間運動?美國癌症協會提供10技巧
match 生活網/健康醫療網~2020年02月05日
☆ ☆ ☆
新增說明文字 |
癌症是身體慢性發炎!研究:10分鐘運動就能消炎防癌
★ 盧映慈
★
癌症是一種身體的慢性發炎,而很多人想要透過吃抗發炎、抗氧化食物來預防癌症,卻有些人有效、有些人沒效。其實最天然健康的消炎方式,是「運動」,運動不只可以消除已經發炎的問題,還可以增加身體的抗發炎能力,從根本開始遠離發炎體質。「運動」的好處很多,從減肥、增加心肺功能、預防骨質疏鬆等,好處說也說不完。但很多人不知道,其實運動帶來的好處不只這些,它還能改善全身的循環系統,把身體中造成發炎的廢物排出去。
加拿大薩省大學(University of Saskatchewan)物理治療系副教授 Scotty Butcher 在一項女性研究中發現,年齡在50~75歲的女性,如果運動能力差,死於癌症的機率是運動能力好的人的2倍,死於其他慢性病等原因的機率則增高到4倍。為了確認真的是運動造成的差異,研究團隊針對受訪者進行運動心電圖檢查,發現運動能力好的人,可以很容易進行10個代謝當量(METs)的運動,像是以10公里/小時的速度慢跑,或是以30公里/小時的速度騎腳踏車;但運動能力差的人,即使以6公里/小時的速度快走都會覺得累。
研究團隊說:運動對身體來說是一個挑戰,而劇烈運動的挑戰很大,所以身體會有更快、更全面的反應,以便應對下一次的挑戰;所以在運動結束之後,會有更多的血液流向肌肉,血液會攜帶氧氣、養分,不只增加肌肉的質量,也讓廢物減少,同時修復發炎的地方。而到底要進行什麼樣的運動,研究團隊說,只要有達到6以上的代謝當量、持續10分鐘,其實就有一定程度的效果。
研究團隊說:跑步、游泳,或是去做一些拳擊、有氧舞蹈的運動,都是不錯的選擇。代謝當量(METs)是用運動的耗氧量來計算熱量的消耗,6METs的運動大約是以6公里/小時的速度快走,只要超過這個速度、強度的運動,感覺自己心跳增加、呼吸有點喘,都算是中高強度的運動。台北市立大學運動科學研究所特聘教授郭家驊說:很多人覺得老了,就不能做這種高強度運動,其實年齡真的不是問題,身體素質才是問題。
一個70歲的人,如果沒有保養,肌肉跟25歲的人比起來少了37%,但脂肪卻多了114%,好像體重沒有增加太多,但體內早就力量不足。而研究團隊也認為,當然有些激烈運動可能會傷到膝蓋等關節,但「真正的鍛鍊,應該是對骨骼有很好的保護,反而可以強健骨骼。」所以他們建議可以先尋求專業教練的建議,確認什麼樣的運動適合自己,然後慢慢鍛鍊,每天只要10分鐘也可以有很好的效果。
★
癌症是身體慢性發炎!研究:10分鐘運動就能消炎防癌
match 生活網/HEHO 健康~2020年01月16日
癌症患者可以吃菇嗎?
match 生活網/健談網~2020年02月09日
☆ ☆ ☆
新增說明文字 |
血癌是絕症嗎?
