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3月5日 星期四

穴道經絡10902輯

新增說明文字
☆ ☆ ☆
胃食道逆流按4穴位就改善!其中一穴位還能助長壽
★ 林以璿

根據臨床統計資料示,國人平均每4人就有1人有胃食道逆流的問題。脾與胃是相互聯繫的,食物透過胃吸收消化,再透過脾運輸到每個需要的地方。因此,胃食道逆流的症狀與脾胃經脈息息相關。因此,從中醫的觀點,可以常按4個穴道提升胃部健康。人體的穴道多半位在人體經絡上,適當的刺激可以增加對應組織或器官的活性,平衡或改善臟腑的機能。以下就介紹 4 個改善胃部健康的穴位,除了可以透過中醫師針灸,也可以自己在家也可以簡單按壓。
① 內關穴:改善火燒心、胸悶、心悸。
👍🏼位置:腕橫紋上兩寸。內關穴位於左右手的手腕內側,約距離腕橫紋(手掌與小手臂交界處)3隻手指頭(食指、中指、無名指)的距離,手腕內兩條筋之間的位置即為內關穴。👍🏼主治:依前人背記10大特效穴的〈十總穴〉歌謠「內關心胸胃」,即按壓心包經上的內關穴可以對胃氣上衝的胸悶、心悸、咳嗽,與胃食道逆流上衝的「火燒心」症狀有改善的效果。
② 足三里穴:改善胃脹氣、排便不順、蠕動差。
👍🏼位置:外膝眼下三寸,脛骨脊旁開一寸。採坐姿後,雙腳踩踏地面、膝蓋彎曲成90度。找到膝關節外側凹陷處(外膝眼),此處直下4橫指即是足三里穴。👍🏼主治:足三里為胃的保健要穴,對強化、保健脾胃非常有效,能緩解胃食道逆流伴隨的胃脹氣,也改善胃蠕動功能不佳與排便不順的困擾。除此之外,足三里也被稱為「長壽穴」,古時便有「灸足三里得長壽」的養生祕訣。
③ 中脘穴:改善打嗝、食慾不振、噁心感。
👍🏼位置:腹部,前正中線上,胸骨體下端和肚臍連線,距離肚臍四指位置。躺平或站直時,胸骨體最下端跟肚臍連線的中間點,即中脘穴。👍🏼主治:治療胃病的主要穴道之一,對於胃脹氣、呃逆(打嗝)、食慾不振、胃炎、胃潰瘍等,皆有保養或改善的效果。除了直接按壓外,亦可以中脘穴為中心,在穴位周圍熱敷與按摩,有助改善消化不良。
④ 太衝穴:因情緒波動造成的逆流症狀。
👍🏼位置:腳背上,第一趾骨跟第二趾骨接合處,其上方5公分位置。在腳拇趾與腳食趾指縫交界點,往上2橫指(食指跟中指)處,即是太衝穴。👍🏼主治:按壓太衝穴具有緩解心情焦慮、緊張、煩躁鬱悶與失眠的功用。適合因工作壓力大及受情緒波動所造成的胃食道逆流症狀,如泛酸、胃痛、火燒心、胸悶等。

胃食道逆流按4穴位就改善!其中一穴位還能助長壽
HEHO 健康~2020年02月18日


天冷血壓拉警報!日本專家教二招體操簡單降血壓
★ 艾蜜莉

每當天氣變冷時,血壓就容易飆升嗎?其實氣溫下降血壓升高是必然現象,因為血管也有「熱脹冷縮」的特性,所以氣溫低時會刺激血管收縮,導致血壓升高。有研究指出,氣溫每下降1℃,收縮壓上升1.3毫米汞柱,舒張壓上升0.6毫米汞柱。而且當血壓非常高時,很可能會造成眼、腦、心、腎、大血管的損害。那該怎麼保養血管、降低血壓大幅度上升呢?日本藥學預防專家「加藤雅俊」提出了幾個降血壓的動作,藉由局部肌肉收縮,讓血管的內皮細胞受到刺激,分泌一氧化氮軟化血管,進而達到降低血壓的效果。
★ 地板超人式:① 趴在地上,雙手向前伸直,掌心應向下平放在地上,雙腳往後伸直。② 收緊臀部肌肉與下背部,讓上半身與雙腿抬離地面,慢慢往上抬至極限時停頓 2 秒,然後回到起始位置。
★ 胸前合掌式:可坐在椅子上進行,將雙手合十放在距離胸前30公分位置,然後用力互推,10秒後放鬆。以上動作可每天做,且沒有限制次數,只要在自己可承受的範圍內可以多做幾次。如果動作時有任何身體不適,請馬上暫停動作。

