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智之家可設在社區、採用在地照服人員 |
老翁騎車自摔,不是中風竟是長極惡腦瘤
★ 曾雪蒨/台中報導
★
一名廖姓老翁4年前騎車自摔,家人才發現他走路也不穩,以為腦中風造成,沒想到就醫檢查竟然發現右顳葉一顆最惡性的癌症「膠母細胞瘤」,原本3年存活率只有16%,但患者接受醫師建議,先開刀切除再進行加強放射線治療與口服標靶化療藥,追蹤至今4年,腫瘤已經完全消失且未復發,今年開心歡度80大壽生日。
台中榮總放射腫瘤中心醫師游惟強醫師表示,過去單純切除腫瘤後進行化放療,國內平均3年存活率只有16%,但該院從2010年起,針對腦部神經膠母細胞瘤患者進行「大範圍切除手術合併精準局部加強放射治療與口服化療藥物」,治療至今收治42個患者接受該治療方式,平均3年存活率拉高到44.1%,是過去治療存活率的兩倍多,是罹患該癌症患者一大福音。
台中榮總神經醫學中心神經外科主任李旭東指出,神經膠母細胞瘤是相當高惡性的腦瘤,根據統計,台灣地區每年新增神經膠母細胞瘤約300名,神經膠母細胞瘤主要的臨床症狀有持續頭痛、頭昏、失眠、視力障礙、記憶混亂、言語困難以及肢體障礙,初期症狀與中風不易區別。由於初期腦瘤症狀與中風難區別,放射科醫師游惟強提醒,民眾如果出現眩暈、頭痛、走路不穩、視力突然模糊出現複視影像、言語困難等症狀,經過治療兩周未見改善,可能是腦部長腫瘤壓迫到相關神經部位出現症狀,建議就醫檢查並接受治療,才不會延誤治療。
★
老翁騎車自摔,不是中風竟是長極惡腦瘤
蘋果日報/即時新聞~2017年09月15日/膠母細胞瘤
衛福部開放細胞治療,為癌症患者開啟另扇門
民報/新聞 ~ 2018年09月04日
★
★
胃腸道基質瘤難察覺,有這些徵兆應及早就醫
★ 黃仲丘/台北報導
★
胃腸道基質瘤是一種消化道的惡性肉瘤,也可能轉移到肝臟或腹部其他器官,醫師表示,許多民眾常將其當作胃癌,其實胃癌發生在上皮細胞,胃腸道基質瘤則是發生在第二層的平滑肌,因此不容易被發現,提醒如果經常出現腸胃不適,如腹痛、噁心或嘔吐、易飽足感、體重減輕、甚至於腸胃道出血或阻塞等症狀,應儘快至醫院檢查,免延誤病情。
根據衛福部統計,台灣每年胃腸道基質瘤的發生率每年約新增300例,雖然發生率佔所有胃腸道癌症不到1%,,但卻是胃腸道最常見的惡性間質腫瘤,嘉義長庚醫院血液腫瘤科主任呂長賢表示,胃腸道基質瘤通常發生在50到70歲,許多民眾誤以為胃腸道基質瘤就是胃癌,由於胃腸道基質瘤不會出現糞便潛血反應,也沒有特殊的癌症指標可以檢測,如果腫瘤不夠大,一般內視鏡檢查也不容易被發現。
根據統計,有50%的胃腸道基質瘤發生在胃部,25%發生在小腸,另外25%則發生在胃腸道其他位置,呂長賢說,過去因為致病因子不明,一旦復發或轉移,患者往往在二、三年內就死亡,但現在手術切除之外,加上標靶藥物的治療,約八成有出現轉移或復發的胃腸道基質瘤患者接受標靶治療後可獲得有效的腫瘤控制,另外也提醒,開刀後仍要定期回診、遵循醫囑不換藥,都是治療不二法門。
聖馬爾定醫院血液腫瘤科暨癌症防治中心主任蕭士銓提醒,沒有所謂良性的胃腸道基質瘤,所有的胃腸道基質瘤都有轉變成惡性腫瘤可能,即使之前曾經接受手術且完全切除腫瘤,患者仍需要每三到六個月回診接受超音波或電腦斷層影像檢查,以追蹤腫瘤是否復發或轉移;也提醒如果經常出現腸胃不適,如腹痛、噁心或嘔吐、易飽足感、體重減輕、甚至於腸胃道出血或阻塞等症狀,應儘快至醫院檢查。
★
胃腸道基質瘤難察覺,有這些徵兆應及早就醫
蘋果日報/即時新聞~2017年09月02日
不明腹痛腹脹,當心大腸癌找上門
蘋果日報/即時新聞~2018年06月29日
☆ ☆ ☆
新增說明文字 |
肩膀疼痛別輕忽,當心胸腺癌找上門
★ 劉榮輝/台南報導
★
台南53歲的何姓男子半年前出現右肩疼痛症狀,尤其下班後特別容易痠痛,剛開始到診所求診,還自費打玻尿酸,但都不見改善,晚上睡覺痛得更厲害,常常要吃止痛藥才可以入睡,之後到台南市立安南醫院骨科求診,X光檢查發現在肩胛骨出現溶骨性病變,透過病理切片與胸部電腦斷層檢查,發現在前縱膈腔有一個腫瘤,經手術切除,證實是胸腺癌,目前仍接受化療中。台南市立安南醫院骨科醫師許惟傑表示,胸腺腫瘤是一個相當罕見的腫瘤,好發在前縱膈腔,佔所有癌症的0.5%,在台灣發生率為每10萬人有0.63個案數。
胸腺腫瘤分良性 (Thymoma) 與極度惡性胸腺癌 (Thymic carcinoma)。胸腺腫瘤因為較深層,診斷時病患大多無臨床症狀,一部分的胸腺瘤病患會有副腫瘤症候群,常見的副腫瘤症候群包含重症肌無力、純紅血球再生不良和低丙型球蛋白血症。許惟傑說,胸腺癌好發年紀為中年,男性比較略高於女性,具高度侵犯性,大多數病患有胸部不適、咳嗽、橫膈神經痲痺、上腔靜脈阻塞或遠處骨轉移引起的疼痛。
遠端轉移好發位置為肋膜、肺部、骨頭及肝臟。而依據醫療文獻,骨頭轉移大多發生於脊椎與長骨,像何姓男子轉移到肩胛骨的情況,全球只有零星個案報告。肩膀疼痛的原因包羅萬象,像是肌肉緊繃、二頭肌發炎、五十肩、旋轉肌破裂、夾擊症候群、頸椎病灶及退化性關節炎都是可能的原因,如果症狀持續超過一個月,吃藥打針都不見改善,建議到大醫院接受檢查,對症下藥,以免小病拖成大病。
★
肩膀疼痛別輕忽,當心胸腺癌找上門
蘋果日報 即時新聞~2018年02月02日
★
★
好發於適孕齡女性,紅斑性狼瘡難纏又稱「不死癌症」
◎ 黃筱珮/新竹報導
★
美國流行樂壇小天后賽琳娜戈梅茲(Selena Gomez),24歲時因為紅斑性狼瘡復發引起腎臟問題,接受腎臟移植手術,消息傳出備受關注。醫師提醒,紅斑性狼瘡為自體免疫疾病的一種,好發在適孕年齡的女性身上,尤其以20至40歲女生為大宗,如果有疑似症狀要特別注意。新竹馬偕過敏免疫風濕科醫師蔡文彬表示,紅斑性狼瘡是自身抗體攻擊全身健康器官引起的發炎疾病,好發在適孕年齡的女性身上,以20至40歲女生為大宗,病患常有的症狀為關節疼痛腫脹、莫名發燒、肌肉痛、身體疲累,或是臉部、身上泛起紅色皮疹。