★ 王志成/好醫師新聞網
★
一名40歲的陳姓男患者,今年2月初發燒、疲倦持續兩週,就醫後才發現已罹患俗稱血癌的「急性骨髓性白血病」。第一輪化療1個月多月宣告失敗,開啟第二輪化療治療2個多月才成功,中間一度引發敗血性休克,所幸後續接受造血幹細胞移植,已成功緩解超過半年。白血病俗稱血癌,以病程進展速度與型態可分為四種,急性骨髓性白血病(AML)、慢性骨髓性白血病(CML)、急性淋巴性白血病(ALL)、慢性淋巴性白血病(CLL)。其中,又以急性骨髓性白血病發展最快,死亡率高且癒後也差,患者確診後多半以為是絕症而不願治療。
收治該個案的臺中榮總血液腫瘤科滕傑林主任表示,「血癌患者不需太過沮喪,應好好配合醫師治療,一旦化療有效,接下來的問題就在於如何降低復發機率,而對一些病患而言,骨髓移植就是降低復發風險的最好方法。」根據臺中榮總近5年統計,已進行約100例的異體周邊血幹細胞移植,其中49例為急性骨髓性白血病患者,目前整體存活率接近6成。
滕傑林說,血癌的第一階段治療目標是清除癌細胞,恢復正常造血細胞,不讓疾病復發;第二階段則是降低復發機率,並進一步評估接受造血幹細胞移植的必要性。移植後則需嚴格遵照醫囑適當服用藥物,避免後續發生排斥、感染以及巨細胞病毒活化而引發嚴重病症。陳姓患者今年6月接受造血幹細胞移植後,癒後良好已恢復先前生活,並於11月時回到職場工作。
臺中榮總許惠恒院長強調,不只是血癌,許多癌症早期皆無明顯症狀,待問題出現而求診時,多半已至晚期。根據院內統計,光是今年1月至8月底,就已經有40,949位民眾接受四癌篩檢,其中有1,911位癌前病變或確診癌症個案。換句話說,平均每100位接受篩檢個案,就有3位是癌前病變或確診癌症個案,比例驚人,可見篩檢重要性。許惠恒院長提醒,最好的治療就是早期發現、切除,癒後越好。
篩檢可以早期發現癌症或其癌前病變,經治療後可以降低死亡率外,還可以阻斷癌前病變,尤其現今癌症已蟬聯37年國人十大死因之首,呼籲民眾定期健檢千萬不可少!臺中榮總鼓勵民眾主動進行四癌(大腸癌、口腔癌、乳癌、子宮頸癌)篩檢,「我們簡化篩檢流程,診間醫師若發現民眾符合篩檢條件,就會請他們在領藥時順道做篩檢,流程前後不超過5分鐘。」院內的篩檢窗口多、流程簡便,讓接受篩檢人數大幅增加。
★
血癌是絕症嗎?
match 生活網~2019年12月20日
認識子宮體癌
match 生活網/健談網~2020年02月16日
☆ ☆ ☆
《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高齡者健康操
《照護線上合輯 1/24》四分鐘運動~跑步後瑜珈伸展
☆ ☆ ☆
新增說明文字 |
標靶治療副作用多,中醫助攻減少痛楚
★ 林怡亭/健康醫療網
★
50歲的王小姐是一位大腸癌患者,因癌症復發,服用標靶藥物,造成手腳指甲周圍出現紅腫疼痛、化膿、指甲斷裂的情形,斷裂處還長出紅色的肉芽組織,使她焦慮的尋求皮膚科醫師治療;在使用消炎藥和抗生素,以及電燒治療,王小姐的甲溝炎還是很嚴重,後來配合台南市立醫院中醫部郭祐睿醫師的治療,在內服外用雙管齊下,1週後指甲紅腫減輕,化膿反應改善,疼痛感也大幅降低。癌症治療發展越來越多元化,很多患者會使用副作用較低的標靶治療。
但會使神經末端的(Substance-P)物質P產生增加,抑制皮膚代謝,導致出現皮膚乾燥、皮膚紅疹、甲溝炎,嚴重影響到生活品質。郭祐睿醫師提到,標靶藥物引起的副作用,皮膚科醫師會採含鋰元素的乳液跟噴劑等外用藥,因為鋰可以抑制癌症治療時產生的物質P,降低發炎反應,若能搭配具有清熱解毒功用的中藥,例如:大青葉、金銀花、馬齒莧,也能降低發炎反應減少物質P。不僅如此,中醫也會從另外的角度出發,針對各種西醫治療後的體質改變進行調整,這樣既能改善副作用,又不影響西醫治療,中西藥配合使用,療效加倍。
像是加上具有活血行血的丹參、川七、桃仁,使得局部循環加快、降低過敏反應;另外,還有具殺菌排膿功能的牛蒡子跟天花粉,中醫獨有「三效合一」的功能,甲溝炎很快就能獲得改善。郭祐睿醫師提醒,甲溝炎的患者平常要注意避免手足摩擦,在標靶治療前,要先用護手霜保護指甲跟皮膚,治療後要避免浸泡熱水、避免高溫、減少食用燥熱的食品,最好平時能戴上棉質的手套跟襪子,就能減少甲溝炎的困擾。