天冷血壓拉警報!日本專家教二招體操簡單降血壓
HEHO 健康~2020年02月17日
☆ ☆ ☆
新增說明文字
☆ ☆ ☆
忙碌一天背部緊繃?一招瑜珈就能簡單舒緩
★ 巫俊郡/圖解健康

一天即將要結束,上班久坐、做家事勞累而致使的背部緊繃僵硬仍如影隨形跟著你,使人無法放鬆、好好休息。那不妨在睡前做一招瑜珈,與身體好好對話,舒緩一天的辛勞。瑜珈嬰兒式做法:① 一開始先屈膝跪坐在腳後跟上,臀部安放在腳跟上,腳背平貼地面。② 雙膝稍微分開,與髖同寬,吸氣,身體向前彎,吐氣,上半身在雙腿間放鬆,臀部坐穩,前額點地。③ 雙手向前延伸,放置身前,手掌壓地,指尖向前,伸展側邊肌肉,自然呼吸,保持30秒到2分鐘。
小提醒:👍🏼 若額頭點地時臀部會離開腳跟,那就不急著要讓頭碰到地面,多停留幾個呼吸,緩慢放鬆肌肉,等肌肉舒展開來。👍🏼 若腳背貼地會痛,可以墊毛巾軟布在底下,有時是腳部的肌肉還沒伸展開來。👍🏼 嬰兒式的益處:有助於緩解胸腔、肩膀、背部肌肉的緊繃、減少壓力與焦慮。有助於伸展腳踝、臀部、脊柱和大腿,促進全身血液循環。

忙碌一天背部緊繃?一招瑜珈就能簡單舒緩!
HEHO 健康~2020年02月14日


睡不著又尿多,7旬翁用中藥+針灸改善
★ 曾正豪/報導記者

70歲的吳先生,有失眠的困擾已一年多,每天晚上都必須躺兩個小時以上才能入睡,且中間還會醒來多次,夜尿多,清晨也早醒,所以一天只能睡2多個小時,曾嘗試吃過安眠藥,但仍難以入睡,久而久之身心俱疲,開始對睡眠感到恐懼,故來求助中醫,經調理半年,不僅睡眠品質提升,減輕安眠藥劑量,也改善夜尿頻繁的現象。台南市立醫院中醫部吳宜蓁醫師經中醫辨證論治後,認為吳先生屬肝陽上亢型的失眠,給予平肝熄風和重鎮安神的藥物,並搭配針灸翳風、完骨、內關、神門及三陰交等穴位,有效縮短患者入睡的時間。
從需躺床2小時縮短到半小時即可入睡,整體睡眠時間也從2個小時增加到3個多小時,夜尿次數減少,睡眠品質改善,病人不再害怕躺床睡不著。吳宜蓁醫師指出,老年人因為褪黑激素濃度降低與深層睡眠期減少,容易有睡不好的問題,睡眠品質差會造成抗利尿激素分泌減少,而夜尿次數增多,進而惡化睡眠品質,形成惡性循環。但是,失眠並不是老年人的專利,現代人工作壓力大,常會加班到深夜,壓力也會造成失眠,所以說失眠已是個越來越常見的問題。
而西醫主要會使用鎮定安眠劑來治療失眠,但鎮定安眠劑患者都會擔心依賴性的問題,或服用時間過長,若突然停藥易造成反彈性失眠。吳宜蓁醫師說明失眠在中醫屬於「不寐」,涉及多個臟腑的病變,主要分成肝鬱化火、陰虛火旺等實證,或心脾兩虛、肝腎陰虛等虛證兩種,中醫會用降火和補虛兩大方法,依據病人不同的體質和病因來對症下藥,例如肝陽上亢肝火上炎的人給予龍骨牡蠣等重鎮安神藥,心脾兩虛會給予當歸、酸棗仁等養心補血藥,從根本去調理,可有效和穩定改善睡眠品質,使失眠不再成為困擾。