新竹馬偕皮膚科醫師謝雅如表示,皮疹發作呈現方式皆不同,如沒有經過醫師專業診斷、並藉由血清、切片檢測則很難確診。蔡文彬表示,免疫系統是人體對抗疾病的防衛機制,正常情況下,人體會產生抗體對抗外面入侵的病菌;但免疫系統異常的病患,則是體內產生抗體攻擊自身組織,繼而引發炎性反應,最終造成自身組織及器官的破壞。
根據國家衛生研究院指出,自體免疫疾病是台灣十大重大傷病中的第三名,因人體免疫系統攻擊患者正常組織的疾病,因此又有「不死癌症」稱號。像是紅斑性狼瘡、類風濕性關節炎、血管炎、乾燥症,以及硬皮症都是免疫疾病中的一環,全台約有40至50萬名患者。蔡文彬表示,有紅斑性狼瘡基因不見得會發病,若伴隨後天環境的刺激較易誘發,像是細菌、病毒感染、日曬、作息、壓力大等。目前類固醇與免疫抑制劑藥物為治療紅斑性狼瘡的主要醫治藥物,可有效抑制身體炎性反應。
蔡文彬提醒,罹患紅斑性狼瘡腎炎的病患在飲食方面需採用低鈉飲食、少油、少鹽,減輕腎臟負擔。另外患者因有高度骨質疏鬆危險性,美國風濕病學會也建議,對於長期使用類固醇的病患,每日應補充800~1000 IU的維他命D,適當補充鈣質與維他命D也有助於病情改善。由於紅斑性狼瘡的症狀表現因人而異,如發現不明原因造成的病症且侵犯多處器官,則需高度懷疑為自體免疫性疾病,建議透過醫師專業評估與特定發炎器官切片檢查,找出相關病因並且對症下藥。
★
好發於適孕齡女性,紅斑性狼瘡難纏又稱「不死癌症」
民報/新聞~2018年12月06日/免疫系統
★
★
日本人靠著喝白開水,就能預防癌細胞滋生!
◎ Ceres/未分類
★
癌症是人人聞之色變的一種疾病,有很多種癌症至今都沒有治愈的方法。癌症也被稱為「絕症」,只要聽說某個人罹患癌症,基本就是下了死亡判決書。癌症有一個特點大家必須要知道,就是35℃下是癌細胞最喜歡的溫度,也是令它們最活躍的溫度。一旦身體溫度高於39.6℃,癌細胞就會死亡!既然低體溫容易罹患癌症,那麼高溫是不是可以殺滅癌細胞呢?答案是這絕對是可以的!這不是開玩笑,熱療已經成為對付腫瘤的一種新方法,國外醫學家甚至將它稱作「醫療春天的到來」。
從世界範圍來看,被稱為「醫學之父」的古希臘名醫 Hippocrates 也曾用加熱法來治療腫瘤。一百多年前,德國醫生 Coley 發表了有關「發熱療法」的研究,往患者體內注射「Coley 毒素」誘發患者發熱,他用這種方法治療了38例晚期癌症。癌症細胞比正常的人體細胞更為「怕熱」,所以,在同樣的加熱溫度下,癌細胞熱得停止生長,正常的組織細胞卻依然可以「悠哉遊哉」。這樣一來,既能殺滅腫瘤組織,又可以最大限度避免「誤傷」正常組織。
有人也曾經試過把自己架在火上烤,希望借此能殺滅體內的癌細胞,這就有點「病急亂投醫」了,因為人體的導熱性比較差,烤火或者蒸桑拿無法將熱量傳遞到腫瘤組織,所以起不到殺滅癌細胞的作用。如果將身體長時間暴露在高溫之下,可能會導致身體組織脫水和灼傷,這是得不償失的一種做法。
而且熱療對實體腫瘤效果比較明顯,而對於白血病幾乎沒什麼效果,因為白血病的病源在骨髓中,我們目前的醫學是無法讓高溫進入全身骨髓的。所以與其等患了癌症再去找方法,不如學會預防癌症。既然我們知道低溫是癌細胞最喜歡的溫度,那就設法提升自身溫度,把癌細胞滋生的溫床徹底掀翻掉!醫學研究表明,體溫每升高1℃,人體免疫力就會提高30%;相反,體溫降低,免疫力就會下降。
■ 怎樣提高基礎體溫呢?試試下面的方法吧。
① 每天喝五杯白開水,持之以恆。
② 少淋浴,多泡熱水澡,使血液循環更暢通,保持酶的活性。
③ 增加體力勞動,至少在家做家務少用吸塵器、洗衣機之類的,親自動手吧。
④ 夏天少開冷氣。
⑤ 不要過分減少鹽分的攝入。
⑥ 不要過度飲食,少吃冰冷的食物。
其中最重要的就是第一點,現在很多人都用純淨水來代替白開水,這並不是一種健康的習慣。如今日本很流行白湯排毒法,也就是要把水煮沸,然後喝溫熱的白開水排毒!這種療法源自於印度的阿育吠陀(Aayurveda),只要身體熱起來就能達到和用芝麻油按摩讓身體熱起來同樣的效果!由於簡單又不必花錢,因此日本藝人千葉麗子推薦之後, 一群明星也效仿,成功造成一股風潮。煮開並沸騰3分鐘的開水,可以使水中的氯氣及壹些有害物質被蒸發掉,同時又能保持水中對人體必須的營養物質。
■ 堅持每天五杯白開水,不僅能提高基礎體溫,還有很多意想不到的效果喔!
① 緩解便秘,多喝白開水可以促進胃腸蠕動,軟化大便。
② 利尿,白開水有利尿的功效,可以使輸尿管、膀胱流暢,防止結石發生和細菌感染。
③ 幫助身體排毒,喝熱水時體溫上升,會使得毒素隨汗液一起排出體外。
④ 減少痛經,白開水的熱量對腹部肌肉有著鎮靜和舒緩的效果,能有效減少痛經。
⑤ 減肥,喝白開水能促進新陳代謝,有助於分解脂肪組織。
⑥ 緩解咳嗽和喉嚨痛,白開水是天然的感冒良藥,它的化痰效果使你的喉嚨不會有那麼重的異物感,而且喝幾口白開水,鼻子也很容易通氣。
■ 喝白開水也不能盲目地硬灌,最好分時間段飲用,效果會倍增喔。
① 早晨剛起床,此時正是血液缺水狀態。
② 上午8時至10時左右,可補充工作時間流汗失去的水分。
③ 下午3時左右,正是休息的時刻。
④ 睡前,睡覺時血液的濃度會增高,如睡前適量飲水會沖淡積壓液,擴張血管,對身體有好處。
很多人往往在口渴時才想起喝水,而且往往是大口喝,這種做法也是不對的。喝水太快太急會無形中把很多空氣一起吞嚥下去,容易引起打嗝或是腹脹,因此最好先將水含在口中,再緩緩喝下,尤其是腸胃虛弱的人,喝水更應該一口一口慢慢喝。從今天開始記得要每天都喝溫熱開水,提早預防癌症!癌症是十分頑強的一種病症,千萬不要等到患病後才後悔為何沒有早預防。了解癌細胞的生存環境,知道它的弱點,將癌症扼殺在搖籃裡。把這篇文章分享出去,讓大家都深入了解一下吧!