★
標靶治療副作用多,中醫助攻減少痛楚
match 生活網/好醫師新聞網~2020年02月05日
聽音樂也能防治腫瘤
match 生活網/中時電子報~2020年02月01日
★
★
人體自癒力超強,五招教你喚醒體內的自癒力
★ 陳亦云
★
日本外科名醫岡本裕在他的《90%的病自己會好》一書中說,自癒力可以處理90%人體內的病痛,只要自癒力的功能正常。而美國著名的 Andrew Weil 醫師也在他的著作《自癒力》(Spontaneous Healing)一書中表示,「自癒力就是人體內醫術高明的醫生。」岡本裕與 Andrew Weil 兩人的主張,跟2006年德國《生機》雜誌上刊載的一篇文章論點完全相同,該篇文章指出,只要注意調養與改善不良的生活習慣,人體60%到70%的疾病,都可以不用看醫生,單靠自己的調養與自癒力就可以好起來。
「自癒力」這個論點最近幾年在國內外非常熱門,美國神經專科醫師黃如玉在一篇《身體也有自癒力!每7年會被大改造一次》的專文中就提到,我們的身體每過7年,就會將全身上下的細胞「重新更換」一次,而代謝會發生在身體的每個部位,不斷的修復、淘汰與再造。而一個人的自癒能力愈好,身體的修復和淘汰能力就愈好,而自癒力要好,就需要仰賴脊椎、骨骼、關節、肌肉和神經傳導的完整運作,讓身體上下各部位的組織能夠得到充足的養分與訊息交換。
而要談人體的自癒力,就不能不說說,其實,人體內就是個天然的大藥店,其中包含各式各樣的激素,這些激素就是大藥店裡的珍貴藥品,是將它們排列組合,就可以配出超過30種治病的藥方。而更重要的是,人體裡還有一位優秀的醫生,就正是「自癒系統」,可以快速地捕捉到人體一切異常的信號,馬上調整人體的各種功能,並及時啟動在藥店中的各種激素,來進調製藥方的功能,進而對人體疾病進行醫療。而所謂的自癒系統,則是包括了免疫力、修復能力(癒合與再生能力)、代償能力、排異能力與分泌調節能力和應激能力等。
像是包括感冒、失眠、發燒、小傷口、腹瀉、輕微的「三高」(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脂肪肝、痛風、腸譟症、口腔潰瘍等疾病症狀,都可以透過人體內的自癒系統加以治療,根本不需要看醫生吃藥。而既然我們人體內擁有這麼好的藥店,就應該好好的儲備充足的藥品,以備身體出現問題時的不時之需,而專家提供了5招來強化體內的自癒力。
① 不要濫用藥物:千萬不要身體一出現發炎的症狀,就想到抗生素與消炎藥,否則即使能夠緩解一時的症狀,也可能讓病毒生產耐藥性,而且,藥效愈強的藥物往往毒性或副作用就愈強。
② 充足的睡眠:睡眠不佳的人體內的免疫系統功能也會變差,而抵抗病菌的殺手細胞也會減少,美國芝加哥大學的研究人員發現,每天只睡4個小時的人,血液中抵禦流感的抗體比睡眠時間7到8小時的人減少了50%。
③ 愉快的心情:具有積極樂觀精神的人身心更加健康,死於心血管疾病或罹患憂鬱症與焦慮症的機率更低。同時也要進行適當的社交活動,有一個研究結果顯示,有6個朋友以上的人要比更少朋友的人對抗感冒的能力增加4倍。
④ 定期適度的運動:多運動與走路對於提升人體免疫力有很大的幫助,而一週至少3次30分鐘的有氧動,可以讓你的免疫系統運作能力更強。
⑤ 均衡的飲食:均衡的飲食是建立強而有力自癒力的重要方法,特別是攝取足夠的維生素與多種有益健康的微量元素,可以強化人體的免疫系統功能。
★
人體自癒力超強,五招教你喚醒體內的自癒力
HEHO 健康~2018年09月19日
☆ ☆ ☆
免疫生醫1095輯~幹細胞
免疫生醫1092輯~腫瘤癌症②
免疫生醫1091輯~腫瘤癌症①
社區營造游民 ▶ 部落格文章輯
☆ ☆ ☆
新增說明文字 |
※ ※ ※
※ ※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