睡不著又尿多,7旬翁用中藥+針灸改善
match 生活網/健康醫療網~2020年02月04日
☆ ☆ ☆
新增說明文字
☆ ☆ ☆
中醫教4穴位提升免疫,阿膠真假辨別
★ 扶原中醫診所

武漢肺炎感染及致死的病例尚未緩和,要抵抗肺炎除了戴口罩、勤洗手以外,我們也不能忽視照顧好自身的免疫力,扶原中醫診所院長郭大維醫師和大家分享能夠幫助活血、提升免疫力的四大穴位,讓大家也能提升自我防護力,保護自己也保護身邊的人。郭大維醫師表示,除了按穴位、透過中藥材補血外,大家也別忘了日常中一定要有充足的睡眠,也不要過於勞累,隨著天氣變化來增添衣物!
★ ① 腎俞穴:位在下背部兩側,屬膀胱經。中醫講腎為先天之本,因此按摩此穴具有補腎益氣 的功效。② 關元穴:位在肚臍往下四指處,屬任脈。此穴會匯集全身血液,是強健身體的重要穴位,具有鞏固元氣的功效。③ 血海穴:屬脾經,位在膝蓋內側上方。顧名思義這裡就是血液最豐沛的地方,能夠幫助調血養血,同時也是濕疹、蕁麻疹等皮膚病的常用穴位。④ 足三里穴:屬胃經,位在膝蓋下方四指處,能夠調理陰陽、健脾和胃。
★ 阿膠+當歸、熟地助補血。阿膠+桃仁、紅花助活血。想要增強抵抗力,平常我們也可以透過一些中藥材來補血,最常見的就是當歸、何首烏,另外比較特別的還有之前甄嬛傳裡面常常出現的阿膠。當阿膠和當歸熟地一起,就具有補血的功效,那和桃仁、紅花補起來,就有活血的作用。辨別阿膠真假的方法:但阿膠價錢比較高,很多人都會說擔心買到假的,這邊我也教大家一個簡易辨別的方法,把阿膠放在用手機的手電筒上,如果透出紅色的光,就是真品。

中醫教4穴位提升免疫,阿膠真假辨別
match 生活網/優活健康網~2020年02月17日


腳是人類第二個心臟!三招運動讓腳穩了,身體才會健康
★ 盧映慈

在心血管科的醫師眼裡,「腳」是第二個心臟。並不是說腳也可以像心臟一樣,負責維持我們的生命,但腳卻跟心臟一樣,容納了很多血液。如果用平均身高來計算,腳的血液要流回心臟,必須要往上1公尺,需要的壓力不會輸給要打出血液的心臟。所以一旦腳的功能下降,血液無法順利的送回心臟,就會在腳開始堆積。而不流動的血,就像不流動的池水,久了就會變得黏稠,慢慢形成血栓。
國泰醫院心血管中心醫師張嘉修說,其實有8成的下肢急性血栓都是來自心臟,所以如果腳堵塞了,其實正代表心血管是不健康的狀態。不過其實透過適當的運動,可以讓腳部的肌肉加強,增加血液循環的能力,也比較不容易出現血栓,或是讓血栓堆積在腳;而腳部的微血管顧好了,身體其他地方的血液循環也會變好,也因為支撐身體的腳部健康了,活動力也會增加,等於讓全身都健康起來。
★ ① 開腳趾:😂 輕鬆的坐姿,雙腳踏平在地上。😂 用力把5隻腳趾往外撐開,維持5秒收回;再往內緊縮,一樣維持5秒。(重複動作10次。)
★ ② 深轉腳踝:😂 輕鬆的坐姿,雙腳踏平在地上。😂 微微抬起左腿,以大腳趾為畫筆,在空中畫圓,同時使腳踝逆時針旋轉15~20圈,之後換成順時針旋轉15~20圈。😂 換腳重複上述動作。
★ ③ 腳跟拉伸:😂 輕鬆的坐姿,雙腳踏平在地上。😂 可以利用一條彈力帶纏繞在重家具上,舉起一隻腳,另外一端纏在腳背上。😂 勾腳掌,讓腳掌呈現90度,如果可以再往內收,維持5秒,感覺腳跟有拉伸,重複10~15次。😂 換腳重複動作。