★
日本人靠著喝白開水,就能預防癌細胞滋生!
boMb01 ~ 2015年12月04日
晚期胰腺癌不絕望!今起健保給付新藥救命
蘋果日報/即時新聞~2018年08月01日
持續三個月腰背痛,小心罹患胰臟癌
蘋果日報 即時新聞~2018年08月04日
☆ ☆ ☆
新增說明文字 |
咽喉癌如桌球大,免疫療法救了她
★ 黃仲丘/台北報導
★
一名80多歲的老奶奶,在今年時脖子出現一個腫塊,想不到腫塊逐漸增大,給醫師檢查,才發現奶奶的扁桃腺長了顆4公分到5公分大的腫瘤,有如一顆桌球,確診罹患口咽癌第四期,由於老奶奶年事已高,評估已無法再使用化療標靶,最後改採副作用較小的免疫療法,半年後,脖子的腫瘤幾乎消失,3個月後再追蹤也未有復發。
收治老奶奶的台北榮總腫瘤醫學部藥物治療科主任楊慕華表示,頭頸癌包括口腔癌、口咽癌、下咽癌、喉癌等,前期近9成可治癒,但如老奶奶的中晚期患者,3到5年內有5成機率會再復發,由於頭頸癌的生長位置容易引起呼吸道阻塞、肺炎等併發症,傳統的鉑化學標靶藥物是復發後的第一線治療,如果失敗,後續的二線藥物治療效果也就更差。
楊慕華說,目前食藥署已核准應用於頭頸癌的新型免疫療法,可做為當一線藥物鉑化學標靶藥物治療失敗後,復發或轉移的頭頸部鱗狀細胞癌患者的二線治療,相較於傳統的化療、放療攻擊的是癌細胞,免疫療法則是藉由活化自體免疫來達到治療效果,評估老奶奶年事已高,無法承受傳統化療、放療的副作用,因此直接以免疫療法為她進行近半年的療程,半年後老奶奶的腫瘤已幾乎消失,近3個月後再追蹤也未有復發。
馬偕紀念醫院癌症中心主任張義芳表示,傳統的頭頸癌治療會發生疲倦、皮膚反應、掉髮、食慾不佳等副作用,新型的免疫療法副作用較小,但也可能出現身體各器官的發炎反應,楊慕華表示,雖然免疫療法可讓經第一線藥物治療後失敗的頭頸癌患者,存活率提升近1倍,但如果患者本身有自體免疫疾病、長期服用類固醇藥物等,使用免疫療法可能有較大風險。楊慕華表示,目前免疫療法需自費,1個月的療程約20萬元,至少要持續半年才有明顯效果,也就是一個療程約120萬元起跳,但由於副作用較小,對一線癌症治療失敗的患者可提供一線曙光。
★
咽喉癌如桌球大,免疫療法救了她
蘋果日報/即時新聞~2017年09月07日
【暖流】前牧師與牧師娘先後罹癌,自勉「醫生判定不代表上帝的判決」
蘋果日報 即時新聞~2018年08月15日
★
★
罹癌陰影伴童年,17歲美少女勇敢抗癌
★ 黃仲丘/台北報導
★
現年20歲的王巧華,從小學起就發現左胸有小腫塊,乳房可能長惡性腫瘤的恐懼感,在成長過程中一直揮之不去,直到17歲那年,醫師告知她罹患乳癌第二期,已有部分轉移至淋巴,回憶剛得知的當下,她說:「我的世界瞬間崩塌,何況我只是一個17歲的女孩。」幸虧有家人陪伴,讓她成功克服化療放療,原本一度不想再拍照的她,決定留下與家人的美好回憶,首次與家人穿婚紗,拍下難以忘懷的「全家福」。王巧華說,她在一年級起就被媽媽發現她左胸有小腫塊,自小她就知道將來這個腫塊有惡化的可能,成長過程中一直有在跑醫院追蹤。
16歲成年時,也進行了第一次的手術,當時的病理報告是介於良性與惡性之間,她與媽媽都只能靜觀其變,但17歲時,再做檢查時,醫師告知她已是乳癌第二期,有部分腫瘤已轉移至淋巴。王巧華說,當醫師告知她罹患乳癌,她的世界瞬間靜止,眼淚也掉了出來,一霎那間心靈或身體都已碎裂,沒有人面對癌症時能夠處之泰然,何況她當時只是位17歲的女孩,夜深人靜時也會想「為什麼是我?」王媽媽說,告知罹癌後,巧華其實很堅強,接受了手術、化療、放療,還因此重考一年,化療會掉頭髮,她乾脆在掉頭髮前就先把頭髮給理光了,但是變得不敢照鏡子、不愛拍照。
王媽媽說巧華很內斂,但也因此許多苦都不會表現出來,她是基因突變導致的乳癌,家族沒有人有罹癌,同儕的年紀也鮮有一樣經歷的人可以跟她分享,很希望她能多表達自己的情感。王巧華說,確診罹癌前,她的個性比較執著,凡事都想做到完美,生病後,才感覺很多事其實不用看的那麼重要,只要你愛的人、愛你的人陪伴你就很棒的事,罹癌前假日的時候她比較會和朋友玩,罹癌後她願意在假日花更多時間陪家人,謝謝他們一路支持。
想替自己和家人留下美好回憶,她報名了台灣癌症基金會與婚紗攝影工作室和駔的癌友幸福圓夢計畫,鼓起勇氣面對鏡頭,第一次穿著婚紗與家人拍下了難忘的「全家福」。台灣癌症基金會今舉辦框住幸福攝影圓夢計畫記者會,除王巧華外,也有其他25位癌友都身著婚紗,象徵破繭而出,鼓勵更多癌友患者勇於接受治療。
★
罹癌陰影伴童年,17歲美少女勇敢抗癌
蘋果日報/即時新聞~2018年01月25日
★
★
罹癌被診活不過2年,她15年來全靠這信念
★ 孫義方/台中報導
★
家住苗栗的張女(54歲)15年前罹患第一期肺腺癌,經手術切除後5年,突然發生癲癇倒地,送到大甲光田醫院急診才發現癌細胞轉移至大腦,之後經歷開顱手術、放射、化療及口服標靶藥物滿3年後,經醫病共享決策停藥,至今已6年4個月都無病狀態,累計抗癌逾15年的她分享個人經歷,她說:「我從來沒有因為得癌症流過眼淚」。張女以過來人經驗,建議癌友們不要聽信偏方,一定要正面思考,不聽負面的話,她引述《聖經》箴言第17章22節內容:「喜樂的心乃是良藥,憂傷的靈使骨枯乾。」
現在自己生活規律、少吃肉、不挑食,還參加古道之旅爬山賞美景,朋友看到她直誇:「氣色比以前更好」,希望能讓癌友們勇敢正面抗癌。張女說,2002年發現肺腺癌後至今邁入第16年,現在她沒有吃任何癌症藥物,生活規律,只要每4個月到半年回診健檢即可,她很健康,期盼新的一年有更多癌友和她一樣被治癒。光田醫院癌症中心主任郭集慶表示,張女是院內第一個肺腺癌腦轉移後停用標靶藥的病人,肺腺癌腦轉移後服用標靶藥物存活率2年約50%,張女的案例可說是奇蹟,值得與癌友們分享。
★
罹癌被診活不過2年,她15年來全靠這信念
蘋果日報 即時新聞~2018年01月25日
☆ ☆ ☆
新增說明文字 |
牙痛合併爆炸性頭痛,小心是血管瘤惹的禍
★ 沈能元/台北報導
★
牙痛加上爆炸性頭痛,千萬不可輕忽。一名30歲男子右上牙齒反覆疼痛,經牙科治療始終無法根治,醫師問診發現男子牙痛常合併爆炸性頭痛,痛感有如頭快炸開,但吃完止痛藥後症狀都可緩解;經核磁共振血管攝影檢查,確診為動靜脈血管畸形所致。醫師表示,若反覆牙痛卻找不出病因,又合併爆炸性頭痛,應小心是血管瘤惹的禍。收治病例的台北市立聯醫和平婦幼院區牙科主治醫師趙書群說,此名男子右上牙齒疼痛,第一次看診檢查,初步診斷為右上第一大臼齒舊有的填補物不密合,造成二次齲齒;移除蛀牙後發現未傷及牙髓神經,只需以樹脂填補牙齒即可。
但數個月後男子再度就醫,檢查發現右側牙齒牙髓活性及牙周都屬正常,也無顳顎關節、三叉神經等異狀,再經深入檢查確診為腦血管瘤所致,經治療後已解決腦管瘤。趙書群提醒,非牙齒問題引起的牙痛,與齲齒所引發的牙痛十分類似,若牙醫師採口腔及X光檢查後都確認牙齒沒有問題,或治療後仍無法緩解疼痛,應懷疑非單純牙痛,建議應由神經科醫師進行檢查,以找出真正病因。
★
牙痛合併爆炸性頭痛 小心是血管瘤惹的禍
蘋果日報 即時新聞~2018年01月11日
★
★
手腳變肥厚不是水腫,原來是肢端肥大症惹禍
★ 黃仲丘/台北報導
★
38歲的施小姐,在12年前產後手腳開始變得肥厚,婚戒拔不起來、鞋子也變得穿不下,起初一直以為是孕婦水腫,想不到因為出席一場婚宴,被出席同場婚宴的一位醫師聽聞她的病況,又見她有額頭突出、鼻大、嘴唇粗等腦下垂體腫瘤所導致的肢端肥大症徵兆,趕緊叫她去檢查,救了她一命。台灣腦下垂體學會理事長、林口長庚醫院腦腫瘤神經外科主治醫師張承能表示,經檢查,施小姐腦中有直徑0.8公分的腫瘤,所幸及早切除後手上婚戒已能穿脫、腳也恢復到原本的大小,五官比例也漸漸回到婚前樣貌。
張承能說,成人額頭變寬、顴骨變高、鼻子、嘴唇、舌頭、手腳相繼變大變厚、聲音變得低沉,都可能是腦下垂體腫瘤,所導致的「肢端肥大症」,大部分病友都未警覺,因此平均延誤5年至7年才確診。張承能說,腦下垂體是荷爾蒙中樞,當出現腫瘤病變時,容易造成生長激素過度分泌,使類胰島素生長因子濃度上升,導致全身組織器官不正常增生或肥大,因此在青春期前的孩子可能有巨人症,成人則可能出現肢端肥大症。
張承能提醒肢端肥大症典型症狀包括額頭變寬變高、顴骨變高、手腳變大、鞋子尺寸連年上升,連五官的鼻子、嘴唇、舌頭、齒縫也變大,也有些患者會因舌大脫垂、咽下部塌陷造成打鼾或睡眠呼吸中止症,此外過量的生長荷爾蒙會造成胰島素阻抗,使血糖飆高,心臟、腎臟與甲狀腺增大,也恐增加心臟病、中風、甲狀腺腫等風險,建議民眾如有外觀變粗礦等典型症狀,應盡速至內分泌科諮詢,當腦下垂體腫瘤在1公分以下時,治療仍有9成機會能夠痊癒,也會漸漸恢復往日相貌。
★
手腳變肥厚不是水腫,原來是肢端肥大症惹禍
蘋果日報/即時新聞~2017年09月27日/腦下垂體腫瘤
★
★
皮膚出現「小紅點」,竟釀惡化血管瘤送命
★ 蘋果日報/即時新聞中心
★
皮膚忽然越來越多小紅點,容易令人擔心桃紅色的小血痣是患病警號。皮膚科專科醫生陳湧表示,隨年紀增長,皮下血管或會出現良性增生,形成常見的「車厘痣」,多數對健康無大影響,但其他血管痣如蜘蛛痣或反映患有肝病,化膿性肉芽腫則容易造成流血,罕見的惡性血管痣嚴重則可以致命,建議要定期監察血管痣的大小及顏色變化,有異常要及早求診。據香港《蘋果日報》報導,常見車厘痣又名「櫻桃血管痣」(Cherry Haemangioma),屬良性血管增生,不會惡化成癌症,多見於30歲或以上人士,為老化現象。
通常在手臂皮膚發現較多車厘痣,有人認為或與曬太陽有關,但其實全身皮膚都可以出現,故相信與接觸陽光無太大關係。車厘痣外形可以是細小紅點,也可演變成桃紅色小血痣,時間通常以年計算。正常情況下,最多只有綠豆般大,即直徑約4至5毫米。由於車厘痣對健康無大影響,可定期觀察,包括可每2至3個月拍照,了解外形、大小或顏色是否有變化。不過,若認為車厘痣影響外觀,如生長在面部明顯位置,可考慮進行激光治療去除。由於車厘痣為血管增生,病人不宜自行除掉,以免引致流血受傷,隨時增加傷口感染風險。
【蜘蛛痣或肝病警號】
上半身皮膚持續出現蜘蛛網狀的血管痣即蜘蛛痣(Spider Nevi),小心是罹患慢性肝病的警號。蜘蛛痣屬良性血管增生,一般人的大腿都會出現,主要與血管不流通有關,面積如指甲般大。惟蜘蛛痣集中在上半身,如胸部或膊頭等位置的皮膚就要留意,原來當患上慢性肝病,例如肝硬化或乙肝時,肝臟靜脈可閉塞,有機會刺激表皮出現密集式的血管增生,形成蜘蛛痣。
曾有熱愛踢足球的中年男病人,常常在球場赤膊上陣,一次得到球友們的提醒,才赫然發現身上有20多粒蜘蛛痣,病人因擔心有大病而求醫,檢查驗血證實是乙肝發作。由於蜘蛛痣屬良性增生,當乙肝病情受控,男病人已無繼續長出蜘蛛痣,但蜘蛛痣不會自行消失,可考慮使用激光治療去除,故若出現異常蜘蛛痣,建議最好求醫找出原因。
【肉芽腫需提防擦傷流血】
外觀嚇人,似「一坨爛肉」的化膿性肉芽腫(Pyogenic Granuloma),是其中一種良性增生的血管痣,多見於輕微的皮膚創傷,如蚊叮蟲咬後出現,醫學界亦估計與荷爾蒙變化有關,如孕婦或服用避孕藥的人,均有機會出現化膿性肉芽腫,特徵為生長速度快,可於數星期內變大至直徑有一、兩厘米。臨床上有病人因擔心手或腳部出現的化膿性肉芽腫是癌症而求診。其實此肉芽腫不會惡化成癌症,但會帶來疼痛,或因為日常較易擦損或撞傷,以致流血,增加感染風險。病人或需要做局部切除手術,建議求醫前可先用膠布蓋住作保護。
【血管痣變瘀黑或為惡性】
惡性血管痣(Angiosarcoma)比較罕見,多數原因不明,顏色會比較深瘀,例如呈瘀黑色或瘀藍色,患者或會感到痛楚,患處甚至可以出現潰瘍、滲血等情況,可於數個月內有很明顯變化。曾有一名60多歲男子因「摸到頭部有粒嘢」求診,病人憶述血管痣原為紅色,約1年前已開始出現,起初不以為意,其後發現逐漸變大,並變成瘀黑色,認為有異常遂求醫。經化驗證實該血管痣屬惡性、即惡性血管瘤,直徑約有2厘米大,病人後因癌細胞擴散到其他器官而病逝,故建議市民要定期留意血管痣的變化,如發現顏色變瘀黑或有潰瘍都不能忽視。