腳是人類第二個心臟!三招運動讓腳穩了,身體才會健康
HEHO 健康~2019年11月10日
☆ ☆ ☆
新增說明文字
☆ ☆ ☆
年後胖三斤,按穴位助瘦腰肚
★ 新聞部/綜合報導

農曆新年與親戚好友團圓相聚,再加上假期放鬆,難免大吃大喝,生活作息不像平常上班時的規律,等到過完年後回到工作崗位,突然發現自己的身材走樣了,甚至肚子胖了一圈,衣服和褲子好像穿不下,這時候真的要買新衣新褲了。肥胖由於陽氣虛衰、痰濕偏盛安南醫院中醫部賴建銘醫師說,現代高熱量的飲食與靜式的生活型態,肥胖儼然成為「通病」。
肥胖不只影響外貌和體型,而且還會影響自身的健康,例如:不孕症、高血壓、糖尿病、退化性關節炎等疾病的發生。中醫認為肥胖,主要是由於「陽氣虛衰,痰濕偏盛」所導致,脂肪屬於「痰濕」的一種,藉由專業中醫師針對個人體質來辨證論治,利用中藥或針灸調養,確實能達到改善肥胖的體質而進一步健康減重。肥胖常見的三種體質:
① 脾虛濕阻型:表現為食慾不佳,倦怠疲勞,四肢沉重,腸胃脹氣,大便軟黏,晨起時臉部及下半身水腫,體型以下半身肥胖為主等。可用健脾利濕、袪痰消脂來做調理。
② 氣血虛弱型:表現為肌肉鬆垮無力,全身均勻型肥胖,食量不多,吃得少卻容易胖,平時易感到疲倦,甚至頭暈心悸,手腳冰冷,稍微動一下就氣喘呼呼等。可用補養氣血來加強新陳代謝。
③ 胃火旺盛型:表現為胃口好,食量大,暴飲暴食,消化快,吃完東西後容易餓,飲食不忌口,面部及皮膚容易出油,口渴,口臭,嘴破,宿便排不淨等。宜清胃熱、潤腸通便來調理。針灸方面,賴建銘表示亦可選用一些穴位來調理,如:水分、大橫、天樞、關元、足三里、陰陵泉、內庭等穴來促進水分代謝、幫助腸胃運化,過年好好享瘦人生,過年後多運動促進新陳代謝生活作息規律勿熬夜飲食盡量避免辛辣炸烤和生冷食物。

年後胖三斤,按穴位助瘦腰肚
match 生活網/優活健康網~2020年02月11日
☆ ☆ ☆
新增說明文字
☆ ☆ ☆
基本保暖這樣做,不怕風邪入侵易感冒
★ 林怡亭/報導

天氣忽冷忽熱,可能一不小心就因此感冒,臨床上就有不少因感冒或手腳冰冷、畏寒怕風等因素而求診的病患;花蓮慈濟醫院中醫部醫師陳中奎指出,除了可透過用藥治療舒緩症狀外,預防勝於治療,最重要平時可從基本保暖做起,並可搭配穴位按摩的方式,達到保養身體的目的。在傳統中醫認為,心臟五行屬火,因此當天氣寒冷或身體虛弱時,心臟功能的輸出能量就會變小,這時就會使手腳感到寒冷。
陳中奎醫師表示,若為腸胃缺少能量時,就容易出現腹瀉情況,一旦風邪、寒邪入侵,就會使關結循環開始變差,造成筋骨痛情況,又以早上剛起床陽氣較弱時,症狀更容易加劇。但究竟該如何保養身體呢,陳中奎醫師強調,首先可從腸胃保護與保暖等方向做起,首先除了戒除生冷食物,平時可利用圍巾或穿帽T的方式保暖脖頸與頭部後方的風池穴等部位,早上起床梳洗時,則使用溫熱的水來盥洗,避免身體因接觸冷水造成過度刺激。
另外,也可按壓位於雙手五指間隙的八邪穴位,以每次五到十分鐘,且兩到三個循環為主,有助於增強心臟能量,改善身體不適。若感到胸口悶悶的感覺,民眾也可嘗試按揉肩膀與胸大肌交界處等心、肺經經過的部位,有助於舒緩不適;陳中奎醫師提醒,若想透過吃火鍋或者吃補湯的方式來進補,則應避免補過頭,甚至避免服用沒有來源根據的偏方,尤其若有三高等慢性疾病的患者,則應事前諮詢專科醫師的意見,避免因進補,反而傷身。

基本保暖這樣做,不怕風邪入侵易感冒
match 生活網/健康醫療網~2020年02月09日


對付肩頸痠痛,按摩4個穴道馬上見效
★ 艾蜜莉

經常肩頸僵硬、痠痛不適嗎?大多數人肩頸痠痛是因為長期姿勢不良、缺乏運動、血液循環不良所導致的。因為長時間維持一個姿勢,會讓肩頸的肌肉一直處於緊繃狀態,無法休息導致缺氧、缺血而僵硬。想要改善這種情況一再發生,注意姿勢的正確及運動很重要。但如果你現在已經苦於肩頸的痠痛,告訴你4個神奇穴道,可以有效舒緩痠痛不適,並幫助肩頸的血液循環更順暢。
① 肩外俞穴:位於頸背部,第一胸椎棘突,往左右各约四指寬處。
② 中府穴:位於人體的胸外側部,與第一肋間隙平行。將右手三指併攏,放在胸窩上,中指指腹位置即是。
③ 手三里穴:位於手肘彎曲外側的橫紋尾端處(曲池穴),再往下三橫指寬位置。
④ 風池穴:位於後頸部頭骨下,兩條大筋外緣陷窩中,相當於耳垂齊平。

對付肩頸痠痛,按摩4個穴道馬上見效
match 生活網/HEHO 健康~2020年02月17日
☆ ☆ ☆
新增說明文字
☆ ☆ ☆
啟動身體免疫力!5個穴道解決身體小毛病
★ 艾蜜莉

身體總是不斷出現各種小毛病嗎?這可能是因為身體的免疫力不平衡所導致的。從中醫的角度來看,只要身體的「陰」和「陽」平衡,免疫力就會好,身體自然就會有精神、健康。那怎麼讓身體的陰陽平衡呢?除了維持良好的飲食、生活習慣,也可以透過按摩穴道來保養身體喔!以下就來介紹5個穴道,多按摩可以幫助改善這些惱人的小毛病,還可以讓免疫力變好。
① 皮膚癢:曲池穴。位置:手肘彎曲外側的橫紋尾端。
② 鼻子過敏:迎香穴。位置:鼻翼外緣的法令紋處。
③ 氣喘:列缺穴。位置:兩手拇指虎口接合交叉,食指位置處。
④ 感冒不斷:合谷穴。位置:虎口併攏,位於肌肉凸起最高處。
⑤ 腸胃不適:足三里穴。位置:站姿彎腰,同側手的虎口圍住髕骨上外緣,其餘四指向下,中指指尖處。