★
皮膚出現「小紅點」,竟釀惡化血管瘤送命
蘋果日報 即時新聞~2017年10月12日
☆ ☆ ☆
新增說明文字 |
全身痣逾50顆高危,50歲男惡性黑色素瘤竄全身
◎ 黃仲丘/台北報導
★
身體小黑痣也得當心黑色素瘤,一名50多歲男子,從小在右臀部有一塊黑痣,隨著年紀增長,黑痣竟逐漸擴大到超過10公分,最近幾個月內,痣的右半部開始凸起,搔抓後還會有局部出血,就醫檢查才發現罹患惡性黑色素瘤,癌細胞也已轉移至骨盆腔的淋巴結,提醒身上黑痣如出現,左右不對稱、痣的邊緣形狀不規則、顏色深淺不一、直徑大於0.6公分,就得注意黑色素瘤病變。
收治這名患者的北榮總皮膚部主治醫師李政源表示,這名男子就醫後,在在一連串的檢查、皮膚切片以及影像學檢查後,發現罹患先天性黑色素痣轉變而來的惡性黑色素癌,並同時合併骨盆腔的淋巴結侵犯。手術切除患部,黑色素細胞仍擴散至如腹壁、肺部等部位,最後接受免疫療法,才讓黑色素瘤才獲得控制。李政源表示,新生兒發生先天性黑色素痣的機會約百分之一,以痣的大小來區分,大於20公分就是巨大型,中型約1.5至19.9公分、小型則小於1.5公分,特別是大於20公分的先天性痣,過去已有許多文獻指出,最有可能成為惡性黑色素瘤,得特別注意。
過去的系統性研究指出,大型先天性黑色素痣的患者中罹患惡性黑色素瘤的機率約為2%,根據統計在剛出生時,在臉部大於12公分、身上大於6-7公分的先天性痣,隨著年紀增長,極可能在成人時增大到20公分以上; 另一方面,即使尺寸小於20公分的中型、小型先天性痣,目前是否會增加黑色素癌的風險雖然還有爭議,但文獻指出惡性變化的機率仍有小於1%,而非沒有。李政源提醒觀察身上的斑斑點點以及痣有無黑色素瘤變異,可注意「ABCDE」5個準則:
▶ A(Asymmetry 對稱性):若痣的左右、上下不對稱,表示有一邊的生長速度快過一邊。需要特別注意。
▶ B(Border 邊緣):良性的痣邊緣圓滑,境界分明,有問題的痣可能邊緣缺一角、或突起、或呈鋸齒狀,或是沒有明顯分界,例如黑色褪成灰色然後又消失不見。
▶ C(Color 顏色):良性的痣顏色均勻,但如果痣深淺不一,有不對稱的多種顏色,或外圍有白的一圈等,就要注意。
▶ D(Diameter 直徑):直徑若大於0.6公分的痣,要特別留心。
▶ E(Evolving 改變):痣的本身產生任何變化,快速隆起、擴大、顏色變化、新症狀如出血、癢,可能就是有問題的痣。
無論是原有或新生的黑點,當發現有「ABCDE」的變化時,就要儘速就醫。如果有黑色素癌家族史、或從小特別容易長出黑痣的民眾(全身痣的數目大於五十顆),更要特別小心。有研究指出,全身良性痣的數目也和黑色素癌的風險有相關。李政源表示,目前已知容易導致黑色素癌的重要風險因子,就是陽光曝曬,建議民眾平時應養成防曬習慣,避免過度曝曬。如果有懷疑,就醫後醫生也表示要持續觀察時,除了單純只以肉眼觀察外,可多用相機或手機明確記錄。
★
全身痣逾50顆高危,50歲男惡性黑色素瘤竄全身
蘋果日報 即時新聞~2018年08月20日
★
★
黑色素瘤無聲侵襲轉移全身,免疫療法救回一命
★ 黃筱珮
★
突長新痣、舊痣變大,都要小心注意!馬偕醫院接獲一名76歲的男性病例,去年右手食指冒出一個小黑點,不痛不癢,一開始沒特別注意,當小黑點開始潰爛,男子仍不以為意,自己擦藥,不料竟是黑色素瘤,等驚覺全身不對勁到醫院檢查才發現已是黑色素癌第四期,癌細胞轉移全身,幾近失能臥床,經免疫療法效果良好,腫瘤範圍縮小到只剩指頭,重拾生活品質。
接獲該病例的馬偕醫院血液腫瘤科、癌症中心主任張義芳表示,患者76歲男性,罹患黑色素癌第四期,癌細胞轉移至淋巴結,腫瘤遍布手指頭、右膝窩、肝臟、肺臟及骨骼轉移,到醫院時身體十分虛弱,幾乎是臥床難以行走的情況,但求生意志堅定,家屬也希望積極治療,經醫療評估及說明後,適合為其施行免疫療法,治療後如今病人可以到公園散步。
張義芳表示,病患是從去年5月開始進行每3周一次的免疫治療,共執行9次療程,原先只能臥床,進步到可以自由行走,腫瘤範圍也逐漸縮小至只剩下小手指,體力與氣色都看得到顯著的進步。張義方指出,免疫製劑在2010年有顯著的發展與突破,目前免疫療法在台灣已被核准的適應症包含黑色素瘤末期及非小細胞肺癌,國際及正在進行臨床試驗且成效良好的癌症達20幾種,除了自體免疫不良的病人不適用此項療法外,大部分癌症晚期病人皆有不錯反應。
接受免疫治療的癌症病人須每2至3周接受治療、每月回診追蹤,約3個月至半年的時間等待身體啟動免疫毒殺癌細胞的機轉。張義方表示,過去黑色素瘤末期病人5年存活率小於一成,免疫治療問世後,約20%的病人可維持長期存活。不過,免疫療法的機轉在於提升病人自體免疫力對抗癌細胞,部分病人會因為免疫力功能增強而產生發炎性的不良反應,如皮膚紅疹、腸胃炎、肺炎、肝炎、腎炎及內分泌功能失調等,因此需要審慎評估。且1個月藥費約20至30萬,整個療程下來往往都要上百萬元,經濟負擔也是病人要考量的因素。
馬偕醫院皮膚科資深主治醫師吳育弘則呼籲,國內每年新增黑色素癌病患約200例,尤其好發於中年以後,呼籲民眾平日多觀察自己的皮膚改變,包括一些不易察覺的部位如腳底、頭皮都要注意,如果有突然新生的痣,尤其直徑超過0.6公分以上,或是舊痣突然變大,建議到皮膚科檢查,因為這種癌症沒有明顯症狀,等到發現時往往已經晚期,不要輕忽。
★
黑色素瘤無聲侵襲轉移全身,免疫療法救回一命
民報/新聞~2017年01月19日
背上長紅疹,竟是罕見皮膚淋巴癌
民報 新聞 ~ 2018年09月17日
中年男腳傷不癒,竟是淋巴癌腫瘤爆破(動畫)
蘋果日報 即時新聞~2018年08月15日
★
★
臉上突長痣,這些情形愛注意
◎ 一日醫蘋果
★
開業皮膚科醫師廖苑利答:其實長痣每個人都會長,本來有長痣的人,更容易長多;突然發現長痣, 一般都是長了一段時間,因為變得比較大、比較明顯才被發現,有些易長痣體質的患者,隨著年紀痣可能越長越多。但對於突然出現的痣的確是要特別小心,有的痣可能是肉芽有的可能是囊腫,這些就比較建議要做病理切片檢查。至於有無皮膚癌的徵兆,也可依照 ABCDE 五點來判定:
▶ A 表示不對稱(Asymetric):從痣的中央分兩半時,發現痣的左右兩邊並不對稱
▶ B 表示不規則邊緣(Border):例如,圓的痣突然長成鋸齒狀,圓丘狀的痣表面凹陷
▶ C 表示不均勻顏色(Color):突然的顏色變化,如變紅、顏色不一致
▶ D 表示超過6mm的直徑(Diameter):突然的快速長大,或是直徑大於0.6公分
▶ E 表示擴展(Extension):惡性腫瘤生長快速,會在數週或數個月內隆起
另外,有些長在容易受壓迫部位的痣,例如腳底、大姆趾、腰、背、乳房、乳頭等地方,也會建議應該處理,因為這些部位受磨擦壓迫的機會較多,有比較多機會容產生發炎、變化;而有些痣如果伴隨有出血、疼痛、會癢等,也建議動個小手術除掉,有些痣長的位置比較不好,長在下巴刮鬍子容易受傷;長在穿內衣容易摩擦到的地方,也比較容易發炎,也建議將其移除比較好。
★
【一日醫蘋果】臉上突長痣,這些情形愛注意
蘋果日報 即時新聞~2018年08月29日
☆ ☆ ☆
新增說明文字 |
眼睛黑斑別輕忽,可能惡性黑色素瘤侵犯
◎ 黃筱珮/台北報導
※
如果眼皮、眼白上有黑斑,短時間內變大、變厚,或是顏色變深、變得混濁,都是黑色素瘤可能徵兆,要當心!一名44歲女性右眼眼白有黑斑,超過10年都不以為意,今年發現黑斑逐漸變大,鼓起勇氣就醫,居然是惡性黑色素瘤。因腫瘤已侵犯到整個眼睛表面,必須接受全眼窩包括眼球切除手術治療,才能保住一命。台北榮總眼科部眼矯型科主任蔡傑智表示,惡性黑色素瘤是分泌黑色素的黑色素細胞產生惡性變化而來,絕大多數黑色素瘤發生在皮膚,是致死率很高的皮膚癌。
卻很少人知道眼睛同樣也會罹患惡性黑色素瘤,而且眼睛從裡到外的各個部位都有可能罹患惡性黑色素瘤。台北榮總眼科部發現近來眼睛的惡性黑色素瘤有逐漸增加的趨勢,106年有5個病例因此需要摘除眼睛,甚至犧牲眼窩內的所有組織,有的病例甚至已全身轉移需接受腫瘤科治療。44歲的賴姓婦女10多年前右眼眼白冒出黑斑,但她兩眼視力都正常,也沒有任何不適感,因此沒有特別在意。去年她發現自己的眼內黑斑逐漸變大,甚至整個眼白都變成黑色。
就醫一翻開下眼皮才發現,竟有渾圓的黑色肉瘤,確診為惡性黑色素瘤,由於整顆眼球都佈滿黑漆漆的癌細胞,只能接受全眼窩切除手術保住一命。目前術後9個月,復原狀況良好。醫師表示,眼皮或眼白上的色素斑在短期內迅速增大或變厚;眼皮或眼白上的黑色素斑,顏色發生明顯改變,顏色變深黑、或變得混濁而黑灰白交錯;眼皮或眼白上的黑色素斑邊緣變得不規則,都可能是黑色素瘤的可能徵兆。
至於眼睛深部,包括眼窩內或眼球內的黑色素瘤的臨床表現較不具特異性,病患若有短期單眼視力變差、影像變形、看到飛蚊或散光、眼球突出、眼淚中帶血、或是自己摸到眼周圍附近的腫塊,最好盡早到專業的眼科醫師處做詳細的檢查,以便早期發現早期治療!蔡傑智說,黑色素瘤是一種惡性程度很高的腫瘤,尤其是眼睛附近的色素斑要提高警覺,若能及早診斷,及早治療,才能切除乾淨,並期望能保住眼睛的外觀,甚至可以保住眼睛的視覺功能。
※
眼睛黑斑別輕忽,可能惡性黑色素瘤侵犯
民報 新聞 ~ 2018年07月18日
※
※
36歲媽媽胸前骨痛,竟是肺癌末期
★ 張雅淳/台北報導
★
36歲的家庭主婦覺得胸前的骨頭似乎有些凸起、疼痛,去醫院照了X光還查不出來原因,後來進行骨頭掃描才意外發現腫瘤,原來不吸菸的她,竟然罹患肺腺癌,而且癌細胞已經轉移到全身各處。林口長庚腫瘤科主任張文震醫師表示,許多沒有吸菸習慣的肺腺癌患者,大多都是ALK基因突變,以前這類患者只能選擇化療,現在則有新的標靶藥物適用,疾病無惡化存活期從原本的10個月可延長至25個月,目前已有健保給付。
★
【可怕片】36歲媽媽骨痛竟是肺癌末期
蘋果日報/即時新聞~2017年09月07日
酷酷嗽要小心,可能是肺癌在作怪
蘋果日報 即時新聞~2018年08月07日
★
★
連咳2周竟是肺癌末期,免疫療法月花20萬救命
★ 江慧珺/台北報導
★
60歲沈先生不抽菸,去年卻連續咳嗽2周,背部還痛到睡不著,就醫檢查照X光竟發現右肺整片泛白,確診為肺癌末期,甚至出現腦轉移,原只剩半年壽命,但接受免疫治療後病況好轉,但每月花費高達20萬元。台北榮民總醫院胸腔腫瘤科主任蔡俊明表示,台灣每年新增超過1萬例肺癌確診,其中9成屬非小細胞肺癌,若基因未突變無法使用標靶治療,只能採傳統化療,效果有限。蔡俊明說,根據最新版肺癌治療指引,無基因突變的肺癌患者在治療前,必須檢測PD-L1生物標記,若PD-L1表現超過50%,則可嘗試免疫療法,研究顯示越早使用免疫療法,治療效果越好。
至於免疫療法為何有效?蔡俊明解釋,人體內免疫細胞T細胞像要救火的消防車,但卻被癌細胞上的PD-L1踩住煞車動彈不得,免疫療法就是阻斷PD-L1對T細胞的煞車,讓T細胞趕去「救火」殺死癌細胞,達到治療效果。食藥署今年9月核准通過新的免疫抗癌藥物用於治療晚期非小細胞肺癌一線適應症,與化療相比,無疾病惡化存活期可達10.3個月,1年半整體存活率超過6成。但蔡俊明也提醒,免疫療法也可能使自身器官或組織受影響,如疲倦、搔癢、噁心、腹瀉等,嚴重可能引發肺炎致命,應遵循醫師建議使用。
★
連咳2周竟是肺癌末期,免疫療法月花20萬救命
蘋果日報 即時新聞~2017年09月21日
☆ ☆ ☆
新增說明文字 |
台灣人不吸菸卻患肺癌,別忽略其他致癌兇手
★ 江慧珺/台北報導
★
肺癌堪稱國人癌症頭號殺手。最新研究顯示,台灣不吸菸卻罹患肺腺癌的比率,竟比歐美重度吸菸者高1倍,這顯示肺癌不僅與吸菸相關,二手菸、空氣污染或家族遺傳也可能是罹癌主因,醫師建議平時要遠離菸害與空污,高危險群也要及早檢查篩檢。據《自由時報》報導,前台大校長楊泮池、台灣肺癌學會理事長陳育民等人率研究團隊發現,有肺癌家族史、常吸二手菸、肺部疾病史和煮食頻率高的族群中,以肺部低劑量電腦斷層檢查,肺腺癌檢出率約2.29%,比美國一項肺癌研究對重度吸菸者的肺腺癌檢出率約1.03%還要高。