啟動身體免疫力!5個穴道解決身體小毛病
match 生活網/HEHO 健康~2020年01月30日


長假過太爽,4招調整收假症候群
★ 中時電子報

長假期間,很多人有熬夜、暴飲暴食等情況,導致睡眠規律、飲食規律被打亂,從而出現一些胃腸道症狀、睡眠紊亂、精神焦慮等。恢復上班後,很多人都提不起精神,頭昏腦漲,感覺很疲倦,心情煩躁。最好的方法就是調整作息,晚上11時之前要上床睡覺,中午適當午休。如果晚上難以入睡,可洗熱水澡、熱水泡腳有助於睡眠;晚飯後散步、睡前輕按頭部緩解不適。上班前可洗個熱水澡,能消除體表代謝的排泄物,使毛細血管擴張,有效消除疲勞。
節後要注意調整飲食,多吃新鮮綠葉蔬菜等「清火」食品,還可適當吃一些消積食品,如山楂片,加快胃腸道新陳代謝,減輕肥甘厚膩帶來的胃腸道負擔。在調理腸胃方面可按摩穴位。每天用拇指按揉中脘穴、梁門穴和足三里穴各3分鐘。摩腹5分鐘,摩腹時取仰臥位,雙膝屈曲,將手掌疊放於上腹部並施加一定壓力,以肚臍為中心做環形揉動,動作要緩慢、均勻,以腹內有熱感、舒適為宜。摩腹與按揉穴位合用有助於快速消除胃部癥狀,緩解胃脘不適。按摩太陽穴、風池穴可清腦明目、緩解頭部不適;按摩湧泉穴可調整身心機能、增加體力。
以下3款藥膳能幫助胃腸功能恢復正常。① 雞內金白蘿蔔粥:雞內金10克,白蘿蔔50克,粳米100克。將雞內金用小火炒至黃褐色,研成細末備用。再將粳米入鍋煮粥,待米爛時兌入雞內金粉,再煮10分鐘即成。雞內金健脾胃,白蘿蔔能消積化食,兩者同用,對飲食積滯很有效。② 山楂麥芽飲:生山楂25克,炒麥芽15克。將生山楂與炒麥芽用沸水沖泡,代茶飲用,適用於食積不消、脘腹脹痛、脾虛食少者飲用。③ 紅蓮子紅棗燉雪蛤:紅棗(去核)10個,雪蛤40克,冰糖適量,紅蓮子40克,高麗參10克,加水燉服,可增強抵抗力、強體質,對於舟車勞頓後引起的體力透支、疲憊等現象有較好地緩解作用。

長假過太爽,4招調整收假症候群
match 生活網/中時電子報~2020年02月08日
☆ ☆ ☆
新增說明文字
☆ ☆ ☆
肚腹多三層肉,瘦腰肚針灸幫上忙
★ 編輯部整理

假期放鬆,難免大吃大喝,生活作息不像平常上班時的規律,等到過完年後回到工作崗位,突然發現自己的身材走樣了,甚至肚子胖了一圈,衣服和褲子好像穿不下,這時候真的要買新衣新褲了。安南醫院中醫部賴建銘醫師說,現代高熱量的飲食與靜式的生活型態,肥胖儼然成為「通病」,肥胖不只影響外貌和體型,而且還會影響自身的健康,例如:不孕症、高血壓、糖尿病、退化性關節炎等疾病的發生。
中醫認為肥胖,主要是由於「陽氣虛衰,痰濕偏盛」所導致,脂肪屬於「痰濕」的一種,藉由專業中醫師針對個人體質來辨證論治,利用中藥或針灸調養,確實能達到改善肥胖的體質而進一步健康減重。針灸方面,賴建銘表示亦可選用一些穴位來調理,如:水分、大橫、天樞、關元、足三里、陰陵泉、內庭等穴來促進水分代謝、幫助腸胃運化,過年好好享瘦人生,過年後多運動促進新陳代謝生活作息規律勿熬夜飲食盡量避免辛辣炸烤和生冷食物。肥胖常見的三種體質:
① 脾虛濕阻型:表現為食慾不佳,倦怠疲勞,四肢沉重,腸胃脹氣,大便軟黏,晨起時臉部及下半身水腫,體型以下半身肥胖為主等。可用健脾利濕、袪痰消脂來做調理。
② 氣血虛弱型:表現為肌肉鬆垮無力,全身均勻型肥胖,食量不多,吃得少卻容易胖,平時易感到疲倦,甚至頭暈心悸,手腳冰冷,稍微動一下就氣喘呼呼等。可用補養氣血來加強新陳代謝。
③ 胃火旺盛型:表現為胃口好,食量大,暴飲暴食,消化快,吃完東西後容易餓,飲食不忌口,面部及皮膚容易出油,口渴,口臭,嘴破,宿便排不淨等。宜清胃熱、潤腸通便來調理。

肚腹多三層肉,瘦腰肚針灸幫上忙
match 生活網/健康醫療網~2020年02月19日
☆ ☆ ☆
新增說明文字
☆ ☆ ☆
拍打十二原穴,顧好五臟六腑
★ 穴道運動