陳育民指出,罹患肺癌主因是吸菸,但台灣近年不吸菸卻罹患肺腺癌的人口愈來愈多;研究結果發現,危險因素包含吸二手菸、空氣污染、油煙、三等親有人罹患肺癌,或曾罹患慢性阻塞性肺病或肺結核等,肺癌風險都較高。想要預防肺癌上身,陳育民表示,最簡單方式就是勁量避免接觸到菸,空氣不好、PM2.5飆高時少出門並戴口罩,另適度運動、減輕壓力與均衡飲食,也有助提升免疫力。陳育民也建議,一般民眾55歲以上可做肺部低劑量電腦斷層檢查,若有家族病史或吸菸者更要提早受檢,但若平時身體健康且年紀不大,就不需急著做檢查。
★
台灣人不吸菸卻患肺癌,別忽略其他致癌兇手
蘋果日報/即時新聞~2017年09月24日
★
★
基因檢測合併標靶治療,肺腺癌存活延4年
◎ 曾雪蒨/台中報導
★
49歲蔡婦4年前因為咳嗽一年治療未改善,一次感冒讓她呼吸困難到院急診,結果竟發現自己罹患肺腺癌四期,她想到20年前母親發現肺癌後半年就辭世,一度相當恐慌,直到接受精準基因檢測與治療,4年多歷經3種標靶藥物與化療、放療,一一克服左側肺癌轉移到右側與腦部病況,11日出席記者會分享抗病魔過程。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內科部副主任夏德椿說,肺腺癌高佔肺癌的55%~65%,因為初期幾乎沒有症狀,導致晚期治療的5年存活率低於15%,讓許多罹患晚期肺腺癌患者相當氣餒。
但隨著醫療科技進步,藉由抽血等液體切片確認癌細胞分類,已逐漸取代可能讓癌細胞擴散的組織切片,甚至藉由定期液體切片結果了解癌細胞突變與發生抗藥性時間,即時給予不同的癌細胞標靶抑制藥物治療。夏德椿說,蔡女士就是從一開始發現肺腺癌,就透過不斷基因檢測與不同標靶藥物治療,讓原本平均存活期只有18個月,成功延長至今已經超過50個月。
蔡女士分享她一開始因久咳一年治療未癒,因呼吸困難就醫發現肺腺癌末期,還從左肺擴散到右肺,甚至轉移到腦部,但她接受醫師建議,利用加馬刀治療腦癌,透過定期抽血檢測癌症基因突變狀況給予不同的標靶藥物,以及合併化療與中藥治療,「發病到現在4年2個月了,現在病況穩定,為了老公跟孩子還要繼續努力!」她也呼籲肺腺癌患者不要急著放棄,「只要配合醫師治療,你也可以跟我一樣戰勝病魔。」
★
基因檢測合併標靶治療,肺腺癌存活延4年
蘋果日報 即時新聞~2017年10月12日
★
★
免疫療法適用晚期肺癌一線治療
◎ 張雅淳/台北報導
★
肺癌是最致命的癌症,其中非小細胞肺癌佔了整體9成,由於幾乎沒有症狀,大多數確診時已是晚期,過去晚期肺癌患者的一線治療藥物,基因突變可選擇標靶藥物,其他便只能選擇化療,副作用多且存活期短,現在則多了免疫療法的選擇。台北榮民總醫院腫瘤醫學部蔡俊明教授昨(21)日表示,正因為免疫療法效果好,所以才會通過一線治療的適應症,免疫療法最獨特之處便是有機會長期存活,所以建議基因未突變的肺癌患者,先進行PD-L1檢測,若濃度高於50%可嘗試免疫療法,但目前免疫療法皆屬自費,一個月需花費10~20萬元左右,並不便宜,希望未來能有健保給付,幫助更多癌友。
★
【新知片】免疫療法適用晚期肺癌一線治療
蘋果日報 即時新聞~2017年09月21日
★
★
LDCT篩檢~學術上站不住腳
◎ 江守山
★
貴報報導「肺癌成新國病 明年擬試辦LDCT篩檢」,提到衛福部長考慮採取低劑量電腦斷層掃描(LDCT),幫老菸槍及空氣污染地區的民眾篩檢肺癌。不過我要提醒,各國的醫療措施,不一定有實證醫療的根據,很多只是有力廠商遊說的結果。很多醫院拿LDCT來廣告說:比一般的X光篩檢,LDCT能降低肺癌病人的死亡率。廣告沒說的是,LDCT雖然比胸部X光可以降低死亡率,可是使用胸部X光篩檢肺癌,事實上會增加病人的死亡率。
所以重點在於:LDCT篩檢肺癌是不是可以降低總死亡率或者是肺癌的死亡率?LDCT比不做檢查能不能降低死亡率?很多醫院希望藉著大家對於台灣位居第一的肺癌死亡率的恐懼,所以推出所謂低劑量電腦斷層掃描的肺癌篩檢,讓大家自掏腰包來做,在學術上這是站不住腳的。2016年丹麥的肺癌篩檢計畫,收納了四千多名五十至七十歲的老菸槍,隨機分配成做LDCT篩檢和不做篩檢兩組,並追蹤五年。結果發現,不做LDCT篩檢的組別,死亡人數還比較少。
特別提到丹麥這篇文章,總死亡率方面篩不篩檢兩組沒差別,但單就五年的追蹤,分配到使用LDCT篩檢的那一組長出肺癌的,幾乎等於對照組的一倍,使用LDCT每年追蹤篩檢這一組,在五年之間產生了一百個肺癌,可是在不追蹤那組只產生了五十三個肺癌;一部分原因是在使用LDCT掃描比較能找到早期的肺癌。找到那麼多早期的肺癌,當然也就早期治療,卻也無法改變病人的總死亡率。而且剛剛也說了,對照組的總死亡數還比較少,雖然無法達到統計學的意義,也不敢排除使用LDCT產生的一百個肺癌,有部分原因可能是由低劑量電腦斷層照出來的。(Wille MM, Am J Respir Crit Care Med. 2016)
2015年發表在美國呼吸循環照護學期刊上,Infante博士將二四五○個男性抽菸者隨機分為兩組,一組去接受LDCT篩檢,另外一半的人不接受任何篩檢。追蹤平均八.三五年,結果發現不管有沒有接受篩檢,肺癌的死亡率是一樣的。攸關全國人民的政策制定時,要有實證醫學的證據,避免病急亂投醫,抱著汽油去救火,如此則全民幸甚。
★
自由廣場》學術上站不住腳
自由電子報/自由評論網~2017年12月01日/肺癌篩檢
醫病》罹攝護腺癌晚期不灰心,手術根除五年未復發
自由電子報/生活~2018年10月30日
保護攝護腺,做這5件事
聯合 元氣網 ~ 2016年12月21日
☆ ☆ ☆
新增說明文字 |
罹癌住院240餘天生命倒數,醫護完成心願
◎ 孫義方/台中報導
※
台中市沙鹿區紀姓婦人(41歲)去年11月確診罹患腦幹腫瘤,經手術治療長期住院療養,幾經轉院治療,今年4月轉院到沙鹿光田醫院接上呼吸器,在慢性呼吸照護病房療養;上月中旬紀婦病況惡化,開始出現眼震、嗜睡情況,經診斷為腦幹腫瘤復發合併壓迫,生命進入倒數。由於她進入手術房迄今已240餘天沒回家,她多次向家人說「好想回家!」,經醫療團隊多次評估,並與家屬討論,最後在安寧醫療團隊陪她回到數公里外的家,停留兩小時與家人相處後,再返回醫院休養,完成她的心願。
光田醫院緩和醫學科主任郭集慶說,安寧圓夢計畫是非常神聖的,可讓病患完成道謝、道歉、道愛、道別、求寬恕的心願;醫院雖距離紀婦家中僅15分鐘車程,但對紀姓婦人而言,卻是遙遠的距離,因為紀婦仰賴呼吸器維生,隨時可能有缺氧、痰液阻塞氣道等危險,隨時考驗醫療團隊的應變能力。7月28日上午醫療團隊將紀婦送回家,完成她回家的心願,由於,她的生日在7月,家人也為她準備蛋糕慶生,兒子也拿出獎牌給她看,家人為她唱生日快樂歌,她在家中停留兩小時後,回醫院繼續療養,圓滿完成她的心願。
※
罹癌住院240餘天生命倒數,醫護完成心願
蘋果日報 即時新聞~2018年08月05日
※
※
血壓藥恐致癌,加拿大、歐洲也急下架
◎ 北美中心/綜合外電報導
★
加拿大《Global News》報導, 預防高血壓和中風、由中國浙江華海製藥生產的原料藥「纈沙坦」(valsartan),被發現內含「N-亞硝基二甲胺」(N-nitrosodimethylamine),長期使用恐導致癌症。加拿大衛生部門周二宣布,要求回收多款高致癌風險藥品。目前,該藥品也在歐洲各國宣布回收,交由歐洲藥品管理局(European Medicines Agency)檢測。台灣衛服部也宣布,6款高血壓藥品使用動物致癌性原料,要求業者下架回收。加拿大衛生部建議,需服高血壓藥患者切勿自行停藥,但最好與藥師諮詢,確認自己服用的藥品是否需要回收,若有立即與負責照護的醫師聯繫。
★
血壓藥恐致癌,加拿大、歐洲也急下架
蘋果日報 即時新聞~2018年07月12日
※
※
牙膏、沐浴乳含抗菌劑:可能致癌
◎ 國際中心/綜合外電報導
※
美國麻州大學阿姆赫斯特分校(University of Massachusetts Amherst)領軍團隊,近日在《科學轉化醫學》(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期刊上發表研究報告,指市面上的牙膏、洗手乳及沐浴乳等日常用品,廣泛使用俗稱「三氯沙」的抗菌劑二氯苯氧氯酚(triclosan)。報告警告,二氯苯氧氯酚會改變腸道的微生物環境,可能加重腸道炎,甚至增加罹患大腸癌的機率,縮短壽命。研究團隊由麻州大學阿姆赫斯特分校的華裔科學家張國棟(Guodong Zhang,音譯)領軍,共有來自14所院校、共21人參與。
美聯社指,研究團隊在實驗中以二氯苯氧氯酚餵食健康的白老鼠,發現牠們出現輕微結腸炎。研究人員又以人類血漿中驗到的二氯苯氧氯酚劑量,餵食患有結腸炎的白老鼠,結果發現牠們的炎症惡化,出現直腸出血、腹瀉、腹痛等情況,也會刺激腫瘤生長,其中一組小鼠的壽命更明顯縮短。研究團隊後來向腸道無菌的白小鼠飼食二氯苯氧氯酚,結果牠們不受影響。由此認定,具殺菌力的二氯苯氧氯酚,會改變腸道內細菌環境,破壞腸道健康。報告又指出,接觸二氯苯氧氯酚而腸道發炎的白老鼠,腸道內的微生物物種多樣性較低,益菌(Bifidobacterium)數量也較少。
二氯苯氧氯酚常被用於抗菌用品中,由於用途廣泛,已成為美國的十大河流污染物。估計美國巿面上有多達2000種商品含二氯苯氧氯酚,包括:標榜抗菌的牙膏、洗手乳、沐浴乳、廚房用品,甚至玩具及垃圾袋等。雖然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FDA)自2017年9月起,禁止在美國銷售含有二氯苯氧氯酚的一般用(非醫用)抗菌肥皂。但早前的調查仍指,約75%的美國人,尿液中被驗出二氯苯氧氯酚。研究團隊希望,相關部門能進一步評估二氯苯氧氯酚對人體健康的影響,改善管制的法令。
※
牙膏、沐浴乳含抗菌劑,華裔科學家發現:可能致癌
蘋果日報 即時新聞~2018年06月30日
★
★
嬌生爽身粉被告有致癌風險,醫:最好不要用
★ 沈能元/台北報導
★
醫師表示,滑石粉導致卵巢癌,雖然未經醫學證實,但仍有其風險,建議女性不要使用含有滑石粉的爽身粉。美國加州一名婦女聲稱,她使用「嬌生」(Johnson & Johnson)嬰兒爽身粉,但因爽身粉含滑石粉成分致其罹患卵巢癌,並控告嬌生隱瞞產品致癌風險。洛杉磯陪審團昨裁定,嬌生須賠償4.17億美元(約126.36億元台幣),嬌生已表示會對提出上訴。
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婦產部主任劉偉民說,滑石粉會導致卵巢癌已是老議題,會出現爭議是因醫界曾在卵巢癌的檢體組織找到滑石粉成分,但目前並無醫學研究證實此事,況且,卵巢癌的致病原因很多,包括家族史、環境荷爾蒙等,並非單一因素;不過,雖然醫學研究尚未證實滑石粉會導致卵巢癌,但無法完全排除仍有其疑慮,因此建議女性最好不要使用含有滑石粉成分的爽身粉,更不可用於生殖器官附近。
★
嬌生爽身粉被告有致癌風險,醫:最好不要用
蘋果日報/即時新聞~2017年08月22日
你是左側睡還是右側睡?這種睡姿容易引發癌症
聯合報 元氣網~2018年09月20日
☆ ☆ ☆
《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高齡者健康操
《照護線上合輯 1/24》四分鐘運動~跑步後瑜珈伸展
樂活養生《大紀元 健康 1+1》
☆ ☆ ☆
健康醫療1089輯~失智
健康醫療1088輯~照護☆
健康醫療1087輯~腫瘤癌症☆
健康醫療1086輯~科研☆
健康醫療1082輯
健康醫療1081輯
社區營造游民 ▶ 部落格文章輯
☆ ☆ ☆
新增說明文字 |
※ ※ ※
※ ※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