原穴在人體所有穴位中是十分重要的穴位,是臟腑的原氣經過和留止的部位。原氣也就是元氣,原氣來源於腎,這種腎間的動氣,是人體生命的本源,也是生命的最根本的能量。原氣由先天之精所化生,發源於腎,通過三焦的通路傳遍全身,推動臟腑等一切組織器官的活動。因此臟腑發生疾病時,就會反映到相應的原穴上來。通過原穴的各種異常變化,可以推知臟腑的疾病,又可推知臟腑的盛衰。原穴基本分布在腕關節、踝關節附近,在手掌指關節和足跖趾關節之後。
依據《靈樞》記載,「節之交,三百六十五會。」全身關節空隙部位的相交合的地方,共有365處,也就是365個穴位,是經絡之氣聚集地。這裡所說的關節部位,是血氣遊行出入的部位,並不是皮肉筋骨的局部形態。十二原穴出於四肢關節部位。肘關節和膝關節以下的穴位都可以用來主治五臟的疾病,這就是遠道取穴,治病效果反而很好。在肘關節和膝關節以下的五輸穴中的原穴又是十分重要的。所以五臟有病,就應取十二原穴。
十二原穴是五臟稟受365節經氣集中的部位,也就是說,十二原穴是365個穴位中最重要的穴位了。五臟發生病變,就會反映到十二原穴上,而十二原穴各有所屬的內臟。只有明確了各原穴的特性,觀察它的反應,才能知道五臟的情況。肺和心位於胸膈以上,屬於陽位。肺是陽中的少陰,它的原穴是太淵穴,太淵穴在手腕掌橫紋上靠前側的位置,左右手各一個共兩個穴。心是陽中的太陽穴,它的原穴是大陵穴,大陵穴在手腕掌橫紋的中點處,左右二穴。
肝、脾、腎位於胸膈以下,屬於陰位。肝是陰中的少陽,它的原穴是太沖穴,太沖穴在腳背上,第一、第二跖骨結合部凹陷的地方,左右腳上各一個共兩個。脾是陰中的至陰,它的原穴是太白穴,太白穴在腳大拇趾內側第一跖骨後下方凹陷的地方,左右腳各一個。腎是陰中的太陰,它的原穴是太溪穴,太溪穴在足內側,在腳的內踝與跟腱之間凹陷的地方,左右腳共兩個。五臟的原穴加起來是十個。還有兩個原穴是膏和肓的原穴。
有一個成語叫「病入膏肓」。「膏」就是心尖的脂肪,「肓」指心臟與膈膜之間。膏的原穴是鳩尾穴,鳩尾穴在胸前,胸壁前下端的劍突下半寸,屬任脈,只有一個穴。肓的原穴為脖胦就是氣海穴,下氣海,在肚臍下一寸半,兩個手指並攏橫放的地方,屬任脈,只有一個穴。以上可知,左右太淵穴、大陵穴、太沖穴、太白穴、太溪穴及鳩尾穴、氣海穴,這十二原穴,是臟腑之氣輸送在體表的地方,所以能夠治療五臟六腑的各種疾病。在臨床上,針刺原穴能使原氣強盛,並通達相應地臟腑,調節臟腑功能,從而達到維護生命的正能量,抵抗治癒病邪的作用。
自己如何拍打原穴呢?先拍打手上的原穴(太淵穴、大陵穴),用右手掌拍打左手內側的手腕,然後再用左手掌拍打右手內側的手腕,基本上把手上的原穴拍打到了。打完手上的原穴,再拍打腳上的原穴(太白穴、太沖穴、太溪穴),用手掌拍打腳的內踝骨和外踝骨周圍的地方,還有趾後方,範圍可以大一些,這樣就基本上把每隻腳上的三個原穴拍打到了。拍打到皮膚微微泛紅,有的人還會出痧。打了之後有點微微的痛,但會覺得很舒服,那就是合適的。拍打十二原穴能調動全身的原氣,提高人體免疫力,貴在堅持。

拍打十二原穴,顧好五臟六腑
match 生活網/中時電子報~2020年02月15日
☆ ☆ ☆
穴道經絡10903輯
穴道經絡10902輯
穴道經絡10901輯
社區營造游民 ▶ 部落格文章輯
☆ ☆ ☆
新增說明文字
※ ※ ※
※ ※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